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圖解內經(四版)

原文書名:


9786263937031圖解內經(四版)
  • 產品代碼:

    9786263937031
  • 系列名稱:

    圖解系列
  • 系列編號:

    5L05
  • 定價:

    420元
  • 作者:

    李家雄
  • 頁數:

    312頁
  • 開數:

    23x17x1.5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901
  • 出版日:

    20250901
  • 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CIP:

    413.11
  • 市場分類:

    健康保健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健康生活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本書是從陰陽五行學說到養生學說,讓不了解《內經》的人了解《內經》的精神,熟悉《內經》的人靈活運用《內經》的要領。
本書從《內經》原文以古論今,從現代常見「天災、人禍」入門,再由「逢凶化吉」得道,讓人簡易了解《內經》所論及不只是疾病本身,還包括生活習慣、環境、氣象、住家風水等。如書中「北海道冬季中風死亡人數比率比本州以南來的低,最主要是住宅結構不同,1953年日本施行北海道防寒性住宅建設促建化,二重窗及集中暖房……」,都是人體與天地之間的互動,妙趣無窮。

作者簡介


李家雄醫師

1951年生,1980年中醫特考及格,現為李家雄中醫診所所長及負責人、臺北市體會總會鐵人三項協會名譽理事長。

經歷:
中國醫藥學院中醫內科醫師、中醫研所針灸推拿指導老師、遼寧中醫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客座教授、各大報章雜誌養生專欄執筆、廣播節目主講、日本、新加坡各地巡迴演講中醫、養生操、從臉看病等健康主題。

著作:
《幸福素女經》、《妙用經穴養生DIY》、《從氣色看病》、《經絡診治》、《關節診治》、《十二種要你命的病》、《從臉看男人女人》、《圖解內經》、《圖解傷寒論》、《圖解金匱要略》、《圖解溫病學》、《圖解中醫診斷學》、《圖解難經》……等超過一百本著作,目前仍每日持續不斷寫作中。

書籍目錄



第1章 陰陽五行學說
金匱真言論(素問4)
1-1 動脈陽剛,靜脈陰柔
1-2 養精蓄銳的時刻(Timing)
陰陽應象大論(素問5)
1-3 味形氣精化人生
1-4 心肝寶貝巨闕穴與期門穴
1-5 暮春者與心血管石灰化
陰陽離合論(素問6)
1-6 厲鬼兌現
陰陽別論(素問7)
1-7 崑崙山高歌一曲
陰陽清濁(靈樞40)
1-8 清者自清─太淵穴,濁者自濁─足三里
陰陽繫日月(靈樞41)
1-9 橫膈膜吸氣,盆膈膜呼氣

第2章 臟象學說
靈蘭秘典論(素問8)
2-1 動脈上行頭面肢體,靜脈手腳回歸心臟
六節臟象論(素問9)
2-2 輸出動脈防治風寒與中風
2-3 春暖花開在頸項
2-4 肝腸寸斷
五臟別論(素問11)
2-5 消化看衝陽,呼吸看太淵
經脈別論(素問21)
2-6 火燒心要看勞宮
太陰陽明篇(素問29)
2-7 血海脾氣、梁丘胃口
本輸(靈樞2)
2-8 大陵情緒,神門心情
2-9 妻子風府,丈夫大椎
本神(靈樞8)
2-10 養益肝門靜脈七募穴
海論(靈樞33)
2-11 太衝、行間最養益肝門靜脈
決氣(靈樞30)
2-12 後腦五穴,養護腦筋
五癃津液別(靈樞36)
2-13 天池、天溪、淵液,診治體內脂肪
本藏、陰陽二十五人、通天(靈樞47、64、72)
2-14 膻中、巨闕養益氣血,維護血肉
2-15 太衝、太白、太溪、太淵、大陵五大穴治慢性痼疾
2-16 陰陽怪氣時時可見
天年(靈樞54)
2-17 風府看大頭,長強八看小頭
五味、五味論(靈樞56、63)
2-18 鼻頭看飲食消化與生死
2-19 暴飲暴食,傷損橫膈膜

