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聖母峰之死(二版)
原文書名:Into Thin Air
產品代碼:
9786267561362系列名稱:
Common系列編號:
0CCO4018定價:
400元作者:
強.克拉庫爾(Jon Krakauer)譯者:
宋碧雲、林曉欽頁數:
336頁開數:
15x21x1.68裝訂:
平裝上市日:
未定出版日:
未定出版社:
大家-遠足文化CIP:
992.77市場分類:
旅遊休閒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休閒類- ※缺書中
商品簡介
《阿拉斯加之死》作者強.克拉庫爾傳奇名作,讓世人重新評價登山
「貼近生命消逝的謎團,偷瞄死亡的禁忌疆界,都令人血脈賁張。
我堅信登山是偉大的活動,固有的危險非但無損其偉大,反而正是登山偉大的理由。」
1996年5月,尼泊爾放寬聖母峰登山人數的限制,世界最高峰迎來史上最熱鬧的登山季。全年孤寒的山谷,一口氣湧入上百名雄心勃勃的探險家、業餘登山者、富豪與雪巴嚮導,在這暴風肆虐的八千公尺高雪坡上,測試自身的極限與命運。
5月10日,全年吹襲著聖母峰的狂風停了,天空一片湛藍,一絲風也沒有,登山者夢寐以求的「攀登窗口」打開了,山神彷彿拿出了獎牌向所有人招手。四號營中,34人於午夜出發攻頂。但等著他們的,不但有全年最適合攻頂的天氣,還有雪坡上空前嚴重的塞車,以及鬼魅般悄悄來襲的暴風雪。攻頂的安全時限早已過去,大部分攻頂者卻還被困在氧氣稀薄的「死亡地帶」,當山神收回獎牌,最頂尖的嚮導連自己的命都救不了……
這場奪走十二條人命的山難,震撼了全球登山界,無數人急切地追問「為什麼」。傳奇登山家暨暢銷作家強.克拉庫爾,正是成功登頂的倖存者之一,也是最多人追問的對象。他抱著強烈的倖存者內疚回溯整場山難,以分鐘為單位,試圖一層層挖開生死謎團:每一個微小決策如何導向毀滅性結果?每一個錯過的警訊如何讓人步步踏入死亡陷阱?最謹慎老練的嚮導為何無視危險,甚至打破自己親自立下的安全鐵則?成功逃過一劫的人,又是嗅到什麼訊息救了自己一命?當作者不停逼自己及倖存者回想山上發生的一切,剖析每個人的作為,我們發現,真相便如同高山上覆雪的岩層,只有一層層堅毅地撥開,才能發現腳下的崎嶇與暗藏的裂隙。
本書一出版,便登上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榜首,也獲得文學界極具指標性的「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文學獎」、「班克洛夫特獎」,同時帶動多本登山書籍出版,更為眾多電影、影集、紀錄片提供靈感及改編文本,影響力橫跨文學、登山界。更具意義的是,本書引發全球深刻反思高山探險、調整登山安全規則,甚至影響後續探險活動的政策制定。多年來,無數讀者與專業登山者仍在爭論:登山的意義,究竟是人類對極限的挑戰,還是對自身渺小的無奈承認?
