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龍岡憶舊-從士校到陸專的蛻變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7607138系列名稱:
現代散文系列編號:
27定價:
350元作者:
黃奕炳頁數:
274頁開數:
17x23x1.2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602出版日:
20250602出版社:
博客思-蘭臺CIP:
783.3886市場分類:
小說,散文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文學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由前陸軍副司令、陸軍專科學校第22任校長黃奕炳中將親筆撰寫,娓娓道出士校轉型關鍵時期的點滴回憶。#龍岡憶舊 #士校蛻變 #軍旅記憶 #國軍教育 #黃奕炳中將
在這本書裡,將會看到:🔹一個金門太武山下的牧童,離螂背井五十餘年的遊子,羈身軍旅四十餘年的退伍老兵——黃奕炳中將,對國家、民族忠貞不渝的黃埔子弟🔹 改制更名的決策現場🔹 校園整建的點滴艱辛🔹 師生情誼與士氣高昂的背後故事🔹 那些值得銘記的雨夜畢典與榮耀時光,這不僅是一本回憶錄,更是一段國軍士官教育改革的珍貴紀實。無論你是否走過龍岡校園,都值得細細品讀。
在歷史的洪流中,教育的改革往往是一場艱辛的長征,更何況是軍事教育的轉型。《龍岡憶舊:從士校到陸專的蛻變》正是這場轉型歷程中最真摯、最可貴的見證。
本書作者黃奕炳中將,曾任陸軍士官學校第22任校長,以他堅定沉穩的筆觸,記錄了任職期間校園轉型與教育制度變革的點滴經歷。這並非一部枯燥的行政紀錄,而是一位黃埔子弟、退伍將領親身經歷的「教育現場紀實」。書中可見,他如何從前線指揮官轉換角色為軍教園丁,肩負起從「士校」走向「陸專」的艱鉅使命。
全書分為七大輯與三項附錄,內容涵蓋教育理念的轉變、教職員工與學生間的互動情誼、面對災害與挑戰的應變機制、以及在有限資源中創造無限可能的辦學歷程。無論是改建校舍、推動閱讀、開設英儲班,還是提倡尊師重道與士官自信養成,書中處處流露出「帶兵如育人」的教育情懷,字裡行間蘊含軍旅生涯的風骨與溫度。
尤令人動容的是,作者毫不掩飾自己初任校長時的忐忑與不安——這份誠實與自省,是難得的將領風範,也是本書格外真誠動人的核心力量。每篇文章皆是一則小故事,卻拼湊出一幅宏觀的教育改革地圖,也讓讀者從中體會到軍中教育不僅是訓練制度,更是關於責任、情感與信念的傳承。
書末所附的士校發展史與珍貴照片,更為本書增添厚重的文獻價值與可讀性。不論您是軍中校友、教育工作者、歷史愛好者,或只是關心臺灣軍事教育發展的一般讀者,都會在書中找到共鳴與啟發。
《龍岡憶舊:從士校到陸專的蛻變》不是單純的懷舊,而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一封寫給過去、現在與未來士官教育工作者的情書。這本書,值得細讀,更值得傳承。博客思出版社隆重推薦。
——由前陸軍副司令、陸軍專科學校第22任校長黃奕炳中將親筆撰寫,娓娓道出士校轉型關鍵時期的點滴回憶。#龍岡憶舊 #士校蛻變 #軍旅記憶 #國軍教育 #黃奕炳中將
在這本書裡,將會看到:🔹一個金門太武山下的牧童,離螂背井五十餘年的遊子,羈身軍旅四十餘年的退伍老兵——黃奕炳中將,對國家、民族忠貞不渝的黃埔子弟🔹 改制更名的決策現場🔹 校園整建的點滴艱辛🔹 師生情誼與士氣高昂的背後故事🔹 那些值得銘記的雨夜畢典與榮耀時光,這不僅是一本回憶錄,更是一段國軍士官教育改革的珍貴紀實。無論你是否走過龍岡校園,都值得細細品讀。
