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資本論(第一卷)
原文書名:Das Kapital, Volume I
產品代碼:
9786264233378系列名稱:
經典名著文庫系列編號:
1DAW定價:
950元作者:
馬克思譯者:
郭大力、王亞南相關作者:
審定:李華夏頁數:
840頁開數:
21x14.8x3.6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602出版日:
20250602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CIP:
550.1862市場分類:
經濟商學(一般大眾)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商業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 歷經百餘年,影響全人類至今的政治經濟體經典大作。
# 揭示資本與勞動的矛盾,塑造公平與解放的追求。
# 馬克思集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與哲學,畢生思想的結晶。
《資本論》為馬克思的經典之作,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運作原理,並深入探討資本、勞動生產、剩餘價值等關鍵概念。在書中,馬克思剖析了資本主義的運行機制,指出其內部的剝削關係及對勞動者的壓迫,從而為勞工階級爭取權益提供了理論基礎,挑戰傳統經濟學的基本觀點。《資本論》不僅是經濟學著作,也是深刻的社會分析報告,對於理解現代社會的結構和矛盾有無可替代的價值,是反思經濟、政治和社會現象的重要工具。
《資本論》共有三卷。本書為第一卷,討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其相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在第一卷中,馬克思詳盡分析了商品的雙重性——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說明資本主義經濟藉由商品交換形成,也揭示了資本家如何透過控制生產資料獲取剩餘價值,進而加深貧富差距,造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
無論是學術研究者、政治活動家,還是對當代世界運作有深入思考的讀者,《資本論》可用以探尋除資本主義外各種可能的社會形態,或為解決全球日益嚴重的社會經濟失衡及其所引發的反全球化運動,提供思想的資源。
# 歷經百餘年,影響全人類至今的政治經濟體經典大作。
# 揭示資本與勞動的矛盾,塑造公平與解放的追求。
# 馬克思集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與哲學,畢生思想的結晶。
《資本論》為馬克思的經典之作,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運作原理,並深入探討資本、勞動生產、剩餘價值等關鍵概念。在書中,馬克思剖析了資本主義的運行機制,指出其內部的剝削關係及對勞動者的壓迫,從而為勞工階級爭取權益提供了理論基礎,挑戰傳統經濟學的基本觀點。《資本論》不僅是經濟學著作,也是深刻的社會分析報告,對於理解現代社會的結構和矛盾有無可替代的價值,是反思經濟、政治和社會現象的重要工具。
《資本論》共有三卷。本書為第一卷,討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其相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在第一卷中,馬克思詳盡分析了商品的雙重性——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說明資本主義經濟藉由商品交換形成,也揭示了資本家如何透過控制生產資料獲取剩餘價值,進而加深貧富差距,造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
無論是學術研究者、政治活動家,還是對當代世界運作有深入思考的讀者,《資本論》可用以探尋除資本主義外各種可能的社會形態,或為解決全球日益嚴重的社會經濟失衡及其所引發的反全球化運動,提供思想的資源。
作者簡介
卡爾.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
猶太裔德國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歷史學家、新聞工作者。其重要著作《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以及創始的「馬克思主義」,深深影響人類歷史至今,延伸出許多派別、學術體系。
