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我心中的陌生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凝望市井人物的家族巨著)
原文書名:Kafamda Bir Tuhaflık(A Strangeness in My Mind)
產品代碼:
9786263109407系列名稱:
帕慕克作品集系列編號:
RP7009X定價:
650元作者:
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譯者:
顏湘如頁數:
544頁開數:
14.8x21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828出版日:
20250828出版社:
麥田(城邦)CIP:
864.157市場分類:
小說,散文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文學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諾貝爾文學獎、諾曼•米勒終身成就獎得主 帕慕克
一部「少數允許工人階級為自己說話的小說」
愛與理想的艱難抉擇 × 悲喜交織的街頭人物群像 × 伊斯坦堡五十年的風物史詩
城市之所以為城市,
正是因為你能將內心的奇異感覺隱藏在人群之中。
★與普魯斯特、湯瑪斯.曼、卡爾維諾、艾可等一代大師並列
★帕慕克親自指定大師攝影:內封照片使用萊卡名人堂攝影獎得主、「伊斯坦堡之眼」攝影記者Ara Güler作品
★收錄《生命如不朽繁星》作者安東尼•馬拉專文
★2017年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決選
★2016年俄羅斯Yasnaya Polyana文學獎外語文學獎獲獎
★2016年曼布克文學獎入圍
★費城詢問報、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紐約客、首都週報、波士頓全球報、洛杉磯時報等全球媒體重量好評
▍《生命如不朽繁星》作者安東尼•馬拉盛讚
「帕慕克作品值得一讀的最大原因,也許正是無論多卑微的市井小民,他都堅持賦予其應有的尊嚴。在他的小說中,張力十足的衝突既是造就歷史的因,也是承擔歷史的果。《我心中的陌生人》這本大部頭,頗有總統自傳或軍事史的氣勢。帕慕克字裡行間傳達出無盡憐憫,讓苦撐家計的一名街頭小販,分量不亞於一國蘇丹,同樣值得我們關注。」
▍本書特色
◎多聲交錯的群像敘事◎
守護子女的老父親、為政治理想奔走的年輕人、因愛情受盡折磨的鄉下小販、為掌控自身命運而用盡心計的年輕女孩……他們並不讓故事淹沒自己的心聲,有時發言打岔請作者停筆以便補充,有時對讀者暗自道出忍耐已久的怨言,有時甚至自故事隱遁其蹤跡,試圖守護寶貴祕密……在帕慕克的筆下,浩瀚的城市風景往往由日常生活堆砌而起,一代又一代的群體記憶永遠由一個個小人物的哀與樂細細織成。
◎詳實附錄•藉小人物的故事鳥瞰大歷史◎
《我心中的陌生人》附上完整人物關係圖與大事年表,在平民百姓的生活間織入商業都會的興起變遷、婦女權益的步步進展,甚至遠眺亞美尼亞大屠殺、伊斯蘭革命、波灣戰爭、六四、九一一等大事件,在「家」與「國」的兩相對照之下,感知家族史如何成為城市史、一國之史,甚至世界史的微型縮影,而群體的歷史足跡又是如何因一個小人物對自由、信念、幸福、愛的孜孜追求而得以綿延。
◎「伊斯坦堡之眼」Ara Güler大師攝影◎
帕慕克二○一五年接受《衛報》訪談時,表示《我心中的陌生人》是部「少數允許工人階級為自己說話的小說」,在街頭步行叫賣酸奶和卜茶的小販,如何從手工模式被迫快速習慣商業經濟的高速運作,成為貫穿本書的重要意象之一。中文版內封經帕慕克親自指定,特別使用有「伊斯坦堡之眼」美譽的攝影記者Ara Güler作品。Ara Güler曾獲萊卡名人堂攝影獎、法國榮譽軍團勳章,自稱「視覺的歷史學家」,主張人物攝影應當展現人的記憶與苦痛,與帕慕克同為世界知名的土耳其文化巨擘,兩人也曾合作伊斯坦堡攝影集。
▍內容簡介
我日夜行走,看著所有瞬間的街景綿延成漫長的五十年。
而我心中的那個陌生人,也不停編織著在這座城市留下痕跡的奇異故事……
梅夫魯特在伊斯坦堡的大街小巷日夜行走。
他肩上挑著卜茶,沿途叫賣,遇見各式各樣的人,收工後,就回到妻子身邊歇息。
在日復一日安靜的年歲裡,他見證伊斯坦堡興衰起落的五十年,看著這座世界之都始終在古老的樣貌中展現活力。
他也傾聽著自己胸中莫名的念頭,感覺身體底下持續舉步的雙腳,走在這座古城裡,就像是走在自己腦海編織的故事裡。在這個故事裡,傳授街頭法則的父親、說謊的兄弟、有著烏黑大眼的女孩,所有人紛紛開口,說起自己的歷史……
故事從他和女孩從鄉下私奔到伊斯坦堡的那天說起。
那個夜晚,他終於走向他寫了三年情書的那位女孩。他並不知道,他正朝著自己壯麗的未來走去,也朝著這輝煌城市一代又一代的人們走去。
本書以梅夫魯特為主人翁,兼以他身邊人們娓娓自述,再次以多重視角展現帕慕克式的眾聲喧譁,超越《我的名字叫紅》千絲萬縷的情節編織,更勝《純真博物館》柔情細膩的傾城之戀,以人物為梭,再度敞開伊斯坦堡的神祕大門,縝密織出由無數小人物打造的偉大城市風景。
▍各界讚譽
