書名:這些詞,原來不是貶義詞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3109339系列名稱:
不歸類_人文系列編號:
RV1274定價:
320元作者:
許暉頁數:
232頁開數:
14.8x21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731出版日:
20250731出版社:
麥田(城邦)CIP:
802.18市場分類:
中國文學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文學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什麼,這些詞原先沒有貶義,甚至還帶有讚美的意思!
盤點108條詞義大反轉、與原意大相逕庭的中文詞彙。
這些詞,最早起源自什麼典故?
為什麼它們會「詞性大變」?中間發生了什麼事?
中文詞性(詞義)變化是個非常有趣的題目,許多我們平日常用且習以為常的貶義詞,原來它們最早並沒有貶義,甚至還曾是褒義詞!
作者盤點了108個有趣的中文詞彙,詳述它們從褒義詞或中性詞轉為貶義詞的演變過程,彷彿是一部漢字演化的歷史紀錄片。原來,語言文字是活的,會隨著文明發展而不斷演化。學會這些,又多了很多有趣又有用的國學常識。
▌什麼,這些帶有貶義的詞,原來最早是讚美的詞!
「大放厥詞」原來是讚美文章文采斑斕
「心腹」和「爪牙」原來都是讚美之詞
「心懷叵測」的「叵測」原來是形容學問深不可測
「亂點鴛鴦」原來是做好事
「採花」原來是比喻美好的愛情
「嘍囉」原來是讚美人精明能幹
▌原來,這些日常用語的古今用法大不同
「兇器」原來指喪葬器具
「喬裝」原來是踩高蹺的表演
「狗拿耗子」原來不是多管閒事
「鬼見愁」原來是一味中藥
「豬頭」原來是祭祀的敬供
「贗品」竟然跟家鵝有關
還有更多更多……
什麼,這些詞原先沒有貶義,甚至還帶有讚美的意思!
盤點108條詞義大反轉、與原意大相逕庭的中文詞彙。
這些詞,最早起源自什麼典故?
為什麼它們會「詞性大變」?中間發生了什麼事?
中文詞性(詞義)變化是個非常有趣的題目,許多我們平日常用且習以為常的貶義詞,原來它們最早並沒有貶義,甚至還曾是褒義詞!
作者盤點了108個有趣的中文詞彙,詳述它們從褒義詞或中性詞轉為貶義詞的演變過程,彷彿是一部漢字演化的歷史紀錄片。原來,語言文字是活的,會隨著文明發展而不斷演化。學會這些,又多了很多有趣又有用的國學常識。
▌什麼,這些帶有貶義的詞,原來最早是讚美的詞!
「大放厥詞」原來是讚美文章文采斑斕
「心腹」和「爪牙」原來都是讚美之詞
「心懷叵測」的「叵測」原來是形容學問深不可測
「亂點鴛鴦」原來是做好事
「採花」原來是比喻美好的愛情
「嘍囉」原來是讚美人精明能幹
▌原來,這些日常用語的古今用法大不同
「兇器」原來指喪葬器具
「喬裝」原來是踩高蹺的表演
「狗拿耗子」原來不是多管閒事
「鬼見愁」原來是一味中藥
「豬頭」原來是祭祀的敬供
「贗品」竟然跟家鵝有關
還有更多更多……
作者簡介
原著作者
許暉
1969年出生,作家。
主要著作:
《“六十年代”氣質》(2001);
《中國歷史的後門》(2004);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一、二、三、四、五輯)》(2011、2012、2014、2016);
《這個字,原來是這個意思(一、二、三、四輯)》(2013、2016、2018);
《100個漢語詞匯中的古代風俗史》(2019);
《100個成語中的古代生活史》(2020);
《100個日常俗語中的古代社會史》(2022);
《100個常用詞中的古代博物志》(2024);
《身體的媚術:中國歷史上的身體政治學(新版)》(2021);
《植物在絲綢的路上穿行》(2023);
《香料在絲綢的路上浮香》(2023);
《漢字裡的古人生活:中國人的人情江湖》(2025);
《漢字裡的古人生活:中國人的滋味人生》(2025)。
相關著作:《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全新修訂精選輯365+1】》
書籍目錄
▌第一部 褒義詞轉貶義詞
「人浮於事」原來是讚美廉潔的行為
「大放厥詞」原來是讚美文章文采斑斕
「不稂不莠」原來是形容禾苗長勢良好
「五毒」原來是良藥
