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洞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4197212系列名稱:
新人間系列編號:
AK00451定價:
430元作者:
蔡曉玲頁數:
224頁開數:
14.8x21x1.3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922出版日:
20250922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CIP:
855市場分類:
小說,散文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文學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男女不拘,謝絕蟲類」
馬來西亞作家、花踪文學獎散文首獎得主
蔡曉玲首部散文集《洞》
──祕密生長,愛無邊界。
當我終於要被生活打敗以前,我必會想像著那個無所事事的時刻,陽臺上的光與風一直帶我到一片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人要盲目樂觀的生活下去。
「《洞》正是「洞」,是曉玲心心念念築起的家屋,也是她為所有讀者悉心布置的狡兔三窟,讓我們在簡直退無可退的時代洪流中得以稍稍喘息緩步。書名固然呼應那篇榮獲花踪文學獎散文首獎的雋永佳作,但實際上,整部散文集都充滿了「洞」,裡頭有數不清的線索,指向她始終未曾言明的祕密。」──鄭芳婷
黃錦樹(暨南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
鄭芳婷(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專文推薦
楊佳嫻╱楊隸亞╱蔣亞妮╱騷夏╱龔萬輝──溫柔守護推薦
三十二歲時,蔡曉玲擁有人生中第一間房子,遠離家鄉的她逐漸失去原生家庭的房間,過起離城的獨居生活,不禁思索,女人成年若不結婚生子該何去何從?人生難道只能上演同一套劇本?房子,是她狡兔三窟的洞,在這裡祕密得以與世隔絕,不受打擾。
自幼隨著父親移居各處,所謂的家,是移動的城堡,有父母給予的最初的溫柔,有貓相伴,讓多愁善感的她,能依然對世界有愛。即便與途中友人各在天涯,斷了聯繫,敲起鍵盤,也能重回相遇有光的剎那。然而看似令人欣羨的順遂人生,卻有無法於世安穩的部分,幸好文學並非無用,電影是春藥,順著人生的河流而行,有伴相攜遊走,即遇大疫也未放棄,如今居於永夏,心似逢春。
從馬來西亞古晉、老越的遷徙成長,到離家求學、求職,蔡曉玲在不同的地方居住、短暫停留與旅遊,臺灣、日本、香港、中國……都有她的身影。擅記憶的水象巨蟹,好的壞的都記住了,友人、貓咪、父母的愛、文學電影、不可輕易言說的祕密,都在時光的溪水中,以溫柔的語調,潺潺地溯往,彷彿引領她回到最愛的屋前草地,享受著自由與幸福。
「男女不拘,謝絕蟲類」
馬來西亞作家、花踪文學獎散文首獎得主
蔡曉玲首部散文集《洞》
──祕密生長,愛無邊界。
當我終於要被生活打敗以前,我必會想像著那個無所事事的時刻,陽臺上的光與風一直帶我到一片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人要盲目樂觀的生活下去。
「《洞》正是「洞」,是曉玲心心念念築起的家屋,也是她為所有讀者悉心布置的狡兔三窟,讓我們在簡直退無可退的時代洪流中得以稍稍喘息緩步。書名固然呼應那篇榮獲花踪文學獎散文首獎的雋永佳作,但實際上,整部散文集都充滿了「洞」,裡頭有數不清的線索,指向她始終未曾言明的祕密。」──鄭芳婷
黃錦樹(暨南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
鄭芳婷(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專文推薦
楊佳嫻╱楊隸亞╱蔣亞妮╱騷夏╱龔萬輝──溫柔守護推薦