一部神奇的文學鉅獻!──《費城詢問報》
帕慕克跟隨著不完美但引人共鳴的主角,以及形形色色的配角,橫跨五十年歷史,而土耳其紛亂的政治情勢則構成暗潮洶湧的隱憂。本書反映了豐富、多元又蓬勃的都市生活,本書絕對是這位天才作家的一大傑作。——《科克斯書評》(焦點書評)
本書是寫給當代土耳其的情書,更是獻給伊斯坦堡的情書⋯⋯堪稱帕慕克筆下讀來極為暢快的小說,很適合剛開始認識這位作家的讀者。——《華盛頓郵報》
帕慕克的最新小說用巧妙的描寫手法,讓充滿文化衝突的伊斯坦堡,四十年歷史就此躍然眼前。——《紐約時報書評》(年度選書)
《我心中的陌生人》壯闊波瀾又貼近生活,帕慕克以其獨特的方式,賦予其文句飽滿的情感、若有似無的憂鬱與同理心⋯⋯本書絕對是文壇上了不起的成就。——《印度斯坦時報》
字裡行間盡是帕慕克對伊斯坦堡的熱愛,憑著細膩的描寫能力,他清晰勾勒出新與舊、都市與鄉下、傳統和現代之間衝突⋯⋯宛如吸晴的繁華錦繡⋯⋯雖然敘事主要是第三人稱並以梅夫魯特為主角,但其他不同角色的聲音一再打斷敘事,分別從各自角度來拓展故事的廣度。要是由其他平庸的作家執筆,這樣的敘事技巧可能站不住腳,但交給帕慕克就不成問題,還能嫻熟地變出精采的戲法。——《溫尼伯自由報》
帕慕克再度施展精湛的說故事能力⋯⋯帕慕克在《我心中的陌生人》中體現的關懷有其獨特的普世魅力⋯⋯他的早期作品已證實了自己是細節描摩大師⋯⋯這部小說同樣反映他從小處著眼的精準⋯⋯帕慕克以出神入化的筆法刻畫凡夫俗子努力地做自己,追求幸福、正直與包容的人生。——《印度時報》
這部扣人心弦的小說特別適合想了解土耳其政治社會,或單純對政治社會局勢有興趣的讀者⋯⋯讓我對小說的可能再度充滿信心,補足了社會評析或歷史本身的缺口,深入尋常百姓的生活與欲望,爬梳了巨大歷史變革與小人物千思萬緒的關係。我認為本書讀來跟《戰爭與和平》一樣燒腦,卻又更能撫慰人心,讓我窺探原以為無法了解的生命經驗與伊斯坦堡的地理。——《紐約客》
帕慕克的文字無比瑰麗⋯⋯暖心、風趣又溫婉動人⋯⋯說故事的奇作⋯⋯帕慕克筆下最快意的小說⋯⋯讀者也可充分感受到作者對伊斯坦堡的深愛與驕傲。——《新印度快報》
正如同他的其他作品,帕慕克嘗試描繪幸福的面貌,以及命運與意念如何牽動不同的喜悅時刻。但這本小說的問世,恰好襯托了今日土耳其的局勢,也展現了帕慕克筆下角色的公開言論與私下想法,無論討論的是政治或家務事,都有著赤裸裸的分歧。——《洛杉磯書評》
這本小說讀來無比愜意,始終洋溢著幽默與正能量。如果你以前不曉得這位土耳其小說家,建議別挑那些奠定他名氣的作品,而是先從這本讀起,藉此認識「帕慕克式」華美風格的方方面面;要是你讀過帕慕克的小說,當然也不可錯過他的最新力作,這位說故事大師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印度今日報》
這是關於貧困壓得人喘不過氣的故事⋯⋯如同帕慕克的其他作品,《我心中的陌生人》亦是獻給伊斯坦堡的情歌。——《資本壹週》
一部美麗又眾聲喧嘩的凡人史詩⋯⋯《我心中的陌生人》發人深思、貼近生活又不失批判力道。——《波士頓環球報》
若要認識土耳其的政治、社會和宗教生活的衝突與難題,帕慕克儼然是文壇中獨一無二的嚮導⋯⋯帕慕克的最新小說著實讓我深感敬佩。——《雪梨晨鋒報》
帕慕克前所未見的溫柔⋯⋯儘管小說中的人物忍受了許多失落與傷悲,《我心中的陌生人》營造出酸楚卻不悲涼的氛圍,襯托了雖不完美卻惹人憐愛的主角那不屈不撓的精神。——《洛杉磯時報》
帕慕克最平易近人的小說⋯⋯最符合社會現實的庶民表徵,莫過於卜茶小販的叫賣聲。倘若你仔細聆聽這本小說,或許會在梅夫魯特的歌曲中,發現伊斯坦堡不為人知的歷史。——《新共和》
帕慕克對於故鄉伊斯坦堡的熱愛,是這部繁華多姿、宛如童話般小說的生命力⋯⋯⋯⋯帕慕克悲天憫人又下筆如詩,闡明了「駭人又炫目」的伊斯坦堡歷史,包括種種暴力動亂、政治社會的轉型、婦女如何爭取自由,以及愛的乖舛波折。——《書單》(焦點書評)
奧罕.帕慕克是世間少有的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殊榮後,真正優秀的作品才陸續問世⋯⋯三年前,我得知帕慕克在寫一部橫跨數十年的長篇小說,還是透過伊斯坦堡街頭小販的見聞來描述,聽起來非常值得期待,想必就跟土耳其茶同樣美味。如今拜讀之後,我深感榮幸能在此昭告讀者,這本小說可真是精采。如果你不曾沉浸在帕慕克小說的魅力之中,《我心中的陌生人》很可能會是擄獲你心的作品⋯⋯準備愛上這位平凡無奇的街頭小販吧,聽聽他的叫賣聲何以能迴蕩了數十載。——《英國獨立報》
▍帕慕克作品集
◎我的名字叫紅
◎白色城堡
◎新人生
◎黑色之書
◎雪
◎純真博物館
◎別樣的色彩:閱讀•生活•伊斯坦堡•小說之外的日常
◎我心中的陌生人
◎大疫之夜
諾貝爾文學獎、諾曼•米勒終身成就獎得主 帕慕克
一部「少數允許工人階級為自己說話的小說」
愛與理想的艱難抉擇 × 悲喜交織的街頭人物群像 × 伊斯坦堡五十年的風物史詩
城市之所以為城市,
正是因為你能將內心的奇異感覺隱藏在人群之中。
★與普魯斯特、湯瑪斯.曼、卡爾維諾、艾可等一代大師並列
★帕慕克親自指定大師攝影:內封照片使用萊卡名人堂攝影獎得主、「伊斯坦堡之眼」攝影記者Ara Güler作品
★收錄《生命如不朽繁星》作者安東尼•馬拉專文
★2017年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決選
