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那年,我帶著孩子回到台灣:日本媽媽的台灣在地生活雜記
原文書名:台湾ゾれタグヒモザ回ゲサペ?!
產品代碼:
9786267718070系列名稱:
單行本系列編號:
B250801定價:
380元作者:
近藤彌生子譯者:
丁于文頁數:
224頁開數:
14.8x21x1.3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801出版日:
20250801出版社:
大都會文化事業(有)公CIP:
733.4市場分類:
小說,散文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文學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 專文推薦 ★★★
田中千繪|演員
張瀞仁Jill|國際暢銷作家
★★★ 共同推薦 ★★★
唐鳳|就是那位唐鳳
青木由香|選物店「你好我好」店主╱作家
野島剛|資深媒體人,作家
黑木太太|打死不回日本的日本人妻
劉冠吟|華山文創品牌長
「我想讓大兒子和我自己,生活在一個能感受到多一點幸福的環境中。」
來自日本的近藤弥生子,因為種種原因跨海來到台灣,
原本以為只是異鄉生活的開始,
沒想到會在台灣人的日常裡,
漸漸發現無數有趣又陌生的細節……
不僅與這片土地結下難以割捨的緣分,
也在每個「理所當然」的背後,
發掘台灣與日本截然不同的處事邏輯與文化價值。
「認同我們自己的人生,這是我選擇重回台灣生活的理由。」——近藤弥生子
★★★ 專文推薦 ★★★
田中千繪|演員
張瀞仁Jill|國際暢銷作家
★★★ 共同推薦 ★★★
唐鳳|就是那位唐鳳
青木由香|選物店「你好我好」店主╱作家
野島剛|資深媒體人,作家
黑木太太|打死不回日本的日本人妻
劉冠吟|華山文創品牌長
「我想讓大兒子和我自己,生活在一個能感受到多一點幸福的環境中。」
來自日本的近藤弥生子,因為種種原因跨海來到台灣,
原本以為只是異鄉生活的開始,
沒想到會在台灣人的日常裡,
漸漸發現無數有趣又陌生的細節……
不僅與這片土地結下難以割捨的緣分,
也在每個「理所當然」的背後,
發掘台灣與日本截然不同的處事邏輯與文化價值。
「認同我們自己的人生,這是我選擇重回台灣生活的理由。」——近藤弥生子
作者簡介
近藤弥生子
居住在臺灣的編輯、紀實文學作家。1980年出生於福岡,在茨城長大。曾在東京的出版社從事雜誌和網路編輯後,2011年移居臺灣。在經歷了結婚、生孩子之後,曾一度回到日本,但後來以離婚收場。
「臺灣是一個相對適合作為單親媽媽生活的地方。」於是帶著2歲的長子再次移居臺灣。在本地的企業工作了約6年、再婚並生下次子。創立草月藤編集有限公司,以日文和繁體中文製作内容,目前在《&Premium》、《Pen》等雜誌上連載臺灣相關內容,從世俗的角度撰寫和採訪臺灣。入門「臺灣歐巴醬」後,讚不絕口持續修行中。
著有《想法才是主角:轟動日本的「天才數位大臣」唐鳳,打破框架的30種破繭思考╱尖端出版》、《唐鳳母親的手記「成長戰爭」:與自己,也與世界和好》(原書名「レみЭэみ・У⑦母ソ手記『成長戦争』自分、ガウサ世界シソ和解」╱日本KADOKAWA出版)、《唐鳳口述,近藤弥生子主筆,我們來談無人見過的「未來」》(原書名「ネク誰パ見ギアシソスゆ『未来』ソ話メウプよ」╱日本Softbank Creative出版)。
