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新加坡六十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

原文書名:


9786264120982新加坡六十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
  • 產品代碼:

    9786264120982
  • 系列名稱:

    啟思路
  • 系列編號:

    24
  • 定價:

    490元
  • 作者:

    童振源
  • 頁數:

    272頁
  • 開數:

    17x23x1.44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618
  • 出版日:

    20250618
  • 出版社:

    釀出版-秀威資訊
  • CIP:

    738.7
  • 市場分類:

    經濟商學(一般大眾)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商業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新加坡這個「小紅點」,如何從資源匱乏的貧困小島,憑藉卓越的高效治理與前瞻的全球化策略,成功轉型為全球領先的經濟與金融中心?揭開新加坡60年來從小島變強國,從零到全球標竿的成功祕訣!

作為一個多元種族、多語言、多宗教的社會,新加坡的成功不僅體現在經濟成就與行政效率,更深層的根基在於社會穩定、族群和諧及國民凝聚力。本書共分十大主題,收錄六十篇文章,深入剖析新加坡在總體發展、政府治理、外交與國防、經濟發展、生產要素、教育制度、科技創新、城市規劃、社會和諧、觀光與文化等各領域的政策制度與戰戰略思維。新加坡的成就並非偶然,而是政府長期奉行唯才是用、推動良善治理並致力於維護社會和諧所孕育的成果。

小國大智慧,駐星代表童振源與您一同探索新加坡獨立建國60年來的成功經驗,看見一座城市的蛻變,一部現代化國家的治理典範。

作者簡介


童振源
現任駐新加坡代表,曾任僑務委員會委員長、駐泰國代表、行政院發言人與陸委會副主委,亦長年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關係碩士與博士學位,專長涵蓋國際政治經濟、中國經濟發展與預測市場等領域。著有《全球化下的兩岸經濟關係》、《東亞經濟整合與台灣的戰略》、《未來事件交易簿》、《2023台灣經濟發展藍皮書》、《打造僑務工作4.0》等多部專書。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小國大智慧,駐星代表童振源與您一同探索新加坡獨立建國60年來的成功經驗!
★全書以「總體發展」、「政府治理」、「外交與國防」、「經濟發展」、「生產要素」、「教育制度」、「科技創新」、「城市規劃」、「社會和諧」、「觀光與文化等」等十大主題,六十篇專文,深入淺出,具體分析。

書籍目錄


序言 新加坡六十年的啟示:唯才是用、良善治理與社會和諧╱童振源

●總論
 第 1 章 崛起:從貧困小島到世界經濟強國
 第 2 章 小紅點:發展成就位列世界前茅
 第 3 章 李顯龍分析新加坡成功六因素

●政府治理篇
 第 4 章 國家領導人養成制度三特色
 第 5 章 政務官薪酬制度:高薪攬才,廉能治國
 第 6 章 獎學金計畫:吸引卓越人才投身公共服務
 第 7 章 官員借調計劃:強化公私部門與國際合作
 第 8 章 公私部門分工的成功典範:Certis CISCO與CBM

●外交與國防篇
 第 9 章 面對全球變局的外交新方略
 第10章 外交部長談國際新秩序的應對策略
 第11章 蘭花外交:軟實力展現與國際友誼的橋樑
 第12章 以實力捍衛和平:躋身全球最和平國家之列

●經濟發展篇
 第13章 2025預算案應對全球經濟變局
 第14章 四項策略確保經濟持續成長
 第15章 主權基金高獲利 貢獻五分之一財政收入
 第16章 數位經濟飛速增長 比金融業更重要
 第17章 重塑亞洲資產管理版圖
 第18章 外資吸引力大爆發 新加坡跑贏香港
 第19章 創業生態系統 疫情後亞洲第一
 第20章 獨角獸生態系:東南亞新創企業的成長熱點
 第21章 大士超級港:鞏固世界航運與物流樞紐地位
 第22章 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 臺灣是重要合作夥伴
 第23章 星展銀行嚴格的治理機制:績效與責任並重