聖母峰上的每具白骨,都代表一個夢想的蒸發,一場勇氣的掙扎。作者雖然沒能透過寫作獲得平靜,卻也成功完成招魂,讓全球讀者記住那些奮不顧身的夢想家,以及慷慨助人的英雄身影。
這部「登山文學」,卻不只是「災難紀實報導」而已,它包含了倫理辯證、生死凝視,包含了恐懼與希望——正如每個人的生命,都曾到達過空氣稀薄處,而這本書,或許可當做那一瓶備用氧氣。——劉梓潔
(本書於1998年曾由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書名《巔峰》,本版新增一篇作者後記)
得獎紀錄
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文學獎
班克洛夫特獎(Banff Mountain Book Festival Grand Prize)
普立茲獎決選入圍
《時代》雜誌年度十大好書
《出版者週刊》年度最佳書籍
《洛杉磯時報》年度圖書獎決選
《國家地理探險家俱樂部》(National Geographic Adventure)百大探險書籍
《阿拉斯加之死》作者強.克拉庫爾傳奇名作,讓世人重新評價登山
「貼近生命消逝的謎團,偷瞄死亡的禁忌疆界,都令人血脈賁張。
我堅信登山是偉大的活動,固有的危險非但無損其偉大,反而正是登山偉大的理由。」
1996年5月,尼泊爾放寬聖母峰登山人數的限制,世界最高峰迎來史上最熱鬧的登山季。全年孤寒的山谷,一口氣湧入上百名雄心勃勃的探險家、業餘登山者、富豪與雪巴嚮導,在這暴風肆虐的八千公尺高雪坡上,測試自身的極限與命運。
5月10日,全年吹襲著聖母峰的狂風停了,天空一片湛藍,一絲風也沒有,登山者夢寐以求的「攀登窗口」打開了,山神彷彿拿出了獎牌向所有人招手。四號營中,34人於午夜出發攻頂。但等著他們的,不但有全年最適合攻頂的天氣,還有雪坡上空前嚴重的塞車,以及鬼魅般悄悄來襲的暴風雪。攻頂的安全時限早已過去,大部分攻頂者卻還被困在氧氣稀薄的「死亡地帶」,當山神收回獎牌,最頂尖的嚮導連自己的命都救不了……
這場奪走十二條人命的山難,震撼了全球登山界,無數人急切地追問「為什麼」。傳奇登山家暨暢銷作家強.克拉庫爾,正是成功登頂的倖存者之一,也是最多人追問的對象。他抱著強烈的倖存者內疚回溯整場山難,以分鐘為單位,試圖一層層挖開生死謎團:每一個微小決策如何導向毀滅性結果?每一個錯過的警訊如何讓人步步踏入死亡陷阱?最謹慎老練的嚮導為何無視危險,甚至打破自己親自立下的安全鐵則?成功逃過一劫的人,又是嗅到什麼訊息救了自己一命?當作者不停逼自己及倖存者回想山上發生的一切,剖析每個人的作為,我們發現,真相便如同高山上覆雪的岩層,只有一層層堅毅地撥開,才能發現腳下的崎嶇與暗藏的裂隙。
本書一出版,便登上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榜首,也獲得文學界極具指標性的「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文學獎」、「班克洛夫特獎」,同時帶動多本登山書籍出版,更為眾多電影、影集、紀錄片提供靈感及改編文本,影響力橫跨文學、登山界。更具意義的是,本書引發全球深刻反思高山探險、調整登山安全規則,甚至影響後續探險活動的政策制定。多年來,無數讀者與專業登山者仍在爭論:登山的意義,究竟是人類對極限的挑戰,還是對自身渺小的無奈承認?
聖母峰上的每具白骨,都代表一個夢想的蒸發,一場勇氣的掙扎。作者雖然沒能透過寫作獲得平靜,卻也成功完成招魂,讓全球讀者記住那些奮不顧身的夢想家,以及慷慨助人的英雄身影。
這部「登山文學」,卻不只是「災難紀實報導」而已,它包含了倫理辯證、生死凝視,包含了恐懼與希望——正如每個人的生命,都曾到達過空氣稀薄處,而這本書,或許可當做那一瓶備用氧氣。——劉梓潔
