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澎湖怪談妖獸多?!妖怪專家跳島採集旅行

原文書名:


9786269995936澎湖怪談妖獸多?!妖怪專家跳島採集旅行
  • 產品代碼:

    9786269995936
  • 系列名稱:

    島怪
  • 系列編號:

    3KIL0002
  • 定價:

    400元
  • 作者: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 頁數:

    224頁
  • 開數:

    12.8*18.8*1.4cm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918
  • 出版日:

    20250918
  • 出版社:

    離島出版-遠足文化
  • CIP:

    298.6
  • 市場分類:

    興趣娛樂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旅遊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在異聞與怪談交織的群島海與陸
臺灣妖怪研究專門隊.首度離島尋奇紀行

臺灣最強妖怪專家「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首度前往澎湖群島,跳島採集澎湖人口耳相傳的在地奇談
「尋怪」主題的澎湖旅遊手記 跳脫既定觀光節奏
悠緩深探最離奇、最幽黯、最特異的澎湖地景與心靈痕跡——

第一站|七美嶼
七美人塚—海盜時代遺留的淒美痕跡;神鷹寶塔—塔頂老鷹之謎;石塔巡禮—集水與風水兼具的奇特造景;忠義洞—海盜、寶藏與狗的跳島之謎;望夫石—如果無須再望夫

第二站|西嶼&白沙嶼
張百萬故居—全澎首富的奇聞軼事;西臺古堡—莫打擾安息的戰場英靈;內垵村—女巫下咒與查某佛;橫礁村—虎頭山虎精傳說;白馬崎與濟安宮—守護鄉里的白馬郎君;風坑豬母精—殞命女子的化身後灣仔龜蛇二精—血染海水的悲戀

第三站|馬公及周邊島嶼
虎井嶼鬼市—海面下的飄忽之城馬公厭勝物—鎮煞安心的特殊地景;風櫃傳說—中元普渡的「盟軍桌」;安宅里虎頭山—一隻猛虎嚇三村;青螺村&北寮村—虎頭山獻五寶;烏崁白馬精—跟著白馬漫遊去;龍門白墓碑—靈異景點推理紀行

第四站|望安嶼
花宅聚落—來自空屋的報案電話;馬鞍山嶼—釣魚撞鬼實錄

妖怪專家親赴調查21則群島奇聞軼事
離島首見「靈異傳說景點」主題遊記
帶上本書一起跳躍尋怪吧!

※隨書附贈「澎湖群島尋怪地圖」※

作者簡介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1. 繼《尋妖誌:島嶼妖怪文化之旅》後,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再度以「實地踏查」尋溯澎湖列島的妖怪文化、在地信仰與民俗傳說,並以累積多年的妖怪踏查經驗和觀點,寫出獨樹一格的澎湖深度旅遊手記,亦可視為另類主題旅行指南。
2. 以澎湖在地文化引介為核心的離島出版,首次推出澎湖民俗怪談為主題的「島怪」書系,透過在地民間傳說的踏查和採集紀錄,呈現澎湖地理環境、人文風俗、歷史變遷所交織蘊藉出的怪談敘事,亦可從中窺見澎湖人世代傳續的集體精神樣貌。

書籍目錄


前言|跳島民俗傳說之旅的誕生

【第一站|七美嶼】

七美人塚:海盜時代遺留的淒美痕跡
就像「魂花」不容攀折,寄宿於香花之間的亡魂,正斥責那些覺得可以對女性為所欲為的男性。

神鷹寶塔:塔頂老鷹之謎
展覽介紹了一種石塔,說能辟邪。當時我就覺得很特別,劍獅、石敢當等,我可以想像為何有辟邪之用,但石塔呢?為何這種構造能辟邪?

石塔巡禮:集水與風水兼具的奇特造景
澎湖共計有四十九座石塔,七美便占了其中十座;七美鄉的六個村,便有五村建石塔,並大多有定期祭拜。

忠義洞:海盜、寶藏與狗的跳島之謎
是因為那個洞很隱密,以致我們就像那每每撲空的海盜那樣,沒有狗吠聲的指引,就難以找到洞的位置?或者像有些人說的,忠義洞的位置其實不在這裡,還是說——這個故事根本就不是發生在七美嶼?

