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與癌共舞:國際傑出癌症醫師閻雲,為你解答重病背後的生命詰問;一本統合心理健康、生理治療與照護關係的療癒醫學筆記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3108653系列名稱:
麥田航區系列編號:
RL9422定價:
380元作者:
閻雲、鄭穎(採訪撰文)頁數:
192頁開數:
14.8x21裝訂:
平裝上市日:
未定出版日:
未定出版社:
麥田(城邦)CIP:
417.8市場分類:
健康保健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健康生活類- ※缺書中
商品簡介
二○二五年獲得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授予的FASCO終身會士殊榮,
臺北醫學大學前校長、國際知名癌症研究專家閻雲,最新醫學人文專書!
一本統合心理健康&生理治療的療癒醫學筆記,
結合臨床故事、醫病關係互動、患者與家屬的各式提問與盲點,
兼及癌症預防、治療,甚至跨越生死界線,擁抱家庭與愛,
不只教你抗癌,而是提點如何與癌共存、正確面對疾病的心態與知識,
為深陷孤絕的人們,點亮一抹微光⋯⋯
「這不完全是一本醫學書籍,也不僅僅討論診斷、治療或病人的心路歷程。我更想探討地,是醫病關係中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不僅是醫者與病人,還包括醫者與病人家屬、病人與家屬,甚至是病人周遭的親人與朋友們。此些互動,有的源於心理上的關懷,有的基於個人對疾病的理解;有些意見可能過於主觀,甚至難以執行,或因為過度的愛而無法施行。我從經歷過的病患汲取例子,希望透過真實的情境,能更清楚地描繪這些人際間的關係與疾病挑戰,如何提供了值得省思的觀察。」
——閻雲
★ 來自醫療現場第一手故事與資訊彙整,一本獻給當代人正確看待癌症的健康之書。
★ 在抗癌中重塑面對疾病的心態,再次掌握人生選擇權,讓生命reset,重新開機!
★ 涵納面對癌症的預防、治療、家族遺傳、心理建設,及疾病本身與醫藥的相關發展歷程。
╱
「他是我所僅見重視人文素養高於專業的一位校長。他是我所僅見不只看重病體,還重視醫心的一位腫瘤專家。謝謝閻校長的書,我知道,這是一本每個人都需握讀在手的病之書、心之書,藉以得生的書。」
——鄭穎(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專任教授)
當丈夫得知罹癌妻子時日無多,
索性辭去美國教職伴妻抗癌,
日復一日悉心呵護,對妻子而言天天都是情人節;
陪伴母親走過病途的女兒,
兩人共同書寫一份日記,
母親與女兒、女兒與母親,
成為相互支持的夥伴,
最後母親成功戰勝乳腺癌,
女兒則考上醫學系,往成為一名醫生的途中邁進⋯⋯
抗癌過程中,無論是對病患本身或對照顧者而言,那漫漫長路絕非「樂觀」、「積極」等三言兩語鼓勵的話得以撫慰,期間彷彿沒有盡頭的往復磨折,抑或追蹤期間對那「未爆彈」的擔憂恐懼,多半形成一個又一個鬱結,縈繞在人們心頭。
照顧者的心態,往往比被照顧者更需要重塑,拿掉「我來幫助你」的想法,每個照顧者都在新的問題、新的疾病中,學習到我們身而為「人」的生存態度。所謂照護,也是提前預習如何對待面臨疾病的自己,因為我們往往不知道何時也會深陷其中,甚至先一步離開人世⋯⋯因此當照顧者離開「施」、被照顧者離開「受」的本位,或許也才能真正與癌症直球對決,共同面對生命的磨難。
在這當中,所謂的「正向思考」仍需有實務支撐,包含我們對於身體警訊的理解、飲食與生活習慣的調整,若中西醫雙管齊下,該如何互相搭配,又或如何觀察癌症指數的起伏⋯⋯等,對知識的理解越多,自同樣罹病者的經驗故事中取得共鳴,或許都能成為抗癌途中「正向思考」的支撐。本書除了提供實際案例,亦希望藉由各個處方箋的解說,給予照顧者與病患更多支持與協助。
