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冬天的故事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4121064系列名稱:
釀文學系列編號:
296定價:
390元作者:
張雪媃頁數:
264頁開數:
14.8x21x1.36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818出版日:
20250818出版社:
釀出版-秀威資訊CIP:
863.4市場分類:
小說,散文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文學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寧靜,偉大的寧靜。十九個冬之後,我的體內孕育了酷寒中的強韌,極度單調生活中的秩序,一種人向大地自然膜拜的絕對虔誠。一步一步,踏在永不衰竭的雪地上,洗一籃衣服,買一塊麵包,送孩子上學,去醫院探病。寂寥又神聖的生活點滴,在沒有表情的面上日日滑過。
人對生活的虔敬,在雪原中吸入清冷空氣,把它轉化為熱氣的無條件妥協。
生,強韌寧靜的永恆溶入。」
——〈冬〉
張雪媃以詩、短文與小說三種文類,深刻記錄個人生命的流轉與時代的刻痕。從留學生涯的足跡、婚戀中的心念轉折,到政治觀察與世局批判。她的文字不僅捕捉內心細微的波動,也留下個人記憶與社會現象的反思,柔軟中又帶鋒芒。
文中題材橫跨家國、日常、記憶、衝突與信仰,展現她豐富的生命經驗與多變的書寫語調。一如冬陽下的歸來者,翻出生命深處的片段,細數記憶中尚有餘溫的痕跡。
各界推薦人
李瑞騰(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
范銘如(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貝嶺(《哈維爾:一個簡單的複雜人》作者)
「寧靜,偉大的寧靜。十九個冬之後,我的體內孕育了酷寒中的強韌,極度單調生活中的秩序,一種人向大地自然膜拜的絕對虔誠。一步一步,踏在永不衰竭的雪地上,洗一籃衣服,買一塊麵包,送孩子上學,去醫院探病。寂寥又神聖的生活點滴,在沒有表情的面上日日滑過。
人對生活的虔敬,在雪原中吸入清冷空氣,把它轉化為熱氣的無條件妥協。
生,強韌寧靜的永恆溶入。」
——〈冬〉
張雪媃以詩、短文與小說三種文類,深刻記錄個人生命的流轉與時代的刻痕。從留學生涯的足跡、婚戀中的心念轉折,到政治觀察與世局批判。她的文字不僅捕捉內心細微的波動,也留下個人記憶與社會現象的反思,柔軟中又帶鋒芒。
文中題材橫跨家國、日常、記憶、衝突與信仰,展現她豐富的生命經驗與多變的書寫語調。一如冬陽下的歸來者,翻出生命深處的片段,細數記憶中尚有餘溫的痕跡。
各界推薦人
李瑞騰(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
范銘如(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貝嶺(《哈維爾:一個簡單的複雜人》作者)
作者簡介
張雪媃
