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香港不下雪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9863237150系列名稱:
文叢系列編號:
A883定價:
380元作者:
楊明頁數:
240頁開數:
14.8x21x1.45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922出版日:
20250922出版社:
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CIP:
863.55市場分類:
小說,散文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文學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內容簡介:
山水恆常,不問前路
幸福有時是一種沉默
安靜的守著四季更迭
在城市與山水之間,他書寫一段段行走與停留的風景。從香港不下雪的耶誕夜,到永安小城的燕子翩飛;從武夷山的長雨,到海灣間的烈風與細沙。旅行不只是地圖上的移動,也是心境的流轉。那些停課的校園、熄滅的街燈、離散的人群,與路邊的霜淇淋、山間的流水、庭院的一抹紅楓,一併構成了我們記憶中的山水與人間。
離散與連結,透過不同地區的行旅觀察,描摹土地、村落、街市、渡口與人群的細節記憶。從國族流轉的歷史斷面,到新冠疫情下無法返鄉的孤獨心緒,山水風景不只是風景,而是觸及身世、認同與存在的容器。
空間的距離再遠也有抵達之時,時間的距離卻不可復返。於是我們在遷徙與歸來之間,一次又一次,與自己相遇,並且發現——長路盡頭,仍是風景。
楊明:「不問前路可以是一種豪邁瀟灑,可以是一種蒼涼悲愴,但也可以只是隨遇而安的閒逸,讓時光帶著我們前行,賞山水看風景觀民情嘗小吃,是旅行也是日常。」
內容簡介:
山水恆常,不問前路
幸福有時是一種沉默
安靜的守著四季更迭
在城市與山水之間,他書寫一段段行走與停留的風景。從香港不下雪的耶誕夜,到永安小城的燕子翩飛;從武夷山的長雨,到海灣間的烈風與細沙。旅行不只是地圖上的移動,也是心境的流轉。那些停課的校園、熄滅的街燈、離散的人群,與路邊的霜淇淋、山間的流水、庭院的一抹紅楓,一併構成了我們記憶中的山水與人間。
離散與連結,透過不同地區的行旅觀察,描摹土地、村落、街市、渡口與人群的細節記憶。從國族流轉的歷史斷面,到新冠疫情下無法返鄉的孤獨心緒,山水風景不只是風景,而是觸及身世、認同與存在的容器。
空間的距離再遠也有抵達之時,時間的距離卻不可復返。於是我們在遷徙與歸來之間,一次又一次,與自己相遇,並且發現——長路盡頭,仍是風景。
楊明:「不問前路可以是一種豪邁瀟灑,可以是一種蒼涼悲愴,但也可以只是隨遇而安的閒逸,讓時光帶著我們前行,賞山水看風景觀民情嘗小吃,是旅行也是日常。」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楊明
作家。曾於台灣傳媒從事編採工作多年,現任教於香港珠海學院中文系,實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喜以文學研究結合田野調查,進行文學的書寫與教學。
擅長以文字探討世事人情,在行走遊逛間觀察揣想,所思所感見諸於筆端細膩深刻,篇篇故事蘊涵深情真心。著有《酸甜江南》、《路過的味道》、《夢著醒著》、《別人的愛情怎麼開始》、《松鼠的記憶》、《情味香港》、《一個人在島上》、《南方有嘉木》等散文、小說作品四十餘種。
