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十七歲之海(新藏版)

原文書名:十七歲之海


9786263109568十七歲之海(新藏版)
  • 產品代碼:

    9786263109568
  • 系列名稱:

    舞鶴作品集
  • 系列編號:

    RL8903X
  • 定價:

    450元
  • 作者:

    舞鶴
  • 頁數:

    280頁
  • 開數:

    14.8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1003
  • 出版日:

    20251002
  • 出版社:

    麥田(城邦)
  • CIP:

    863.57
  • 市場分類:

    小說,散文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文學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當代台灣最具原創風格的作家——舞鶴
《十七歲之海》是窺探舞鶴實驗精神與手法的源頭

論二十一世紀台灣文學,必須以舞鶴始。——王德威(知名評論家)
台灣文學,止於舞鶴。——朱天文(知名小說家)

收錄新版代序〈我在途中胡思亂想〉


這本書是我一九八一∼一九九○在淡水時期寫的。
之於那十年在淡水的閉居生活,我有這麼一句話寫在〈悲傷〉:孤獨並生愛神與邪魔。
這些作品,大約是邪魔的產物,都有愛神的質地。
我心靈深處有一個所在,永遠十七歲。         ──舞鶴


舞鶴是台灣文學史上重要的代表作家、也是當代台灣最具原創風格的作家。《十七歲之海》是他各時期實驗性作品的結集,也是窺探舞鶴實驗精神與手法的重要源頭。主要收錄〈漂女〉、〈飆的少年我是〉、〈一位同性戀者的祕密手記〉等。

每一篇都可窺見作家不同時期的文字風格、創作思想脈絡,對於關心台灣文學、關心文學創作藝術的讀者,本書是重要的參考代表。

寫作是為過去立下紀念碑的方法,舞鶴的小說,不僅為他自己立下個人生命的紀念碑,也為台灣文學畫下了重要的創新里程碑。


﹝舞鶴談「小說與實驗精神」﹞

媒介不只是創作的工具,媒介本身便是創作的對象。我無法安於形式上的既成模式,只對內容作索求;我倒裝又倒裝,故意寫錯別字,歪用成語和現成的意象,不合甚至遠離標準文法的構句,無非希望在文字這個媒介上做形式的創新,在順暢一溜到底的書寫╱閱讀潮流中處處停步、逗留、流連,說是一種策略運用也好,更可能出自生命之流對「規格」的叛逆。

「實驗」當然是創作的冒險,成敗未知;我並不執著這種冒險,人生可以平易也是一種美,不過「實驗」彷彿滲入骨髓,出現在每一篇小說的細節中。王文興是終戰後台灣小說家中對形式實驗最有認知、最具野心的創作者,我十分同意他對閱讀╱書寫的一些獨特的、幾乎已成經典的說法,其中有一句「好的小說必然好聽」真是深得我心。


●名家讚譽

【「臺灣文學的守護者」葉石濤】
舞鶴是台灣文學史中的一個天才型作家。他熟悉台灣歷史的變遷,台灣庶民生活中的禮俗文化、政治、社會等背景,正確地掌握了台灣歷代民眾的生活脈動。

【哈佛大學講座教授、重量級評論家王德威】
舞鶴是台灣文學最重要的現象之一,他的寫作實驗性強烈,他面對台灣及他自己所顯現的誠實與謙卑,他處理題材與形式的兼容並蓄、百無禁忌,最為令人動容。論二十一世紀台灣文學,必須以舞鶴始。

【知名小說家 朱天文】
世間有純粹一詞,只是,有純粹之物嗎?
舞鶴純粹。只不過,純粹之人出現在眼前,大家倒不識。所以說,直信難有,如來難值。所以台灣文學,止於舞鶴。亦所以為什麼王德威說,二十一世紀台灣文學必須以舞鶴始。在這個意義上,舞鶴是我們的師兄。