同時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經營部落格「心跳臺灣」(yaephone.com)以及Podcast節目「聴ゑ《心跳臺灣》」(voicy.jp/channel/2779)。
譯者簡介
丁于文
專職譯者,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畢業,曾任電子公司、專利商標事務所日文專員,長期擔任旅遊、生活雜誌特約編譯、網路小說平台特約譯者、漫畫審潤與校對等工作。喜爱文字旅游、眼睛吃美食、持恆運動與規律生活。
譯有《我成為台灣歐巴醬的修練之路:近藤彌生子的台灣在地生活陰筆》、《輪椅與高跟鞋:寫給所有受傷的心靈和勇往直前的偉大母親》、《被出征的世界:炎上、正義魔人、群眾狂熱、取消文化,看「社會正義」如何顧覆我們的世界!》(大旗出版社出版)、《人生有限,生命不要浪費在不重要的人身上:改變人生的全新整頓術,帶你重新認識自己、梳理人際、遇見更好的人》(大都會文化出版)
書籍目錄
推薦序─台灣最美的風景╱田中千繪
推薦序─溫暖台灣的歐巴醬╱張瀞仁
台灣版序言─給台灣的話
作者序─我與台灣的緣份
壹 活力充沛又滿有人情味的台灣人
1台灣社會中不可或缺的歐巴醬
2沒有同儕壓力的台灣
3台灣人常掛在嘴邊的話
4開門見山又有力的待人處世
5自轉軸式的工作觀
貳 民以「食」為天
1早餐不在家吃
2午餐&午睡=中午休息
3注意食物的「溫身╱冷身」
4生理期必要鐵質
5吃素人口逐年攀升
6餐飲業很賺?只要成功就是有錢人!?
7屬意昔日小吃無關飛黃騰達
8台灣人的味覺真纖細!
9密技:「只要好吃天涯海角都回來」
參 在台灣懷孕生產
1抬頭挺胸多寵愛自己
2生孩子的犒賞——台灣式產後護理「坐月子」
3和飯店一樣舒適的「產後護理之家」
4「產後月嫂」經驗豐富到府照護
5產後護理專用飲食「月子餐」宅配到家
6日本人來台治療不孕症
肆 經歷單親媽媽歲月 攜子再嫁台灣人
1雪國中的單親媽媽
2選擇再次來台生活的理由
3社會上有更多伙伴了
4帶著孩子能再嫁?
5計程車為何總不為我停
6「錢再賺就有,妳的心最重要。」
7埋首工作之後……
8我想要他當爸爸
伍 在台灣養孩子兼修練當台灣歐巴醬
1關鍵字是掙脫「同儕壓力」?
2有阿公阿媽真好—台灣人孩子輕鬆養
3保母們是育兒的恩人
4這個社會包容孩子
5沒有血緣關係也能是家人
6育兒方法大不同!
7雙語教育左右開弓
8台灣歐巴醬修練中
後記
推薦序/導讀/自序
推薦序──溫暖台灣的歐巴醬
某次偶然中的機會下,有位住在台灣的日本人在常聽的podcast中,突然聽到有本暢銷書「是台灣作者寫的」。她循線查了下去,寫訊息約了那位作者在台灣見面。好啦,那位日本人就是近藤小姐,而我就是那位台灣作家。第一次見面我們就聊到覺得時光飛逝,在整個下午的愉快氣氛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的雞婆(完全是正面含義)。當時我講到有日本讀者飛來台灣找我,我也答應見面時。近藤小姐第一個反應是:
「什麼,是男生耶,你就這樣答應了?」
「恩,人家都從日本特別來了耶!」
「是沒錯啦,不過……你知道日本網路上有人說你很漂亮嗎?」
「好像看過一兩次吧……」
看到我如此遲鈍的反應,她終於直接說:「日本小三文化很流行,不要隨便答應人家見面啦!」
