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世界金融解密:從泡沫到避險,29個有關錢的故事

原文書名:하룻밤에 다 읽는 경제 에스프레소 금융:29가지 흥미로운 이야기로 풀어낸 돈의 역사


9786267776254世界金融解密:從泡沫到避險,29個有關錢的故事
  • 產品代碼:

    9786267776254
  • 系列名稱:

    實用知識
  • 系列編號:

    98
  • 定價:

    380元
  • 作者:

    金鍾昇
  • 譯者:

    黃莞婷
  • 頁數:

    224頁
  • 開數:

    14.7x21x1.3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1105
  • 出版日:

    20251105
  • 出版社:

    寶鼎出版-日月文化
  • CIP:

    561.09
  • 市場分類:

    工商企管總論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商業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韓國Yes24 讀者9.7顆星好評推薦
一本專為「金融小白」量身打造的金融入門書

以故事說金融,讓歷史開口說話
以生活為核心,解釋複雜概念
從泡沫看風險,培養真實投資眼光


你可曾對股票、基金或虛擬貨幣感到好奇,卻又不敢貿然踏入?你是否曾聽過南海泡沫、密西西比計畫,卻不了解它們與我們今日的金融生活有何關聯?又或者,你曾投入投資市場,卻不清楚背後的風險管理邏輯?
這是一本專為「金融小白」量身打造的金融入門書。全書共有29個有關錢的故事:從銀行的誕生(資金的流動與中介)、金融投資的時代(資金的管理與增值)到風險管理的技巧(風險的分擔與避險)。不談艱澀數學,不使用專業術語堆砌,從歷史出發,帶你穿越古今,拆解看似高深的金融運作機制,了解金融如何從神廟中的借貸,演變為今日全球資金流動的核心系統。
作者國際金融法專家金鍾昇拆解金融制度與商品的誕生脈絡,帶你逐步認識理解金錢如何在社會中流動、增值與增進自我保護的能力。這是一本無論是投資新手還是對經濟感興趣的讀者,都值得擁有的一本書。

作者簡介


金鍾昇(김종승)
金融法專業律師,同時在韓國金融培訓院教授銀行法、證券法和金融倫理。在擔任韓國金融培訓院教授之前,曾在律師事務所、未來資產證券、國民銀行等地從事金融和法律工作十多年。之後,前往國際金融中心紐約學習金融法,回國後攻讀博士學位。目前擔任延世大學法律研究所的兼任教授與金融消費者協會理事,同時兼顧教學和研究工作。
身為律師,他觀察到金融擁有將夢想變為現實的力量,這股強大的力量令人著迷。然而,這種力量也可能非常殘酷,足以左右一個人的生命。這也是專為金融初學者撰寫這本書的原因,希望將金融概念融入有趣的故事中,讓讀者能以輕鬆且系統化的方式學習金融知識。
金融是這個時代生存的必備知識,我們生活在一個高度發展的金融環境,希望透過這本書,能讓讀者更進一步了解金融世界,以更客觀的視角看待金融的角色和功能。

譯者簡介


黃莞婷
臺灣科技大學資管碩士,現為全職文字工作者。譯有《討厭媽媽的我,是不是個壞女兒》、《重設界線》、《逆行人生》、《解讀殺人犯》等。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本書特色】
1. 以故事說金融,讓歷史開口說話
書中穿插超過數十則真實金融史案例:從古希臘神廟的借貸制度、梅迪奇與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金融霸權,到近代的金融危機與詐騙事件,每一則故事不僅精彩,更讓讀者在故事中自然吸收金融概念。
2. 以生活為核心,解釋複雜概念
你可能不知道,每張保單、每筆貸款、甚至手中的信用卡,背後都牽涉數百年金融演進。本書用平易近人的語言,解構保險、信託、IPO、避險基金、衍生性商品等艱深術語,幫助讀者建立生活化的金融知識圖譜。
3. 從泡沫看風險,培養真實投資眼光
本書不鼓吹投機、不兜售神奇投資術,而是誠實揭露歷史上各種「一夜致富」的代價與教訓。透過對泡沫事件與避險工具的分析,引導讀者建立理性與風險意識兼備的金錢觀。

