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擁抱逝水年華:普魯斯特如何改變你的人生【美感觀看九章】
原文書名:How Proust Can Change Your Life
產品代碼:
9786269954216系列名稱:
Denken系列編號:
2QDE0004定價:
450元作者:
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譯者:
楊依陵頁數:
304頁開數:
14.8x21x1.8裝訂:
平裝上市日:
未定出版日:
未定出版社:
?子出版-遠足文化CIP:
876.57市場分類:
小說,散文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文學類- ※缺書中
商品簡介
艾倫•狄波頓風靡全世界經典暢銷代表作,
九種哲思路徑,切開生活表象。
從解讀普魯斯特絕美文豪,學習超凡眼光。
原作出版超過二十五年,中文版全新譯本,磅礡上市。
國內名家誠心推薦
朱嘉漢、鄭治桂/專序推薦
謝哲青、陳太乙/聯合力推
艾倫•狄波頓呈現普魯斯特的煩惱,並告訴我們,
他是如何認識到「生活的全部藝術,就在於
如何從那些使我們痛苦的人身上汲取教益」這回事。——朱嘉漢
•人生該怎麼過?
關於「追憶」逝水年華,文豪普魯斯特用長卷巨著回答,
但短促人生又該如何「擁抱」?
艾倫•狄波頓幽默觀點,大膽書寫點評,靈光蕩漾:
現代人該如何效法(或窺看)文豪,過上不一樣的藝術人生?
普魯斯特給世人留下的各種隱藏版線索,盡在本書中。
•一帖給現代人開啟不同閱讀視野的獨門妙方。
暢銷國際的英倫作家狄波頓成名代表作,
藉解讀文豪的九種哲思,
將如何昇華人生質地,整理為精彩心法,令人讀來新鮮有趣,
更把普魯斯特從文學神殿拉到浮世人間,
讓全世界讀者都能親近文豪與巨著,
為文學藝術殿堂,提供獨門視角。
•本書為狄波頓首部非小說作品,獲得全球市場極大的成功。
以新穎的筆法,掀開世人閱讀與理解普魯斯特的新風潮,
為讀者不懈地翻動哲思浪花。
在人生悶窒或弔詭轉彎處,提供理解之鑰,走向藝術內在與心靈提升。
全書以九個篇章,引領讀者思辨生活,包括:如何熱愛當下生活,如何為自己閱讀,如何悠閒度日,成功地承受痛苦,還有如何表達情感、與人為友、打開眼界,如何在愛情中感到快樂,甚至如何放下書本!
艾倫•狄波頓風靡全世界經典暢銷代表作,
九種哲思路徑,切開生活表象。
從解讀普魯斯特絕美文豪,學習超凡眼光。
原作出版超過二十五年,中文版全新譯本,磅礡上市。
國內名家誠心推薦
朱嘉漢、鄭治桂/專序推薦
謝哲青、陳太乙/聯合力推
艾倫•狄波頓呈現普魯斯特的煩惱,並告訴我們,
他是如何認識到「生活的全部藝術,就在於
如何從那些使我們痛苦的人身上汲取教益」這回事。——朱嘉漢
•人生該怎麼過?
關於「追憶」逝水年華,文豪普魯斯特用長卷巨著回答,
但短促人生又該如何「擁抱」?
艾倫•狄波頓幽默觀點,大膽書寫點評,靈光蕩漾:
現代人該如何效法(或窺看)文豪,過上不一樣的藝術人生?
普魯斯特給世人留下的各種隱藏版線索,盡在本書中。
•一帖給現代人開啟不同閱讀視野的獨門妙方。
暢銷國際的英倫作家狄波頓成名代表作,
藉解讀文豪的九種哲思,
將如何昇華人生質地,整理為精彩心法,令人讀來新鮮有趣,
更把普魯斯特從文學神殿拉到浮世人間,
讓全世界讀者都能親近文豪與巨著,
為文學藝術殿堂,提供獨門視角。
•本書為狄波頓首部非小說作品,獲得全球市場極大的成功。
以新穎的筆法,掀開世人閱讀與理解普魯斯特的新風潮,
為讀者不懈地翻動哲思浪花。
在人生悶窒或弔詭轉彎處,提供理解之鑰,走向藝術內在與心靈提升。
全書以九個篇章,引領讀者思辨生活,包括:如何熱愛當下生活,如何為自己閱讀,如何悠閒度日,成功地承受痛苦,還有如何表達情感、與人為友、打開眼界,如何在愛情中感到快樂,甚至如何放下書本!