那一刻,我整顆心像被溫柔的海浪暖暖包圍「這個初次見面的小姐竟然這樣擔心我」,直到現在回想起還是覺得好溫暖。跟在廟口說:「你怎麼只生女兒,沒有男生喔?」的歐巴醬相比,近藤小姐有種恰到好處的雞婆。而這樣的特質,也反映在她的書寫上,雖然已經住台灣一輩子了,但我總是可以從她的角度,看見不同的台灣。無論是習以為常的食衣住行、或是更深度的議題。如果不是她,我不會知道台灣和日本性別平等政策、托育、職場女性處境的差別(太諷刺了,我還是女性職場書作家呢),也沒有機會深刻了解台灣是什麼樣的個性。近藤小姐大部分的寫作都以日文為主,為了追她的文章,不會日文的我大費周章註冊成為日經Aria的會員,只為了每篇都可以看到全文。
這本細膩的生活體驗,在日本辦了許多搭配台灣美食的歡樂讀書會之後,可以用繁體中文出版真的是太好了。就像書中唐鳳說的:「台灣沒問題的!我們有很多好吃的東西(笑)。」所以,這本書在台灣會辦讀書會吧?麻煩珍奶去冰微糖、雞排要切不要辣,謝謝。
國際暢銷作家 張瀞仁Jill
作者序──我與台灣的緣份
我是二○一一年二月開始來台灣居住的,那時剛好也是日本三一一地震的前一個月。之所以會來台灣,是因為我和一位在台灣當駐外人員的男性結婚。當時我還辭掉了在東京工作了七年多的出版社職務,然後遷居來台。不過在那之前,我和台灣就已經有些許的緣分。比如說,我收到過喜歡台灣的朋友或同事等,送給我的鳳梨酥和台灣茶葉之類的伴手禮。此外,我也曾為了和遠距戀愛的男友見面,而有來台灣旅行過好幾次的經驗。
我在東京的出版社擔任編輯,主要負責雜誌和網路媒體。我從一竅不通的打工小妹開始做起,一路上也仰賴了許多前輩的提攜。儘管當時才初出社會,但由於做事總是很敢衝,所以好像還害得直屬上司被笑稱為「馴獸師」。不過我依然維持一貫猛獸作風,也把編輯的工作視為天職。「真沒想到我們的小彌會壽退社啊,不過恭喜妳了」人事部長惋惜地對我說這句話的同時,我本身也很驚訝自己有一天竟然會辭職,之前可從來連想都沒想過。
如今回顧過往,壽退社也只是展開了我人生舞台的另一個序幕而已。當時大家為我舉行了好幾場盛大的餞別會,我也滿心期待的來到台灣開始我的婚姻生活。可是才剛來不久,地牛翻身轟然毀壞了我的家鄉。
來台灣的隔月,我就發現自己懷孕了。幾乎與此同時,日本發生三一一大地震。我爸媽和弟弟居住的茨城縣也受到影響。縱使當下心情忐忑不安,但我仍得以腹中的孩子為第一優先考量。關於回老家生產一事,我也曾試著詢問過老家那邊的婦產科,然而卻得到這樣的答案:「由於我們承接了來自隔壁福島縣的婦產需求,所以現在已應接不暇。如果您方便的話,請在醫療機構也很完善的台灣生產吧。」因此,我就在連一句台灣華語(指台灣人說的中文。有些表達方式和中國大陸方面使用的中文差異甚大,後文統一以「中文」表示。)都不會說的情況下,在台灣進行產檢,然後生了大兒子。
我現在覺得台灣對我很重要,但剛來台灣的我卻生活得很不愉快。由於嚴重孕吐的關係,結果為了學習中文而報名就讀的語言補習班,最後也不得不缺席。當時我也沒有工作簽證,因此也無法去上班。在這種情況下,我的中文不但完全沒有進步,而且也沒能交到新朋友。外面街上不管在哪一個時段,四處都會飄來陣陣食物的味道。連便利商店中,都瀰漫著台式用茶葉醬油滷蛋的「茶葉蛋」味。我常常腳才剛一跨入店內,就隨即難受的眼眶泛淚。就算暫時停止呼吸,趕緊把東西買一買,但走出店門後還是忍不住蹲在路邊吐了出來。類似這種情況還不只一兩次。
處於這種狀況下的我,在順利生下大兒子後迎來了轉機。台灣有一家數位行銷公司願意聘請我,並且幫我申請工作簽證。老闆夫妻剛好也生了一個跟我兒子年齡相仿的孩子,所以讓我也能帶著兒子去上班。此外,公司的會計助理小姐兼保母,也會在上班時間幫忙照顧小寶寶們。這著實讓我無後顧之憂可以拚盡全力的快樂工作著。當一切才剛上軌道時,前夫提議說:「我們舉家回日本再重新來過吧!」即使我有多麼地樂於工作,但家人仍然是獨一無二的。於是我再次告別職場,並在以為是永別的狀況下,抱著悲戚的思緒離開台灣,隨夫遷居到日本長野縣開始生活。然而,這段婚姻關係仍無法如願的繼續走下去,大概經過三個月左右,我們還是離婚了。