三十二歲時,蔡曉玲擁有人生中第一間房子,遠離家鄉的她逐漸失去原生家庭的房間,過起離城的獨居生活,不禁思索,女人成年若不結婚生子該何去何從?人生難道只能上演同一套劇本?房子,是她狡兔三窟的洞,在這裡祕密得以與世隔絕,不受打擾。
自幼隨著父親移居各處,所謂的家,是移動的城堡,有父母給予的最初的溫柔,有貓相伴,讓多愁善感的她,能依然對世界有愛。即便與途中友人各在天涯,斷了聯繫,敲起鍵盤,也能重回相遇有光的剎那。然而看似令人欣羨的順遂人生,卻有無法於世安穩的部分,幸好文學並非無用,電影是春藥,順著人生的河流而行,有伴相攜遊走,即遇大疫也未放棄,如今居於永夏,心似逢春。
從馬來西亞古晉、老越的遷徙成長,到離家求學、求職,蔡曉玲在不同的地方居住、短暫停留與旅遊,臺灣、日本、香港、中國……都有她的身影。擅記憶的水象巨蟹,好的壞的都記住了,友人、貓咪、父母的愛、文學電影、不可輕易言說的祕密,都在時光的溪水中,以溫柔的語調,潺潺地溯往,彷彿引領她回到最愛的屋前草地,享受著自由與幸福。
作者簡介
蔡曉玲
一九八六年生,來自貓城古晉。馬來亞大學中文系博士畢業,現為馬來亞大學中文系高級講師、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理事。曾獲花踪文學獎散文首獎、時報文學獎影視小說獎等,以散文集《洞》入圍梁實秋文學大師獎、Aesop女性圖書館馬來西亞站焦點人物。
書籍目錄
推薦序
平淡的溫柔◎黃錦樹
她讓時間長出柔軟的毛◎鄭芳婷
輯一 洞
洞
我跟隨河流
最美的時光
雨天
迷宮
羽化
輯二 貓都不見了
末路花開
貓與天涯
走過白貓雕像的路
只喝可樂的貓
無人知曉
走貓路
貓都不見了
輯三 最初是溫柔的
A女的心聲
遠方
跳舞吧女孩
最初是溫柔的
圖書館
早餐
輯四 在San Francisco Coffee寫信
太陽城與太子傳說
魚
龍貓表弟的愛情
愛情不停站
同居者
水晶流年
在San Francisco Coffee寫信
Dear I
就在教堂後面
跳舞的馬
2429
春藥
輯五 陽臺
新病來了
自由的森林
太陽天出遊
下午做夢
我所不了解的圖像
白日夢女
電影裡的場景
陽臺
後記╱從一個洞到另一個洞去
推薦序/導讀/自序
她讓時間長出柔軟的毛
◎鄭芳婷(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二○一九年的夏天,我在臺文所國青三樓的教室見到曉玲。那是嚴肅又炎熱的學術活動後的茶歇時間,我沒有預期會見到平常在馬來亞大學教書的她;她或許也沒有預期會見到我,因為當時那幾年,我的暑假總在異地與人團圓。但是,當我們見到彼此的那一刻,好像有什麼堅硬緊繃又暴力填充著這個世界的東西,瞬間開始融化。
其實,那只是我們第二次見面。但相比第一次見面是在學界長輩環繞的合菜場子,這一次,我終於能和她好好地講講話。
說是好好地講講話,其實也還是在教室裡,旁邊都是人,可是怎麼我們講話的時候,我們所身處的理應不斷等速向前流動的時間,具體且實在地緩慢了下來,升起了柔軟的毛海。曉玲眨眨眼睛,像是早就熟稔這樣的變化。而一向風馳電掣的我,卻是無比震撼,原來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中,憂傷與痛苦可以被安放,我們終於能夠在滿布結痂破口的生活裡勇敢地一步一步走下去。
《洞》正是「洞」,是曉玲心心念念築起的家屋,也是她為所有讀者悉心布置的狡兔三窟,讓我們在簡直退無可退的時代洪流中得以稍稍喘息緩步。書名固然呼應那篇榮獲花蹤文學獎散文首獎的雋永佳作,但實際上,整部散文集都充滿了「洞」,裡頭有數不清的線索,指向她始終未曾言明的祕密:《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薰衣草園標誌上的手牽手女孩、不知名的短髮女生、既非家人也非朋友關係的一對女性鄰居、《誰先愛上他的》、《荒人手記》⋯⋯。「洞」裡的線索倒不是一場解謎遊戲,因為一點也不難解開,反而正是因為如此清晰坦率,「洞」實際上毋寧更是「連結」的邀請:邀請任何能一眼望見謎底之人,與她心連心。一九九○年代末,政大「陸仁賈」欲組「奇娃社」,社員於是刻意在圖書館館藏的《藍調石牆T》裡夾入手寫的便條紙,邀請這本書的讀者參與聚會。在那個隱匿又壓抑的時空,小小的便條紙如同視界奇點,展開素來被「緊緻化」(compactified)而無從得見的更多維度。
