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翻轉月光焦慮的理財必修課:投資,是存給自己的安全感。用ETF搭配科技基金,打造3年獲利100%、資產翻倍的安心財務計畫

原文書名:


9786267680483翻轉月光焦慮的理財必修課:投資,是存給自己的安全感。用ETF搭配科技基金,打造3年獲利100%、資產翻倍的安心財務計畫
  • 產品代碼:

    9786267680483
  • 系列名稱:

    富能量
  • 系列編號:

    0HDC0137
  • 定價:

    400元
  • 作者:

    詹璇依
  • 頁數:

    224頁
  • 開數:

    17×23×1.4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710
  • 出版日:

    20250710
  • 出版社:

    幸福-遠足文化
  • CIP:

    563.53
  • 市場分類:

    投資理財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商業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懂理財的人,才能有所選擇。//──

«YT線上節目點閱數近1,000,000次!
«各大券商、基金公司、金融圈 指定財經主持人
«從月光小資族、變身3年獲利100%的理財專家

「我不是天生會理財,只是再也不想害怕月底。」讓對帳單成為安全感的來源,找到理財過程中無效又無感的誤區,快快養大本金的終身理財提案。

◆無痛終結月光焦慮,掌握3個理財重點和技巧,存錢也存安全感的理財提案
〈1〉每個月10%開始:設定發薪日當天,自動轉帳月薪收入的10%到投資用戶頭。
〈2〉比例「1:1」:已經有買指數型ETF,再設定相同定額買一個科技基金。(例如各定期定額3,000元,共6,000)
〈3〉定期不定額:學會3種不同的下跌加碼聰明比例,本金長大絕對有感。(按跌幅比例加碼╱按跌幅比例倍數加碼╱熊市牛市跌幅加碼設定)

◎投資3年,獲利100%、4年資產翻3倍的實戰過程大公開!
「這個往事,我分享過超多次了:領了第一筆3萬的薪水,就拿去買了一個2萬的名牌名片夾。」國高中都念私校、根本沒聽過「學貸」二字的詹璇依主播,完全沒有理財觀念,一點都不擔心錢,因為進入了財經電視台上班、日日寫產業新聞,所以開始想要投資股票。
在還沒有零股交易的十多年前,股價35元的股票,一張的總額是3萬5;好不容易存夠資金,卻買到套在高點的蘋果供應鏈廠商、忍痛砍價出清,首次買股就賠錢收場。
但詹璇依沒有因此嚇到再也不敢投資,深入研究失敗的原因後,她發現科技產業的確最有投資價值,但自己的「韭菜腦」迷思做出錯誤決定,修正做法後重返投資市場,以長期投資、定期定額的基本原則,成功在3年內達到獲利100%的成果。
沒有馬上賺到X千萬、快速致富的捷徑,而是陪伴每個人從「焦慮」走向「自信」的真實成長之路。無論現在收入多少,都能用裡面的系統,學會真正掌控你的財務人生。

◎擺脫窮忙!理財「基」湯的真材實料完整分享
【首先要自問:現階段的你,想過怎樣的生活?】
設定不同階段的理財目標,重整正確理財觀念、開始打造健全的財務獨立計畫。以一個不出錯的理財大原則,根據自身狀況調整儲蓄率、投資比例和必要開銷。
〈433理財比例〉40%必要支出╱30%提升生活品質跟日常花費╱30%儲蓄投資理財
如果真的有困難,可以這樣調整──
•三明治族:3成太緊繃,可以先用月薪10%開始長期投資。
例:月薪5萬5,緊急預備金30萬,每月投入5千5~6千投資。
•租屋小資:房租控制在月收25%以下。(建議合租整層公寓、少外食、離捷運站別太遠)
例:月薪3萬5,租金別超過9千。
POINT!無論哪個族群的理財大前提:先存3-6個月緊急預備金。

【從此不再為錢吵架!給伴侶間的家庭財務分配建議】
記得一個重要原則:「專款專用」,把「自己要用的錢」和「家裡要用的錢」分開:
〈投資用〉火箭帳戶─月收30%╱人。專門用來投資。(也是退休金帳戶)
〈享樂用〉開心帳戶─每月5,000╱人。用來旅遊,創造未來的「記憶股息」。(或添購更換大型家電)
〈共同用〉果園帳戶─每月6,000╱人。房屋或汽車貸款,投資要加碼的部位。(以及孩子的保險費用)
〈不動用〉鐵塔帳戶─每月5,000╱人。給孩子的教育基金。(開始幫他定期定額)
※以上金額可依照自身狀況調整。