作者簡介
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
受封為英國最具代表性的才子作家之一,也是享譽國際的哲學家。
1969年生於瑞士蘇黎士,英國倫敦大學哲學碩士,劍橋大學歷史系畢業,為現居英國的作家、電視節目主持及製作人。通曉英、法、德、西班牙、拉丁文等數種語言。才氣橫溢,文章智趣兼備,作品致力於將人生哲學帶進生活日常。
著有小說《我談的那場戀愛》、《愛上浪漫》以及非虛構作品《擁抱逝水年華》、《哲學的慰藉》、《旅行的藝術》等。作品曾獲1994年法國費米娜獎最後決選名單。不僅風靡英倫,舉世矚目,作品更暢銷全球,銷量驚人。至今作品有超過三十多國語言的譯本。除了寫作,也在英國的電視頻道上主持一系列哲學節目。
2008年起創辦「人生學校」、「生活建築」等文化事業,致力將有趣的哲學帶入日常,為生活增加更多元的面向,引領大眾探索人生,不遺餘力。2015年曾獲「叔本華獎」——墨爾本作家節的年度作家獎。作品與節目至今仍不斷推陳出新,以哲學角度探討人生際遇,深受全球讀者喜愛與關注。
譯者簡介
楊依陵
法國國際影音創作暨導演學院(École international de creation audiovisuelle et de réalisation)畢業,目前從事影像創作,並從事英文、法文翻譯。譯有《壓迫與自由》、《扎根:人類義務宣言緒論》。
書籍目錄
推薦序
跟普魯斯特聊聊:煩惱 朱嘉漢
悠遊普魯斯特迷宮 鄭治桂
譯者的話
觀看的視角
第一章 如何熱愛當下的生活
第二章 如何為自己閱讀
第三章 如何悠閒度日
第四章 如何成功地承受痛苦
第五章 如何表達情感
第六章 如何與人為友
第七章 如何打開眼界
第八章 如何在愛情中感到快樂
第九章 如何放下書本
推薦序/導讀/自序
推薦語
在這本書裡,艾倫•狄波頓將普魯斯特還原成一個煩惱的人,也是個充滿感受而有趣的人。
——朱嘉漢(作家)
狄波頓爲讀者們點出普魯斯特的睿智和勇敢之處,他要我們隨著藝術家「張開自己的雙眼」,真實地去看、去觀察和感受……
——楊依陵(本書譯者)
狄波頓解碼普魯斯特,跨越文學高牆,撿拾七冊巨著中觸及人生、愛情、關於友誼或閱讀的等等關鍵字,將文學巨匠普魯斯特的文字,解碼成有益人生的訊息,堪稱美麗的誘導。
——鄭治桂(藝術家)
「狄波頓把普魯斯特寫活了,閱讀狄波頓筆下的普魯斯特,是極其愉快的閱讀經驗!」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 Weekly)
「閱讀時令人愉悅又充滿創意……這本書不僅僅是文學評論、作家傳記、文學史研究,更是普魯斯特傑作的導讀。更特別的是,它還是最深層意義上的心靈成長書。」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本書洋溢探索精神、充滿幽默感、啟發性,同時又令人目眩神迷……
它所呈現的人性洞察和想像力的趣味性和豐富性,甚至超越了許多小說。」
——約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紐約客》(The New Yorker)
「這部作品巧妙地融合了智慧與優雅,引領我們探索閱讀的意義。」
——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
「本年度我最愛的書之一……認真中帶著俏皮,俏皮中又透著認真。」
——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
推薦序
跟普魯斯特聊聊:煩惱 朱嘉漢 (作家)