【當身體出現警訊,我們是否能敏銳察覺?】
有些癌是從嗅覺異樣開始,患者會失去嗅覺或者聞到怪味,經常問:「這裡有什麼燒焦了嗎?這裡是不是有橡皮味?」這可能是鼻咽癌,或是嗅覺神經癌的徵兆。也有些人突然間覺得唾液異常、無來由地多,則必須注意頭頸部分的相關問題,都有可能引起唾液腺的改變,類似唾液腺癌,本身是很少被注意到的。
身體軀幹的皮膚上,時常出現蜘蛛斑,可能與肝硬化有非常大的關係,甚至是肝癌。有的胰臟癌患者一開始根本毫無症狀,但是時常拉肚子,特別是只要喫一點點油膩的食物就拉肚子,可能是胰臟功能不全,或甚至是胰臟癌。
【告知患者實際病情時,家屬能有哪些準備或因應方式?】
在面對是否告知病患實情的抉擇時,可以採取「家庭會議」的方式,更深一層來說,這主要是希望讓醫生、病患與家屬三方共同參與,而非單方面的轉告。家庭會議不僅能減少家屬的心理壓力,也能避免因家族內部意見分歧而引發的爭執,讓整個家庭在理解與尊重中共同面對現實。
在會議中,醫生可根據病患的心理狀態與接受能力,選擇適當的語氣與方式傳達訊息。「這是醫生的專業訓練,而非家屬的責任。」讓醫生直接面對病患,既能確保訊息準確無誤,也能減輕家屬在「說或不說」之間的煎熬。
【如何讓喪失食慾的病患好好進食?】
面對飲食,就如同面對病患心理;如何使他們願意進食,維持好的體力,能有運動的餘力,就非常重要。例如:吃的食物不能太燙,因為此時的黏膜比較脆弱,有時,可以用一些冷水、冰水稍微刺激一下口腔。微量的冰淇淋、一點點醋,都會有幫助。太濃重的味道,如日常料理中的紅燒並不好,因為過重的味道,會使得他後面的進食受到影響。從食物結構的軟、爛、糊,到食物製備的溫度,都需要被注意。此時,通常還要考慮到食物的呈現,如擺盤。面對癌症的病人,最好不要將一大盤食物推至他的面前要他吃,病患通常會先退避三舍,因為他擔心失敗、做不到。然而,倘若我們可以拿一個小盤,像去吃日本料理那樣裝盛,一小塊一小塊慢慢吃,就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就了。
【關於安寧緩和的核心意義】
安寧治療的重點是「舒適」。盡量減少病人的痛苦,提供足夠的營養和水分,患者可以不吃飯,但不能不喝水。很多人以為安寧治療是讓病人餓死,但其實安寧治療是舒適照護,「餓」並不舒適。點滴注射提供充足的水分,能吃多少就吃多少,營養可以推進就推進,但不要過度強迫。重點在於舒適,只要是舒適,就是正確的作法,並非強迫進食,也不是不讓進食。事實上,舒適照護是一門人文藝術,我不應該將我對舒適的定義強加於病人身上。我們有許多方法可以刺激病人的食欲,但強迫進食絕對無助於此,所以舒適照護是一切關鍵所在。
二○二五年獲得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授予的FASCO終身會士殊榮,
臺北醫學大學前校長、國際知名癌症研究專家閻雲,最新醫學人文專書!
一本統合心理健康&生理治療的療癒醫學筆記,
結合臨床故事、醫病關係互動、患者與家屬的各式提問與盲點,
兼及癌症預防、治療,甚至跨越生死界線,擁抱家庭與愛,
不只教你抗癌,而是提點如何與癌共存、正確面對疾病的心態與知識,
為深陷孤絕的人們,點亮一抹微光⋯⋯
「這不完全是一本醫學書籍,也不僅僅討論診斷、治療或病人的心路歷程。我更想探討地,是醫病關係中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不僅是醫者與病人,還包括醫者與病人家屬、病人與家屬,甚至是病人周遭的親人與朋友們。此些互動,有的源於心理上的關懷,有的基於個人對疾病的理解;有些意見可能過於主觀,甚至難以執行,或因為過度的愛而無法施行。我從經歷過的病患汲取例子,希望透過真實的情境,能更清楚地描繪這些人際間的關係與疾病挑戰,如何提供了值得省思的觀察。」
——閻雲
★ 來自醫療現場第一手故事與資訊彙整,一本獻給當代人正確看待癌症的健康之書。
★ 在抗癌中重塑面對疾病的心態,再次掌握人生選擇權,讓生命reset,重新開機!
