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徵婚啟事(二十五週年紀念版)

原文書名:


9789869122009徵婚啟事(二十五週年紀念版)
  • 產品代碼:

    9789869122009
  • 系列名稱:

    track
  • 系列編號:

    0RTR0001
  • 定價:

    300元
  • 作者:

    陳玉慧
  • 頁數:

    256頁
  • 開數:

    14.8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171120
  • 出版日:

    20141119
  • 出版社:

    漫步文化-遠足文化
  • CIP:

    857.63
  • 市場分類:

    小說,散文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文學類
  •  

    ※缺書中
商品簡介


不管你的條件有多差,總會有個人在愛你;
不管你的條件有多好,也總有個人不愛你。
所以,徵婚啟事仍在進行當中……

《徵婚啟事》舞台劇、電影、電視劇原著小說
華文創作中形式最獨特也最常被改編的作品

★傳奇暢銷經典 25週年紀念版全新發行,收錄作者新序〈你不需要徵婚〉
★特別收錄陳玉慧與馬家輝、梁文道、謝哲青的精彩對談

【照映現代男女寂寞心事的經典小說】

這是一名女性與42位男性徵婚的紀錄。

25年前,作家陳玉慧在報上刊載一則徵婚啟事,邂逅了107位男人和一名女士,親自演出一場報導式的「無形劇場」,記錄她與其中42名男子徵婚的過程,如虛似實地將整座城市化為她的舞台,撰成這部獨特而又迷人的小說。《徵婚啟事》呈現了一個女人面對婚姻的複雜心緒,窺見並記錄下社會不同階層男性的寂寞。

時隔25年,徵婚啟事仍然在進行當中……這個時代有了社群網路,人們栽進新媒體,各自擁有自己的劇場,臉書發文、邂逅、愛戀、失聯;在新興領域飾演令人捉摸不清又與情愛相關的角色。

本書寫出了都會人對愛情的渴望,重現一個個孤獨、悲傷、誠實而又惆悵的都市靈魂,以及追婚者異常寂寞的容顏。陳玉慧以敏銳的觀察及略帶疏離和詩意的文筆,改寫一部現代人的愛戀史,也重塑了文學的形式與表現風格。

《徵婚啟事》是華文創作中,形式與內容最特別也最常被改編演出的一部作品,25年來這本書始終是一部傳奇,先後多次改編成舞台劇、電影、電視劇,轟動至今。

目次

〈二十五週年紀念版序〉你不需要徵婚
〈二十週年版序〉我祝你們幸福

第一個男人 
第二個男人 
第三個男人 
第四個男人 
第五個男人 
第六個男人 
第七個男人 
第八個男人 
第九個男人 
第十個男人 
第十一個男人 
第十二個男人 
第十三個男人 
第十四個男人 
第十五個男人 
第十六個男人 
第十七個男人 
第十八個男人 
第十九個男人 
第二十個男人 
第二十一個男人 
第二十二個男人 
第二十三個男人 
第二十四個男人 
第二十五個男人 
第二十六個男人 
第二十七個男人 
第二十八個男人 
第二十九個男人 
第三十個男人 
第三十一個男人 
第三十二個男人 
第三十三個男人 
第三十四個男人 
第三十五個男人 
第三十六個男人 
第三十七個男人 
第三十八個男人 
第三十九個男人 
第四十個男人 
第四十一個男人 
第四十二個男人 