★2016年俄羅斯Yasnaya Polyana文學獎外語文學獎獲獎
★2016年曼布克文學獎入圍
★費城詢問報、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紐約客、首都週報、波士頓全球報、洛杉磯時報等全球媒體重量好評
▍《生命如不朽繁星》作者安東尼•馬拉盛讚
「帕慕克作品值得一讀的最大原因,也許正是無論多卑微的市井小民,他都堅持賦予其應有的尊嚴。在他的小說中,張力十足的衝突既是造就歷史的因,也是承擔歷史的果。《我心中的陌生人》這本大部頭,頗有總統自傳或軍事史的氣勢。帕慕克字裡行間傳達出無盡憐憫,讓苦撐家計的一名街頭小販,分量不亞於一國蘇丹,同樣值得我們關注。」
▍本書特色
◎多聲交錯的群像敘事◎
守護子女的老父親、為政治理想奔走的年輕人、因愛情受盡折磨的鄉下小販、為掌控自身命運而用盡心計的年輕女孩……他們並不讓故事淹沒自己的心聲,有時發言打岔請作者停筆以便補充,有時對讀者暗自道出忍耐已久的怨言,有時甚至自故事隱遁其蹤跡,試圖守護寶貴祕密……在帕慕克的筆下,浩瀚的城市風景往往由日常生活堆砌而起,一代又一代的群體記憶永遠由一個個小人物的哀與樂細細織成。
◎詳實附錄•藉小人物的故事鳥瞰大歷史◎
《我心中的陌生人》附上完整人物關係圖與大事年表,在平民百姓的生活間織入商業都會的興起變遷、婦女權益的步步進展,甚至遠眺亞美尼亞大屠殺、伊斯蘭革命、波灣戰爭、六四、九一一等大事件,在「家」與「國」的兩相對照之下,感知家族史如何成為城市史、一國之史,甚至世界史的微型縮影,而群體的歷史足跡又是如何因一個小人物對自由、信念、幸福、愛的孜孜追求而得以綿延。
◎「伊斯坦堡之眼」Ara Güler大師攝影◎
帕慕克二○一五年接受《衛報》訪談時,表示《我心中的陌生人》是部「少數允許工人階級為自己說話的小說」,在街頭步行叫賣酸奶和卜茶的小販,如何從手工模式被迫快速習慣商業經濟的高速運作,成為貫穿本書的重要意象之一。中文版內封經帕慕克親自指定,特別使用有「伊斯坦堡之眼」美譽的攝影記者Ara Güler作品。Ara Güler曾獲萊卡名人堂攝影獎、法國榮譽軍團勳章,自稱「視覺的歷史學家」,主張人物攝影應當展現人的記憶與苦痛,與帕慕克同為世界知名的土耳其文化巨擘,兩人也曾合作伊斯坦堡攝影集。
▍內容簡介
我日夜行走,看著所有瞬間的街景綿延成漫長的五十年。
而我心中的那個陌生人,也不停編織著在這座城市留下痕跡的奇異故事……
梅夫魯特在伊斯坦堡的大街小巷日夜行走。
他肩上挑著卜茶,沿途叫賣,遇見各式各樣的人,收工後,就回到妻子身邊歇息。
在日復一日安靜的年歲裡,他見證伊斯坦堡興衰起落的五十年,看著這座世界之都始終在古老的樣貌中展現活力。
他也傾聽著自己胸中莫名的念頭,感覺身體底下持續舉步的雙腳,走在這座古城裡,就像是走在自己腦海編織的故事裡。在這個故事裡,傳授街頭法則的父親、說謊的兄弟、有著烏黑大眼的女孩,所有人紛紛開口,說起自己的歷史……
故事從他和女孩從鄉下私奔到伊斯坦堡的那天說起。
那個夜晚,他終於走向他寫了三年情書的那位女孩。他並不知道,他正朝著自己壯麗的未來走去,也朝著這輝煌城市一代又一代的人們走去。
本書以梅夫魯特為主人翁,兼以他身邊人們娓娓自述,再次以多重視角展現帕慕克式的眾聲喧譁,超越《我的名字叫紅》千絲萬縷的情節編織,更勝《純真博物館》柔情細膩的傾城之戀,以人物為梭,再度敞開伊斯坦堡的神祕大門,縝密織出由無數小人物打造的偉大城市風景。
▍各界讚譽
一部神奇的文學鉅獻!──《費城詢問報》
帕慕克跟隨著不完美但引人共鳴的主角,以及形形色色的配角,橫跨五十年歷史,而土耳其紛亂的政治情勢則構成暗潮洶湧的隱憂。本書反映了豐富、多元又蓬勃的都市生活,本書絕對是這位天才作家的一大傑作。——《科克斯書評》(焦點書評)
本書是寫給當代土耳其的情書,更是獻給伊斯坦堡的情書⋯⋯堪稱帕慕克筆下讀來極為暢快的小說,很適合剛開始認識這位作家的讀者。——《華盛頓郵報》
帕慕克的最新小說用巧妙的描寫手法,讓充滿文化衝突的伊斯坦堡,四十年歷史就此躍然眼前。——《紐約時報書評》(年度選書)
《我心中的陌生人》壯闊波瀾又貼近生活,帕慕克以其獨特的方式,賦予其文句飽滿的情感、若有似無的憂鬱與同理心⋯⋯本書絕對是文壇上了不起的成就。——《印度斯坦時報》
字裡行間盡是帕慕克對伊斯坦堡的熱愛,憑著細膩的描寫能力,他清晰勾勒出新與舊、都市與鄉下、傳統和現代之間衝突⋯⋯宛如吸晴的繁華錦繡⋯⋯雖然敘事主要是第三人稱並以梅夫魯特為主角,但其他不同角色的聲音一再打斷敘事,分別從各自角度來拓展故事的廣度。要是由其他平庸的作家執筆,這樣的敘事技巧可能站不住腳,但交給帕慕克就不成問題,還能嫻熟地變出精采的戲法。——《溫尼伯自由報》
帕慕克再度施展精湛的說故事能力⋯⋯帕慕克在《我心中的陌生人》中體現的關懷有其獨特的普世魅力⋯⋯他的早期作品已證實了自己是細節描摩大師⋯⋯這部小說同樣反映他從小處著眼的精準⋯⋯帕慕克以出神入化的筆法刻畫凡夫俗子努力地做自己,追求幸福、正直與包容的人生。——《印度時報》
這部扣人心弦的小說特別適合想了解土耳其政治社會,或單純對政治社會局勢有興趣的讀者⋯⋯讓我對小說的可能再度充滿信心,補足了社會評析或歷史本身的缺口,深入尋常百姓的生活與欲望,爬梳了巨大歷史變革與小人物千思萬緒的關係。我認為本書讀來跟《戰爭與和平》一樣燒腦,卻又更能撫慰人心,讓我窺探原以為無法了解的生命經驗與伊斯坦堡的地理。——《紐約客》