在歷史的洪流中,教育的改革往往是一場艱辛的長征,更何況是軍事教育的轉型。《龍岡憶舊:從士校到陸專的蛻變》正是這場轉型歷程中最真摯、最可貴的見證。
本書作者黃奕炳中將,曾任陸軍士官學校第22任校長,以他堅定沉穩的筆觸,記錄了任職期間校園轉型與教育制度變革的點滴經歷。這並非一部枯燥的行政紀錄,而是一位黃埔子弟、退伍將領親身經歷的「教育現場紀實」。書中可見,他如何從前線指揮官轉換角色為軍教園丁,肩負起從「士校」走向「陸專」的艱鉅使命。
全書分為七大輯與三項附錄,內容涵蓋教育理念的轉變、教職員工與學生間的互動情誼、面對災害與挑戰的應變機制、以及在有限資源中創造無限可能的辦學歷程。無論是改建校舍、推動閱讀、開設英儲班,還是提倡尊師重道與士官自信養成,書中處處流露出「帶兵如育人」的教育情懷,字裡行間蘊含軍旅生涯的風骨與溫度。
尤令人動容的是,作者毫不掩飾自己初任校長時的忐忑與不安——這份誠實與自省,是難得的將領風範,也是本書格外真誠動人的核心力量。每篇文章皆是一則小故事,卻拼湊出一幅宏觀的教育改革地圖,也讓讀者從中體會到軍中教育不僅是訓練制度,更是關於責任、情感與信念的傳承。
書末所附的士校發展史與珍貴照片,更為本書增添厚重的文獻價值與可讀性。不論您是軍中校友、教育工作者、歷史愛好者,或只是關心臺灣軍事教育發展的一般讀者,都會在書中找到共鳴與啟發。
《龍岡憶舊:從士校到陸專的蛻變》不是單純的懷舊,而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一封寫給過去、現在與未來士官教育工作者的情書。這本書,值得細讀,更值得傳承。博客思出版社隆重推薦。
作者簡介
一個金門太武山下的牧童,離螂背井五十餘年的遊子,羈身軍旅四十餘年的退伍老兵,對國家、民族忠貞不渝的黃埔子弟。
金門金沙國小、金沙國中、省立岡山中學、陸軍軍官學校、陸軍步兵學校、三軍大學陸軍指參學院、戰研班、戰爭學院、政戰學校政研所、臺大國發所、銘傳大學應中所博士班等院校畢業。
少年時期負笈臺灣,關後投筆從戎,投入黃埔門下,隨軍飄泊,歷任軍中各種職務,以中將階退伍。曾任本書主題《龍岡憶營:從土校到陸客的蛻變》所述之陸軍官校(陸高)第二十二任校長。
著有《國父的軍官教育思想》、《落番奧家譽》、《故里鄉情》、《汶風華:地靈人傑後浦頭》、《看海的日子:寫我海巡弟兄們》、《鳳山黃埔舊事》等書,以及《印華作家黃東平中短篇小說研究》等諸多論文。
目前為文史工作者,擔任中華民國中央校友總會副理事長、中華民國八二三戰役戰友總會理事長等職。
書籍目錄
序文
推薦序/陳鎮湘上將 12
推薦序/黃光輝理事長 14
推薦序/盧士承將軍 15
自序/黃奕炳中將 17
輯一 承先啟後,謙卑轉身
1-1前言:軍旅生涯最難忘龍岡歲月 22
1-2機緣:野戰指揮官轉身軍教園丁 25
1-3不足:謙卑、勇敢面對自己的不專業 29
1-4改制:更名揭牌,風雲變幻 34
輯二 尊師重道,嚴師高徒
2-1 良師:嚴師出高徒,需要理論實務兼備 40
2-2 尊重:老師是工作夥伴,不是部屬 46
2-3 敬師:和諧校園,敬師創意作法 53
2-4 經管:只有受到關愛的幹部,才會把心放在
學生身上 55
2-5 榮耀:全國冠軍的士校驚奇 59
2-6 自信:開放、多元,允文允武的榮耀 63
2-7 宿舍:爭取設立教師職務宿舍的一樁憾事 69
輯三 戮力辦學,夙夜匪懈
3-1 招生:一步一腳印的苦行追尋 74
3-2 豐收:流淚流汗耕耘過的,必能以歡笑收割 80
3-3 和諧:族群融合的四語演講比賽 84
3-4 用心:設有漫畫專區的圖書館 88
