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自由與存在之思--閱讀馬森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7770375系列名稱:
文學視界系列編號:
157定價:
350元作者:
徐錦成 主編頁數:
262頁開數:
14.8x21x1.35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1126出版日:
20251126出版社:
秀威出版-秀威資訊CIP:
863.4市場分類:
文學總論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文學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紀念一位作家最好的方式,便是持續閱讀他的作品。」
馬森(1932–2023),生於山東齊河,少歲遷台,後旅歐洲、美洲求學與教學,足跡遍及巴黎、墨西哥、加拿大、英國與香港。既是作家,也是學者,著作超過五十種,涵蓋小說、散文、戲劇、政論、文學評論與文學史,展現其跨文類、跨文化、跨學科的獨特視野。
「自由」與「存在」是馬森終生創作與研究的核心。於他而言,自由並非放任,而是思想的自覺;存在也不止於生存,而是靈魂在宇宙意識中永存不滅。無論書寫《孤絕》的人性深淵,或《世界華文新文學史》的宏觀視野,他始終追尋思想與靈性在有限生命中的光與根。
本書由18位作家學者,針對馬森的29部代表性著作逐一撰寫書評,作者群多為馬森弟子,專業評析之餘,亦含深情追思。
誠摯邀請讀者一同在閱讀中,再次點亮馬森的思想與文字。
各界推薦人
龔鵬程(著名學者╱思想家╱山東大學文學院專任講席教授)
「紀念一位作家最好的方式,便是持續閱讀他的作品。」
馬森(1932–2023),生於山東齊河,少歲遷台,後旅歐洲、美洲求學與教學,足跡遍及巴黎、墨西哥、加拿大、英國與香港。既是作家,也是學者,著作超過五十種,涵蓋小說、散文、戲劇、政論、文學評論與文學史,展現其跨文類、跨文化、跨學科的獨特視野。
「自由」與「存在」是馬森終生創作與研究的核心。於他而言,自由並非放任,而是思想的自覺;存在也不止於生存,而是靈魂在宇宙意識中永存不滅。無論書寫《孤絕》的人性深淵,或《世界華文新文學史》的宏觀視野,他始終追尋思想與靈性在有限生命中的光與根。
本書由18位作家學者,針對馬森的29部代表性著作逐一撰寫書評,作者群多為馬森弟子,專業評析之餘,亦含深情追思。
誠摯邀請讀者一同在閱讀中,再次點亮馬森的思想與文字。
各界推薦人
龔鵬程(著名學者╱思想家╱山東大學文學院專任講席教授)
作者簡介
徐錦成╱主編
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成功大學中文系博士後研究。著有小說集、劇本、報導文學、橋梁書、繪本及學術論著多種。包括在秀威出版的《鄭清文童話現象研究——台灣文學史的思考》、《時間的藝術——兒童文學短論集》及《時間的灰燼——現代文學短論集》等三部。
作品獲聯合報文學獎、磺溪文學獎等多種。
現任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教授。學術專長包括:台灣現代文學、兒童文學與文化、運動文學與文化、台灣流行歌謠等,主編相關叢書多種。2016年11月起,開始在南台灣巡迴偏鄉國小義講兒童文學。
FB社團:童話列車駛進偏鄉。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本書由18位作家學者,針對馬森的29部代表性著作逐一撰寫書評,作者群多為馬森弟子,專業評析之餘,亦含深情追思。
書籍目錄
馬森小傳
【推薦序】再三閱讀馬森╱龔鵬程
【主編序】繼續閱讀馬森╱徐錦成
▲第一部 長篇小說
