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為永續尋找答案:從企業、教育、家庭到社會的跨界思考

原文書名:


9786264197601為永續尋找答案:從企業、教育、家庭到社會的跨界思考
  • 產品代碼:

    9786264197601
  • 系列名稱:

    BIG系列
  • 系列編號:

    DH00468
  • 定價:

    500元
  • 作者:

    林偉賢/張國全/王執定等著
  • 頁數:

    256頁
  • 開數:

    14.8x21x1.3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1007
  • 出版日:

    20251007
  •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
  • CIP:

    541.43
  • 市場分類:

    企業管理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商業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集結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中國五地菁英老師,
共同領航,在各領域中耕耘實踐,踏上永續ESG的康莊大道!

「永續的答案,從來不是單一解方,而是多元視角的融合。本書正是這樣一場精彩的跨界對話,它提醒我們:當專業與熱情相遇,當個人與社會共鳴,永續就不再是遙遠的理想,而是每一天的生活實踐。
衷心推薦這本書給所有關心未來的人。讓我們一起,為永續找答案,也為下一代寫下更美好的篇章!」──吳佰鴻

「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彙編,更是行動的號角。這群跨界實踐者,用生命故事點燃永續的火花,鼓勵我們重新思考、勇於行動,尋找屬於自己、也屬於這個時代的永續答案。
誠摯推薦《為永續尋找答案》。讓閱讀成為起點,讓行動引領改變,為世界注入真正的續航力量!」──陳亦純

本書所匯集的文章,積極傳達了來自企業、法律、保險、教育、都市更新與社會現場的聲音,揭示經營背後更長遠的目標與價值觀。──從環境保護(E,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Social),到公司治理(G,Governance),除了要應對變化,亦須選擇如何面對未來。

從信託、勞資、治理,到教育、親子與生活美學,本書集結14位橫跨不同領域的實踐者,共同譜寫屬於這個時代的永續行動紀錄。

作者簡介


林偉賢 東吳大學講座教授、實踐家教育集團董事長
張國全 中華保險與理財協會財務講師,來自新加坡
王執定 家族信託規劃師
田 芹 匯芹有限公司創辦人,來自安徽淮南
吳宗儒 親子教養實踐家、小兒科專科醫師、幸福的四寶爸
竺青玉 AI+ ESG生活美學教育培訓顧問
柯佳儒 退休理財規劃師
孫震斌 AXTI CONSULTANCY 創辦人,來自馬來西亞
陳民欽 宸謙傳承地政士事務所所長、金豐集團勞資顧問全國第一名
黃之也 京羚稅務記帳士事務所企業顧問
黃春莊 經絡-護脊椎天使,越南25年新住民
詹家和 易德福國際有限公司總經理
戴智權 鵬耀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
謝依純 20年聲音工作者(配音、電台主持、活動主持)

書籍目錄


推薦序
永續的答案,始於跨界思考與行動╱吳佰鴻
跨界激盪的永續力量╱陳亦純

第一章 從個人信念出發:永續意識的萌芽
原點即圓點:活出一種可以被實踐的人生╱林偉賢
感恩這份使命:用一生熱愛保險、照亮他人人生╱張國全
我不是冠軍╱孫震斌
花香深處的記憶:傳承與外婆的百歲歲月╱田芹
蛻變的我:創造人生永續價值╱黃春莊
親子教養是一場愛與療癒交織的旅程╱吳宗儒
用聲音 寫下我的永續之道╱謝依純

第二章 企業治理與社會責任:經營者的多元挑戰
誰偷走了公司?兩個故事與一場舞弊的反思╱黃之也
從勞資專業出發:打造幸福企業與永續傳承之道╱陳民欽
法律不只是解決爭議:從律師到都市更新的推動者╱戴智權

第三章 ESG的日常實踐:生活、社會、制度與財務設計
ESG,從心開始!生活美學的時代來臨囉╱竺青玉
退休規劃:基本人權視角下的貧窮終結策略╱柯佳儒
讓信託承接家業,也承接未來:用安養信託思維建構家庭與企業的ESG實踐路線圖╱王執定