譯者簡介
郭大力(1905-1976)
中國經濟學家、翻譯家,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譯有《政治經濟學及賦稅之原理》、《原富》、《資本論》、《人口論》、《經濟學大綱》、《經濟學原理》、《生產過剩與恐慌》等古典經濟學名著。
王亞南(1901-1969)
中國經濟學家、翻譯家,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著有《經濟學史》、《世界政治經濟概論》等。譯有《經濟學及賦稅之原理》、《原富》、《資本論》、《人口論》、《經濟學原理》等古典經濟學名著。
相關作者簡介
審核者簡介
李華夏
臺灣大學經濟系學士,美國南伊立諾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海峽兩岸商務發展基金會秘書長、清華大學等校兼任教授。審定多本經濟專書,譯有《論降低利息和提高貨幣價值的後果》、《效益主義》、《資本主義的未來》、《國富論》、《凱因斯》、《馬克思》等書。
書籍目錄
原作者初版序
原作者第二版跋
法譯本之序與跋
編者第三版序
英譯本第一卷編者序
編者第四版序
中譯本譯者序
導論暨審定兼校譯者序
第一篇 商品與貨幣
第一章 商品
第二章 交換過程
第三章 貨幣或商品流通
第二篇 貨幣的資本化
第四章 貨幣的資本化
第三篇 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第五章 勞動過程與剩餘價值生產過程
第六章 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
第七章 剩餘價值率
第八章 工作日
第九章 剩餘價值率與剩餘價值量
第四篇 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第十章 相對剩餘價值的概念
第十一章 合作
第十二章 分工與製造業
第十三章 機械與現代工業
第五篇 絕對剩餘價值與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第十四章 絕對剩餘價值與相對剩餘價值
第十五章 勞動力價格和剩餘價值在量上的變化
第十六章 剩餘價值率的種種方程式
第六篇 工資
第十七章 勞動力價值(及各自價格)的工資化
第十八章 計時工資
第十九章 計件工資
第二十章 工資的全國性差異
第七篇 資本的積累過程
導論
第二十一章 單純再生產
第二十二章 剩餘價值的資本化
第二十三章 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法則
第二十四章 原始積累
第二十五章 近世殖民學說
推薦序/導讀/自序
原作者初版序
我現在刊行第一卷的這部著作,是1859年拙作《政治經濟體批判》的續篇。自前書刊行到現在,已間隔了長久的歲月。這是因多年宿疾,屢次中斷我的工作的緣故。
前書內容,已概述在此卷前數章內。此不僅為求連貫與完全。說明的方法也改良了。在情形許可的限度內,有許多點,只在前書略略提到的,在本書論述得更詳細了;反之,已在前書詳細討論過的,在本書,卻僅略略提到。前書敘述價值與貨幣學說史的幾部分,本書是完全刪除了。但前書的讀者,仍然可以在本書首章的注解內,對關於這兩種學說的歷史,獲得若干新的資料。
萬事起頭難。這一句話,可以適用在一切科學上。第一章(尤其是分析商品的那部分)的理解,是最難的。關於價值實體與價值量的分析,我已盡可能通俗化了。以貨幣形態為其完成形態的價值形態,是極無內容、極單純的。兩千餘年來,人類考究這種單純形態的精神努力,毫無結果。反之,對內容更豐富且更複雜的形態的分析,卻至少已近於成功。為什麼呢?因為已經發育的身體,比構成身體的細胞更容易研究。在分析經濟形態時,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藥劑,而必須用抽象力。在資產階級社會內,勞動生產物的商品形態或商品的價值形態,是經濟的細胞形態。在淺薄的人看來,這種形態的分析,是斤斤於細故。其所考究,誠為細故,但其所為,與顯微鏡下的解剖正是一樣。
除論價值形態的那一部分外,這書絕不能說是難解的。當然,沒有修學志願又不願有獨立思想的讀者,不能一概而論。
物理學者必在自然過程表現得最充實且最不受他物影響的地方,視察自然過程;如果可能,還要在過程確實正常進行的條件下,進行種種實驗。我在本書討論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與其相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直到現在,這種生產方法的故鄉還是英國,因此,在理論的說明上,我常以英國為主要的例解。但若德國方面的讀者,偽善的對英國工農勞動者的狀況聳一聳肩頭,或樂觀的以德國情形未必如此壞的話來安慰自己,我就必須告訴他說:「這也正是閣下的故事。」
