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看不見的大象:當危機就在身邊,為何我們選擇毫不在意?

原文書名:L’elefante invisibile


9786267728239看不見的大象:當危機就在身邊,為何我們選擇毫不在意?
  • 產品代碼:

    9786267728239
  • 系列名稱:

    亞當斯密
  • 系列編號:

    2HAS0043
  • 定價:

    380元
  • 作者:

    盧西亞諾?卡諾瓦
  • 譯者:

    倪安宇
  • 頁數:

    224頁
  • 開數:

    14.8*21.1.35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821
  • 出版日:

    20250821
  • 出版社:

    堡壘文化-遠足文化
  • CIP:

    541.75
  • 市場分類:

    職場工作、成功法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商業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一本深入人類決策盲點的極品思辨書。」
——義大利《Il Foglio》文化專欄推薦

「讓人重新審視自己的判斷力與逃避傾向,適合每個渴望理解『人為什麼這樣想』的人。」
——行為經濟學者 羅貝塔・比昂迪(Roberta Biondi)



我們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想知道。

每天的選擇、反應與逃避,其實都藏著一套潛規則。
不是你不夠理性,而是你沒看見那頭——「看不見的大象」。




  這不是一本教你拯救世界的書,而是一本帶你看清自己為什麼難以改變的書。

  在這個資訊紛亂、焦慮高漲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在面對未來的壓力——卻很少正視自己面對不確定性時的認知陷阱。本書作者盧西亞諾・卡諾瓦是一位義大利行為經濟學者,他以輕鬆卻犀利的方式,拆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心理誤判、逃避習性與「自以為理性」的盲區。

  他從一個引人入勝的問題開始:「為什麼明知道事情重要,我們卻總選擇忽略它?」
  透過十個主題清晰的章節,卡諾瓦探討了如下問題與現象:

• 思考為何不擅長預測未來?
我們的大腦天生難以想像長期後果,這讓我們習慣把重要的事「拖給明天」。

• 為什麼遇到困難時,我們更愛加法而非減法?
從樂高實驗到制度設計,人們習慣「多做一點」,卻忽略「簡化」往往更有效。

• 情緒如何主導選擇?我們如何與「內心的大象」共處?
引用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的隱喻,作者讓我們理解,理性就像騎象人,而真正驅動選擇的,是那頭巨大的象——情緒。

• 複雜的問題,為什麼總被說得太簡單?
因為我們渴望因果與邏輯,但現實的系統性問題(不論是個人、群體或社會),從來不是非黑即白。

本書用各種貼近生活的例子,幫助讀者意識到:我們的思考方式本身,常常就是問題的一部分。比起給答案,卡諾瓦更重視提出問題、拆解習慣,讓人重新審視自己如何感知世界、應對壓力、理解風險與做出選擇。

這本書不是在告訴你「應該怎麼想」,而是提醒你「你其實一直是怎麼想的」。

作者簡介


盧西亞諾・卡諾瓦(Luciano Canova)
義大利行為經濟學家、作家,任教於米蘭自由大學。專精於行為科學與大眾心理決策,擅長用生活化語言解釋複雜議題。著作多次入選義大利主流書評推薦,並廣泛參與公共政策與科學教育推廣。

譯者簡介


倪安宇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畢,威尼斯大學義大利文學研究所肄業。旅居義大利威尼斯近十年,曾任威尼斯大學中文系口筆譯組、輔仁大學義大利文系專任講師。現專職筆譯。

  主要譯作有《馬可瓦多》、《巴黎隱士》、《在美洲虎太陽下》、《困難的愛》、《收藏沙子的人》、《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卡爾維諾);《植物的記憶與藏書樂》、《玫瑰的名字》、《傅科擺》、《試刊號》(安伯托.艾可)等。

  與徐明松合著《靜默的光,低吟的風:王大閎先生》,獲第三十七屆金鼎獎最佳非文學圖書獎。

書籍目錄


導言 邁向新的希望
——從「注意力稀缺」談起,為什麼我們總忽視眼前的危機?

第一章 複雜思維的數學
學會跳脫二分法,理解世界不是黑或白,而是充滿系統交互與非線性的動態

第二章 與未來算總帳
為何我們難以做長期規劃?鍛鍊預見力的基本算術

第三章 認知陷阱與思考捷徑
情緒如何主導判斷?為什麼我們的大腦熱愛偷懶與錯誤

第四章 如何處理不確定性
機率思考為何這麼難?從心理偏誤看我們對未知的逃避

第五章 「我是不是沒意義?」的感覺
為什麼在集體問題前,我們總覺得個人無能為力?

