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拚命〔增訂新版〕:外傷急症外科的生命救援現場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4193603系列名稱:
VIEW系列編號:
VP00154定價:
380元作者:
傅志遠頁數:
240頁開數:
14.8x21x1.5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421出版日:
20250421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CIP:
863.55市場分類:
小說,散文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文學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熱播醫療韓劇《外傷重症中心》
臺灣真人版!
開胸止血、徒手心臟按摩、金門本島高空救援……
這不是戲劇效果,而是外傷急症外科的拚命現場,
有他們對生命的堅持,才能替病患搶到「活下去」的門票。
在離死亡最近的地方奮戰──
32 篇用手術刀寫下的生命故事
走入醫療現場,來到忙碌紛亂的外傷急症外科。
這裡是和死神搶奪生命的戰場──
因車禍而四分五裂的臟器,在最短的時間內切除止血;已經是一直線的心電圖,心臟卻在胸腔切開直接按壓下恢復了跳動。手術室一再上演生命的脆弱與堅韌,外科醫師的使命就是堅持到最後一刻,讓每個遭遇意外的人,能繼續自己的人生。
這裡也是人性的試煉場──
拚命搶救回來的生命卻成了植物人、重傷送醫的死刑犯該不該救?生命本該無價,但在金錢、地位、道德之前卻會被衡量。本書透過這些無解難題,帶領我們一窺人性掙扎與社會現實。
《拚命》是傅志遠醫師的第一本醫療散文,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書中用多則真實的醫療故事,映照出生死之前不同的人性樣態。增訂新版不僅收錄全新篇章,更加入傅醫師十五年來在身分與心境轉變後的省思。即使時代變遷,醫療技術日新月異,醫護人員為病患拚命的初心,始終不變。
熱播醫療韓劇《外傷重症中心》
臺灣真人版!
開胸止血、徒手心臟按摩、金門本島高空救援……
這不是戲劇效果,而是外傷急症外科的拚命現場,
有他們對生命的堅持,才能替病患搶到「活下去」的門票。
在離死亡最近的地方奮戰──
32 篇用手術刀寫下的生命故事
走入醫療現場,來到忙碌紛亂的外傷急症外科。
這裡是和死神搶奪生命的戰場──
因車禍而四分五裂的臟器,在最短的時間內切除止血;已經是一直線的心電圖,心臟卻在胸腔切開直接按壓下恢復了跳動。手術室一再上演生命的脆弱與堅韌,外科醫師的使命就是堅持到最後一刻,讓每個遭遇意外的人,能繼續自己的人生。
這裡也是人性的試煉場──
拚命搶救回來的生命卻成了植物人、重傷送醫的死刑犯該不該救?生命本該無價,但在金錢、地位、道德之前卻會被衡量。本書透過這些無解難題,帶領我們一窺人性掙扎與社會現實。
《拚命》是傅志遠醫師的第一本醫療散文,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書中用多則真實的醫療故事,映照出生死之前不同的人性樣態。增訂新版不僅收錄全新篇章,更加入傅醫師十五年來在身分與心境轉變後的省思。即使時代變遷,醫療技術日新月異,醫護人員為病患拚命的初心,始終不變。
作者簡介
傅志遠 Peter Fu
外傷急症外科醫師、長庚醫院教授、臺灣外傷醫學會學術委員會主委、作家。
自 2008 年起投身於外傷急症外科,堅守外傷醫療第一線,長年救治外傷與急重症病患。同時,對醫學教育與臨床研究充滿熱忱,連續多年獲選為優良教學主治醫師,並創辦網路教育直播節目,致力於推廣醫學知識。
被譽為「會說故事的外科醫師、會開刀的作家」,出版多部散文集,或探討生命意義與醫病關係,或以幽默諷刺的筆觸,描寫醫師在專業養成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挑戰。近年來,開始嘗試小說創作,並推出《H.O.P.E. 沉默的希望》三部曲,該系列已確定影視化。
十五年前,出版了首部實體作品《拚命》,記錄與死神交手的驚心動魄與生命的堅強。
十五年後,依然站在崗位,繼續與死神搏鬥,奮力拚命!