【讓錢好好幫你賺錢!投資實戰教學】
為什麼科技基金最適合小資和新手?會賺錢的基金怎麼挑?怎樣配合個人理財規畫調整?定期定額怎麼分配最好?逢低加碼如何才能本金放大有感?──以上投資無感的痛點,全都有解!
﹝投資金額&比例分配實作﹞
•若已經在定期定額3,000元台股指數型ETF,推薦的科技基金擇一檔,同樣月扣3,000。
•若月薪4萬5,投資金額占30%,可分配6,000在指數型ETF、6,000在美國/世界科技基金,3,000選擇台股基金。
﹝投資口袋清單&給小資的最佳投資比例建議﹞
4大強推「本命」科技基金╱4組共12個美股科技ETF完整解析╱4類股債平衡型基金介紹

◎FIRE的目標,其實不難達到!月薪5萬,35歲開始準備提早退休的攻略
依照「433法則」,積極投資配置:
3000現金儲蓄+7500放置股票資產(ETF/基金)+4500放置債券資產=59歲達到FIRE!
(以上假設條件:股票和ETF扣除通膨的報酬率為5%、債券ETF扣除通膨的報酬率為1%,同時已準備緊急預備金30萬)

◎特別附錄:讓孩子成為富一代,從小培養致富財商
爸媽在賺錢和理財路上吃過的虧、踩過的雷,都是孩子學習的重要教材。不需要是投資達人或商學院出身,掌握孩子在成年之前的三個時期,帶他從零開始學會如何理財?我們為什麼工作?為了誰賺錢?
•時期1:三∼六歲的幼兒期,讓孩子認識金錢的概念
透過商店遊戲和故事,學會「交易」的本質。
•時期2:七∼十二歲的兒童期,讓孩子學習如何管理零用錢
引導孩子「存錢」和「花錢」的資金分配概念。
•時期3:十三∼十八歲的青少年期是關鍵,學習預算與投資
讓孩子學習制定預算、討論投資和錢滾錢的資本市場運作概念。
【必看!】財商養成的最佳工具「零用錢」,每個年齡階段該給多少?

★為什麼都是別人在賺錢?投資理財的迷思大集合!★
─同時投資好幾個不同的標的,就是分散風險?就算買10個標的,內容重複度太高就不行。
─資產多點現金部位,風險比較低?通膨4%之下,1千萬在10年後價值只剩450萬!
─定期定額一定穩賺不賠?選錯標的、無法長期投資,一樣是虧損收場。
─反正無腦ALL-IN,大盤長期都會往上?無論多好的標的,單壓都是集中風險。
─高齡化的未來,終身醫療險最划算?等你要用時,理賠內容跟不上時代、金額也因通膨縮水!

「無論目前在人生什麼階段,都要記得不讓拖延症阻礙自己開始投資,一直站在泳池邊是學不會游泳的。」已經開始投資的你,希望這本書能幫你找到投資無效又無感的誤區,快快感受到用對方法、擁抱複利的樂趣;還在懷疑自我、猶豫要不要開始、會不會太遲的你,今天就是投資最好的時機。

作者簡介


詹璇依 Shanny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即投入電視新聞圈,媒體資歷逾十年;從業以來主跑財經線,對各行各業景氣脈動有廣泛了解。
擅長將難懂艱澀的投資用語轉化成市場阿婆都能懂的理財原理,最高興的是粉絲聽從建議確實獲利時的感謝回饋。致力於研究及推廣基金投資,一直認為基金投資是最適合所有人的投資方式,不需要精深學問,抓對眉角、紀律執行,就能提升生活品質,邁向實現財富和人生自由。

【擁有金融證照】
證券商高級業務員/ 投信投顧業務員/AFP證照合格
亦為 IFA獨立理財顧問
【曾任】
台灣微軟第六屆實習生╱天下雜誌網路部編輯╱非凡新聞電子產業記者、科技主播╱三立財經新聞主播╱鏡電視財經主播/《璇轉理財腦發現錢景》節目主持人
【現任】
財經主持人╱財經作家
各大銀行券商、基金公司、記者會、財經論壇、財經節目主持人
2021∼2025 基金界奧斯卡主持人