書籍目錄


序言 懂多少就看得見多少的金融世界

PART 1 銀行的誕生(資金的流動與中介)
01 以信任為基礎的金融序幕
信用與貸款
最早的銀行是如何誕生的?信任竟然比金錢還重要?
 👉 金融從「我相信你」開始,而不是「你有多少錢」。

02 通往第七地獄之路
利息與基督教
為什麼收利息在中世紀曾被視為「通往地獄之路」?
 👉 在那個年代,收利息比偷竊更可怕。

03 第一個國際金融組織
聖殿騎士團
聖殿騎士團除了打仗,居然也是早期跨國銀行?
 👉 他們不只守護聖地,也守護你的金錢。

04 被稱為銀行家的人們
貨幣兌換商人
「銀行」這個詞從哪裡來?金匠是怎麼變成銀行家的?
 👉 街角的換匯攤位,竟是銀行的原型!

05 首個集貿易、換匯、匯款於一體的金融革命
匯票
在沒有網銀和ATM的年代,人們怎麼跨國匯款?
 👉 一張神奇的紙,就能讓你從巴黎領到佛羅倫斯的錢。

06 梅迪奇家族與羅馬教廷之間的祕密交易
存款
梅迪奇家族是怎麼用存款買下整個歐洲的?
 👉 他們不只創造銀行,更塑造了歷史。

07 錢生錢的原理
部分準備金
錢怎麼會自己「生出錢」?原來是這個制度在運作!
 👉 銀行只保留10%的現金,就能借出10倍的資金。

08 王室的銀行,銀行的銀行
中央銀行
什麼是「銀行的銀行」?中央銀行其實只是王室的救急金庫?
 👉 一開始,它只想幫國王還債,沒想到後來救了整個國家。

09 將法國推向破產的天才失誤
銀行擠兌
為什麼法國人民會因一個金融天才而徹底崩潰?
 👉 約翰•羅用一場泡沫,換來金融史上最轟烈的悲劇。

10 透過金融統治世界的羅斯柴爾德家族
商人銀行
一個家族如何靠金融統治整個歐洲?羅斯柴爾德的祕密是什麼?
 👉 他們的錢比國王多,消息比政府快。

PART 2 金融投資的時代(資金的管理與增值)
01 「不是大賺就是傾家蕩產」的賭注
風險資本與投資
什麼樣的投資,可能讓你不是大賺就是傾家蕩產?
 👉 風險投資的本質,就是搏命與賭運的藝術。

02 牛頓與韓德爾,投資對決的贏家是?
股票與債券
為什麼連牛頓都輸在投資市場?南海泡沫教了我們什麼?
 👉 他能計算天體軌道,卻無法計算人性的瘋狂。

03 高盛是銀行嗎?
投資銀行
高盛到底是不是銀行?投資銀行的角色有多關鍵?
 👉 他們不上街收錢,卻左右了資本市場的命脈。

04 為什麼他們能成為最佳捐款王?
首次公開募股
IPO只是讓公司上市,為什麼被稱為「資本市場之花」?
 👉 它是企業的成年禮,也是投資者的搖錢樹。

05 我也能成為帝國大廈的主人嗎?
基金
我也能當帝國大廈的股東?原來基金的運作是這樣!
 👉 有了基金,小資族也能參與大投資。

06 破產邊緣公司的救援者 VS 公司襲擊者
私募股權基金
PEF到底是企業的白馬王子還是掠奪者?
 👉 私募基金,有時救命,有時奪命。

07 金融魔法師們的神祕面紗
避險基金
避險基金怎麼樣讓你在股市大跌時還能獲利?
 👉 當市場恐慌時,他們反而笑著賺錢。

08 對藝術的新視角
另類投資
名畫也能拿來投資?另類投資的世界你了解多少?
 👉 有錢人不只買藝術,還用藝術賺錢。

09 我想把財產留給像家人一樣的寵物狗
信託
如果我想把財產留給寵物,信託制度辦得到嗎?
 👉 你不放心的事,信託幫你安心。

10 現在是客製化金融商品的時代
結構型證券
你買的結構型商品,是保本還是風險包裝?
 👉 看起來穩穩賺,其實藏著你看不見的陷阱。

PART 3 風險管理的技巧(風險的分擔與避險)
01 漢摩拉比法典中出現的保險起源
海上保險
海上貿易風險這麼大,古人如何用保險避險?
 👉 船還沒出港,保單早已啟航。

