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兒童與青少年運動訓練全指南:奧運金牌教練教你如何幫助孩子發揮最佳運動潛力,同時健康成長,邁向成功運動員之路
原文書名:Conditioning Young Athletes
產品代碼:
9786263155114系列名稱:
生活風格系列編號:
FK3006定價:
680元作者:
圖德.O.邦帕博士Tudor O. Bompa, PhD 、麥克.卡雷拉(Michael Carrera)譯者:
王啟安/王子瑄/姜佳沁/苗嘉琦頁數:
416頁開數:
19x24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40627出版日:
20240627出版社:
臉譜(城邦)CIP:
411.7市場分類:
體育運動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休閒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徐國峰 策畫・選書.導讀 臉譜出版 科學化運動訓練書系KFCS 作品|
美國國家肌力體能訓練協會(NSCA)終身成就獎得主
世界級奧運金牌教練、週期化耐力訓練先驅──圖德.O.邦帕博士
為不同階段的孩童與青少年量身打造的運動訓練最權威指南
以大量深度研究與實際經驗為基礎
為不同的身心發展階段設定相對應的訓練計畫
從練習方法、課表、評估、賽事指引、營養學到打破訓練迷思
幫助你以最適合的步調提升孩子運動能力、獲得正向經驗
讓孩子在維持運動興趣、不致疲乏的同時,在運動員之路上穩步向前,達致卓越表現
要培養出一名傑出的運動員,我們都知道應該盡早開始。然而,孩子並不是縮小版的大人,適合大人的訓練方法,並不一定適合孩童與青少年,我們必須根據孩子的成長階段、心理狀態與目標,為孩子量身打造訓練計畫,並隨時根據他們的身心變化評估調整,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如果稍有不慎,不僅無法達成訓練目標,更可能讓孩子因訓練過度疲乏、受傷,甚而永遠澆熄孩子對運動的熱情與興趣。
有鑑於此,曾親自訓練出四名奧運金牌選手的教練、顧問暨運動科學家圖德.O.邦帕博士(Tudor O. Bompa, PhD),以他在運動界培訓青少年運動員到奧運冠軍超過40年的專業知識,佐以大量實際科學研究,並與許多青少年運動訓練的專家交流,總結出大量實用的經驗和資訊,與運動生理學家麥克.卡雷拉(Michael Carrera)合作撰寫成《兒童與青少年運動訓練全指南》這本專為家長和教練設計的權威性指南,將幫助你為6∼18歲的孩童到青少年量身訂做最合適的運動訓練計畫,聚焦孩子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讓他們在健康成長的同時,充分發揮運動潛力。
本書詳細介紹了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訓練策略,包括前青春期(入門階段む6∼10歲め至形塑運動能力階段む11∼14歲め)的基礎訓練、青春期中後期(專項化階段む15∼18歲め)的能力培養以及後青春期(精英運動表現階段初期む19歲∼め)的專項訓練。每一章節都提供了實用的評估方法、柔軟度、速度、靈活度、敏捷度、肌力、爆發力和耐力等方面的訓練建議及範例,並附有圖片示範,讓你能夠清楚參照、輕鬆上手。
除了訓練計畫,書中還涵蓋了營養的重要性,提供了實用的飲食建議,幫助年輕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保持最佳狀態。最後,書中也挑戰了一些常見的訓練迷思,揭示了哪些運動設備和方法真正有助於訓練效果,哪些則可能帶來反效果。
這本書將成為家長和教練的重要參考指引,幫助你為孩子們制訂最合適的訓練計畫,確保他們在享受運動樂趣的同時,也能夠健康成長並獲得運動成就。讓孩子在正確的指導下逐步發展運動能力,也避免過度訓練和受傷,這正是培養出未來運動明星的關鍵。
──徐國峰 策畫・選書.導讀 臉譜出版 科學化運動訓練書系KFCS──
KFCS書系由臉譜出版與知名耐力運動教練、運動作家徐國峰共同策畫,
強調「科學化訓練」以及「身心之間的平衡」,
以「心→體能→力量→技術」四大關鍵元素為核心骨架,透過國內外作者的優秀著作,
為所有耐力運動愛好者、專業運動員和教練更全面地認識耐力運動,
增進並整合全身資源調動能力,發揮最佳的表現,
並能享受運動的最高樂趣,體驗到心流與成長的愉悅感受。
▍徐國峰──策畫.選書.導讀
國立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外國語文學系(輔系)、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畢業。跑步分析APP RQ 共同創辦人,Pose Method 華人總教練。已投入耐力訓練與教育工作超過十年,二ま一九年創立KFCS訓練系統(Kuo Feng Coaching System)培訓跑步、自行車與游泳教練,亦曾協助 Garmin、Under Armour 等品牌企業培訓跑步教練。現專職寫作、翻譯、研究與從事耐力訓練與教育工作。