「天花亂墜」原來是形容佛陀講經的奇景
「心腹」和「爪牙」原來都是讚美之詞
「心懷叵測」的「叵測」形容學問深不可測
「牛鬼蛇神」原來是佛法的守護神
「皮裡陽秋」原來是褒獎人有氣度
「危言」原來是正直的話
「吝嗇」原來是對大地母親的讚美
「明目張膽」原來是形容有膽有識
「附庸風雅」原來是對詩文的讚譽
「拾人牙慧」的「慧」不是指殘渣
「差強人意」原來指振奮人的意志
「臭味相投」原來是形容同類相聚
「採花」原來是比喻美好的愛情
「渾家」原來是對妻子的美稱
「無所不用其極」原來是形容竭盡心力
「畫地為牢」原來是形容刑律寬鬆
「亂點鴛鴦」原來是做好事
「塞責」原來是指盡責
「嘍囉」原來是讚美人精明能幹
「彈冠相慶」原來是形容好友互相推薦
「學究」原來指科舉考中者
▌第二部 中性詞轉貶義詞
「人盡可夫」原來不是形容女人淫蕩
「三更半夜」為何含有陰謀成分
「三姑六婆」原來是正常的稱謂
「三腳貓」原來是從飛熊變化而來
「上下其手」原來不是對女性耍流氓
「下流」是怎麼變成罵人話的
「尸位素餐」的「尸」原來是祭祀禮儀
「不齒」原來指對高官的尊敬
「心懷鬼胎」的「鬼胎」原來指畸形胎兒
「月黑風高」原來出自兩項罪名
「毛病」原來是指馬身上的毛有缺陷
「水性楊花」的「楊花」原來是柳絮
「冬烘先生」原來是從「薰」字化出
「出爾反爾」原來指做的事最終會反加到自己身上
「市儈」原來是交易的中間人
「兇器」原來指喪葬器具
「向壁虛造」對著的是孔子故宅的牆壁
「老鴇」為何是妓院老闆娘的蔑稱
「吹噓」原來是形容互相提攜
「沆瀣一氣」原來是打趣的文字遊戲
「呷醋」為何比喻男女之間妒忌
「夜貓子」原來指鴟鵂這種怪鳥
「招搖」原來是北斗七星的第七星
「狗拿耗子」原來不是多管閒事
「非驢非馬」竟然真的是騾子
「冠冕堂皇」原來是形容百官雲集
「城府」為何比喻人有心機
「挑釁」原來跟祭祀有關
「故態復萌」原來指的是「狂奴故態」
「狡猾」原來是一項罪名
「甚囂塵上」原來是形容戰場的喧鬧
「省油燈」竟然是真的燈
「紅口白牙」為何比喻說瞎話
「面首」為何指男寵
「飛揚跋扈」原來是形容鳥和魚的情態
「狼狽為奸」的「狼狽」不是兩種動物
「郢書燕說」原來是一場有趣的誤會
「鬼見愁」原來是一味中藥
「鬼畫符」原來是辟邪的符籙
「偏袒」為何要袒露胳膊
「唯唯諾諾」原來是應答的聲音
「強梁」原來是食鬼之神
「敗家子」原來由稗子轉喻而來
「笨蛋」原來並不笨
「野合」原來指不合禮儀的婚姻
「鹵莽」原來指鹽鹼地上的荒草
「喬裝」原來是踩高蹺的表演
「寒酸」原來是「寒畯」之誤
「揮霍」原來是形容雜技表演
「無賴」原來不是指浪蕩子
「焦頭爛額」原來是奮勇救火受的傷
「痞氣」原來是瘧疾
「登徒子」並非好色之徒
「買春」原來指去買酒
「順手牽羊」原來指用右手牽羊
「傻瓜」的「瓜」原來指瓜州
「愁眉」原來是女子美麗的眉妝
「煙視媚行」原來是形容新媳婦害羞
「誇海口」誇的原來是孔子的口
「過街老鼠」原來是「過街兔子」之誤
「鼓噪」原來是軍事術語
「墨守成規」原來指守著墨子的規則
「窮鬼」其實並不窮
「豬頭」原來是祭祀的敬供
「蕞爾小國」的「蕞」原來指束茅草表位次
「錙銖必較」的「錙銖」到底有多重
「雕蟲小技」原來指會寫蟲書
「龜縮」原來指避害
「應聲蟲」原來是人腹中的怪蟲
「獵豔」、「漁色」為何跟打獵、捕魚有關
「露馬腳」原來出自「假弄麒麟」的遊戲
「贗品」竟然跟家鵝有關
「戀棧」為何比喻貪戀官位
「齷齪」原來不是指卑鄙
「蠻夷戎狄」原來並不是蔑稱
文章試閱
「大放厥詞」原來是讚美文章寫得好
「大放厥詞」是一個成語,指夸夸其談,大發謬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貶義詞。不過,這個成語最早卻是一個道道地地的褒義詞!
這個成語出自韓愈所寫的〈祭柳子厚文〉。柳子厚即唐朝著名的文學家柳宗元,字子厚。柳宗元的散文豐富多彩,是公認的散文大家。他死後第二年,韓愈為他寫了一篇祭文,其中有這樣兩句:「玉佩瓊琚,大放厥詞。」玉佩和瓊琚都是古人佩戴的玉製裝飾品,韓愈用這兩種精美的玉器來比喻柳宗元的文章。「厥」是代詞,他的,「大放厥詞」意思就是柳宗元文章文采斑斕,鋪陳的辭藻華麗。
明朝名臣劉伯溫為宋景濂文集寫的序言能夠更清楚地看到「大放厥詞」的語義:「先生天分至高,極天下之書無不盡讀,以其所蘊,大肆厥辭。」
這個對文人的文章極盡讚美之能事的成語,演變到今天,居然成了一個語感很重的貶義詞!真是匪夷所思。
「五雷轟頂」是五種雷還是被雷轟五次?