02 不願重演的倫敦大火悲劇
火災保險
倫敦大火之後,世界第一張火險是怎麼誕生的?
 👉 一場火災,燒出了現代保險制度。

03 為臨終做好準備對策
人壽保險
壽險一開始其實是場賭局?人壽保險的起源真不簡單
 👉 「你死了我就賺」——壽險從一場人生對賭開始。

04 新的風險帶來新的保險
產物保險
從貴婦的鏡子到工廠機器,什麼都可以保?
 👉 世上最奇怪的保險內容,你絕對想不到。

05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工具
共同保險和再保險
保險公司也會害怕災難來襲?它們怎麼轉嫁風險?
 👉 保險也買保險,風險才能不連鎖爆炸。

06傻醫生和他留下的遺產
社會保險
「傻醫生」改變了全民健保的未來?社會保險怎麼誕生的?
 👉 一位執著的醫生,竟創造了百年健康制度。

07作為避險手段而產生的衍生性金融商品
期貨
期貨是賭價格還是保價格?你真的懂它的意義嗎?
 👉 農夫、礦工、航運商,用期貨守住未來的收入。

08某個貧窮哲學家的慧眼
期權
連哲學家泰勒斯都會用的期權,到底是什麼?
 👉 在還沒發生的事情上,先買個「如果」的權利。

09本著雙贏原則進行的交換交易
交換交易
SWAP交換交易聽不懂?那就想像兩家公司在交換利息!
 👉 不換商品,只換風險與好處,這才是金融的魔術。

結語 恭喜您不再是金融盲
參考文獻

推薦序/導讀/自序


【推薦人】
seayu|即食歷史部落客
宋彥陞|時空偵探/《世界古文明之旅》作者
李文成|一歷百憂解、作家
許繼元 Mr.Market 市場先生|財經作家
馮震凌|William Feng的操盤筆記 版主
廖啟宏|加州大學經濟系客座教授,加州州政府研究首席、Podcast"一口經濟學"主持人


序言
懂多少就看得見多少的金融世界

從衣、食、住到金、食、住
衣、食、住這三樣東西是我們生活中的三個最基本要素。無論多忙,我們都會購買每一餐的食材或訂外賣。當季節變換時,我們也會不惜辛苦奔波去購物中心,追隨最新的流行趨勢。一旦獨立生活並建立起家庭,準備一個舒適的居住空間成為首要任務。這些行為在現代人的消費生活模式中特別鮮明。食品、服裝、居住,在消費生活的重要性排名中始終名列前茅。
然而,這種情況逐漸出現變化。根據二ま一九年韓國消費者院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金融」已經取代「衣物」。兩年後的同一項調查結果顯示,「金融」甚至超過「住」,上升到第二名。現在看來,我們應該改稱「金、食、住」,而不是「衣、食、住」
但是,我們究竟對金融了解有多深呢?我們花過多少努力去深入了解各式各樣金融商品及其功能與作用?遺憾的是,要對此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並不容易。正如你此刻選擇翻閱本書的序言,從眾多書籍中挑選出本書,或許正是被你對金融知識的渴望所驅使。
金融是什麼?若從字典的定義來探討,金融一詞由象徵金屬的「金」和表示融化的「融」所組成,指的是資金的流動,亦即根據資金需求與供給之間的變化而進行的資金轉移。這與之對應的英文「finance」在本質上略有不同。它源於拉丁語「finis」,意為結束,最初被用於表示償還債務(ending)或進行支付(payment)的行為。然而,十八世紀之後,「finance」在英語圈被賦予了更廣泛意義,指的是籌集和管理資金的行為。
在現代社會中,金融的功能與上述定義大致相符,但其角色和功能隨著銀行、證券、保險、資產管理以及金融科技等多元化金融服務的出現,逐漸細分化,日益進步。不過,即使金融服務提供者的形式和金融商品豐富多變,但金融的主要功能仍大致可分為三種。第一是資金轉移和中介功能。金融收集閒散資金,並將其提供給需要的人,透過中介系統進行結算。第二是資金管理功能。金融超越了單純的資產保管,還能透過主動管理和投資,促進資產增值。第三是風險管理功能。金融運用保險等方式幫助人們對無法預見的風險和災難,做好充分的預防準備。