1982年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畢業,1984年美國愛荷華大學東亞系碩士,1993年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東亞語言及文學系博士。1989-1995任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中文組講師,1995-2001任紐約州立大學奧伯尼分校東亞系助理教授,2001年返台,任世新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教授,2025年退休。主要著作有:《天地之女——二十世紀華文女作家心靈圖像》、《當代華文女作家論》、《為作家寫的書:當代台港女作家論》。2023年獲頒中國文藝協會第64屆中國文藝獎章(文學創作獎 文學評論類)。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張雪媃以詩、短文與小說三種文類,深刻記錄個人生命的流轉與時代的刻痕。從留學生涯的足跡、婚戀中的心念轉折,到政治觀察與世局批判。
書籍目錄
推薦序 如海一般深邃╱李瑞騰
推薦序 冬日的點藏╱范銘如
推薦序 歸來者的隱密日記╱貝嶺
自序
§短文選:深海
游
之後
精品
忘
冬
錯過
字
島人
書蟲
人與獸
深淵
船
網
人生
盲
病魔
巨口島
病毒
變
我世代
春天吶喊我是國
除舊
皮影戲
繭
魂歸
女
肥皂劇
無名塚
古典愛情
老臉
守城
大地
§詩選:島嶼
茶中
殼
背叛
化石
重術者
這是二○二二年台北
二○二二鬼島
二○二三台灣性別平等
囚禁
黨
遊
春之四頌
永生
偽裝者
虛榮
戲
無字碑
月牙泉
澡雪
書與劍
愛
路過
戀痕
凡人歌
老伴
星與月
泥與雲
戲如人生
游過天際
從死亡回看
他與她
人間故事
我們
靈與肉
塵世
水
浮游生物
我的廟
掌中星
結算
家人
老眼
§小說選:冬陽
貧賤夫妻
愛的眼
郭班長
煙塵往事
鑄劍
兩種鄉愁
幕
檔案一○九
秋天的故事
夏天的故事
冬天的故事
推薦序/導讀/自序
【推薦序】如海一般深邃╱李瑞騰
我常常想起張放先生,即便他已離世十餘年。一九八○年代中期以降,他常和我通電話,談我做的事、說的話、寫的文章,我清楚記得他在電話裡的聲音,時而高亢,時而低沉;晚年則轉為微弱,但有時也會拔高,我想像那時他心情應該是激動的。見面都是在文藝界的聚會,看到我,他總會找機會過來和我談幾句,通常都是一件事的探詢,以及深切的關心。
他也談過讀文學的女兒赴美深造,我覺得他說時有歡喜心。有一回我去山東參加一場文學活動,寫一篇〈魯籍作家在臺之文采風流〉時,清查資料,看到從山東來台的楊念慈有女楊明,朱西甯有女天文、天心、天衣,我私下想:哪天要不要問問張放,關於女兒,他有什麼想望?
我先是知道張雪媃學成歸國也進大學中文系任教,後來才知道她是張放女兒,不免多幾分親切,看她勤懇在現代文學領域耕耘,從事女作家及女性文學研究,為老友感到高興。幾年前雪媃出版《為作家寫的書:當代台港女作家論》(台北:新銳文創,二○二一),寫序之前,我清查她的學習歷程,知道她的文學志業,本也在創作,被學院裡的教研給耽誤了。最近她來信,說她想退休了,我知道這一方面是緣於世新中文系的處境艱困,另一方面也確實是初心未忘,想重拾創作之筆。她在這個時點清理舊稿,準備出書,看來頗有重新面對自我,展現搦筆寫作的決心。
雪媃整理編排成的書稿類分三輯:短文(三十二則)、詩(四十二首)、小說故事(十一篇)。在這裡,短文其實是小品,詩是現代新詩,小說故事包含嚴格意義的小說,以及以故事為主的散文。看來她的文學趣味相當寬廣,說明她能寫,題材上從自身出發,擴及對社會對人生對複雜而微妙的人際關係的聞見思感。
細讀她這些小品,許多都有畫面,如海一般深邃,裡面有思想在流動,充滿韻律;詩則現代感十足,很多皆屬「以抒下情而通諷諭」之作,有一些還有怨怒之氣。雪媃如果想發展這兩個文類,可以好好規劃。至於小說,父母那一代有他們的大江大海,張放寫「邊緣人三部曲」(《海魂》、《漲潮時》、《與海有約》)、「海峽三部曲」(《海燕》、《天河》、《海客》);在世時最後出版的《台北茶館》、《豔陽天》都是生命之書,雪媃如何在她自己的生命裡挖深織廣她的小說世界,是一大考驗。
────────────────────────────────