★ 涵納面對癌症的預防、治療、家族遺傳、心理建設,及疾病本身與醫藥的相關發展歷程。
╱
「他是我所僅見重視人文素養高於專業的一位校長。他是我所僅見不只看重病體,還重視醫心的一位腫瘤專家。謝謝閻校長的書,我知道,這是一本每個人都需握讀在手的病之書、心之書,藉以得生的書。」
——鄭穎(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專任教授)
當丈夫得知罹癌妻子時日無多,
索性辭去美國教職伴妻抗癌,
日復一日悉心呵護,對妻子而言天天都是情人節;
陪伴母親走過病途的女兒,
兩人共同書寫一份日記,
母親與女兒、女兒與母親,
成為相互支持的夥伴,
最後母親成功戰勝乳腺癌,
女兒則考上醫學系,往成為一名醫生的途中邁進⋯⋯
抗癌過程中,無論是對病患本身或對照顧者而言,那漫漫長路絕非「樂觀」、「積極」等三言兩語鼓勵的話得以撫慰,期間彷彿沒有盡頭的往復磨折,抑或追蹤期間對那「未爆彈」的擔憂恐懼,多半形成一個又一個鬱結,縈繞在人們心頭。
照顧者的心態,往往比被照顧者更需要重塑,拿掉「我來幫助你」的想法,每個照顧者都在新的問題、新的疾病中,學習到我們身而為「人」的生存態度。所謂照護,也是提前預習如何對待面臨疾病的自己,因為我們往往不知道何時也會深陷其中,甚至先一步離開人世⋯⋯因此當照顧者離開「施」、被照顧者離開「受」的本位,或許也才能真正與癌症直球對決,共同面對生命的磨難。
在這當中,所謂的「正向思考」仍需有實務支撐,包含我們對於身體警訊的理解、飲食與生活習慣的調整,若中西醫雙管齊下,該如何互相搭配,又或如何觀察癌症指數的起伏⋯⋯等,對知識的理解越多,自同樣罹病者的經驗故事中取得共鳴,或許都能成為抗癌途中「正向思考」的支撐。本書除了提供實際案例,亦希望藉由各個處方箋的解說,給予照顧者與病患更多支持與協助。
【當身體出現警訊,我們是否能敏銳察覺?】
有些癌是從嗅覺異樣開始,患者會失去嗅覺或者聞到怪味,經常問:「這裡有什麼燒焦了嗎?這裡是不是有橡皮味?」這可能是鼻咽癌,或是嗅覺神經癌的徵兆。也有些人突然間覺得唾液異常、無來由地多,則必須注意頭頸部分的相關問題,都有可能引起唾液腺的改變,類似唾液腺癌,本身是很少被注意到的。
身體軀幹的皮膚上,時常出現蜘蛛斑,可能與肝硬化有非常大的關係,甚至是肝癌。有的胰臟癌患者一開始根本毫無症狀,但是時常拉肚子,特別是只要喫一點點油膩的食物就拉肚子,可能是胰臟功能不全,或甚至是胰臟癌。
【告知患者實際病情時,家屬能有哪些準備或因應方式?】
在面對是否告知病患實情的抉擇時,可以採取「家庭會議」的方式,更深一層來說,這主要是希望讓醫生、病患與家屬三方共同參與,而非單方面的轉告。家庭會議不僅能減少家屬的心理壓力,也能避免因家族內部意見分歧而引發的爭執,讓整個家庭在理解與尊重中共同面對現實。
在會議中,醫生可根據病患的心理狀態與接受能力,選擇適當的語氣與方式傳達訊息。「這是醫生的專業訓練,而非家屬的責任。」讓醫生直接面對病患,既能確保訊息準確無誤,也能減輕家屬在「說或不說」之間的煎熬。
【如何讓喪失食慾的病患好好進食?】
面對飲食,就如同面對病患心理;如何使他們願意進食,維持好的體力,能有運動的餘力,就非常重要。例如:吃的食物不能太燙,因為此時的黏膜比較脆弱,有時,可以用一些冷水、冰水稍微刺激一下口腔。微量的冰淇淋、一點點醋,都會有幫助。太濃重的味道,如日常料理中的紅燒並不好,因為過重的味道,會使得他後面的進食受到影響。從食物結構的軟、爛、糊,到食物製備的溫度,都需要被注意。此時,通常還要考慮到食物的呈現,如擺盤。面對癌症的病人,最好不要將一大盤食物推至他的面前要他吃,病患通常會先退避三舍,因為他擔心失敗、做不到。然而,倘若我們可以拿一個小盤,像去吃日本料理那樣裝盛,一小塊一小塊慢慢吃,就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就了。