(本書於1998年曾由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書名《巔峰》,本版新增一篇作者後記)
得獎紀錄
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文學獎
班克洛夫特獎(Banff Mountain Book Festival Grand Prize)
普立茲獎決選入圍
《時代》雜誌年度十大好書
《出版者週刊》年度最佳書籍
《洛杉磯時報》年度圖書獎決選
《國家地理探險家俱樂部》(National Geographic Adventure)百大探險書籍
作者簡介
強•克拉庫爾(Jon Krakauer)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探險作家,也是兼具報導深度與敘事魅力的紀實文學家。
1954 年生,自幼開始登山,大學畢業後以木工與捕魚維生,只要存夠旅費便投身攀登,挑戰艱難的高山路線。
他的寫作生涯始於記錄登山經歷,逐步發展成兼具新聞調查與人性剖析的紀實風格。1996 年,《阿拉斯加之死》讓他一舉成為國際知名探險作家,本書描述年輕流浪者 Chris McCandless 在阿拉斯加荒野中獨自求生的故事,引發全球對自由、極限生存與個人選擇的深刻討論。
同年,克拉庫爾受《戶外》(Outside)雜誌委託前往聖母峰,原計畫報導商業登山的風險,卻意外遇上聖母峰山難。倖存的克拉庫爾以親歷的所見所聞及報導者的敏銳調查,寫成紀實經典《聖母峰之死》,揭露商業登山的倫理困境與人性掙扎。本書出版後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首,入選《時代》雜誌年度最佳選書,並獲普立茲獎提名,至今仍是探險文學與登山安全討論最具指標性的書。為《戶外》所寫的單篇報導,也獲得雜誌界最高獎項「美國國家雜誌獎」(National Magazine Award)。
為紀念該場山難中的罹難者,克拉庫爾捐出《聖母峰之死》版稅,成立「聖母 96 年紀念基金」(Everest '96 Memorial Fund),協助改善雪巴社群的生活與教育條件,並為登山環境的保護工作提供實質援助。
除兩本登山代表作外,克拉庫爾亦致力於探索極端信仰、社會道德與人性極限,代表作品還包括:《天堂的旗幟下》(Under the Banner of Heaven),剖析美國摩門教基本教義派的暴力歷史與信仰極端化;《米蘇拉:大學城中的性侵案件與司法系統》(Missoula: Rape and the Justice System in a College Town),探討美國大學校園性侵案件的文化與司法問題。他的書既有紮實的細節,也有飽滿的情感及扣人心弦的情節,因而常被改編為影集、電影及紀錄片,包括《阿拉斯加之死》、《聖母峰之死》、《天堂的旗幟下》。尤其《聖母峰之死》,每隔一段時間便以不同形式出現在影視作品中。
克拉庫爾的筆力深入登山、宗教、慈善與社會倫理的辯論核心,作品結合了冒險精神、深度報導與人性剖析,不僅影響了登山界,也促使讀者思考人類如何在極端環境、信仰與社會結構中掙扎求存,成為當代最受敬重的紀實文學家之一。
他的寫作,讓極限探險不只是夢想,更是一面照見人性的鏡子。
譯者簡介
宋碧雲
台大外文系畢業,專職翻譯。譯有、《蘇東坡傳》(遠景)、《浮華世界》(桂冠)、《老人與海》(桂冠)、《異鄉客》(時報)、《天生嫩骨:餐桌邊的成長紀事》(高寶)、《雪夜裡的眼淚》(時報)、《漫長的告別》(臉譜)、《小王子》(志文)、《戰地鐘聲》(桂冠)等書。
本書除〈後記〉外,皆由宋碧雲翻譯。
林曉欽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碩士,作品見於人文社科、歷史、商業財經,文學以及小說領域。
