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最新增修版】:超人氣小兒科醫師黃瑽寧教你安心育兒

原文書名:


9786264197540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最新增修版】:超人氣小兒科醫師黃瑽寧教你安心育兒
  • 產品代碼:

    9786264197540
  • 系列名稱:

    CARE
  • 系列編號:

    VHL0099
  • 定價:

    550元
  • 作者:

    黃瑽寧
  • 頁數:

    384頁
  • 開數:

    14.8x21x2.15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922
  • 出版日:

    20250922
  •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
  • CIP:

    417.5
  • 市場分類:

    育兒,親子教育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健康生活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累銷超過150,000冊,暢銷15年──
臺灣父母人手一本的必備育兒指南!

史上最大幅度更新、增量修訂,
收錄最新科學照護知識,爸媽最安心!

從新生兒呱呱墜地那一刻起,一連串挑戰即將展開!嬰兒床要怎麼買?副食品何時給?無緣無故發燒、不小心撞到頭,要不要就醫?
新手爸媽別害怕,有經驗的爸媽更要看,黃瑽寧醫師將給您最專業的解答!本書提供最新的嬰幼兒照護須知與疾病介紹,詳實圖文幫助判別病徵、就醫時機。陪伴每位父母度過每一個育兒現場的慌亂與困惑,輕鬆帶出健康快樂的寶寶!

史上最大幅度新增修搶先看

★自費疫苗要不要打?
市面上自費疫苗琳瑯滿目,本書收錄8種自費疫苗,詳細說明其重要性、副作用、價格和接種時機,並結合黃醫師的專業建議,幫助家長全面掌握資訊!

★如何幫助孩子對抗炎熱?
炎夏高溫容易發生熱衰竭或中暑,但兩種狀況的嚴重程度和處理方式差很大!書中詳細解說熱衰竭與中暑成因、症狀、急救方式、預防方法,教父母正確判斷。

★兒童口腔保健全攻略
塗氟、吃氟錠、含氟牙膏,到底安不安全?牙刷與牙線的正確使用方法?倘若孩子會磨牙、張口呼吸又該怎麼辦?小朋友的牙齒保健知識全收錄,從小守護口腔健康!

★更多不可錯過的最新資訊
「肺炎黴漿菌」有哪些錯誤迷思?需不需要照骨齡?兒童扁平足、O型腿與X型腿是發育時的正常狀況,還是需要矯正的疾病?家長最關心的問題,這本書統統找得到!

作者簡介


黃瑽寧

基督徒,兩個孩子的父親。
臺灣大學臨床醫學博士,現任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馬偕醫學院醫學系助理教授,曾擔任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諮詢委員。
長期透過出版、專欄與媒體節目推廣「科學育兒」理念。2010年出版《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席捲親子界,2014年榮獲博客來年度十大暢銷作家。同時身兼《親子天下》雜誌專欄作家、好消息電視臺《愛+好醫生》節目主持人。2016年入圍金鐘獎,2020、2021及2022年多次獲得「臺灣醫療報導獎」。
近年結合人工智慧技術,嘗試多元的數位學習模式,包括「黃瑽寧醫師AI小幫手」聊天機器人,與《0-12 歲育兒全百科》線上課程,進一步豐富知識傳播的形式。
身為醫師與父親,黃瑽寧醫師以專業醫學背景融合親身育兒體驗,持續站在第一線關注兒童健康,成為父母心中最值得信賴的育兒專家。

另著有:《黃瑽寧醫師感染輕百科》、《安心做父母,在愛裡無懼》、《從現在開始,帶孩子遠離過敏》(以上均為親子天下出版),《阿布與小樂》系列繪本(轉向文化)。

FB、YouTube、LINE請搜尋關鍵字:
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超人氣小兒科醫師黃瑽寧教你安心育兒(暢銷增訂版)》
2025年度博客來「上半年閱讀暢銷榜」醫療保健TOP 16
2020年度博客來「年度百大」親子教養TOP 5
2019年度博客來「年度百大」總榜TOP96、新書榜TOP 54