帕慕克的文字無比瑰麗⋯⋯暖心、風趣又溫婉動人⋯⋯說故事的奇作⋯⋯帕慕克筆下最快意的小說⋯⋯讀者也可充分感受到作者對伊斯坦堡的深愛與驕傲。——《新印度快報》
正如同他的其他作品,帕慕克嘗試描繪幸福的面貌,以及命運與意念如何牽動不同的喜悅時刻。但這本小說的問世,恰好襯托了今日土耳其的局勢,也展現了帕慕克筆下角色的公開言論與私下想法,無論討論的是政治或家務事,都有著赤裸裸的分歧。——《洛杉磯書評》
這本小說讀來無比愜意,始終洋溢著幽默與正能量。如果你以前不曉得這位土耳其小說家,建議別挑那些奠定他名氣的作品,而是先從這本讀起,藉此認識「帕慕克式」華美風格的方方面面;要是你讀過帕慕克的小說,當然也不可錯過他的最新力作,這位說故事大師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印度今日報》
這是關於貧困壓得人喘不過氣的故事⋯⋯如同帕慕克的其他作品,《我心中的陌生人》亦是獻給伊斯坦堡的情歌。——《資本壹週》
一部美麗又眾聲喧嘩的凡人史詩⋯⋯《我心中的陌生人》發人深思、貼近生活又不失批判力道。——《波士頓環球報》
若要認識土耳其的政治、社會和宗教生活的衝突與難題,帕慕克儼然是文壇中獨一無二的嚮導⋯⋯帕慕克的最新小說著實讓我深感敬佩。——《雪梨晨鋒報》
帕慕克前所未見的溫柔⋯⋯儘管小說中的人物忍受了許多失落與傷悲,《我心中的陌生人》營造出酸楚卻不悲涼的氛圍,襯托了雖不完美卻惹人憐愛的主角那不屈不撓的精神。——《洛杉磯時報》
帕慕克最平易近人的小說⋯⋯最符合社會現實的庶民表徵,莫過於卜茶小販的叫賣聲。倘若你仔細聆聽這本小說,或許會在梅夫魯特的歌曲中,發現伊斯坦堡不為人知的歷史。——《新共和》
帕慕克對於故鄉伊斯坦堡的熱愛,是這部繁華多姿、宛如童話般小說的生命力⋯⋯⋯⋯帕慕克悲天憫人又下筆如詩,闡明了「駭人又炫目」的伊斯坦堡歷史,包括種種暴力動亂、政治社會的轉型、婦女如何爭取自由,以及愛的乖舛波折。——《書單》(焦點書評)
奧罕.帕慕克是世間少有的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殊榮後,真正優秀的作品才陸續問世⋯⋯三年前,我得知帕慕克在寫一部橫跨數十年的長篇小說,還是透過伊斯坦堡街頭小販的見聞來描述,聽起來非常值得期待,想必就跟土耳其茶同樣美味。如今拜讀之後,我深感榮幸能在此昭告讀者,這本小說可真是精采。如果你不曾沉浸在帕慕克小說的魅力之中,《我心中的陌生人》很可能會是擄獲你心的作品⋯⋯準備愛上這位平凡無奇的街頭小販吧,聽聽他的叫賣聲何以能迴蕩了數十載。——《英國獨立報》
▍帕慕克作品集
◎我的名字叫紅
◎白色城堡
◎新人生
◎黑色之書
◎雪
◎純真博物館
◎別樣的色彩:閱讀•生活•伊斯坦堡•小說之外的日常
◎我心中的陌生人
◎大疫之夜
作者簡介
姓名: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
(1952.06.07∼)
▌2003年都柏林文學獎得主
▌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2010年諾曼•米勒終身成就獎得主
出生於伊斯坦堡,就讀伊斯坦堡科技大學建築系,伊斯坦堡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曾客居紐約三年。自1974年開始創作生涯,至今從未間斷。
帕慕克在文學家庭中成長,祖父在凱末爾時代建造國有鐵路累積的財富,讓他父親可以盡情沉浸在文學的天地間,成為土耳其的法文詩翻譯家。
生長於文化交融之地,令他不對任何問題預設立場,一如他的學習過程。他在七歲與二十一歲時,兩度考慮成為畫家,並試著模仿鄂圖曼伊斯蘭的細密畫。他曾經在紐約生活三年,只為了在如同伊斯坦堡一般文化交會的西方城市漫步街頭。
約翰.厄普戴克將他與普魯斯特相提並論,而他的歷史小說被認為與湯瑪斯.曼的小說一樣富含音樂性;書評家也常拿他與卡爾維諾、安貝托.艾可、尤瑟娜等傑出名家相評比。帕慕克也說自己非常喜歡尤瑟娜。尤瑟娜在其傑出散文中所呈現的調性與語言,都是帕慕克作品的特質。
帕慕克時時關注政治、文化、社會等議題,一如他筆下的小說人物。他尤其關心政治上的激進主義,例如二戰中亞美尼亞人大屠殺事件的真相究竟為何?庫德族問題是否有完美解答?九一一之後,他積極參與「西方的」與「伊斯蘭的」相關討論,嚴厲反對「黑白問題」的激化。
2006年,帕慕克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殊榮,得獎評語為:「在追尋故鄉的憂鬱靈魂中,發現文化衝突跟交疊的新表徵。」
相關著作:《別樣的色彩:閱讀.生活.伊斯坦堡,小說之外的日常》《大疫之夜(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構思40年 至今最浩瀚的一部史詩巨作)》《新人生(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的國族文化寓言經典)》《紅髮女子(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創作40年再現精湛小說技藝之最新力作)》《我心中的陌生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暌違六年最新長篇小說)》《白色城堡(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首部英譯作品)》《別樣的色彩:閱讀.生活.伊斯坦堡,小說之外的日常》《我的名字叫紅(十週年紀念版)》