在金融支配的世界,生存的第一步是了解金融
然而,儘管金融在我們生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學校和社會提供的金融相關系統性與全面性機會卻遠遠不足。這可解釋為何近年金融相關書籍、電台節目和社交媒體影片能引起廣泛關注,以及對所有年齡層的金融教育需求日益增加的原因。此外,許多人對最新金融商品(如股票、基金、衍生性商品、另類投資、虛擬貨幣等)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卻往往在未充分理解這些商品的性質和風險的前提下,只是追隨潮流就貿然投入其中。儘管損失規模各不相同,但任何人都能預見這種盲目跟風會導致的結果。
雖然這或許僅是少數情況,但當人們忽略了金融的根本功能和角色,基於錯誤的認知和理解參與金融市場時,風險就會倍增。與一些投資者的期望不同,金融並不是一根能讓我們一夜之間致富的魔杖。在本書中介紹的密西西比泡沫事件(Mississippi Bubble)、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鬱金香狂熱(Tuopenwoerde)等案例,實際上都為投資者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類似事件在幾個世紀後的今日,仍在不同的時間與地點重演。投資來歷不明的公司導致股票交易被暫停,或被虛擬貨幣迷惑而傾家蕩產的投資者越來越多,這樣的新聞已經不再令人感到新奇。
二ま二ま年三月,韓國制定了「金融消費者保護法」(금용소비자 보호에 관한 법률),旨在預防由於KIKO衍生金融商品、DLF(Derivative Linked Fund)結構型證券、以及基金管理公司LIME及OPTIMUS詐騙事件等引發的金融消費者損失。該法規的一大亮點是:明確地提及金融消費者的責任與金融教育的必要性。根據該法規,金融消費者為提高自身消費權益,應學習金融相關知識和獲得相關資訊,而監督機關則應提供校園教育與終身教育予以支持。
我決定撰寫這本書也與這種背景不無關連。在一個需要金融知識的時期,本書的初衷是探索讓每個人都能輕鬆理解金融的方法。因為要充分享受金融的好處,第一步就是正確理解金融及其商品的功能。我當然不能保證這本書能完全滿足實際金融生活中所有必備能力,但透過金融史去深入探索金融商品的誕生、發展過程及其獨特功能,將成為您在認識金融的旅程中增添趣味的指南針。

金融世界入門:輕鬆接近難懂的金融
一般而言,當我們從學術或實務角度接觸金融時,最先想到的是繁瑣複雜的數學方程式和晦澀難解的專業術語。這對金融初學者來說無疑是困難的挑戰。但實際上,每一種金融商品都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而誕生的無形創造物,而每一種金融商品也都有自己的故事。本書試圖透過多個歷史案例,簡單易懂地解釋金融商品的起源與運作原理,幫助各位讀者用更加輕鬆有趣的方式去理解金融。
本書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涉及銀行、投資和保險相關內容。此一分類是基於銀行、證券和保險公司在金融市場中扮演的三大核心角色。
PART 1將聚焦於銀行,探討金融的第一個功能,即資金的轉移和中介。我將詳細說明銀行自金融誕生以來提供的各項金融功能,如貸款、貨幣兌換、匯票、存款和支付結算的發展過程。此外,PART 1中還將介紹現代金融基本原理,包括部分準備金制度,以及透過該制度提供的信貸、央行制度,以及面對嚴重金融危機時,可能出現的銀行擠兌現象。
PART 2將探討金融的第二個功能,即資金的管理與運作。我將介紹股票和債券等證券市場的基本概念,以及俗稱投資銀行的機構在證券市場所扮演的角色。此外,也會介紹新型投資工具的發展背景及其功能,如資金、私募股權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縮寫PEF)、替代投資、信託、股價連結型證券(Equity linked securities,縮寫ELS)等。
PART 3分將探討金融的第三個功能:風險管理。在此範疇中,最具代表性的金融商品為保險。在PART 3中,我將透過重大歷史事件,從古代海上保險起,追溯由此而生的各種保險類型及其演進歷程。最後,將進一步探討期貨、選擇權等衍生性商品的風險管理功能。
本書最後單獨整理出我在編寫過程中的參考文獻。我敢打包票保證,對希望深入了解金融史及其發展過程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是一本優秀的指南書。我從參考文獻的作者們那裡受益良多,萬一本書有任何不足之處,那完全是我的能力不足所致。出版至今,我亦有所遺憾。因為書中雖探討金融歷史和發展過程,但未能詳盡介紹金融世界的最新變化。我期待未來能透過其他作品,以全新視角與各位再度相遇。本書能讓各位讀者更接近金融世界,這對我而言就是一個巨大的成就。
本書能夠問世全賴許多人的幫助。首先,我不能不提父母與岳父母的支持與鼓勵。他們讓我得以接觸更廣闊的世界,並在我將有限知識整理成書的過程中提供諸多幫助和建議。對一直是我堅強後盾的家人,我既感恩又抱歉。我也想念學生時代的老師,特別是高中時期的李憲勇老師、全元祿老師,研究所導師延世大學的金洪基教授。另外,我還要感謝韓國金融學院的全體同仁,為金融法研究和教學提供了優良環境,以及Hanbit出版社工作人員在編製本書中的辛勞。最後,謹以此書紀念已經過世,總是為我祈禱的祖父母。
二ま二三年五月 金鍾昇