書籍目錄
目次
輯一 從薄扶林到青山灣
群鳥棲止薄扶林
水隨天去無際
坪洲的顏色
浪花托住彩色露臺
木屑浮塵
流水響水未窮
惶恐灘與白海豚
香港不下雪
輯二 尋味嶺南不問前路
蘇東坡與海南島
雨中韓江
垂髮與雲髻
逢簡水鄉
古城與魚丸
饒永不瘠,平永不亂
員峰山下時光流淌
輯三 長路盡頭仍是風景
一座島的距離
山中天地靜好
武夷,一場長長的雨
潮起潮落洛陽橋
我與我的記憶相遇中洲島
長路汀州
那年燕飛永安
安貞堡的謐靜綢繆
四堡的書田與印刷業
霞浦的虛擬實境
心靜青水
清歡濃彩尚書第
荔城梅峰與摩天輪
木蘭陂古堰漫流
不負連城山水
寧化的客家鄉情
消失中的粉紅星星
山坳裡的雙洋鎮
初訪貢川竹徑繞
時光流過貢川鎮
小鎮的碧波流光
石器時代與孟冬花田
宋代種下的一棵桂花樹
【代後記】在路上
文章試閱
摘文
香港不下雪
我一直很喜歡耶誕樹,但是,今年耶誕樹有些不一樣了。
小雪前幾日,九龍塘有人放火焚燒又一城裡的耶誕樹,那一棵耶誕樹高數層樓,立在商場中庭,在不同的樓層都可以看到它由地面貫穿商場,熊熊火焰圍繞著耶誕樹,觸目驚心。這幾日,再在其他商場看到耶誕樹時,我總是想起那棵遭火包圍的樹,原本象徵祥和的耶誕樹有了沉重的聯想,耶誕音樂也顯得哀傷,更別提校園裡的熊熊火光,為了避免有人製作汽油彈,連屋苑樓下的玻璃樽回收桶也移走了。
印象中是大二那年,平安夜的前一天,我和學弟站在東海大學銘賢堂前,郵局布置起了耶誕樹,在還沒有手機的年代,學生們在學校的郵局都租有信箱,通常是幾個同學合租一隻,信箱一格一格相連,堆砌成整面?。中午去開信箱拿信的人絡繹不絕,同學以此作為主要傳遞訊息的管道,也成為東海的一項特色,那天我從信箱拿出耶誕卡,學弟說:「真好,遠方有人惦記你。」那張卡片是在臺北讀大學的同學寄來的,細心算好時間,特意在平安夜的前一天寄到。如今想來那樣的年代不但比較優雅浪漫,發動抗爭也困難許多,所以幾百年前才有藏在月餅裡傳遞訊息的紙條。回想起和學弟一道去郵局時的我自然不知道,台灣第一家大學校園郵局「東海大學郵局」有一天會熄燈,美麗校園內的唐式建築曾被稱為「最有氣質的郵局」,歷經逾一甲子的歲月後終於還是畫上了句號,新的郵局設立在台灣大道上的備援中心大樓。
學弟是香港僑生,比我大六歲,他工作了幾年,才存錢來臺灣讀書。我當時喜歡香港電影,很高興有一個香港學弟哥哥,雖然我聽不太懂他的粵語,但是不影響我們交流,我記得我特意請他去港式餐廳吃廣州燴飯,他看著服務生端來的碟子,米飯上面是勾了芡汁的蝦仁肉片香菇荷蘭豆和青江菜,他默默吃著,說了一句:「其實香港沒有這樣做的。」他的穿著和臺灣學生不大一樣,粉紅色牛津布襯衫搭配淺灰色開襟毛衣,時尚不失禮,後來我在香港講課,就曾有位受英式教育的資深主管不滿意我的牛仔夾克和牛仔褲,我雖然理解但並無意調整,畢竟不滿意不代表不能共存。我們從郵局走出來,他和我說話時,是否心裡正想念著香港,以及香港的家人和朋友,當時我不曾想過,我的眼裡是掛著閃亮星星和彩色禮物的耶誕樹。
人們為什麼布置耶誕樹?又是從何時開始裝飾耶誕樹?關於這一點,有不同的說法,其中一個傳說比較溫暖,有一個人在耶誕節遇到一個飢餓的小孩,他和這個孩子分享了自己的食物,孩子臨走時折下一根松枝插在地上,松枝立即變成一棵樹,上面掛滿禮物作為感謝,所以耶誕樹有傳達美好分享的意義。當一棵耶誕樹被火點燃,絕對不是只是以滅火器熄滅這麼簡單,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善意遭到破壞,對於彼此的質疑更讓人擔憂,耶誕樹一直給我一種溫暖歡慶的印象,就像是童話裡的糖果屋。而如今該如何修補裂痕?重建友好?