▲《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超人氣小兒科醫師黃瑽寧教你安心育兒(新修版)》
2018年博客來「年度百大」親子教養TOP7
2018年度Readmoo電子書「年度暢銷」教育TOP20、「年度閱讀」教育TOP19
2018年度金石堂「年度百大」教育教養TOP10
2017年博客來「年度百大」銷售榜總榜TOP64
2017年度博客來「年度百大」親子教養TOP3
2015年博客來「年度百大」銷售榜總榜TOP66、親子教養TOP2
2015年度金石堂親子教養TOP1
2014年度金石堂健康養生TOP27
2014年博客來「年度百大」銷售榜總榜TOP21、親子教養TOP1

▲《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小兒科醫師•新手爸爸 黃瑽寧教你安心育兒》
2013年博客來「年度百大」年度總榜TOP57、親子教養TOP3
2013年金石堂醫療保健暢銷百大TOP23
2012年博客來「年度百大」年度總榜TOP45、親子教養TOP3
2011年博客來「年度百大」親子教養TOP8



書籍目錄


推薦序
新手父母必備的育兒寶典╱黃富源
孩子是寶╱陳銘仁

作者序
永不停滯的育兒知識

第一章 迎接寶寶的誕生
1 產前準備
2 寶寶出生後(各種自費檢查)
3 疫苗Q & A

第二章 寶寶常見的各項表徵
1 頭髮、頭皮、頭骨
2 眼睛
3 耳朵
4 鼻子與呼吸
5 嘴脣與口腔
6 胸廓與乳頭
7 臍帶與肚臍
8 生殖器(男寶寶)
9 生殖器(女寶寶)
10 手和腳
11 排便
12 尿液
13 脹氣
14 腸絞痛
15 各種皮膚表徵

第三章 寶寶怎麼吃才健康?
1 五大原則,分辨正確的飲食建議
2 第一時期(零至六個月):母乳╱配方奶
3 第二時期(四至十二個月):添加副食品
4 第三時期(一歲之後):餵食困難

第四章 孩子生病了!
1 發燒
2 熱痙攣
3 撞到頭
4 兒童頭痛
5 結膜炎(紅眼症)
6 腸病毒
7 感冒與流感
8 鼻竇炎
9 扁桃腺化膿
10 中耳炎
11 中耳積水
12 流鼻血
13 哮吼
14 咳嗽
15 急性細支氣管炎
16 肺炎
17 肺炎黴漿菌
18 川崎症
19 嘔吐
20 腹瀉
21 便祕
22 兒童腸套疊
23 泌尿道感染
24 玫瑰疹
25 需注意的皮膚病徵
26 熱衰竭和中暑
27 何時掛急診
28 小兒用藥安全

第五章 三大過敏症
1 氣喘
2 過敏性鼻炎
3 異位性皮膚炎
4 預防過敏性疾病

第六章 黃醫師的貼心叮嚀
1 預防嬰幼兒事故傷害
2 小兒汽車安全座椅
3 小小孩看3C電子產品,害處多
4 我們居住在近視之城
5 尿床
6 睡覺時間到!
7 母嬰同床,有何不可?又為何不可?
8 羞羞臉,你在幹什麼?──談嬰幼兒自慰動作
9 正確的洗手方法
10 增強兒童免疫力的省錢妙招
11 孩子嗆到時,「用力拍背」是正確的!
12 零食文化
13 塗氟,吃氟錠,含氟牙膏,安全嗎?
14 刷牙和用牙線,對大人小孩皆重要
15 兒童磨牙
16 兒童張口呼吸
17 長高、照骨齡與生長激素
18 生長痛和長高無關
19 有關性早熟──家長們別劃錯重點