第3章 經絡學說
經脈(靈樞10)
3-1 動脈要穴診治臟腑
3-2 手臂循環不良是肺、心有礙
3-3 小腿循環不良是腸胃老化
3-4 天容、天突順暢咽喉
3-5 手腳末端治胃癌與腸癌
3-6 迎香、天樞、上巨虛最益1.5公尺大腸
3-7 飯前魚際、飯後手三里勝神仙
3-8 氣戶看肺病,三里看胃病
3-9 睛明治內眥痛,瞳子、絲竹空治外眥痛
3-10 五臟六腑皆能令人咳嗽
3-11 手三里暢呼吸,手五里利咽喉
3-12 乳根、天池診內臟脂肪,肩貞、膈俞診體內脂肪
3-13 生命訊息全在指趾縫間
3-14 列缺七魄自在,蠡溝三魂安然
3-15 腳看外(丘、陽)交關係,手看偏(歷、支)正理念
營氣(靈樞16)
3-16 營養身心靈之氣
九針論(靈樞78)與血氣形志(素問24)
3-17 性交死的急救穴──環跳
3-18 第一方醫王湯
3-19 養益肝腦胃風湯
背俞(靈樞51)
3-20 背部十俞生活情趣妙用穴
刺熱(素問32)
3-21 脊椎五臟俞治急症
3-22 臉色之千變萬化
3-23 發燒五十九妙穴
血氣形志(素問24)
3-24 五臟之俞的生命樂曲
骨空論(素問60)
3-25 陰谷、委中、委陽窩心或窩藏禍心
3-26 譆令人笑嘻嘻
3-27 生動活潑的血脈
3-28 二十九出氣孔
水熱穴論(素問61)
3-29 尻上五行靠得住
3-30 頭上五行更牢靠
逆順肥瘦(靈樞38)
3-31 肥胖營養過剩,羸瘦營養不足
3-32 開鬼門關
脈度(靈樞17)
3-33 腦心血管一路好走
脈要精微論(素問17)
3-34 視深深,必伴見頭傾斜
3-35 隱隱約約申脈、照海
寒熱病(靈樞21)
3-36 然谷、太溪胸腔息,太溪、築賓腹腔氣
3-37 可汗不可汗
3-38 三面金鋼面面觀
營衛生會(靈樞18)
3-39 七竅二陰找二竅陰
邪客(靈樞71)
3-40 少商開胸利膈,中衝安神魂
3-41 尺澤、俠白靜脈凸顯心血不足或肺氣不充
大惑論(靈樞80)
3-42 巔頂十六穴看生命之惑
3-43 四穴水平線上看排泄,下看吸收

第4章 病因病機學說
生氣通天論(素問3)
4-1 絕骨、衝陽易怒易煩,太衝、太溪容易疲憊
4-2 大頭多喜舒爽,小頭多喜溫暖
4-3 西瓜苦瓜退火,龍眼芝麻上火
五變(靈樞46)
4-4 頭頂上星、腦空戶
4-5 日本醫學氣象預報與台灣寒熱劇變
百病始生(靈樞66)
4-6 身體氣候區域與風雨寒濕
4-7 德國醫學氣象預報
金匱真言論(素問4)
4-8 季節性疾病與常見疾病
4-9 中風之於氣溫與鹽分
舉痛論(素問39)
4-10 疼痛之於神經、血管
五色(靈樞49)
4-11 大搞明堂
至真要大論(素問74)
4-12 謹候氣宜無失病機
4-13 伸出手便知有沒有
4-14 肝腦塗地與肝腸寸斷
4-15 五味之養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靈樞44)
4-16 不良於行
4-17 睡得甜美
4-18 心臟與心痛
玉機真藏論(素問19)
4-19 體溫、氣溫之臨界溫
4-20 五臟之風水
4-21 陽關道之懸殊(樞)

第5章 病證、診斷、治療
熱論(素問31)
5-1 腎臟與肺臟的協調
5-2 風府、風池與生理調節
評熱病論(素問33)
5-3 壓力營養與陰陽交
5-4 眼腫與臉腫
五禁(靈樞61)
5-5 營養不良與五奪、五逆
咳論(素問38)
5-6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舉痛論(素問39)
5-7 脊髓要穴與寒氣之客
5-8 屍體與身體之九穴
5-9 腹部疼痛
骨空論(素問60)
5-10 風邪與腸胃黏膜
風論(素問42)
5-11 中風與食鹽
痺論(素問43)
5-12 行痺、痛痺、著痺試試三痺湯
周痺(靈樞27)
5-13 虛勞成痺
5-14 腦脊髓液與胸痛
痿論(素問44)
5-15 五樞、維道─窩藏禍心
5-16 動脈上的妙穴
厥論(素問45)
5-17 手肘曲伸之穴群
5-18 六陽經的朝聖路徑
5-19 氣魄穴群
水脹(靈樞57)
5-20 太衝、行間一路好走
湯液醪醴論(素問14)
5-21 二天肝動脈,二門肝門靜脈
奇病論(素問47)
5-22 安胎神地倉迎香,養胎氣太衝行間
5-23 上門靜脈太溪崑崙,下門靜脈曲池曲澤
癲狂(靈樞22)
5-24 狂癲之疾,腦部出問題
5-25 擺尾動長強
5-26 睡不好找陽關、吃不下找曲池
5-27 三合穴,流汗、放血及補腎
病能論(素問46)
5-28 胃表情(結構)手三里,胃心情(功能)足三里
5-29 手冰冷太淵經渠,腳冰冷太衝太溪
5-30 衝陽比人迎更具診治效益
5-31 肺癌
癰疽(靈樞81)
5-32 上星、前庭觀腦下垂體
水熱穴論(素問61)
5-33 條口、魚際、陽交、外丘、飛揚五穴分楚漢
5-34 TIA暫時性腦缺血與PAD四肢靜脈栓塞
5-35 三陽關診治脊椎正歪

