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如何閱讀文學
原文書名:How to Read Literature
產品代碼:
9786263906808系列名稱:
DISCOURSE系列編號:
BK7054X定價:
420元作者:
泰瑞•伊格頓Terry Eagleton譯者:
黃煜文頁數:
320頁開數:
14.8x21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1103出版日:
20251103出版社:
商周(城邦)CIP:
810.1市場分類:
文學總論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文學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當代最重要的英國思想家 & 頂尖文化評論家 泰瑞•伊格頓
帶著你找到文本分析的樂趣,開啟慢讀新風潮!
閱讀文學的重點,不只在於作品「說了什麼」,也包括它「如何說」!
這是一本寫給初學者與文學愛好者的指南。當代最頂尖的文化評論家泰瑞•伊格頓以一連串精彩的分析手法,為讀者示範了從敘述、情節、角色、文學語言、詮釋、小說的本質、價值判斷等各個面向的分析方法,並引用了從莎士比亞到 J. K•羅琳等大量英文經典文本,從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再到後現代主義均提供了有用的分析路徑與評論,是一本生動有趣的文學「伴讀」之書,也是最翔實有用的文學分析入門。
開頭 Openings
創世記的開頭、白鯨記的開頭、咆哮山莊的開頭……各有其不同的特色與筆調。文學作品的開頭,除了負責捉住讀者的目光,其實也暗示了作品的情節展開、格局與人物的性格。
人物 Character
文學人物的生命只存在於文本之中,唯有閱讀,才能讓他們持續存在。不同流派的角色會有不同的呈現方式,他們所帶給讀者的,是想像與體驗另一種生活的可能。
敘事 Narrative
敘事是文學作品所採取的觀點。敘事者的設定,將決定作品的特色、限制與是否可靠。而情節則是書中內容的概述,是敘事的一部分,當人們問我們故事在說什麼時,他想知道的就是所謂的情節。
詮釋 Interpretation
文學的存在不是為了告訴我們事實為何。當小說被置入某個特定的脈絡中,其真實或虛假就不再是重點。要緊的是,小說如何在想像的邏輯裡行動,而我們如何對之做出詮釋。
價值 Value
文學作品的好壞如何判斷?洞察的深度、與真實人生的貼近程度、形式的連貫、普世性的訴求、道德的複雜性、語言的創造性、想像的視野……這些都曾被視為評估作品的指標,而世代不間斷的詮釋與閱讀,將賦予文學作品新的價值。
當代最重要的英國思想家 & 頂尖文化評論家 泰瑞•伊格頓
帶著你找到文本分析的樂趣,開啟慢讀新風潮!
閱讀文學的重點,不只在於作品「說了什麼」,也包括它「如何說」!
這是一本寫給初學者與文學愛好者的指南。當代最頂尖的文化評論家泰瑞•伊格頓以一連串精彩的分析手法,為讀者示範了從敘述、情節、角色、文學語言、詮釋、小說的本質、價值判斷等各個面向的分析方法,並引用了從莎士比亞到 J. K•羅琳等大量英文經典文本,從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再到後現代主義均提供了有用的分析路徑與評論,是一本生動有趣的文學「伴讀」之書,也是最翔實有用的文學分析入門。
開頭 Openings
創世記的開頭、白鯨記的開頭、咆哮山莊的開頭……各有其不同的特色與筆調。文學作品的開頭,除了負責捉住讀者的目光,其實也暗示了作品的情節展開、格局與人物的性格。