「那可能都是很小的心事,塵埃一樣,只有在光照之下才會被曝光,否則都被隱藏得很好。」曉玲是這麼說的。她同時也承認自己:「記憶力驚人,好的壞的都記住了,流水一樣湧出來。」正因為異於常人的記憶力,她以近乎紀錄片的超寫實主義筆法,不僅再現日常生活的吉光片羽,更將片羽中捲曲起來的通通展開。展開後,發現這裡是眼淚,那裡是愛,這有風,那有海。
但是這些被展開的情動維度,完全不耽溺。雖然其中有好幾篇作品提及了較為沉重或具張力的事件,包括級任老師逝世、朋友逝世、貓咪逝世或走失,以及同居室友遭遇性暴力等。但是,這些事件陳述並未張牙舞爪地燃燒延伸,反而像水靜靜流淌,流過的地方留下水痕,但同時也滋潤了原本乾枯的地方。我想起是枝裕和與?元裕二的《怪物》:?本龍一早些年就已寫好的〈aqua〉,在電影結尾粼粼波光,沒有任何一種痛真正消失,可是這些痛都轉化成綿長的力量。曉玲說:「我不止一次希望我在她還是孩子的時候,去那些命定時刻救她出來,我希望我是一個守護者。我真的這樣想,真的。」讀到此處,我也想去救那個想去救人出來的曉玲出來,我也想守護她,真的。
正如她所說,「文學並非無用的」,這本散文集,其實就是各種「洞」裡的相逢與守護。我們如今身處的當代世界,戰爭、疫情、汙染、霸凌、階級剝削、極端氣候、性別歧視、宗教壓迫交織纏繞,極端右翼保守勢力全球崛起,推遲了更為公義的世界的到來。數位科技的翻新以分秒計,連帶使我們連呼吸的速度都不敢拖延。可是曉玲的文字給了我們一些「時間零」或「魔術時光」,像那隻鑽進車底讓整個吉隆坡瞬間安靜下來的小貓。唯有在這樣的時刻,我們才終於能回看自身,肯認我們經歷人生所無可避免的傷口,甚至將傷口示於人前,甚至望見他人的傷口。
有人稱曉玲為「貓老師」。想一想,這個綽號實在適合。曉玲愛貓,出身古晉貓城。但她對貓並非只是豢養寵愛,而更多的是一種向貓學習的精神。她幼時經歷家中貓咪來來去去,接受各種意料之外的來到與分別,長成以後,她經常拎著罐頭在街頭尋貓請客。疫情過後,她花了好一陣子才終於找到熟識的黑白母貓,沒想到問貓好嗎,竟然反被貓咬了一口。至此,許多讀者想必莞爾一笑吧!不過,這個可愛又出人意料的結尾,卻精準體現曉玲對自己愛貓之心的自反性。於是,更多的時候,她向我們展現的不是她的片面貓咪想像,而是她對自己想像貓咪的後設觀察,如同一位生態女性主義人類學者般地,她明白知曉自身人類視野的侷限。
我好像能想像,那個跨過陽臺護欄,躡手躡腳地走在屋頂上的童年曉玲,像貓一般靈動柔韌、專注悠遠,在漫長的歲月裡留下光霧似的掌印。像塵埃的小小心事不曾消逝,反而在她變慢的時間中匯聚成風,風吹來了臺灣,拂上我們總有圓缺的心魂。
名人推薦語
舉重若輕,極端的節制,即便是非常感傷的事,也淡如水。──黃錦樹
富有馬來西亞風土滋味的女性成長散文,對台灣讀者來說,仍有熟悉的光影,因為共享了同樣的、亞際傳播的流行文化和翻譯文學。寫童年,筆致明麗溫暖,寫疫情前後的小日子,難免恐懼、迷惑,也有對於女性社會身分與實踐的思索,柔情中帶一點硬脾氣。──楊佳嫻
曉玲擅長在情節推進處,恣意切換敘事鏡頭,讓情節接連到不同的路徑,時而自拍,時而他拍,時而遠景,時而空景,脫離閱讀者的預判。──楊隸亞
《洞》裡藏著一整個我們世代的符碼。
蔡曉玲以文字指引我們一邊往前與同時回頭,互相確認座標。
古晉的商場也能成為古亭的早餐店,它們同在一個以電影、歌曲與文學羅織成的星系。
所有樹洞的最深處,都是她以記憶開出的蟲洞,連成了整張星空雲圖。
當洞穴開成了不同房間、當我們持續討論寫作的能與不能……
她以自己的方式作答:
或許,還要擁有一個自己的陽臺(最好有光),
與一部用來離返的車(即使只有一百匹馬力)。
──蔣亞妮
作者讓我們聞嗅古晉的貓童年,領我們踩踏吉隆坡的空氣,品嘗記憶之釀的同時,又讓讀者警醒於現實對於女性的桎梏。即使擁有「自己的房間」,在吳爾芙百年的現在,就真能擺脫性別的期待了嗎?