譯本書〈後記〉。
書籍目錄
序 為什麼要爬山 劉梓潔
前言
登場人物
第一章 聖母峰頂
第二章 印度德拉高地
第三章 飛越北印度
第四章 帕克丁
第五章 羅布崎
第六章 聖母峰基地營
第七章 一號營
第八章 一號營
第九章 二號營
第十章 洛子山壁
第十一章 基地營
第十二章 三號營
第十三章 東南稜
第十四章 聖母峰頂
第十五章 聖母峰頂
第十六章 南坳
第十七章 聖母峰頂
第十八章 東北稜
第十九章 南坳
第二十章 日內瓦坡尖
第二十一章 基地營
尾聲 西雅圖
作者說明
後記
推薦序/導讀/自序
他的報導考證嚴謹、鋪陳精巧。他的敘事步步進逼,全然不同於緩慢的遠征。但或許克拉庫爾最大的成就,是他招回了這場暴風雪的死者靈魂,是他用清明的眼睛和無比逼近的距離,重現暴風雪的影響和後果。──《紐約時報》書評
這是近年來最多人閱讀的登山書,深深影響了我們對極限探險的看法。──《國家地理雜誌》
在這本令人心驚膽跳的書中,英雄事蹟和犧牲精神凌駕了愚昧、致命誤判和脆弱人性。──《美國學校圖書館期刊》
這是史上最偉大的登山鉅作之一,和另一本書有著相同的主題,那是一本小說,名叫《大亨小傳》──《華盛頓郵報》
文章試閱
第一章 聖母峰頂(節錄)
我跨在世界之巔,一腳踩著中國,一腳踩著尼泊爾,伸手清除氧氣罩上的冰雪,弓起一肩擋風,茫然俯視廣袤的西藏,恍惚地意識到腳下是幅極為壯闊的景觀。對於這一刻以及隨之而來的激動情緒,我已想像了許多個月。然而,等我終於置身此地,真正站上聖母峰頂,卻硬是使不出力氣來感受什麼。
時當一九九六年五月十日下午,我已有五十七個鐘頭未入睡。前三天我什麼都吃不下,只勉強吞下一碗拉麵湯和一把m&m花生巧克力。劇烈咳嗽了幾週後,我有兩根肋骨分離,連正常呼吸都形同慘烈的考驗。在標高八八四八公尺的對流層,送到腦部的氧氣實在太少,我的智能只及一個發展遲緩的兒童。此情此境,我除了寒冷和疲倦,實在無法有其他感受。
我抵達峰頂,比另一支遠征隊的俄籍登山嚮導波克里夫慢幾分鐘,比我所屬的紐西蘭隊的嚮導哈里斯早一點點。我跟波克里夫的交情不深,跟哈里斯則在前六個禮拜混得很熟,而且很喜歡這傢伙。我抓拍了四張哈里斯和波克里夫擺出的登頂英姿後,立刻轉身下山。此時我的手表指著下午一點十七分,也就是我在世界屋脊總共停留不到五分鐘。
不久後,我又駐足拍了一張照片,這回是俯瞰我們上山所走的東南稜路線。我把鏡頭對準正往峰頂走來的兩位登山者,發現一個我先前沒有注意到的現象:南方的天空一個鐘頭前還湛藍無比,如今濃雲已籠罩普莫里峰、阿瑪達布蘭峰和其他環繞著聖母峰的小山峰。
後來(在大家尋獲六具屍體,另外兩具放棄搜尋,我的隊友威瑟斯生疽的右手開刀切除之後),人們會問:天氣既然開始惡化,為什麼高山上的登山者沒有發現徵兆?為什麼老練的喜馬拉雅嚮導繼續往上攀,帶領一群相對沒有經驗的業餘山友(每人付了六萬五千美金天價,只求有人安全帶他們上聖母峰的山友)走進明顯的死亡陷阱?
第十一章 基地營(節錄)
沒有人能代替兩支相關隊伍的領隊發言,因為兩人都死於山難。但我可以證明,五月十日下午稍早就我所見,完全看不出致命的暴風雪就要降臨。依據我缺氧的腦袋所做的判斷,沿著名叫「西冰斗」1的大冰斗飄上來的,不過是一縷縷薄雲,毫無威脅性。雲朵在燦爛的正午艷陽下閃閃發亮,看起來跟幾乎每天下午都會由山谷升起的一縷縷無害對流水氣沒什麼差別。
近來有許多只具起碼資格的登山者湧到聖母峰,很多人認為這麼大的悲劇早就該發生了。可是誰都沒想到霍爾領軍的遠征隊會成為山難的核心。霍爾的山上作業最嚴謹最安全,沒有人勝過他。他有條不紊,精心制定了井井有序的系統,按理說應該能防止這樣的災難。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這事要怎麼向死者所愛的親友、向磨刀霍霍的大眾解釋?