第四章 利己利人,走向未來
從共生到共好:企業永續的新時代想像╱詹家和

推薦序/導讀/自序


永續的答案,始於跨界思考與行動
中華華人講師聯盟理事長╱吳佰鴻

在中華華人講師聯盟邁向嶄新篇章的2025年,我們欣然迎接第二本新書《為永續尋找答案,從企業、教育、家庭到社會的跨界思考》的誕生。
繼上一本《人人都有演說天賦》鼓舞每個人發聲的力量後,這本新書更將視野從個體發聲的「術」,提升至回應時代召喚的「道」。這是一場跨領域的集體智慧匯聚,一個為永續未來尋找解答的行動宣言。
在快速變遷的時代,「永續」已不再只是口號,而是全球共同面臨的課題。從企業治理到家庭教育,從環境保護到社會責任,永續發展的實踐需要跨領域的思考與行動。
我是中華華人講師聯盟的理事長,很榮幸能為華盟第10本新書撰寫推薦序。這本書集結了14位專家的智慧,從法律、金融、親子教養到聲音藝術,展現了永續議題的多元面貌,更為讀者提供了具體的實踐路徑。

永續,是一場跨界的對話
書中戴智權律師以都市更新為例,揭示了法律不僅是解決爭議的工具,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橋梁。他從家事案件跨足都市更新,展現了專業如何與社會需求結合,創造更大的價值。這種「從利己到利他」的轉變,正是ESG精神的核心——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治理(Governance)三者缺一不可。
同樣地,王執定家族信託規劃師從財富傳承的角度,提出「信託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而是有意識的未來規劃」。他將ESG理念融入家庭資產管理,強調制度設計的重要性,讓愛與責任得以延續。這讓我們看到,永續不僅關乎企業,更與每個家庭息息相關。
柯佳儒老師以母親的故事為起點,呼籲將退休保障視為基本人權,並倡導從「個人存錢」走向「社會共備」的思維革新。這些文章共同提醒我們,永續的根基始於對家人與自己的深刻關懷,唯有安頓好個人的身心與未來,才能談及更大的社會責任。
詹家和博士以「從共生到共好」為題,提出企業永續的進化邏輯——從自保,到參與制度建構。他讓我們看見企業的另一種身份:不只是營利者,更是未來的共創者。

教育,是永續的根基
吳宗儒醫師在親子教養篇章中,以「愛與療癒」為核心,提醒我們:孩子的早期經驗形塑其未來的價值觀。當父母以尊重與接納陪伴孩子成長,不僅能療癒自己的內在傷痕,更能為下一代奠定健康的心靈基礎。這種「以人為本」的教養觀,正是社會永續的微小卻關鍵的起點。
而謝依純老師透過聲音藝術,傳遞了「溫暖溝通」的力量。她認為,真正的影響力來自於傾聽與真誠,這與ESG中的「社會責任」不謀而合——唯有當人與人之間建立信任,才能攜手面對更大的挑戰。
從越南來台的黃春莊女士以一位新住民、母親與教育者的身分,描繪她如何在語言與文化的夾縫中,用母愛與堅韌在台灣扎根,提醒我們:多元文化的融合,也是永續的根本。
來自中國大陸的田芹老師,足跡跨越多國,將精油賦予更多永續生命力,這位來自淮南的茉莉花女王,正在用香氣治癒世界。