●生產要素篇
 第24章 填海造陸的國土持續進化
 第25章 實現水資源自給:科技創新與環境改造雙管齊下
 第26章 能源轉型:既是艱鉅挑戰也是龐大商機
 第27章 加強人力資本投資 提升技能與薪資
 第28章 吸引國際人才:兩年超過10萬專業人士進駐
 第29章 外來人才的成功範例:Sea與Grab

●教育制度篇
 第30章 九大教育方針應對AI浪潮與國際新局
 第31章 國際學術諮詢小組在大學的關鍵角色
 第32章 兩所大學國際排名領先之要訣
 第33章 培育人才與國家發展相得益彰
 第34章 教育成為全球化服務業
 第35章 黃金課程的成功範例:國際漢語教學碩士學程
 第36章 教師的實習新模式:走出校園,接軌產業

●科技創新篇
 第37章 數位辦公室解決老人與攤販的數位落差
 第38章 智慧快速通關 安全控管不打折
 第39章 無蚊奇蹟:科技與環保並行的滅蚊戰略
 第40章 大學圖書館的數位轉型
 第41章 多元戰略與數位科技 確保糧食安全
 第42章 現代漁村的成功範例:百美海洋牧場

●城市規劃篇
 第43章 人人買得起、付得起、願意長住的組屋
 第44章 社會工程師劉太格 奠定盛世基礎
 第45章 樂齡組屋的成功案例:在海軍村養生
 第46章 新加坡河從黑水河到世界級地標
 第47章 從城市規劃到價格機制 確保交通順暢
 第48章 三項人性化的交通措施
 第49章 從「花園城市」到「自然中的城市」

●社會和諧篇
 第50章 多種族融合共存 打造公民國家認同
 第51章 歡騰國慶盛典 信約凝聚全民共識
 第52章 守護國家:防止外來干預
 第53章 立法防止外力破壞種族和諧
 第54章 立法限制可疑轉帳 對抗猖獗詐騙

●觀光與文化篇
 第55章 打造全球頂尖旅遊勝地精準策略
 第56章 口碑行銷與名人加持強化觀光魅力
 第57章 F1賽車帶動國際觀光與全球商機
 第58章 補助泰勒絲演唱會穩賺不賠
 第59章 平民小吃 vs. 頂級奢華餐飲
 第60章 熟食中心的道地南洋美食