譯者簡介
姓名:顏湘如
美國南伊利諾大學法文系畢業,現為自由譯者。譯著包括《率性而多感的小說家:帕慕克哈佛文學講堂》、《別樣的色彩:閱讀•生活•伊斯坦堡•小說之外的日常》、《梅岡城故事》、《守望者》、《我會回來找妳》、《時鐘心女孩》、《S》、《雙面陷阱》等數十冊。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本書特色
◎多聲交錯的群像敘事◎
守護子女的老父親、為政治理想奔走的年輕人、因愛情受盡折磨的鄉下小販、為掌控自身命運而用盡心計的年輕女孩……他們並不讓故事淹沒自己的心聲,有時發言打岔請作者停筆以便補充,有時對讀者暗自道出忍耐已久的怨言,有時甚至自故事隱遁其蹤跡,試圖守護寶貴祕密……在帕慕克的筆下,浩瀚的城市風景往往由日常生活堆砌而起,一代又一代的群體記憶永遠由一個個小人物的哀與樂細細織成。
◎詳實附錄•藉小人物的故事鳥瞰大歷史◎
《我心中的陌生人》附上完整人物關係圖與大事年表,在平民百姓的生活間織入商業都會的興起變遷、婦女權益的步步進展,甚至遠眺亞美尼亞大屠殺、伊斯蘭革命、波灣戰爭、六四、九一一等大事件,在「家」與「國」的兩相對照之下,感知家族史如何成為城市史、一國之史,甚至世界史的微型縮影,而群體的歷史足跡又是如何因一個小人物對自由、信念、幸福、愛的孜孜追求而得以綿延。
◎「伊斯坦堡之眼」Ara Güler大師攝影◎
帕慕克二○一五年接受《衛報》訪談時,表示《我心中的陌生人》是部「少數允許工人階級為自己說話的小說」,在街頭步行叫賣酸奶和卜茶的小販,如何從手工模式被迫快速習慣商業經濟的高速運作,成為貫穿本書的重要意象之一。中文版內封經帕慕克親自指定,特別使用有「伊斯坦堡之眼」美譽的攝影記者Ara Güler作品。Ara Güler曾獲萊卡名人堂攝影獎、法國榮譽軍團勳章,自稱「視覺的歷史學家」,主張人物攝影應當展現人的記憶與苦痛,與帕慕克同為世界知名的土耳其文化巨擘,兩人也曾合作伊斯坦堡攝影集。
書籍目錄
▌導讀|一部沒有配角的壯闊之作(文◎安東尼馬拉)
▌人物關係圖
▌第一部
梅夫魯特與萊伊荷
▌第二部
梅夫魯特,過去二十五年的每個冬夜
▌第三部
一、梅夫魯特在村裡╱二、家╱三、積極大膽在空地上蓋房子的人╱四、梅夫魯特當起街頭小販╱五、凱末爾男子中學╱六、中學與政治╱七、艾里亞札戲院╱八、桑山清真寺的高度╱九、奈麗曼╱十、在清真寺張貼共產黨海報的後果╱十一、桑山與灰山間的戰爭╱十二、怎麼讓村裡的女孩出嫁╱十三、梅夫魯特的小鬍子╱十四、梅夫魯特墜入愛河╱十五、梅夫魯特離家╱十六、情書怎麼寫╱十七、梅夫魯特在軍中的日子╱十八、軍事政變╱十九、梅夫魯特與萊伊荷
▌第四部
一、梅夫魯特與萊伊荷結婚了╱二、梅夫魯特賣冰淇淋╱三、梅夫魯特與萊伊荷的婚禮╱四、鷹嘴豆飯╱五、梅夫魯特當了父親╱六、薩蜜荷逃跑了╱七、第二個女兒╱八、資本主義與傳統╱九、加齊區╱十、掃除城市灰塵╱十一、不肯見追求者的女孩╱十二、在塔拉巴什╱十三、蘇雷曼惹出麻煩╱十四、梅夫魯特找到新地點╱十五、聖導師╱十六、賓邦咖啡╱十七、咖啡館員工的大騙局╱十八、在賓邦咖啡館的最後時日
▌第五部
一、連襟卜茶店╱二、在小店裡與兩個女人共處╱三、費哈電力四射的激情╱四、孩子是神聖的╱五、梅夫魯特成為停車場管理員╱六、萊伊荷之後╱七、電力消費史╱八、梅夫魯特到最偏遠的幾個社區╱九、搞垮一家夜總會╱十、梅夫魯特進警察局╱十一、我們內心的意向為何,我們言語的意向為何╱十二、菲琪葉私奔了╱十三、梅夫魯特孤單一人╱十四、新地區、老面孔╱十五、梅夫魯特與薩蜜荷╱十六、家
▌第六部
十二層樓建築
▌第七部
一座城市的外觀
▌大事年表
▌帕慕克年表
推薦序/導讀/自序
▍各界讚譽
一部神奇的文學鉅獻!──《費城詢問報》
帕慕克跟隨著不完美但引人共鳴的主角,以及形形色色的配角,橫跨五十年歷史,而土耳其紛亂的政治情勢則構成暗潮洶湧的隱憂。本書反映了豐富、多元又蓬勃的都市生活,本書絕對是這位天才作家的一大傑作。——《科克斯書評》(焦點書評)
本書是寫給當代土耳其的情書,更是獻給伊斯坦堡的情書⋯⋯堪稱帕慕克筆下讀來極為暢快的小說,很適合剛開始認識這位作家的讀者。——《華盛頓郵報》
帕慕克的最新小說用巧妙的描寫手法,讓充滿文化衝突的伊斯坦堡,四十年歷史就此躍然眼前。——《紐約時報書評》(年度選書)
《我心中的陌生人》壯闊波瀾又貼近生活,帕慕克以其獨特的方式,賦予其文句飽滿的情感、若有似無的憂鬱與同理心⋯⋯本書絕對是文壇上了不起的成就。——《印度斯坦時報》
字裡行間盡是帕慕克對伊斯坦堡的熱愛,憑著細膩的描寫能力,他清晰勾勒出新與舊、都市與鄉下、傳統和現代之間衝突⋯⋯宛如吸晴的繁華錦繡⋯⋯雖然敘事主要是第三人稱並以梅夫魯特為主角,但其他不同角色的聲音一再打斷敘事,分別從各自角度來拓展故事的廣度。要是由其他平庸的作家執筆,這樣的敘事技巧可能站不住腳,但交給帕慕克就不成問題,還能嫻熟地變出精采的戲法。——《溫尼伯自由報》