著有《挑戰自我的鐵人三項訓練書》、《體能!技術!肌力!心志!全方位的馬拉松科學化訓練》、《鐵人三項自主訓練攻略》、《跑者都該懂的跑步關鍵數據》、《自由式的科學化訓練》;譯有《跑步,該怎麼跑》、《更快更安全的赤腳跑步法》、《丹尼爾斯博士跑步方程式》、《羅曼諾夫博士的姿勢跑法》、《Pose Method鐵人三項技術全書》、《週期化力量訓練系統》等。
|徐國峰 策畫・選書.導讀 臉譜出版 科學化運動訓練書系KFCS 作品|
美國國家肌力體能訓練協會(NSCA)終身成就獎得主
世界級奧運金牌教練、週期化耐力訓練先驅──圖德.O.邦帕博士
為不同階段的孩童與青少年量身打造的運動訓練最權威指南
以大量深度研究與實際經驗為基礎
為不同的身心發展階段設定相對應的訓練計畫
從練習方法、課表、評估、賽事指引、營養學到打破訓練迷思
幫助你以最適合的步調提升孩子運動能力、獲得正向經驗
讓孩子在維持運動興趣、不致疲乏的同時,在運動員之路上穩步向前,達致卓越表現
要培養出一名傑出的運動員,我們都知道應該盡早開始。然而,孩子並不是縮小版的大人,適合大人的訓練方法,並不一定適合孩童與青少年,我們必須根據孩子的成長階段、心理狀態與目標,為孩子量身打造訓練計畫,並隨時根據他們的身心變化評估調整,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如果稍有不慎,不僅無法達成訓練目標,更可能讓孩子因訓練過度疲乏、受傷,甚而永遠澆熄孩子對運動的熱情與興趣。
有鑑於此,曾親自訓練出四名奧運金牌選手的教練、顧問暨運動科學家圖德.O.邦帕博士(Tudor O. Bompa, PhD),以他在運動界培訓青少年運動員到奧運冠軍超過40年的專業知識,佐以大量實際科學研究,並與許多青少年運動訓練的專家交流,總結出大量實用的經驗和資訊,與運動生理學家麥克.卡雷拉(Michael Carrera)合作撰寫成《兒童與青少年運動訓練全指南》這本專為家長和教練設計的權威性指南,將幫助你為6∼18歲的孩童到青少年量身訂做最合適的運動訓練計畫,聚焦孩子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讓他們在健康成長的同時,充分發揮運動潛力。
本書詳細介紹了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訓練策略,包括前青春期(入門階段む6∼10歲め至形塑運動能力階段む11∼14歲め)的基礎訓練、青春期中後期(專項化階段む15∼18歲め)的能力培養以及後青春期(精英運動表現階段初期む19歲∼め)的專項訓練。每一章節都提供了實用的評估方法、柔軟度、速度、靈活度、敏捷度、肌力、爆發力和耐力等方面的訓練建議及範例,並附有圖片示範,讓你能夠清楚參照、輕鬆上手。
除了訓練計畫,書中還涵蓋了營養的重要性,提供了實用的飲食建議,幫助年輕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保持最佳狀態。最後,書中也挑戰了一些常見的訓練迷思,揭示了哪些運動設備和方法真正有助於訓練效果,哪些則可能帶來反效果。
這本書將成為家長和教練的重要參考指引,幫助你為孩子們制訂最合適的訓練計畫,確保他們在享受運動樂趣的同時,也能夠健康成長並獲得運動成就。讓孩子在正確的指導下逐步發展運動能力,也避免過度訓練和受傷,這正是培養出未來運動明星的關鍵。
──徐國峰 策畫・選書.導讀 臉譜出版 科學化運動訓練書系KFCS──
KFCS書系由臉譜出版與知名耐力運動教練、運動作家徐國峰共同策畫,
強調「科學化訓練」以及「身心之間的平衡」,
以「心→體能→力量→技術」四大關鍵元素為核心骨架,透過國內外作者的優秀著作,
為所有耐力運動愛好者、專業運動員和教練更全面地認識耐力運動,
增進並整合全身資源調動能力,發揮最佳的表現,
並能享受運動的最高樂趣,體驗到心流與成長的愉悅感受。
▍徐國峰──策畫.選書.導讀
國立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外國語文學系(輔系)、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畢業。跑步分析APP RQ 共同創辦人,Pose Method 華人總教練。已投入耐力訓練與教育工作超過十年,二ま一九年創立KFCS訓練系統(Kuo Feng Coaching System)培訓跑步、自行車與游泳教練,亦曾協助 Garmin、Under Armour 等品牌企業培訓跑步教練。現專職寫作、翻譯、研究與從事耐力訓練與教育工作。
著有《挑戰自我的鐵人三項訓練書》、《體能!技術!肌力!心志!全方位的馬拉松科學化訓練》、《鐵人三項自主訓練攻略》、《跑者都該懂的跑步關鍵數據》、《自由式的科學化訓練》;譯有《跑步,該怎麼跑》、《更快更安全的赤腳跑步法》、《丹尼爾斯博士跑步方程式》、《羅曼諾夫博士的姿勢跑法》、《Pose Method鐵人三項技術全書》、《週期化力量訓練系統》等。
