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後台紐約:慾望城市裡的華麗與荒唐
原文書名:New York, Bakcstage
產品代碼:
9786267506905系列名稱:
Demi-Couture系列編號:
2HDC0004定價:
420元作者:
艾佳妏(Elise Ay)頁數:
224頁開數:
14.8x21x1.2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616出版日:
20250616出版社:
堡壘文化-遠足文化CIP:
863.55市場分類:
小說,散文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文學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城市會把一個人變成什麼樣子?
還是,我們總是在變成那座城市?
我為了進入時尚產業而來到紐約,卻也因為看清真相而黯然退場。
我在疫情的寂寥中真正愛上紐約,沒想到因緣際會在此買房落地生根。
紐約教會我不畏懼他人的眼光,想要什麼就主動爭取,
我在移動中摸索自己的定位,在時差與文化衝擊中重新定義「理想生活」。
從文學、時尚再到劇場,在每一次的嘗試裡更加認識自己,
也在每一次的轉換跑道上,看見更多的可能。
在《後台紐約》中,Elise以凝鍊冷靜的筆觸,回望自己在紐約生活的八年經驗。從時尚產業的門外徘徊、舞台後的工作現場,到疫情中城市沉寂的聲音與節奏,紀錄一個從小在台灣長大的文學少女,如何在異地城市的移動與摸索中,重新認識自己與世界的樣貌。那些從台前退下、走進後台的瞬間,逐漸形塑出屬於她的存在方式與生活選擇。
本書書寫的不只是旅居,也不是追夢的傳奇,而是不斷找尋邊界、追索自我意義的思索與叩問。她為了進入時尚產業而來到紐約,卻也因為看清真相而黯然退出;她在疫情的寂寥中真正愛上這座城市,並意外地買房落地生根。紐約教會她不畏懼他人的目光,想要什麼就得主動爭取,也逼著她面對內心的急躁與渴望。那些場景與掙扎,並非戲劇式的高潮,卻是真實人生中難以忽視的日復一日。
從文學、時尚到劇場,作者以散文串起一段段後台故事。寫舞台背後的混亂、寫工作現場的灰階與縫隙,也寫每一段職涯與人生的進出場。這本書是屬於移動者的手記,是自我摸索時代的側寫,更是獻給每一位曾在不確定中找位置、在無光之處練習發聲的讀者。在這些低沉而深刻的日常中,我們或許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紐約後台。
💃專文推薦──
劉少雄╱台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登台推薦──
Yutopia李瑜╱時尚生活自媒體人
邱維濤╱EVERYDAY OBJECT 總編輯
連俞涵╱作家、演員
黃昕語 Iris╱旅行作家、攝影師
趙又萱╱作家
顏訥╱作家
目錄
推薦序:心安即是家──讀佳妏的《後台紐約》
前言:紐約後台
Rehearsal 彩排中
◆ 寂寞之城
◆ 人在紐約
◆ 曼島居民
◆ 地鐵生物
◆ 成為大人之路:紐約買房奇幻漂流
Break a Leg! 演出順利
◆ 能者過勞
◆ 黑色星期五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月亮與六便士
◆ 休假拓荒者
◆ 主題標籤
◆ 薛西弗斯的神話
Dressing Room 休息室
◆ 塑膠收納箱裡的柏金包
◆ 荒謬慶典上的胡桃鉗鼠王
◆ 機械複製時代僅存的物質的浪漫
◆ 我的三十世代購物守則
◆ 反指標
◆ 魔幻時刻
Theatre of Life 人生劇場
◆ 密爾瓦基
◆ 大西洋蘋菓西打
◆ 快樂地我們滾滾向前
◆ 生活在他方
後記:美國時間
城市會把一個人變成什麼樣子?
還是,我們總是在變成那座城市?