個人網站|「財經基湯」https://fund-anchor.com/
FB|https://www.facebook.com/TvNewsAnchorAngelineChan
IG|@hello_shanny1207
YT|「基金小姐姐詹璇依」@shannyfund777

書籍目錄


目錄

Ch1從月光小公主,到3年獲利100萬的家庭財務長
理財沒有擅不擅長,而是要不要開始
把握「第二好」的投資時機:就是現在
有多少錢才能退休?先想想:未來要過怎樣的生活

Ch2不會獲利的理財觀,要馬上除錯!
投資之前,先了解有多少財可以理
整個市場,好像只有自己沒賺錢?
破解8個常見投資迷思
孩子最該學會的課題:理財

Ch3有效率、不踩雷的階段性理財規劃
無痛改變用錢習慣、不再月光的六個步驟
租屋小資和三明治族群,如何有效地儲蓄理財?
評估買房的兩個重點:年收和頭期款
人生各階段的保險內容建議和挑選原則
打造最佳微笑曲線!活用定期定額的優勢
為將來退休的自己準備好現金流

Ch4 投資配置加入科技基金,本金翻倍、獲利有感!
不敗的科技基金,也是我的起家厝
獲利高手才懂的「加碼」時機和額度
比起賺多,更要思考如何賠少
現在的月薪,可以投資哪些標的?

Ch5 一分耕耘、百分收穫的資產長大術
學會股債配置,是資產翻倍的關鍵
建立不同帳戶「專款專用」準則
最有價值的資產,是自己!
【特別附錄】從小培養孩子財商,讓他成為富一代

【後記】理財,是掌握人生的關鍵!

推薦序/導讀/自序


〈好評推薦〉
Dr.Selena楊倩琳博士|小資理財教主
大俠武林|暢銷財經作者
小車X存股實驗|《給存股族的ETF實驗筆記》作者
李勛|暢銷理財作家、新生代理財Youtuber
林奇芬|理財教母
雨果|《ETF存股》系列作者
財女珍妮|《美股投資學》作者
超馬芭樂|基金達人
愛瑞克|《內在原力》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盧燕俐|理財專家
(依姓氏筆畫排列)

【理財專家們好評強推!】
「書中第143頁談到停利的好處。作者提醒初入市場的投資人也要懂得停利,大俠也認為:與其一次全數賣出,不如先依生活所需調節部分報酬,把錢花在值得的人與事上。賣到最高點未必最幸福;能把收益換成家人的安心,或一趟說走就走的旅程,才是最大的複利。」──大俠武林|暢銷財經作者
「跟著小姐姐,逐步打造理財投資好體質。」──小車X存股實驗|《給存股族的ETF實驗筆記》作者
「翻轉人生,只要願意開始,永遠有機會。」──李勛|暢銷理財作家、新生代理財YouTuber
「理財是人生必學第二專長,看懂這本就對了。」──林奇芬|理財教母
「理財其實就是理生活。書中以真誠分享告訴你:收入不高、背景普通的人,也能靠著正確的金錢觀與策略,在幾年內翻轉人生,讓錢成為幫助你選擇生活方式的工具。」──雨果|《ETF存股》系列作者
「擁有財商思維能讓人生與下一代都能擁有選擇的自由,璇依把投資融入生活,把理財帶入教育,讓這本書的內容可以變成你與家人朋友間的最佳話題。」──財女珍妮|《美股投資學》作者
「此書觀念清晰、方法具體可行,是月光族的福音!」──愛瑞克|《內在原力》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文章試閱