後記 我想了解男人

附錄
陳玉慧與名人談愛情與婚姻

陳玉慧vs.馬家輝 聽別人的故事,多好玩
陳玉慧vs.梁文道 大家還是很寂寞、很邊緣
陳玉慧vs.謝哲青 我相信愛情,不是婚姻

〈二十五週年紀念版序〉你不需要徵婚
廿多年了,我對婚姻的想法都變了。廿多年了,柏林圍牆都倒了,雙子星大樓也夷為天地,重造大樓。廿多年,如果是個嬰兒,如今也都長大成人了,世界變化好大,人事早已全非。我也結婚多年,對婚姻的想法已然變了。但徵婚啟事卻還在進行,歷久不衰。
徵婚啟事確實至今仍在上演,在真實的生活中,在虛擬的空間,在影視和戲劇世界裡。而這一本當年的小說也仍在印行、改編、演出上映。實則,我終於明白,不是「徵婚啟事」,而是婚姻與愛情,才是人類永恆的題目。
對我個人而言,這一本實驗性質頗高的小說,是我寫作生涯裡最特殊的一本,不但是寫作方式,文本的呈現亦然,這也是我的創作作品被改編成影視及戲劇最多次的一本。
廿多年來,我還是常常被問到:當初為什麼想到要去徵婚?早說過了,好奇心使然。沒說的背景是,廿幾年前,彼時的我很想結婚,但陰錯陽差和當時的男友沒結成婚,也因此分手,使我有時間回到台北一陣子,並且針對這個議題寫了一本書。
還記得,徵婚那一年,我住在復興南路一棟頂樓的公寓,那一年冬天頗為潮冷,我常穿風衣出門,那時大家還使用答錄機,甚至使用傳真和BB Call,那一年台北沒有捷運,計程車經常大塞車,約會偶爾因此遲到,大家也習以為常。且彼時星巴克或丹堤咖啡尚未蔓延,要找家像樣適合聊天的咖啡館並不多,所以常在餐館見面。
那一年的徵婚過程,現在回想起來仍然歷歷在目。其實也不是完全沒有危險性,畢竟人心難測,萬一運氣不好遇見壞人也不是不可能,當時我約會都在公眾場所,書中也提到,有人約晚上在公園見,或要拜訪我的住處,我皆斷然拒絕,只是有二次我上了徵婚者的自用車,我在書中提到,當時已經略略不安,現在仍然覺得不妥。不過,因為徵婚所以也認識一些有趣的人,聽了一些有趣的故事。
我在書中沒提到的是,我和其中二位徵婚者互動較頻繁,我甚至一度把他們二位當成朋友,後來我告知他們我將出書,他們雖很訝異,但也未加反對,只是要成為常常聯絡的朋友已不可能,隨後我出國定居,沒再往來,他們也都結了婚。我並非與徵婚者完全沒有互動,而只是記錄者的身分而已。
當年徵婚的行為動機其實並非只是想結婚。除了好奇緣由,已有劇場經驗的我,試圖將文學題材劇場化,徵婚是一個既個人又具群體性的社會儀式和概念,我在徵婚的過程中不但探討了婚姻觀,了解了自身,並且接觸到社會各階層的渴婚男子,對台灣男性及當時的社會有更深認識。