我為了進入時尚產業而來到紐約,卻也因為看清真相而黯然退場。
我在疫情的寂寥中真正愛上紐約,沒想到因緣際會在此買房落地生根。
紐約教會我不畏懼他人的眼光,想要什麼就主動爭取,
我在移動中摸索自己的定位,在時差與文化衝擊中重新定義「理想生活」。
從文學、時尚再到劇場,在每一次的嘗試裡更加認識自己,
也在每一次的轉換跑道上,看見更多的可能。
在《後台紐約》中,Elise以凝鍊冷靜的筆觸,回望自己在紐約生活的八年經驗。從時尚產業的門外徘徊、舞台後的工作現場,到疫情中城市沉寂的聲音與節奏,紀錄一個從小在台灣長大的文學少女,如何在異地城市的移動與摸索中,重新認識自己與世界的樣貌。那些從台前退下、走進後台的瞬間,逐漸形塑出屬於她的存在方式與生活選擇。
本書書寫的不只是旅居,也不是追夢的傳奇,而是不斷找尋邊界、追索自我意義的思索與叩問。她為了進入時尚產業而來到紐約,卻也因為看清真相而黯然退出;她在疫情的寂寥中真正愛上這座城市,並意外地買房落地生根。紐約教會她不畏懼他人的目光,想要什麼就得主動爭取,也逼著她面對內心的急躁與渴望。那些場景與掙扎,並非戲劇式的高潮,卻是真實人生中難以忽視的日復一日。
從文學、時尚到劇場,作者以散文串起一段段後台故事。寫舞台背後的混亂、寫工作現場的灰階與縫隙,也寫每一段職涯與人生的進出場。這本書是屬於移動者的手記,是自我摸索時代的側寫,更是獻給每一位曾在不確定中找位置、在無光之處練習發聲的讀者。在這些低沉而深刻的日常中,我們或許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紐約後台。
💃專文推薦──
劉少雄╱台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登台推薦──
Yutopia李瑜╱時尚生活自媒體人
邱維濤╱EVERYDAY OBJECT 總編輯
連俞涵╱作家、演員
黃昕語 Iris╱旅行作家、攝影師
趙又萱╱作家
顏訥╱作家
目錄
推薦序:心安即是家──讀佳妏的《後台紐約》
前言:紐約後台
Rehearsal 彩排中
◆ 寂寞之城
◆ 人在紐約
◆ 曼島居民
◆ 地鐵生物
◆ 成為大人之路:紐約買房奇幻漂流
Break a Leg! 演出順利
◆ 能者過勞
◆ 黑色星期五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月亮與六便士
◆ 休假拓荒者
◆ 主題標籤
◆ 薛西弗斯的神話
Dressing Room 休息室
◆ 塑膠收納箱裡的柏金包
◆ 荒謬慶典上的胡桃鉗鼠王
◆ 機械複製時代僅存的物質的浪漫
◆ 我的三十世代購物守則
◆ 反指標
◆ 魔幻時刻
Theatre of Life 人生劇場
◆ 密爾瓦基
◆ 大西洋蘋菓西打
◆ 快樂地我們滾滾向前
◆ 生活在他方
後記:美國時間
作者簡介
艾佳妏╱Elise Ay
台大中文系、台大中文所畢業,紐約帕森設計學院時尚研究碩士。從文學研究叛逃,又從時尚產業退役,現職百老匯劇場授權資深數位行銷經理。長大以後,講求理性思考、邏輯推論與數據分析,骨子裡卻仍舊是個不折不扣的浪漫主義者。現居紐約。
Instagram @eliseai
內封插畫╱Jing You
以象徵語言描繪情感與內在世界的藝術家。早年以時尚插畫活躍於眾多國際品牌與出版領域,風格優雅且具敘事性。近年轉向純藝術創作,關注女性精神性、情感投射與觀看之間的共鳴關係,畫面風格詩意、內斂而富含象徵意味。
文章試閱
◆塑膠收納箱裡的柏金包
我在小小的時尚衣櫥裡,那枚躺在塑膠收納箱中的深藍色鱷魚皮銀扣愛馬仕柏金包上,見證了時尚產業裡的華麗與污痕、浮華與蒼涼。
包包是個強而有力的文化符碼,是個許多人搶破頭,想方設法也要弄到一枚,能象徵階級與財富的神奇配件。就實用層面而言,包包不過就是個裝東西的袋子,但資本主義社會是個符號帝國,人們所使用的每樣東西、所造訪過的每個地方,都代表著某種意義,而其中,包包是個最簡單也再鮮明不過的階級符碼。上東區的媽媽們,需要一枚柏金包才得以融入社區媽媽群,才能獲得學校第一手的資訊與內幕。有了柏金包,好像在交際上變得更容易,不用說話,一枚包包以及身上的穿著,已然成為行走的名片,這也讓人誤以為,擁有這樣的物質就能打進下一個關卡,晉升一直崇仰羨慕的小群體的其中一員,彷彿藉此就能獲得階級的攀升或財富的積累,然而,包包就只是包包。
從帕森設計學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研究所畢業後,幸運得到了一份在紐約大媒體集團旗下時尚雜誌的工作機會。這聽起來好像是每個時尚學院畢業生的夢想工作,或是《穿著Prada的惡魔》的具體再現,但其實,這就只是一份不需要任何專業能力(好吧,可能需要對奢侈品牌、設計師品牌,以及小眾、新銳和潮流設計師有一定的認識)、出賣體力的基層勞力活。