內文試閱
【整個市場,好像只有自己沒賺錢?】
明明有投資,也在市場中投入資金,卻發現似乎「只有自己沒賺錢」,這種感覺其實很多人都有。2024年聖誕節時,我和一位同學聚會,她感覺很沮喪,拿出手機希望我幫忙看一下庫存。原來是她深深感覺,怎麼2023到2024年市場持續創高,好像人人都賺錢、人人都在分享獲利心得,但自己不僅沒看到帳戶裡的資產成長,甚至還虧損達七位數!
我仔細幫她檢視了庫存,發現這位同學買了不少個股,但當我問她「為何而買」,她卻大多都答不上來,因為都是「聽說好像會漲」而買的。
◎其實,五個人當中只有一個人真正獲利
確實,盲目跟單、沒有掌握真正的策略是無法獲利的主因,尤其當某個產業或股票開始大漲時,很多人會因為害怕錯過機會,也就是FOMO心態(FearOfMissingOut)而追高進場,但通常最後都是賠錢出場。因此,在投資前應該先建立自己的投資策略,確保每次進場前都了解風險與潛在結果。
不過除了FOMO心態,我也想跟大家分享「倖存者偏差」,尤其是社群媒體的盛行,讓你誤以為「大家都在賺」,畢竟賺錢的人通常更願意分享自己的成功經驗,而賠錢的人往往選擇沉默。但事實上就八二法則(投資上的盈虧是80%的人賠錢,20%的人賺錢)來看,其實投資市場裡賠錢的人(八成)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因此,與其受他人的炫耀影響,不如專注於自己的投資策略與長期目標。
•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買賣,當然賺不到錢
而人性的心魔是無法獲利的關鍵,有些人看到股票上漲就追高,回檔時又急著賣掉,最後發現自己不斷虧損,無法穩定獲利,交易紀錄顯示頻繁進出,卻窮忙一場,根本沒賺到錢。又或是進場時機不對,短期內容易套牢,例如2021年加密貨幣市場大漲時,許多人跟風買進比特幣與以太幣,卻在2022年熊市來臨時大幅虧損。
最後就是缺乏明確的投資目標,導致策略不穩定進而無法獲利,資產也沒有成長。什麼叫做沒有明確的投資目標?就是經常更換投資標的,像是看到科技股大漲,就跟著買進;後來又聽說生技股更有爆發力,便將資金轉向生技股,結果每個市場都沒能真正賺到錢。
為了避免這種狀況,應該建立長期的投資規劃,例如設定「五年內存到100萬」或「十年內達到財務自由」這種明確的目標,在後面的章節會更具體的討論如何執行。
◎內心動搖時,想想巴菲特是怎麼說的
說到以投資成為有錢人的代表,大家第一個想到投資界的大師就是巴菲特吧!巴菲特在投資的核心想法,除了雪球理論,我更希望所有投資人要記得的就是這句「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我們要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我們要貪婪」。
混亂的股票市場,最容易賠錢的莫過於「追高殺低」,當別人一頭熱的時候跟著進場,下跌的時候你就停損殺出,但其實真正的贏家從來就不是僅看當下的狀況,反而是站在遠方仔細觀察,找到絕佳的位置才能屢戰屢勝,這就是有錢人的思維。
•用跑馬拉松的心情看待投資
除此之外,有錢人的關鍵思維就是「調整心態」,並專注長期投資,要有耐心和紀律,明白財富的積累需要時間,切勿追求快速致富的捷徑。巴爺爺也講過,「任何一種股票,如果你沒有把握能夠持有10年,那就連10分鐘都不必考慮持有。」雖然他對於台積電的持有直接打臉這段話,但我認為不用因為單一事件就否定成功者的行為,事後他也解釋自己所擔心的是地緣政治的風險。
我還是想再次強調,看事情要看全面,投資成功的關鍵在於保持穩定心態,別被前面提到社群媒體上的「倖存者偏差」誤導,避免盲目跟風交易,要建立適合自己的長期投資策略;投資市場不是短期致富的遊戲,而是需要耐心與紀律的長跑,確保自己持續學習並持續改善投資策略,且堅持正確的投資方式,長期下來自然能看到財富的穩定增長。
•最可怕的不是漲跌,而是你不知道自己為何買賣
而我還想特別提醒各位的是,機會同時伴隨著風險,所以巴菲特也說過,「投資最大的風險來自於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投資本身就帶有風險,但最大的風險就是你自己,只是跟著市場資訊成為牆頭草,卻沒有真正理解買進的產業、基本面、籌碼面等等,才會導致你在股票市場像是賭博一樣。有錢人要進入市場之前,就跟我們平時想買較高價的物品一樣,會貨比三家、事先做好功課,否則就不要碰。
最後,有錢人為什麼有「大家恐懼的時候我貪婪」的自信呢?關鍵在於自我的財商護城河,夠有自信,就能不慌不忙地堅持自己的投資策略,也因此「假如你缺乏自信,心虛與恐懼會致使你投資慘敗」,這也是巴菲特的投資名言,他認為,一旦了解所持有的公司前景,並且看好未來發展,那就不要因為眼前的崩跌而亂了手腳。
缺乏自信而緊張的投資人,時常會在股價下跌時賣出股票,然而這種行為就好比剛花了2,000萬買了一棟房子,但因為央行突然出現的房貸限制令,讓你擔心房市會下跌,就立刻通知房仲,只要有人出價1,600萬就可以賣了,這樣的心態絕對是錯誤的吧!