望夫石:如果無須再望夫
如果生計艱難,哪還有心思和時間去丈夫離去的地方等待?這顯示望夫石的傳說不僅是夫妻間的事,隨著「化為石」一起凝固、凍結的,是整個家庭的無能為力。

【第二站|西嶼&白沙嶼】

張百萬故居:全澎首富的奇聞軼事
張百萬家因故惹上風水師,被風水師報復使計,敗壞原本家裡的風水地理,導致家運大幅衰落,百年後,張百萬之名就只留在傳說中了。

西臺古堡:莫打擾安息的戰場英靈
西臺古堡中有一個鬼門,在農曆七月半鬼門會打開,放出許多鬼怪,八字輕的人如果去西臺古堡的鬼門處,能看見鬼怪現身。

內垵村:女巫下咒與查某佛
對人下咒在過去的年代不是祕密,巫術盛行的時期,其他村落的人不敢踏進內垵村,怕一不小心就被下了咒法身體不適……

橫礁村:虎頭山虎精傳說
往山丘的小路蜿蜒,但尚未到山頂,這條路已幾乎要到盡頭,想著該掉頭返回時,我們注意到在路邊的水泥台上,一個形似紅磚砌成的井中,插著幾根綁紅布的竹管……

白馬崎與濟安宮:守護鄉里的白馬郎君
白馬奮力上岸後只看見主人的鞋子,沒找到主人的白馬,轉向汪洋走去,試圖救起溺水的主人,但最後白馬仍葬身海中隨主人而去。

風坑豬母精:殞命女子的化身
用來貶低女性的「母豬」一詞,一直含有性羞辱的意思。西嶼豬母精故事中的公媳矛盾,即使不往最醜惡的方向解讀,也是冒犯身體界線而產生的衝突。

後灣仔龜蛇二精:血染海水的悲戀
海盜欲從吼門海道入澎湖內海,每至晚間便迷失方向不得其門而入,考其因竟是龜、蛇二精夜間幽會攔阻其道,於是便毫不留情對準航道發射砲火……

【第三站|澎湖本島及周邊】

虎井嶼鬼市:海面下的飄忽之城
聽聞盛名而前來的我們,雖無法潛入海底親眼看見那座城池,但在虎井嶼體驗到的地景與時光,無一不是這個傳說存在的迴響。

馬公厭勝物:鎮煞安心的特殊地景
除了鎮煞,因氣候影響,澎湖還有鎮風沙、鎮疾病的需求,因此厭勝物種類十分多元,尤其在馬公本島就可見到如石塔、石碑、石敢當等特殊的形式。

風櫃傳說:中元普渡的「盟軍桌」
台灣民俗認為,孤魂野鬼為索取祭祀的香火,便可能會作祟,甚至騷擾周邊居民。也因此,長年的古戰場傳說讓風櫃尾出現了一種特殊的祭祀方式。

安宅里虎頭山:一隻猛虎嚇三村
位於安宅北側、許家村西南側、西衛東側的海域上,有座虎頭山,虎嘴向著許家村,虎屁股對著西衛,虎尾朝向安宅。每當虎頭山掉落石頭時,就表示老虎張嘴要吃人。

青螺村&北寮村:虎頭山獻五寶
虎頭精是不是根本就像追著吊在前面的胡蘿蔔跑的驢子一樣,一直跟著指示四處奔走,卻什麼都沒吃到呢?光是這樣想像,就覺得有趣。

烏崁白馬精:跟著白馬漫遊去
他們立刻打開門,朝白馬追去,結果白馬轉身就跑。他們追啊追,經過一條小路,追到了海邊的林投樹林,誰知白馬跳進林投樹林中,居然消失了。

龍門白墓碑:靈異景點推理紀行
或許,打從一開始,這裡便沒有墓碑,更別說是白色的墓碑。但也有別的可能——在考察的過程中,夥伴曾提出疑問:故事中所提到的,真的是墓碑嗎?