第6章 養生學說
上古天真論(素問1)
6-1 最終糖化蛋白AGE
6-2 淡鹽飲食長壽之道
四氣調神大論(素問2)
6-3 日本海水浴與德國森林浴
玉版論要(素問15)
6-4 勾踐化學脫胎,班超物理換骨
6-5 面有微塵,面塵脫色
骨空論(素問60)
6-6 看人之「穴」與「空」
繆刺論(素問63)
6-7 台灣溫泉養生與德國病患泡溫泉
6-8 臀部的最高學問──尻
調經論(素問62)
6-9 風門、風府推而上之
6-10 空氣之於肺癌、肝癌
6-11 膝與小腿的要穴
診要經終論(素問16)
6-12 十二月之人氣不同
宣明五氣(素問23)
6-13 五行之於人體傳化
淫邪發夢(靈樞43)
6-14 夢境的診斷
經筋(靈樞13)
6-15 經筋與素女經
6-16 導引按蹻─帛書四十四式之引痺痛

如何使用圖解《內經》
後記

推薦序/導讀/自序



《圖解內經》讓我有機會更仔細研讀《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內經》的第一篇是〈上古天真論〉,最後一篇是〈癰疽論〉,癰疽就是癌症腫瘤,而 現代人每 4人就有1人罹患癌症,其重要性由此可知;另外,從「上古天真」到「癰疽」最令人矚目的章節是「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與「九宮八風」,內容談論天文地 理及氣象醫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才有氣象醫學報告,相對之下,《內經》「資源」豐富不在話下。

《圖解內經》分6大章:第1章陰陽五行學說;第2章臟象學說;第3章經絡學說;第4章病因病機學說;第5章病證、診斷、治療;第6章養生學說。

《圖解內經》提醒人們,平時知道而忽略的「生命」點滴。《內經》共 162 篇,筆者以《內經》臨床經驗有30多年,加上參考日耳曼民族近代的氣象醫學報告、大和 民族的考古學、人類學趣味部分,來考證中華民族數千年的醫學文化資源。其中,最珍貴的漢朝馬王堆出土一號、三號漢墓,搜集的養生資料彌足珍貴,這些是西元前100到200年的實物,也有近代人皆知的〈易筋經〉、〈八段錦〉、〈五禽戲〉相關的導引、帛書44式。《圖解內經》是筆者研讀《內經》、《身體觀察》、《骨科實習手冊》、《用氣象讀身體》、《呼吸器學》、《日本人ソ骨》、《傷寒論》、《醫方集解》、《本草備要》,再三淬鍊的心得點滴。筆者1年寫了30萬字,刪掉14萬字。

從國考內經的考情分析, 了解「《內經》出題的方向,就是要重點原文背超熟」,筆者背誦《內經》30多年,每天清晨必背全書篇名,例如:〈經脈〉 篇⋯⋯。歷年考題在全書162篇中,占51篇(素問32篇,靈樞19篇),目前大部分考生已大多準備到63篇,因為基礎題部分出題範圍涵蓋越來越廣,雖然背誦有分數,理解不夠也難以得分。臨床變化題,趨向要拿到分數,一定要原文背誦很熟, 才能推敲。從目前《內經》在市面上的需求,看到不爭的事實:確實有些《內經》 部分內容混淆不清,或是不合乎時代潮流,因此內容需要越來越實用化、現代化。

筆者用了 30 多年背誦《內經》經文,除了〈經脈〉篇實用外,〈五色〉篇、〈五閱五使〉篇、〈陰陽二十五人〉篇、〈逆順肥瘦〉篇、〈本藏〉篇、〈瘦夭剛柔論〉、〈通天〉篇、〈師傳〉篇、〈方盛衰論〉、〈淫邪發夢〉篇、〈論疾診尺〉篇⋯⋯,幾乎不會出題,至少以前幾乎都沒有出題。(除了〈本藏〉篇)〈欬論〉、〈痿論〉、〈厥論〉、〈痺論〉、〈風論〉、〈熱論〉、〈水熱穴論〉、〈骨空論〉是考題必然出現的臨床篇章,也是最具實用價值的。有些內容必須去蕪存 菁,所以筆者精挑篇章,細選經文,來精雕細鑿。