【租屋小資和三明治族群,如何有效地儲蓄理財?】
延續上個章節,我常遇到讀者跟遠方朋友的問題是,都知道存錢很重要,但卻被迫面臨「收入有限、支出無限」的窘境,尤其是租屋的小資族與跟肩負家庭責任的三明治族群,也就是上有老、下有小,必需同時照顧父母與子女,財務壓力更是不容忽視。
房租、生活費、家庭開銷等種種支出,讓許多人覺得存錢遙不可及。然而,即使收入不高、開銷繁多,只要掌握正確的理財觀念與儲蓄技巧,還是可以逐步累積財富,讓未來的財務狀況更加穩健,幫助你在現有條件下存下更多錢,並提升財務安全感。
◎採用適合自己的理財比例
無論是租屋的小資族,還是肩負家庭責任的三明治族,第一步就是要弄清楚收入與支出的比例。許多人每個月領到薪水後,只注意大筆開銷(如房租、貸款、學費),但魔鬼藏在細節裡,當我們認真檢視小額花費(例如一天一杯咖啡費用、外賣及不需要的訂閱服務),就會發現錢都在不知不覺中流失,而這些費用都是可以轉去投資帳戶讓錢增值的。
之前章節提到理財「433原則」(40%必要開支、30%娛樂和個人享受、30%儲蓄或投資),但我認為對租屋小資與三明治族來說,這個比例可能需要調整。
•硬要遵守433原則,很快就會遇到瓶頸
以房租費用15,000元計算,若是收入3萬元的小資族,等於說薪水的一半都用在必要開支,若又剛好有學貸要負擔,真的很難把錢留下;以有自住房的三明治族來舉例,用青壯年收入平均5萬5千元試算,每個月的房貸負擔2萬5千元,加上小孩的學費一個月約7,000元(以準公共化幼稚園為例),還有水電費約2,000元,必要支出早就超過一半,若還要按照433原則拿出月薪三成的16,500元用於投資─以上加總的花費已經達到50,500元,還沒有算到任何小孩周末的娛樂支出甚或是給長輩的孝親費,真的是收入有限支出無限。
因此在參考433理財原則時,建議從設定存錢的優先順序開始,關鍵在於一定要先留下「緊急預備金」(至少3∼6個月生活費)。以三明治族來說要先存下來30萬左右,這筆錢不用於投資,就是放在儲蓄帳戶,再來一定得開始長期投資,無法做到三成,就至少以一成為目標。如果月收入為5萬5千元,就以每個月投入5,500元為目標,甚至努力一點湊整數到6,000元,可以分別扣台股基金3,000以及美
國科技基金3,000元;或是全部都放指數型ETF,都是可行的方式。
•租屋小資族,優先選擇交通方便的合租公寓
對於租屋族來說房租是最大支出,如何省錢?房租往往占收入的30∼40%,如果能有效降低房租,就能提高儲蓄率。我自己十八歲就上來台北念大學,大三之後一直到結婚前都是在外租房,很能理解租屋族的心聲和難處。
比起獨立套房,可以優先選擇合租、可煮的整層公寓,不但有室友能分擔租金與水電,減少開銷,也可以自己開伙、進一步減少外食跟外送費用。此外,交通也是很大的開銷,雖然市中心往往較貴,但住在上班地點的附近可以省下非常多的通勤時間,建議選擇離捷運站10∼15分鐘的區域並且步行上班,賺健康也賺時間。
我還建議可以跟房東談判租金或續租優惠:一次付半年或一年租金,可能會獲得折扣,如果能有效將房租控制在收入的25%以下,就能留下更多錢用於儲蓄跟投資。
•三明治族要和手足分攤扶養責任
三明治族同時要照顧父母與子女,財務壓力大,若沒有良好的計畫,很容易陷入「月光族」的困境。關於扶養父母的責任,建議可以跟家人協商分擔,若有手足,大家一起共同分攤父母的醫療與生活費,而非由單一個人負擔;再來很關鍵的一環是購買適合的保險,確保自己與家人有足夠保障,做到風險轉移,避免突發狀況影響家庭財務穩定;關於保險,在後面章節有更詳細的討論。
至於子女教育基金的部分,就是用善用時間複利跟孩子每年的壓歲錢,利用定期定額投資,累積長期教育資金。根據研究統計指出,從開始懷孕到孩子大學畢業的生活費和補習費等開銷,少說要500萬。針對子女教育金最需要花錢的階段是嬰幼兒時期跟高等教育階段,再透過自動儲蓄,不讓自己有機會「忘記存錢」,請永遠記得,賺到的不是你的錢,留下的才是。