推薦序/導讀/自序


〈序言〉新加坡六十年的啟示:唯才是用、良善治理與社會和諧╱童振源

  今(2025)年是新加坡獨立六十週年。這個被稱為「小紅點」的城市國家,在短短六十年間,於全球舞台上屢創佳績,於多項指標中名列世界前茅,在亞洲居領導地位。新加坡在各方面都展現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其成功經驗值得深入探討。
  1965年,土地581平方公里、人口189萬的新加坡被迫脫離馬來西亞聯邦獨立,面臨國土狹小、資源匱乏、種族衝突、外在威脅等多重挑戰。然而,憑藉卓越的高效治理與前瞻的全球化策略,新加坡成功轉型為全球經濟與金融中心,成為亞洲乃至全球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這本書,便是想回應一個核心問題:新加坡如何在建國初期處於劣勢條件與面臨嚴峻挑戰下,轉型為全球領先的現代化國家?
  這樣的提問,對我個人而言,帶有特別的情感與時代意義。到新加坡任職將近兩年,雖然公務繁忙,但每天行走在這座城市中,親身體驗它的節奏、秩序與效率,深感這個小國家蘊含著豐沛的治理智慧。新加坡的成就並非偶然,而是政府長期奉行唯才是用(Meritocracy)、推動良善治理(good governance)並致力於維護社會和諧(social harmony)所共同孕育的成果。
  我深知,自己僅在新加坡生活兩年,所見所聞仍屬有限。對於這個國家的歷史脈絡與深層文化,我仍在學習之中,但也正因為新來乍到,五感全開,受到強力的啟發,感觸良多。今年是新加坡建國六十週年,一個極具象徵意義的時刻。我藉此良機整理出自己對新加坡發展經驗的初步理解與反思,除了分享「他者」視角的觀察,也表達對新加坡六十年成就的敬意。
  新加坡的經濟發展非常亮眼。2024年,新加坡的名目國內生產毛額(GDP)高達7,314億新幣(約5,477億美元),1965年至2024年間,年均複合經濟成長率為7.0%,實質GDP約10.5年增長一倍。人均GDP從1965年的1,581新幣(約516美元)增長至2024年的121,161新幣(約90,689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為7.5%,約9.6年便能翻倍。簡而言之,新加坡立國六十年以來,無論國家或個人的財富,平均每十年都能翻倍成長。
  新加坡政府採取「出口導向、吸引外資、追求開放」的經濟發展模式。2024年新加坡在全球經濟自由度排名第一。1965年至2024年間,新加坡對外貿易的年均複合成長率高達10.0%,約7.3年實現翻倍。
  此外,2023年外商直接投資新加坡累計金額突破2.8兆新幣,年均複合成長率高達15.1%,不到五年便翻倍;當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達1,597億美元,全球排名第三,僅次於美國與中國,而且僅僅落後中國36億美元。同時,資產管理規模達4.1兆美元,首次超越香港,成為亞洲最大金融中心。
  2025年美國變化莫測的關稅政策,將國際局勢推向充滿不確定的階段,新加坡總理黃循財4月4日透過社媒發表全國談話,提醒全球化和自由貿易趨勢已經逆轉,在更具保護主義的時代,新加坡這類小型開放經濟體因為對貿易依賴度極高,面臨著被擠壓、被邊緣化、被拋棄的風險。面對變局,黃循財總理提醒全國國民必須憑藉財政儲備、社會凝聚力和堅定決心,比其他國家做好更多準備迎接衝擊。
  由副總理兼貿工部長顏金勇領導的新加坡經濟韌性小組隨即成立,並在4月16日舉行首次會議,制定三大重點工作項目,從信息共享、短期援助及長期戰略規劃,協助本地企業和員工,尤其是中小企業熬過關稅難關。
  此次國際貿易體系的新危機,是對小國領導力及國民韌性的考驗,新加坡政府能迅速回應正是六十年來高效治理的證明。新加坡政府一向重視政務官的領導能力,透過高薪吸引頂尖人才、降低貪污風險,還建立了一套參考市場薪酬、以績效為導向的薪酬制度,確保政府施政成效。此外,新加坡政府致力於培育專業公共管理人才,並強調跨部會整合全才,以提升政府效能。
  然而,新加坡的成功並不僅止於經濟與效率,更深層的基礎,在於社會的穩定、族群的和諧與國民的凝聚力。
  作為一個多種族、多語言、多宗教的社會,新加坡建國之初便面臨激烈的種族衝突與社會分裂風險。政府因而制定一系列政策來推動融合與和諧,從國家的語言政策、公共住房的族群配額制度,到國民服役制度的全民參與,這些設計不僅促進社會和諧,更逐步建立起跨族群的國家認同感。