文章試閱


06 梅迪奇家族與羅馬教廷之間的祕密交易
存款

曾是非主流金融產品的存款
今日,銀行能夠運作的基本原則是什麼?關鍵在於賺取由存款利率與放款利率差而來的收益,即所謂的存放款利差。例如,假設銀行按年利率5%,支付客戶的存款利息,然後將該客戶的存款以10%的年利率放款給另一位客戶,從而由兩者的利差(5%)中獲利。隨著銀行持有的存款增加,銀行能貸出的資金也相應增加,銀行透過存放款利差所獲取的收益也會增加。
現代的銀行不僅提供貸款與存款等傳統金融服務,還涉足基金、保險、信託等多種金融活動,不過銀行的大部分收益仍然來自存放款利差,存款的重要性顯而易見,這也是為何存款被視為銀行業務的基礎,然而,在歷史上,存款卻不像貸款、換匯和匯票那樣受到廣泛關注。
存款本質在早期更傾向於安全保管資產(safe-keeping),而非儲蓄(saving)。人們會將貨幣或貴金屬等重要資產存放在神廟中,需要時再取回。在銀行的資產保管功能普及之前,這種作法被視為保護資產最安全的辦法,而存放財產或貴重物品的顧客需要支付保管費,而不是獲得利息。
像現代一樣的存款服務──銀行支付客戶的存款利息這件事,又是如何形成,何時開始的呢?

