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停跡坪──16處國定古蹟的文學跨界書寫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3952232定價:
460元作者:
李秉樺、邱常婷、徐禎苓、張郅忻、陳育萱、陳顥仁、奧崴尼.卡勒盛、楊富閔、葉淳之、廖振富、蕭詒徽、謝鑫佑頁數:
332頁開數:
17x23x2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917出版日:
20250917出版社:
文訊雜誌社CIP:
863.3市場分類:
小說,散文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文學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停跡坪:16處國定古蹟的文學跨界書寫》,邀請作家以紀實報導、散文、小說等不同敘事手法,揉合古蹟的時代背景、人文故事、建築特色、在地影響等進行創作。每一座古蹟都保存了時間,讓讀它的人,可以透過不同線索去理解。12位作家針對16處國定古蹟的創作,以文學的切角,與歷史、建築對話,是一種打開古蹟的方式,同時也暗示了,還有千千百百種不同觀看的方式,邀請大家走進古蹟。
《停跡坪:16處國定古蹟的文學跨界書寫》,邀請作家以紀實報導、散文、小說等不同敘事手法,揉合古蹟的時代背景、人文故事、建築特色、在地影響等進行創作。每一座古蹟都保存了時間,讓讀它的人,可以透過不同線索去理解。12位作家針對16處國定古蹟的創作,以文學的切角,與歷史、建築對話,是一種打開古蹟的方式,同時也暗示了,還有千千百百種不同觀看的方式,邀請大家走進古蹟。
作者簡介
廖振富
一九五九年出生於臺中霧峰,臺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曾任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教授、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所長、臺灣文學館館長等,現任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兼任特聘教授。著有《臺灣古典文學的時代刻痕:從晩清到二二八》、《櫟社研究新論》、《蔡惠如資料彙編與研究》、《林癡仙集》、《林幼春集》、《在臺日人漢詩文集》、《臺中文學史》(與楊翠合著)、《追尋時代:領航者林獻堂》、《以文學發聲:走過時代轉折的臺灣前輩文人》、《老派文青的文學浪漫》、《文協精神臺灣詩》等書。
楊富閔
臺南人,生於一九八七年。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博士。著有《花甲男孩》、《故事書》套書、《解嚴後臺灣囝仔心靈小史》、《賀新郎:楊富閔自選集》、《合境平安》等書,作品曾於二ま一七年跨界改編為電視劇《花甲男孩轉大人》,並獲第五十三屆金鐘獎年度最佳戲劇獎。
張郅忻
新竹人,生於一九八二年。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博士,曾獲金鼎獎、臺灣文學金典獎等獎項。著有散文集《我家是聯合國》、《我的肚腹裡有一片海洋》、《孩子的我》、《憶曲心聲》,兒少小說《館中鼠》,長篇小說《織》、《海市》、《山鏡》及《秀梅》,以及研究專書《重寫與對話:臺灣新移民書寫之研究(2004-2015)》。
李秉樺
蘆洲人,生於一九八七年,現居淡水,主要以淡水港歷史研究與清法戰爭為研究主題,二零一九年獲選為維基百科古蹟攝影競賽台灣代表,曾參與文化部文資小學堂「戀戀淡水河」、淡水古蹟博物館「漫話淡水」、淡江大學「淡北風情e線牽」、新樂園藝術空間「河流旁故事」等計畫,曾為淡水社區大學講師,著有《淡水通商委員李彤恩與滬尾戰役 》。
邱常婷
臺東人,生於一九九ま年。畢業於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碩士班創作組,現就讀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博士班,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首獎等文學獎項,獲文化部藝術新秀補助、青年創作補助。著有《怪物之鄉》、《天鵝死去的日子》、《夢之國度碧西兒》、《魔神仔樂園》、《新神》、《哨譜》、《獸靈之詩》等作品。
徐禎苓
生於一九八七年。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畢業,現為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專長為中國現代文學、臺灣文學、散文創作、採訪與編輯。曾獲林榮三文學獎,著有散文集《腹帖》、《時間不感症者》、《流浪潮間帶》。