  這套制度背後,是一種深切的體認:一個小國若內部不穩,就無從在外部世界中立足;沒有社會凝聚力,便難以維持政治穩定與推動經濟發展。
  在應對全球挑戰方面,新加坡政府採取多項策略。保持穩健的財政與貨幣政策,推動創新與轉型,重視教育與人才培養,並透過公私協力提升治理效能。同時,新加坡政府強調三大核心策略提升經濟競爭力,包括提升科技與創新能力、強化企業生態系統、克服基礎設施與資源限制。
  在國防方面,新加坡持續強化自主防衛能力,近幾年國防預算約占政府總預算的五分之一、約占GDP的3%,同時全民服役制度強化了國民對國家的認同感與責任感。
  在外交方面,新加坡堅持不選邊站、多邊主義與一致性原則,強調可信、透明與長期夥伴關係,使其在大國博弈與區域合作中維持獨立而有利的戰略地位。
  在人才方面,各部會提供相當多名額獎學金,讓優秀學生到國內外著名大學深造,再回來政府部門服務,後續也有完善的人才晉升與政務官培育制度。這不只是人才培養,更是確保國家的治理品質得以延續與升級。
  在住宅方面,根據《小紅點 大戰略》一書的描述,1965年新加坡獨立時,79%的人口住在貧民窟。到了1985年,新加坡成為首個沒有貧民窟與棚戶區的亞洲城市,1989年已經有87%的人民住在政府的組屋。2023年,77.8%的家戶居住在約120萬套組屋中,新加坡國民擁有自有住宅的比例高達89.7%。
  新加坡政府在教育制度、人力資本、產業轉型、基礎建設等領域,亦採取前瞻性的策略與措施,包括個人化教育、終身學習、AI與能源基礎設施投資、生技醫療與半導體研發投資、填海造陸與海空港口擴建,並善用國家主權基金進行長期布局,保障國家財政永續。
  我無意將新加坡經驗理想化,它也有面對的問題與挑戰,例如國土狹小、少子化與老齡化、新移民與原居民之間的相互調和、物價高漲、社會競爭壓力、氣候變遷、能源轉型挑戰,以及近年反全球化浪潮下逐漸增高的貿易壁壘。新加坡這個小國正以累積了六十年的大智慧積極回應,這些治理經驗的確值得每一個正在追尋改革與進步的國家細細琢磨。
  新加坡走過的六十年,讓我們看見一個核心事實:國家的命運,不只取決於資源、人口或地理,最重要的是人才培育與唯才是用。新加坡培育人才、吸引人才、運用人才、尊重人才,讓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層面都有頂尖專業人才帶領,進而創造今日的新加坡盛世。
例如,被譽為「新加坡組屋之父」的劉太格,於1969年在新加坡政府的邀請下,從美國返國,加入建屋發展局,服務20年,其中10年擔任局長。在這段期間,他曾與建國總理李光耀進行過約20多次的一對一的午餐會談,每次約一小時。李總理平均每次會提出三個課題,包括他的一些新策略,有些策略劉太格不同意,經解釋後,李光耀總理最終都會欣然接受。
  回顧這段歷史,劉太格深有感觸地向我說道:「新加坡的最高領導不是總理,不是總統,而是真理。」另外,劉太格在主編的《小紅點 大格局》書中也直言:「新加坡的成功也是人才戰略的成功,正是這一大批優秀公務員的奉獻付出才有了今天的新加坡。」
  本書旨在剖析新加坡建國六十年來的發展經驗,內容共分為十大主題、六十篇文章,立體呈現新加坡的治理模式與發展成果。首先以「總論」開篇,總覽新加坡從貧困小島崛起為全球經濟強國的歷程。接續探討其成功核心―「政府治理」,繼而分析新加坡在動盪國際局勢中的「外交與國防」策略。
  在發展層面,本書涵蓋「經濟發展」的布局與因應挑戰,以及對「生產要素」如土地、水資源、能源與人力的有效整合。「教育制度」深入剖析人才培育策略,而「科技創新」則聚焦於數位轉型與環境永續。
  「城市規劃」展現新加坡在住房、交通與綠色永續上的遠見執行;「社會和諧」探討多元族群間的融合機制與法制保障;最後,「觀光與文化」說明如何以軟實力與國際行銷,塑造兼具魅力與競爭力的國家品牌。
  新加坡獨立六十年的關鍵時刻,我希望與讀者分享自己觀察到的新加坡發展經驗、制度理念與政策智慧,也衷心祝福新加坡在現有的堅實基礎下,面對反全球化的驚濤駭浪能繼續順利破浪前行。
  謹以此書,表達我對新加坡六十年卓越成就的敬意,亦作為讀者理解其崛起歷程的重要參考。
最後,我要誠摯感謝出版社同仁的卓越編輯與傑出設計,亦特別向吳英成教授及其夫人江靜芳女士致上深深謝意。兩位不僅協助校對與潤飾草稿,提升文字的準確性與流暢度,更細緻補充資料,使全書內容更加貼近新加坡的實況。他們傾注心力的協助,是一份沉甸甸的情誼與溫暖,我將銘記在心。

