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太陽底下無難事:清大光電碩士的二十五年能源夢,走出實驗室,從雞舍屋頂開始的神奇創業之旅

原文書名:


9789570875836太陽底下無難事:清大光電碩士的二十五年能源夢,走出實驗室,從雞舍屋頂開始的神奇創業之旅
  • 產品代碼:

    9789570875836
  • 系列名稱:

    創新觀點
  • 系列編號:

    149430
  • 定價:

    420元
  • 作者:

    陳坤宏
  • 頁數:

    256頁
  • 開數:

    14.8x21x1.4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116
  • 出版日:

    20250116
  •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公司
  • CIP:

    783.3886
  • 市場分類:

    企業管理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商業類
  •  

    ※缺書中
商品簡介


他沒有富爸爸,沒有驚人家世,
創業初期從都會區到工業區,沒有人願意讓他安裝太陽能板……
他是如何用十二年的時間,從一無所有做到讓全世界都看見?


陳坤宏原本只是一名光電工程師,待過實驗室,也曾常駐工廠。在他走訪全球的過程中,一個在外人眼中看來難以實現的能源夢逐漸在內心成形……

他的夢想,從台十七線兩旁的雞舍屋頂開始逐步化為現實。實際走訪時,他親眼看見這些克難經營的畜農現狀,為了在老舊的雞舍屋頂種電,他在台首創第一個具備穩固財務模式的太陽能分享經濟模式,不僅免費替雞舍更換安全屋頂,更將一部分發電所得回饋給這些提供太陽能電廠場地的畜農。

這不僅只是他一個人的夢想,更是一個二十年堅定不移的承諾。有了他的起頭,台灣無數在地光電企業紛紛仿效他的做法,在少有人關注的角落,裝設起一片片的太陽能板,以綠能結合地方創生。他們能提供給地方的價值,不僅是每一度光電的回饋金,更重要的是當強烈災害發生時,這些光電企業能夠成為地方小農有力的後盾,共同建構永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這本書收錄陳坤宏二十五年來,在創業歷程中逐漸堅定個人信仰的心路歷程。在偏鄉走動的創業路上,他與眾多朋友彼此陪伴,寫出一段段動人的故事,也成為彼此在生命中繼續走下去的力量來源。

▌無論你是否支持綠能,都應該讀過這本書!
你是否對綠能還有許多疑惑與不解:
綠能到底在做什麼?
十幾年來,綠能在台灣取得了哪些成果?
太陽能模組的回收,真的會對環境造成汙染嗎?
如何透過綠能來實踐地方創生?

本書作者陳坤宏將自己一切關於綠能的現狀思索與掙扎苦惱、與地方共同經營的議題與挑戰、現階段取得的一切成就與展望,都寫在這本書中。

.他們以台十七線兩旁畜舍為起點,在雲嘉南地區廣泛設置畜舍屋頂光電,不僅協助翻新屋頂,加強畜舍結構安全性,還將發電所得回饋一部分給畜農。鄰近颱風季節時,他們不僅在事前協助補強安全性,若發生災損,也會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協助處理。
.除了直接與畜農締結互助關係,他們也全額支持三小文創團隊的經營,共同推廣友善農業。三小文創團隊長期以來,一直以具體行動協助在地小農,支持他們對於栽種與培育的堅持,並協助開拓實體及線上行銷通路。
.他們與台灣再生能源發展聯盟合作,協助台東達魯瑪克部落成立全台第一個由在地居民自主發起的公民電廠,在教會、工寮等主要聚會場所架設太陽光電,讓綠能在部落紮根,成為其它區域發展公民電廠的示範點。

……
這本書,是他創業踏上綠電道路以來,回首過去十二年所交出的一份成績單。
這十二年,不只有許多創業夥伴的支持,銀行與政府的協助,最重要的,是始終無言的陪伴,一起走在綠電與永續發展道路上的廣大地方鄉民。

無論是想了解綠能現狀的人,關心地方永續議題的人,或者是懷疑綠能、認為非核不可的人,這本書都值得一讀。

對於綠能的一切提問,此書都有解答。

國內名家一致推薦
吳明賢 台大醫院院長
吳雲天 台北市出去玩戶外生活分享協會秘書長
李易昆 庶民發電學習社群合作社理事主席
林生祥 音樂人
林惠真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兼研發長
金磊 生態攝影與環境教育工作者
施振榮 宏?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洪傳獻 聯合再生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徐輝明 東華大學校長
高茹萍 TRENA 社團法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秘書長
張景森 龍舟國手、前政務委員
曹啟鴻 前屏東縣縣長
許震唐 影像工作者與社區再生能源推動者
陳秉亨 台灣環境工作者
陳信聰 資深媒體人、新聞節目主持人
陳郁屏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秘書長
彭?明 環境部部長
楊本豫 前友達光電財務長、策略長
趙家緯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
(依姓氏筆畫排列)