從熱帶花園出發——《夜遊》裡的「性」與「戀」╱楊明
馬森《生活在瓶中》的離散與存在之傷╱鄭禎玉
▲第二部 短篇小說
馬森《孤絕》的零餘者創傷與精神困局╱簡文志
一場直視靈魂暗礁的旅程——解讀馬森《M的旅程》╱鄭禎玉
紅色,紅色,最偉大的紅色——讀馬森《北京的故事》╱廖淑芳
一場美學的實踐:《海鷗》的現代與後現代╱陳美美
在藝術花都素描浮生——讀馬森《巴黎的故事》╱羅夏美
衰老敘事:馬森《府城的故事》╱簡文志
▲第三部 散文
宇宙流轉中的靈魂安頓:讀馬森《漫步星雲間》的自由與存在之思╱唐瑞霞
馬森《墨西哥憶往》的社會文化人類學敘事╱林添富
隨遇而安的理趣——讀馬森《維城四紀》╱謝鴻文
▲第四部 戲劇劇本
《花與劍》—— 一朵無中生有的藝術之花╱胡馨丹
叩問生命的意義:馬森《蛙戲》的哲學意涵╱謝鴻文
馬森的先知寓言——《腳色》對儒家道統中隱含荒謬人倫關係的尖銳批判╱王婉容
▲第五部 政論與時論
困惑與解惑——馬森《大陸啊!我的困惑》╱郭澤寬
跨四分之一世紀——讀馬森《台灣啊!我的困惑》╱廖淑芳
文化斷裂的現代性追求:讀馬森《文化.社會.生活》╱陳玫樺
自西徂東——《東西看》一把提前燒的野火╱郭澤寬
有智識的拆結者,做為政論家的馬森——析《中國民主政制的前途》╱郭澤寬
從苦行解放——論馬森《繭式文化與文化突破》╱蒲彥光
▲第六部 戲劇評論
他山之石的辨證:《當代戲劇》的省思╱陳美美
《台灣戲劇——從現代到後現代》的未竟戲劇思考╱張憲堂
從馬森《戲劇——造夢的藝術》探析當代華文戲劇的發展╱王淳美
▲第七部 文學評論
在思想的座標與情感的流動中——馬森《文學的魅惑》中的評論實踐╱陳忠源
一張簡便的現當代文學地圖——馬森的《文學筆記》╱徐錦成
自剖與解放的雙重書寫——評馬森《燦爛的星空》中的主體召喚與性別辯證╱陳忠源
▲第八部 史學評論
傳統文化的精神面與社會面——論馬森《與錢穆先生的對話》╱蒲彥光
▲第九部 文化評論
文化的深層鏡像——評馬森《中國文化的基層架構》╱陳忠源
▲第十部 電影評論
人的電影——重讀馬森《電影 中國 夢》╱徐錦成
【跋】閱讀馬森文學,接你回家!╱徐秀玲
本書作者簡介(依篇章順序排列)
馬森著作年表
馬森文集系列
推薦序/導讀/自序
【推薦序】再三閱讀馬森╱龔鵬程
沈從文先生藏書,多在扉頁上用淡墨簽「上官碧」的筆名,後面則隨意寫一二語,如「某日見一大胖女人從橋上過,心中十分難過」之類。
大部分文章,其實均屬此等。無端興感,隨手便記,打發無聊便罷。
我寫此文卻甚鄭重,誌可敬之人、述不能忘之事。雖說鄭重其事,文章可能反而寫不好。然既鄭重矣,怎顧得文章好壞?
我要說的是馬森先生。
他是我老學長。我弱而好弄,喜治莊學,故很早就注意到他碩士時期寫的《莊子書錄》。但1961年他就遠遊巴黎了,鴻飛冥渺,難以想像。
某年夜間,黃慶萱老師忽然電召我去他台北新店家中茗話,原來馬森回來了。
黃老師也是師大國文系老學長,後來教我《易經》和修辭學,又輔導我改寫《西遊記》,對我輔導周至。若逢佳人勝友,也會讓我隨席增長見識,隔體傳功。而這是第一次,後面則有孔令晟將軍、香港中文大學常宗豪、山東大學劉大鈞等。
那時馬森《夜遊》、《孤絕》方在台熱銷,其遠遊歐洲、墨西哥、加拿大、英國之學經歷又震動文壇。故我接到電話真是驚疑莫定,喜出望外。
見了,更吃驚。儒雅帥氣,兼文人才子、學者紳爵、騎士風采於一身,為我在台所未見。談言霏屑卻又條暢透達,不蔓不枝,分寸感和深淺度也都剛好,使我十分受益。
後來人隨世換,馬先生逐漸把生活、寫作、舞台之重心轉向台灣;我也開始不斷邀請他來我處講學。
我處,先是在淡江大學文學院。但他沒同意,只在台南成功大學、台北關渡藝術大學等處講學、寫作、導戲,並主編《聯合文學》等等。大開大闔,主盟天下。
後來,我得到機會自己創辦大學了,立刻迫不及待地再次邀聘他。那時校址預定在僻處後山太平洋邊的宜蘭,大雪山腳下一個小村坳裡,尚不通人煙。誰知他竟爽快答應了,且特程北上,轉來宜蘭,與我一道去探勘了林莽森森的「校地」。