【第四站|望安嶼】

花宅聚落:來自空屋的報案電話
沿著花宅老宅與聚落的邊緣走一小段路,有一小塊露天的區域保留下石頭堆砌的牆體,然而這片區域已被雜草覆蓋,留下曾經精心整理,卻又不了了之的痕跡。

馬鞍山嶼:釣魚撞鬼實錄
沒想到,即使不放魚餌,大表哥的釣竿彷彿擁有無盡的吸引力,魚群們前仆後繼,不管幾竿下去,都是七條魚上來。

推薦序/導讀/自序


〈前言〉

◎ 跳島民俗傳說之旅的誕生

文: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內文)
大多數臺灣本島人對於澎湖的第一印象,應該就是海產吧?要是去過澎湖旅遊,或許還會加上黑糖糕、鹹餅、風茹茶、花生酥、仙人掌⋯⋯美麗的海景、怪奇的岩石、多不勝數的廟宇和傳統建築、夏季的煙火與演唱會。

當然,歷史課本告訴我們更多:荷蘭人來過,然後又跑去臺灣;施琅打贏了明鄭,於是臺灣被納入清國版圖。而後,澎湖和臺灣的歷史匯聚在了一起——日治、二戰、國民政府遷台、二二八和白色恐怖、解嚴與政黨輪替⋯⋯

在這些熟悉事物的背後,鬼怪不聲不響地存在著。潛藏在生活底層,隱匿於社會脈絡,介在日常與非日常之間,與歷史和族群交織。

想要從這層層疊疊的表相中,挖掘出深埋在過去記憶裡的鬼怪傳說故事,準備鏟子和毛刷可沒用。畢竟,無論怎樣,鏟子都敲不到鬼怪的身上,毛刷也不可能讓牠們打噴嚏。

我們能做的只有——坐下來翻翻書。

聽起來很無聊吧?但這可是鬼怪考察的重頭戲,事情成敗幾乎都在此一舉,早在我們人到澎湖之前就大勢已定。再說了,多花點時間在舒適的冷氣房查資料,總比頂著大太陽在當地當個無頭蒼蠅盲目亂轉要來得好。

要捕捉無形的鬼怪,當然也只能透過無形的知識。從最切題的澎湖民俗論文與專書,到廣泛收錄臺灣各地民俗資訊的期刊雜誌,再到大海撈針的地方誌和報紙記載。

我們既廣泛搜羅,也謹慎篩選,甚至激烈討論了一番。終於,從各個角度篩選出,適合這次旅行的鬼怪與民俗傳說。

如果說前面的工作是泥裡淘金,那麼接下來的作業,就是拿著不完整的牛奶拼圖,試圖拼出個形狀。

既然要實地考察,那麼就得找出那個「實地」。但每個傳說各有各的麻煩。從古今地名的差異、不再使用的稱呼法、鄉鎮之間的分割與合併,再到連具體地名都沒有,只有對於地景和相對方位的模糊描述⋯⋯

「鳳山面海的那一邊」,是要我和長長的海岸線對決嗎?「風坑」又是在哪?這個村子以前涵蓋的範圍其實更廣?「忠義洞」可能根本不存在?

我們不得不翻更多的書,求助於文史考察前輩們的種種研究,依靠古今地圖來回比對(感謝中研院的「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竭盡全力,盡可能地鎖定傳說相關的地點。

然後,我們就只能做到這裡了。更多的,就只能親眼去見見。紙上閱讀和實地造訪,是截然不同的體驗。



「什麼?來回都只有一班船,九點半從馬公出發,十一點半到七美,下午一點半就要啟程回來?」

呃,不,我指的不是這種體驗。更接近——由於不得不在七美留宿一晚,所以有時間品味七美人塚的孤寂氛圍,可以探索雜草叢生的小道,可以觀察厭勝物和周遭地景的關聯(常在出海口附近),更可以繞路去看看臨時在地圖上發現的民俗地景。

又或是,負責望安的組別,碰上了熱情的「如意居」老闆,意外從她口中聽到好幾個鬼故事,取代了原本想去考察的項目。我們在文史工作者的帶領下,不只了解到在地的歷史文化,還吃到了當地的隱藏美食。我們進行演講時,和觀眾的互動,更是寶貴的經驗,我(清翔)還因此獲得了在七美嶼的跑腿任務——幫忙買螺肉給(是醃漬的珠螺,非常下飯)。