作者簡介


陳坤宏
睿禾控股暨天泰能源集團董事長。
淡水出身,從小家境並不富裕,父母都是辛苦的藍領階級。幼年時期開始,就常常在鄉野之間打滾,埋下日後深耕地方創生的遠因。
攻讀清大電子工程研究所時,專研薄膜太陽能相關領域,奠定了在綠能光電領域的專業技術知識。
首創在畜舍屋頂安裝太陽能模組,並且具備穩固財務基礎的太陽能發電共享經濟模式,創業十二年,從沒沒無聞的新創企業成為綠能業內人士紛紛效仿的對象,一路走來,始終堅持與地方同步前行的態度,獲得諸多在地人士的認同。

書籍目錄


推薦序1 秉持王道精神,共創價值邁向永續╱施振榮
推薦序2 太陽光電底下綻放的光和熱╱高茹萍
推薦序3 關注土地、關注人、關注社區的綠能發展觀點╱張景森
推薦序4 太陽能點亮希望:公私協力共創綠色未來╱彭啟明
自序 Don't Go Back !

第一章 我與天泰能源
我的求學經歷
創業前累積的業界經驗、決定創業的契機
投身地方創生的初衷
經歷十二年,天泰能源與睿禾控股的成果
致力於與地方居民同在

第二章 跌跌撞撞的創業之路,在種種困難中逐漸站穩腳步
從台十七線展開的故事
成就太陽電廠的兩隻腳
不完美中去追求完美,不斷的失敗當中再次失敗
在困境中尋求轉機
夥伴是最堅實的後盾
能源轉型的重重困難
能源界的奧本海默
放眼二十年的考驗
廢棄材料回收大有學問
哥白尼的革新
EU PVSEC在法國
放眼未來百分百的綠電
積極對話,打破操弄
廢核與擁核

第三章 不只綠電,我們能為地方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人間活菩薩
小人物,小土地,小滿足
等待苦瓜成熟之時
共創循環經濟
相濡以沫的利害關係人
在地的力量
尋找最大多數人的幸福
前瞻的願景,光采溼地的成功
沒有義務但義無反顧地做下去
以陪伴與同理心開始

第四章 一路走來,我的體悟
讓踩過的土地飄著米香
尋找信仰
三小市集的成長
鏡頭下記錄的生命
與父親一起走向友善農業
以綠能的角度思考,未來的地方創生樣貌

後記 從永續經營中體會人生哲學

推薦序/導讀/自序


好評推薦
有智慧的人能夠找到創造價值的方法,站在綠能第一線的坤宏以開闊的格局與善良的初衷,在台灣許多偏遠的角落綻放出激勵人心的動人故事,閱讀這本書就是獲得智慧最容易的方式。
──吳雲天,台北市出去玩戶外生活分享協會秘書長

坤宏的書很好看,不忘初心的堅持與耐心陪伴的情義,貫穿能源創業艱途,真是我們庶民能源運動的好伙伴。
──李易昆,庶民發電學習社區合作社理事主席

成長過程中的每個小故事,都是成就大事業的養分!睿禾控股創辦人現身說法,把土地與環境作為核心價值,邁向光電永續事業。
──林惠真,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兼研發長

在太陽能領域未來還有很有的空間可以發展,值得持續投入累積更多廣泛的應用與國際化的新機會,進一步為全人類創造價值。在此也向各位讀者推薦本書,相信大家一定能從中獲得更多的啟發。
──施振榮,宏?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太陽底下真無難事?在光電產業中奮鬥的每一個人都明白,這條太陽的路,須走過各界質疑眼光所聚焦投射出的酷暑。不少人放棄了,但看了書就明白,坤宏他停不下的腳步,是用最炙熱的心,去接收、了解、轉化這些挑戰,把它化為動能,更化難為無難。這份光與熱,就如同再生能源般,永續地傳承下去。
坤宏是我清華電機工三館的學弟,我們以他為榮,特別推薦。
──洪傳獻,聯合再生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在《太陽底下無難事》一書中,坤宏分享了他如何因為棲地保護議題,而從地面型太陽光電開發急流勇退,回歸到屋頂太陽光電的開發;他支援當地青創,如三小市集、彰化顯榮宮綠能屋頂,以及保留布袋鹽田鳥類棲息地。這些故事讓人看見,他如何將太陽光電與環境的理念兼容,並堅持不懈。
這本書以輕鬆而溫暖的語言詳述這份熱情與實踐。我真誠推薦給對台灣再生能
源抱持熱忱的讀者,它是一部值得每位對綠能有興趣的朋友們共同學習和分享的好書,值得收藏。
──高茹萍,TRENA社團法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秘書長