【中國社科院台灣文學專業研究學者 李娜】
舞鶴以「田野」的雙腳感知島嶼上的未知土地,以手工書寫人心對自由的嚮往,以最無羈的聲音,追問歷史、社會、人性、欲望及其之於個體生存的意義。以一種永遠的批判立場,對台灣社會發出聲音──這是舞鶴生命存在的形式,也是他的文學的隱喻。


作者簡介


姓名:舞鶴
台灣台南人,當代台灣重要的小說家。作品深具原創性,開拓了台灣小說風格書寫的新紀元。著有《悲傷》、《思索阿邦.卡露斯》、《十七歲之海》、《餘生》、《鬼兒與阿妖》、《舞鶴淡水》、《亂迷》。

作品外譯:
《餘生》法文版二○一一,韓文版二○一五,英文版二○一七。
《拾骨》法文版二○二三。

得獎紀錄:
吳濁流文學獎、賴和文學獎、中國時報文學獎推薦獎、台北文學獎創作獎、東元獎台灣小說獎、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鼎獎優良圖書推薦獎等。

相關著作:《悲傷(全新珍藏版)》《餘生》《亂迷(第一卷)》《鬼兒與阿妖》《思索阿邦.卡露斯》《舞鶴淡水》


書籍目錄


新版代序╱我在途中胡思亂想

十七歲之海
俗世
日常
文字
姊姊
午休
飆的少年我是
十五歲那年春天
祖母的死
漫步去商場
往事
漂女
一位同性戀者的祕密手記

後記
麥田二○○二年版後記


推薦序/導讀/自序


●名家讚譽

【「臺灣文學的守護者」葉石濤】
舞鶴是台灣文學史中的一個天才型作家。他熟悉台灣歷史的變遷,台灣庶民生活中的禮俗文化、政治、社會等背景,正確地掌握了台灣歷代民眾的生活脈動。

【哈佛大學講座教授、重量級評論家王德威】
舞鶴是台灣文學最重要的現象之一,他的寫作實驗性強烈,他面對台灣及他自己所顯現的誠實與謙卑,他處理題材與形式的兼容並蓄、百無禁忌,最為令人動容。論二十一世紀台灣文學,必須以舞鶴始。

【知名小說家 朱天文】
世間有純粹一詞,只是,有純粹之物嗎?
舞鶴純粹。只不過,純粹之人出現在眼前,大家倒不識。所以說,直信難有,如來難值。所以台灣文學,止於舞鶴。亦所以為什麼王德威說,二十一世紀台灣文學必須以舞鶴始。在這個意義上,舞鶴是我們的師兄。

【中國社科院台灣文學專業研究學者 李娜】
舞鶴以「田野」的雙腳感知島嶼上的未知土地,以手工書寫人心對自由的嚮往,以最無羈的聲音,追問歷史、社會、人性、欲望及其之於個體生存的意義。以一種永遠的批判立場,對台灣社會發出聲音──這是舞鶴生命存在的形式,也是他的文學的隱喻。


台灣重要文學雜誌《INK印刻》曾對舞鶴及其作品有以下的評論——
「舞鶴」這個名字,自九○年代以降,已成為台灣小說最異質魅麗、魔幻頹廢的祕境邊界。他筆下的瘋癲者、零餘者、妓女或漂女、鬼兒與阿妖,皆成為台灣小說長廊裡讓人蠱惑難忘的創造物。上溯杜思妥也夫斯基《被侮辱者與被損害者》、卡繆《異鄉人》、葛拉斯《鐵皮鼓》,那些狂言浪蕩、與生命本身衝突之人心圖景。他時或暴虐或溫柔,時或女體耽愛時或欲力狂想之豐饒?事;以及「餘生」式思索之形銷骨損、躑躅獨語……為虛無貧乏的台灣世紀末小說,鑿挖了一個行過死蔭之地,卻「巒壁肉褶」,重建內視記憶的繁複礦層。


寫作是為過去立下紀念碑的方法,舞鶴的小說,不僅為他自己立下個人生命的紀念碑,也為台灣文學畫下了重要的創新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