3-5 閱讀:推廣讀書風氣 98
3-6 語文:開辦士官英儲班 102
3-7 風災:颱風來襲,大水漫灌校園 105
3-8 戰備:兼任士後旅的後備動員任務 109
輯四 關愛鼓勵,建立自信
4-1 關愛:最深切的關愛從生活細節做起 114
4-2 鼓勵:掌握教育目標,力挺士官傑出校友 119
4-3 傳承:兩支鼓號樂隊新舊並存,各有擅長 121
4-4 變通:週休二日的挑戰,窮則變,變則通 128
4-5 疏運:學生放假,陣容浩大的返鄉車隊 131
4-6 理財:養成儲蓄習慣,儉以養廉 136
4-7 痛心:一場車禍的慘痛教訓 139
4-8 關心:唯一探望子弟兵的友軍主官 142
輯五 革故鼎新,繼往開來
5-1 改革:改革教科書、實習用具與
耗材採購辦法 146
5-2 公平:福利站重新招標,公平公正公開 150
5-3 攻訐:黑函來襲,中槍與處置 157
5-4 徽章:設計士校專屬榮譽徽,強化認同 162
5-5 難忘:常六十二期的雨夜畢業典禮 164
5-6 交流:培養平視軍官的態度,士校官校交流 170
輯六 前瞻擘劃,永續發展
6-1 發展:學校發展方向的構思與轉折 174
6-2 誠實:榮譽制度的核心價值在誠實 184
6-3 前瞻:健全實習幹部制度,給予機會
開拓視野 188
6-4 定位:接受預校轉學生的不同想法,
自我定位與自信 191
6-5 重建:校園整建工程,建構百年大業
的滄桑 195
輯七 溫馨龍岡,永誌不忘
7-1 校友:與學校關係密切的校友會 208
7-2 眷村:富台新村與士官學校 211
7-3 愛心: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參訪 214
7-4 助力:記幾位協助學校的民意代表 217
7-5 結緣:龍岡的民間友人,廣結善緣 220
7-6 揮別:告別龍岡,任期一年半戛然而止 223
7-7 情義:士校同仁的情義相挺,友誼長存 228
7-8 結語:雪泥鴻爪,感恩與祝福 235
附錄一 歷史傳承,繼往開來
陸軍士官學校(陸軍專科學校)校史 240
(一)三校分立與併編階段 240
(二)陸軍士官學校階段 246
(三)國立陸軍高級中學階段 247
(四)陸軍專科學校階段 249
附錄二 永銘記憶的校園影像
陸軍士官學校(國立陸軍高級中學)舊照 252
附錄三 士校老友留言板
陸軍專科學校(士校、陸高)好友見證與祝福 262
推薦序/導讀/自序
推薦序:
陳鎮湘 上將
前陸軍總司令、立法委員
士官是基層部隊的骨幹,是官兵的橋樑,其素質之優劣,是軍隊建軍備戰成敗的關鍵因素。而士官學校是培養士官最重要的搖籃,士校的養成教育,更是常備士官奠基造型的基礎階段,對渠等在軍中乃至回歸社會的歷練與發展,影響甚鉅。
陸軍士官學校,是培養國軍地面部隊士官最重要的軍事學府,除了陸軍之外,海軍陸戰隊、空軍防警部隊、後備、憲兵、海巡等地面部隊的常備士官,均出自本校,其畢業校友在營時,對三軍各部隊都有非常大的貢獻;退伍後,回歸社會,咸能敬業樂群,積極奮發,不僅有卓越的表現,更是社會穩定的力量。
陸軍士官學校,為因應國軍戰略目標、組織調整與人才培育需求,曾歷經三校分置與併編、陸軍士官學校、國立陸軍高中,以迄目前的陸軍專科學校等不同階段的變革。在各個階段,無論學校組織、師資來源、學制課程和校舍整建等方面,都有大幅度的改變精進。個人擔任陸軍總司令任內,正是陸軍士校轉型為陸軍高中的關鍵時期,承前總司令陳廷公(廷寵)、李楨公(楨林)和湯明公(曜明)的接續指導與擘劃,以辦大學的前瞻視野、恢宏格局,對本校的學制、教師資格限制和校園整建,都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巨幅改革。為了執行此一艱難的任務,個人先後任命了兩位在外島表現優異的將領承擔重任,前一階段是吳達澎將軍,後一階段即是本書的作者黃奕炳將軍,他們都是我長期以來同甘共苦、生死與共的老戰友,彼此相知甚深,值得付託。