資本主義生產的自然法則,引起社會的對立。我們原來的問題,不是這種對立已發展到多高的程度。我們所問的,是這種法則本身、是這種以鐵的必然性發生澈底的作用之趨勢。產業更發達的國家,只不過對產業更不發達的國家,預示了它們將來的景象。
如除此不論。德國已完全資本主義化的地方(例如真正的工廠),因無《工廠法》的抗衡能力,情形就比英國壞得多。在其他範圍,德國是像西歐大陸各國一樣,不僅受資本主義生產發達的苦,也受資本主義生產不發達的苦。除了近代生活所特有的種種痛苦,還有許多舊有的痛苦,壓迫著我們。這種種舊有的痛苦,是古老生產方法依然殘存的結果,而這種古老生產方法的殘存,自然會引起種種時代錯置的社會關係與政治關係。我們不僅吃生者的虧,且吃死者的虧。死者的財產死後即歸繼承人。
德國及西歐大陸各國的社會統計,與英國相較,是非常貧乏的。但這種社會統計,依然足以揭開黑幕,讓我們窺見幕內的魔鬼臉孔。假如德國的政府與國會,能像英國的政府與國會一樣,定期派遣委員會去調查經濟的狀況;假如這種委員會,又能像在英國一樣,有探求真理的全權,且能有像英國工廠監督專員、公共衛生報告員、女工童工剝削狀態、居住狀態與飲食狀態的調查委員那樣勝任,且無黨無私的人來充任,我們對於德國的狀態,也一定會愕然吃驚的。珀耳修斯(Perseus)戴起一頂隱身的帽子,讓追逐的魔鬼看不見自己。我們德國人卻把隱身的帽子,緊遮著耳目,說沒有魔鬼。
我們不要在這點欺矇自己。十八世紀美國的獨立戰爭,已為歐洲的中產階級鳴起警鐘。十九世紀美國的南北戰爭,又為歐洲的勞動階級鳴起了警鐘。在英國,社會瓦解的過程是極明顯的。這個過程達到相當程度之後,必會在歐洲大陸發生反應。在英國,這個過程有時是採取更殘忍的形態,有時是更有人情味的形態,端看工人階級自身發展的程度而定。所以英國現在的支配階級,即使沒有高尚的動機,也不得不為自身利害打算,而將一切可以將法律干涉勞動階級發展的障礙去除。這也是我在本書細述英國《工廠法》(Factory Acts)歷史、內容與結果的一個
理由。一個國家,應該從外國學習,也能夠從外國學習。本書的最終目的,是揭露近代社會運行的經濟法則,但一個社會即使已經發現自身運行的自然法則,也不能跳過,或以法令廢止其正常發展的相繼階段。它只能把生育時的陣痛減短或緩和。
為避免誤解,附帶聲明一筆。我絕非戴著玫瑰色眼鏡來描寫資本家及地主的姿態。在此,一切個人,都被視為經濟範疇之人格化,被視為特殊階級關係與利益之具體表現。經濟社會形成的演變,從我的立場來看,乃是自然史上的一個過程。無論個人在主觀方面可以怎樣超出周圍的種種事情,他在社會方面總歸是周圍種種事情的產物。從我的立場看,他對於這種種事情的發生,是和別人一樣不須負責任的。
自由的科學的研究在政治經濟範圍內所遇到的敵人,不僅和它在其他範圍內所遇到的相同。政治經濟研究的材料,含有一種特殊的性質,會把人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惡劣的感情喚起,把代表私人利益的仇神召到戰場上來,成為自由研究之敵。例如對英國教會。你在39個信條中攻擊了他38條倒不要緊,他也許還會原諒你,但若你在他的收入中,奪去了他的1/39,他一定恨你入骨。在今日,與批判現存財產關係的批判論比較,無神論還是比較輕的罪。但就這一方面來說,進步依然是明顯的。例如英王駐外代表數星期前發表的一份藍皮書,《駐外使節關於產業問題及工會的通信錄》,就曾力言,勞資現存關係上的激烈變動,在德國、在法國,總之在歐洲大陸各文明國,將會像在英國一樣明顯、一樣不可避免。同時,在大西洋彼岸,美國副總統威德先生(Wado),也在公開場合上宣稱,奴隸制度廢除之後,資本與土地財產權關係上的激烈改變,將成為繼起的問題。這是時代的徵象,絕非紫斗篷黑僧服所能遮掩的。這種種事實,不足證明奇蹟將在明日發生,但可以證明支配階級本身也起了一種預感,感到了現下社會不是一個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且不斷變化的有機體。
本書第二卷將討論資本的流通過程與總過程的各種形態;第三卷即終卷將討論學說史。
任何以科學批判為根據的判斷,我都歡迎。而以所謂輿論的偏見,卻是我從來不讓步的。關於這種偏見,佛羅倫斯詩人的格言,便是我的格言: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
馬克思
1867年7月25日倫敦
文章試閱
第一篇.第一章 商品
Ⅰ 商品的兩個因素—使用價值與價值(價值實體與價值量)
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Kapitalistische Produktionsweise)支配著的社會的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集」,而以單個的商品(Ware)為元素形態(Elementar form)。所以,我們的研究必須從商品的分析開始。