著作:
《醫生,不醫死:急診室的 20 個凝視與思考》
《醫人三角的獨白》
《有一個銀蛋叫彼得,從小生在大醫院:借學分、逃兵役,戴鋼盔赴晨會的實習血淚》
《H.O.P.E.沉默的希望》
《H.O.P.E.2光明再現》
.Blog「急症外傷外科的大小事」:www.peterfu.com.tw
.Facebook:傅志遠 Peter Fu
書籍目錄
推薦序
楔子
1. 生命之後,死亡之前
義肢上的指甲油
本能反應
搏命換來的時間
補償的溺愛
治病,還是治家屬?
手術刀下的謙卑
放手的勇氣
意外的人生
生命的棋局
命不該絕?
生命的力量
2. 生命的對價
無價的謝禮
餘命的兩難
標籤社會
生命的對價
沒有健保卡的人
孝心的重量
共犯結構
不撒謊的診斷書
3. 醫學院沒教的事
一堂教我永不放棄的課
不服輸的心臟
空中接力
永不磨滅的熱情
薄紙般的信任
自救或救人
謝謝你的寶貴意見
剪不斷的關係線
他是我的病人
那些病人教我們的事
因果與表象
勇者與莽夫
先看時辰再生病?
後記:你是專看跌打損傷的醫師嗎?
新版後記:「拚命」的意義
作者簡介
推薦序/導讀/自序
【推薦序】臺灣的「外傷重症中心」
──陳瑞杰 臺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前臺灣外傷醫學會理事長
傅志遠醫師是一位優秀急症外傷外科醫師,我們一起在林口長庚、中醫附醫、北醫萬芳三家醫學中心,共同打拚了近十年。他在《拚命》這本書記錄了許多重大外傷的案例,並以生動感人的筆觸,帶領讀者深入外傷急救,從診斷到治療,再到康復的每一個環節。傅醫師的故事不僅談及醫療技術的挑戰,更是深刻探討醫病關係、家庭倫理和生命價值的面面觀。
近期,Netflix《外傷重症中心》是一部以外傷醫療為主題的韓國劇集,敘述一位有戰地經驗的醫師,帶動急診外傷醫療改革,建立頂級外傷重症中心的故事。劇集通過生動的劇情和緊張的場景,展示了醫療工作者在面對緊急情況時的專業技能和團隊合作精神。Netflix韓國劇集《外傷重症中心》,也引起臺灣社會與醫界廣泛的討論,以為臺灣外傷醫療遠落後於韓國。
其實,臺灣外傷醫療發展遠早過韓國,各大醫學中心以林口長庚為例,於一九九一年成立外傷科,建立以多重外傷即時治療之跨團隊科別,因位於高速公路旁的地利之便,快速累積大量治療經驗,導入許多國際創新技術,如本書中提及:動脈血管栓塞術、損傷控制手術、外傷非手術療法、血管神經重建、顯微重建手術等。加上引進美國高級外傷救命術訓練,以及系統性外傷個案登錄,並積極於國際期刊論文發表。二○○○年前,已然全面改寫臺灣外傷醫療之成績。二○○五年後,又由於邱小妹自臺北不當轉院至臺中沙鹿治療,更引發後續由衛福部出面,主導臺灣外傷系統建制與全國性的定期急重症評鑑。
外傷其實是一種疾病,有特定族群、致病機轉,且可透過預防來減輕傷害或減少死亡。同時它也是與時間賽跑的疾病,如果無法於最短時間內,送達有能力治療的院所救治,將導致許多年輕生命的隕歿與家庭的破碎。外傷系統是每個國家社會之重要安全網,臺灣已依分區建立急重症外傷照護網絡,專責處理困難複雜外傷病人,也已將「事故傷害」於國內十大死因排行,由二○○○年前第四名,於二○二三年降為第九名。但在現今複雜多元的社會中,外傷醫療團隊背負著極大高壓與辛勞,需要社會大眾、政府、醫界,大家共同來珍惜維護。