黃將軍跟我一樣,是省立岡山高中前後期的校友,在役期間,無論是陸軍第二九二師(苗栗師)、陸軍第二十軍(后里軍)、海巡司令部、金防部、陸軍總部或國防大學,他都是個人所信賴的工作夥伴。他在陸軍高中校長任內,承繼吳達澎校長打下的厚實基礎與辦學成效,主動積極,以最大的熱忱和努力,帶動全校官師生兵的士氣與熱情,投注在多重變革的繁重校務工作上,獲得外界與軍中袍澤的好評。如今,他將當年學校重大蛻變過程中,與全體官師生攜手共同克服困難,戮力辦好士官教育的經過,做了細膩的咀嚼和反芻,各章節皆是往昔事實的體現,書中的故事,有血淚汗水,有師生之情、袍澤之愛,更多的,則是那個時期大家齊心奮鬥的足跡,頁頁皆有可觀之處。
《龍岡憶舊:從士校到陸專的蛻變》是士校重大變革階段的紀實,為本校校史留下寶貴可稽的紀錄,也寫下了那個時期全校官師生兵所做的犧牲奉獻,因此,這本書不僅是一本個人的懷舊憶往,更是書寫國軍士官教育的文獻,深值肯定,是為之序。
黃奕炳 中將
陸軍專科學校(士校、陸高)第22任校長、前陸軍副司令
光陰易逝,如白駒過隙,個人解甲歸田已近十二年,回顧往事,最令我難忘的是龍岡歲月。在陸軍士官學校(國立陸軍高中)任職,僅有短暫的一年七個月,在我的職涯生命裡,可能僅佔二十五分之一;而在漫長的歷史大洪流中,它更只是一滴微不足道、根本看不見的小水滴。「光陰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趲少年」。我在短暫的任期中,歷經學校重大變遷的考驗,從「做中學」,獲得諸多啟迪與成長,為往後軍旅生涯的發展,奠定更厚實的基礎;而更重要的,則是我在士校獲得了許多寶貴的友誼,迄今仍受昔日的官師生溫馨的關愛,感懷在心。
我由烈嶼守備區指揮官,調任士校校長,面對教育體制調整與校園整建的雙重巨大蛻變,個人能否在歷任校長奠定扎實的根基上,持續創造應有的績效,所學所能是不是足以擔負治校重任,讓士官學校發光發熱,提升地面部隊士官幹部的質量,而不致辜負長官的信任?思前想後,內心的忐忑不安,不言而喻。所幸在交接時,前校長吳達澎將軍傾囊相授,力助儘速瞭解校況;操持校務時,上級長官暨總部業管單位,給予充分信任與授權;而學校絕大多數的同仁,無論軍文職,皆能盡忠職守、戮力本務,支持校部的政策,讓學校的各項工作推行無礙,在短暫的時間裡,勉能累積足堪告慰上級暨全校官師生,以及家長的成效。
寫這本《龍岡憶舊:從士校到陸專的蛻變》,是我在民國89年8月至91年3月(2000∼2002)與陸軍士校(陸軍高中)所有同仁齊心為學校共創新局的紀錄。提筆撰擬這本小書,緣起於母校慶祝創校六十一週年校慶(民國107年),為編輯紀念專刊,特別邀請歷任校長供稿,概述往昔在校事跡。接獲通知,個人適值在前往捷克和奧地利的旅途中,迫於截稿的時間壓力,乃利用旅程間隙,斷斷續續撰寫,於返國前完成近兩萬字的稿件,敬覆編纂小組。嗣為配合篇幅,經刪節為數千字,納入專刊。事後,檢視原本撰述的稿件,似乎不足以完整交代當年規模宏大的變遷,以及所有官師生兵曾經投注的努力,感覺未免為德不卒。於是,在士校諸位老友的鼓勵下,我利用往後公餘的時間,以捷奧旅程所寫文字稿作底,陸續找回記憶並作增補,由數萬字累積至十萬餘字,同時蒐集所需老照片,歷經七年,漸見雛形。此期間,感謝陸專多位老友陸續提供寶貴意見,勘訂錯誤,匡補闕遺,使全書更臻精確、信而有徵,增加其價值和可讀性。