這廿年來,台灣社會也有了變動,婚姻觀與時並進。現在,愈來愈多人接受及認同不婚的行為,與以前相較,台灣社會對單身不婚人士多了寬容。不過,我們的社會的「好女孩症候群」(The Good Girl Syndrome)仍然存在,仍然有許多女孩認為,結不成婚的人便是失敗者,沒結過婚或失婚的女性就不是好女孩。還有人產生了一種莫名心理和衝動,「不管如何,人生至少要結一次婚,就算離婚都好,以免遭人嘲笑」。
如今的台灣社會男生宅化愈來愈多,因此所謂「魯蛇」以及甘心做魯蛇的男人愈來愈多,這便相對增加婚姻的困難。如今,仍有為數不少的失婚女性認為,婚姻或愛情若無法維繫,那一定是自己的錯,儘管,變心或有問題的是男性,他們都已經出走,懷抱他人,一些女性仍自認為錯在自己,是自己沒有魅力,無法留住男性。甚至,在自責之餘,乃責怪第三者,認定她們勾引了自己的男人,但是,男人若不同意,外遇怎麼可能發生?
在我們社會裡,愈多人認同小三,便愈說明婚姻制度的矛盾和不可依賴,愈多人同情小三,愈發顯現婚姻維繫的困難,「沒有不能拆散的婚姻,只有不努力的小三」,這不是荒謬的人性寫照?
而審視今天,我們已進入社交網路年代,不但不需刊登徵婚啟事,而且沒有必要刊登。因為個人的部落格、Line、微信、臉書等等,無一不是個人抒發的媒體管道,廣泛說,也是個人的徵友乃至徵婚的園地。當你在臉書上註記單身或交往仍保有空間,或感情狀態一言難盡等,也就是公開自己的交往可能,這正是祖克伯(Mark Zuckerberg)發明臉書的主要動機,可以說,這個年代不但不需要徵婚啟事,且若有人果真在報紙上刊登徵婚啟事,反而有點多此一舉了。
但婚姻真的這麼重要嗎?沒有結婚以及不能或無緣結婚的人可能覺得很重要,很多人畢生心願可能便是嫁娶,但在結婚多年後,我反而認為,人生不必完全投注在婚姻這件事,更重要的是,明白自已的需要,以及自己喜歡和嚮往的生活方式,如果你能過愉快的婚姻生活固然是最好,倘若不行,至少你過的是自己想過的生活,而不是過一個痛苦不堪的婚姻生活。
但我對一些渴望婚姻並非結婚不可的人,也有同理心。這是個人的抉擇。畏於未知及未可知,害怕孤單,寧可選擇有伴侶的人生,即便是品質不良的伴侶人生,畢竟無可厚非。我只是想說,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對婚姻或婚姻制度的看法完全不同了。我想說,不是和白馬王子結婚,從此便快樂幸福,不是,真的不是,而且要擁有幸福的婚姻生活,除了緣分還要有點運氣。畢竟幸福的從一而良的婚姻是少數。還有,忍讓或妥協都可能是維繫婚姻的必要條件。
其實徵婚啟事也是一種生活態度,你不是非要結婚才徵婚,你也不是非要結婚,人生才會幸福。帶著一點往外探究的好奇心,一點往內觀看自己的反省,人生不也很寬闊?
你不需要徵婚。
二○一四年十月二十日