我到底該回茨城縣老家,還是再去東京呢……?正當我摸索著一位單親母親該如何在日本社會中生存的方法時,之前相當照顧我的台灣老闆把我喚回了台灣。所以這次我帶著剛滿兩歲的兒子,憑著我自己的意志,又回到台灣來了。
在那之後也發生了很多事。我帶著孩子與現在的台灣人先生再婚,我們也生下了二兒子,現在一家四口都在台灣生活。
每當我回首之前的人生時,就會不禁覺得現在圍繞著我的幸福,彷彿僅是一場幻想。
人生道路上發生的事往往出乎意料,如同與那些老生常談互相呼應:
「人生的波瀾萬丈堪比搭雲霄飛車。」
「宛若解除附身狀態般,今昔看似判若兩人。」
一路走來或許正是如此。
今日的幸福生活,毫無疑問的是托現任先生和孩子們的福。
不過我本身也感覺到,由於在台灣生活,我才得以從被經年深植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而且脫去綑綁後影響還真不少。「不要造成別人的麻煩」、「女人務必全力支持男人」等,這些封印般的價值觀,我還在日本生活時很自然而然地全盤接受。但這種想法在台灣並非必需,現在已被我從想法中摒除。
正是抖落了束縛後,我才能重新省思:
「那些價值觀真的是我要的嗎?」
如今紀實作家是我現在的工作身分之一。因為我喜歡在採訪和訪談中傾聽他人的故事,所以選擇從事這項工作,但其實我平常不太會想寫自己的事。可是,若我在台灣生活所得的經驗能夠提供些許之力,幫助某些人掙脫不必要的觀念束縛並從心解放出來—重新慮及此,我於是決定試著提筆寫作與大家一起分享。
文章試閱
沒有同儕壓力的台灣
無「理所當然」的壓迫
當我接受日本方面關於台灣主題的採訪時,最頭疼的地方就是他們問說:「在台灣的話,大家對這件事情會有什麼看法」。為什麼我會如此困擾?因為台灣社會帶有多元色彩,無法僅用一句話概括「大家普遍都是這麼看的」。這種斬釘截鐵式的回答,實在很難成立。
就拿營養午餐來說,大兒子就讀的小學有兩種午餐方式可以選:一是「自己帶便當」、一是「訂營養午餐」,提供家長做選擇。另外,在台灣的公家機關填寫資料時,大多數表格的性別欄還會有除了「男╱女」之外的其他選項。從此處就能感受到「每個人的需求不盡相同,這原本就是理所當然」。
台灣的個人職涯亦是如此,不會有那種:「你理所當然應該具有這樣的經驗。」而且台灣也不像日本有「在學時面試,一畢業就進公司」的觀念,台灣的學生不論是在學還是畢業後,都沒有「一畢業就應該上班」的理所當然氛圍。大學畢業後選擇就讀研究所的人,或是利用度假打工制度出國的人亦不在少數。今後要選擇進哪個業界等等的就業活動,每個人都可以在畢業後按照自己的步調進行。我就聽我先生說過,他因為雷曼金融風暴的關係,從陷入經營危機的公司自主離職。從那時候起,過了大約半年領打工日薪糊口的日子之後,他便利用打工度假的制度前往日本。
日本社會中有一種類似同儕壓力的效應存在,我們得去符合「社會認定的理所當然」,例如「身為社會人士必須要有正職工作」、「女性就應該要化妝」等。相對於日本,台灣社會卻能接受「你也可以有不同的做法」。
以前我曾和社會新鮮人同事去拜訪客戶,拜訪結束後,她向對方借用洗手間。沒想到她在洗手間裡把原本身上穿的套裝換成便服,甚至連妝都卸了。對於她的這些舉動,我有點吃驚。當時她說:「我不喜歡穿套裝也不愛化妝」。我當下心想:「反正拜訪也已經結束了,又有何不可呢?」——看來,那個時候腦海中會浮現出這種想法的我,或許已經相當台灣化了吧。
勇於給人添麻煩吧!