【關於安寧緩和的核心意義】
安寧治療的重點是「舒適」。盡量減少病人的痛苦,提供足夠的營養和水分,患者可以不吃飯,但不能不喝水。很多人以為安寧治療是讓病人餓死,但其實安寧治療是舒適照護,「餓」並不舒適。點滴注射提供充足的水分,能吃多少就吃多少,營養可以推進就推進,但不要過度強迫。重點在於舒適,只要是舒適,就是正確的作法,並非強迫進食,也不是不讓進食。事實上,舒適照護是一門人文藝術,我不應該將我對舒適的定義強加於病人身上。我們有許多方法可以刺激病人的食欲,但強迫進食絕對無助於此,所以舒適照護是一切關鍵所在。
作者簡介
姓名:閻雲
臺北醫學大學前校長、國際知名的癌症研究專家,在血液、腫瘤、骨髓移植等領域鑽研極深,專長於臨床癌症學、轉譯醫學以及抗癌藥物研發。於一九八二年取得臺北醫學大學醫學士學位,一九八八年獲得美國湯瑪士傑佛遜醫學大學病理及細胞生物學博士學位,並曾於耶魯大學完成腫瘤骨髓移植的專科訓練。曾任職於美國希望城癌症中心副院長、腫瘤治療研究計畫總召集人。
二○一六年當選美國國家發明家學院院士及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彰顯其在癌症研究領域的傑出成就。二○二五年獲得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授予的FASCO終身會士殊榮,以表彰他在癌症臨床研究和教育推廣方面的卓越貢獻。
現為臺北醫學大學、慈濟大學、國防醫學院兼任教授,中央研究院兼任研究員,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及美國俄亥俄州西儲大學兼任教授,臺灣生醫創新學會理事長,積極推動生醫科技的發展。
姓名:鄭穎(採訪撰文)
一九六九年生,澎湖人。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專任教授、前人文藝術中心主任。
一路悠遊於古典與現代文學之中,取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其以歷史小說為中心,曾著有《野翰林:高陽研究》、《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66:高陽》、《鬱的容顏:李渝小說研究》、《物志:從古典到現代的文學「物」語》、《戀物——36件臺北故宮國寶,看見歷史的滄桑與時代的美麗容顏》。
書籍目錄
【Chapter1】每天都是情人節
延伸QA
【Chapter2】那些身體想要告訴我們的事
延伸QA
【Chapter3】在「怎麼會是我」的震驚之後
延伸QA
【Chapter4】建立在體貼與關照之上:癌症與飲食
延伸QA
【Chapter5】打開家族的黑盒子:癌症與遺傳
延伸QA
【Chapter6】舒適治療的慰藉:中醫與安寧
延伸QA
【Chapter7】告知、告訴與告白
延伸QA
【Chapter8】時間是治療的最重要條件:生物醫學與癌症
延伸QA
文章試閱
CH2
那些身體想要告訴我們的事
我們每一次耙梳腫瘤病症,就像一次又一次回到同心圓的中心,叩問自己的心,與我們如何對待自己的身體。那麼,有沒有一些症狀,是我們的身體正在急切地想告訴我們的事呢?顯然有的。