一個商品, 首先就是我們外界的一個客體, 它有許多特質(Eigenschaft),可以滿足人類的某種欲望。這種欲望無論性質為何(比方說,無論是從胃喚起,或是由幻想生)都是一樣的。這物是如何滿足人類欲望呢?是直接作為維生資料(換言之,作為享受的客體)或是間接作為生產資料呢?我們在這裡也是無須過問的。
每一種有用物,如鐵、紙等等,都可從雙重角度去觀察,即質(Qualität)的方面與量(Quantität)的方面。每一種有用物,都是許多特質的集合體,故可在不同方面有其用途。發現有用物的不同用途,是歷史的工作。為此等有用客體的量建立社會公認的尺度,也是這樣。商品尺度的多種多樣,一部分由於所測量的客體有多種多樣的性質,一部分也由於因襲的習慣。
物的效用,使那物成為一個使用價值(Gebrauchswert)。但這個效用,絕不是空談的。它受商品的物理特質限制著,故離開商品便不存在。像鐵、麥或鑽石那樣的商品只要是一個物件,都是一個使用價值,某種有用的物品。商品的這種特質,是和人類占有其效用時所必需的勞動量無關的。我們考量使用價值時,常常假定它有一定的量,例如手錶幾打、布幾碼、鐵幾噸。商品的使用價值,供給一種專門學問的材料,那就是商品的商業知識。又使用價值僅由使用或消費而實現的。社會形態無論是怎樣,豐富的物質內容總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在我們現今考量的社會形態中,使用價值同時又是交換價值(Tausch wert)之物質的載體。
交換價值,最先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與他種使用價值相交換之量的關係或比例,這種關係是因時因地而變化不絕的。所以,交換價值好像是偶然的、是純然相對的。從而說商品有其不可分離的內在交換價值(固有價值),似乎是用語上矛盾的。我們且更周密地,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一定的商品,例如1夸特(quart)小麥,可與x量的鞋油,y量的絲,或z量的金等等交換—總之,可以用種種比例,與其他商品相交換。因此小麥有許多交換價值,但,因為x量的鞋油,y量的絲,z量的金等等,既各代表1夸特小麥的交換價值,所以x量的鞋油,y量的絲,z量的金等等,必定也可以作為互相交換,或相等的交換價值。從而,第一, 一種商品的各種有效的交換價值,表示某種等同物;第二,交換價值一般只是含於其中某物的表現方式或可知覺的形態,但可與其區別。
拿兩種商品來說,例如小麥與鐵。無論它們的交換比例如何,這比例總可由一個等式來表示。在這個等式中,一定量小麥與若干量鐵相等,例如1夸特小麥=x英擔鐵。這個等式有什麼意義呢?它告訴我們,在這兩種不同的東西裡面,即1夸特小麥和x英擔鐵中,存有等量的某種共通物。故此兩者,必等於既非小麥也非鐵的某第三者。小麥與鐵,只要同時是交換價值時,必定可以同樣換算為這第三者。
一個簡單的幾何學的例子,可以說明這點。因要確定並比較諸直線形的面積,我們把諸直線形分成三角形。但三角形的面積,又還原為全然與三角形不同的東西,換言之,還原為底乘高之積之1/2。同樣,諸商品的交換價值,也必定可以由一種共通物來表示,它們各代表這共通物的多量或少量。
這共通物,不能是商品之幾何學的、物理學的、化學的,或任何自然的特質。該特質,只在它們使商品有用,從而使商品成為使用價值的時候,才使我們考慮。並且,在其他方面,各種商品的交換關係仍由其使用價值的完全抽象為顯著特徵。只要比例適當,一個使用價值和別的使用價值完全是一樣的。或如老巴本(Barbon)所說:「如果價值相等,一種商品和別種商品是一樣好的。價值相等的東西,是沒有差別或區別的。」作為使用價值,各種商品是異質的;但作為交換價值,它們只是異量,從而不包含一個使用價值的原子。
對商品的使用價值視若無睹時,商品就只留下一種共同屬性了—那就是它們都是勞動生產物(Arbeitsprodukten)。但連勞動生產物,也在我們手中起了一個變化,我們把勞動生產物的使用價值抽象,同時也就把使勞動生產物成為使用價值之物質成分和物質形態抽象了;它將不復是桌子、不復是房子、不復是紗、不復是任何有用物。其作為物件的存在都消失了。它不能視為是木匠勞動的生產物、泥水勞動的生產物、紡織勞動的生產物,或任何其他確定生產性勞動的生產物。生產物的有用質性不見了,體現在此等生產物內不同種類的勞動的有用特性,和勞動的具體形態,也不見了。它們不復彼此區分,全還原為同樣的勞動,抽象的人類勞動(gleiche menschliche Arbeit, abstrakt menschliche Arbe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