因為經常需要介紹普魯斯特,我讀過不少引介的作品。似乎面對這樣一本厚重的書(而且有七本),非得要一本又一本的書,才能拉近我們與《追憶逝水年華》(又譯《追憶似水年華》)的距離。
但,正因為《追憶逝水年華》是這麼特別的作品,也就不會任何一本書,或怎樣才華的作者,可以寫出另一本書化約或取代原作。我們不必擔心這些引介者或詮釋者寫得太好,以至於失去了閱讀的興致。我們只怕寫得不夠好,將一本原來可以細細品嚐,反覆閱讀的鉅著(是的,我認為這本書不僅可以讀完,更應該重讀好幾次),變得索然無味。
艾倫•狄波頓曾經在好一段時間,是風靡世界的哲學作家。他熱門的程度,甚至讓當時自認有獨特品味的少年時我,刻意保持距離。對於他的「哲學普及」的書寫,也抱持著遲疑的態度,寧願多讀原作,也不願被他推介。
但在多年之後,閱讀《擁抱逝水年華》,終於理解他受歡迎的原因。
在《擁抱逝水年華》中,狄波頓採取的策略,是許多人都曾做過的:與作者當朋友。他幫我們拉近距離,將大師與文豪還原成一位令人感到親切的人。不過,狄•波頓不僅與普魯斯特當朋友,他還熱情卻小心翼翼地,對我們介紹這位有點特別的人。
怎麼介紹呢?大家都聽過他的名字,有些人愛得發狂,也有人恨之入骨。但艾倫•狄波頓選擇的方式,是為我們提出很好的問題。不是對普魯斯特提問,也不是讓普魯斯特為我們解答。而是他試圖告訴我們,普魯斯特有的煩惱,竟是與我們如此相近。普魯斯特未必能提供我們解答(在任何層面上),但是可以從他應對的方式,人物的處理,他對事物的獨特觀感,還有他至深的體悟(且不乏幽默),讓我們在面對相同的問題時,有另外一種不同以往的可能性。
如果有機會,請大家也看看他談論哲學的著作《哲學的慰藉》。他引導我們進入蒙田、尼采、叔本華等哲人的方式,以普遍的煩惱來切入,例如面對挫折、困難、傷心等等。而《擁抱逝水年華》裡,則是一章又一章的「如何」:〈如何熱愛當下的生活〉、〈如何為自己閱讀〉、〈如何悠閒度日〉等等。換言之,當我們將問題從「是什麼(what)」轉換為「如何(how)」,要追尋的就不是「知」的問題,而是「行」的問題。要有所行動,認真感受,首先,我們要面對煩惱。
於是,閱讀普魯斯特,我們未必要執著於是否真的知道或完全理解,而是透過閱讀,我們可以同樣去面對一些問題。人類正藉由提問,能夠改變自身,變化或深化。《擁抱逝水年華》的英文原標題再清楚不過:〈How Proust Can Change Your Life〉。
需要改變人生,並不是我們太多煩惱,過多苦痛,冀望擺脫這些。而是如同艾倫•狄波頓準確抓出的,我們在現代生活中,每個人都陷入對生命失去興致之中:
「我們早已失去興致的並不是無盡的生命本身,而是我們親手製造的那一成不變的日常生活。我們的不滿源於某種生活方式,而非無法挽回的、憂鬱生命經驗。一旦放棄了潛意識中對永生的幻想,我們會突然發現,生活中充滿許多未曾嘗試過的可能性,就隱藏在看似平凡無趣又無休無止的日常生活中。 」
煩惱甚至挫折、病痛並不可怕,但這種麻木無感,將抹平我們一切經驗。亦即,我們經驗過的,無論是好是壞,將不會真正留存。縱使出現了留聲機、照相機等工具,普魯斯特也早早預料到,智力能記下的只是事物的表面,而真正的感受早已喪失。你記不起來當時為何難過,也無法再現當時的感動。過去感受的疏離,使得「現在」也無所憑依,當然,對未來也不免惶然不知所措了。
《追憶逝水年華》的開頭,之所以令讀者卡關,乃是因為普魯斯特精確掌握了失眠者這樣的狀態。彷彿無盡延長的黑夜裡,敘事者我孤獨一人,除了記憶的碎片,回想不起真正經歷過的人生,因而惶恐此生的意義。原來,回憶的機制不全依靠記憶力,而是感受力,唯有你能對生活有所感受時,那些你以為不再復返的回憶才會在你身上甦醒。