人物 Character
文學人物的生命只存在於文本之中,唯有閱讀,才能讓他們持續存在。不同流派的角色會有不同的呈現方式,他們所帶給讀者的,是想像與體驗另一種生活的可能。
敘事 Narrative
敘事是文學作品所採取的觀點。敘事者的設定,將決定作品的特色、限制與是否可靠。而情節則是書中內容的概述,是敘事的一部分,當人們問我們故事在說什麼時,他想知道的就是所謂的情節。
詮釋 Interpretation
文學的存在不是為了告訴我們事實為何。當小說被置入某個特定的脈絡中,其真實或虛假就不再是重點。要緊的是,小說如何在想像的邏輯裡行動,而我們如何對之做出詮釋。
價值 Value
文學作品的好壞如何判斷?洞察的深度、與真實人生的貼近程度、形式的連貫、普世性的訴求、道德的複雜性、語言的創造性、想像的視野……這些都曾被視為評估作品的指標,而世代不間斷的詮釋與閱讀,將賦予文學作品新的價值。
作者簡介
姓名:泰瑞.伊格頓Terry Eagleton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文學批評家與文化理論家之一,英國國家學術學院院士。現為英國蘭開斯特大學英國文學系客座教授。
伊格頓以深厚的馬克思思想研究著稱,與詹明信(Fredric Jameson)、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並稱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界三巨頭。曾任教於牛津大學、曼徹斯特大學等學府,並獲多所大學頒授榮譽學位。
著作逾五十本,涵蓋文學理論、後現代主義、政治、宗教與文化批評等領域,代表作包括《文學理論導讀》、《美感的意識形態》、《理論之後》、《如何閱讀文學》、《論幽默》等。
譯者簡介
姓名:黃煜文
臺大歷史所碩士,專職譯者。
譯有《自願被吃的豬:100個讓人想破頭的哲學問題》、《如何閱讀文學》、《耶路撒冷三千年》、《讚美洪水:文明的干預如何抑制河流的重生?》、《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等書。
書籍目錄
〈推薦序〉大師小烹,金針度人──序伊格頓《如何閱讀文學》 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自序〉分析必非樂趣的敵人
【第一章】開頭
【第二章】人物
【第三章】敘事
【第四章】詮釋
【第五章】價值
推薦序/導讀/自序
【專家名人推薦】
朱偉誠(臺灣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凌性傑(作家)誠摯推薦
看到伊格頓對於西方文學名著信手拈來,旁徵博引,精讀細品,不時夾雜著英國人特有的幽默,透露出個人的立場,即使讀者不見得完全同意他的看法,也會折服於他的博學,欣賞他的評論與個性,油然生出『斯人也而有斯文也』之感……(本書)除了注意文本細節(微觀),闡明不同文學主義與流派的差異(宏觀)之外,也透露了伊格頓的左派觀點與英式幽默。
──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卓越、眩目以及其他書評家的形容詞都不足以形容《如何閱讀文學》。而且這本書──容我斗膽這麼說──還很好笑。顯然你應該讀讀泰瑞•伊格頓剛完成的這部作品,因為你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不管怎麼說,這個人可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批評家與老師,他以福爾摩斯的技巧抽絲剝繭,同時也揶揄句子乃至於某個單字的意義。但《如何閱讀文學》真正特出的地方,在於伊格頓個人的機智與幽默,他的隨和與親切躍然紙上。這不只是一本值得研讀的書,也是一本床邊書,一本充滿樂趣的書。
