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重寫的「詭」跡──日治時期台灣報章雜誌的漢文歷史小說

原文書名:


9786267770276重寫的「詭」跡──日治時期台灣報章雜誌的漢文歷史小說
  • 產品代碼:

    9786267770276
  • 系列名稱:

    文學視界
  • 系列編號:

    156
  • 定價:

    650元
  • 作者:

    薛建蓉
  • 頁數:

    516頁
  • 開數:

    14.8x21x2.62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1022
  • 出版日:

    20251022
  • 出版社:

    秀威出版-秀威資訊
  • CIP:

    863.097
  • 市場分類:

    文學總論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文學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學位論文出版徵選」獲選作品

本書以日治時期台灣報刊刊載的漢文歷史小說為對象,觀察其文類特色、敘事演進,並考察小說背後隱藏的意識形態。

書中以「歷史詮釋建構」的概念做為理解漢文歷史小說意識形態建構的基礎,分析在日本政府推行「東亞論」與「大東亞共榮圈」,如何透過媒體刊載的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建構出屬於日本帝國主義下的「歷史詮釋」,甚至在戰爭小說中呈現「東亞論」的概念;並理解漢學如何轉變成溝通東亞的工具;在東亞論的架構下,漢學如何過渡到新學?而台人又為何會接受新學和東亞論,進而接受日本的做法。

書中也探究漢文歷史小說對東西洋作品的改寫與翻譯,藉此解讀時人受到東洋和西洋影響的情形;並經由小說中關於東、西洋日常生活的描繪,抽繹出當時的作者們如何透過特定階級的飲食、居室、育樂等議題,傳達其國族想像。

作者簡介


薛建蓉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高雄人。現任輔英科技大學護理系助理教授。日常是右手拿鍋鏟、左手研究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立志在教學上讓學生喜歡閱讀、愛上寫作的老師,曾出版《新修彰化縣志 卷七 文化志 文化事業篇》(合著)、《台南文學史──台南古典文學篇》(合著),最愛複雜人性糾葛的書籍與喜歡挑戰自我持續成長的事,曾任幾年的行政主管與拿過幾次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書籍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第二節 文獻回顧
第三節 各章重要名詞定義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第五節 篇章架構

第二章 「東亞論」下的歷史詮釋建構:報刊刊載之歷史人物、事件書寫考察
前言
第一節 東亞論與大東亞共榮圈概念、台人接受的狀況
第二節 「東亞論」下歷史詮釋建構的儒學文化圈系統
第三節 東、西洋歷史事件、人物的內容及其刊載的意義
小結

第三章 文體質變:漢文歷史小說改、譯東西洋文學及其情節雜揉現象觀察
前言
第一節 解析東、西洋歷史的意譯之作
第二節 東、西洋文化交融的改寫之作及其混雜的時間觀
第三節 情節模式中國化及其沿用之情節程式原因考究、探析
小結

第四章 東、西洋生活想像:管窺小說中飲食、交通與育、樂表述
前言
第一節 東洋、西洋育與樂大不同
第二節 地景空間浮世繪
第三節 舌尖上的東洋與西洋
第四節 東洋、西洋交通、計時見殖民現代性形塑
第五節 多元信仰的宗教概念
第六節 東、西洋日常生活在小說展現之目的
小結

第五章 烽火下理想家國的造象:「戰爭」的主題觀察
前言
第一節 戰爭書寫的情節安排及其作用
第二節 東亞論下戰爭主題形塑的特殊符碼
第三節 戰爭書寫在歷史小說中的意義
第四節 戰爭書寫宣揚之忠孝觀與其建構理想家國的目的
小結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日治時期台灣報刊漢文歷史小說的研究意義
第二節 本書的反省與未來展望

再版後記

附錄
表一 日治時期台灣報紙雜誌漢文歷史小說刊載一覽表
表二 臺灣教育會雜誌「文藝史傳」、「史傳」欄篇目一覽表
表三 《台灣日日新報》「儒林遺芳」刊載一覽表
表四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陳伯輿「維新人物列傳」一覽表
表五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雜報」「蒙古征歐史」一覽表
表六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與《臺灣日日新報》連雅堂刊載作品與後出版之作對照一覽表
表七 張淑子《臺灣教育會雜誌》「雜錄•地方人物誌」一覽表
表八 《三六九小報》「史遺」一覽表
表九 《風月報》歷史、傳記欄位一覽表
表十 《孔教報》「史乘」欄一覽表