本書中提倡的觀點:綠能發展並不只關乎能源和生態,更應該關注土地、關注人、關注社區,與本人的見解有許多地方都不謀而合,也勾起了本人重新思考台灣綠能問題的熱情。希望這本詳細描述一個有理想的綠能創業家的故事,對大家都能有所啟發。
──張景森,龍舟國手、前政務委員

這是台灣能源發展道路中,先行者的故事,是你我皆需要與認識的重要他者,且在這條路上,我們都應不讓先行者獨留背影。
──許震唐,影像工作者與社區再生能源推動者

最好的再生能源發展應該要與農漁村社區共存共榮,這正是民間團體多年在推動的,而坤宏本身就是實踐者,也是民間團體的堅實夥伴,向大家推薦這本書,也期待本書傳遞的經驗可以帶動更多再生能源產業跟社區一起合作。
──陳秉亨,台灣環境工作者

陳坤宏是我清大學長,讓人又尊敬又崇拜的那種。聰明、努力、創新、事業有成、不忘初衷。台灣必然要發展綠能,但這過程有不少爭議與不堪。陳董事長提供了一個很不一樣的方向,讓綠能、環境、社區與土地,可以有一條陽光普照、共榮共好的示範道路。
──陳信聰,資深媒體人、新聞節目主持人

利益眾生不需要透過過多的交際往來達成,我相信坤宏兄也是如此。從他書中看到他不斷成長與進步的心路歷程,這些都需要長期思考與策略布局,我相信這是台灣未來發展很重要的元素。
我相信正是因為秉持這樣的信念,才能讓坤宏兄除了太陽能外,也持續在電力交易、氫能等各領域布局未來。也唯有鼓勵更多正派有理念的民間產業投入,公私共同協力,才是推動能源轉型最有效的方式。透過政府的政策,引導民間企業的創新活力,才能共同打造一個更乾淨、永續的未來。
──彭啟明,環境部長

不留在電子業成為人人稱羨的人生勝利組,別人眼中「自找苦吃」的坤宏選擇一條充滿荊棘的拓荒旅程。堅持投入熱愛的再生能源產業,實現創新理念與人本情懷的初衷,打造出自己人生道路的美麗風景!
──楊本豫,前友達光電財務長、策略長

坤宏在能源轉型領域上的實戰經驗,是政策倡議上非常重要的諮詢對象。而其一路從屋頂光電瓶頸的突破、地面型光電生態衝擊的考量、公民電廠的支持,再到近期參與台澳氫能共同發展,形塑了志業驅動的綠能創業家典範。
──趙家緯,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委員