本書內容,從個人調任士校校長的緣起開始,將四十六個章節,區分「承先啟後,謙卑轉身」、「尊師重道,嚴師高徒」、「戮力辦學,夙夜匪懈」、「關愛鼓勵,建立自信」、「革故鼎新,繼往開來」、「前瞻擘劃,永續發展」、「溫馨龍岡,永誌不忘」等七個部分,把我在士校任期內記憶所及的較大記事,稍作整理,概略以時間為縱軸,事件為橫軸,希望經營較具邏輯的架構,給予讀者完整的概念。每個章節後面,簡單敘述筆者的感想或心得,希望野人獻曝,發揮點滴經驗傳承、智慧支援的效用。此外,個人遵照畢業校友的建議,在書末附錄增列母校由三校併列,逐步簡併、教育體制變革到升格專科的完整變遷過程,以及蛻變過程中的部分老照片,讓往昔的艱困與美好併呈,留下大家共同的記憶。如能讓校史附麗本書,得以廣為人知,並讓老校友們可以仔細咀嚼在校受訓的過程,重拾往昔酸甜苦辣並存的回憶,將是個人最大的期盼。另外,全書在最後,摘錄部分士校長官、老友的見證與祝福留言,有鼓勵,有心得感觸,無論內容如何,他們都是誠摯的期勉與祝福,更是友情長在的印記。
我只是一個退伍軍人,既不是專業的作家,也沒有生花妙筆,更沒有立德、立言的雄心壯志。個人把自身定位為「說故事的老兵」。因此,全書的表達平敘直述,但求流利通順,不求華麗修飾,避免詰屈聱牙。書中內容,更力求信實,不誇大其辭、譁眾取寵。且委請陸專老友協助查考印證,務期將誤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唯因時隔已久,人事時地物難免產生差池,尚請知情者不吝指正。
本書能夠出版,要感謝的人太多了。首先,感謝總司令陳上將,陸軍專科學校現任校長盧士承將軍及陸軍專科學校校友總會理事長黃光輝學長不吝指導,惠賜序文。其次,全書從發想、撰寫、編輯、斧正,到照片蒐整,前陸軍高中圖書館謝鳳珠主任都扮演無可替代的推動力量,她的熱忱、效率與才華,使筆者不敢稍有鬆懈,如果本書稍有所成,謝主任當居首功。再者,要感謝李豐池、鄭有諒兩位將軍惠賜墨寶,題寫書名與致敬扉頁,增益光彩。另外,感謝老教育長高喜沛中將、嫂夫人黃清香老師,陳敬忠、張志範、李福華、石文龍、吳松齡歷任校長,胡文忠、范堇庭伉儷、張尹瓊、陳進國、王仁源、王明嬋、郭啟美、謝翠琴、蘇瓊瑩、黃珮怡、孔貴珍、喻景暉、張煜仙、宣愛信、校友會秘書涂仟佑(芳秀)等諸位陸專老友,以及紀敦明伯伯次媳黃秋菊女士,好友簡慶瑞先生暨其愛女孟筑,或提供寶貴舊有文獻、老照片,或留言見證與祝福,幫忙加油打氣,使本書得以順利完成。此外,全書的寫作過程,得力於內人王素真老師的鼓勵、協助編排、校對和潤稿,使本書得以呈現較為嚴整的風貌。最後,特別感謝臺灣蘭臺出版社、博客思出版社,願意幫忙出版這種硬梆梆、小眾閱讀的書籍。當然,個人最期望這本小書的出版,有助於大眾對國軍士官制度、士官幹部養成教育的瞭解,打破「好男不當兵」、「兵不如士,士不如官」的傳統士大夫思維,進而支持和鼓勵子女、親友投考士官學校,為我國建構健全的軍官、士官雙軌併行制度、提升國軍戰力,略盡棉薄之力。
文章試閱
1-1前言:軍旅生涯最難忘龍岡歲月
回顧四十餘年的軍旅生涯,個人自認為最快樂、最有成就感、也最難以忘懷的,就是服務於士官養成教育的陸軍士校(陸軍高中)時期,龍岡歲月常在我心,備感溫馨。
個人從金門縣立金沙國民中學畢業後,雖然考上福建省立金門高級中學,但奉父命離鄉負笈台灣,就讀臺灣省立岡山高中,過著三年必須自立、自強與自律的生活。高中畢業時,與同班同學黃海屏兩人決意投筆從戎,連袂投考陸軍軍官學校,於民國61年(1972)8月下旬進了陸軍官校正四十五期(六十五年班),直到102年(2013)7月,以中將階八年停年屆滿退伍。