在這本書裡,艾倫•狄波頓將普魯斯特還原成一個煩惱的人,也是個充滿感受而有趣的人。他會因為無法達成父母的期待而挫折,會因為自己的獨特性感到寂寞。他喜歡讀報紙,對各種新鮮事感到興趣。當然更會因為戀愛而煩惱。
艾倫•狄波頓呈現普魯斯特的煩惱,並告訴我們他是如何認識到「生活的全部藝術,就在於如何從那些使我們痛苦的人身上汲取教益」這回事。書裡面幫我們精彩分析《追憶逝水年華》種種受著苦又沒有病識感的人物(他命名為「拙劣的受苦者」),這種向度的分析,讓讀者能夠帶著微笑理解為何這些人物會這樣描寫,又如此有趣。
所謂「改變」生活,並非使生活變化,而是改變看待生活的方式。艾倫•狄波頓如此結論:
「普魯斯特的治療之道,就是引導我們以全新的視角審視生活中的細節,從中發掘當下所帶來的幸福。這種方法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我們的不滿往往源於未能正確看待自己的生活,而非生活本身的缺陷。」
真正的生活,也許真的如韓波所說,是不存在的。唯有透過藝術,像《追憶逝水年華》這樣的作品,我們可以在虛構的奇特力量中,贖回我們的生活本身。
譯者的話
觀看的視角 楊依陵
普魯斯特在文學愛好者中一向享有盛名,而盛名的代價之一就是高不可攀,將《追憶似水年華》買到家中書架上供奉著的人,恐怕遠遠多於實際看完的人;究其原因,也不過是怯懦而已,就像是夢想有一日能攀登聖母峰、去北極探險,嚮往和熱愛的心是真誠的,卻因為目標看著太過遠大,而忍不住躊躇不前。此時,我們往往需要一份更切實的計畫,或是,一位好的嚮導。
艾倫.狄波頓的《擁抱逝水年華》,恰恰是一位親切又機智的嚮導,甚至,這位嚮導深入淺出的功力,足以讓對普魯斯特或《追憶逝水年華》都不感興趣的讀者也感到興味盎然。《擁抱似水年華》有多種閱讀方式,喜歡名人軼事的,可以看到1920年代的法國社會趣聞:沙龍中穿梭於賓客間衣著華麗的女主人、隱身於歐戰和談會議下的英國大使和馬卡龍小甜點、名作家喬伊斯與普魯斯特絕妙的首次會面,以及關於普魯斯特私生活的一百個小秘密……但讀者若不想止步於此,隨著狄波頓如偵探般的抽絲剝繭,透過普魯斯特的書信、投書、親友的記述以及《追憶逝水年華》小說本身,我們不必翻山越嶺,就可以輕鬆地躺坐在沙發上,一窺普魯斯特的人生觀、友情觀、愛情觀,品味如何細緻體驗生活的奧義;至於藝術愛好者和創作者,更可以將本書視為《追憶逝水年華》的導讀、藝術理論與欣賞指南,並進一步看到作家是如何在藝術與生活的海洋中吸取養分、轉化視角和觀點,撥開眼前的迷霧和障礙,最終創造出專屬於自己的語言和表達方式。
被封為英倫才子、「連掃把都能描寫的活靈活現」〔語出書評人葛雷茲.布魯克(Philip Glazebrook)〕的艾倫.狄波頓,自幼成長於瑞士、深諳法文、德文,直到十二歲時赴英國寄宿學校就讀,這獨特的經歷練就了他個人化的華麗行文風格和遊走於英倫和歐陸的混合幽默感。英國人說笑總帶著機鋒,出奇不意刺你一下,但《擁抱逝水年華》雖然有時語帶嘲諷,底色卻是溫暖的,在深層的意義上,本書確實有著療癒的意圖,原文書名直譯為中文是《普魯斯特如何改變你的人生》,從普魯斯特的浩大文本中能蒸餾出來的內容極為豐富,而艾倫.狄波頓卻採取了一個最為溫柔,同時也是最為積極的視角,像是一個親切的友伴,拉著你的手細數如何度過生命的低谷、如何快樂的享受生活、如何欣賞藝術並透過藝術豐富自己的眼界和生活。透過這種「how to」的章節安排,以藝術的觀點和內容出發,奇妙地譜寫出了一本十分另類的「自我成長書籍」。