第六章 看見看不見的
學會察覺「房間裡的大象」:讓潛在問題浮出檯面

第七章 負面思考的陷阱
為何壞消息總比好消息吸引人?拆解人類的悲觀本能

第八章 練習正向溝通
語言是行動的前提,找到問題與行動間的情緒橋樑

第九章 善意推一把
行為設計中的「溫柔推力」:如何用環境設計引導更好的選擇?

第十章 準備、預備——出發!
總結:在不確定中採取行動的十個心智提醒

文章試閱


精彩試閱:
有句流傳數百年、展現人民智慧的諺語說:寧可今天有顆雞蛋,勝過明天有隻雞……
現代智人的大腦給了這個說法最佳解釋:穴居時代,無論是依靠狩獵或採集為生的人,內心深處只擔心一件事:找到食物才能活到第二天。面對如此嚴苛的生存條件,很難有心力做長期規劃。即便時隔數百萬年,我們作為那個原始計畫執行者的後代,可以清楚看到現在(或我們認為是現在的時間範圍內)發生的事,但若事關相對遙遠的未來,就很難看清。我們難以抗拒高熱量奶油甜點的原因之一,是我們無法預見吃完之後會增加多少體重,也無法看到第二天早晨健身時要多辛苦才能燃燒掉囤積的脂肪。
為什麼很多人幾乎不存錢?因為他們清楚看見今天有多少錢可用,無法體會如果有儲蓄,就算金額不多,但未來更安心的好處。刊登在社會學重要期刊《消費者研究雜誌》 上的一篇論文,討論的正是這個機制。研究人員進行的其中一項實驗,是向兩組印度農民推出為期半年的儲蓄計畫。計畫內容相同,只有一個要素不同:第一組在六月收到儲蓄計畫提案,於同年十二月到期;第二組在八月收到儲蓄計畫提案,隔年一月到期。數據顯示第一組的儲蓄金額遠高過第二組,解讀結果是對儲蓄者而言,十二月仍屬於當年,所以被視為距離「現在」不遠,而隔年一月是「來年」,這個名詞感覺起來距離較遠。
哈利波特迷可以輕而易舉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火盃的考驗》找到這個模式:神祕的金蛋內有三巫鬥法大賽新任務的線索,哈利波特的表現就是典型的懶惰學生,拖到認知刺激發揮作用的最後一刻才開始行動:因為聖誕節快到了,眼看這一年即將結束,而我們這位英雄還沒能解決困擾他的那個謎題。所以是對假期的渴望喚醒了我們的需求,同時推動劇情前進。著名漫畫《凱文和跳跳虎》(Calvin and Hobbes)其中一則也可以作為佐證。凱文悠閒地在沙灘上玩耍,他的好朋友跳跳虎問他:「你想好要寫什麼故事了嗎?」凱文邊玩邊回答道:「還沒有,我在等靈感。創意不是開關,隨時想打開就打開,你要有感覺。」跳跳虎逼問他:「要有什麼感覺?」凱文的回答堪稱經典:「截稿前一刻的驚慌。」
全球暖化問題,特別是今天智人並未認真面對這項艱鉅挑戰的惰性問題,跟前面舉的例子屬於同樣的思維陷阱。
麻煩的是,我們作為人類這個複雜系統中的個體元素,需要做大量的、互相牽引的決定,以至於全球暖化的未來這個概念顯得更加模糊不清。你們若回想本書前言提到的九十年週曆,要為暖化做出決策和時間規劃顯然更不容易。
當我們對未來缺乏清楚認識時,要做出有關於未來的決定並不簡單。
大腦運作會讓我們馬上意識到哪些事能讓我們立刻受惠,哪些事是之後才會帶來好處。再加上,隨著生活水準改善,我們每天在或多或少有意識狀態下做選擇的難度和複雜度不斷增加,情況也就更錯綜複雜。
「複雜」的拉丁文是cum‑plicato,意思是「有皺褶」,就像一件皺巴巴的襯衫,穿在身上不舒服。問題在於找到正確的熨斗以簡化需要我們做決定的情境。
預測未來不是人類DNA固有的能力,需要經過訓練。我們再做一次大腦實驗:想像一下我出現在你家門口,帶著這本書當禮物,告訴你說還有一個附加禮物:
「除了這本書,你可以選擇現在收下五粒裝的巧克力一盒,或是等一個星期,收到十粒裝的巧克力一盒。」
你會怎麼做?
沒有標準答案。很多人決定再等七天,也有人比較沒有耐心又嘴饞,選擇立刻收下禮物。
這個實驗的另一個版本是,我帶著這本書出現在你家門口,這回的附加禮物條件不一樣:
「除了這本書,你可以選擇一年後收到五粒裝的巧克力一盒,或選擇一年又一個星期後,收到十粒裝的巧克力一盒。」
再問一次,你會怎麼做?
我相信絕大多數的讀者遇到這個情況,都會毫不猶豫選擇收到十粒裝的巧克力,因為兩個提議本質上並無不同。無論是第一個或第二個實驗版本,收五粒或十粒巧克力的差別在於是否可以多等一個星期。問題是從今天算起等一個星期,在我們看來,跟一年後算起等一個星期,感覺上不一樣。
你若曾收過Smartbox禮物盒 ,就會知道這種評估錯誤很常見。禮物若是一本書,書的內容是你可以在接下來十二個月挑某個周末預約做指壓按摩療程的選項,我們的大腦會非常放鬆。我們覺得一年很漫長,但是如果能慢條斯理在週曆上挑選好日子,一年就不再是問題。於此同時日子一天天過去,一週一週過去,轉眼好幾個月過去了,常常發生的情況是你拖到最後才去預約(所餘選項不多),或甚至得向Smartbox要求退費,因為禮物已經過期。