或許,走過濃霧一般的不明確,比魔幻寫實還魔幻的疫情,讓我們更能了解,所謂的不可能都可能被撼動,《洞》像是是黑暗裡點火,讓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騷夏
讀曉玲的文字,就像看著貓伏在日光下,悉心地梳理著自己的毛髮,那即是我心目中,散文柔軟而美好的樣子。──龔萬輝
文章試閱
洞
三十二歲的六月,我搬入人生第一所房子。
離上班的地點很遠,在半山腰上的公寓,我一千cc的車子要嗚嗚嗚像薛西弗斯一樣吃力把大石頭搬上去。
停了車子以後我習慣性地檢查輪胎,抬頭總能看見停車樓層外正在開發的山坡,是我小時候習慣的風景。公寓屋主的微信群組還曾經有人上傳蜥蜴在停車樓層步行的影片,蜥蜴皺褶蒼老的臉無法抵抗身後轟隆隆的工程,牠緩慢地往山野走去,牠不知道那一片可供藏匿的山野終究會消失。
三年前放訂金的時候是沒打算住的,於是我在拿鑰匙以前一次都沒造訪過,這裡出乎意料的荒涼。人生總是出乎意料。
我買下的單位是住戶樓層中最低的,價錢最便宜,用來投資最合適。如果一早打算自己住,我會選擇高樓層,可以遠眺吉隆坡的夜景,都市的滿天星辰當然是萬家燈火。結果如今我拉開客廳的窗簾,只能見到隔棟停車樓層中的車子,比看閉路電視還要無聊,於是恆常拉上窗簾蝸居在公寓裡。
我的公寓沒有找設計公司設計,我的積蓄不多能省則省,唯有不斷參考網上的設計,有幾個關鍵詞:日式、極簡、小資。選購的吊燈、壁燈、LED燈,全都是米白與昏黃色調,成日浸沐在酒精裡。連沙發和電視都沒有,我簡單蹲坐在坐墊上捧著一個瓷碗打開電腦看日劇吃泡麵。有時躺在冰冷大理石地板上看風扇轉旋,耳邊還有日語呢喃地對我說:ギクゆネ。
今天的日子過得極簡單,是屬於一個人的。
身在婆羅洲家鄉的母親無法理解我一個人居住的決定。家鄉的星辰是星辰,晚上也常有螢火蟲來光臨,平日的晚餐是同住在一個屋簷下的一家人一起吃,必定有魚有肉有蔬菜,週末是更大的家庭聚餐,節日是更更大的家族聚會。生活形態像蛛網一樣盤纏連結,或是漩渦不斷往外擴展,如果將祕密說給家鄉的樹洞聽,會發現那根本是一個傳播千里的擴音器。於是母親無法理解獨居的女兒,覺得女兒可憐極了,邁入孤獨終老的命運。
「你知道女人獨立買了房子就更難找到男朋友嗎?」
女人成年了如果不結婚該何去何從。
家鄉的房間在我離鄉背井到吉隆坡讀大學以後便逐漸不是我的了。一開始房內多了許多不屬於我的東西,為了保持客廳的乾淨或家人不捨得丟棄的雜物都堆放在那偶爾才回來的女兒房裡。後來隨著哥哥們結婚生子,農曆新年團聚的時候房間當然以有家眷小孩的人為優先,那沒出嫁的女兒可以隨意塞在屋內任何一個角落,她便沒有了原生家庭中的房間。
「媽媽你知道嗎,原來最可怕的不是我一個人住,而是我並非一個人住。」我幾近崩潰地撥電話給母親。
無論打開什麼話題,母親總能導向這一條路徑:你在大樓電梯有遇到什麼人嗎?有年輕男子嗎?你隔壁住了什麼人?有年輕單身漢嗎?你有去樓下健身房運動嗎?有年輕教練嗎?你有去附近的佛堂嗎?有年輕師兄嗎?