四十餘年的軍旅生涯,感謝國家和國軍的栽培、各級長官的愛護,同袍的支持與協助,得以從基層到高司,歷練各種職務,接受各種任務的挑戰,能夠有所長進。在漫長的軍旅歲月中,個人最喜歡的工作,便是春風化雨的軍事教育工作,這些職務的歷練,讓我得以接觸到不同年齡層、個性迥異的年輕人,在教學相長裡,帶給我無比的喜悅與成就感。
我曾在母校陸軍軍官學校,擔任過入伍生團教育班長,學生連隊的排長、副連長、連長、戰術教官,學生部隊指揮官,時間長達十餘年,以及陸軍士官學校校長、陸軍步兵訓練指揮部指揮官兼步兵學校校長。此外,也在三軍大學歷練過陸軍指參學院教官、計考科副科長、校長室參謀主任,以及三軍大學改制後的國防大學教育長(本職務歷練時間長達三年一個月,是我軍職任期最長的工作)。嗣後,奉調到高司單位,擔任國防部參謀本部人事參謀次長,很意外的督導主管國軍軍事教育的人培處(由「軍事教育處」更名而來)。因為按照國防部組織法,在建制上,該處本當隸屬軍政系統的人力司,但當時的部長李傑先生將人力司虛級化,司長長期懸缺,副司長張兀岱學長(海軍官校六十一年班,曾任國防大學海軍指參學院副院長,與我同事,嗣後轉任文官),也被要求納入人事次長節制,其所轄各處均以任務編組方式,劃歸人次室督導管制。因此,個人在國軍軍事教育領域歷練的範圍,從實務到政策,從基層到高司,而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上,更是橫跨基礎(養成)教育、進修教育和深造教育等各個階層,此一經歷在國軍軍事教育領域,不敢說非常稀有,至少堪稱資歷非常完整。
我瞭解教育的重要性和影響,以及其成效的無限可能,喜歡參與年輕人的成長和茁壯過程,也從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學習到許許多多新的事物,獲得諸多不同的啟發。我喜歡所有經歷過的軍事教育訓練單位,也懷念、感謝每一位曾經共同奮鬥過的工作夥伴。但回首前塵,在這麼多教育職務裡稍做比較,個人感覺最愉快、最有成就感的,莫過於擔任士官學校(嗣後更名國立陸軍高級中學,目前升格為陸軍專科學校)的校長。因為,擔任此一轉型中學校的主官,學生是具有高度可塑性的高中生,青澀純真,率直可親,大多是未經雕琢的璞玉,只要認真教導,可以清晰的看見他們的成長,只要真誠對待他們,孩子們的感受與反應,是強烈而誠摯的。尤其個人任職期間,正值學校學制轉型、校園整建,雙重蛻變是進行式,挑戰與機遇併存,汗水與歡笑俱至,辛苦,但學得更多。個人任內,獲得長官充分授權,學校的塑型與發展,校長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我在校務所做的決策,極少受到上級的干預;學校絕大部分的同仁,全力支持,齊心協力辦了非常多開拓性的活動,只要是細心的人,都可以清楚看見學校往好的方向蛻變。此外,辛苦的付出,也成為凝聚感情的動力,我在士校擁有很多的好朋友,即使離開學校多年,彼此友情歷久彌堅,是以任期雖短,卻留下非常深刻而美好的回憶。
人生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個人已經步入古稀之年,回首來時路,最是難忘龍岡歲月(士官學校位於中壢龍岡)。個人將這一年七個月任期值得回憶的點點滴滴書寫下來,不是表彰自己,而是紀錄往昔那段校務劇烈變遷時期,全校官師生兵共同奮鬥的過程,感謝那些無名英雄們為學校所做的貢獻,也算是雪泥鴻爪,為自己留下軍旅生涯曾經走過的足跡罷了!當然,時間過去二十餘年,說長不長,說短也不能算短,個人記憶有限,實難周全,人事時地物難免疏漏、誤植,也只能敬請當年的參與者鑒諒與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