資產保管 vs 儲蓄
儲蓄是客戶與銀行的一種金融協議。客戶將錢存入銀行,銀行承諾會按要求返還這些資金,並支付一定的利息。客戶可以隨時領取存款(活期存款),也可以在約定的存款期限結束後才能領取(定期存款、儲蓄)。透過儲蓄交易,客戶享有兩種好處:確保資產安全與資產增值(或投資)。
透過存款服務,客戶的資產得到銀行的保護,畢竟將大筆資金存放在家裡衣櫃裡,任誰都會寢食不安,而銀行有堅不可催的保險櫃和雙重甚至三重安全措施,能有效防止外部侵入。這也是世界大戰爆發時,許多歐洲富豪選擇將自己的資產轉移到瑞士銀行的原因。因為瑞士銀行嚴格的客戶隱私保護措施,在動盪的時代為他們的資產提供最佳保護。
存款不但能保管資產,還能有機會實現資產增值。因為銀行會向客戶的存款支付一定的利息。在資本市場成長緩慢的國家,這一現象更為明顯。以韓國為例,雖然韓國目前的存款利率僅為2%至3%左右,但在一九八ま年代之前,利率曾高達20%以上。在這種背景下,儲蓄被視為一種最安全和最有利可圖的資產增值手段。
如前所述,早期儲蓄交易更注重的是保管資產,而不是資產增值。但大約從十三世紀左右,從中世紀古希臘和羅馬時代一直延續的存款業務開始出現變化。當時義大利銀行家開始採用一種新的存款交易方式,即對儲蓄支付利息。然而,這種作法和現代銀行以儲蓄進行放款,創造新收益的方法大相逕庭,它近似以滿足王室或國家需求的權宜之計。
佩魯齊家族是十三到十四世紀最大的金融家族之一,就連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也是他們的客戶。在英法百年戰爭期間,英王愛德華三世依靠這些金融家族籌集所需的戰爭資金。但隨著戰爭持續的時間變長,資金需求不斷攀升,愛德華三世的貸款需求也日益增加。面對如愛德華三世這樣的權力者,哪怕他的要求再無理取鬧,銀行家也無法拒絕。為了避免政治上的迫害,銀行家採取的策略之一就是利用客戶的儲蓄,用支付利息吸引客戶存款,將籌集到的錢再挪去滿足愛德華三世的資金需求。
這與十五世紀由佛羅倫斯政府成立的「嫁妝之山」(Monte delle doti)婚姻基金類似。當時,義大利新娘的嫁妝金額被視為社會地位與階級的標誌。許多父親為此提早將資金投入這種基金,並享有高達約10%的年利率。這種基金制度不僅幫助了義大利的父親們,在基金成立初期也幫上了佛羅倫斯政府。當時的佛羅倫斯正與米蘭交戰,透過這筆資金補充了戰爭資金所需。
除了傳統的儲蓄,還有公益性質的儲蓄,其目的為保護未成年人和寡婦等弱勢族群。在熱那亞或佛羅倫斯等地,法律規定監護人不得直接保管未成年人的資產,必須存放於銀行,銀行提供的年利率則不得低於5%。這種規定同樣適用於寡婦的儲蓄。
在中世紀的義大利,提供固定利率的儲蓄交易很常見,除此之外,還有一種類似於投資的儲蓄方式,稱為「全權委託存款」(discretionary deposit)。這種存款方式代表銀行可以自主分配儲蓄所產生的利潤。在那個缺乏其他投資選項的時期,全權委託存款得到了富豪的青睞。從梅迪奇家族與羅馬教廷之間的金融祕密往來,足以窺見這種存款方式在當時的高人氣。

因銀行業務而蓬勃發展的梅迪奇家族
在十四世紀左右,梅迪奇家族只是以佛羅倫斯為中心,經營金融業務的眾多家族之一,在羅馬和威尼斯都設有分支機構,處理貨幣兌換和匯票等業務。然而,一切在一三八五年,喬凡尼.迪比奇.德.梅迪奇(Giovanni di Bicci de' Medici)接手後改變。當時,喬凡尼接手教廷的貨幣兌換業務。由於當時教廷正在向歐洲各地徵稅,貨幣兌換需求龐大,喬凡尼透過與教廷的交易建立信任,於一三九五年正式接管羅馬分支機構。兩年後,即一三九七年,他將根據地遷回佛羅倫斯,並創立梅迪奇銀行。
有了教廷的背書,梅迪奇銀行迅速發展,喬凡尼不但負責貨幣兌換業務,還成為教廷資金募集的主要負責人,需要貸款的王室和貴族也成為梅迪奇銀行的客戶。一四二九年,喬凡尼去世後,長子科西莫.德.梅迪奇(Cosimo di Giovanni de' Medici)接手家族事業並擴展到歐洲各地,在威尼斯、日內瓦、比薩、倫敦、亞維農等地成立分行,家族的財富和名望更上一層樓。羅倫佐德.梅迪奇(Lorenzo di Piero de Medici)繼承祖父科西莫之風,維持了家族的顯赫地位,透過贊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如達文西、米開朗基羅,促成了那一時期文化藝術的繁榮。此後,梅迪奇家族出了許多教皇、公爵與王妃,都是金融、政治與文化等各領域的佼佼者。儘管如此,在家族成立初期,為避免鄰國交戰時,或是封建勢力與新興商人勢力之間發生衝突時被捲入其中,梅迪奇家族成員行事謹慎,避免直接參與政治,不過他們會利用與高階神職人員和當權者的密切互動,巧妙地擴大社會影響力,他們採用的手段就是全權委託存款。
在那個時期,包括教宗在內的其他高階神職人員腰纏萬貫,但出於基督教強調的清貧與犧牲等美德,他們無法公然炫耀自己的財富。在那時,教會法將非勞動收入視為犯罪,把錢存在銀行並期望獲得利息是被嚴格禁止的。這一禁令同樣適用於王室與貴族。正因如此,這些神職人員和高位掌權者,急需一個能祕密且安全地替他們財富增值的人。
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人選莫過於梅迪奇家族。由於梅迪奇家族對客戶的身分和資產保密,人們能放心地將資產委託給他們,並且他們對寄存的金錢支付的報酬也非常慷慨。不過,這種報酬的名目並非利息,而是以禮物的名義。禮物做為一種謝意的表現,目的是巧妙地鑽教會法漏洞。支付報酬的方式也與普通的存款不同,不是事先定好的利率,而是根據銀行的盈利情況以8%至12%的變動利率,給予報酬。從現代的角度來看,與其說是存款,更近似一種投資產品,其報酬數額多寡受資金運用效果影響。
梅迪奇家族透過全權委託存款擴大規模,加上匯兌、匯票、貸款等多種業務分散了風險,使他們包攬了現代銀行大部分的業務。梅迪奇家族創立的銀行業務模式,也在宗教改革後傳播到整個歐洲,十七世紀後荷蘭、德國、英國和法國等地出現的眾多銀行,也是受其啟發的結果。雖然梅迪奇銀行已不復存在,但它所留下的豐富遺產,仍以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與現代銀行業的面貌,留在我們身邊。