最後,希望各位能透過本書,一同來體恤當今系統中不完美;同時也鼓勵外傷急症同好們,在面對衝擊時,除了治病,更要堅持對生命的尊重。Netflix韓國劇集《外傷重症中心》的高收視率,對臺灣是一個很好的啟發。我以一位臺灣外傷醫療老兵身分,誠摯呼籲各界來支持將傅醫師《拚命》這本書,改拍成類似劇集。不僅可以展現本土醫療實力,激勵年輕族群投入,讓民眾同理醫者的付出,醫病更和諧,臺灣更好。
二○二五年三月十二號
名人推薦
陳瑞杰 臺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前臺灣外傷醫學會理事長
謝奇勳 臺灣外傷醫學會理事長
──振筆推薦 (依首字筆畫排序)
文章試閱
〈楔子〉
急促的救護車鳴笛聲劃破天際,值班中的我知道這又是一個不平靜的夜。
年輕的機車騎士與對方來車相撞,從變形的車體與碎裂的安全帽看來,不難想見當時撞擊力道之大。傷患很快地被送到本院急診,身為當晚的外傷急症外科主治醫師,我第一時間就在急診急救室待命。
「血壓五○,心跳一四○,昏迷指數三分!」檢傷分類的護理師向我們報告他到院時相當不穩定的生命徵象。
「馬上插管!準備輸血與輸液!」我一邊指揮住院醫師幫病人建立呼吸道,一邊拿聽診器確認病患的呼吸狀態。在我動作的同時,護理人員相當熟練地幫病人建立靜脈輸液管路。長期的外傷訓練與實戰經驗,整個團隊的運作已經很有默契。
雖然氣管內管已經放置,但病人左側的呼吸音幾乎聽不見,再加上鼓脹的頸靜脈,我判斷這是典型的「張力性氣胸」。於是立刻進行了針頭減壓與胸管放置,僅僅這兩個動作,病人的血壓就立刻回升,血氧飽和濃度也回到九五%。
我幫病人做了超音波檢查,不出所料,腹腔內有大量出血。雖然持續給予靜脈輸液與輸血,血壓卻未能再有改善,甚至又有往下掉的趨勢。
看來是不能再猶豫了,當下我決定立即進行開腹手術,外傷的病人治療與檢查要同時進行,甚至治療要走在檢查前面!
這時候,接到通知的家屬趕到急診現場,他們很擔心病人的安危,希望我對病情再多做解釋,有的家屬擔心是否有骨折,有的擔心腦部是否有受傷,甚至還有人擔心臉部傷口的美觀。礙於救命的黃金時間寶貴,我只能很簡短的說明:「現在的手術是為了救命!或許他全身還有許多傷處尚未治療,但我們必須先把命保住,等到活下來了,後續的問題再一個一個解決。」
手術中映入眼簾的是四分五裂的脾臟與左側腎臟,好幾條重要的血管都在出血。我很快地完成了脾臟與腎臟的切除手術,當出血獲得控制,心律與血壓也逐漸回穩。
但由於大量出血與休克造成的凝血功能不良,我決定進行階段性手術,先回加護病房觀察與治療,待病情完全穩定的四十八小時之後,再重回手術室。
歷經多次手術,病患總算得以活下來。但在加護病房中持續的高燒不退與逐漸升高的黃疸,讓醫療團隊不禁開始擔心引發敗血症,甚至多重器官衰竭的可能。
每週一次的團隊會議中,我對他的恢復狀況感到悲觀,因此憂心忡忡地與加護病房主任討論:「你覺得如何?還有沒有機會?」加護病房主任的說法讓我放心不少:「年輕人的體質與本錢都比較好,只要加把勁多替他努力一點,我相信他能挺過來!」
歷經四十天的努力,他終於順利轉出加護病房,後續的復健也恢復得很不錯。沒有多久,他就可以下床走路,又過幾個星期,他就回家休養了。
和他當初被送到急診室的重度昏迷與休克相對照,他如今能夠與我們有說有笑,甚至拄著拐杖上下樓梯,這是當一個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最有成就感、最驕傲的時刻。