【打造最佳微笑曲線!活用定期定額的優勢】
◎定期不定額:降低成本的進階技巧
所謂定期不定額就是依照市場狀況、靈活調整每次投入的金額,當市場較低點時加碼投資,市場較高點時減少投入,目標是在相對低點買入更多單位數,進一步降低投資成本。現在各大基金平台的自動機制很方便,鉅亨的超底王、基富通的智動投,還有中租基金平台的靈活扣,設定好跌幅就會自動加碼扣款,是無法隨時看盤、忙碌上班族的福音。
那麼實際來說該如何執行?原先設定期扣款6,000元,根據市場狀況,實際投入金額在3,000元至12,000元之間變化。以目前各基金平台的主要加碼機制有兩種狀態:
(1)根據基金帳面上的報酬率,可設定報酬率達正20%時,扣款金額減一半為3,000;反之出現報酬率負20%時,就可以加倍扣款,也就是扣到12,000。
(2)根據基金標的本身跟之前的淨值相比,更貼近市場的狀態。以鉅亨超底王為例,系統每日自動比對最新淨值與過去第10個基金營業日淨值,當淨值下跌觸發使用者所設定的跌幅(%),就會啟動扣款,幅度從2%∼99%都可設定,扣款日期也不限,唯一需要擔心的就是銀彈不夠吧(XD)!
定期不定額的優點在於,可以在低點買入較多單位,提高獲利機會,並且避免市場過熱時過度投入資金;但缺點就是資金控管要相當謹慎,且需要設定合理的買入條件,執行上較為複雜。如果覺得設定平台機制太複雜了,就把定期不定額理解成「金字塔買法」,也就是當標的市場價格下跌10%,就加碼10%;下跌15%,就加碼15%,反之上漲就減碼,以此類推。當市場下跌時,利用這個方式來設定逢低加碼的資金分配。
•如果有閒錢,可以嘗試單筆投入再定期定額
我們再來看「單筆+定期定額」,這個原理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一開始投入一筆較大的金額(單筆投資),確保資金迅速進入市場參與成長,之後再用定期定額方式持續投資,平均成本、分散風險。
一開始先投入一筆較大的資金,例如10萬元,之後維持每個月定期定額3,000。先讓較高額的單筆投資可以立即參與市場成長,而不是等市場漲上去才慢慢累積部位;而後面持續定期定額則可以幫助分散風險,分散進場成本,避免一次性買入剛好遇到高點,除了降低短期市場波動影響,也能確保自己一直留在場上。
「單筆+定期定額」的優點是當市場長期向上時,報酬率通常比單純的定期定額高,而一開始的單筆投入能讓資金更快發揮效益,不浪費市場成長機會;不過這同時也是缺點,若剛好單筆投入後市場下跌,短期內可能會有較大浮動虧損。也因此,這個方法比較適合有一筆閒置資金的投資人,對於資金有限的則較難執行。