帕慕克再度施展精湛的說故事能力⋯⋯帕慕克在《我心中的陌生人》中體現的關懷有其獨特的普世魅力⋯⋯他的早期作品已證實了自己是細節描摩大師⋯⋯這部小說同樣反映他從小處著眼的精準⋯⋯帕慕克以出神入化的筆法刻畫凡夫俗子努力地做自己,追求幸福、正直與包容的人生。——《印度時報》
這部扣人心弦的小說特別適合想了解土耳其政治社會,或單純對政治社會局勢有興趣的讀者⋯⋯讓我對小說的可能再度充滿信心,補足了社會評析或歷史本身的缺口,深入尋常百姓的生活與欲望,爬梳了巨大歷史變革與小人物千思萬緒的關係。我認為本書讀來跟《戰爭與和平》一樣燒腦,卻又更能撫慰人心,讓我窺探原以為無法了解的生命經驗與伊斯坦堡的地理。——《紐約客》
帕慕克的文字無比瑰麗⋯⋯暖心、風趣又溫婉動人⋯⋯說故事的奇作⋯⋯帕慕克筆下最快意的小說⋯⋯讀者也可充分感受到作者對伊斯坦堡的深愛與驕傲。——《新印度快報》
正如同他的其他作品,帕慕克嘗試描繪幸福的面貌,以及命運與意念如何牽動不同的喜悅時刻。但這本小說的問世,恰好襯托了今日土耳其的局勢,也展現了帕慕克筆下角色的公開言論與私下想法,無論討論的是政治或家務事,都有著赤裸裸的分歧。——《洛杉磯書評》
這本小說讀來無比愜意,始終洋溢著幽默與正能量。如果你以前不曉得這位土耳其小說家,建議別挑那些奠定他名氣的作品,而是先從這本讀起,藉此認識「帕慕克式」華美風格的方方面面;要是你讀過帕慕克的小說,當然也不可錯過他的最新力作,這位說故事大師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印度今日報》
這是關於貧困壓得人喘不過氣的故事⋯⋯如同帕慕克的其他作品,《我心中的陌生人》亦是獻給伊斯坦堡的情歌。——《資本壹週》
一部美麗又眾聲喧嘩的凡人史詩⋯⋯《我心中的陌生人》發人深思、貼近生活又不失批判力道。——《波士頓環球報》
若要認識土耳其的政治、社會和宗教生活的衝突與難題,帕慕克儼然是文壇中獨一無二的嚮導⋯⋯帕慕克的最新小說著實讓我深感敬佩。——《雪梨晨鋒報》
帕慕克前所未見的溫柔⋯⋯儘管小說中的人物忍受了許多失落與傷悲,《我心中的陌生人》營造出酸楚卻不悲涼的氛圍,襯托了雖不完美卻惹人憐愛的主角那不屈不撓的精神。——《洛杉磯時報》
帕慕克最平易近人的小說⋯⋯最符合社會現實的庶民表徵,莫過於卜茶小販的叫賣聲。倘若你仔細聆聽這本小說,或許會在梅夫魯特的歌曲中,發現伊斯坦堡不為人知的歷史。——《新共和》
帕慕克對於故鄉伊斯坦堡的熱愛,是這部繁華多姿、宛如童話般小說的生命力⋯⋯⋯⋯帕慕克悲天憫人又下筆如詩,闡明了「駭人又炫目」的伊斯坦堡歷史,包括種種暴力動亂、政治社會的轉型、婦女如何爭取自由,以及愛的乖舛波折。——《書單》(焦點書評)
奧罕.帕慕克是世間少有的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殊榮後,真正優秀的作品才陸續問世⋯⋯三年前,我得知帕慕克在寫一部橫跨數十年的長篇小說,還是透過伊斯坦堡街頭小販的見聞來描述,聽起來非常值得期待,想必就跟土耳其茶同樣美味。如今拜讀之後,我深感榮幸能在此昭告讀者,這本小說可真是精采。如果你不曾沉浸在帕慕克小說的魅力之中,《我心中的陌生人》很可能會是擄獲你心的作品⋯⋯準備愛上這位平凡無奇的街頭小販吧,聽聽他的叫賣聲何以能迴蕩了數十載。——《英國獨立報》
文章試閱
【梅夫魯特與萊伊荷|私奔是件棘手的事】
這是關於梅夫魯特.卡拉塔希的一生與幻夢的故事。他是個賣卜茶與酸奶的小販,一九五七年出生於亞洲西部邊陲一個貧窮村落,村子就位在中安納托利亞地區一個總是霧濛濛的湖邊上。他十二歲來到伊斯坦堡,然後終其一生都生活在這個世界之都。二十五歲那年,他回到鄉下老家,與一名村女私奔,而這件離奇的事也注定了他後半輩子的生活。他帶她回到伊斯坦堡,結了婚、生了兩個女兒;他得從早到晚不間斷地做好幾份工作,除了上街叫賣酸奶、冰淇淋和米飯,還要去餐館當服務生。不過每天晚上,他都仍然風雨無阻地穿梭在伊斯坦堡的大街小巷,一面賣卜茶,一面編織奇怪的夢想。
故事的主人翁梅夫魯特個頭高大,體格結實但纖瘦,長相俊秀。他有張稚氣的臉、淺褐色的頭髮和機靈聰慧的眼神,這樣的組合讓不少女子心生愛慕。梅夫魯特有兩大特質,一是他直到四十好幾都還保持這份稚氣,二是這份稚氣對女性頗具吸引力,因此,為了有助於說明故事中的某些情況,將來有必要時時提醒讀者記得這一點。至於梅夫魯特性格中的樂觀與善良(有些人稱之為天真),倒也就無須提醒了,因為一目了然。如果讀者和我一樣親眼見過梅夫魯特,都會認同一般女性的看法,認為他俊秀中帶著稚氣,也會知道我並非譁眾取寵。其實,我應該藉此機會聲明:本書完全根據真人真事所寫,絕無任何誇大之處。我會敘述一些已經發生過的奇異事件,只是將順序稍加調整,以便讓讀者更輕易了解。
因此我要從中間說起,也就是一九八二年六月,梅夫魯特和銀溪村一個女孩私奔那天(銀溪村隸屬於科尼亞省貝伊謝希爾地區,與他自己的村莊相鄰)。一九七八年,梅夫魯特伯父的大兒子柯庫在伊斯坦堡西司里區的梅吉迪耶克伊鄰區結婚,而他就是在婚禮上第一次見到那個後來答應和他私奔的女孩。他簡直不敢相信當時才十三歲的女孩,即便仍只是個孩子,竟能對他的感情產生共鳴。她是他堂兄柯庫的小姨子,在那天之前,她從未到過伊斯坦堡。那天過後,梅夫魯特給她寫了三年情書,女孩從未回信,但柯庫的弟弟蘇雷曼不但替梅夫魯特送信,還給他希望,鼓勵他堅持下去。