病人出院後,門診追蹤的頻率從一週一次,漸漸延長到一個月一次,到最後每年只要一次,我漸漸忘記了這個病人。直到有一天,我收到一張喜帖,原來他要結婚了!喜帖內附了一張短箋,特別加註他寫的一段話:「感謝您!讓我的人生可以繼續。」
回想當時連主刀醫師都沒把握他會不會活,連加護病房主任都沒把握他能不能好。我們只要稍稍放手,他的人生就到此為止了。
但是,現在他的人生可以繼續。
每回遇到工作的挫敗,我們都會用這樣的故事來激勵自己。事實上,這個故事還沒完,故事的主角可以替自己接著寫下精采的人生故事。而類似這樣的場景也不斷在我眼前上演,一幕幕,有悲、有喜,有些如煙花散落消逝,或如花束接枝重新展開新生活。
在看似一成不變的值班、看診、手術等工作中,總是充滿挑戰和變化,讓我見證多面貌的生命,時而脆弱的不堪一擊,時而卻又展現驚人的韌性;與各種不同病患或家屬的接觸,也使我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與對價關係;有風有雨的行醫之路亦不若求學般單純與一帆風順,每天都在發生醫學院裡不會教我的事。
我的工作是用手術刀幫病人寫故事,接下來我要告訴你們三十二個生死關頭的故事……。
十五年後──
文中的主角病人至今仍繼續著他的人生,因為當年的不放手,這個故事才有後續;文中的另一個人物外科醫師,也還在他的拚命之路上昂首闊步。無論是對外傷醫療的投入,醫學散文寫作的熱情,十多年來我剛入行時如此,十多年後的今天我依然如此,二○二五年,我們繼續拚命……
《拚命》是故事的開始,但絕對不會是結束!
〈一堂教我永不放棄的課〉
即使已經身為主治醫師,值班本身仍是一大挑戰,偶爾會遇到診斷不確定的病人,或是自己沒把握的手術。遇到嚴重的外傷患者,醫師又必須在電光石火間下決定。很短的時間內,要決定病人需不需要開刀;很短的時間內,要做好手術的計畫;很短的時間內,要決定手術後(或不用手術)的治療計畫。
然而,我們常會遇到一些非常嚴重的病人,嚴重到連醫生都會猶豫,究竟救不救得活。
記得我剛當主治醫師的頭幾個月,遇到一位年輕的機車騎士被送到急診,到院時完全量不到血壓,第一時間,急診醫師馬上開始施行心肺復甦術。
這一頭,急診醫師忙著幫病人做心臟按摩,另一頭,我手持超音波檢查出血情形。從超音波上看到心臟還在微微跳動,但心包膜內卻出現積血,這是很典型的胸部撞擊之後造成的心包膜填塞。除了心包膜外,腹腔內估計也有兩千毫升以上的出血。
(外傷急救室,到院第五分鐘,心跳:一五五╱分鐘,血壓:○/○毫米汞柱)
當時資歷尚淺,沒有太多處置這類傷患的經驗,直覺認定病人已經回天乏術。就算不斷給予強心劑並持續進行心臟按摩,大概也撐不了多久。我甚至覺得與其做無謂的治療,倒不如勸家屬放棄急救,至少可以讓病人最後走的時候少一點痛苦,也更有尊嚴。
由於是星期一早上,剛好我的科部主任巡視急診,看到一群人圍在急救室裡,便走過來瞭解病情。我簡短地向長官報告了病人的狀況以及我的打算,聽完之後,他面無表情,脫了白袍、戴上手套開始替病人皮膚消毒。我當時愣在一邊,不知道長官這麼做的用意,「只要心臟還在跳,就還有機會,準備開胸。心包膜填塞的問題要先解決!」
「現在?在這裡?」此時此刻的急診室,沒有麻醉科的協助,沒有手術室的器材,我很難想像要在這麼簡陋的地方進行開胸手術。