在民間,對一個人恨到了極點,常常詛咒他出門遭「天打五雷轟」;形容一個人遭到巨大的打擊,是「五雷轟頂」。遭到雷擊是自然現象,被一個雷轟了一下就夠受的了,怎麼還要「五雷轟」?「五雷」到底是真的有五種雷,還是被雷轟五次?
《太平廣記》從《神仙感遇傳》中輯錄了一則故事,是「五雷」的來源。這則叫〈葉遷韶〉的故事是一個神話故事,講述唐朝時一個叫葉遷韶的人,幼年時有一次到野外放牧,在大樹下避雨,剛好這棵樹被雷劈了,不過被雷劈開的地方隨即又癒合了。這一癒合不打緊,竟將雷公夾在了樹中間。雷公伸胳膊蹬腿,吹鬍子瞪眼,醜態出盡也出不來。葉遷韶看著好笑,拿了一塊石頭劈開樹幹,雷公這才脫身,臨走前向葉遷韶千恩萬謝,並約定過幾天再在這棵樹下見面。
到了那一天,二人見面後,雷公拿出一卷墨篆送給葉遷韶,對他說:「你按照墨篆中的辦法可以致雷雨,祛疾苦,立功救人。我共有兄弟五人,你需要雷的時候,只需呼喚一聲雷大、雷二,我們立刻就會趕來打雷。不過雷五性格暴躁,如果沒有什麼危急的事情,不要輕易叫他。」
從此之後,葉遷韶行符致雨,做了很多好事。有一次葉遷韶在吉州市喝得大醉,太守抓住了他,準備打他的屁股。葉遷韶大呼雷五,此時郡中正當大旱,只聽霹靂一聲,震耳欲聾,果然是雷五趕來,連續下了兩天兩夜的大雨,因而解除了旱情。葉遷韶也就沒有挨上這頓板子。
還有一次,葉遷韶遊歷到滑州的時後,正好碰上黃河氾濫,當地官員為治水忙得焦頭爛額。葉遷韶在岸邊立了一道符,只見洪水遠遠高出堤岸,但就是不敢越出那道符,沿著河道洩了下去。
葉遷韶就這樣在江浙間周遊,做的全是這種好人好事。後來他的法術傳了下來,被稱為「五雷法」。宋徽宗時的溫州道士林靈素就懂得這種法術,不過法術不是太高明,《宋史》記載道:「惟稍識五雷法,召呼風霆,間禱雨有小驗而已。」僅僅小有靈驗。
這就是「五雷」一詞的來歷,原是指雷公兄弟五人。後來「五雷法」成為道教的一種修煉方法,「五雷」更進一步被理論化為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之雷:東方木雷,南方火雷,西方山雷,北方水雷,中央土雷。
「方丈」原來是一座山
人們都知道一寺之長稱作「方丈」,也叫住持。至於為什麼稱作「方丈」,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方丈」一詞,不過那時的「方丈」是一座仙山。據《史記》記載,渤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禽獸的顏色全是白色,宮闕都是黃金建成,裡面住著仙人,還有許許多多不死之藥。歷朝歷代的國君都曾經派人尋找過這三座仙山,最有名的是秦始皇派遣的徐福,可是沒有任何一個人能找得到它們。
道教引入了三座仙山的傳說,並且最早將自己的最高領導人稱作「方丈」。至於為什麼叫「方丈」,大致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人心方寸,天心方丈,故稱「方丈」。另外一種說法是「方」者,道也;「丈」者,長也,對長輩的尊稱,「方丈」意即道長。佛教傳入中國後,借用了道教的稱謂,可是今天的人們只知佛教「方丈」,而不知道教的「方丈」了。
佛教中,「方丈」一詞的來源也有不同的說法。南朝時期編著的《昭明文選》收有王簡棲〈頭陀寺碑〉一文,其中說:「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以庇經像。」大明是南朝劉宋孝武帝的年號,大明五年即西元四六一年。原來,最早的「方丈」是用來遮蔽佛像、避免被風吹雨淋的建築。李善注解道:「堵,長一丈,高一丈,回環一堵為方丈。」由此可知,「方丈」的形制為四面環繞的土牆,每面牆長和高都是一丈,故稱「方丈」。「方丈」上面還要蓋上「茅茨」,即茅草頂,可見「方丈」最初的形制是多麼的簡陋。還有一種說法,唐高宗顯慶年間,王玄策出使西域,在毗耶黎城參觀了著名的維摩詰居士的居處,非常狹窄。王玄策好奇地丈量了一下,長寬高都是一丈,因此命名為「方丈」。後來就把佛寺住持的居處稱作「方丈」,不久,住持也被稱作「方丈」了。
需要辨析的是,一些武俠小說中常常出現「方丈大師」的稱謂,這種稱謂是錯誤的,因為「方丈」一詞的原始含義為「道長」,則「方丈」一詞本來就含有大師之意,「方丈大師」的稱謂屬於語意重複,是不瞭解「方丈」一詞的含義而產生的誤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