     駐新加坡代表 童振源 2025年4月20日


文章試閱


※摘自本書第22章,〈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 臺灣是重要合作夥伴〉:
 
  過去十年來,新加坡的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吸引眾多跨國企業投資,成為全球半導體生態系的重要樞紐。根據新加坡政府於2024年的公告,新加坡生產了全球10%的晶片,並供應約20%的半導體設備。
  在這段期間,半導體產業的產值增長2.7倍,附加價值更提升3.3倍,兩者的複合年增長率(CAGR)皆達雙位數。同時,該產業對國內生產毛額(GDP)的貢獻也從2.8%上升至5.6%,顯示其對新加坡經濟發展的關鍵影響力。
  從產值來看,從2014年到2023年新加坡半導體產業產值的複合年增長率為11.8%。新加坡半導體產業在2014年產值為489億新幣,占製造業總產值的16.0%。隨著全球半導體需求的增長,2017年產值迅速擴張至853億新幣,占製造業總產值的26.5%,並在2018年突破1,009億新幣,占比提升至27.7%。
  這一增長趨勢持續至2022年,當年產值達到歷史高峰1,567億新幣,占製造業總產值的33.9%,相當於超過三分之一。然而,2023年受到半導體市場景氣波動的影響,產值略微回落至1,334億新幣,占比降至32.2%,但整體而言,仍維持在相對高位。
  若以附加價值衡量,從2014年到2023年新加坡半導體產業附加價值的複合年增長率為14.4%,成長速度更為顯著。2014年新加坡半導體產業的附加價值為112億新幣,占製造業附加價值的17.6%。在2017年,隨著產業擴張,附加價值增長至188億新幣,占比提升至23.8%,並於2018年突破334億新幣,達到33.6%。
  到了2022年,附加價值進一步攀升至552億新幣,占製造業附加價值的40.5%,顯示新加坡半導體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然而,2023年受到市場影響,附加價值降至376億新幣,占比回落至32.5%,仍遠高於十年前的水準。
  半導體產業對新加坡GDP的貢獻亦顯著提升。2014年,該產業對GDP的貢獻僅為2.8%,但隨著產業快速發展,2017年增至4.0%,2018年突破6.6%,2021年進一步達到7.4%,並在2022年攀升至歷史高點8.0%。
  換句話說,在2022年,每100新幣的GDP中,就有8新幣來自半導體產業,突顯其對國家經濟的支柱作用。然而,2023年由於市場波動,貢獻率回落至5.6%,但仍維持在長期成長趨勢之上。
  儘管新加坡半導體產業的產值與附加價值在過去十年間大幅成長,其雇用人數卻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水準,顯示出產業生產力的顯著提升。2014年,該產業的員工總數為36,598人,即便到了2018年,產值與附加價值大幅提升,員工人數卻略微減少至34,985人,反映出生產自動化與技術升級的趨勢。
  2022年產值與附加價值達到歷史高峰,但員工人數僅35,521人,顯示產業依賴高效生產模式,而非單純依靠人力擴張。2023年,員工人數持續維持在35,284人左右,與前一年相差不大,進一步印證了新加坡半導體產業的高附加值與高生產力發展方向。  
  整體而言,新加坡半導體產業在過去十年間實現了驚人的成長,不僅在全球市場占據重要地位,也對國內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隨著技術創新、產業升級以及全球半導體需求的持續增長,新加坡半導體產業將持續發展,成為推動該國經濟前進的重要動力。