對我而言,「學中文」是過去我在台灣工作時的最大課題。雖然說採用「邊做邊學」的方法在聽力方面還可以,但是如果口說不行的話,無論做什麼事都要麻煩別人,而且在工作和生活上也無法有效溝通。因此,我就跟公司的同事「交換語言(兩位母語不同的人士,互相教授對方自己的語言)」。外國語言學習者經常會藉助這種練習法,來互相學習彼此的語言。我們大概在下班後的一個小時左右裡,我教同事日文、同事教我中文。然後上課時,我就請別人幫忙看一下大兒子。
每隔幾個月,就由另外一位同事與我上課。最後真正和我「交換語言」的,是擔任設計師工作的林橋。於是,我帶著大兒子和為人熱心又很疼小孩的她,每週一次約在百貨公司的地下美食街,三人一起邊吃晚餐邊上語言課。大兒子也很黏林橋,上課時總愛和她坐在一起。
我們上課內容的主題五花八門,從工作上會使用到的中文,到當下的新聞時事都有。不過至今仍讓我難忘的,是林橋對一樁令人悲痛的新聞事件的反應。當時的事件是,有日本人在國外紛爭衝突區被挾持作為人質。一位人質的母親向大家表達歉意:「造成各位的麻煩,我由衷感到抱歉。」此外,由於她還在發言中提到:「請救我兒子一命!」結果引來日本社會大眾普遍的撻伐。我向林橋解釋這段內容時,她就嘀咕道:「如果是台灣歐巴醬的話,早就大聲嚷嚷『快救我兒子』了,才不會去管什麼麻不麻煩別人呢!」
事實也的確如此。在台灣的話,大家對「給別人添麻煩」這件事的看法並不像日本來得那麼負面。或者也可說台灣人有一種思維,那就是「人活在世界上沒有不麻煩別人的時候」、「大家互相幫忙」。台灣新冠疫情期間,我不斷地看到有人呼籲「大家要有同理心」。會有這種呼籲是因為:「要是有人因為害怕被周圍的人責怪,而不敢說出自己已經染疫,這樣反而會無法抑制感染源。況且在這種狀況下,無論是誰染疫都不會令人感到意外,所以不要責怪染疫的人,大家應該要互相發揮同理心。」
說到同理心,最近也發生了一件事。我把在超市買的牛蒡,放進腳踏車籃載回家時,不曉得哪裡出了差錯,牛蒡竟然飛出去掉在馬路旁。等我騎過斑馬線後才發覺牛蒡不見了,於是想趕快調頭回去找。當時的情況是,那條馬路的車流量很大,牛蒡就算隨時被車子輾過也不足為奇。因此在紅燈變綠前,我的心情不安又緊張,但沒想到司機們竟然全都刻意閃過我的牛蒡!所以綠燈亮後緊急撿回的牛蒡完全毫髮無傷。台灣社會怎麼會如此地富有同理心,真是太令人敬佩了。
經過這次的事情後,我再次確定互相麻煩、攜手生存的好處是無與倫比的。同時也在成為歐巴醬的修練路上,又邁進了一大步。
為何台灣沒有同儕壓力?