作者簡介
姓名:圖德.O.邦帕博士Tudor O. Bompa, PhD
圖德.邦帕博士於1963年將突破性的週期化訓練理論帶進羅馬尼亞時,徹底顛覆了西方的訓練方法。東歐國家採用他的訓練系統後,在1970與1980年代幾乎征服了全世界的運動賽事。1970年代邦帕博士設計出了週期化耐力訓練,並在1980年代早期將他的理論運用在敏捷性訓練。邦帕博士最成功的訓練概念是短期與長期訓練計畫。他本人曾經親自訓練過11位世界級的奧運選手,其中4名更曾經獲得金牌,同時也是全世界許多教練和運動員的顧問。
邦帕博士著有14本訓練書籍,包括著名的《訓練的理論與方法:提升運動表現的關鍵》(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Training: The Key to Athletic Performance)和《運動員的週期化肌力訓練》(Periodization of Training for Sports),已經被翻譯成19種語言,並有超過180個國家的教練和運動員使用他的方法。邦帕博士也曾受邀到超過40個國家針對訓練方法進行演講,也獲得23間知名訓練機構的榮譽認可,包括阿根廷文化部(Argentinean Ministry of Culture)、澳洲運動協會(Australian Sports Council)、西班牙奧林匹克委員會(Spanish Olympic Committee)、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與美國國家肌力體能訓練協會(NSCA)等等。邦帕博士更在2014年獲頒NSCA的終生成就獎。
邦帕博士從1974年開始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市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教授訓練理論,現在是該校的名譽博士。邦帕博士與太太塔瑪拉(Tamara)現居於安大略省的沙龍市(Sharon)。
姓名:麥克.卡雷拉Michael Carrera
麥克.卡雷拉是一名運動生理學家,同時也是一名優秀的教練,在健康、健身與運動訓練都有相當豐富的知識與經驗。卡雷拉擁有運動科學碩士學位,也訓練過許多菁英運動員,包括國家級的游泳選手與職業曲棍球選手。卡雷拉根據自己受過的教育與經驗,創造出一個肌力檢測模型,服務對象包括地區與國家級的冰上曲棍球、足球、花式滑冰、袋棍球以及游泳選手。
卡雷拉對健身、健康、以及運動科學領域中的許多科學期刊、文章、手冊以及書籍都有卓著貢獻。他著有三本書,也曾經製作DVD,說明對心理健康、重量訓練以及體適能的見解。卡雷拉也是《運動員的週期化肌力訓練》(Periodization Training for Sports)(Human Kinetics, 2005)第二版的共同作者。
卡雷拉也常出現於各大媒體,以專家的身分接受各種廣播與電視節目的訪談。他也為《男性健康》雜誌(Men’s Health)、《加拿大生活》雜誌(Canadian Living)、《Alive》雜誌與《國民郵報》(National Post)等刊物撰寫專文。
卡雷拉也為許多加拿大頂尖公司設計並執行健康管理計畫,並為各大健康與體適能網站創造超過一萬四千個運動計畫,也擔任加拿大許多女性健身與減重中心的顧問。
譯者簡介
姓名:王啟安
現任台灣大學外文系兼任講師、台灣科技大學應外系兼任講師。
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會議口譯組、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是老師、是教練、也是譯者。
Podcast節目「啟安老師亂講話」主持人。
Facebook粉絲專頁:王啟安肌英學院。
書籍目錄
中文版導讀──早點起跑可以,但別只贏在起跑點╱徐國峰
前言
致謝
第一章 制定青少年運動員訓練計畫的守則
第二章 運動能力的各發展階段
第三章 評估青少年運動員
第四章 柔軟度訓練
第五章 速度訓練
第六章 敏捷性和靈活性訓練
第七章 肌力與爆發力訓練
第八章 耐力訓練
第九章 在比賽中脫穎而出
第十章 青少年運動員的營養
第十一章 長期訓練計畫
第十二章 青少年與訓練迷思
參考書目
關於作者
推薦序/導讀/自序
【本書前言】
在人類的各個發展階段中,孩童時期是每個人體力最活躍的一個階段。孩童喜歡玩耍、參與各種需要活用肢體的活動、運動,並且非常熱衷於比賽。在現今的社會中,運動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長會將假日花在觀賞曲棍球和足球比賽上,而小孩們更是夢想成為職業運動員,並購買球衣、球帽、貼紙和由他們最喜歡的球員代言的電玩遊戲。教練則要面對各式各樣的訓練哲學、訓練裝備和來自家長、隊職員、其他教練與運動員的檢視!在艱難的賽季後,運動員很少能有充足的時間,調整自己的身心狀態與情緒。現今許多運動員的訓練與比賽時段緊密銜接,因此各運動項目中都有運動員出現疲乏、倦怠的狀況。現今的運動環境非常競爭,也需要運動員、教練投入大量的時間。比賽固然重要,但長度與強度適中的訓練、預留足夠時間給休息、娛樂和其他跟運動沒有關係的活動也同樣重要。比起「訓練出最好的運動員」,本書將聚焦在設計出最好的訓練計畫,以期能夠讓運動員成長、進步、在運動與競賽的各個面向都達成個人最佳,並維持健康。