02 牛頓與韓德爾,投資對決的贏家是?
股票與債券

南海公司泡沫事件,投資者的災難
十七世紀末,始於荷蘭的投資熱潮延燒至英國,參與各種戰爭的英國軍火公司的股票大受歡迎。一六九ま年以後,英國超過二十家公司發行新股,隨著投資者的湧入,交易量也飆升,繁榮程度可與鼎盛時期的阿姆斯特丹股票市場媲美。在眾多公司中,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在一七一一年,也就是股票投資熱潮達到顛峰時期,應英國政府所需成立。
當時,英國因參與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一七ま一年至一七一四年),因此背上沉重的債務。國債發行與軍事支出已占國家財政9%。為此,英國政府成立南海公司,希望利用這家公司的盈利償還國債。主要預期收益來源是南太平洋地區的壟斷貿易事業,和對西班牙殖民地的奴隸貿易。然而,南海公司成立後的收益遠遠未達預期,交易量也不大。再加上,一七一八年英國與西班牙之間的戰爭再次爆發,使得南海公司的財政狀況更是每況愈下。
一七一九年,面對財政困境毫無好轉的跡象,南海公司為解決債務制定特別對策:拿到政府授權,發行自家股票,再用這些股票抵政府的債務。如此一來,那些借錢給政府的人可以放棄自己應收的款項,改拿南海公司的股票。從現代的角度來解釋,相當於將債權人身分轉變為股東。
對尋找有投資前景的人來說,不管是南海公司的複雜結構或經營困境,都不是重要問題。擁有一家令人羨慕的公司股票就足以令他們滿意。為了吸引投資者,南海公司還散布一些謠言,如已獲得與西班牙殖民地的通商權和銀礦等。憑藉這種方式,成為南海股東的人成了眾人眼中羨慕的對象。因為南海公司股價從一七二ま年一月的120英鎊,上漲到同年五月的500英鎊,六月更是飆到1,000英鎊,而這一切發生在短短六個月內。
隨著南海公司的股價暴漲,投資者不顧一切,熱衷於購買股票。市場上渴望從股市獲利的人數急遽增加,導致整個股市陷入瘋狂。這股投資熱潮也被不法分子利用,不少無牌照的空殼公司騙取投資資金。英國政府判斷市場處於非理性過熱狀態,在一七二ま年六月制定《泡沫法》(The Bubble Act),旨在阻止無照公司設立,保護投資人。
但這項措施帶來意想不到的反效果。投資熱潮突然降溫,包括南海公司在內的所有公司股票交易瞬間停滯。投資者後來才意識到南海公司的真相,急忙賣掉手中股票,股票被大量拋售。隨著股市泡沫的破裂,南海公司的股價一落千丈,原本飆升到近十倍的股價不到一年就回落原點。
那些期待像中樂透一樣,從股票投資獲利的人蒙受了無法言喻的損失,其中有不少人破產,甚至走上自殺的絕路。艾薩克.牛頓(Sir Isaac Newton)也是其中的受害者,他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曾在投資初期賺得7,000英鎊,但在泡沫破裂後,損失了2萬英鎊(以現值換算,約為300萬美金)。牛頓曾表示:「我可以計算行星的運行軌道,卻無從計算人類的瘋狂。」這句話清楚反映他當時經歷的痛苦。
然而,並非所有投資者都因南海泡沫崩盤而蒙受損失,有些人在泡沫破滅之前已出售股票,獲得豐厚的利潤,如奠定西方音樂基礎,被稱為「音樂之母」的弗里德里希.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他透過南海公司賺取的利潤,創立由頂尖音樂家組成的皇家音樂學院。

