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千禧年後台灣文學社群的生產與介入--以「小說家讀者」為觀察核心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7770054系列名稱:
文學視界系列編號:
153定價:
420元作者:
蔡易澄頁數:
330頁開數:
14.8x21x1.69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801出版日:
20250801出版社:
秀威出版-秀威資訊CIP:
863.097市場分類:
文學總論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文學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本書以「小說家讀者」此一社群為研究對象,分析由許榮哲、高翊峰、王聰威、甘耀明、伊格言、李志薔、李崇建、張耀仁共八位作家組成的團體,如何在千禧年後的台灣文學環境裡,面對著純文學在消費市場的衰落,企圖以「中間文學」與「行動文學」來改變純文學在消費市場的疲態。
「中間文學」以愛情主題為出發,意在打造介於大眾文學與純文學間的文類,向網路世代的年輕族群進攻。「行動文學」則以各類綜藝活動包裝文學,用惡搞戲謔的方式顛覆傳統對文學的嚴肅想像。如何在商品與藝術間做出平衡,成為了千禧年台灣文學生態裡重要的課題。
「小說家讀者」嘗試多種行動來打破純文學與通俗文學的邊界,但同時也創作著既有文學界所認知的純文學作品。這類型的作品出現鄉土符號的敘事,但抹除了結構性的社會批判敘事,而以深層的人性與藝術性作為文本主軸。
★本書榮獲「楊牧研究論著獎」、「文化研究會博碩士論文獎」肯定,並由國立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張俐璇誠摯推薦。
各界推薦人
張俐璇(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本書以「小說家讀者」此一社群為研究對象,分析由許榮哲、高翊峰、王聰威、甘耀明、伊格言、李志薔、李崇建、張耀仁共八位作家組成的團體,如何在千禧年後的台灣文學環境裡,面對著純文學在消費市場的衰落,企圖以「中間文學」與「行動文學」來改變純文學在消費市場的疲態。
「中間文學」以愛情主題為出發,意在打造介於大眾文學與純文學間的文類,向網路世代的年輕族群進攻。「行動文學」則以各類綜藝活動包裝文學,用惡搞戲謔的方式顛覆傳統對文學的嚴肅想像。如何在商品與藝術間做出平衡,成為了千禧年台灣文學生態裡重要的課題。
「小說家讀者」嘗試多種行動來打破純文學與通俗文學的邊界,但同時也創作著既有文學界所認知的純文學作品。這類型的作品出現鄉土符號的敘事,但抹除了結構性的社會批判敘事,而以深層的人性與藝術性作為文本主軸。
★本書榮獲「楊牧研究論著獎」、「文化研究會博碩士論文獎」肯定,並由國立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張俐璇誠摯推薦。
各界推薦人
張俐璇(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作者簡介
蔡易澄
東華華文系畢。現為臺大臺文所博士生。著有個人小說集《福島漂流記》、《冷不防》導讀別冊。曾入圍金鼎獎。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解嚴後百花齊放,眾聲喧嘩,加上網路世代崛起,純文學聲勢漸衰。作者以文學團體「小說家讀者」為研究對象,深刻探討台灣文學面臨的困境與轉型。
★本書榮獲「楊牧研究論著獎」、「文化研究會博碩士論文獎」肯定,並由國立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張俐璇誠摯推薦。
書籍目錄
謝辭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第二節、文獻回顧
第三節、研究框架與範疇
第四節、章節概要
【第二章】文學獎下的純文學出道
第一節、寫實主義作為新鄉土的例外
第二節、文學獎成為唯一的突破口
第三節、小說家讀者的集結
【第三章】創作上主打的中間文學
第一節、在「中間」以前:流行文化的大眾寫作
第二節、中間文學:以愛之名
第三節、KUSO趣味作為另一種中間文學的可能
【第四章】行動文學與解散後的影響
第一節、行動文學的佔位與反叛
第二節、行動過程的新秀產物
第三節、延繼的文學遺產
【第五章】結論
【第六章】參考資料
附錄
文章試閱
【第一章】緒論(節錄)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二、問題意識