比如體重減輕。體重減輕是容易觀察的身體徵兆,但它可能與許多病症有關,一是類風濕性疾病,因為身體正在發炎,因此出現體重減輕的情形。體重減輕與我們的生活形態,特別是焦慮、睡眠失調等等也有直接的關係。所以我們很難直接認定體重減輕必是癌症。然而,不能忽略,就必然要關心,需要進入體檢程序,探詢是否與癌症有關。
又例如,異常的流血!舉例來說,牙齦出血、刷牙經常流血,可能是牙周病。但是,經常性地牙齦出血,可能因為血小板不足,而血小板不足卻常常是血癌的前期表現。再者,皮膚顏色的異常變化,好比說一般腋下皮膚原本就會深沉一些,但它突然變得很黑,這時,需要非常小心,需要注意並檢查是否有內臟器官的腫瘤,像肝癌、胰臟癌等。有時,皮膚上出現一些異常的斑點,像是許多小小的紅點,兩隻腳都有,就必須注意可能是血癌的前期。
也有些徵兆是夜間睡覺突然發生盜汗,可能會與淋巴癌相關。假如病人提及,他們的脖子淋巴結腫大,臨床常常會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發燒嗎?你晚上盜汗嗎?你有這些症狀嗎?有的病人會覺得你這個問題有點奇怪,然而,殊不知其間關聯極大。有些人會不明原因地出現眼皮下垂,這通常是肌無力,但也可能是癌症所致。有某些癌症便會造成肌無力,特別是肺癌,它會使得嘴巴流口水,眼皮垂下,看起來似如中風。這樣的情況發生,一般肯定會前往就醫,便能找出原因。但有時症狀改變並不明顯,我們不容易發現,容易失去察覺它的時機。
舉例:如果耳朵聽力突然間改變,第一個要考慮的是鼻咽癌的可能。因為鼻咽是很小的一個小區域,一塞住以後,聽力便會受阻。同樣地,倘若癌細胞往上一頂,視神經就出現問題了,有時,突然一晃眼,又好起來,便容易被忽略。鼻咽癌早期正有眼睛看不清楚、耳朵聽不清楚的症狀,卻經常會被忽略。同樣地,消化系統也常常會有異常的症狀。比如:口氣味道變得非常不好、時時感覺到腹部脹脹地,不舒服;必須小心食道癌、胃癌,由於阻塞,會出現頻頻打嗝的狀況。
我有一位六十多歲的患者,懷疑自己有心臟病,因為他覺得胸悶,然而,心臟檢查沒有任何異常,大家都認為他只是神經衰弱。有一天晚上,他於家中睡覺時,忽然喘不過氣來,又進了急診室。剛好一位急診醫生發覺到,並且說:「你的胸片看起來怪怪的,不太對勁不像是心臟的問題;心臟並未肥大。可是你的『肺中隔』(左肺、右肺中區隔名肺中隔)看起來比較大。」於是,進一步詢問放射診斷科醫生。放射診斷科的醫師表示,應該是躺下時,拉開了一點角度的問題。這位急診醫師仍不能釋懷,又為病患再照一張胸腔的斷層掃描,一看,胸部有一個六、七公分的腫瘤,是胸腺癌。
另一位病患,大概十九歲,剛剛進入大學就讀。某一天和朋友出去玩,突然摔了一跤,骨頭斷了,當下立刻前往急診。醫師覺得奇怪,怎會摔了一跤,骨頭就斷了?結果一檢查,骨頭上長了個大的腫瘤,他已有骨癌,卻一點感覺都沒有。可見,一個異常的骨折,可能導因於骨癌。一開始你完全未能察覺。
也許是因為臨床的病例看得較多,我們經常能先一步觀察到異狀。例如,我的一位朋友,在聚會中,抱了新生兒給大家看,大家都稱讚好可愛。這寶寶的眼睛特別大,眼珠子大到像黑寶石一樣。不久後,他的父母注意到孩子好像看不見……為什麼呢?原來,眼珠子裡有視神經癌,只能換了假眼。有些癌則是從嗅覺異樣開始,患者會失去嗅覺或者聞到怪味,經常問:「這裡有什麼燒焦了嗎?這裡是不是有橡皮味?」這可能是鼻咽癌,或是嗅覺神經癌的徵兆。也有些人突然間覺得唾液異常、無來由地多,則必須注意頭頸部分的相關問題,都有可能引起唾液腺的改變,類似唾液腺癌,本身是很少被注意到的。