──不知道。但我家浴室有無數神出鬼沒的蟑螂,牠們全都是深褐色的,拇指指頭與食指指頭合起的體積。
在我入住新家的幾天後,打開臥房浴室大門便驚見地板上有倉促奔走的黑色小物,我急忙把門關上到另一間浴室洗澡。隨後常有諸如此類的戲碼,洗澡的時候發現牠停在花灑上,如廁的時候牠從浴室窗外飛進來,洗抹把的時候牠就在馬桶旁邊侍候。
我人生中倒是一次都不曾打過(甭說打死)蟑螂,一種極醜極臭的生物。
後來發現只要不動聲色把浴室門合上,隔天天亮牠或牠們都會自動消失。
我上網搜尋蟑螂的習性。喜歡潮溼,喜歡黑,喜歡洞。
於是此後進浴室以前我必先開燈,默數五秒以後才開門。我嘗試預告牠們說:嘿,我要進來了,請藏好。
「如果你有老公就不一樣了,可以幫你打蟑螂。」母親的結論。
我在臉書上寫下遭遇蟑螂光臨的貼文,立即有英雄好漢獻計。多打掃。雨季過了就沒事了。借你貓。用報紙狠狠拍下去。準備幾罐殺蟲劑。用洗碗液。用沐浴露。用肥皂水。用班蘭葉。買驅蟑螂的裝置。殺蟑螂的毒粉。淋燒水。
除了用報紙這一招要直面蟑螂我不行,再除了借貓怕貓誤吃毒粉會濫殺無辜也不想以外,對付蟑螂跟寧缺勿濫的擇偶原則相反,以上種種我盡量採用。
我曾經深究過為何我如此懼怕蟑螂。上網搜尋竟發現一個有趣的心理學調查指出,外貌協會的人必怕蟑螂。這我不敢確定,但確定的是我無法忍受蟑螂的氣味。
我用肉眼無法企及的黑色身影,我的嗅覺會先抵達。我戴著眼鏡神經兮兮用花灑洗澡,即便肥皂塗滿全身我依然可以聞到蟑螂自帶的氣味,牠們潛伏在我看不見的相同空間。
我在夜市買了好多包專門殺蟑螂的金色毒粉,灑在排水孔周圍發亮著。我又從同事家裡拿回一整袋的班蘭葉,像驅邪的人在屋裡各處猛撒班蘭葉當平安符,南無阿彌陀佛,慢走不送。空氣中多了毒粉的餅乾味道和班蘭葉散發的粉味,我對氣味的浪漫想像從此消失殆盡。像《墮落天使》中李嘉欣與莫文蔚擦身而過的瞬間,李嘉欣馬上從對方身上的香水味指認出她與黎明的關係—我不習慣從別的女人身上聞到他的氣味。我曾經如此迷戀的電影場景,或百讀不厭的小說,那用氣味來記憶的米亞或巫女,如今她們全都在聞見與抵抗蟑螂的氣味以後花容失色的懷疑愛情。
我已經不帶任何外食,不存任何乾糧,每天回家仍不乏吃了毒粉垂死在浴室排水孔旁的蟑螂等我,比情人還專情。我用掃把掃進畚斗把牠們沖進馬桶眼不見為淨。
請了幾天假期回鄉參加表妹的婚禮。母親在親友面前拜託大家若有好的對象不妨介紹給我。
「媽媽請你不要這樣!」我趁車裡只有我倆獨處的時刻與她攤牌。「我現在過得很好。」
「結婚有什麼不好?」
「那我不勉強你改變想法,不過你不要在我面前跟別人這樣說,我覺得很丟臉,好嗎?」
「好。雖然我還是覺得結婚比較好。」
比較好。我曾經想過比較好這件事。如果你有選擇的權力,是否站在人群的那一邊比較好?