我們這個世代的日本人,在成長期間總是被教導「不可以和別人不一樣」。然而當我開始在台灣工作之後,我從台灣人那種「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是理所當然的,你尊重我,我就尊重你」的就事論事態度,受到很大的刺激。這當然也會根據個人、職場、業界而有所不同,但就我待過的媒體、行銷和IT等業界,只要能做出成績來,就能夠在關係比較不分下上的平等地位上交換彼此的意見。
雖然台灣的企業大多也採行由上而下的經營方式,但不知為何,我卻感覺不太到「同儕壓力」。每當碰到這種情況,我就會開始思考其中原因,後來也得出了一個自己推演的假設。我的假設是,在這個面積大小與日本九州島相仿的小島上,歷史背景各自不同的人們一起在此生活。所以無論大家在職場或在學校中遇到背景不同的人時,便會自然以一種「各自的價值觀不同,原本就是理所當然」的態度去對待他人。
事實上,台灣社會是由許多不同族群團體組成。早先住在台灣的原住民,光只是政府承認的就有十六族之多,但其實還有很多,而且每一族也都擁有自己的傳統和文化。
不過,最先居住在台灣的原住民方面,則因為遭受到其他後來民族的屠殺和經濟壓榨等,而對這些後來民族抱持著一種負面的情感。其中有些部分也與日本關聯甚深。例如日治時期,原住民被禁止使用母語,結果導致文化在傳承上無以為繼。二○一六年就任總統的蔡英文,就曾經代表台灣政府向原住民道歉:「對於過去四百年來,各位承受的苦痛和不公平待遇,我代表政府,向各位道歉。」她當時也說明了政府未來的做法—設置委員會,並定期針對相關法案的制定和政策進行協商等。
荷蘭、西班牙、鄭成功、清朝、日本、然後是中華民國……。台灣的歷史是由一段段被長期統治形成的。在這種背景下,一路以來激烈的摸索著「我們是台灣人」、「到底什麼才叫做台灣人」等自我認同,如今大家又重新認識到原住民所擁有的獨特豐富文化。這種現象也反映在我大兒子的小學教科書裡。課文中除了不缺原住民的歷史,同時也介紹他們的生活智慧。
我們一家人去台灣東部花蓮旅行時,曾體驗過住在馬太鞍濕地阿美族人的生活智慧「巴拉告(一種捕魚方式。不僅友善生態系統,環境亦不會過度負荷)」。大兒子當時非常興奮的說:「這個我們在學校學過!」馬太鞍濕地除了「巴拉告」以外,也有能夠體驗阿美族工藝的設施,因此吸引了台灣各地許多遊客前來旅行體驗。
包含原住民等各族群的豐富文化都是台灣的一部分。這種觀念同時也已經滲透至台灣的文化界。台灣規模最大的音樂獎項「金曲獎」,自二○○三年第十四屆起,增設原住民語、客語、台灣本土語言台語(河洛話)等最佳演唱人獎項。
如果就我愛用的隨身物品來說,像名片夾和手機外殼都來自一個名為「Kamaro'an」的品牌。Kamaro'an的品牌發展重心在於製作融合阿美族悠久傳統工藝的產品。他們的產品亦備受國際矚目,在MoMA(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藝術禮品店裡也有販售。
除了原住民以外,應該也有很多人知道,早日的台灣還有一段「外省人」和「本省人」強烈對立的年代。但在這座美麗的島嶼中長期生活後,不但通婚的情形日益增多,外省人第三、四代也陸續誕生,因此先前的對立情況在目前已日趨平緩。我從日常生活中也感受到這個現象。例如我的本省人朋友們有時會說:「那家外省人開的麵店很好吃喔!」就是其中之一。
雙方過去因為關係惡劣、以及某方嚴重被打壓,所以才會衍生出被加害者與加害者,僅自己人能理解的意識。生活在多元文化背景中的本省與外省台灣年輕人,或許在那一段歷史之後,今日的他們已自然而然的學習到和平共處的前提是,要先尊重對方所重視的情感。
另外,我覺得台灣人也很擅長溝通對話。因為利害關係不同的兩造,會從中找尋對方的「唯一底限」,並藉此取得「大致上的共識」。
以前我去唐鳳的辦公室訪問他時,同事們就曾提出原住民的議題來討論:「國家公園等同於自然保護區,但狩獵原本就是原住民本身的文化之一。不過狩獵文化卻與現行法律相牴觸,請問在法律上要如何釐清會比較好?」此外,還有在日本因為「白牌車違法」而無法取得合法的「Uber」,也在台灣利害關係者雙方的協調下,台灣Uber得以合法化。
我想今後的台灣,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單位,都會繼續維持這種多元性來打造一個民主化社會。我能夠每天身處其中觀察,不但學習良多,同時心情也很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