許多的症狀,如果能夠早期發現、尚未轉移,都還能有手術治療的機會。舉例再說,我們都鼓勵病人如廁之後,要觀察一下自己的大便,不要因為不好看就不看,這是身體最直接的產物。假若發現它怎麼突然變白色了,要十分警覺,極可能是膽道發生問題了。膽道原本釋放膽汁,當它被塞住,糞便會出現白若石灰的情形;當然,糞便裡如果有血,也要特別小心大腸直腸癌。又如:身體軀幹的皮膚上,時常出現蜘蛛斑,可能與肝硬化有非常大的關係,甚至是肝癌。有的胰臟癌患者一開始根本毫無症狀,但是時常拉肚子,特別是只要喫一點點油膩的食物就拉肚子,可能是胰臟功能不全,或甚至是胰臟癌。
凡此種種偶爾發生,我們一般不會警覺;總是要等到頻率增加了,方才注意,並感到不妥。此時,可以藉助「癌症血液篩檢」,透過血液檢查的各項指數,便可判讀出許多指標。如更進一步檢測「腫瘤指數」,則會更清楚得見癌症的分類項目,例如:ca19.9,基本上胰臟癌及膽道癌特別多,ca125則屬卵巢癌居多等等,很快速地便可辨識出可能的類別。於是,進一步,進行大腸鏡、胃鏡、超音波、胸片X光等檢查,就這樣一步一步堆疊加上去。最後,如果要確定是否為癌,則需要再進行採樣分析。
因此,我們不僅要細微察覺自己的身體變化,更要正視它急切想要告訴我們的訊息。一切的觀照與體察,又回到我們本身,我們的心與身體本身。因此,觀自在就是觀自身,當然,也就是觀自心,身心且又不二。
現如今的人們天天不能休息,像是使用手機不斷對腦部產生刺激,卻只能短暫停留,放下手機後,腦中一片空白。我們的記憶必須經過一個投射而後儲存的過程,過多的短暫停留,使得我們眼睛看到過多資訊,卻未能記住,連帶注意力過多消耗在這些地方,未能盡早覺察自己身體的微妙變化。如果能夠早點警覺、早點處理,也許不至喪命。每個人,就在此時此刻,身體裡也可能有癌細胞,可是,大部分的癌細胞會隨著我們的免疫力而消失,被打掉。然而,倘若突然間,你的身心墜入很不好的狀況,比如婚姻觸礁、比如失業或某些情境,你自己覺得人生無望,此時身體也頓失希望。
近年有許多關於「無效醫療」的討論,這是一個特別不適當的詞彙,「無效」怎麼會跟「醫療」連在一起呢?醫療當然是追求療效的,無效怎能稱得上醫療呢?這應該指的是「不追求有效的醫療」,意即與癌共存的醫療;與癌共存的醫療,表示你不見得可以壓制它,它也不會壓制你。繼續走一程,說不定會有一些轉機。於是,不追逐痊癒的治療,通常意味著姑息治療,治療的重點往往便在提升自己的免疫力、營養,還有止痛與復健。此間最好的免疫治療就是運動,因為運動會提升免疫力;再者,便是正向思考可以提供強大效能。醫療過程中,我們都鼓勵病患要有正念思維,有時,病患會怒氣沖沖地說:「我都快死掉了,我怎麼正面思維?」正因這樣的處境,也許才能好好思考,因為知道人生不長久,更加渴切地把握當下。此時,也許不能只靠自己,還可以倚靠許多家人朋友,以及一些心靈導師等等,幫助內心平靜下來,控制你的呼吸。在美國的癌症中心裡,這是治療的一部分,他們會藉助音樂,像水的聲音、鳥的叫聲、海濤聲來使心境平和。有時也藉助AR設備,讓你的視覺能夠接收像太陽的光、月亮的光,或舒適的綠色山景。你可以調整自己,深呼吸,放空自己,這些都屬於正向訓練。
我們都希望一切醫療皆能達到成效,但有時,科學仍未能符合期待,我們必須依靠心來過渡。也許寫一封信給一直想感謝的人,取走心裡壓著的大石頭小石頭,不管有沒有來生觀念,都可以就此放下、解脫。
延伸QA
Q:多留心身體發出的警訊是好事,可為疾病做先一步的體察和預防,但對於多思憂病的患者,進而造成心理壓力或過度緊張憂鬱,醫生會給怎麼樣的建議呢?