家長、教練、隊職員總是聚焦在尋找能夠帶出孩子最佳運動潛力的運動計畫。教練往往成為孩子的學習對象,而孩子們會夢想自己有一天能夠超越培頓.曼寧(Peyton Manning)、格雷西.戈爾德(Gracie Gold)、尤塞恩.博爾特(Usain Bolt)、希尼.克羅斯比(Sidney Grosby)或小威廉絲(Serena Williams)。 然而,我們不應該將成人的訓練計畫直接套用到孩子身上,因為孩子不是縮小版的成人。每個孩子在各個發展階段都是不同的,且在各發展階段中,生理與心理的改變都會帶來行為上的改變(且有時改變來得很突然)。因此任何與孩童訓練相關的人員都必須在孩子的生理、情緒與認知方面發生改變時即時注意到,並依此建構出適合不同發展階段的訓練計畫。
身為教練和家長,我們可以讓孩子從幼兒時期就開始非正式的運動訓練與準備。在這段時間中,我們應鼓勵孩子跑跳、玩球,並多多參與戶外活動。孩子有許多年的時間可以專注在單項的運動或體育活動中。
市面上已經有許多關於訓練運動員的書,當中大部分都是關於如何訓練精英運動員,而僅有小部分的書在討論該怎麼為孩童設計訓練計畫。本書作者在寫作過程中,與許多訓練青少年運動員領域的專家學者一同探討經驗、深度研究,整理出大量與孩童訓練相關的資訊與經驗談。本書的目的即是在研究與實踐間搭起一座橋梁,減少青少年訓練的不確定性,鼓勵以長遠的角度規畫孩童訓練計畫。
我們應為不同的發展階段設定相對應的訓練計畫:在青春期前的訓練應以入門、啟蒙為主;青春期間應進行形塑、奠定運動能力的訓練;青春期後應進行專項運動的訓練;待各方面發展成熟則進行菁英運動表現訓練。雖然大多數時候,我們可以透過年齡推測孩童正處於哪一個發展階段,但每個人的成長歷程與需求都各自不同,我們應依照運動員的發展階段,而非年紀,來設計訓練計畫。年紀相同孩子有可能生理成熟的速度大不相同,更重要的是,雖然早熟的孩子一開始會快速進步,但長期觀察下來,通常較晚熟的孩子比較有可能成為更好的運動員。目前有關於運動訓練的研究已經證實了上述發現。因此,我們不應專注在短期的進步上,而應讓孩子隨著自己的步調發展。
本書會依照三個主要的發展階段提供訓練範例:青春期前、青春期,和青春期後。第一章與第二章將敘述孩童在各個階段中,生物上、生理與心理上會有什麼改變。在第三章,我們將討論評估的重要性。所謂的「評估」,並不是要將我們的運動員拿去與他人比較,而是評估自身的進步,以及是否達成體能上的目標。我們選用了方便、簡單的評估方式,無論是團隊還是個人運動都可以使用。第四章到第八章則將分項討論關於柔軟度、速度、靈活度、敏捷度、肌力、爆發力與耐力的訓練。每一章都包含了建構訓練計畫的建議、不同階段訓練計畫的範例,以及不同訓練活動的範例圖片。在關於發展協調力、柔軟度、速度、靈活度、耐力、肌力與爆發力的海量訓練中,我們選擇出最方便進行的訓練,讓您不需依賴複雜的器械就可以完成。我們的挑選標準很簡單:求好不求新,您僅需要去做那些能夠幫助您達成運動目標的訓練。成功發展運動能力的關鍵並非花俏、昂貴的設備,而是依據不同發展階段設計訓練目標、按表操課,並讓運動員能夠在肌力、速度、柔軟度和耐力等各方面的目標都達到成熟。專項化訓練應該等到運動發展的末期再實施,因此教練和家長應更有耐心,讓青少年運動員接受適當的評估,並有足夠的時間達成訓練目標。我們也鼓勵您靈活調整訓練計畫。待熟悉了各訓練階段,您就可以視個體需求和特定訓練情境增減、改變訓練項目或計畫。
第九章將討論何時是參與競賽的最佳時間,而教練和家長又可以如何透過在參賽過程中引導運動員,確保他們收穫正向的經驗。在第十章中,我們將討論年輕運動員該如何達到營養均衡,並會提到五個補充能量的習慣(fueling habits)。我們也會討論如何透過天然食品達到營養均衡,以及訓練時段或比賽的前、中、後,應該吃些什麼。第十一章將會綜合前面所述的知識,展示如何依照這些方法,為團隊或個人運動項目打造專門、長期的訓練計畫。本書最後一章將討論家長、教練和訓練師常聽到的訓練迷思。有許多訓練設備對訓練年輕運動員的肌力、速度或爆發力的確有幫助,但也不乏無益於訓練,甚至會造成反效果的輔助道具。
從運動和比賽中獲得正向的經驗,有助於確保幼童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可以享受動態的生活方式。讓孩子過量運動有可能導致過度訓練或受傷,並讓孩子失去對運動的興趣,在完全發展潛能之前就放棄運動。本書所展示的皆是精心設計的長期訓練計畫,能夠大幅增加運動員留在運動產業中的機率,長期維持卓越的表現而避免在短時間內就感到疲乏,這也正是訓練出好運動員的秘訣!