跨界合作,創造共好未來
本書最令人驚豔之處,在於它打破了專業的藩籬。
陳民欽顧問從勞資專業出發,帶我們看見ESG中的「S與G」不只是報告裡的項目,而是公司裡每天正在上演的選擇。他說:「幸福企業,從來不是靠員工旅遊,而是從制度裡的公平開始。」
竺青玉顧問帶來生活美學與ESG的結合,讓我們重新定義「永續」的核心:不是KPI,也不是報表,而是一份從心出發的生活選擇。每位作者都從自身領域出發,卻又不約而同地指向同一個方向:永續需要跨界合作。
黃之也顧問透過舞弊案例,點出公司治理的漏洞,強調制度與文化並重的重要性,赤裸地揭露中小企業制度鬆動的代價。他問我們:「誰偷走了公司?其實常是我們放任制度破口的自己。」
林偉賢教授以自已的生命歷程,證明實踐家不是一種身分,而是一種選擇。他從被退學到成為講座教授,再到投身公益的歷程,證明了人生中的每一個「原點」,都可能成為實現夢想的「圓點」。這份堅韌與使命感,正是推動永續實踐的內在動力。
而孫震斌,寫下他的《我不是冠軍》。他從馬來西亞一個沒有得過獎的孩子,走到帶領千萬業績的團隊領袖。他用生命寫下一個平凡人的逆轉勝:「沒有未來,寧可重來。」這份相信,讓我們看見:真正的冠軍,不在起點,而在不放棄的選擇。
最後是張國全,新加坡壽險業界的標竿人物。他四十年如一日地深耕保險教育,把財務規劃化為愛的延續。他說:「我們不能只推銷商品,而是要成為客戶生命中的守護者。」

從思考到行動,人人都是永續的推手
身為講師聯盟的理事長,我深信「教育」是推動永續的關鍵。這本書不僅提供知識,更激發讀者從自身做起,無論是企業主、父母、教育工作者,或單純關心社會的公民,都能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行動靈感。
我由衷相信:演說,是改變的起點;實踐,才是永續的答案。謝謝每一位作者的勇氣與行動,也感謝你願意翻開這本書,和我們一起,為這個時代寫下答案。
永續的答案,從來不是單一解方,而是多元視角的融合。本書正是這樣一場精彩的跨界對話,它提醒我們:當專業與熱情相遇,當個人與社會共鳴,永續就不再是遙遠的理想,而是每一天的生活實踐。
衷心推薦這本書給所有關心未來的人。讓我們一起,為永續找答案,也為下一代寫下更美好的篇章!


跨界激盪的永續力量
台大保經董事長╱陳亦純

中華華人講師聯盟在2025年破天荒推出第二本作品《為永續尋找答案》,延續《人人都有演說天賦》的出版熱潮,讓更多講師在知識與行動之間找到書寫的力量。
吳佰鴻理事長的領航,為華人世界開創一個前所未有的永續對話平台,也為擅長演說的講師們,打開一片可以發揮筆力與心力的大天空。
這次集合了14位來自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中國大陸 五個地區的精銳講師,每一位都是在各自領域中努力耕耘的實踐者。
陣容之堅強,在華人講師界掀起廣大震撼。
林偉賢老師的國際教育視野、新加坡張國全老師在金融與理財教育的深厚功力,皆無需多言;越南講師黃春莊以新住民身份發聲,道出文化融合中的堅韌光芒;中國安徽的田芹老師則以天然精油第四代傳人的身分,呈現跨文化與代際傳承的永續價值,來自馬來西亞柔佛的孫震斌,多年來與華盟合作無間,為公益注入正能量。
台灣本地講師更是星光熠熠,包括資深配音員謝依純、律師戴智權、國際貿易專家詹家和、企業顧問黃之也、勞資顧問陳民欽、理財師柯佳儒、AI顧問竺青玉、親子教養實踐家吳宗儒,以及信託規劃專家王執定。
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彙編,更是行動的號角。這群跨界實踐者,用生命故事點燃永續的火花,鼓勵我們重新思考、勇於行動,尋找屬於自己、也屬於這個時代的永續答案。
誠摯推薦《為永續尋找答案》。讓閱讀成為起點,讓行動引領改變,為世界注入真正的續航力量!