內文摘錄
〈第一個男人〉
他的頭髮梳得很整齊並抹了油,臉白而大,除了眼角有魚尾紋外,並未留下太多風霜的痕跡,眼睛雖小但很有神,這使他的整張臉顯得有意思。

他是第一個男人,第一個來應徵的男人,內科醫生。
今年五十歲,妻子已去世多年,詢問我一些問題後,約我星期日下午二時見。他說,平常診所很忙,只有週日才有空。他說,碧富邑二樓咖啡廳好了,屆時他會將一份報紙放在桌上,並且坐在靠近入口的地方,以茲識別。
內科醫生準時坐在咖啡廳,他並非坐在他所說的靠近入口的地方,但桌上果然擺著報紙。他抽555 菸,喝咖啡,穿質料十分高級的暗紅色印花襯衫、藍色領帶,他對我招手微笑,站起身讓我坐下。
剛才看到一個長頭髮女孩的背影,我想大概是妳,他說。但我並未在電話上告知外型特徵。
我坐下來,點了番茄汁。一時之間覺得頗尷尬,畢竟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徵婚。他請我抽菸,我注意到他的咖啡杯是空的,問他是不是來了很久?記不得他回答了什麼,隔壁桌來了兩對夫婦和一個小孩,我聽到有人在交談中提到「一見鍾情」這四個字。
我看著他,他的頭髮梳得很整齊並抹了油,臉白而大,除了眼角有魚尾紋外,並未留下太多風霜的痕跡,眼睛雖小但很有神,這使他的整張臉顯得有意思。
他不太說話,這大約也是使我感到尷尬的原因,我開口解釋自己徵婚是因為家人逼迫早日結婚等等不得已的苦衷,其實自己並不急著結婚。而在稍後,我意識到自己的解釋,只不過是優越感在作祟罷了。
他問我徵婚啟事刊登後是不是很多人跟我聯絡?我說不多,而且對象都不理想。妳的啟事寫得不好,用的辭句不對,他分析,這則徵婚啟事不但沒指明徵求男士的年齡,而且容易讓人起誤會。我仍然堅稱啟事不是出自我的筆。一段沉默。
既然來徵婚,只好硬下頭皮,我尷尬地問:「年齡相差懸殊對你不會造成什麼困擾嗎?」他說他也考慮過這個因素,但認為就算不結婚,做做朋友也無妨。
我企圖多了解他的想法,便笑著說,我的青春可不容許我再拖延下去呢!他也笑了,但不再答話,似乎是因為無話可說。我還問他,若我和他來往,兒子會反對嗎?他說兒子念研究所,平常在家教班教書,自己賺錢養自己,很獨立,父子兩人互不相涉。
妻子逝世已有十多年,他一直鰥居。問他日子怎麼過?他說每天在診所工作就到晚上八點多,星期日休假會去爬山、郊外走走、玩玩照相機、打打小牌。又問他是否找過其他的結婚對象?說沒有是騙人啦!他說,有的是朋友介紹,有的是自己在報上刊登廣告,其他則都是在風月場合認識。
「騙婚的事情也發生過。」一聽他提到騙字,我嚇了一跳,被騙了什麼呢?我問。他說像他這樣的年紀,被騙感情是不可能,而騙一點小錢是無所謂,「裝不知道就算了。」
曾經有一名女子當教師,對方想結婚;才初次見面,他並沒有結婚的念頭。臨別時女老師向他要了兩千元車資,她說,已經見了面,就應該給錢。
他認識了一名二十五歲的女孩,是看到他的徵婚啟事來找他,兩個月後向他「借」了三萬給外婆看病。內科醫生說,交往了一段時間,給這些錢也是理所當然。
還在風月場合結交了一名女子,向他「調」十幾萬說要買房子,將來可以作為愛窩,經過他主動調查,發現並無其事……
談話至此,我有兩個想法。第一,我似乎也有騙婚的感覺,只不過不是騙錢。第二是:我也可騙他的錢。然而第二個想法稍縱即逝,太荒謬了。太荒謬了。
我說有事必須離開,並向他道歉,我似乎真的過意不去,他說要送我一程。從碧富邑走出來過信義路時,他刻意想扶我;另一次在車內,收音機裡播著內容生疏乾燥的訪談,他伸手很快地摸我的肩膀,突然說:「妳正面側面都好看。」他開著車,駛向敦化南路,下車時,我說:「再見。」內科醫生從車內探身說:「如果妳不找我的話,大概是妳怕丟了。」到現在,我還不懂那「丟」字是何意?
我離開的那一刻確定我不會和他結婚。幾天後,他曾再打過電話,很客氣地在答錄機裡詢問我的近況,我沒回電話。