筆者試著要求自己,想著讀者對《內經》的需求,來寫《圖解內經》。所以,筆者分析《內經》的精神有二個面向:
(一)對外:覽觀雜學(分而論之)及於比類(參而合之)通合道理(素問 76 示從容論)─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各篇章獨立,又互相交流融合。
(二)對內:藏之臟腑,每旦讀之(素問19 玉機真藏論)─趁每天早上,我們思路最清楚的時候,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好好下功夫背誦。

筆者撰寫《圖解內經》,是從中醫師國考的立場出發,薪傳之際,更是點滴在心頭。因為有了馬光亞老師的「八蝦」 與「深入靈素」(時年75歲)的啟發,讓我在這30多年來,和妻子郭月英老師(「郭老師養生料理」創辦人)不敢絲毫忘懷。因為有馬老師的舉一隅,才有我們今日的三隅反,所以至今仍銘感五內。


《黃帝內經》有云:「望而知之,謂之神!」為什麼古人習醫要跟在師父身邊數年,甚至十年以上?原因就是中醫對疾病的診斷方法中,「望診」是最深奧,也是最難學習的。

中醫認為五官與身體的五臟健康息息相關。五官氣色之好壞透露出人體健康的蛛絲馬跡。因此,醫者診察病人,首先要觀察其眼神和臉色。人體五臟六腑的精華之氣都要上注於目,有人眼神銳利,有人眼神柔和,還有人眼神遲滯。另外,《論語•為政篇》亦云:「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由此可知,一位高明的醫者同時也是一位精於閱人的智者。

李家雄醫師行醫數十年,經驗、閱歷為醫界翹楚。本書中深入淺出地運用中醫望診的知識與技巧,重點講述通過望診來測試健康狀況。如何望神、望形體、望頭頸、望眼、望耳、望鼻、望口腔、望舌、望手、望足等,大致掌握五臟六腑的健康狀況,了解人體內發生的變化,判斷人體是否患病及所患疾病的情況,以便及早進行診治。

最後,希望藉由李醫師在本書中的經驗分享,能讓正在閱讀的您更清楚自己的「身體語言」。

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董事長 林水龍

文章試閱


1-2 養精蓄銳的時刻(Timing)
「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春脈弦、夏脈鉤、秋脈毛、 冬脈石(四經應四時),血管的大小粗細張縮,會受氣候溫度影響,夏天暑熱脈 管多放鬆而呈鉤狀,冬天寒冷脈管多緊縮而如石,室內的空調溫度及人們的穿著 也會影響。相對而言,股動脈(下肢屬陰)比肱動脈(上肢屬陽)粗大,腹股溝(氣街)的脈診比腋下(極泉)更明顯更強,是手腳陰陽的互動。

《內經》在節氣與時辰及經脈上有一套實用的理論系統,所以醫師在用藥上也較能掌握與提高診斷的效益,如內傷與虛勞,都是傷損過耗臟腑機能。患者早期的飲食與睡眠狀況可作解析,進而提早調理,減少中風或再中風的機率。事實上,現代西醫也有用此套理論來實施打針用藥。

下午三時至下午十一時,包括申、酉、戍、亥等四時辰,膀胱、腎,心包、三 焦經脈,此階段的情緒與精神,若很累或情緒很不穩,都是過度耗損臟腑元氣造 成的,所以腎與三焦經脈與原氣關係最親密。在這八小時,是人體的「收斂」時 間(秋病在陽);若是中午過後,又是本態性高血壓患者,一定要注意休息、保養,才不會中風。

人在午睡後應該會神采奕奕,如果不是,就是飲食缺乏營養,或是生活步調有 問題。下午十一時至上午七時,包括子、丑、寅、卯等四時辰,屬膽、肝、肺、大腸經脈,內傷愈嚴重的人,此「蓄臟」時間(冬病在陰),必然睡不安穩,如 本態性高血壓患者,多已有動脈粥狀樣硬化,或慢性腎臟病等症狀。

防治中風,需注意人腦在缺氧和缺乏葡萄糖的狀況下,非常敏感;日常活動與飲食習慣,會對腦部產生影響,如果我們好好規劃和調整作息,都可改善腦缺氧所帶來的四肢功能不良及焦慮疲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