【推薦序】冬日的點藏╱范銘如
在麥迪遜念博士班的時期,偶爾會聽到師長和其他同學提起,之前有個又漂亮又有才華的學姊如何如何,炫耀中的言外之意是,可惜妳來晚了,失之交臂。直到我畢業多年後雪媃學姊也從美國返台任教,我才終於得見傳說人物,理解了大家的稱頌,也開啟了此後我們數十年的友情。我們任教的學校相距不遠,學院裡的工作雖比不上企業行號的忙碌,教學研究服務上的瑣事還是不少,我們每年能見得上面的次數不過一兩次。碰面的時間雖然不多,從近期的研究方向、學校的狀況和生活上的林林總總,每每聊得十分盡興,對我的鼓勵關心多年來也毫不間斷。
學姊的外表跟她的名字一樣,柔柔淨淨地,為人卻任俠豪爽,講起家事國事都不扭捏。我們共同的研究興趣是女作家,但是她多年來專研這個領域,既出版好幾部華文女作家研究的重要論著,也編選相關女性小說集。不像我只侷限在小說文類,她還涉獵散文;不像我只著眼文本,她也關注作家本身,或說作為女性的作家經歷和生活如何影響並反映於作品之中。她具有私人視角的學術論述使得她的研究更飽含一種人味。或許這種對於人和文之間關聯性的敏感度,跟學姊從小觀察作家父親的經驗有關——我是直到多年後才知悉學姊尊翁是名家張放的事,或許更因她自己就是創作者。
饒是聊天時聽過學姊提起她寫作的往事,偶爾也曾在她的社交媒體上看過幾篇詩文,但看到了這本創作集時不免又驚又喜。一來沒想到她的創作量竟然有多到可以結集成書,再來看到內容豐富且類型遍及詩、散文和小說,只能是對這個學姊再添幾分崇拜。這本書照文類編排,依創作年代排序,特別能看得出時光推移中作家心緒的流轉。從青年時期愛恨嗔痴的熾熱、壯年時代的職責煩憂以及熟年的時而豁達時而憤世,作品並不過度掩飾寫作的意圖或情感。通常學者的訓練會讓自己藏在作品的極後端,至隱形不見的,但學姊非常誠實和勇敢地自我呈現,尤其是青春時代的情懷。果然是個豪氣的血性女子。
身為小說研究者,這本創作集裡最吸引我的自然還是小說。輯中幾篇小說篇幅雖小,多發表於八、九○年代,早慧的才情充分流露,短短幾筆盡顯機鋒。遙想學姊當年,應該是滿懷克紹箕裘甚或青出於藍的創作企圖的,後來陰錯陽差地走上另一條路。我不會說她是被研究耽誤的作家,因為創作是沒有年限的。學姊從學院中退休後,或許正是重拾寫作彩筆的開端。小說集中收錄了秋天、夏天和冬天的故事,或者這本書也以《冬天的故事》自況心境,好似滿懷故事的人在冬陽裡拿出畢生珍藏逐一點收回味。老生脫不了常談,冬天過去了不就是春天了嗎?祝福雪媃迎向創作的春天,邁進生涯的另一個境界。
────────────────────────────────
【推薦序】歸來者的隱密日記╱貝嶺
作為小說家的後代,而且是一位以小說為志業,筆耕不輟,創作等身的作家後代,「影響的焦慮」毋庸置疑。然而,更為本質的是,作為經歷過貧困、戰亂、顛沛流離,甚至因「匪諜就在身邊」而命懸一線的倖存者的女兒。我相信,即便她生於安定,長於溫飽,乃至先品學兼優、後又成為「桃李滿天下」的中文學者,張雪媃從未失去山東父親留下的性格印記。作為書寫者的她,正是在被標示為「外省第二代」的歷史情境中,寫下了自己的文學,並以文類多元,寓意滿滿的書面世。
書中首先呈現的是她早年的短篇散文,完全的內在,異域的留學生涯、孤寂、情感與生命中的痴迷,其中不乏如刃的質問與自省:
「我從十六歲在外生活,藍天綠海是我伴侶,行旅中的陌生人是我親人,要飯,也不要回故鄉。但我仍是回來了。我在自己顏面中看到了你,我在自己血液中發現了妳。每週,我提著重物去被你們冷漠一頓,再回到自己的空房子,如同一種宗教。」
其實,散文也是裝飾成泛指的履歷,人與物已然清晰。
我也注意到,二○一○年後,因在大學的教職與職稱已堅如磐石,張雪媃早已從異鄉人變成家鄉的在地人,她不再是那個因著學位、教職、大學終生聘僱制(Tenure Track)而從威斯康辛(Wisconsin)、波士頓、哈佛再到奧伯尼(SUNY-Albany)的漂泊命運牽受者,歸來時,她步入中年,已是生命的自主者。所以,從漂泊到落地生根,她對台灣社會光怪陸離的百態言說,已不只是斷裂之後的融入,更是自我之上的觀世諍言。