●台新維持緊密合作的半導體夥伴關係
  新加坡的半導體產業以外商為主,且生產的晶片皆屬成熟製程(7奈米以上)。其半導體生態系統主要由國際半導體巨擘與本地中小企業組成,涵蓋設計、製造、設備供應、封裝測試及研發等多個環節。
  半導體設計領域,台灣的聯發科、瑞昱,美國的高通、博通及邁凌均在新加坡設有據點;晶圓製造方面,美光、美滿、格羅方德、台積電、聯電、世界先進與德國世創電子也在當地投資設廠。
  此外,新加坡亦是半導體設備與封裝測試的重要據點。美國應用材料、科磊及荷蘭ASML等設備大廠均在當地設立營運據點,而日月光、長電科技及新加坡本地企業聯合科技則負責半導體封裝測試業務。
  同時,許多跨國企業也選擇在新加坡設立研發部門,例如應用材料、超微(AMD)、世創電子及聯發科,進一步強化當地的技術創新與研發能力。
  新加坡本地的半導體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主要提供解決方案、材料、設備與零組件給大型晶圓製造商與設備供應商。例如,永科控股是英特爾半導體測試方案的關鍵合作夥伴,而ELH Tech則是3D列印半導體零組件的供應商,服務對象涵蓋全球主要晶圓代工廠。
儘管新加坡成功吸引眾多國際大廠設廠,但全球三大半導體龍頭―台積電、三星與英特爾―皆未在當地建置高階製程晶圓廠。這主要是因為美國、日本與歐洲政府紛紛提供數百億美元的補貼以吸引高端製程投資,而新加坡選擇不參與這場「補助競賽」,將資源集中於吸引成熟製程的半導體投資案。近年來,這一策略確實奏效,新加坡成功吸引多家大型半導體企業投資,生產的晶片應用於汽車、消費電子、行動裝置及工業設備等領域。
  近兩年來,新加坡的半導體投資案頻頻落地,展現出成熟製程市場的活力。2022年2月,台灣聯電宣布投資50億美元,興建22-28奈米製程晶圓廠;2023年7月,美國格羅方德投入40億美元,建造14與28奈米製程的半導體廠;2024年6月,台灣世界先進與荷蘭恩智浦宣布聯手投資78億美元,興建28奈米及以上製程的半導體廠。
  台灣與新加坡的半導體產業合作歷史悠久,對全球供應鏈的穩定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早在1998年,台積電便與荷蘭飛利浦電子及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合作,在新加坡投資12億美元成立Systems on Silicon Manufacturing Company(SSMC),生產0.25-0.11微米晶片。同年,台灣日月光也投入3,000萬美元於新加坡發展半導體封裝測試業務,如今該廠員工已超過750人。
2000年,聯電與德國英飛凌共同投資36億美元,在新加坡建造12吋晶圓廠,生產0.13-0.10微米晶片,這是當時新加坡製造業單一最大投資案。新加坡政府對此高度重視,經濟發展局旗下的投資機構EDBI更直接參與投資,持股15%。2022年,聯電再度追加50億美元,擴建生產22-28奈米晶圓,以滿足全球市場需求。
  不僅是製造端,台灣在新加坡的研發投資也不斷增加。從2004年至2020年,聯發科已在當地投入3.3億美元,並於新加坡建立全球最先進的研發中心之一,目前雇用約300名研發工程師。2024年6月,聯發科更承諾未來五年將再投資3.7億美元,深化新加坡的半導體技術創新。
  台灣與新加坡的半導體產業合作與全球供應鏈分工,也反映在雙邊貿易結構中。2022年,台灣出口至新加坡的產品中,約80%為半導體相關產品,而新加坡對台灣的出口中,半導體產品亦占60%。這種緊密的經濟聯繫不僅促進雙邊產業發展,也大幅提升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