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燦爛千陽(經典不墜新版)

原文書名: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9786263148222燦爛千陽(經典不墜新版)
  • 產品代碼:

    9786263148222
  • 系列名稱:

    木馬文學
  • 系列編號:

    0ECL4026
  • 定價:

    420元
  • 作者:

    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
  • 譯者:

    李靜宜
  • 頁數:

    400頁
  • 開數:

    14.8x21x2.6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502
  • 出版日:

    20250502
  • 出版社:

    木馬-遠足文化
  • CIP:

    869.157
  • 市場分類:

    小說,散文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文學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妳自己,就是照亮自身陰影的燦爛千陽

《紐約時報》21世紀讀者票選百大好書
BBC 百本最鼓舞人心的小說
暢銷全球《追風箏的孩子》姊妹版
一個在漆黑中,靠著餘點星光活下來的故事

「當我開始寫《燦爛千陽》時,我發現自己一遍又一遍地想著那些堅毅不拔的女性。」
──胡賽尼

「想知道胡賽尼的《燦爛千陽》是否與《追風箏的孩子》一樣優異?
答案是,這是一本更好的小說。」──《華盛頓郵報》

如果我們的過錯只是降生於世,更要活得幸福
因為犯錯的是命運
而懂得原諒、寬恕與愛的是我們

瑪黎安,一個從出生便被認為有罪的孩子,在成年之前,為了她沒有犯下的錯,嫁給四十多歲的男子。她以為,有了自己的家庭後,從此能夠幸福了。

萊拉,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幸運」的女孩,對於未來心懷夢想,她想要受教育,與自己選擇的愛人生活。她以為,戰爭結束後,便能夠幸福度日了。

然而,她們的願望沒有實現。命運甚至讓這兩名陌生女子,因著一樁無情的意外而綑綁在一起。

而她們的相遇,或許是命運唯一做對的一件事。

作者簡介


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

  阿富汗裔美籍小說家。1965年生於阿富汗喀布爾,父親為阿富汗外交官,母親在高中教授波斯語與歷史。1967年,由於父親的身分,在外交部協助下,一家遷移至巴黎。1980年,時值蘇聯入侵阿富汗,全家轉而前往美國,隨後獲得政治庇護。

  心懷寫作的胡賽尼,畢業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系,於1996年至2004年執業。《追風箏的孩子》是他第一本小說,當時他一邊行醫,一邊寫作;小說出版幾年後獲得高度評價,光在美國售出700萬冊以上。隨後的作品《燦爛千陽》《遠山的回音》也取得長久佳績。

  胡賽尼長期關注阿富汗相關議題。2006年被任命為聯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他也成立非營利組織「卡勒德.胡賽尼基金會」,提供阿富汗人民人道協助。

  他的小說多以阿富汗為背景,呈現蘇聯入侵、塔利班崛起的歷史,也讓全世界讀者能認識這群因為政權而流離失所的人們。書中反覆出現的主題是家庭,故事始環繞著愛與傷害、背叛與相信的人生信念。

www.khaledhosseini.com
www.khaledhosseinifoundation.org

譯者簡介


李靜宜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博士,美國史丹福大學訪問學者,曾任職外交部與總統府。

  長期推廣閱讀文化,並致力筆耕,著有《為你,千千萬萬遍:靜靜讀一本書的翻譯筆記》《紅樹林生活筆記》《橋》《漫長的告別》等書,譯有《理查費曼──天才的軌跡》《諾貝爾女性科學家》《追風箏的孩子》《完美的間諜》《地下鐵道》《莫斯科紳士》《正常人》等多部作品。

  目前為東美文化執行長兼總編輯。
  臉書交流專頁:靜靜讀一本書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全新校閱
・胡賽尼以易讀又動人的敘事,讓全球認識戰火紛亂之下的平民生活,相信人性仍保有的光輝
・適合孩子與大人的啟蒙讀物
・一本深刻證明友誼與女性連結的小說

推薦序/導讀/自序


「讓小說生動且抓緊人心的,是胡賽尼對日常生活的敏銳觀察,他描繪人類情感的能力,從受暴妻子心中持續悶燒的怒火,到女性發現自己有了身孕後那初期萌生的母愛。」──《洛杉磯時報》

「胡賽尼之所以能成功吸引讀者,是因為他洞悉了情感蘊含的力量,這是其他暢銷作家難以企及的。正如他《追風箏的孩子》的敘事,他藉由通俗的情節,生動刻畫愛的多重面向,呈現人們為摯愛所做出的各種犧牲。」──《紐約時報週日書評》

「一個關於兩名女性內心的痛苦、所面臨的暴力,但最終充滿希望的故事。作者捕捉了人們奮力生存的生活細節,將個人的命運巧妙融入近代宏大的歷史背景中。」──《舊金山紀事報》

「女性之間的關係真實且令人心碎。對塔利班統治下女性處境的描述既令人信服,又令人難以想像。但《燦爛千陽》不僅僅只有悲傷和堅忍,更有愛和對未來的希望。」──《芝加哥論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