文章試閱


從共生到共好:企業永續的新時代想像
詹家和博士

過去十年,企業永續(ESG)從一個冷門議題,迅速崛起為全球企業治理的核心語言。在氣候變遷加劇、社會不平等擴大、資本市場轉向價值導向投資的浪潮下,企業已不再只是追求營收與股東報酬的經濟體,更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任務,成為社會與地球未來的共同建設者。
起初,企業永續多從環境風險控管與品牌形象管理出發,試圖在淨零排放、減碳科技與ESG評等中搶得先機。但隨著全球監管趨嚴、利害關係人意識抬頭,企業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與自然、與人群、與制度之間的多重關係。此時,一種全新的永續邏輯逐漸浮現:不是「為了生存而永續」,而是「因為共好才被需要」。
本文以「利己、利人、利天下」為核心分析架構,帶您剖析企業如何從與自然「共生」的被動應對,邁向與社會「共好」的價值共創,再進一步參與「制度共益」的治理重構。這不只是永續策略的升級,更是一場企業價值觀的深層變革,從個體經濟行為者,轉型為制度參與者與社會共同體的一員。
在這場深刻轉型中,企業不只要問:「我們做得夠環保嗎?」更要思考:「我們是否正為世界帶來值得留下的意義?」

共生與利己:企業永續的起點是自保,也是一種轉機
在全球ESG意識高漲與政策壓力加劇之下,企業永續實踐往往從最直覺、最有回報的行動出發:保護自己、降低風險、符合規範。這正是「利己」邏輯的起點。企業意識到,若不積極回應永續趨勢,可能失去資本青睞、客戶訂單,甚至喪失社會信任。

1. 台灣法規催化ESG從形象工程走向制度責任
自《氣候變遷因應法》於2023年正式修法上路以來,台灣企業的碳管理義務大幅升級。新法明定,年碳排放量超過2.5萬噸的事業單位,須完成溫室氣體盤查並接受第三方查驗。環境部亦預計於2025年開徵碳費,並建立碳定價制度,為碳排成本正式貨幣化奠定基礎。
同時,企業在治理與社會面也迎來新挑戰。金管會將永續納入公司治理評鑑指標,要求上市櫃公司依規定編製永續報告書,揭露氣候風險、社會責任與治理機制,並逐步接軌CSRD與ISSB國際準則。而自2020年起實施的《勞動事件法》,則從程序正義出發,強化勞工在職場爭議中的保障與權利行使,加深企業在人權、雇傭關係與社會正義層面的制度責任。
這一連串規範推動,全面改變企業永續邏輯:企業不再只是「可以選擇做永續」,而是「必須主動轉型」。ESG從形象加分項,轉為治理責任與營運風險的核心。從內部利己邏輯,進化為受制度驅動、兼顧社會共好的治理行動。與此同時,國際要求同步升高。歐盟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將於2026年全面實施,針對高碳進口商品依碳含量課徵稅費;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已提出氣候揭露草案;日本亦於《綠色成長戰略》中明訂企業碳揭露時程。台灣企業若未加速接軌,將面臨全球市場邊緣化風險,失去產業競爭力與投資吸引力。

2. 企業「利己」實踐:從碳盤查到綠色轉型
在政策推力與市場壓力雙重驅動下,企業的環境治理邏輯逐漸從應付合規走向主動布局,尤其在高碳排產業與出口導向企業中,更展現出「利己」邏輯下的策略進化。這些企業透過建立碳盤查體系、導入內部碳費、採購綠電與布局節能工程,不僅回應法規,也提前部署未來的競爭優勢。以下三家台灣具代表性的企業,台積電、台達電與信義房屋,便以不同方式實踐從「共生」出發的環境與社會永續路徑,展現「利己即是起點,但不是終點」的具體實踐。

台積電:內部碳定價與綠電採購的超前布局
作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2022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達15.8萬公噸CO₂e,涵蓋Scope 1–3排放。2026年起將導入內部碳定價機制,使碳成本內化於研發與製造流程中;同時承諾2040年達成RE100,2023年綠電占比已超過18%。透過節能工程與碳資訊透明化,台積電逐步強化其氣候韌性與市場信任資本。