陳育萱
彰化人,畢業於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現職彰化高中國文老師。曾獲時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獲選美國佛蒙特工作室與臺灣文學基地駐村。作品入選《台灣民主小說選法文版》、《九歌109 年小說選》、《九歌104 年散文選》。著有短篇小說集《南方從來不下雪》、《那些狂烈的安靜》,長篇小說《不測之人》、《擦亮記憶的星辰》,散文集《佛蒙特沒有咖哩》(合著),繪本《在黑夜抓蛇》(合著)。
陳顥仁
臺中人,生於一九九六年, 畢業於東海大學建築學系, 東華大學華文創作研究所, 現為中華民國建築師,從事公共工程監造工作。曾獲文化部青年創作獎勵、國藝會出版補助及文學獎若干。創作以空間、物件、材料為座標,嘗試藉著建築的視角, 理解人的情感與世界的真實。出版詩集《愛人蒸他的睡眠》、《坡上的見證者》。
奧崴尼.卡勒盛
漢名邱金士,一九四五年出身於舊好茶。一九六一年離開家鄉外出讀書、工作,一九九一年重回舊好茶重建自己的家園並開始寫作,現從事魯凱族文史記錄。曾獲巫永福文學獎、金鼎獎、臺灣原住民短篇小說組首獎等,著有《雲豹的傳人》、《野百合之歌》、《神祕的消失》、《消失的國度》等。
葉淳之
本名葉怡君,臺南市人,畢業於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曾任深度報導記者、紀錄片導演、電視製作人等工作。著有《島嶼軌跡》、《思慕微微:走尋裡臺南》,合著《我們的島》,代表作為長篇小說《冥核》。
蕭詒徽
臺南人,生於一九九一年。畢業於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曾獲第十二屆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等文學獎項, 經營個人網誌「輕易的蝴蝶」。著有《一千七百種靠近:免付費文學罐頭輯Ⅰ 》、《晦澀的蘋果 VOL.1》、《蘇菲旋轉》、《鼻音少女賈桂琳》、《葛莉蕬的安安》等作品。
謝鑫佑
臺南人,生於一九七七年。小說家、LGBTQ 平權社運人士,雲門舞集前任文膽。現主持Podcast 廣播節目「笨瓜秀 pourquoi show」。曾獲臺北文學獎小說優等獎、竹塹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全國巡迴文藝營創作獎小說首獎,多篇小說手稿於二ま二二年獲國家圖書館永久典藏,著有長篇小說《五囝仙偷走的祕密》、《我的家在安康里》等。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12位作家針對16處古蹟的文學創作,包含小說、散文等,古蹟成為場域,產生新的故事。另外也有藝術家萬向欣針對每一處古蹟繪製精細插畫,全書共有80個插畫,表現建築特色以及人文背景。整本書的設計由黃子欽統籌,整體視覺也非常具備收藏性。
書籍目錄
一趟古蹟的時光行旅╱文化部長 李遠
再生的另一種可能╱文化資產局長 陳濟民
有故事的建物就是古蹟╱李乾朗
每一座古蹟都是一個伏筆╱編序
林本源園邸╱邱常婷《林妹、鰲魚與倒爬獅》
蘆洲李宅╱蕭詒徽《抓周》
陳悅記祖宅(老師府)╱廖振富《期待陳悅記老師府的明天》
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楊富閔《一個時間的地點:博物館的文學斷片》
臺北公會堂╱楊富閔《從儀式到文字:打開中山堂的方法》
理學堂大書院╱李秉樺《牛津學堂的誕生與馬偕的教育理想》
李騰芳古宅╱張郅忻《以屋讀人:大溪李騰芳古宅》
金廣福公館╱張郅忻《從未建成的牌坊,回望金廣福 》
進士第(鄭用錫宅第)╱徐禎苓《歷史的裂縫在對人招手》
霧峰林家╱廖振富《故園花草有誰憐?獻堂先生的臨別一夜》
馬興陳宅(益源大厝)╱陳育萱《益源大厝內的百年對話》
道東書院╱陳育萱《道東書院奇遇記》
臺南水道╱葉淳之《水之流,足之跡》
竹仔門電廠╱謝鑫佑《姐婆》
臺灣煉瓦會社打狗工場(中都唐榮磚窯廠)╱陳顥仁《影子透出橘紅色的光》
魯凱族好茶舊社╱奧崴尼.卡勒盛《重回故鄉的回眸》
推薦序/導讀/自序
推薦序╱李乾朗
由於工作的緣故,我長期接觸臺灣古蹟及歷史建築的審定事務,特別是指定古蹟時,擔任審查委員或文化資產修護工程的指導,最常遇到有人問我「什麼條件才算是古蹟?」如果引述《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條文,要舉出「歷史」、「藝術」及「科學」等文化價值,像教科書寫的一樣,常令人似懂非懂。後來有個朋友聽了我的說法,他直接了當地說:「有故事的建物就是古蹟。」我馬上同意他簡明、準確而有說服力的定義!