開荒、整地、挖隧道都需要時間,我一直在忙,他只好仍回台南成大。
我不能讓他等太久,否則就可能會失去他。所以遊說董事長星雲法師,盤下了嘉義中正大學旁正在建著的「南華管理學院」,趕工報部,招生開課。
新學校,故什麼都要創新。首先,私立學校皆須靠學生學費維持,我卻不肯收學費。其次,管理學院就不能只是學院,需辦成大學。而管理也不能只是企管,需打開人文管理、藝術管理、非營利事業管理、生命管理諸領域。招生更不限於本科,故一要同時即招研究生,二要實施通識教育,跨本科跨專業,三,讀書不限於教室,圖書館 24 小時無門禁開放,還有校外遊學。所以我們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年就開辦研究所的學校。而要請馬森來教課的文學研究所,也與眾不同,別人都分中文英文,只我們文學研究所不分中外……。
馬森哪會被我嚇到?他仍舊支持我,每週從台南搭火車來嘉義大林小山丘上課。發揮他跨文類、跨國別、跨學科的才華,與我的奇思異想相呼應,「漫步星雲間」。
前幾年,我應台灣東華大學之邀,去擔任其榮譽講座教授。郭澤寬前來相認。他就是當年南華「美學與藝術管理所」畢業的學生,如今是東華教授了,談起馬森,談起一年要筆記馬先生講課幾十萬字等等,依然感念不已,令我也悵觸萬端,強烈感覺到馬先生教學的成效。
我離開南華,回宜蘭再辦佛光大學時,馬森也同樣拂袖而去,轉到宜蘭。
雖然他曾給星雲法師公開信,表達了不滿,但他自己教學的魅力與效果並未打折。現在各位讀者看到的這本書,十幾位作者便大多是他在佛光及南華的學生,為人、為學、尊師、重道,皆如郭澤寬一般。
在佛光,除了與雲霧相徘徊之外,高行健來校的事也值得一說。
他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港台均感陌生,我也是接到香港電台記者的電話才知道的,詳細情況則請他們去問馬森。因為高信疆和馬森,是瑞典皇家科學院之外最早認為高行健會得獎的人。
之後社會震動,開始爭相邀請他來台。高行健卻聽了信疆兄的建議,只答應來我處擔任講座教授。他來宜蘭演講,則由馬森偕同。
那時,佛光文學所有馬森;俄文專家,獲普希金獎的李明濱;新加坡來的世界華文文學專家楊松年;日本來的神話學家王孝廉;美國耶魯來的詩人鄭愁予;台大比較文學的廖咸浩;大陸比較文學會會長曹順慶;香港大學黃德偉;香港中文大學黃維樑,再加上高行健、我和趙孝萱,軍容頗為強盛。引得中研院副院長楊國樞、院士許倬雲等等都來加盟。
但我們不是要去打仗,而是想成為一個優秀的論學團體,所以我們有許多內部切磋活動。互相讀彼此的著作、寫評論、辦研討會。像高行健在台導演《八月雪》便囑我寫評;馬森作品宏富,我也替他辦過一次「閱讀馬森: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並出書為記。
當然,好夢易醒,原以為可以「漫步星雲間」,誰知仍只是「在樹林裡放風箏」。我離開學校,告別師友,去了馬森「感到困惑」的地方。馬森的公開信,隔水呼渡,也沒喚回天涯遊子。
但我也沒遊得太遠。曾經還去過他的加拿大母校UBC、坐遊輪上了維多利亞島,遙想起他在寶島游泳橫渡日月潭,為之氣壯。
但實際上馬森已經開始寫《府城的故事》了。開元寺、黑輪.米血.關東煮、喜宴、蟑螂與電梯,展開了蒼然暮色。
某年,台灣忽要辦一會,囑我回來講評馬森的三卷本《世界華文新文學史》。馬森素來有意重寫中國文學史,1997年與皮述民、楊昌年、邱燮友等合著《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便是試筆。如今則寫成全面探討海峽兩岸、港澳、東南亞及歐美等地華文作家與作品的專著。
我在大陸,剛好也寫完了《中國文學史》,正好觀摩先生不同的構造。
我通讀一過,驚其浩博,賞其綿密,但仍有未能完全愜心之處。對於這本出現於馬森又寫出《台灣啊!我的困惑》的書,我也頗為其命運擔憂。