參考文獻

推薦序/導讀/自序


再版後記

  本書修改自博士論文〈日治時期歷史小說研究―以台灣報章雜誌漢文小說為考察對象研究〉,因榮獲2011年「台灣文學學位論文出版徵選」之獎勵,故得以有機會接受審查與修改。本書以日治時期在台出版的報章雜誌之漢文「歷史小說」為觀察對象,藉其文類特色、敘事演進,考察小說刊載與撰寫之意識形態,及其與當時官方政策之連結等議題進行論述。因修改自學位論文,故保留學位論文撰寫格式。書名之所以會更改為「重寫的『詭』跡」,其「重寫」之意,著重於歷史小說撰寫之時,多有一或多件歷史事件為底本,而撰寫成小說後,已經「重新」賦予該歷史事件新的意義;再者「『詭』跡」之意,則著眼於歷史小說絕非是通俗的、給大眾閱讀的,其背後多有承載的意識型態,本書研究的目的,就是一步步將其背後詭譎的意識型態釐析出來,因此,才賦予此書名,盼讀者能藉此名,感受到日治時期通俗小說具有的多樣化面貌。
  筆者會以漢文歷史小說為研究對象,在於就讀博士班期間,大量日治時期報紙雜誌被數位化掃描,以致於原來模糊難辨的報刊,變得清晰,許多有趣的內容,包括觀光旅遊、通俗小說、記者論述等研究成果,一一浮現。在前人豐碩研究成果的影響,以及施懿琳老師課堂教授下,開始大量閱讀這些日治時期報刊雜誌中的漢文、漢詩與通俗小說,開啟這本論文的前進之路。
  撰寫期間也於台灣大學楊雲萍書庫找到兩期《新學叢誌》與在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找到了《藻香文藝》。因為《新學叢誌》的出現,帶動了本文第二章的想法;因為細讀這些通俗小說,才重新理解這些漢文人謝雪漁、魏清德、白玉簪、趙鍾麒、趙雅福等,在新舊交鋒的時代,如何接受新知識、保存舊文化,以及在國族認同的路上,重構自我。
  從初版到再版,已至2025年,這一路不只是再提筆寫臺南,得重看《三六九小報》的雀躍,更代表我已經忘記每日翻閱《臺灣日日新報》那七年的日常。那是個沒有智慧型手機,只要帶著一台厚重的筆電,一副有線耳機就能以閱讀活下去的奢侈時光,那時候給我的養分不是平步青雲,而是造就了我面對任何事情的恆毅力。
  如今步入AI時代,智慧型手機逐漸取代筆電,讀書翻閱紙本變得奢望,唯獨沒忘記的是只要重新翻動日治時期報紙,內心的蠢蠢欲動,我知道自己很想寫,也曾經很愛寫,寫得很慢,在這時代人文藝術科系逐漸式微,如果能重新選擇,我還是會選擇書寫。
  感謝家人一種包容我喜歡孤獨,享受自我的時光,更感謝2015年進入輔英後,重塑我人生陪伴我成長的鄭富春老師。
  過去閱讀現代扎根教育,無論是現在在高教界,或未來想為高齡長輩們,能閱讀然後寫下去,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在困頓開心時,第一件想到的事。感謝秀威願意再版這本書。

2025年1月4日在高雄小港的窩

文章試閱


第五章 烽火下理想家國的造象:「戰爭」的主題觀察(節錄)

第一節 戰爭書寫的情節安排及其作用
  戰爭實際上是精神與肉體的折磨,不僅是參戰者,更是會讓整個國家進入極度恐懼的狀態。周婉窈曾指出昭和16年(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官方詮釋戰爭的方式:「殖民當局和新聞媒體用了一套特殊的語言,給兵役和戰爭塗上一層浪漫、榮耀,甚至是超越的色彩。」其研究指出日本的戰爭語言有三大特色:(一)擬物化;(二)富美麗、浪漫色彩;(三)具昇華與超越性。從先行研究透過媒體美化戰爭的方法,來對照觀察的漢文歷史小說的戰爭書寫敘事模式。