──徐國峰 策畫・選書.導讀 臉譜出版 科學化運動訓練書系KFCS──
KFCS書系由臉譜出版與知名耐力運動教練、運動作家徐國峰共同策畫,
強調「科學化訓練」以及「身心之間的平衡」,
以「心→體能→力量→技術」四大關鍵元素為核心骨架,透過國內外作者的優秀著作,
為所有耐力運動愛好者、專業運動員和教練更全面地認識耐力運動,
增進並整合全身資源調動能力,發揮最佳的表現,
並能享受運動的最高樂趣,體驗到心流與成長的愉悅感受。
▍徐國峰──策畫.選書.導讀
國立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外國語文學系(輔系)、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畢業。跑步分析APP RQ 共同創辦人,Pose Method 華人總教練。已投入耐力訓練與教育工作超過十年,二ま一九年創立KFCS訓練系統(Kuo Feng Coaching System)培訓跑步、自行車與游泳教練,亦曾協助 Garmin、Under Armour 等品牌企業培訓跑步教練。現專職寫作、翻譯、研究與從事耐力訓練與教育工作。
著有《挑戰自我的鐵人三項訓練書》、《體能!技術!肌力!心志!全方位的馬拉松科學化訓練》、《鐵人三項自主訓練攻略》、《跑者都該懂的跑步關鍵數據》、《自由式的科學化訓練》;譯有《跑步,該怎麼跑》、《更快更安全的赤腳跑步法》、《丹尼爾斯博士跑步方程式》、《羅曼諾夫博士的姿勢跑法》、《Pose Method鐵人三項技術全書》、《週期化力量訓練系統》等。
文章試閱
▍第九章 在比賽中脫穎而出(節錄)
對兒童而言,有良性競爭,或有機會和同伴一起玩耍、感受自己為團隊的一份子非常重要。因為這有助於培養兒童的性格,如毅力、團隊合作精神、運動家精神和生理成熟度等,讓兒童在體育方面有更好的發展。良性的競賽不但能幫助兒童的全面發展,也有益於培養兒童與社會的關係。比賽讓兒童有機會可以應用在練習中學到的技能和戰術,體驗輸贏,並培養有利於將來生活的技能與價值觀。然而,仍有許多體育競賽對兒童的生理及心理要求過高。這些早期的壓力可能有害兒童成長,並可能讓他們對運動失去興趣,在能夠充分發展自己的潛能之前就放棄運動。因此,教練及家長應把比賽視作培養兒童運動技能及社交技能的一種方式,來幫助孩子與其他同儕互動交流,而不是把輸贏放在第一位。正向的運動及比賽經驗可以讓孩子在未來積極地面對生活,這比成為冠軍運動員還要重要得多。
▍兒童為何會放棄體育運動?