可能是過份自傲吧。不論登山者的能力是強是弱,霍爾都能游刃有餘地帶著他們上下聖母峰,也許因此變得有些自負。他不止一次自誇只要尚稱健壯的人,他都有辦法弄上峰頂,他的紀錄也印證了這個說法。同時,他也展現了逢凶化吉的驚人能力。
以一九九五年為例,霍爾和旗下的嚮導不但得在山峰高處處理韓森的問題,另一位客戶香妲是法國名登山家,已經第七次不戴氧氣罩攻聖母峰,結果卻體力不支倒地,他們也必須設法處理。香妲女士在標高八七四八公尺處昏迷不省人事,照柯特的說法,她「就像一袋馬鈴薯」,必須由人一路從南峰拖拉或扛下南坳。攻頂之後每個人都生還,霍爾可能以為他幾乎沒有應付不來的事。
不過,九六年之前霍爾異常幸運,總是遇到好天氣,這也許扭曲了他的判斷。布里薛斯遠征喜馬拉雅山十幾次且爬過三次聖母峰,他證實道:「一季又一季,霍爾總是在登頂日碰上晴朗的好天氣。他從未在山峰高處碰見暴風雪。」事實上,五月十日的狂風雖然猛烈,卻不異常,那是典型的聖母峰風暴。如果風暴晚兩個鐘頭來襲,可能不會有人送命。反之,若早一個鐘頭來,可能輕易奪走十八或二十條人命,包括我在內。
時間對這場悲劇的影響不下於天候,不能把忽略時限與天意混為一談。固定繩上的延誤事先可以預料,也能好好預防。他們太過輕忽事先定好的折回時限。
拖延折返時間也許多多少少跟費雪和霍爾的競爭有關。費雪在一九九六年以前從未當過聖母峰嚮導。在商言商,他身負很大的成功壓力,一心想將客戶弄上峰頂,尤其是珊蒂這樣的名人客戶。
同樣的,霍爾一九九五年沒把任何人帶上峰頂,如果一九九六年他再失敗,對他的事業極為不利,尤其費雪若成功的話更是雪上加霜。費雪極具群眾魅力,而珍也不遺餘力地向客戶宣揚這份魅力。霍爾很清楚,費雪拚命想分食他的市場。想到對手的客戶正往峰頂進發,他卻叫客戶回頭,那滋味可能太不好受,蒙蔽了他的判斷。
而且我要強調,霍爾、費雪和我們都是被迫在缺氧的情況下做生死攸關的決定。我們在思索這次災難怎麼會發生時,不能忘記標高八千八百多公尺的地方根本不可能清晰思考。
事後諸葛很容易做。批評者看人命損失慘重,非常震驚,迅速提出相應的政策和步驟,以防止本季大難重演。例如有人提出聖母峰應把嚮導和客戶的比例明定為一對一,也就是說,每位客戶都跟自己的個人嚮導一起爬山,隨時用繩索跟嚮導拴在一起。
也許未來減低傷亡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規定筒裝氧氣只准供緊急醫療使用。雖然難免會有幾個莽撞的傢伙不帶氧氣攻頂而送命,但大多數不太行的登山者受限於體力,自會及早折回,以免在高處陷入嚴重困境。氧氣禁令還有一項附帶的好處,可自動減少垃圾和擁擠──大家若知道不能用補充氧氣,上山的人會少很多。
不過聖母峰嚮導是規矩很鬆的行業,由設備不良、缺乏彈性的第三世界官僚管理,負責審核嚮導或客戶的資格。而且掌控聖母峰通路的兩個國家──尼泊爾和中國,都窮得驚人。兩國政府急著要強勢外幣,只要有市場,都樂於多發出幾張昂貴的登山許可,不太可能制定任何會大力限制歲收的政策。
分析聖母峰出事的原委極具意義,或許可防止即將發生的某些死亡事件。但若以為詳細剖析一九九六年的悲劇就能實際減少未來的死亡率,也未免太一廂情願。歸納整理各種失誤以求「從錯誤中學習」,充其量只是在練習否認和自欺。一旦你告訴自己霍爾是死於一連串愚蠢的錯誤決定,而自己又聰明到不至於重蹈覆轍,那麼,即使有人提出有力證據證明爬聖母峰是不智之舉,你還是很容易去挑戰聖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