「有故事的建物」就是古蹟或歷史建築,殆無疑義!但建築物自己不會發聲講述故事,還是要有人替它們說故事,這讓我想起小時候在淡水廟口聽人「說書」的記憶。說書人用抑揚頓挫的語氣與生動的手勢表演,不但有吸引力,並且在重要情節賣關子,讓聽眾心急如焚,心中充滿了期待。
事實上,古蹟本身即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在臺灣古蹟中,特別是寺廟樑柱、牆壁上的石雕或木雕、交趾陶,經由匠師旁徵博引,將《封神演義》、《東周列國誌》、《三國演義》、《西遊記》或《二十四孝》等戲劇情節以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易言之,古蹟是劇場或舞臺,透過歷史人物在舞臺上鋪陳情節並互相對話,故事就一幕接一幕地開展出來,傳達「忠孝節義」的傳統價值觀念,引人入勝。
本書由文訊雜誌社邀請多位著名作家,運用說故事的技巧引領讀者走進幾座臺灣著名的古蹟,有的透過真實的歷史人物,有的以作者自身的體驗,更有趣的是化身為建築物上的局部構件,賦予它們生命並登場演出。
住宅反映家庭生活的規矩、倫理制度,並規範空間設計。古時特別重視親疏之禮節,所以住宅有所謂「避客」的設計,多用圍牆或屏風遮擋,使陌生的來客不會直接面對婦孺家眷,大戶人家如陳悅記祖宅(老師府)、蘆洲李宅、板橋林本源園邸、李騰芳古宅、馬興陳宅(益源大厝)及霧峰林宅皆可見之。
這本充滿想像力的書,不但故事生動,還附上許多珍貴的圖片,其中有不少插圖極為精美。我們知道有時圖片的說明力會勝過文字,特別是古蹟的屋脊或門窗充滿了「福祿壽喜」、「旗球戟磬(祈求吉慶)」等各種隱喻。
本書有多篇的寫法是依據參觀路線所作的觀察,它有如電影的鏡頭,帶領讀者登堂入室,景象層層推出。而門窗的形式、色彩、雕刻,柱上聯對及樑上匾額的詩句也盡收眼中,讀者有如身歷其境。透過文字的閱讀來欣賞古蹟,相信讀過這些文章的人,心中一定會有想去現場參觀的欲望。
無論如何,古蹟建築確是歷史文化及藝術的載體,透過文字的描述與故事的鋪陳,讓讀者走進時光隧道,感受歷史的洗禮與藝術的饗宴,這是本書最大的貢獻,我大力推薦給喜愛古蹟的人士。
文章試閱
林妹、鰲魚與倒爬獅
文──邱常婷
林妹躺在榻上,看著頭頂天花板呼吸起伏的虎皮紋,已經記不清自己究竟有多少歲了,只知道自己一生中從未離開過這座園邸,她或許非常老,也或許非常年輕,她的頭始終疼痛、渾沌不清,曾經的記憶如浮光掠影,她愣愣地望著虛空,知曉此刻唯一能做的,是等待。
她在等她的朋友。
頭頂發出悲傷的虎嘯,她微笑道:「沒事,這輩子,我過得好極了。」
她閉上眼,一生就在眼前如水流逝……。
舊大厝裡夢虺蛇
八歲的林妹蹲在前門虎邊天井簷口處,從下往上看從天空滴落的雨水。豆大雨滴從龍頭魚身的鰲魚形出水口流出,落在屋瓦下方的陶罐中,很快半滿。遠方雷聲隆隆,和著隱約可聞的女子叫喊,那痛苦、壓抑的痛喊,與雷聲幾乎同時出現,林妹伸手摀住耳朵,不久,又好奇地鬆開雙手。