我們做決定缺乏遠見,因此不大在乎明天,這背後主要有兩個因素。一個人會選擇立即擁有一切,是因為他知道等未來那天來臨,他可能已經不在了。舉例來說,我若知道自己生病,存活率不大可能超過十年,那麼從理性角度看,不難理解我會做對自己有利的選擇,因為我唯一的目標是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大資源。另一方面,這種迫不及待很可能是因為曲解了未來這個概念,從經濟角度看,是過度重視現在,看輕了會發生在遙遠未來的事。
但全球暖化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議題,對此展開了各種大型研究計畫,其中斯特恩報告 提出了一個參考數據。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當時受英國政府委託,以貨幣角度做量化科學研究,分析氣候變化造成的經濟損失。這份報告於二○○六年公布,指出每年必須撥出全球國內生產毛額的百分之一至二(大約八兆美金)來避免氣候變遷造成的損失,因為氣候變遷的損失金額可能高達總生產值的百分之二十。
再說一次,這是今日與明日之爭,事實上,相關論戰中最有爭議的一點,是報告中與跨期選擇有關的估算:要給予未來多大的權重?尚未出生的世代與現在生活在地球上的世代,兩者的福祉孰輕孰重?
這些問題很難回答,在這個即時享樂為主流的世界裡,要清楚定義不明確的未來很不容易,更何況我們做出許多選擇的目的是為了求快,因此有時甚至會做出衝動選擇。
舉例來說,數位平台世界的建構是以滿足即時性這個概念為本,那些按讚和愛心在二十四小時後就消失,所有喜怒哀樂都被忘記。網路購物體驗旨在儘可能減少觸及瞬間和決定購買之間的摩擦,也就是縮減完成某個操作所需的時間長度。
了解這些互動平台的設計很重要,因為我們每天的生活都與之息息相關,而且讓我們在做選擇時面臨更多挑戰。
本書最後幾章,我們會試著從行為設計角度介入,看是否能糾正我們的判斷錯誤,或至少讓我們意識到自己面臨哪些思維陷阱。其中一個方法是利用獎勵,因為我們今天往往只擔心違反規定的行為會受到懲罰。行為學中的「獎賞替代」(reward substitution),可以用「糖衣砲彈」這個說法來解讀,意思是遇到我們通常不喜歡做的某件事,就附加犒賞或獎勵。舉例來說,我們不喜歡燙襯衫(別忘了,凡事需要簡化),可以一邊燙襯衫一邊看某部我們特別喜歡的電影。
簡而言之,得讓晦暗不明的明日更吸引我們的注意,將它轉化成我們覺得並不遙遠的時間,或至少讓我們做選擇時無法對它視而不見,因為明日很重要。就像先前提到想趕在年底前(而非隔年一月)完成儲蓄計畫的印度農民,突然意識到截止日期在六個月後,其實並不遠。
回頭說看電影。想像一下,某個下雨的漫長周末,你們打算賴在沙發上看Netflix。如果你們是每晚坐下來打開電視前才決定要看什麼,那麼你們很可能會選擇比較輕鬆的電影類型:浪漫愛情片、喜劇片、動畫片或科幻片,簡而言之,要滿足即時性。
儘管你可能更喜歡文藝片,或是庫柏力克和阿巴斯.基阿魯斯塔米等大師作品,但追求即時的快樂很可能會勝過選擇文藝片的認知努力。但是如果你跟你的伴侶很早就開始討論即將來臨的週末三個晚上的觀影清單,那麼選擇嚴肅題材電影的機率就會大幅提高。
另外一個案例研究:我午夜時分上床,設定鬧鐘六點起床,準備出門運動以消耗先前提到的奶油甜點的熱量。當鬧鐘響起,啟動貪睡功能,推遲五分鐘、十分鐘、二十分鐘,到最後放棄運動跑步念頭的那個人,跟我不是同一個人。
撇開讀者的宗教信仰不談,我想以聖經為例。亞當和夏娃的故事說明對未來若做出錯誤判斷,可能導致大災難。我們的祖先因為等不及,想要品嘗蘋果的滋味,失去了擁有天堂和永恆喜樂的權利。
面對快樂這個微妙議題,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吉伯特(Daniel Todd Gilbert) 的實驗結果顯示,某些行為面向很可能會加劇我們在談的惰性問題。你們有沒有看過被診斷出患有重病的患者,在數個月後接受訪談時宣稱那是他們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有沒有看過年輕時在甲級球隊表現出色的球員,在乙級比賽迷失方向,卻在地方球隊當教練時找回熱情?還有那些散盡數百萬歐元財富,在自給自足的隱居生活中找到快樂,媒體報導稱他們為自助和持續追求卓越的典範人物的故事?
最有趣的莫過於吉伯特教授自己說的一個故事:皮特.貝斯特(Pete Best)是披頭四樂團第一任鼓手,但唱片公司更喜歡林哥.史達(Ringo Starr)因此把貝斯特換掉。多年後,這位不為人知的音樂家兼製作人告訴記者,離開披頭四讓他成為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如果有外星人降落在地球上,僅憑上述舉例去了解人類社會的話,他帶回太空船上的「黃金法則」應該是:

一, 要罹患致死率高的疾病;
二, 要虛擲才華,千萬不要當運動明星;
三, 要累積巨額財富後丟掉,去過隱居生活;
四, 千萬不能加入披頭四。

當然是開玩笑。不過行為科學指出了一個人類特徵,對我們而言是一個非常好用的工具,但有時候也是潛在威脅,那就是大家口中所說的心理免疫機制。人類有時候會因自身遭遇的變化,而改變他對世界的看法,以及對生活的滿意程度,適應新現實環境的速度十分驚人。
吉伯特和同僚做的實驗是向一群學生展示莫內的畫,讓大家按照自己的喜好,從比較喜歡到比較不喜歡依序排列。一旦確立好惡的排序後,參與者可以從以展出畫作其中兩幅做成的海報中挑選一張帶回家。實驗對象分成兩組,其中一組選了海報後,可以在兩週內更換,另一組則無法更換(參與者被告知另一張海報在實驗結束後兩個鐘頭內就被寄送到海外)。
實驗結果有趣的是,可以更換海報的人表現出不大喜歡自己的禮物,而條件相對比較糟糕、不能更換海報的人卻十分喜愛這份禮物。
從心理學角度解釋,我們的喜好會因為感知到現實不可更改而有所調整,進而覺得禮物符合我們的品味,神經科學透過對大腦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弔詭的是,選擇自由度較高(例如實驗中可以更換海報的那一組)的滿意度卻不如選擇自由度較低的滿意度,明明後者擁有的選項較少。
要把在實驗室完成的研究成果通則化向來困難,讓我們用常理來思考一下。無論是消費層面,或在不同脈絡下需要做決定這個層面,生活在有無窮選擇的世界裡還真是複雜。而我們得在這個世界裡做出具體決定,好讓我們的行為能夠符合來自環境的挑戰。
或許應該匡列出關於未來的選項,並將可行的選項界定清楚,就有可能做出更好的、更心平氣和的,甚至快樂的決定。
二○○八年,決策科學專家基尼發表論文〈個人決策是導致死亡的主因〉 ,特別指出我們面對的矛盾處境。論文題目很聳動,內容值得我們在這一章結束前認真探究。基尼在二十世紀初及二十一世紀初的死亡原因檔案資料中,尋找可直接或間接歸因於錯誤決策的項目。
他的統計結果乍看之下頗令人擔憂。今天人類死因有很高比例(大約百分之四十五)跟錯誤決策有關,包括駕駛失誤造成的交通意外、因生活不規律引發心血管疾病或癌症,或是汙染造成的結果,所有這些都跟生產和消費方式的錯誤決策有關。然而根據基尼的統計,這個死因在二十世紀初低於百分之五。
差別在哪裡?
在這個全球化、連結日益緊密的世界裡,有更多選項在左右我們的生活,這些選擇更全方位,更錯綜複雜,也更困難。九十年的人生週曆抑制了我們的感知能力。
這並不代表我們應該放棄進步,放棄自由人生可以帶來的繁榮,把自己困在反現代科技的圍牆裡,反而應該讓現代科技引導我們,讓我們的決策有脈絡可循,更容易訂定決策,讓我們不那麼畏懼未來,或許還能為未來勾勒出更清晰明確的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