在〈如何承受痛苦〉這一章中,狄波頓半帶戲謔半帶同情地闡述了普魯斯特人生中的種種問題,從家庭到愛情,感情經歷到性取向,生理上的疾病到感官的高度敏感,看到普魯斯特經受的種種苦痛,以及他又是如何將這些苦痛淬煉為珍寶,最終轉化為感受細膩、將一刻幻化為永恆的傑出小說。透過狄波頓的描寫(書中還附上了一張照片),我們可以窺見普魯斯特如何受迫於自己過於敏感的身體,成日躺在他鍾愛的那張床上吃食、休息、工作,又是如何在這種情況下裹著皮草大衣往來於他所熱衷的各種社交晚宴。在這樣的側寫中,我們可以看到人的複雜和多面性,也看到了約定成俗的單一評價標準是如何脆弱。普魯斯特的父親和弟弟皆是優秀的醫生,擁有傲人的世俗成就,而普魯斯特自己,代換成現代台灣的語言,大概是不折不扣的媽寶和魯蛇,一生皆在母親的寵愛和呵護(以及控制)之下成長,沒有上過幾天班也沒有賺過多少錢,依附於家庭的庇護下,一直到三十多歲還寫著默默無名的小說,直到《追憶逝水年華》出版後數年,終於幸運地在那個時代找到了一群能夠並且願意欣賞他的讀者—對於藝術史稍有了解的人都能明白,這樣的運氣並不總是能降臨在所有藝術家身上,可世俗的眼睛,往往不懂得欣賞「真正的」風景,只懂得跟著吹捧那些對於風景的讚喻,或是只在付出金錢代價時,才懂得換算成相應的價值。
有這樣一種人,他們起初可能會質疑海景和海浪聲是否真的能帶來愉悅,但當他們同意每天支付一百法郎,租住一間能欣賞到這些景色和聲音的旅館房間時,他們便堅信這些確實是令人愉悅的了,而於此同時,也藉這個方式確信了自己品味的獨特性和優越性。
書中貫穿各章節,反覆出現的一個概念是「觀看的視角」,或說是「感受的視角」。普魯斯特鼓勵我們拋開既有的認知和印象,盡力去觸碰最接近原初的、真實的,帶有個人選擇和印記的美的泉源。從夏丹這樣的畫家為我們展示平凡事物之美,到《追憶逝水年華》中普魯斯特為我們展示出的人類行為圖景,狄波頓爲讀者們點出普魯斯特的睿智和勇敢之處,他要我們隨著藝術家「張開自己的雙眼」,真實地去看、去觀察和感受自己的生活和周遭的景象,如同印象派畫家一般,試著去描繪那最原初的、尚未被我們認知到的事物和心靈狀態。
重塑觀看的角度,無異於重塑內心的圖景。在現今人人「高敏感」又充滿「焦慮」的時代,我們忙著在各種書籍和影音中,一面追求提高「生產力」,一面又要安撫自身找到「正念」,迷失在各類心理學和腦神經科學的專業術語中,要學習控制腦內多巴胺的平衡,又要練習愛上內啡肽帶來的快樂。或許在此時,不妨簡簡單單地坐下來,沖杯咖啡,在各種饒富趣味的內容陪伴下,翻開本書,感受普魯斯特「慢慢來」的哲學和快樂。
文章試閱
當我們意識到死亡的逼近時,對生命的依戀會驟然增強,這意味著,我們早已失去興致的並不是無盡的生命本身,而是我們親手製造的那一成不變的日常生活。我們的不滿源於某種生活方式,而非無法挽回的、憂鬱的生命經驗。一旦放棄了潛意識中對永生的幻想,我們會突然發現,生活中充滿許多未曾嘗試過的可能性,就隱藏在看似平凡無趣又無休無止的日常生活中。
面對必朽的肉身,我們或許會重新審視生活的優先次序,但這種審視本身就帶來了新的困惑:究竟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在我們真正理解死亡的含義之前,我們可能只是半醒半睡地活著。然而,什麼才算是真正地活著?它又包含了什麼?僅僅意識到我們終將消逝,並不能保證我們餘生填補日記的空白時,都能做出明智又合理的回應。相反,在死神的滴答聲中,我們可能會驚慌失措,做出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蠢事。那些巴黎名流寄給《不妥協報》的建議就是最好的例子。欣賞阿爾卑斯山的風景、思索外太空的未來、打打網球、揮揮高爾夫——這些建議本身就充滿矛盾。在整個地球即將分崩離析之際,這些消磨時光的方式真的有什麼意義嗎?