「開始啊!你在等什麼?你不開進去止血,當然怎麼急救都不會有用!」主任對遲疑的我一聲大吼,才讓我如夢初醒,用顫抖的手拿起手術刀進行心包膜減壓手術。過去這類手術的經驗並不多,沒想到這種生死交關的時刻竟然被我遇到,還是在設備陽春的急診室裡。
只見心包膜一剪開,鮮血立刻不斷湧出,我趕緊接上引流管,並抬頭看了一下目前的生命徵象,沒想到原本一直低到量不到的血壓竟然開始回升。
(外傷急救室,到院第十五分鐘,心跳:一一八╱分鐘,血壓:六三/四一毫米汞柱)
「推上手術室,準備開胸與開腹手術。」、「馬上聯絡心臟外科,並準備體外循環器,我們現在只是暫時幫心臟減壓,等一下要仔細檢查心臟受傷狀況。」主任下了一連串的命令。雖然我自己也是主治醫師,但是要獨力面對這樣的大場面,經驗尚嫌不足。在資深前輩面前,我還只是個學生。
「在這個時候放棄,永遠都不會有救活的病人。」當我們一起把病人推進手術室時,主任對我說了這麼一句話。
手術室裡,雖然心包膜填塞獲得緩解,狀況也比剛到急診室時稍微好了一點,但休克的情形依然相當嚴重。外科醫師正在消毒準備,麻醉科醫師接手心臟按摩,繼續急救。當時幾乎大部分的人都認為已經沒機會了,準備手術的時候,我甚至聽到有人說我們會「白忙一場」。
病人的肚子一打開,我們看到的是碎得四分五裂的脾臟,還有多處如噴泉般冒出的鮮血。當時顧不得那麼多,我只能東一把、西一把夾住出血的血管,先把血止住再說。這時候腹內的出血雖然獲得控制,但大量失血的結果,心臟開始走向衰竭,因此血壓並沒有跟著回升。
(手術室,到院第三十五分鐘,心跳:一一五╱分鐘,血壓:六六/四四毫米汞柱)
「兩位醫師,病人的血壓又在往下掉,我們要開始心臟按摩了。」另一端麻醉科醫師發出警告,狀況似乎愈來愈差。
「光是這樣壓沒有用,我們直接按心臟。」由於先前心包膜已經被打開,老闆很流利地將刀口延伸到胸腔,把心包膜整個打開,心臟就在我們面前奮力跳動著,似乎在告訴我們不要放棄它。我完全沒有想到,心臟按摩可以這麼直接又這麼有效。
隔著手套,我幾乎可以直接觸摸到生命的源頭。我一下一下按壓著心臟,幫助已經快要衰竭的心臟把血打到全身。經過了十多分鐘的努力,心臟的跳動愈來愈規律,再加上持續的輸血,發生了不可思議的變化。看著病患的生命監視器,收縮血壓從六十到七十,再慢慢上升到九十,沒想到居然真的回來了!
由於狀況相對回穩,這時候我才有時間慢慢把肚子裡的血塊清除,再把剛才為了快速止血而猛夾一大把的血管,一條條仔細分開綁好、縫好,腹部的手術也終告成功。
(手術室,到院第七十五分鐘,心跳:一二三╱分鐘,血壓:九四/五六毫米汞柱)
隨後趕到的心臟外科醫師也幫忙裝設好葉克膜(ECMO)體外循環器,暫時支撐病患的心肺功能,手術總算告一段落,接下來的計畫就是回到加護病房繼續治療,離開手術室時血壓終於穩定下來。
雖然後續還有漫長的復原之路,但至少這個患者的命被我們留住了──這個原先躺在急救室、差一點被我宣判死刑的外傷患者。
將病人送回加護病房後,我癱軟地坐在護理站裡發呆,思索著剛才的震撼教育。受訓的過程中,或許讀過不少書,也開過不少刀。但要在關鍵時刻做出決定,似乎經驗的累積還是自己最欠缺的。
看到我沮喪的表情,長官只是笑了笑,拍拍我的肩膀。
這是一堂教我永不放棄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