家裡有孕婦即將生產,大人們在林妹身邊來來去去,誰也沒搭理她。林妹對即將到來的新成員期盼不已,既如此,也就不介意大人對她的忽視。
然而林妹正值天真敏感的年紀,她落寞地看了一眼那些著急前行的人們,又將目光集中在鰲魚出水口。畢竟,這裡的生活大抵如此,她只能自己尋找樂趣,沒遊戲可玩,她便愛上雨天,愛上看雨一滴一滴落入陶罐裡。
雨聲像歌謠,她數著節拍,再拍手求簷上鰲魚,希望能多吐些雨水出來,讓陶罐快快裝滿。
「快呀,快呀!」林妹勸哄鰲魚,盯著出水口,期待看到鰲魚扭動著身體,一下、兩下,魚形尾巴快速拍動,隨後掙脫桎梏,游到灰撲撲的天空,替她蒐集更多雨水……。
鰲魚毫無動靜。
林妹嘆了口氣,手撐著下巴宛如自言自語般道:「你怎麼動也不動?還在睡懶覺嗎?」
忽然間,她聽見身後一陣鬼祟窸窣聲,她轉頭看,沒發現簷上鰲魚發出微光,身體如初醒地伸了伸懶腰。
只見一隻小蛇,全身碧綠,急匆匆地往後堂護龍爬去,女子的痛苦呻吟正從房裡傳來,林妹怕小蛇打擾了女子,忙蹲下身拉拉小蛇的尾巴。
「別去呀,你會嚇到人的。」林妹和小蛇驚恐的小眼睛相對,牠看上去就跟其他大人一樣,也正趕著到某個地方,讓林妹有些不甘、有些寂寞:「我是林妹,你叫什麼名字?」
小蛇甩著尾巴,甩不掉林妹,求助似地望向林妹身後,隨即,一道金光閃過,輕輕頂開林妹的手。
是那隻鰲魚,牠在半空中游泳,林妹轉著黑白分明的眼珠:「你可終於醒了。」鰲魚擋在她和小蛇之間,彷彿正無聲地告訴她:別耽誤人家,這隻蛇還有任務要忙哩!
林妹站起身,一下子就忘記了小蛇。鰲魚在她身邊優游,帶走她所有的注意力。
小蛇對鰲魚頷首道謝,小心翼翼爬進了廂房裡。未久,一陣嬰兒啼哭聲便響起,取代女子的痛喊。
「家主前些天夢見了蛇,虺蛇入夢,確有弄瓦之喜。」幾個女人經過廂房外,說話聲傳來,鰲魚一瞬間躲進林妹的懷裡。
生了個小妹妹。林妹抱緊鰲魚,穿過深深庭院,心中半是歡喜,半是憂心。
汲古書屋對面的方亭有石窗,石窗竹節裡雕著燕子,那小燕子飛來飛去,為林妹帶來外頭的消息:外人謠傳林家女兒生得多,可謂有錢無丁。
這小妹妹……將來會不會也被嫌棄?
她愈走愈快,好似為了甩開那層層的憂慮,所到之處,脊堵上的吉象跳了下來,象鼻舉著石榴要給林妹當點心,剪黏螭龍、麒麟與白龜也從脊堵垛頭上一躍而下,關切地跟隨林妹。蝴蝶漏窗和蝙蝠漏窗不甘示弱,搧著翅膀徐徐飛來……。
這是林妹的童年。不曉得為什麼,自她懂事起就能看見居住的院落中各種泥塑、剪黏、交趾陶、雕塑的動物和人像活靈活現地動起來,在她寂寞時陪伴她、和她玩耍。
其他的大人既看不見,對林妹說的話也大多付之一哂,林妹索性再也不說了。
那時,她還不知道自己的一生將會有怎樣的遭遇,她只是很安靜,抱著鰲魚,和其他的動物同伴看著雨從天空墜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