小時候,我曾經希望擁有一棵屬於自己的耶誕樹,於是買了綠色的皺紋紙,很有耐心的剪出鬚鬚,增加生動感,然後纏繞出樹葉的姿態,點綴金色銀色的彩帶,布置出一棵三十多公分高的耶誕樹。那時臺灣還沒有超市,沒有大賣場,耶誕樹可以在百貨公司買到,但是遠不如今天普遍,我樂意將這當成一種手工藝,並且從中得到樂趣。後來我知道,有研究顯示,手工藝屬於高成就感的活動,例如編織或繡花,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完成時透過手和眼的協調,但是運用的邏輯思考又相對簡單,這種重複性的動作在藝術治療中,具有穩定情緒的作用,透過可以簡單掌握的控制感得到內心的穩定,整理好混亂的思緒。難怪不論中外,都有女人或織蕾絲或繡花,彩色的線在繡出花朵的同時,也安定了心緒。
我並不是基督教或天主教教徒,雖然讀了很多年的教會學校,為什麼想要一棵耶誕樹?我想是因為耶誕卡上的畫面。每一年才剛進入十二月,媽媽就會帶我到附近的文具店挑耶誕卡,我最喜歡的耶誕卡圖畫是卡片上有一扇窗子,窗子的兩邊是拉開的窗簾,從窗子中間可以看到屋裡布置美麗的耶誕樹。我曾買過一款耶誕卡,卡片從左右兩邊向中間摺,摺起時如一扇關著的窗,打開時可以看見耶誕樹,背景是掛著耶誕襪的壁爐,天黑之後耶誕老公公就可以帶著禮物從煙囪爬下來。
教會學校照例每年舉辦耶誕晚會和報佳音,整個十二月午餐時間校園裡飄蕩著溫柔的白色耶誕樂曲,大學時平安夜盛大的舞會,許多外校學生也慕名前來,節日氣氛既歡樂又興奮,但不知為什麼?耶誕節逐漸讓我感到淡淡的憂傷,可能是因為時間的消逝是如此之快,轉眼又一年了。轉眼這個詞很生動,既具體又抽象,這個概念最初起於何處?誰想出來的形容?元《漁樵記》第一折:「一轉眼選場開,發了願來年去,直至那長安帝都。」但此前,應該就有這說法吧,轉眼間,詞句才出現,已然看見畫面,感受到神態。時間過得真快,尤其回溯時,每到十二月,不覺想這一年又接近尾聲。但是這樣的哀傷中藏著珍惜,而不是憂慮破壞。
學校已經停課多日,我不知道這一座城市何時才能重回寧靜?我想起了學弟,來香港後,我才突然意識到自己和學弟這些年來完全失去了聯繫。學弟大二時和同班的一位女同學拍拖,學妹個子嬌小,和斯文的他很登對,可是畢業前,學妹的父母得知後非常反對,他原本有意留在臺灣工作,愛情失利,他黯然返港,離台前約我吃飯,我試著安慰他,他說:「她的父母不贊成,我可以理解,我不能接受的是她沒有和我一起爭取。」
沒能勇敢和他一起爭取的學妹那一年才二十二歲,這一句話也是如今許多大學生們心裡的掙扎吧!
雖然假期尚未開始,但是學校因為抗爭沒法恢復正常上課,外地學生紛紛離港,不知道他們離開前,是否留意到機場的耶誕樹?掛在樹上鮮豔的彩球,還有耀眼的星星,當陳奕迅名為「Fear and Dreams」演唱會也因社會情勢宣布取消,他們是否記得陳奕迅唱過的歌:我住的城巿從不下雪,記憶卻堆滿冷的感覺,思念的旺季,霓虹掃過喧譁的街,把快樂趕得好遠……
Merry Merry Christmas
Lonely Lonely Christmas
想祝福不知該給誰
愛被我們打了死結
群鳥棲止薄扶林
原來港島薄扶林道比我以為的長,直通到港島南區,連到香港仔石排灣道,坐車經過,發現薄扶林道旁有一區看似違建的屋舍集中,有些水泥磚造老宅,有些則是鐵皮搭建,才知曉薄扶林道旁有一座薄扶林村。