虛幻的想像,就此化為了實體。但這並不是終點,這本書的撰寫才要開始。

我們將目光從實際的當地,移到了想像的讀者身上。其實工作室的人喜歡寫落落長的文章,把一切寫得鉅細靡遺。但既然要帶著大家來澎湖玩,要是還讓人在大風或大太陽下,閱讀難以消化的長篇大論,那就太過分了。我們因此限制了字數,降低文史知識含量,讓它們更接近帶領大家在澎湖四處散步閒晃的遊記。

活於歷史夾縫的鬼怪,與當時還不存在的讀者,穿透了時間,造就了這本書。澎湖的民俗傳說故事,根據北地異作者們不同的知識背景與個人關懷,像是被放入萬花筒一樣,映出了不同的景象。

過程中,我們也有著不安,不知作為外來者的我們,是否真的有資格這樣轉述這些故事。不過,就作為拋磚引玉吧!愈多人拿起這根萬花筒,就愈能展現這些故事的豐富層次。(像是編輯就驚覺:多年前她其實來過澎湖!)

在你的眼中,這些故事會呈現出什麼樣貌呢?真令人好奇。

文章試閱


內文試閱

〈風坑豬母精——殞命女子的化身〉
文:青悠

(內文)
用來貶低女性的「母豬」一詞,一直含有性羞辱的意思。西嶼豬母精故事中的公媳矛盾,即使不往最醜惡的方向解讀,也是冒犯身體界線而產生的衝突。

在澎湖的最後一天,我和工作室夥伴決定要去「風坑」看看。根據《臺灣地名辭書》,風坑位於「羊山」與「東埔」之間,是這兩個丘陵間的低地,地形就像是山的鞍部一樣,因為地低,剛好成為氣流的通道,因此才被稱作風坑。這一帶自清代以來是重要的軍事據點,留下不少堡壘、砲台等軍事設施,雖然現在已無駐軍,但遺留下的建築物經過整理,已規劃成了軍事文化園區,有空走上一趟,多少能遙想當年屬於軍事基地的肅穆氣氛。

不過我們要去風坑尋訪的故事「西嶼豬母精」,倒是與軍營無關。

《澎湖民間傳說故事》中有二則西嶼「豬母精」的故事,其中一則情節頗為詳盡,說是有位女子從大池嫁到了外垵村,因外垵村捕魚為業,下水捕魚難免打溼衣服,但早年經濟情況不佳,哪有那麼多衣服能換呢?於是家中公公總是不穿衣服,女子見此很不習慣,因此都躲在房間不敢出來。公公遂認為這女子不做家事卻待在房裡偷懶,很是不諒解,生氣地責罵她。女子覺得委屈,就對丈夫說要回娘家,走在路上愈想愈難過,最後連娘家都沒有回,就在風坑這個地方自殺了。過了好幾天,娘家與夫家都不見人,覺得奇怪,出來尋找,才終於在樹叢中發現女子的屍體。怪事不久後就發生了:埋葬那名女子之後,風坑附近一到傍晚就會出現一隻大豬母,遇到路人便會追逐啃咬,令人既困擾又害怕。

雖然沒有人親眼見到女子化為豬母精的過程,不過民間自有解釋:大家都說屍體沾到露水就會變成精怪,在外數天的女子屍體想必已歷經幾次露水洗禮了,變成豬母精也是合情合理吧——於是乎女子殞命的「風坑」,就成了妖怪「豬母精」誕生的地點。

風坑「原生」妖怪?

我們確認了大致地點,打算先前往「風坑口」——也就是風坑近海的那一邊,再往陸地方向走,於是在Google地圖選定了一條小路路口後,便騎著機車奔馳過去。到了目的地那條小路路口,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條連鋪面都沒有的紅土路。那時是夏末,土路兩旁的的銀合歡林樹葉茂密,枝條雖沒有完全遮蔽天光,仍然使土路添上一分神祕的未知感。

這附近不是熱門觀光景點,我們停車,走上無人的土路,多少有點忐忑,走一陣子後便萌生了退意。不過勸退我們的倒不是不安的心情,而是蚊蟲與蛛網,我們沒預料到會直直走進大自然的懷抱,準備不足的情況下顯得狼狽不堪,到半路我們稍稍商量了一下,還是決定回頭。一方面實在是不敵蚊蟲,另一方面,那時突然想到:如果想要好好觀察風坑的地形,到一旁的高處往下望也是一個選擇吧?