一、烽火下愛恨情仇的存在意義
  戰爭一直是建構新政權必經的過程,小說中的戰爭書寫,一定會在戰火下隱藏一個可歌可泣的愛情,那是一份在亂世下才會激盪出來的情感,因此戰火下愛情的發展,遠比一般的兄弟情誼與男女之愛來得深刻且深遠。因此戰爭書寫會透過情與愛的表述包裝、美化,就是小說常見的模式。
  謝雪漁(署名南瀛雪漁)翻譯的〈陣中奇緣〉,以寬政5年(1793年)法國專制政府與共和政府相互對抗的過程為背景。小說中主角松如龍與其妹(女主角鐵花)為推翻共和政府攜手合作,並與敵軍之主角熊大猛三人合作而成就這部〈陣中奇緣〉。整個故事除了戰略沙盤的推演,可展現主角的才與智之外,另外最扣人心弦的便是女主角鐵花和兄長松如龍間的兄妹情誼,以及女主角鐵花與敵軍將軍熊大猛的愛情發展。男主角熊大猛在初次見到女主角鐵花時便直接地表達了自己的心意:

本官所欲相求者,願太平後,與小姐結婚耳。

短短的一句話,呈現出主角對未來太平盛世的期待,以及先建國再成家的盼望。因為有佳人在等待著自己,因此對於戰火結束後,理想「國」與「家」有了美好的想像。這裡雖然展現出主角對於情愛追求的果敢,但是個人的兒女私情還是被放在國家民族和平的利益之下,呈現唯有和平的國家,才能成就美好愛情的現象。初相遇時雖然兩人萌芽了情愛,但是,愛情如何在戰爭亂世中繼續?尤其是男女主角兩者支持的政黨是屬於敵對的狀態下,所以,作者安排了一連串的試煉。先是熊大猛被松如龍俘虜,熊大猛的軍隊以鐵花要脅松如龍將熊大猛釋放,後來熊大猛與鐵花兩人逃亡,就在幾番磨難中,鐵花逐漸相信眼前這個對她一見鍾情的男人,雖各屬敵對的勢力,但是愛情卻在戰火下更顯真摯,作者最後這樣說道:

蓋鐵花自蒙難以來,感大猛捨死忌生,幾番救護,已屬意於大猛,欲托以終身。且於下蘭屏右崕之時,為大猛所負,與之親肌貼肉。又一路?手同行,雖未與共衾枕,已起夫婦之愛情。

兩人的愛情萌芽於戰爭中帶來一次次歷經的險境,就是在這樣的亂世,才懂得對方對自己的態度與愛情的可貴。於是,在共和軍瓦解後兩人遂步入姻緣之路,而其兄長松如龍也祝福這段患難情感:

我鐵花妹妹,原來為鐵侯小姐,我自昨及今,如在五里霧中,鐵花妹為勤王故,血戰沙場,備嘗艱苦。一陷於蘭屏,繼陷於南都,將溺殺於羅爾河。幾次危險,命在須臾,皆荷熊大尉仗義相救,得從死裡逃生實恩如再造。我欲為鐵花妹,成此一段奇緣,僭為之主婚,定配於熊大尉。雖大尉為共和軍人,鐵花妹為勤王軍人,彼此結婚,有礙大尉前程。然勤王師已被殺散,自然終無再舉之力,不久將歸一政,俟平靜後始舉結婚式,自然無妨。二位意下如何?時大猛與鐵花聞之,恰合自家心緒,只低頭無語。大猛在千軍萬馬之中,陷九死一生之場,尚然不懼。因非常忻喜,覺面如青土,鐵花亦覺羞恥,漲得臉似紅潮。保赤曰:松伯爵此語,實獲我心,大尉與小姐,才貌相稱,家世正敵,祖父又係舊交,結成婚姻,真為佳偶。