尋了一日天氣晴好,特意前往,行走其間,屋與屋間巷道極窄,常常懷疑自己已經闖入別人家。春陽明媚,家家晾晒著洗好的衣物,屋宇轉角和樓梯幾乎都放置著盆栽,大理菊麒麟花異常鮮豔,我忽然有種熟悉感,這便是我想像中的調景嶺,屋舍沿山坡而建,外鄉人至此比鄰而居,展開一段尚稱太平又有點艱辛的生活,但因曾有過的戰亂,那點艱辛自然算不上什麼。然而當我來香港時,調景嶺早已拆遷,原來的居民不再聚集,青天白日滿地紅的飄揚只在我想像中。二○一四年初抵香港,曉風老師正好在香港大學擔任駐校作家,約我一同去調景嶺看看,有一位出生成長於調景嶺的女士帶我們前往,拆遷後的土地上有了其他建物,原來的生活痕跡也失去憑依,不想七年後竟在另一處有了聯繫,這相遇只能屬於我一個人,畢竟終非事實。
清嘉慶年間的《新安縣志》中已經記載有薄鳧林一名,《大雅》中有鳧鷖在涇,鳧是一種水鳥。《南越志》有私鳧棲息松閒不水處,宿必以樹。演變至今日成薄扶林,想來鄰近海邊的山林,原來是鳧的棲息處。水鳥翱翔棲止,在倚山向海的所在自然不難想像,然而這裡還曾是牧場就讓人意外了,以為牧場該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廣漠啊。一八八六年,來自英國的文遜醫生和五名香港商人在薄扶林設立牧場,最發達時候牧場養了近千隻乳牛,村子裡有一半的人在牛奶公司打工,還就近建起兩幢員工宿舍,五○年代建的那幢是七層樓,六○年代那幢則又增建了一層樓。牧場在上世紀八○年代結束,千隻乳牛的故事如今聽來竟恍如一夢,倒是村中有座草廬,外觀略似碉堡,聽聞是牛奶公司為儲備乳牛飼料,從外地引入象草遍植山頭,冬季草長得慢,所以夏秋會預先儲存一部分草料,供牛群冬日食用,牛不復見,儲草料處卻留了下來。時移事往,人們總不知能留下什麼,又會記得什麼。
不知道是不是小時候看多了以抗戰為背景的影視劇,七十年前爸媽又因戰亂一輩子離鄉背井,與家鄉隔絕彷彿成了我前世記憶,有幸出生成長太平歲月,不想中年之際,竟因突來的病毒返鄉變得艱難,假期不敷隔離之用令我陷入焦慮,勾起暗藏基因的流離記憶。一九四九年初國民政府遷都廣州,年底失守撤退至台灣,不少國軍官兵未能登上撤退到台灣的船艦,只能去到香港聚集於九龍半島東部靠海的山岡,處境艱難,卻也是努力尋找活路,還曾經成為英殖民下每年雙十節慶祝中華民國國慶如孤島般的區塊。一九九四年廣電基金曾拍攝連續劇《地久天長》,金士傑、寇世勳、張國柱飾演從小認識的好朋友,成長於一九四○年代的北京,戰亂使他們分處港、台及大陸三地,其中寇世勳飾演的寶貴就來到了調景嶺。《地久天長》裡因時代撕裂的分離,留下無法彌補的傷痛與遺憾,電視劇片尾曲〈箏〉,周治平的詞看似尋常,習慣在夜裡點一盞燈,等待那一生未能盡的緣分。細節一旦放進了一九四九年,立時湧現生離死別波瀾起伏。如今已停用的調景嶺警署部分房屋租給了普賢佛院,佛院內還供奉了中華民國國軍的靈位,凝視著悠悠歲月物換星移。
調景嶺的過往與薄扶林無關,真和薄扶林道有聯繫的人中倒是有胡蘭成,只不過不是薄扶林道的這一頭,而是鄰近香港大學的那一頭。胡蘭成來香港是一九三八年年初的事,他後來在《今生今世》裡說香港是個無情思的地方,如果他多留一陣,等來張愛玲,他們的相遇將不在上海,而在香港,他的說法會有不同嗎?住在港島西的胡蘭成平日不愛與人交遊,只和同鄉樊仲雲來往,這似乎是許多從內地來到香港的文人們的通病,即使樊仲雲,胡蘭成也不算與之來往親密,至於《南華日報》的同事,工作之外就更是鮮少接觸了。胡蘭成住在薄扶林道學士台,鄰居中有杜衡、穆時英、戴望舒、路易士、張光宇,前四個是文學家,末一個是畫家,他亦只與杜衡有來往,從胡蘭成的作品風格來看,他和現代派的戴望舒,新感覺派的穆時英也確實可能有些格格不入,但是穆時英遭槍擊暗殺時,胡蘭成又感痛心,或許是曾同在汪精衛政府任職,而興起自傷之情,別人亦難獲悉。