──麥可•德達(Michale Dirda),《悅讀經典》(Classics for Pleasure)作者
這不只是一本娛樂書,而是一本重要的書。在尼采之後,伊格頓提到「慢讀」這項人類活動正遭受嚴重的威脅。在本書中,他引領我們回到最基本的元素,透過一連串敏銳的分析,將閱讀的核心面向融入其中。我喜愛伊格頓輕鬆的筆調,如此容易理解而具體;但他並未因此而喪失了細微或巧妙。這是一本適合每個讀者閱讀的作品,不只限於初學者。而且也非常適合在課堂上講授。
──傑•帕里尼(Jay Parnini),《詩為何重要》(Why Poetry Matters)作者
〈推薦序 〉大師小烹,金針度人──序伊格頓《如何閱讀文學》
《如何閱讀文學》除了注意文本細節(微觀),闡明不同文學主義與流派的差異(宏觀)之外,也透露了伊格頓的左派觀點與英式幽默。在左派觀點方面,如「狄更斯晚年讚美擁有實作技術的人,輕視那些靠股票與股份生活的人。體力勞動是真實的,紙上富貴是寄生在別人的勞動之上」;「在十九世紀,文學對工人階級來說是一種感受方式,它讓工人有機會想像騎馬帶著一群獵犬外出打獵是什麼樣子,或嫁給貴族是什麼感覺,因為這些事情現實上不可能發生。因此詩與小說值得閱讀的理由又多了一個。」在英式幽默方面,如「許多文學作品會回溯過去,但很少有比《創世記》還要遠古的。想比《創世記》更往前回溯,恐怕會從世界的邊緣掉落」;「像簡•愛這樣的女主角,自以為是、愛說教、稍微帶點受虐狂傾向,恐怕很少有人願意跟她一起共乘計程車」;「馬克白夫人到底有幾個孩子,數目是不確定的,這或許可以讓她便於申請兒童福利給付。」
這類大師現身說法之作及其翻譯自有用意與效應。傅月庵在〈2013開卷好書獎──非文學類╱評審報告〉中,便語重心長地指出,每年台灣的數萬本出版品中,相較於中文創作,翻譯作品「相對豐饒多元,深入淺出,類皆佳作」。他進一步指出這些外國作者的背景主要有二:一為學術界,一為新聞界。後者是「長期關注、調查某一主題,用心寫成」;前者的特色則是「學有專精的學者或各行各業的專家,放下身段,以簡白的文字,舉重若輕地闡述專門學科或一己之見,造福普通讀者。」《如何閱讀文學》顯然屬於後者,藉由專家學者的投入,甚至大師的加持,讓一般讀者能對特定的議題具有基本的認識。
伊格頓以資深讀者的文學喜好、批評家的敏銳功力與理論大師的豐富學養,回歸到作品本身,根據特定的文學與批評因素,解讀文本細節,彰顯作家的巧妙與作品的特色,並置於更寬廣的文學與文化脈絡,大力推動博雅教育,藉此培養讀者對於語言的敏感以及批判的能力,進而將這種識讀能力(literacy)運用於人生各方面。此書特意以簡易的英文寫成,讀者閱讀中譯之餘,若有興趣也可直接閱讀英文原本,欣賞其文字風格,當更能體會作者的用意,而有另一番感受。
基於上述種種特色,本書值得肯定與推薦。不容諱言的是,每位批評家都有其背景、特色與限制。伊格頓所舉的例證為西洋文學,主要是英國文學,讓讀者能透過他深入淺出的解說進入文學殿堂,獲得一些解讀語言與文本的技巧,領會這些文學作品微妙之處,既「看熱鬧」,又「看門道」,進而如法炮製,運用於其他文本。若讀者讀過這些作品,正可印證自己的閱讀經驗;若尚未讀過,希望書中的觀察與評論能引發讀者的興趣,進而閱讀這些文本,嘗試自行品評。
──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文章試閱
【第二章】人物