陳玉慧 vs. 馬家輝〈聽別人的故事,多好玩〉

時間:二○一一年二月一日
地點:香港世紀海景酒店
陳玉慧(以下簡稱陳):我年輕的時候喜歡嘗試,這本書就是當時我的五個構想之一。但做完這本之後我就放棄了,現在想想好後悔,另外那四個構想更有趣呢。
馬家輝(以下簡稱馬):不如我們就從這本書的緣起、當初你的那五個想法開始吧。
陳:讓我想一想。第一個就是「徵婚」,第二個就是「床」,第三個困難度很大,「流浪街頭一百天」,不回家。第四個是環遊世界,找一百位各地算命仙幫我算命……第五個我現在忘了,都是行為藝術那一掛的。
馬:為什麼後來只做了一個?
陳:我做完「徵婚啟事」之後很轟動,在台灣的《中國時報》上連載,收到很多讀者反應。但是也有兩名作家大力地撻伐,說難道作家沒有想像力了,才要這樣來寫書?我當時有點被嚇到。剛從海外回來,腦子裡有一大堆的想法,才做一個就被人批評,有點害怕。所以就把另外四個丟掉,去做我的本行戲劇了。
馬:我聽到這個滿驚訝的。我是一九八九年七月離開台灣去美國,算是經歷過一九八○年代的台灣,那是一個從「戒嚴」到「解嚴」的年代。你一定記得當時最流行的廣告是司迪麥口香糖廣告: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所以,一個這樣的寫作藝術的概念表達在文字上面,在一九八九年的台灣,還會受到來自作家的這種攻擊,讓人意外。
陳:我想我是走得快了一點。現代社會的生活面貌,還真的是難以想像。在我看來,創作者是要想像力,沒錯,但是創意不僅是故事情節的想像,創意也可以是創造新的形式。內容上可以有想像力,形式上也可
以有想像力。
馬:這五個想法的來源是什麼?
陳:我在巴黎是學戲劇的,對波爾的「無形劇場」非常著迷。實際上,我常常在生活裡頭看到很多劇場的東西。
馬:為什麼這個「無形劇場」會應用在「徵婚啟事」上面來呢?是不是那時候有什麼特別的狀況,讓你想對當時的台灣,特別是男人—因為「徵婚」是針對男人的,雖然你也提到有一個女人跑來了—是不是對當時台灣的愛情婚姻故事感興趣?
陳:當時想得沒那麼清楚。當時,只是因為很想結婚,所以在創作時有關婚姻的主題便會跳出來,我想這不但是我,也是大家都感興趣的題材。我另外一個題材就是「床」,我的床,是要和男人談我的床,其實就是要談「性」。《徵婚啟事》要談愛情、婚姻。寫完以後才發現,其實當時來徵婚的人並不是主流的人物,主流的人物比較不會來徵婚。但這些因素都非我自己一人能掌握,所以書的內容也非我所能
主導,我因此覺得這種創作形式非常有趣。
馬:我不曉得主流的人物會不會徵婚。徵婚的人裡面當然有些非主流的,像這本書裡寫到,有自己說被包養的;也有主流的,像書裡寫到的中年的、前中年的,三十、四十、五十歲的都有,有老婆走掉的,也有老婆死掉的。這些人在社會上,特別是在過去二十年的台灣,我覺得滿主流的。台灣的離婚率,據我的記憶,排在世界上最高的前幾名,離婚率很高,這些人其實滿主流的,有了這樣一個報紙上的「徵婚啟
事」,在那個年代,就把他們召喚出來,呈現在你眼前。


作者簡介


陳玉慧

法國國家社會科學研究院文學及歷史系碩士。台灣知名作家,華文創作界的傳奇女性,天生帶有對語言、文字的豐富感受力,與敏銳而細膩的觀察力。她以動人的筆調,寫出銳利眼光底下人與世界的樣貌,刻畫內心與外在種種幽微的交遞。

她精曉多國語言,曾旅歐多年,在巴黎學戲劇表演,到紐約外外百老匯當導演,在國際新聞現場衝鋒陷陣,帶回許多珍貴的第一手新聞。留法時期專攻戲劇,對她後來多元跨界的藝術表現風格有很大的影響。曾獲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香港浸會大學「紅樓夢獎」決審團獎,及台灣新聞評議會主辦的傑出新聞人員獎等。當過演員和編劇,也導演過許多膾炙人口的大戲。

《徵婚啟事》為其成名之作,以新穎的創作手法引起文壇相當大的迴響,歷經多次改編,轟動一時,影響力歷久不衰。影射台灣百年歷史的長篇小說《海神家族》,獲得多項文學大獎,奠定她的文壇地位。散文集《失火》、《你是否愛過?》、《巴伐利亞的藍光》、《我不喜歡溫柔》、《遇見大師流涙》、《慕尼黑白》、《我的抒情歐洲》等,更以自我內在獨白與旅歐心事而在文壇獨樹一格。舞蹈家林懷民譽為當代最動人的散文家,文學評論家陳芳明稱之為台灣的「世界之窗」,作品被譯成多國語言出版。

行銷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