原籍浙江的胡蘭成應該習慣上海多於香港,從語言到飲食,香港大約都有些不對味,但是一九三六年胡蘭成接受第七軍軍長廖磊的聘任,辦《柳州日報》宣揚對日抗戰應結合民間兵力,未久發生兩廣兵變,胡蘭成因此遭第四集團軍總司令部監禁,後來胡蘭成寫信給白崇禧求助,才得以獲釋。一九三八年年初,胡蘭成被調到香港《南華日報》任總主筆,總算是一場牢獄之災後的一個新開始,此時他的第一任妻子已經過世,他雖又娶了第二任妻子,卻沒帶她同往香港,來港後結識了應英娣,二人便同居了,後來認識了張愛玲,就不再理會應英娣,當然此時的故事已與香港無關,而是屬於上海的風華前塵了。
回到薄扶林村,這是香港一個歷史悠久的村落,可以往前追溯到十七世紀,當時香港島尚未開埠,所以有「未有香港,便先有薄扶林村」的說法。二○一三年世界文物建築基金會公布的二○一四年監察名單中,香港薄扶林村是唯一在名單中的中國文化遺產,這不僅意味著薄扶林村有保護的價值,也透露出村子正暴露在社會經濟變遷所產生的威脅下。薄扶林村有形的遺產包括傳統村莊房子、村莊設置、李靈仙姐塔、牛屎湖等。無形的遺產包括李靈仙姐誕、薄扶林村舞火龍等,其中舞火龍在二○一七年獲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前往薄扶林村前,我找了些報導來看,其中建議若想看李靈仙姐塔最好有村民陪同,不然很難找到,我依據之前在新界探訪圍村的經驗,思度著自己走走試試,來到薄扶林村時,路邊有塊告示牌上繪了地圖,我努力分辨,但一入村中蜿蜒曲折的小道完全失了方向。我遂想就看運氣吧,畢竟我不認識任何村民,能看到固然好,沒看到就當諭示著自己還將重返吧。村子裡傳來打麻將洗牌嘩啦啦的歡愉聲響,有婦人站在巷子裡說話,原來和她交談的人在窗裡,牆內飄散出香皂的氣味,我的腦子裡隨之浮現淺粉色如小磚頭般的皂體,小時候勞作課曾製作過的皂雕,最終我果然沒能尋到李靈仙姐塔。報導中稱一些史學家和文化遺產專家將薄扶林村視為港島唯一的傳統鄉村,但是薄扶林村一直面臨可能遭清拆的未來,如兒童堆疊積木,不論有價值的沒價值的,最終都將傾倒頹圮,化為泥塵。
由薄扶林道續往南,經過瀑布灣,完全沒想到如此臨近海濱處竟然突然出現一條瀑布,海面陽光隨波反射有些刺眼,更遠處是南丫島,瀑布灣邊高樓林立,沿海濱而行,海邊石坡上擺滿神像,觀世音關公並肩而立,財神和土地公坐在一起,據說是附近村落昔時改建拆遷所留下,如今華富邨住戶密集,海灣排滿神佛數量逾千,如同住民愈來愈多,神像也愈來愈多,被人稱為菩薩街。
由南往東,沿田灣海旁道走往石排灣道,經過冰廠,在香港仔魚市場附近尋了家餐廳,門口牌子上寫著今日有豉油蒸馬友,於是入內,還未點餐,剛坐下,跑堂就先端來一碗湯,原來用餐附魚湯,奶白色的魚湯飄著翠綠芫荽,視覺味覺皆美。馬友魚除了新鮮吃,香港人也喜歡將之製成鹹魚,據說馬友鹹魚的售價比新鮮的更高,「做人如果無夢想,同條鹹魚有咩分別呀?」這是周星馳電影《少林足球》中的一句經典對白,周星馳其他電影裡也曾多次出現鹹魚,有人因此稱鹹魚融入香港人生活甚深。
廣東人吃馬友魚還有另外一種吃法,是「凍吃」,魚加豉油蒸好後不淋蔥油,放入冰箱冰三小時,取出冷食不用再熱,可搭配醬料增添風味佳。我點的馬友一會兒上桌了,片開的魚攤在盤裡,師傅將魚從肚腹剖開一邊有骨一邊無,魚背相連不切斷,盤的一側附了幾莖青菜,慢慢吃完魚,不是用餐時間,店內客人不多,有位看著年逾花甲的男人坐在一角,獨自喝啤酒,眼前是一碟韭菜花炒蝦球,看色澤大約加了蝦醬,我也感染他的悠閒愜意,獨飲獨食興味不減。
眾花喧譁的繁茂春日,我卻因新冠肺炎疫情的隔離措施無法與家人團聚心中鬱結,走訪薄扶林村,思及往昔離鄉外遷的人,多有莫可奈何的緣由,好比調景嶺昔時的居民,那麼如今我的處境就又好了許多,疫苗或將為新的一年帶來團聚,杜牧的詩句:「門外若無南北路,人間應免別離愁。」群鳥出而覓食落而止息,喜歡四處走四處看的我,是時候想想路的前方將往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