倒是我們刀槍劍戟講論結尾,馬先生綜合回答了一句:「龔先生關注中國文學,我則著眼於中國文學在世界。」我大笑,半生相交,兩學痴之痴絕處,俱在此言中矣!兩人遂這樣同座乘車而回。
之後我們無緣再見。見到這一批稿子,我才又再睹了馬森的音聲笑貌乃至心絲夢痕。
謝謝錦成、文志等馬森在佛光、南華及成大等校的弟子18人,他們一同閱讀了老師的29部作品,並針對每部作品各寫一篇書評,集成了這本書。閱讀之樂,樂在其中。我老了,不能唯物,也不敢唯心,目前唯情而已,故不能再說,再說就要情溢於衷,語無倫次了。
------------------------------------------------------------------------------------------------------------------------------------
【主編序】繼續閱讀馬森╱徐錦成
如同讀者們所看到的,這本書的作者群共18人,一同閱讀了馬森老師的29部作品,針對每部作品寫一篇書評,才完成這本書。
馬森老師辭世之後,身為老師弟子的我一直想替他做點什麼事,但想了一年多,有一天忽然覺得,如果始終不付諸行動,再怎麼想也是空想。我同時又想到,其他同為馬師弟子的師兄姐們,或許也有跟我一樣的心情吧?於是我想到要編這本書,糾集幾位學有專精的師兄姐,繼續閱讀馬森。
由於秀威是馬師晚年屬意的出版社,我想這本書最適合的出版社非秀威莫屬。於是我聯絡了秀威的宋政坤先生,很高興立即獲得他的支持。
我平時不太跟同門師兄姐來往,但著手進行後,一個接一個,最後也聯絡到本書的所有作者。原本我只想邀請馬師的弟子來合作,但在過程中意外聯絡到現任國立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的王婉容教授,她並非馬師的學生,而是舊友。她表示想加入這本書的寫作,盛情難卻,因此破例讓她加入。在此也感謝她跨刀相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任教於佛光大學語文學系的簡文志副教授,熱心推薦了兩位他的博士生(林添富、陳玫樺)加入,使得這本書的作者陣容擴張為「馬森弟子及再傳弟子」。傳承有人,馬師在天上應該也會含笑。
本書共評論29本書,涵蓋23本秀威出版、3本印刻出版、2本聯合文學出版及1本聯經出版的書。馬師畢生著作超過50種,其中許多書已經絕版,唯有在秀威出版的書,採用「POD(Print on Demand)隨需印刷」的模式,因此無絕版之虞,這應該是馬師願將他的書交予秀威出版的原因。
本書作者群均為馬森的門生及故舊,其中許多人寫過與馬森作品相關的文字,但本書所收篇幅皆為新作,而非舊作重刊或改寫。我們透過閱讀與寫作,緩解對恩師的思念。而為了讓作者群以往寫過的馬森相關評論得以呈現,因此在作者簡介上,特別標示出所有人曾寫過與馬師相關的文字,讀者一看便會明白。
此外,所有作者雖與馬師關係密切,但寫作書評皆秉持專業,不僅避免溢美的言詞,甚而頗多與馬師商榷之處。當然,即使提出商榷,也只能是單方面的陳述,「作者已死」,馬師已無法再給予回應與指導。
本書書名《自由與存在之思》借用自唐瑞霞對於馬師《漫步星雲間》的書評篇名,「自由」與「存在」皆為馬師終生創作與研究的重要主題。副書名《閱讀馬森》則呼應之前曾出版的兩部馬森研究:
龔鵬程主編《閱讀馬森: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聯合文學,2003年10月)
廖淑芳、廖玉如主編《閱讀馬森Ⅱ: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地,2014年9月)
如今所有對馬森的思念,都化為一篇篇的書評。今後就讓我們持續閱讀馬森吧!畢竟,紀念一位作家最好的方式,便是閱讀他的書。只要世上仍有人持續閱讀馬森作品,馬森便不曾離我們遠去。
文章試閱
一張簡便的現當代文學地圖——馬森的《文學筆記》╱徐錦成(節錄)