我們將目標轉向建於羊山之上的西堡壘。在外圍舊營區的廣場處停了車,我們循著指標,走上了大榕樹旁的水泥路,往丘陵頂上的堡壘前進。比起剛才,這段水泥路可親了許多,兩旁有些榕樹,偶爾外展的枝葉搭出拱門狀的遮蔭,走在其中不怕熱昏了頭,只是銀合歡依舊過於茂盛,否則道路左側應該能眺望海洋才對。

路不長,走約五分鐘便抵達了西堡壘,只是我們無暇細看設施,匆匆走過,便找起往上的樓梯,就最終來到了一座金屬製的穹頂觀測所,從此處瞭望,總算能將附近的環境盡收眼底——

結果卻不如想像中海闊天空。主要原因仍是茂盛的銀合歡遮蔽了不少視野,即使登上觀測所的平台,仍然要踮著腳才能看到遠方。

我們還是努力拍了些照片。從此處看得見下凹的地形,西堡壘所在的羊山與對面的丘陵圍出了一塊谷地,又在臨海的那一側開了個偏窄的缺口。谷地裡可見幾座剛剛才經過的軍事建築,除此之外不少地方仍遍布雜樹,宛如一塊未經開發的荒野。其實這也在預料之中,畢竟附近沒有居民定居的聚落,長久以來又都是封閉的軍事據點,當然也就不會有太多人的痕跡。

總之植被蒼翠,海水湛藍,我們在上頭靜靜欣賞了一陣的自然風景,權作休息,一會兒就離開羊山,繼續下一個行程。風坑並不是什麼壯闊的景點,甚至有點像是刻板印象裡鬼魅橫行的野地,讓人卻步,然而風坑真的妖氣橫生嗎?可能不然。事實上,儘管豬母精在風坑出沒,但牠也許並不能算是真的在風坑誕生的妖怪。

豬母精的#metoo

工作室後來曾討論過「豬母精」、「豬母鬼」這種妖怪。除卻真由母豬變成的豬母精不談,那些女性死後化成的豬母精,怎麼想都有一點奇怪。除了上述出現在風坑的豬母精,《澎湖民間傳說故事》另一則較簡單的故事,情節是女子受不了村人閒話,投海自盡,死後變成豬母鬼作弄路人;而雲林流傳一則更慘烈的豬母精故事,說的是一名女子遭受性暴力後死去,死後化作豬母鬼向加害人之一索命。奇怪的地方在於,人受委屈而死後找仇人報復的故事其實頗常見,許多女鬼索命的故事更是流傳甚廣。既然人死成鬼就能復仇了,偏偏選擇變作豬母的形象來作弄人,總覺得有點多此一舉。

工作室夥伴對此提出了有點恐怖的猜想。「性」在傳統社會中是諱莫如深的話題,而用來貶低女性的「母豬」一詞,則一直含有性羞辱的意思。西嶼豬母精故事中的公媳矛盾,即使不往最醜惡的方向解讀,也是冒犯身體界線而產生的衝突,在女子死去後,村人隨即傳言她變成了「豬母精」;而雲林採集的那則故事雖講明了性暴力事件,然而生了病的加害人原本不明所以,是直到求神問卜後才被診斷為「豬母鬼」纏身——

這簡直是對性的避諱加上譴責受害者的心理在雙重作祟啊。

若是夥伴的猜想為真,這些含冤而死的女性,直到死後仍被貶低蔑稱,實在太讓人不寒而慄了。

諷刺的是,西嶼豬母精故事還有後話。因為豬母精會追逐行人,大家感到畏懼,入夜後都不敢經過風坑。有位學過法術的土水師,自恃有點功力,不把豬母精放在眼裡,卻被豬母精追趕,一路逃到受王爺廟庇護的鄰村才逃過一劫,他心有不甘,隔天白天先設下了八卦陣當作陷阱,夜晚引豬母精走到陣中。豬母精也果真受困,在八卦陣裡逃不出來,最終等到天亮時被陽光照到,化為煙消散了。

妖怪被消滅,看似迎來了圓滿大結局。只是我總想,應該見光死的或許並不是豬母精,而是那些更加陰暗幽微的,製造出豬母精的意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