「characeter」這個字在今日可以指符號、字母或象徵,也可以指文學裡的人物。它源自古希臘文,意思是指銘刻的工具,可以留下特定的記號。推而廣之,character也可以指一個人的特徵,就像一個人的簽名一樣。character就像今日的字元參照一樣,它是一種符號,一種對男女樣貌的刻畫與描述。之後,它又直接用來指稱男女。原本用來代表個人的符號,現在成了個人本身。記號的獨特性也成為個人的獨特性。「character」這個字因此成為比喻的一種,稱為提喻法,也就是以部分來代表全體。
以上的說明不光只是一種技術性的陳述。character從個人的獨特記號轉變成個人本身,這段變化的過程與整個社會歷史息息相關。簡言之,這種轉變與現代個人主義的興起有關。個人是透過自身的獨特性來界定,例如自己的簽名與旁人無法模仿的人格。個人用來區別彼此的特點,要比個人彼此之間的共通點來得重要。湯姆•索亞(Tom Sawyer)之所以是湯姆•索亞,在於他的一切特質都與哈克•芬恩(Huck Finn)不同。馬克白夫人之所以是馬克白夫人,在於她那殘暴不仁的意志與勇往直前的野心,而非她的痛苦、笑容、悲傷與噴嚏。因為這些是她與其他人共有的性質,所以這些表現實際上就不能說是她特質的一部分。如果我們把這種說法推到極端,男人與女人這種相當耐人尋味的概念,顯示男人與女人是什麼以及男人與女人做什麼,不盡然真的能代表「他們」。因為他們是什麼與他們做什麼並不是他們特有的;而且由於性格或人格被認為是不可比較的,因此他們是什麼與做什麼就不能說是性格或人格的一部分。
【第四章】詮釋
近年來,英國文學最受喜愛的孤兒是哈利•波特。哈利小時候寄居在討人厭的德思禮(Dursley)家中,他的遭遇跟皮普的經驗,以及簡•愛小時候在里德(Reed )家的遭遇沒什麼不同。然而,在哈利的例子裡,卻出現了佛洛伊德的家庭羅曼史症候群。哈利出身的家庭遠比德思禮家來得顯赫。事實上,在《哈利波特──神祕的魔法石》中,哈利•波特首次進到霍格華茲學院時,他發現自己已是一個名人。哈利•波特出身巫師家族,他們的地位不僅高於德思禮家族(這並不困難),也高於麻瓜(沒有魔法能力的一般人)。他的父母不只是傑出的巫師,也受眾人尊敬。與《遠大前程》相反,這裡的幻想都是真實的。與皮普不同,哈利不需要成為特別的人,因為他「本來」就特別。事實上,有許多關於哈利是彌賽亞的傳言,這個地位恐怕不是想往高處爬的皮普所能企及的。雅各斯告訴皮普不利他日後發展的消息,反觀頭髮蓬亂、身形巨大的海格則是向哈利透露他的真實身世,顯然他將有個不同於凡人的未來。哈利是個謙遜的男孩,絲毫沒有野心,與盛氣凌人的皮普相比,哈利更惹人同情。他的好運早已擺在他的面前,毋需費心就能取得。
哈利有個差勁的代理父親,那就是粗野的德思禮先生,但他也因此獲得補償,他有了一堆好代理父親,如睿智的長者鄧不利多、海格與天狼星布萊克。他與德思禮一家人同住,但那不是他真正的家。他還有個幻想的家(霍格華茲),那是他真正的歸屬之地。哈利•波特小說因此對現實與幻想做出區別,但也讓這些區別遭受質疑。鄧不利多告訴哈利,事情在腦子裡發生,不表示在現實上不存在。幻想與日常現實匯聚在寫作之中,而寫作往往盤旋在現實主義與非現實主義之間。哈利•波特小說描繪的現實主義世界往往會發生極不可能發生的事件。讀者必須認清小說中的現實,然而才能享受現實被魔法力量改變的樂趣。由於絕大多數讀者是兒童,而兒童通常沒有地位或權威,因此當他們看到其他孩子擁有強大的力量時,無疑能產生極大的滿足。現實主義與非現實主義的交融成了哈利•波特小說的核心,即使每一頁都出現熟悉與奇異的東西突兀地結合在一起也沒關係。例如,你看見穿著藍色牛仔褲的人物施法念咒。掃帚柄降落之後,會吐出塵土與小卵石。食死人與牡丹姑婆同時並存。不真實的生物進出真實的門。哈利曾經使用魔杖把他的手帕變乾淨,他因為擦爐子而把手帕弄髒了。為什麼不乾脆用魔杖把爐子清乾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