僅僅在美國,就有超過4500萬的兒童會參加任一形式的競技體育。然而到15歲時,這些孩子中有70%到80%完全放棄了體育(Merkel,2013 年)。體育及比賽對兒童的社交、心理及生理都非常有益,因此我們應該盡可能地讓孩子對體育保有長期的興趣及熱忱,讓他們對體育的愛好能延續到成年。
當然,有些孩子從事體育活動只是出於興趣或為了鍛鍊身體,並無意將自己的運動技能發展到最高水準。我們應該為這些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讓他們可以安心享受自己喜歡的運動。此外,對於那些希望在比賽中提升技能的孩子,我們也需要提供適當的訓練計畫和機會。目前的問題在於我們對孩子的要求太過嚴格,使得體育活動的氛圍變得只重勝負,而失去了樂趣。這樣的環境下,許多本可以很有競爭力的運動員會因為無法承受比賽的壓力而放棄運動。此外,有些孩子運動是為了排解生活壓力,或為了更健康的身體和更充沛的體力。這些孩子在過於競爭的環境中都會被排除在外,漸漸地失去運動的興趣,最終可能過上缺乏運動的生活,而這都有害他們的健康。
競爭固然重要,獲勝也很重要。然而,太早讓競爭意識取代享受樂趣的心,會導致更多孩子放棄運動,70%的放棄率也會繼續居高不下。
孩子們放棄運動的原因包含以下幾種:
失去興趣。孩子對某項運動失去興趣很正常,尤其是那種父母幫忙報名參加的運動。有些孩子喜歡運動和玩耍,但不見得喜歡有組織的運動訓練,這也很好理解。不過,一旦孩子報名參加了運動隊,教練就應該透過多樣化的訓練來增加訓練及比賽的樂趣,而最重要的是不要過分強調勝利。建立團隊凝聚力、為所有隊員加油、多給予鼓勵,像是「跑得不錯!」、「打得好!」或「太厲害了!」,這些都能讓孩子感受到更多樂趣和團隊合作的價值,而不是僅僅專注於勝利。單一重複的活動容易讓人失去興趣,而團隊精神則能夠讓興趣更長久。
不再有趣。孩子對運動的感覺,若從「好玩!」變成「我受夠了!」,唯有一種可能:競爭和壓力取代了運動的樂趣。孩子不應該在接觸體育競賽的最初幾年就有這種感覺。即便孩子想要在比賽中獲勝、或希望能感受贏的快感,8到13歲兒童的運動仍應以樂趣為主,而這些都取決於教練及家長的態度。我們有責任讓孩子體會到運動的樂趣,並提供一個安心的運動環境,讓不擅長運動的孩子也能感受到團隊的歸屬感,相信自己對團隊成功的重要性。
耗時太多。這也是很常見的抱怨,尤其在更高層級的比賽中。一旦運動員加入一支球隊——一支在場上場下都同甘共苦的球隊——她就必須遵守特定的準則及嚴格的訓練課表。例如,一名10歲的曲棍球運動員,每週參加兩場比賽、進行兩天的冰上訓練和一次冰下訓練很常見。對一個還在上學的10歲孩子來說,每週打五天的曲棍球確實非常辛苦,但對於曲棍球運動員而言,這些課表早已是家常便飯。對於年齡更小或沒有參加高層級比賽的孩子來說,一週一場比賽或一次訓練就足夠了。在某些情況下,特別是對5到7歲的孩子,他們也可以在比賽前練習30分鐘。家長必須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安排適當的活動,並同時給予孩子自由的成長空間。
過於強調勝利。團隊往往視勝利為一切,有時甚至不惜犧牲正確的技巧或團隊合作精神。尤其在早期的比賽中,進球或上籃得分的運動員會得到歡呼和擊掌,而負責傳球或防守的運動員卻容易被忽視。我們往往過於強調勝利及得分。作為父母,可以確信的是,我們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進球的那個人!但是,過於強調進球或勝利會忽略高層級比賽所需的重要技能。進球固然重要,但若沒有及時的助攻,也不會有進球的機會。父母和教練通常都希望自己的隊伍能贏球,因此我們建議教練在比賽後或練習前花一些時間來回顧比賽,討論如何開創得分機會的戰術。教練能在討論中藉追求勝利為名,來強調技術、戰術演練和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贏球固然重要,但通往勝利的路也同樣重要。這段旅程才是促使孩子成長的關鍵,讓他們在球場內外都成為冠軍。
最近我們與一對父母聊天,他們的孩子受邀參加高層級曲棍球隊的選拔。聽說教練要求嚴格,對孩子抱有極高的期望,讓孩子們聽了很害怕。其中一名教練更是出了名的「狠角色」,會讓表現不達標的球員坐冷板凳。我們問這對父母選拔賽進行得如何,他們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因為兩個孩子都入選了球隊,而孩子們也是彼此多年的好友。讓家長們又驚又喜的還有教練的態度,他們既熱情又懂得鼓勵球員。他們會與隊員們溝通,也會在場上幫助隊員,不會把球員逼得太緊。然而家長們還是有兩個擔憂。首先,教練規定孩子每週要練習兩天、打兩場比賽,每個月還要參加一到兩次的週末比賽,有些比賽甚至在城外舉行。其次,家長們希望孩子不會因高層級球賽的競爭壓力而氣餒。其中一位家長說:「我不希望我的兒子放棄冰上曲棍球,因為他非常喜歡這項運動。但我知道,因為他的個子比隊上其他男孩還小,所以有些力不從心。」我們聽起來像是在討論青少年男孩的問題,但事實上這兩個男孩都剛滿10歲而已!