如今蘇雷曼又再一次幫堂兄弟梅夫魯特的忙,這回是幫著他帶女孩離家出走。蘇雷曼開著他的福特廂型車,和梅夫魯特一起回到兒時的村莊。這對堂兄弟想了一個計畫,能夠神不知鬼不覺地帶這個女孩私奔。計畫是這樣的:蘇雷曼先把廂型車開到一個距離銀溪村大約一小時車程的地方,人在車上等著。村裡的人會以為這對情侶進貝伊謝希爾城裡去了,殊不知是蘇雷曼開車越過北邊山頭,將他們載到阿卻昔火車站。
這計畫梅夫魯特在腦子裡演練多遍,還兩度前往重要地點實地勘察,例如冷泉、小溪、林木蓊鬱的山裡,還有女孩家的後院。在約定時間的半小時前,他順道經過村裡的墓園,便轉身面向著墓碑,暗自祈禱事情能順利。雖然很不願意承認,但他對蘇雷曼其實不太有信心。萬一這位堂兄弟沒有把車開到泉水附近的指定地點呢?梅夫魯特盡量不去多想,反正現在擔這個心也沒用。
他身上穿的西裝褲和藍色襯衫,是初中時期與父親一起賣酸奶時在貝佑律區一家商店買的。鞋子是國有的蘇美爾銀行工廠製做,他當兵前買的。
天一黑,梅夫魯特就來到一道傾頹的圍牆邊,牆內那棟白屋的主人正是女孩的父親「歪脖子」阿杜拉曼。後窗還暗著,梅夫魯特早到了十分鐘,心裡急著想趕緊走。他想到昔日一些企圖私奔的男女搞到兩家反目成仇,最後還被射殺,也有人三更半夜逃跑,卻因為迷路,最後被抓了回來。他還想到有些女孩臨時改變心意不走了,讓男孩簡直無地自容,因此不禁有些驚慌失措地站起身來。他告訴自己,神會保佑他的。
有幾條狗吠叫起來。窗口的燈亮了一下,隨即熄滅。梅夫魯特的心開始砰砰跳。他往屋子走去,聽到樹木間一陣窸窸窣窣,接著有個女孩輕輕喊他的名字:
「梅夫-魯特!」
那是個充滿愛意的聲音,聲音主人讀過他入伍期間寫的情書,聲音中帶著信任。這時候,梅夫魯特想起了那些信,有數百封之多,每一封都是以真心的愛與期盼寫出來的。他還記得自己為了贏得那個美麗女孩的青睞,是多麼地全力以赴,也記得自己在心裡勾勒的幸福畫面。如今,終於贏得女孩的芳心了。在那個神奇的夜晚,雖然看不清楚,他卻彷彿夢遊一般朝她的聲音走去。
他們在黑暗中找到彼此,想也沒想就牽起手開始跑。不料跑不到十步,狗又吠了起來,梅夫魯特心一慌,竟迷失了方向。夜色中,樹木有如一堵堵忽隱忽現的水泥牆,他們左閃右躲,彷彿身在夢境。
來到小徑盡頭後,梅夫魯特按原訂計畫往前面的山裡走。有一度,在岩石間往上蜿蜒的山路又陡又險,幾乎就像一路攀上烏雲密布的漆黑天空。他們手牽著手走了將近半小時,整路未停,一直爬到山頂。從那裡可以看到銀溪村和更遠處天泉村的燈火,天泉村是梅夫魯特出生成長的地方。梅夫魯特離開銀溪村後故意繞路,一半是為了避免將追兵引回自己的村子,一半則是出於直覺,以防蘇雷曼心懷不軌出賣他。
狗還繼續吠叫,像著魔似的。梅夫魯特這才驚覺自己如今已是家鄉的陌生人,再也沒有一隻狗記得他。不久,銀溪村方向傳來一記槍聲。他們驀地停下腳步,隨後才又繼續以同樣的速度往前走,但是當安靜了片刻的狗群再次吠叫,他們立刻拔腿奔下山去。樹木枝葉畫傷他們的臉,蕁麻黏在衣服上。黑暗中什麼也看不見,梅夫魯特擔心他們隨時會被石頭絆倒,所幸這種情形並未發生。他害怕狗,但他知道神會眷顧他和萊伊荷,他們會在伊斯坦堡過著非常幸福的生活。
他們上氣不接下氣地來到通往阿卻昔的道路,梅夫魯特很確定他們沒有遲到,現在只等蘇雷曼開車現身,那麼就再也沒有人能把萊伊荷從他身邊搶走。當初梅夫魯特每次開始寫信前,腦海中浮現的都是這個女孩的美麗臉龐與那令人難忘的雙眼,然後小心翼翼、心無旁騖地刻寫出她美麗的名字「萊伊荷」。此刻,想到那些情感,他滿心歡喜,忍不住加快了腳步。
一片漆黑中,他幾乎看不清一起私奔的女孩的臉。他心想那至少可以抱她親她,可是萊伊荷卻用隨身帶著的包袱溫和地拒絕他。梅夫魯特喜歡她這樣。他決定了,結婚之前還是先別碰將來要共度一生的這個人。
他們手牽著手經過沙普河上的小橋,萊伊荷的手在他手裡輕盈纖細得像隻小鳥。一陣涼風將百里香與月桂葉的香氣吹送過潺潺流水。
夜空亮起紫色光暈,接著雷聲響動。梅夫魯特擔心在搭上長途火車前會被雨淋溼,卻也沒有加緊步伐。
十分鐘後,他們看見蘇雷曼廂型車的尾燈,就在汩汩流動的泉水邊。梅夫魯特覺得自己就快被幸福淹沒了,對於剛才對蘇雷曼起了疑心也很過意不去。這時已經下起雨來,他們開始歡欣地往前跑,然而兩人都已疲憊萬分,誰也沒料到車燈比目測的距離還要遠。等他們到達停車處,全身都已溼透。
萊伊荷拿著包袱坐上後座,隱沒在黑暗中。這是梅夫魯特和蘇雷曼事先計畫好的,以防萊伊荷逃家的消息走漏,警察開始盤察路上車輛。同時也是為了不讓萊伊荷認出蘇雷曼。
他倆一坐上前座,梅夫魯特便轉頭對同謀說:「蘇雷曼,只要我活著一天,都會感激你的友情和忠誠!」他情不自禁使勁地抱住堂兄弟。
不料蘇雷曼並未報以同樣的熱情,梅夫魯特不由得自責:他的懷疑想必傷透了蘇雷曼的心。
「你得發誓絕不會告訴任何人說我幫了你。」蘇雷曼說。
梅夫魯特發了誓。
「她後門沒關好。」蘇雷曼說。梅夫魯特便下車,在黑暗中走向車後。他將女孩這側的車門關上時,剛好劈出一記閃電,一時間,天空、山巒、岩石、樹木……他周遭的一切,都彷彿一個遙遠的記憶瞬間亮起。這是梅夫魯特第一次清楚瞧見將與他共度一生的女子的臉。
他一輩子都忘不了當時那種無以復加的奇異感覺。
車子啟動後,蘇雷曼從手套箱拿出一條毛巾遞給梅夫魯特說:「把身子擦乾。」梅夫魯特嗅了嗅毛巾,確定是乾淨的,才拿給後座的女孩。
過了一會,蘇雷曼對他說:「你還是很溼,已經沒有毛巾了。」