時尚衣櫥助理,有些雜誌可能統稱為時尚助理,他們不是編輯助理,和書寫、造型還沾不上邊,他們是雜誌裡專門負責整理商借品的體力勞工。每間時尚雜誌,至少都會有一間時尚衣櫥。時尚衣櫥不是真的衣櫥,而是一間沒有對外窗的獨立小房間, 裡頭由開放式衣櫃和活動式衣桿所組成,大約六坪的小小空間裡,收納了從各大品牌商借來、才剛走完秀的秀服樣品。這裡收納著最新穎、最光鮮的衣服鞋包墨鏡珠寶, 但更多的,其實是灰塵與棉絮。時尚助理出賣勞力,最好還有著對灰塵、棉絮、塵蟎不過敏的良好免疫力,能一肩扛起兩個重達二十磅的衣物袋,或是能一手一個拖著各七十磅的貨運箱走上長長的廊道,拖進貨運電梯裡,以及能在高壓與高強度下,臨危不亂、有條不紊地完成指定任務的超高效率。
時尚助理每天的工作,就是將向大大小小的品牌商借來的、準備進棚接受拍攝的昂貴樣品拍照歸檔、打包裝箱,再將已經進過攝影棚過檔的商借品重新拍照歸檔、打包裝箱,一一歸還給品牌。這是一份每天都在重複的工作:一樣的拍照、一樣的歸檔、一樣的整理流程,唯一不同的只是,每天看的衣服包包鞋子配件珠寶都不一樣, 讓人每天有動力的,就只是能在商品上市前、在市面雜誌流通前,看到品牌每一季最新的單品,以及一個只要撐下去,未來就能當上時尚編輯,過上發想企劃、撰寫稿件、參與造型工作、跑時裝週與品牌活動的想像中的夢幻生活。
在一期海軍藍包包特輯拍攝前,來自法國與義大利老牌時裝屋的包袋們在佈滿灰塵、鋪著不知道是本來就是灰色,還是是髒得均勻又徹底已成灰色的地毯上一字排開:Chanel、Chloé、Louis Vuitton、Fendi、Valentino,以及一枚深藍色鱷魚皮銀扣二十五公分愛馬仕柏金包──這個市面上最搶手的尺寸配上珍稀皮革,這個需要和SA套交情、談配貨,全世界都排隊的柏金包,就在灰色地毯上一字排開的拍照紀錄後,和其他包包一樣,被拋置進時尚衣櫥裡專用的透明塑膠收納箱裡。
研究所讀時尚理論,一開篇通常都是馬克思(Karl Marx)討論時尚作為一種商品,以及齊美爾(Georg Simmel)主張時尚趨異求同的雙重性──人們想要融入群體,但同時又想要展現個人獨特性。接下來,大概就是范伯倫認為服裝是一種金錢文化的表徵。托斯丹.范伯倫(Thorstein Veblen)是十九世紀美國的經濟與社會學家,他在世紀末出版的《有閒階級論》裡,抨擊當時社會的「炫耀性消費」風氣──人們透過展現奢侈的消費行為與賣弄財富,來凸顯自身的尊爵不凡,或藉此獲得社經地位。
一百多年過去,炫耀性消費的風氣仍盛,無論是實體的物質還是抽象的經驗, 在大多數人們的潛意識裡,成就,在於達到某種可炫耀或可賣弄的財富與地位。人們總是會欣羨自己所沒有的,因此藉由稀缺與難以達成,創造自己的獨特性。階級與排外,是時尚根深柢固的必要條件,沒有這種把大多數人屏除在外的特質,時尚就不存在。如果納入了所有人,就不再具備讓人產生「被選中的一群」的優越感與獨特性。
從美學與歷史的角度來看,時尚很迷人很夢幻,然而就其本質而言,其實就只是以商業為核心,不停追求符號意義的物質文化而已──就像齊美爾所主張趨異求同的雙重性一樣眾人想擁有大家都擁有的品牌單品,證明自己是「同一群」,但又想要展現自己與眾不同的獨特。撇除物質性與商業性,時尚究竟還剩下什麼?是歷史或是文化嗎?還是美感以及運用布料傳遞訊息的敘事?是透過服裝傳遞個人主張與性格的方式嗎?還是只是為了順應社會運行的規則而能躋身上流的手段?品牌極力打造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奇幻夢境,並帶領人進入其中做夢,為的是什麼呢?
時尚產業以及其中的每個品牌,勾勒出了一個「每個人都想成為我們」的藍圖, 而品牌的經典單品成為每個對時尚有憧憬的人們的敲門磚,然而當擁有了這項品牌單品,馬上又有了下一項想要追求的物件。永遠有下一個最流行的包、下一雙最時髦的鞋、下一件必須要擁有的品項,但是很抱歉,就算擁有了這些東西,你依舊是個局外人。
受過學院的訓練,再進入時尚產業,常常覺得矛盾:那些明知都是被塑造出來的意義,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趨之若鶩?而自己為什麼還要為這樣虛幻的世界賣命呢?
品牌的商借品,除非有嚴重髒污,否則極少清洗。為了配合檔期,同一件衣服在短時間內被明星、模特兒、網紅們穿過一次又一次,在紐約與美國境內流轉,而後又被運送到歐洲與亞洲,之後再飛回來,仔細看的話會發現,那些光鮮亮麗的禮服上其實有很多污痕、脫線與毛邊。
華麗與污痕,是《哈利波特》裡書店的店名,用來形容時尚產業,也十分貼切。那些在台前最光鮮亮麗,最能代表身份地位的符碼,其實就其物質層面而言,就只是個會磨損、會折舊的物品,物質無法不朽,但符號可以。
那天在凌亂又佈滿灰塵棉絮的時尚衣櫥裡,眼前那個爬滿刮痕的老舊透明塑膠收納箱裡堆滿了包包,而最上面躺著一枚愛馬仕鱷魚皮柏金包的畫面,成為我在時尚產業工作的這幾年,最鮮明的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