寫作,也是一種自我的療癒,從書中最充實的部分,即詩選中,可以讀到也感受到作者的人生敘事,從少女情懷的回望,銘心的愛與被愛,乃至背叛:
「沉浸在最深海底
我無法面對劈頭劈臉的背叛
骨中一種游離的碎裂
一點點散開
我搭建的愛
在一夕之間崩塌」
其中的愛恨情仇,已躍然紙上。
我還看到作者人生中的對內及向外,正是在詩的向度上,詩,因其形式,更如隱密的日記:
「恨
在血管裡一點一點爆起
必須漫過高峰沖入雲層
挖了我的眼割了我的舌斷了我四肢
反正 我已癱瘓」
在作者生命中刻下印記之人,無一倖免。
詩選中,我甚至讀到譏誚、蒼生、入世之慮,以及新冠疫情下,生命被監控的自言自語。
經由詩行的流淌,年輪已知天命,作者看似了無家累,卻以一己之力,經年累月地侍奉父母,直至送別。詩中(也在小說中),作者從未中止敘說父輩。即使入世,即便政治,另一面向的張雪媃,詩中論淺碟咒深淵,以無馭之姿掃過,背景無時不在,既使詩以〈黨〉命名,仍落在她生長的島嶼中。
因為「影響的焦慮」,或,因為父親的小說中故事如此之豐厚,以至於張雪媃必要以另一個姿勢嘗試小說。小說,亦如生命中的卜卦,無論青春年華,還是中年教授,寫,時斷時續地寫、自虐、虐他地寫,延綿數十載,將閱歷轉化成故事。小說,也可以溫柔地復仇。
最後,有關這本文學自選集的命名,《冬天的故事》引用的是她在返國之後,或者說在成為台灣的大學教授後,對於故鄉或他鄉的隱喻。冬天,那兀立、被漫天大雪覆蓋的美國東部公寓,似從未自作者的記憶中淡去。
這或構建了這本書的重心,無論是修女般對於城市的記憶,還是信仰,基督的信仰,已不僅僅是她在小說中呈現的歸宿。歸宿,如同祈禱,晨禱,亦如懺悔,被亙久地施予著寬恕。
────────────────────────────────
【自序】
我決定出版自己四十年來的零散文字,是為了留下印記。怕不印出來,全忘了,如風中絮,輕輕飄開,抓也抓不住。
你說人這一生為了什麼?我看到自己一九八六年在麥迪遜夏夜獨坐桌前寫稿的側影,多麼執著的女子啊,一杯清茶,咬著原子筆在攤開的稿紙上書寫,直到天亮。
時光列車從不等待,走啊走啊,我的生存步伐來到二○○○年的麻州劍橋,近四十的我,每天開車到麻州大學波士頓校區教課,在海邊的辦公大樓,一扇小窗前寫下自己最大的心結,一個無解的婚姻,一個迷離的際遇,一段凄美的少年奇旅。我是誰?我為何在此?我是為了活著走過大千?還是,我根本是為了逃離人生躲入文字?
當鬢邊白髮成了常態,你看我澈底退下小我自戀,我在工作中忘我,我在台灣二十一世紀所謂民主當道的島上適逢政治運動,經歷反威權集體狂歡,也看到權力的腐蝕性,和全球瘟疫下顯出的赤裸罪惡。
文字,不再是軟綿浪漫,而是尖銳揭發。完全沒有預設的,我在六十以後本質出現,那是帶刀俠客。多麼驚悚的發現!如同我二○一七年在乾陵武則天無字碑前,無來由的熱淚盈眶,心潮澎湃,看到了自己的過去啊!多少壓抑的女人,歷史走來,成一群飛奔雲彩,必須隨風四起,蔚成景觀。
男人再也不是中心。整個世界,才是我的生活場,敦煌飛天反抱琵琶,必須如此,才有月牙泉的孤寂之美,天外之音。
這裡無論是詩、文、小說故事,我埋入了自己的一生。這才是我要的書寫,奔放肆意、天地為家。
感謝今生有緣相遇而未相厭的貝嶺賜序,感謝銘如學妹爽快答應寫文,我知道她極忙,也知道她一路來的辛苦。更感謝爸爸的朋友李瑞騰教授,二○○一年回台後,他是我極信任的學者長輩,他說什麼都是對的。謝謝秀威出版這本書,以及霽恆、懷君、伊庭的悉心編輯。
讀者,我知道你不是大眾,感謝碰巧讀到這本書,願你感受到一點閱讀的喜悅。
文章試閱
【島人】
你以地主之姿評論每一個來到這個地的人:怎麼這個樣子?