公司、股東和股票
在投資世界中,最為人熟悉的投資工具無疑是股票。即使不提十八世紀的南海公司案例,投資者對於像蘋果或特斯拉這樣優質股票的興趣,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都沒有改變。股價波動總是讓投資者又哭又笑。既然股票這麼受關注,那麼在投資前了解它的特性顯得分外重要。究竟股票是什麼?它具有什麼功能?
股票是一種投資工具,它與股份有限公司的概念密不可分。股份有限公司發行股票,這些股票經過交易進入各種投資者的手中。因此,對於發行股票的公司和持股股東來說,股票不可避免地有著不同的意義。
從發行股票的公司角度來看,股票是籌集資金的手段之一。股票一經發行,股東需支付資金。這筆錢會成為公司經營的基本長期資金。它與貸款交易不同,公司無需在承諾的時間向股東償還資金或支付利息,只要公司盈利,就能選擇以股息形式分配給股東。當然,如業績不佳也可以不發放股息。由於無需承擔還債壓力,股票成為一種既有效又穩定的資金籌集手段。
對股東來說,持有股票等同於成為該公司的部分所有者。股東根據所持股票的比例,有相應權利左右公司財產。股東也能透過表決權參與公司的經營決策(代表性例子是透過收購或併購得到某公司的股票,從而控制該公司)。
然而,大多數股東購買股票是出於投資目的,期望透過股價上漲後賣出賺差價或領取公司股息,而不是為了行使這類權利。對於更高收益的期望,是吸引人們進入股市的主要原因。儘管會經歷短期波動,但優質公司的股價從長遠來看大多會穩定上漲。從這個角度來看,股票對大多數人來說,實屬不錯的投資手段。
儘管股票相較儲蓄等其他產品能夠帶來高收益,但隨之而來的風險也不容忽視。股價每天都在不斷地上漲或下跌,如果公司業績不佳或發生金融危機之類的情況,股票和儲蓄不同,可能連本金都保不住。如果說儲蓄是「低風險,低回報」(low risk, low return)的產品,那麼股票則是「高風險,高回報」(high risk, high return)的產品。這也是為什麼投資時,需要關注投資回報與進行風險管理的原因。

被戰爭催生的債券
除了股票之外,另一個常被考慮的投資工具就是債券。相較股票,債券的預期報酬率較低,但穩定性更高。然而,由於交易規模和單位通常遠大於股票,普通人直接投資債券的情況並不多見。主要交易客戶群多為金融機構或退休基金等的機構投資者。
債券的起始約在十二世紀左右,早於股票。當時義大利城邦威尼斯與拜占庭帝國,為爭奪地中海北部的亞得里亞海而發生戰爭。威尼斯亟需資金,組建能夠抵抗拜占庭帝國的艦隊。當時常用的方法是向百姓徵稅或向金融家集團貸款。然而,當這些方法用到不能再用時,威尼斯政府在一一七二年想出新的解決方案是:發行債券。
威尼斯政府想到的辦法是直接向市民借錢。市民們當然不會主動提供資金,因此政府根據市民所擁有的財富水準,強制分配應借給國家的金額。這與向國家繳納的稅金截然不同。
政府向市民借錢的事,被記錄在一個名為貸款(prestiti)的證書上。持有單據的人就是政府的債權人,每年可獲得5%利息,證書還能轉讓給第三方。儘管債權人不能直接要求政府歸還本金,但可以透過出售證書的方式回收本金。
正如威尼斯政府的案例所示,債券本質上是借錢者(債務人)向出借者(債權人)發行的一種證書。該證書不僅包括借款金額,還包括在約定日期償還本金和利息的承諾。這與一般貸款過程中製作的借據大致相同。不過,債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能從許多人的手上募集資金,並可透過債券證書自由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