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許多人開始留意身體發出的各種警訊,期望能及早發現並預防疾病。然而,對某些人來說,這樣的警覺卻演變成過度擔憂,甚至引發無法承受的心理壓力,讓生活品質大打折扣。面對這種「多思憂病」的情況,我認為,問題的核心並不在於身體的警訊本身,而是個人的心態。
身體的警訊與我們的心態是兩回事。就像服藥時,說明書上往往列出一長串的副作用,讓人看了不免擔心。但即便如此,大多數人仍會按時服藥,因為心態上相信這些副作用不一定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同樣地,身體偶爾出現的不適並不代表嚴重疾病,如果能以平常心看待,便不至於過度焦慮。
這種心態問題,也可以從購買保險的行為看出端倪。假如一個人認為家族中沒有癌症病史,通常不會特地購買癌症險;但若心裡總覺得自己遲早會罹患癌症,便很可能購買這類保險以求心安。這正說明了,健康焦慮的根源往往來自於內心的不安,而非真實存在的風險。
然而,與過度焦慮相對的另一種極端,則是完全忽視身體發出的警訊,這在男性中尤為常見。許多男性因為不願顯露脆弱,選擇逞強而無視不適,直到病情惡化才願意就醫;而女性則多半傾向於過度思慮,將微小的變化與嚴重疾病聯想在一起。無論是過度擔憂還是過度放任,都是不正確的態度,真正健康的生活方式應該是以理性心態,適度關注身體變化。
那麼,如何判斷一個警訊是否值得進一步檢查呢?我建議,可以依循一個簡單的原則:「如果某個身體徵兆持續超過兩週且未見改善,就應該就醫檢查。」舉例來說,若偶爾感到心悸,但隔天就恢復正常,通常無須特別擔心;但若腋下淋巴腫脹持續不退,便值得進一步檢查。正因為健康知識能幫助我們做出理性的判斷,畢竟知識可以帶來勇氣,讓我們不至於被恐懼籠罩。
然而,現代社會面臨的挑戰是資訊過載,特別是在健康相關的議題上,網路與社群平臺充斥著大量的健康資訊,讓人目不暇給。許多人未經過濾便接收這些資訊,導致恐慌加劇,猶如火上澆油,這正是現代人普遍面臨的「資訊焦慮症」。
我想,現代人與過去最大的不同,在於接收資訊的管道變得極為多元,但多數人卻缺乏評斷資訊真偽的能力,往往不假思索地接受片面的健康訊息,從而陷入無端的恐慌。這正是為什麼培養資訊判斷力顯得尤為重要。如果自覺缺乏相關知識,最好的做法並非盲目瀏覽網路,而是直接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
總結而言,留意身體的警訊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以正確的心態面對。既不要因小病小痛而焦慮不安,也不要對持續不適掉以輕心。保持知識的學習,提升自我判斷力,並在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才能真正做到身心健康並重,遠離因健康焦慮帶來的心理困擾。畢竟,健康不只是身體無恙,更是心靈的安穩與生活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