文章試閱


第二章 跌跌撞撞的創業之路,在種種困難中逐漸站穩腳步
從台十七線展開的故事
一直到現在,當年結束在台的工作,準備返回故鄉白俄羅斯的Victor,用力抓著我的手說出的那句「Don't go back!」依舊迴盪在我耳邊。
還記得二○一六、二○一七年左右,導演鍾孟宏的《一路順風》、黃信堯的《大佛普拉斯》這兩部台灣本土電影不約而同以台十七線為場景,拍出了荒涼偏鄉的荒誕人物,透過鏡頭,卻如此寫實。而兩部片也都邀請知名音樂家林生祥先生擔任電影配樂。巧合的是,生祥樂團於許多年前發表的新專輯《圍庄》,也同樣以音樂描述了台十七線以西,濁水溪出海口北岸的台西村之故事。
時序向前推一些,在我創業之初的二○一二年,我來到人們口中「風頭水尾」的彰化縣大城鄉台西村,也同樣與台十七線有了交集,沿著台十七線開始了我的故事……
從雞舍屋頂開始的太陽能分享經濟
那是我創立天泰能源的第一年,推廣太陽能安裝挫敗不斷,處處都一路碰壁。在都會區,是因為建築物遍布違建而無法申請;至於工業區,卻是因為天泰是一家沒沒無聞的新公司,無法取得業主的信任。輾轉尋覓到最後,我來到的是一個在我人生藍圖中,壓根兒都想不到的地點。怎麼會來到這個沿海的村莊我已經不太記得,大抵是身旁的人常常聽我抱怨,太陽能的安裝總找不到合法建物,當時有位朋友說了一句:「台灣的雞、豬、牛等農舍,因為需要滿足地方農業處的養殖規定,因此大多是合法的。」
那一天,我開著車照例在台十七線附近閒晃,從彰化王功以南,在台十七線兩旁,坐落為數眾多的雞舍與豬舍。而通常較為破舊的雞舍,多半都是用來做為仿土雞契作之用。在日後與養殖農友的互動中,我才得知契作的價格通常落在每隻雞十到十五元不等,每三到四個月換雞。由於小雞、飼料及相關水電皆由如卜蜂、大成這樣的大型農企業負責,農民單純養殖,這樣的模式在政府規範的電宰制度上路,並嚴格取締市場上的私宰行為後,對農民來說,銷售通路變得更狹窄,只能任憑農企業定價。而多數的仿土雞舍環境都是處於非常克難的狀態,勉強支持契作的運作模式,根本不可能去想像進行任何提升生產的投資改良。
我們在一處坐落於水池邊的雞舍停好車,車門一開,撲鼻而來的是我們美稱為「饒富農村氣息的風土味」(其實就是雞屎味佐濁水溪口海鹽,與六輕南風化學分子料理風味)的氣息。接著,我們故作鎮定,飄移游擊靠近正在巡視雞舍並潛勢觀察我們的雞舍主人阿伯。
「阿伯,你雞舍的屋頂要裝太陽能嗎?」我對著阿伯發問。
「我沒住在這,不用洗熱水澡啊!」阿伯把我當成推廣太陽能熱水器的。
雙方交談一番後都鬆了一口氣,穿著西裝的我們事後從阿伯口中得知,他以為我們是銀行或代書來執行點交或強制執行那類不怎麼光彩的事。有鑒於此,從那之後,我們只有在陪同銀行來進行現勘或進行動產設定(這是太陽能專案融資很重要的一環)的時候,才會穿得正式一點的白襯衫,卻不再穿西裝外套來訪,藉此表示我們對於雙邊(銀行團與在地農民)的服裝禮儀。
「阿伯,不然我免費幫你換屋頂好嗎?」我知道再解釋下去,阿伯也無法聽懂。太陽能發電有台電保證收購二十年,可以保持穩定的現金流,因此我也豁出去,直接問他要不要讓我幫忙免費換屋頂。
「有這麼好的事情?那你要賺什麼?」阿伯半信半疑,也有可能是我們看起來不像詐騙集團。
後來阿伯與我們簽了約,我們也就著手更換原本殘破不堪的雞舍屋頂,甚至將原本木結構的橫梁更換成鋼構。以當時一座占地一千五百坪的雞舍,我們可以鋪設近500kWp的太陽能光電模組─在二○一二年的時空背景下,1kWp的太陽能光電模組需要三坪的安裝空間,而1kWp發電一小時就是一度電。
這種規模的太陽能光電模組,總造價超過三千萬,其中光是投入雞舍的屋頂與結構的補強工程,就超過三百萬元。對一個照顧一千五百坪雞舍的農民來說,由於他們一年契作的收入頂多就是賺取約七十萬元,要他們投入三百萬來更換屋頂補強建物,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可想而知,當阿伯看到我們免費幫他更換屋頂後,會產生多大的衝擊與感動。後來阿伯就成為我們最好的業務,到處跟身旁的朋友宣傳有一組從台北下來的公司,專門幫雞舍、豬舍免費翻修屋頂。後面的故事,也許大家都知道了,太陽能的分享經濟居然在台十七線發展開來。我們承諾協助畜禽農舍的主人換屋頂並做結構補強,並將未來二十年的發電收入回饋一定比例給農民。
就像著名經濟學家曼丘(N.Gregory Mankiw)對經濟所下的定義:「經濟只不過是一群人,在人生的過程中彼此互動罷了。」這當中最重要的原則是:「人們會對誘因有所反應。」只不過,這些「誘因」可以自外於公民社會的道德價值嗎?這或許讓我們可以重新停下腳步,檢視下一步該如何走,避免落入台灣過去幾十年經濟開發走的老路,總是伴隨著環境的犧牲,以及埋葬共同記憶的無形資產。
這個有點滑稽的故事,便是天泰能源選擇以畜舍屋頂做為太陽能分享經濟發展源頭的起點。然而,在這個故事的背後,我們是如何能夠打造出「幫雞舍、豬舍免費翻修屋頂」的龐大現金流,又是另一個漫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