「小說家讀者」2003年成軍於網路部落格,內部成員多得過文學大獎,彼此則因文學獎、大學、工作而相互結識。由於人數有所異動,以及出版社的行銷考量,在指稱此一團體時又有「八匹狼」、「8p」、「網路六匹狼」、「愛情6p」等稱號。而他們最初成立的契機,是基於純文學市場逐漸萎縮,企圖找回從前的文學盛世。以推廣閱讀為目標,他們同時作為「小說家」與「讀者」,推出了「本月猛讀書」與「來篇屌小說」兩個固定欄目。前者為網路讀書會形式,透過每月的選書與評論,讓更多人加入閱讀的行列。後者則是徵辦主題徵文,從網友投稿的作品中挑選出最好的一篇,並附上小說家的意見講評。其藉由部落格的平台,一則推廣文學,一則鼓勵新人,同時亦發表團體活動側記、個人小說等,或可說一整個「小說家讀者」為數位平台上的「同人誌」。
而「小說家讀者」所活動的範圍,也不僅侷限於虛擬的網路空間。在團體成立之前,各個成員都已得過不少文學獎,作品零星刊登於紙本刊物上,多半也已出版過小說集。在他們於網路成軍不久後,他們也將目標鎖定在實體刊物,以團體的身分在傳統紙本刊媒介上發表作品。諸如在《星報》上連載愛情小說、《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上連載「文學魯賓遜──百日不斷電」等,在閱讀載體與受眾上有了一定程度的轉換與擴展。而許榮哲與高翊峰各別進入到《聯合文學》雜誌與《野葡萄文學誌》工作,在兩本雜誌中策畫了與「小說家讀者」相關的企劃,也大幅提升了團體的能見度。
面對純文學市場低迷的困境,除了在網路平台推廣閱讀外,「小說家讀者」也在許榮哲的主導之下,走出了「中間文學」與「行動文學」的路線。前者意旨的是介於大眾文學與純文學間的文類,兼備了大眾的通俗性與純文學的藝術性。後者則意旨跳出舊有的紙本載體,諸如櫥窗書寫、簡訊小說等,拓展文學的不同形式與可能。他們一方面在外部文學行動上打著惡搞創新的精神,一方面在內部文本生產上推出愛情題材的中間嘗試,並以團體身分出版了《愛情6P》、《不倫練習生》與《百日不斷電──別為文學抓狂》。
「小說家讀者」於2006年夏季為耕莘文教院舉辦「搶救文壇新秀再作戰」文藝營,是他們以「小說家讀者」稱號進行的最後一次活動。按許榮哲而言,具體並沒有解散的理由或宣言,就這樣「原地解散」了。就其他相關因素來看,伊格言為寫作《噬夢人》長篇小說,或李崇建、甘耀明等人陸續退出,可能也是原因之一。只不過後續仍能見到幾位作家陸續合體出席活動,或許該把解散視為一種「階段性的結束」。
在團體解散以後,雖有成員各自往不同方向發展,諸如李崇建往人本教育、李志薔往影視產業發展,但留在文學產業工作的成員,亦對整個文學生態造成不少影響。重要的如王聰威,進入《聯合文學》雜誌擔任總編輯,對整體雜誌進行品牌調性的改造。又或者如許榮哲,擔任耕莘青年寫作會總幹事,透過舉辦文藝營來推廣文學,培育了不少新人作家。在文學成就來說,伊格言、高翊峰、甘耀明等人,也多次入圍了國內外多個獎項,備受文學界肯定。當各個成員開始在自己的領域略有所成時,我們不免也會好奇,在他們年輕時所組成的這個團體,裡頭所宣揚的精神與目標,是否也在他們日後的發展裡,留下可供追蹤與想像的線索?
是而,本文第一重的焦點在於挖掘「小說家讀者」此一團體的內涵。過往的研究裡,偏重於單一作家的文本研究,未能將作家背後的社群屬性釐清。以「小說家讀者」作為研究焦點,關注的是這一個社團所推崇的美學價值、文學寫作、推廣活動的實踐。舉凡其集結的動機、宣言、成員屬性等,並嘗試捕捉他們「被什麼影響」以及「影響了什麼」,「向上」與「向下」地勾勒出文學史的延繼關係。
本文亦企圖分析「小說家讀者」的「中間文學」與「行動文學」。對於這批文學獎出身的純文學寫作者,如何打破傳統「嚴肅」的標籤,成為他們首要解決的當務之急。是而,在他們塑造的「中間文學」作品中,又與文學獎作品呈現了兩極的差異。這樣的落差具體展現在哪些層面上?而以「行動文學」四處惡搞挑釁的行動,又意圖顛覆什麼樣的文學現況?這些都是本文意欲探究的問題。
當然,將「小說家讀者」作為焦點,並不意在提升其「大寫」的地位。將「小說家讀者」以團體的方式進行討論,旨在方便於指出在當時代裡,這群作家所共通面臨的難題為何、相應的美學價值又如何產生。目前學界針對這批作家的討論,多集中在使用「世代」的焦點,並以「新鄉土」或「新寫實」論之,將六年級世代作家「回歸鄉土╱寫實」一概視作為本土意識下自然而然的產物。但若以社團的焦點來觀察,不難發現這之間的落差。在破除掉這種對同世代均質化的標籤後,我們或許還能注意到同一時間點、同代人組成的其他寫作社群,諸如「台灣新本土社」與「紫石作坊」。
在指認出了「小說家讀者」作為一個團體,並以什麼樣的方式去實踐理念後,或許能更進一步探問,為什麼這樣的社群會進一步影響到新生代。什麼樣的價值被傳承下去?又為什麼被傳承下去?相較之下,那些被遺漏的、散佚的價值又是什麼?以「小說家讀者」作為範疇,也意在於映照出千禧年後台灣文學生態的變遷。此為本文的第二重焦點。
綜上所述,本文期望透過「小說家讀者」社團的焦點,打破當代對解嚴後文學的「眾聲喧嘩」、「世代性」等均質化看法,並嘗試指出背後隱藏的延續關係。期盼能以新的視角,重新思索當代文學現象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