你哭自己的傷痛,你擅長一坐下來就從太古講起,如何貧窮如何吃苦,你撫摸自己的傷痕,心如刀割;你哀憐自己的歷史,淚水漣漣。可是你對一個男人的失聲痛哭,全然無動於衷;你對一群女人的搥胸頓足,只能驚視皺眉。你不但無法同情反而好奇,為什麼這樣?他們,不是你的族群,是外來者。
因為你被欺侮了,你永世指責外來人土匪強盜;因為你是地主,你永遠理所當然永遠無罪。縱然外來者的血液中有你的一半、四分之三,你仍然認為,自己被污染了。他們無家可歸,你卻絕不包容。終於,為了洩恨,外來土匪把地主高高供奉,作為山地標本。
────────────────────────────────
【魂歸】
她在室內獨坐,照照鏡子看看窗外,樓下街上人聲如常,車輛越過,偶有一聲孩童嘶叫。
她按時服藥,吃同樣的鱈魚片、煮爛的青菜,下午一點看韓劇,完結午睡。
日子啊悠悠過去,她的魂魄早已飛離軀體,來到一個童年的南方海港,最小的女兒,阿將,跑啊跑的,追隨哥哥姊姊的腳步。氣喘吁吁,阿將紅咚咚臉蛋熱氣直冒,像個剛蒸熟的小饅頭。大姊唱著歌,二姊抓著小弟肩膀,怕他走丟。那麼一個大家族,哪兒去了?
她再睜開眼睛,看到自己的丈夫仍在書桌前寫作,滿頭白髮,眼鏡滑落搭在鼻尖,嘴角緊閉,仍和年輕時一樣。這一生,她選擇了和一個外來男人結婚,生下了不會說台語的兒女,孩子伶俐可喜、頑皮搞怪,是她的快樂源頭。從少婦到老年,她為這個一手建造的家辛勞。
到了六十以後,她卻想念起自己的娘家。我的家鄉,南方豔陽,烈日的午後,野蠻潑辣的生命姿態。我的丈夫,根本不懂我;我的兒女,全飛往外地,不見了。這個家,還像個家嗎?
她拖起疲憊步子,在客廳臥房間踱步。走啊走啊,走不出一個牢籠,美麗冶豔的南方女獸,困在了北方的牢籠。娘家失聯了,生命奮鬥期過了,來到回憶的晚年,身邊有的,只有外勞看護。
她服下藥,靜靜等待藥力發作,輕輕緩緩地,靈魂出竅,飄啊飄啊,飛上雲霄,神遊。她找不到自己的肉身了,那軀殼,枯坐原處,自己都不認得的老婦。阿將飛入雲端,奔跑著,和三姊打鬧笑罵,旁邊阿母說,我們買鹹粥吃。
────────────────────────────────
【背叛】
沉浸在最深海底
我無法面對劈頭劈臉的背叛
骨中一種游離的碎裂
一點點散開
我搭建的愛
在一夕之間崩塌
好在是海底
深深水環繞我的血流
群群魚遮掩我的淚
我要如蟬悄悄退出
再無力撐起一個殼
我是軟體動物
浮游在陌生水域
恨
在血管裡一點一點爆起
必須漫過高峰沖入雲層
挖了我的眼割了我的舌斷了我四肢
反正 我已癱瘓
突然
我了解了呂后
那麼多年 她是人彘
才會把另一個人
變成人彘
────────────────────────────────
【月牙泉】
是遺落的珍寶吧
妳不在宮廷春花秋月
卻在大漠伴隨狂風冬雪
是深藏的一滴淚吧
妳清澈晶瑩彎彎如月
悄悄灑落人跡罕至荒野
天上有星
與妳共懷大地
近旁飛天滿壁旋舞
佛身千萬洞窟並坐
偶有僧人駐足
誦經仰看烈日
妳左擁鳴沙嗚咽
右抱黨河同源
靜默不語
傲然天外
是遺落的珍寶吧
是深藏的一滴淚吧
妳是天之嬌女
至美精魂
────────────────────────────────
【浮游生物】
是浮游生物的命分
我撕裂命運
狠狠扎根土地
日日奔波的腳陷入土壤長成根
粗糙勞作的手緊抓大地鋪為路
心臟跳動不止奔突成河川
雙眼怒睜面對人間飛躍為日月
再不要對我說
給我一天就是一天給我瞬間就是瞬間
再不要對我說
頓時生頓時滅風中灰塵夢幻泡影
人世一遭吃一點喝一點玩一點樂一點
是浮游生物的命
我卻決定活成巨石
鎮鎖這無情大地
最深沉綿密的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