普魯斯特自己的建議:參觀羅浮宮、談場戀愛、遊歷印度,這些聽起來似乎並不怎麼高明。首先,這些提議與人們熟知的他的性格大相徑庭。要知道,他可從來不是個熱衷於逛博物館的人。十多年來,他都未曾踏入羅浮宮一步。與其在嘈雜的人群中擠來擠去,他倒寧願安坐家中,甚至欣賞幾幅複製畫。「現今,人們普遍喜愛文學、繪畫和音樂,可實際上,恐怕連一個真正懂得欣賞的人都找不出來。」至於印度之旅,普魯斯特倒是從未展現過對這個次大陸的興趣,再加上以當年而言,前往印度旅行的艱辛程度,幾乎使得這項計劃難以執行:首先,得要搭火車南下到馬賽,再轉乘郵船到埃及的塞得港,接著,還得換乘P&O輪船公司的船,橫渡阿拉伯海整整十天。對一個連下床都感到困難的人來說,印度之行實在難以稱作理想。至於提到X小姐呢,那簡直是觸及了普魯斯特母親的痛處,X小姐對普魯斯特毫無吸引力,其實,別說是X小姐了,哪怕是從A到Z所有小姐,普魯斯特都從未表現出絲毫興趣。而到了後來,他連問都懶得問是否有年輕的男孩可以作伴。他甚至得出結論:比起性愛歡娛,不如痛飲一杯冰涼的啤酒來得可靠快樂。
不過,就算普魯斯特真有心要依照他那套末日計劃付諸實踐,成功的可能性也是極為渺茫。就在他將答案寄給《不妥協報》的短短四個月後,這位長年預言自己將不久於人世的作家,果真如他自己所言,因一場感冒撒手人寰。那年,他才五十一歲。命運弄人,一場宴會成了他生命的終點。那次,儘管已有些輕微感冒症狀,普魯斯特還是將自己用三件大衣外加兩條毯子裹得緊緊的,如同往常一樣出門。誰知回程時,他不得不在寒風刺骨的院子裡苦等計程車,結果又著了涼。這場著涼很快演變成高燒。本來這高燒或許還有轉機,可普魯斯特把醫生叫到了自己的床邊,卻又偏偏不聽醫囑。為了不耽誤寫作,他婉拒了注射樟腦油的建議,除了一點熱牛奶、咖啡和燉水果之外,幾乎什麼也沒吃,持續埋頭寫作。感冒演變成支氣管炎,再惡化為肺炎。當他一度能坐起身來,還主動要求吃烤比目魚時,在那一瞬間,普魯斯特自己也曾短暫燃起希望。可惜,等魚準備好端上來時,他已經噁心得連一口都吃不下。幾個小時後,普魯斯特便與世長辭了,死因是肺部膿瘡破裂。
幸運的是,普魯斯特對生命意義的思索,並非僅限於那則簡略又多少令人困惑的報紙答覆。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都在努力地寫著自己的小說長卷。這部書雖然以一種錯綜複雜、延展跳躍的敘事方式展開,但書中致力回答的核心問題,與那位虛構的美國科學家所提出的預言,可謂是殊途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