雨水劈哩啪啦打在車頂上,雨刷不斷發出尖嚎,但梅夫魯特知道他們正要進入一個無窮無盡的寂靜之地。森林裡漆黑一片,只有廂型車微弱的橘色頭燈隱隱照亮。梅夫魯特曾聽說午夜過後,狼、胡狼和熊會被地府的幽靈附身;夜裡在伊斯坦堡街頭,他也曾多次撞見神祕怪物和魔鬼的影子。在這樣的黑暗中,總會有角尾怪、大腳巨人和頭上長角的獨眼巨人出外遊盪,尋找那些無藥可救的罪人和迷路之人,然後抓回地府去。
「你變啞巴啦?」蘇雷曼開玩笑地說。
梅夫魯特意識到,此時進入的這片怪異寂靜,未來幾年都會在他身邊盤桓不去。
他一面試著理出自己怎會掉入這個人生陷阱,一面暗想:都是因為那些狗叫個不停,我又在黑暗中迷路的關係,明知這番理論說不通,他還是緊咬不放,至少能聊以自慰。
「怎麼了嗎?」蘇雷曼問道。
「沒事。」
車子放慢速度在狹窄泥濘的道路上拐來拐去,車燈照亮了岩石、鬼魅般的樹木、模糊不明的黑影,以及周遭所有的神祕事物,梅夫魯特將這些奇景看在眼裡,眼神顯示出在他有生之年,絕對不會忘記這番景象。他們沿著窄小的路走,有時蛇行上坡,然後又下坡,再悄悄穿過一座黑漆漆、滿地泥巴的村子。每次經過一個村莊,總會迎來狗吠聲,但隨即便又陷入萬籟俱寂之中,梅夫魯特已經弄不清有奇異感的是他的心還是這個世界。黑暗中,他看見神祕鳥類的影子,看見他看不懂的文字寫出的訊息,以及數百年前穿越這片窮鄉僻壤的魔鬼軍團留下的遺跡。他還看見因為罪孽深重而化為石頭的人的幻影。
「沒後悔吧?」蘇雷曼說:「沒什麼可怕的。我還不相信有人會追來呢。他們一定全都知道這個女孩要跑了,大概只有她那個歪脖子老爸被蒙在鼓裡,不過他很好搞定。你等著瞧吧,過個一、兩個月,他們就都會想通了,夏天還沒過完,你倆就能回來接受所有人的祝福。只是別告訴別人我幫過你。」
後來在一道陡坡上急轉彎時,車子後輪陷在泥巴裡出不來。有那麼一刻,梅夫魯特心想一切就到此為止了,萊伊荷回村裡去,他也回伊斯坦堡的家,再不會有麻煩。
但很快地車子又繼續前行。
一小時後,車頭燈照見阿卻昔鎮上一、兩棟孤立的建築與狹小巷道。火車站位在外圍,在鎮的另一邊。
「不管發生什麼事,你們都別分開。」蘇雷曼讓他們在阿卻昔車站下車時說道。他回頭瞄了一眼抱著包袱站在暗處的女孩。「我還是別下車,我不想讓她認出我。現在我也攪進來了。梅夫魯特,你一定要讓萊伊荷幸福,聽到了嗎?她現在是你老婆了,這事沒得反悔。到了伊斯坦堡,這陣子最好低調一點。」
梅夫魯特和萊伊荷目送蘇雷曼開車離去,直到再也看不見紅色車尾燈。他們一塊走進老舊車站,沒有牽手。
進到被日光燈照得亮晃晃的車站內,梅夫魯特再次看了與他私奔的女孩的臉,這回看得更仔細,足以證明他關車門時短暫瞥見卻不太相信的事實。他別過頭去。
這不是他在堂兄柯庫於伊斯坦堡舉行的婚禮上看見的女孩,而是她的姊妹。他們讓他在婚禮上看見漂亮的妹妹,然後卻給了他醜姊妹。梅夫魯特醒悟到自己上當了,羞愧得連看著那女孩的勇氣都沒有,而她說不定根本也不叫萊伊荷。
是誰在惡整他?又是怎麼做的?走向售票口時,他聽見自己的腳步聲在遠處回響,好像是別人的一樣。終其一生,梅夫魯特一見到老舊火車站就會想起這些時刻。
恍惚中,他買了兩張往伊斯坦堡的車票。
售票員說:「馬上就到了。」但完全沒有列車進站的跡象。小小的候車室裡擠滿了籃子、包裹、行李箱與疲憊的旅客,他們挑了一張長椅的角落坐下,彼此未發一語。
梅夫魯特想起來了,萊伊荷的確有個姊妹──或者應該說是他以為名叫萊伊荷的漂亮女孩,因為真正的萊伊荷一定是眼前這個女孩。剛才蘇雷曼是這麼喊她的。梅夫魯特寫情書給萊伊荷,心裡想的卻是另一個人、另一張臉。他甚至不知道自己一直以來腦子裡想的那個漂亮妹妹叫什麼名字。他弄不清楚自己是怎麼被騙,也不記得自己是怎麼走到這一步,因此心中的奇異感覺也成了他落入的陷阱的一部分。
並肩坐在長椅上時,他只看著萊伊荷的手。這隻手,就在剛才,他還充滿愛意地握著;這隻手,當初寫情書時他是多麼渴望能將它握在手裡,這隻穠纖合度又美麗的手。此時它靜靜地貼在她腿上,偶爾小心地撫平裙子與包裹衣物的布包上的皺褶。
梅夫魯特起身走向車站咖啡館。他買了兩個不太新鮮的小餐包,走回萊伊荷身邊時,又再一次從遠處觀察她包著頭巾的頭和臉。她絕對不是他在柯庫婚禮上看到的美麗女孩──當時他不顧父親反對,還是去參加了婚禮。梅夫魯特也再一次肯定,以前從未見過這個女孩,這個正牌的萊伊荷。他們是怎麼來到這一刻的?萊伊荷知不知道那些情書其實是寫給她妹妹的?
「妳要不要吃個小餐包?」
萊伊荷伸出纖細的手取過小餐包。從她臉上,梅夫魯特看見了感激──不是私奔戀人的興奮。
坐在梅夫魯特身旁的萊伊荷,像做壞事一樣,偷偷摸摸地吃著小餐包。他也吃著另一個發餿的小餐包,談不上有什麼食慾,只是因為不知道還能做什麼。
他們默默坐著。梅夫魯特覺得自己像個等著放學的小男生,怎麼等都等不到。他的心思不由自主地運轉著,就是想找出到底錯在哪裡,才讓事情演變至此。
他一再回想起那場婚禮,就是他第一次見到那個漂亮妹妹的婚禮,後來還寫了一堆情書給她;想起他父親穆斯塔法(如今已過世)叫他別去參加婚禮,而他又是怎麼一意孤行,偷溜出村去了伊斯坦堡。真的就是那麼一個舉動導致這一切嗎?他的思緒猶如載他們前來的廂型車的頭燈,遊盪在一片半明半暗的景致中--也就是他這二十五年的黯淡記憶與幻影--希望多少能釐清目前的情況。
火車沒來。梅夫魯特又起身去咖啡館,可是店打烊了。有兩輛馬車正等著載客進城。其中一個車伕在無邊無際的靜默中抽著香菸。梅夫魯特朝車站旁邊的一棵老懸鈴木走去。
藉著車站發出的微光,隱約可以看到樹下一塊牌子上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