臉書不斷提醒著你的人生和別人有哪些交集哪些錯開。大學畢業打勾勾,姐妹聚會打勾勾,朋友結婚了打叉,朋友生小孩了打叉。
我的臉書最常分享陳綺貞的歌,用夢的語言唱著我坐在椅子上看日出復活,我坐在夕陽裡看城市的衰落。我只能最不媚俗地活著,把那些結婚生子都劃為最世俗的東西。貼文寫說:我想躱在一個無人的黑洞裡,將我的祕密用蓋子隔絕起來,我不要任何人來打擾我。
我從家鄉回來以後,發現浴室牆上多了許多蟑螂的排泄物,仰頭竟發現在連接熱水器水管的洞口邊有觸鬚正在飄蕩。可以想像那裡有一隻安逸的蟑螂,以為自己藏匿在暗無天日的洞穴不被看見,敵在明我在暗。
隔天我找管理層用矽利康塡滿這個洞口,我要封死牠們在裡頭。
那以後我不再看見蟑螂,但我聽得見牠們。牠們從熱水器後面的空心夾層走到天花板上去,夜深人靜我依然聽見牠們就在我上頭步行,嘻嘻簌簌。
某天熄燈上床就寢,突然聽見孜孜孜的聲音,暗黑中有身影從冷氣機旁飛落。我立即亮燈查看,是蟑螂。我開啟冷氣機,熟悉而專屬於蟑螂的氣味頓時撲鼻而來,冷氣機內有引擎卡住的聲音,而後蟑螂一隻一隻滾落下來,我當即拿著殺蟲劑向四散開來的蟑螂狂噴。面對滿室昏死過去的蟑螂與殺蟲劑的熏香,我終於崩潰大哭,我不知道人生為何要面對這些,我想跟大部分的人一樣歲月靜好。
找來專業的殺蟲公司為我處理。聽說毒氣會打亂牠們的腦神經,蟑螂吸了毒氣以後滿室亂竄,甚至不辨方向地發瘋衝向我。
我連夜逃到朋友的家去住,我又再次變成沒有家的人。
之後我常夢見龐大的蟑螂烏雲在我頭上,牠們的軍團萬千,用觸鬚打撈所有從房子內部穿透上去的亮光,啃食淺薄的板屑想要破牆而出。我一人在牠們底下蜷縮睡去。如果今天我們之間破了一個洞,並不是蔡明亮電影那樣李康生遞給楊貴媚一杯水,而是牠們會將我整個吞嚥下去。
偶爾我也夢見我被關在一個沒有門只有一個小窗的房間。那裡住著我和一個短髮的女生,女生喜歡彈吉他。吉他的圓弧度似風景畫上的山坡,我用窗外照射進來的矇昧微光看見她修長的手像鳥飛翔在山坡之間,永遠都是生日快樂的簡單和弦。窗外不時有人走過,用好奇的眼神觀看我們,他們伸出手來指著牆上。我回頭跟她說:你可不可以不要貼我們的照片在臉書上?
她自始至終沒有抬起頭來。
那些我們在一起的時光裡,我不斷往潮溼裡去,眼眶中的、臉頰上的、舌尖上的,枕頭上的、抱枕上的、床單上的,眼淚。然後一模一樣的落點再重複一遍,卻是身體慾望後的潮水。在夢中會莫名下起雨來,窗外的雨將房間浸溼,我黏答答地朝窗外大喊救命,這時都沒人經過。
我回頭跟她說:我想游出去了,我不想待在這裡。
她發狂般拽住我的腳,我的腳蛻變成一條魚尾巴讓她怎麼都抓不住,我從她手中游離開來。
她的聲音在水中隔著一層玻璃模糊不淸,也像是記憶中迴盪不去的餘音。她說我會尋死,遺書上要把我們的事公諸於世。你怕了吧?你這個膽小鬼。
我是膽小鬼嗎?我猛力把蓋子打開,夢就醒了。
一開始死的是大蟑螂,愈小的蟑螂愈慢死,最後只剩下螞蟻大小的蟑螂嬰兒。待蟑螂的屍體愈來愈少以後,我請專人幫我淸洗冷氣機。淸理出好多好多的蟑螂蛋,那些未來得及孵化的胎兒,被我全丟進垃圾桶。一隻蟑螂在淸洗的過程中從冷氣機機體內掉出,我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越過工人衝到蟑螂前拿起腳下拖鞋用拍蒜頭的方式將其拍爛,乾扁與地平躺,牠四肢分解流出褐色的液體,和著流水一起流入深黑的排水孔洞內。
在旁的工人用驚訝的語氣跟我說:小姐,已經死了的。
工人離開以後,我把冷氣開至最低溫,伏下身子用抹布擦拭地板。不想有任何藥物殘留在我的房子內,床褥和坐墊噴了消毒藥水,杯子碗碟浸泡在裝滿肥皂水的洗手盆內,把床單塞進洗衣機倒入兩大瓶蓋的洗衣液攪拌。我把薰衣草芳香噴霧劑插入插座,香味在八百平方呎的室內擴散。
薰衣草的味道提醒我曾經去過的一個地方,不在北海道,而是一家在臺中的薰衣草園。那一家薰衣草園標誌上有一對手牽手的女孩。我買了泡泡液,可以吹出圓滿的泡泡,泡泡飛升在空中很久才會喀嚓破掉。
我上網搜尋鬧過蟑螂災的房屋要特別注意什麼,搜尋結果顯示蟑螂蛋的外殼是可以抵抗毒氣的,所以牠們不會全死。
「媽媽,我搬回我家了。」撥電給母親交代我的行蹤。
「我覺得你找個伴比較好。」母親不改自己的臺詞。
(是啊,媽媽。男女不拘,謝絕蟲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