《文學筆記》初版於2010年12月,由秀威資訊出版。這本書僅有秀威版,未曾在其他出版社出過。然而本書有大約一半的篇幅曾收錄在舊版的《文學的魅惑》(麥田,2002)。書前有〈前言〉說明舊版《文學的魅惑》「篇幅過於冗長,因此……將此書中『文學筆記』的部份抽出,加上後來發表過而從未出書的篇章」,乃編成這本《文學筆記》。平心而論,舊版《文學的魅惑》中的「文學筆記」是該書較為輕薄短小的部分,將此部分抽出後,不論是新版的《文學的魅惑》(秀威,2010)或新出的《文學筆記》,各自整體風格都更統一了些;而《文學筆記》在馬森的文學評論中可能是最易讀的一本。
本書220餘頁,共收錄42篇短文,依性質分為5輯,依序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之最」、「記逝去的文學先進」、「記五四」、「關於諾貝爾文學獎」、「文學在台灣」等。雖是短文的集結,但談論的話題很廣泛,含括二十世紀的世界文學、中國文學及台灣文學,宛如一張簡便的現當代文學地圖。當然,這張地圖是很私人的、屬於馬森的地圖,無法用客觀的標準檢視之。憑這張地圖,可以粗略窺探馬森的文學世界。
首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之最」非常有趣,共列出「最有影響力」、「最浪漫」、「最賣座的劇作」、「最長壽」、「最悲慘」、「最無行」、「最暢銷」、「最具親和力」、「最博學」、「最孤僻」、「最幸運」的作家共11位。讀者不妨先依題目猜想答案,或許答案未必與馬森相同。這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無論答案是否跟馬森一致,都可再看看為何馬森會有那樣的答案。
我讀首篇〈最有影響力的作家〉,心裡同時浮現兩個答案:魯迅及金庸。但我猜想馬森應該會選魯迅,果不其然!事實上金庸的影響力亦不容小覷,但他與魯迅所影響的溫層應該不同,實難相比。而馬森在另一篇〈最暢銷的寫作人〉將金庸與瓊瑤並列,更認為兩人的暢銷程度無法比較,應該也是實話。或許,任何一件事帶上一個「最」字,就讓人覺得難以斷言吧!
我比較有意見的是馬森選擇高行健為〈最幸運的作家〉。在這篇文章中他明明認為文學界對於諾貝爾獎的反應「幾近病態」(頁36),他稱之為「諾貝爾文學獎歇斯底里症候群」(頁36),應該對該獎以平常心看待。然而他卻仍將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華人作家高行健視為「最幸運的作家」,實在有點矛盾。幸好本書中又有4篇文章合成第四輯「關於諾貝爾文學獎」,詳述了諾貝爾╱高行健╱中國╱台灣這幾者的恩怨情仇,提出「設立一個東方的諾貝爾文學獎」等建議,對於諾貝爾文學獎的除魅,也算盡了一份力。只是,所謂的「諾貝爾文學獎歇斯底里症候群」如今是否已然痊癒?恐怕未必。
第二輯「記逝去的文學先進」最具個人色彩,可窺探馬森的文學品味及其關心的議題。本輯中具體提到數十位古今中外的作家,不論是否為馬森實際認識的人,都或多或少對他產生過影響。
馬森是博學的人,不僅讀過萬卷書,也行過萬里路。本輯中如〈聖者、盜徒——讓.惹奈〉或紀念麥克.布洛克(Michael Bullock, 1918-2008)的〈布洛克的夢幻世界〉,若無他周遊各國的經歷,應是不可能寫出的。尤其〈聖者、盜徒——讓.惹奈〉一文發表於1980年,比起惹奈(Jean Genet,1910-1986)首度在台灣出版的作品《竊賊日記》(時報,1994)早了許多,可見馬森的眼光獨到。而〈預言的魅力——談佛雷茲.朗的《大都會》〉及〈海奈電影與「新小說」之間的淵源〉主要談的是電影,而非文學,料想是馬森在《電影 中國 夢》(時報,1987)出版之後的餘緒,但畢竟已經來不及收錄在該書,只能側身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