台達電子:綠建築與智慧節能的教育示範
台達電已在全球設立34棟綠建築與2座綠色資料中心,並導入節能管理系統,部分建築節能率高達60%。其位於美國Fremont的總部,更成為北美首座獲LEED Zero Energy認證的企業總部。台達不僅實踐低碳營運,更透過校園合作推廣綠建築教育,體現企業共生理念向社會價值延伸。

信義房屋:永續城市的生活實踐者
作為不動產業的永續領跑者,信義房屋多年來持續推動社區共融、綠建築、碳足跡揭露等行動。其內湖總部為台灣首批獲EEWH鑽石級綠建築的企業辦公室之一,具備節能、減廢、空品與水資源管理成效。此外,信義推動「社區一家」計畫,長期扶植地方永續行動、資助社區再造、促進鄰里參與,讓企業成為城市共好的推動平台。這不僅是減碳,也是一種以生活為核心的共生設計。
這三家企業從不同角度切入,展現出ESG從「利己」到「利人」的邏輯轉化,也鋪墊了後續推進制度參與與利天下邏輯的可能性。

3. 碳盤查、內部碳費與數據治理:從揭露邁向行動內化
多數台灣企業的永續實踐仍停留在第一階段,即進行溫室氣體盤查與揭露,作為因應法規與因應利害關係人關注的回應策略。根據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TCFD)所建議的架構,企業應揭示以下四大關鍵要素:
l 氣候變遷對營收、成本與資產負債表等財務項目的潛在衝擊
l 減碳目標、轉型路徑與情境分析等策略內容
l 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涵蓋 Scope 1–3,含供應鏈)
l 治理結構與氣候風險管理流程,包括董事會與高階主管責任
然而,僅止於揭露階段的企業,往往難以將永續真正內嵌至營運核心。唯有邁入第二階段導入內部碳定價制度,才能讓永續數據成為實際決策的依據。這樣的制度設計,讓碳排放這項「隱性成本」轉化為具體價格,導入至研發、採購、產品設計等部門的預算與評估之中。
根據碳揭露專案(CDP)資料,自2020年起已有逾2,000家全球企業(約占全球大型企業的一半)在其商業策略中採用或計畫導入內部碳價。至2022年,已有1,203家正式實施該制度,較前一年成長12%。其中包括微軟、聯合利華(Unilever)、L'Oréal等領導品牌。值得注意的是,超過80%的企業已將碳價納入高階管理者的績效指標,約41%的企業則進一步應用於供應鏈管理與投資決策。
這些實務顯示:當企業將碳定價制度化,ESG數據不再只是報告文本,而成為組織日常營運與資源分配的依據。這是企業從「揭露合規」走向「內化行動」、從「利己自保」邁向「利人共好」的關鍵轉捩點。

4. 共生邏輯的局限:從減害到價值停滯
儘管許多企業在「共生」階段已投入大量資源,推動碳盤查、節能工程與法規揭露,取得一定成果,但這種以風險控管為導向的永續路徑,逐漸顯現其內在局限。
首先,永續被視為成本中心仍是普遍現象。多數企業將ESG視為合規性的「必要支出」,而非策略性資源或創新驅動力,導致其永續部門難以獲得決策影響力。其次,社會正義與多元共融議題經常被邊緣化。性別平權、城鄉差距、原住民族與移工權益等核心社會議題,在環境優先的邏輯中往往淪為附屬項目,難以形成深層對話與回應。最後,企業在治理層面的參與度仍偏低。少有企業主動走出財報與報告書的框架,與社區、公部門、公民團體共構永續政策或治理機制,導致ESG仍多停留在「企業內部事務」,未形成跨界合作的轉型動能。
因此,當企業完成「與自然共生」的基本任務,下一階段挑戰將不再只是減害與合規,而是如何進一步創造對人的價值、修復社會裂縫,走向真正「與人共好」的實踐。
共好,不只是風險因應,而是意義創造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