高度組織化的兒童競技運動尚存在一些爭議。接下來,我們將探討教練和家長如何透過比賽來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包括對運動的熱愛、身體健康、社交技巧、建立友誼,以及培養生活中的價值觀,如輸贏觀念、奉獻、尊重和良好的運動家精神。
▍競爭帶來的問題
孩子們喜歡競爭,但家長們更喜歡競爭!為了滿足自己對競爭的渴望,家長和教練可能會讓孩子接觸過於激烈或過於高階的運動項目。即使孩子在體能上尚可負荷,他們也難以在心理上應對訓練和比賽中的情緒壓力。教練和家長常因下列兩種安排帶給青少年運動員壓力,一是太早讓兒童接受高壓的訓練和比賽日程,二則是「比賽╱訓練」的比例過高。
◎過早參與競爭
大多數兒童第一次參加的體育活動都是組織化的競賽。通常4歲的兒童可能就參加過有組織的聯賽,這些聯賽有正式的規則、裁判和正式隊服,而這些競賽的主要目標都是獲勝。
在美國,3到5歲的兒童已經會參加游泳和體操比賽,而5到6歲的兒童就會參加田徑、角力、棒球和足球比賽了!在巴西,6歲的兒童已經會參加足球和游泳比賽;在加拿大,6至8歲的兒童也已經會參加省(州)級比賽了(Passer,1988年;Passer和Wilson,2002年)。
當然,也有一些令人震驚的故事。在1980年代末,一名9歲的女孩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參加了馬拉松比賽。幾年後,在舊金山,一名12歲的女孩也跑完了類似的距離。這些賽事的主辦單位,特別是家長,難道沒有考慮到過早訓練、疲勞、熱傷害的風險、心臟損傷、生殖系統的變化和營養不良等健康問題嗎?在另一個案例中,我們訪問了一位父親,他的兒子被曲棍球隊開除。該隊從8月開始訓練,比賽則從9月中旬開始一直持續到次年3月中旬。教練在12月告訴這名小男孩去尋找另一支球隊,因為他明年將會被現隊開除。教練認為這是為了孩子好,給他時間和機會去尋找另一支球隊。事實上,如果這名男孩不是一個11歲的孩子,教練的行為確實可以被視為是負責任的。但不幸的是,根據他父親的說法,這名男孩最終選擇退出比賽,並開始對自己失去信心。在體育運動中,這種教練的行為其實很常見(Bigelow,2000年)。
早點開始參加比賽是逼迫兒童進步的其中一種方式。從訓練的第一年或第二年開始,有些家長或教練就會帶孩子去參加重要的州、省或國家級比賽。高要求的訓練和高挑戰性的比賽會讓教練不得不想辦法增進運動員適應高強度運動的能力。這種方法在很多情況下確實會讓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達到巔峰,也確實能取得優異的成績。然而,等到孩子身心靈都成熟,可以再度突破自我之時,他們也都早已筋疲力盡。到了這時,有些人已經會開始放棄運動,有些人則難以在青少年時期重返巔峰。更糟的是,他們的身體因為在發育階段時就受到太多重複性的壓迫,上半身及下半身都會出現軟組織損傷。這些軟組織損傷都是源自他們在一年之中進行太多劇烈運動,而沒有時間休息及恢復體力的結果(Mariscalco和Salvan,2011 年)。此外,有大量的研究顯示,若孩子沒有競爭及取勝的壓力,而是在父母的鼓勵下享受運動的樂趣,他們會覺得運動更有趣(MacPhail等人,2003年;Mulvihill 等人,2000年)。
此外,400公尺、800公尺和1500公尺等田徑比賽項目,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會造成負擔。因為這些項目對速度、速耐力、無氧耐力和有氧耐力的要求很高,因此需要良好的訓練基礎才可以進行。如果兒童過早參與三級跳遠,也可能出現類似的不良後果。這是因為三級跳遠會對身體產生一連串的重複性衝擊力。這些衝擊力不會像跳遠那樣被沙子和屈膝著地的動作吸收掉,而是直接衝擊到孩子的脊柱。孩子的肌肉和韌帶穩定系統尚不成熟,可能無法承受太大的地面反作用力,從而導致背部疼痛(MacDonald 和 D'Hemecourt,2007年)。約有30%的青少年曾因劇烈活動或運動而感受過某種形式的背痛(Cupisti等人,2004 年)。8歲及8歲以上的兒童從事三級跳遠時,需要有足夠的力量起跳,也要能負荷著陸時的衝擊力。在歐洲許多國家,兒童在16歲之前禁止參加400公尺田徑以及三級跳遠比賽,必須要接受足夠的訓練才可以。
兒童過早參加不適合的運動,罪魁禍首往往是教練、家長和比賽的主辦單位。為了展現自己的能力,教練們往往會保留自己帶領的輸贏紀錄,對這些人來說,孩子們只是統計數字而已!兒童不應為教練的野心付出代價。有些雄心勃勃的家長也會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在運動賽事中嶄露頭角、成為冠軍,但他們缺乏耐心,只想立即看到成果而不願意等上四到六年的培養期。如果比賽的主辦單位和教育委員會能夠根據兒童的潛力來安排比賽,並規範兒童參加高層級競賽的相關年齡限制,那兒童的運動環境就有機會因他們而變得更好。