【不敗的科技基金,也是我的起家厝】
我始終相信科技基金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只要人類存在,科技就會一直進步。如果要為孩子從小開始定期定額,除了市值型ETF,絕對就是科技基金。
我是跑科技產業出身的,至今主要的獲利跟資產最大部位,也是在科技基金,這裡指的是主動基金,我喜歡長期績效績優的主動基金,經理人操盤績效跟投研團隊就是致勝關鍵。
那麼,為什麼我選擇布局主動基金來參與科技產業的成長呢?關鍵就在於我親身經歷也看過科技產業當中起落跟發展,交給經理人選股跟操盤是更好的選擇,同時若從績效回測來看,主動基金的長期報酬率是勝過大盤指數的。
◎個人強推!適合長期持有的4檔科技基金
如果透過上述的標準篩選,大概可以挑出以下四檔熱門科技基金:貝萊德世界科技、聯博國際科技基金、摩根JPM美國科技和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科技基金。
「我月薪才X萬,想投資但不知道放多少才好?」這也是小姐姐常會收到的詢問。首先,請大家記得兩個原則:(1)無論資金多寡,都要用閒錢投資;(2)掌握台美雙引擎,但得留意重複性,避免過於集中。接下來就以情境實例來示範定期定額和單筆加碼的不同應用場景。
(情境)已經定期定額扣款美股市值ETF,例如:富邦NASDAQ(00662)、元大S&P500(00646)、國泰費城半導體(00830)、統一FANG+(00757),該怎麼搭配科技基金扣款呢?
如果已經購買美國科技股的ETF,可以選擇美國占比不要那麼高的科技基金,像是富達全球科技基金,或是優質且長期績效好的台股基金,達到分散投資的效果。反之,若已經扣款台股市值型ETF的投資人,就可以搭配上述建議的科技基金來定期定額扣款。
建議比例採取1:1,也就是說假設ETF部分月扣款3,000元,主動基金部分就選一檔、也是月扣款3,000元,不過這個比例也可以增減。以月薪45,000元來看,搭配前面章節的理財比例邏輯,若希望每個月分配在投資的資金比例有30%,所以預計會將15,000元投入市場,則可以採取6,000元投資大盤ETF,6,000元投資美國╱世界科技基金,另外3,000元則可以投入台股基金。這樣的做法可以透過自己觀察報酬率跟波動,判斷自己比較適合主動基金還是ETF。

【特別附錄:從小培養孩子財商,讓他成為富一代】
◎零用錢是最好用的財商養成工具
落實親子理財跟兒童財商,最直觀的方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跟孩子談經濟話題,像是升息、降息、貸款、關稅貿易戰等等,接著讓孩子幫爸媽付錢,用信用卡或APPLEPAY,介紹信用卡的功用和行動支付;以及透過零用錢的給予讓孩子自己學習分配金錢,進一步養成好的金錢習慣,培養經濟思維。
幾歲可以給孩子零用錢呢?大部分的爸媽都認同國中開始必須要給,所以我們只需要討論什麼時候可以開始,以及該給多少。我建議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階段1】學齡前,三∼六歲,單次10∼50元
最好的時機是五到六歲,更建議用「集章╱集點」方式兌換獎勵,來取代給予真錢。例如一個蓋章代表5元,集滿20個章就等同可以獲取100元獎勵。可採取累積制度,讓小孩自己選擇要延遲享樂,還是一次花光,重要的是讓他自己做決定。
【階段2】小學一∼三年級,一週20元,一個月100∼150元
除了生活「必要支出」由父母負擔外,零用錢則是獎勵金的概念,該如何得到呢?例如一個禮拜要遵守一個約定,或是一次考試成績進步;不一定要100分,只需要跟自己比較有進步,就值得獎勵,零用錢同樣要讓孩子自己完全決定想用在哪。
【階段3】小學中高年級(四∼六年級),一週50元、一個月上限200元
這個年紀同儕影響跟慾望會增加,是很好訓練「用錢」的時機,藉此學會自律感恩耐心等待,並設定存錢的目標。
例如一個月200元,累積五個月則會有1,000元。1,000元跟200元比起來,能買的東西大不同,讓孩子藉機會練習取捨,並學會延遲享樂。
透過零用錢的獲得和規劃使用,作為鍛鍊財商的工具,孩子將獲得四大成長:
(1)學習金錢的價值:世上沒有搖錢樹,爸媽也不是搖錢樹,孩子會了解到金錢需要努力才能獲得,進一步懂得珍惜和感恩。
(2)培養正確的消費習慣:透過「花自己的錢」的消費經驗,理解金錢跟資源都是有限的,就會學習如何做出明智的選擇。並不是可以想得到什麼就得到什麼。
(3)練習理財規劃:因為知道金錢跟資源都是有限的,所以孩子會要學習如何分配零用錢,並規劃短中長期的理財計劃。
(4)強化自信跟責任心:讓孩子對自己的財務負責,培養自主決策的能力,也會更有自信心。
不要光是單純的給予零用錢,藉此培養孩子的有錢人思維,從小理解金錢的力量,會更聰明的使用金錢,而在他未來的人生,懂得解決金錢的分配問題,也會少了許多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