文中展現出愛情在戰爭書寫中推波助瀾的作用,非但沒有譴責戰爭,反倒還對兩人在戰爭中產生的情感贊許。這種透過愛情美化戰爭的書寫策略,展現出作者企圖掩蓋戰爭帶來的負面效應,如有人在戰爭中犧牲,或是戰爭帶來的破壞等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戰爭書寫很容易被包裝在愛情裡的緣故。〈陣中奇緣〉這篇愛情故事為主軸的戰爭書寫,除了展現出松如龍(拿破崙)與鐵花面對敵軍的機智之外,實際上也透過愛情的情節來增加小說的可讀性,讓戰爭蒙上一層浪漫色彩,但是重點看似在愛情鋪陳上的小說,實際上戰爭底下該有的愛國與為國家盡忠義的情節,仍無一不缺。例如在故事中松如龍軍隊中一將領對敵軍(男主角,鐵花的愛人)熊大猛招降,熊大猛言:

苟汝能捨共和軍,而投我勤王師,我當敬汝如我松公子,豈特相與而已哉!大猛聞彼侃侃而談,即曰:「汝自忠義,人正未必以忠義相許;汝以我為不忠義,人亦未必以不忠義相責。孰為忠義?孰為不忠義。世人自有公論。我不欲如汝之曉曉也!」

從熊大猛的言論中明白他對自己支持政黨忠心不二的態度,尤其言中陳述到自己支持的政黨並非正統,明知其主非正統,而不願背叛的忠心態度,尤其吸引讀者。這讓我們見到大無畏的英雄應具備的忠心態度,也展現出戰爭書寫下的核心價值。
  佩雁的〈金魁星〉是以明代為了抵禦外侮、對抗海寇與海盜的情節為故事的主架構,愛情也是在戰爭之下成就人性美好一面的書寫。在男主角之一徐楷父親發放邊疆後,喬瑚命指腹為婚之女翔鸞改嫁朱陽王,其女翔鸞為守諾言,不惜為愛一死:

徐郎尚在,女便偷息人寰,以圖好合。徐郎若死,女只相從地下,以畢冰操。

這裡呈現出傳統中國女性遵從禮教,不事二夫態度。作者在小說中安排女性為守貞殉死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殉死」是表達情操的方式,透過死亡達到徹底守貞節的實踐。然而,翔鸞被迫改嫁並不因為曾自縊而可以逃脫,後來喬瑚又慫恿皇帝派喬翔鸞假裝是明朝公主前去西伯利亞與韃靼狼主通婚,未料這次喬翔鸞終於與愛人張錫圭(舊名徐楷)在前往韃靼的途中相認,翔鸞再度為保貞節而投海,投海前囑咐僕人翠柳代嫁給狼主,並言:

一自東樓鎖閉,早誓不死喬家,行願葬身清流,畢我全貞之志。今夜白河乃我葬身之所,我預算定,招汝來作替人,深願汝此去正位國后,謹勸國主?睦和好,勿再妄啟邊釁。爾時天詔褒美,請爾歸寧,再過白河,當為我椒奠三杯。我至九泉,亦感汝心香一瓣,而佑汝夫婦萬年也。

上述翔鸞提及守貞與和蕃和平的問題,在戰火下為國和親,但又為愛而守貞節赴死,但是又不肯拋棄國家和平的願望,只好將心願囑咐婢女代為成全。先是為愛而甘願為愛犧牲,最後提升到大愛的表現,可算是藉由愛情軟化戰爭書寫的技巧。
  如果說這兩部小說的愛情展現出的人性堅貞美好的一面,那麼在戰爭下好不容易才成就,或是因戰爭而被迫分離的愛情,展現的是藉由情愛的自主,象徵人們對自由的追求,以及對威權的挑戰。戰爭為了得到政權正統而實行的手段,那麼愛情的抗爭則是為了心靈自由的過程。雖然〈金魁星〉呈現的是女性為追求自己愛情的自由展現出來的決裂態度,但是其為了指腹為婚的諾言而守貞,卻又成了另一個在傳統禮教下犧牲,而必須成就禮教的價值觀,兩者不容有所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