◎比賽過於頻繁
教練通常會希望孩子的比賽經驗和專業運動員一樣多。以加拿大的冰上曲棍球和美國的足球為例:冰球比賽中,8到10歲的兒童每個賽季要打60到80場比賽。教練的邏輯是:職業球員每個賽季要打80場比賽,所以如果兒童長大後想成為職業球員,就必須打一樣多場比賽!我們甚至聽說有一些家長會根據職業運動員的訓練時數來規畫孩子一週的訓練課表。更糟的是,我們還聽過有位父親對自己的兒子說:「你當然可以去派對玩,但要知道,你在放鬆的時候,也有人正在努力練習。」
相比之下,蘇聯團隊運動訓練系統正值黃金發展期時(1950年代到1980年代),其團隊運動訓練和比賽的比例是4比1。在北美,有些兒童團隊運動訓練和比賽的比例能達到1比1就不錯了。而在冰球中,訓練和比賽的比例更是高得離譜:是三場比賽對一場訓練!如此,這些孩子哪有時間練習運動技能和培養體能?通常參加冰球、棒球、足球或籃球等團隊運動的孩子還會參加週末的錦標賽。在此情況下,訓練和比賽的比例可能比1比1還要更低。難怪這些孩子在技能、體能及賽後恢復方面都進步較慢,情緒上也承受著遠遠超乎他們能負荷的壓力。
田徑、體操或滑雪(不一定是游泳)等單人運動的情況就好多了。這些項目的訓練和比賽比例往往是8比1或10比1。
我們必須明白,兒童早期的成功並不能保證他們將來的成功,也不一定意味著他們會成為明日之星。童年時期的成功可能帶來更多競爭,從而導致兒童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和技能熟練度不足。孩子參加比賽的次數越多,專注於訓練的機會就越少,技能熟練度和場上表現也可能隨之退步。對兒童而言,多練習少比賽非常重要,這不僅是成功的祕訣,也是作為運動員成功的關鍵,即使這種成功不一定意味著職業生涯的成功,但無疑是運動員生涯的成功!
◎強調獲勝
如果我們的首要目標是培養有天賦的運動員,那就必須在兒童體育中著重技能的發展,而非強調獲勝。強調獲勝會帶給兒童壓力,阻礙他們培養運動技能,甚至進一步發展出錯誤的技能。
兒童發展技能的最佳方式是在有趣、無壓力、無威脅的環境中練習。這樣的環境在競技體育項目中很少見。多數情況下,孩子們都是比太多賽,而幾乎沒有時間去練習能幫助他們成為更優秀運動員的技能。
舉例來說,在像曲棍球這樣的聯賽中,孩子一季就要參加多達80場比賽,因而花較少時間練習技能。比賽是運用技能的場合,而非培養技能的過程。如果沒有在比賽前適當培養技能,孩子就可能不斷應用那些錯誤的技巧。不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就難以糾正回來。這些錯誤技巧可能可以在早期發展階段帶來成功,但絕對無法勝任更高層級的比賽。
例如,如果有名教練想培養一名10歲的一流業餘角力選手,他可能會鼓勵孩子學一些花式投擲技巧,因為這能為孩子帶來更多發光發熱的機會。然而等孩子到了14歲,他的投擲技巧可能就會顯得不足,因為他沒有在早期就培養出足夠的肌力和力量來學習正確的技巧。這位年輕角力選手花了太多時間練習花式投擲,卻沒有打下足夠堅實的技術基礎。因此他到14歲時可能會開始感到氣餒,因為其他孩子都能在角力的基本功(如腿部攻擊)上表現得更好。
◎歧視發育較晚的兒童
渴望勝利的教練通常會派最優秀的球員上場,而他們往往都是那些發育比較早的球員,因為他們個頭更大、更強壯、速度更快也更有耐力。所以發育較早的兒童在隊上通常都是先發,而發育較晚的兒童都得坐冷板凳。
童年時期,發育較早的兒童無疑是更好的運動員。然而許多研究也顯示,發育較晚的兒童可能更有潛力在成年後達到某項運動的國際水準。事實上,1980年代東歐的前共產國家為了在體育界占有主導地位,他們挑選潛力運動員的標準從發育較早的兒童改為了發育較晚的兒童。因為根據經驗,他們發現發育較早的兒童表現頂多符合他們的期望;而發育較晚的兒童表現則更穩定,多數情況下甚至有更好的成績。我們也可以在足球比賽中見到這種差別,也就是發育較晚的兒童會在高層級的比賽中取得更好的成績(Ostojic等人,2014 年)。
發育晚兒童的青春期生長高峰來得比發育早的兒童晚,然而其持續的時間也比發育早的兒童長。因此,發育晚的兒童成年後的體育發展通常比發育早的兒童更好。很可惜的是,許多兒童體育項目中通常因為太強調勝利,而讓發育晚的兒童無法擁有平等的參賽機會。這些兒童在很多情況下都會受到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