延伸閱讀
作者簡介

附錄 我國現行預防接種時程及紀錄表


推薦序/導讀/自序


新手父母必備的育兒寶典
──黃富源 馬偕兒童醫院名譽顧問醫師

在我讀醫學院的年代,學校並沒有教我們如何育兒。四十多年前,當我開始從事小兒科醫師工作時,發現腦海裡盡是與疾病有關的學問,然而與家長每日息息相關的育兒知識,卻付之闕如。
為了彌補這方面學問的缺乏,我在圖書館找到一本美國小兒科醫師史波克(Dr. Benjamin M. Spock)的《嬰幼兒保健常識》,從此開啟了育兒的眼界。這本書日後被美國作家帕里尼(Jay Parini)選為「改變美國的十三本書」之一,也幫助我對家長衛教的內容更為完備。
隨著醫學日新月異,史波克醫師的寶典在許多觀念上也已經過時了。近年來,臺灣雖然也有很多育兒叢書與小兒衛教手冊,但大多翻譯自國外的著作,或者由非醫學背景的人士所撰寫。而這本《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正好融合了為人父母最需要學習的兩個主題──養育兒童與疾病衛教。
在第一章〈迎接寶寶的誕生〉當中,黃瑽寧醫師針對臺灣的家長,整理出迎接小生命之前與之後所需要注意的事項。另外,作者也將臺灣最新的疫苗政策,以及目前流行的新生兒自費超音波檢查,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讓家長了解其來龍去脈,這點是我在其他育兒書本中看不到的。
第三章〈寶寶怎麼吃才健康?〉是目前嬰幼兒照護上非常新、也相當重要的議題。三十年前,嬰兒的餵食是以配方奶為主。時代改變,醫學也進步了,現在大家都知道嬰兒最好的營養品就是母乳;而較大兒童則有挑食、拒食等心理問題。黃醫師以其臨床知識,配合自己育兒的經驗,寫成這一章輕鬆實用的飲食指引,相信家長看了必然獲益良多。
我在門診看診時發現,現在因為過敏疾患求醫的小孩愈來愈多,這當中包括了氣喘病、過敏性鼻炎以及異位性皮膚炎,這三者加起來,幾乎已經成為小兒病人中最大宗的族群。作者本身就有過敏體質,以他專業的知識,加上親身的經歷,在〈三大過敏症〉這一章,將如何預防、治療以及保養過敏病症,做了完整的介紹。
在其他章節中,黃醫師也對常見的兒科疾病、事故傷害的防護、兒童睡眠問題,看電視、尿床、洗手等議題,都有所著墨,而且筆觸輕鬆易懂,讀起來沒有什麼負擔。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內容豐富、深入淺出的育兒寶典,我強力推薦每位新手父母都應該擁有一本這樣的好書。


孩子是寶
──陳銘仁/馬偕兒童醫院榮譽主治醫師

半世紀以來,各國的生育率節節下降,已是不爭的事實,臺灣的情形尤其嚴重。據內政部統計,二○○七年,臺灣的總生育率為一.一人,是全世界最低的國家。到了二○一○年,國人忌諱的虎年,生育率再創新低,每名育齡婦女平均可能生不到一個孩子。在這種趨勢下,若非有效的政策推動,實在無力提高總體生育率,除非各自努力,不過恐怕也只是杯水車薪吧!
不只數目下降,由於晚婚,許多新手父母對於初來乍到的小生命往往手忙腳亂,不知所措,恐怕也會影響照顧的素質。我手邊沒有臺灣的資料,但依據二○○三年日本厚生勞動省的調查報告,一歲幼兒的母親「沒有照顧嬰幼兒經驗」者,一九八一年為三九.三%,二○○○年升高至六四.四%,想必臺灣也差不多。做為一個小兒科醫師,如何幫助父母親照顧這些愈來愈少的寶貝,打造優良的下一代成為精兵良民,是責無旁貸的事。
我想每一個初為人父母者都曾經聽過:「第一個照書養,第二個照豬養」的戲言。事實上,照書或照豬,見仁見智。照豬養的人,可能是有了前一、兩胎的經驗,當然不會養成豬。相反的,新手爸媽如果拘泥於所謂的育兒寶典等教條式的內容(例如幾個月大應該要喝多少奶、睡幾小時等),反倒會杞人憂天,徒增困擾。現代年輕的父母大多受過良好的教育,在育兒的知識和態度方面也深知前人的經驗未必都正確,因此,選擇適當的育兒書籍,配合健康積極的心態,更顯重要。
本書作者黃瑽寧醫師是臺灣小兒科學界前輩、前衛生署長黃富源教授之子。自幼受家學薰陶,耳濡目染,立志追隨父親的志業。一路走來,始終抱持著為兒童健康努力的信念,在臨床兒科繁重的工作和臺大臨床醫學研究所深奧的研究之餘,更積極投注在嬰幼兒衛教的工作。這一、兩年來,他除了擁有許多新手爸媽熱烈點閱的人氣王部落格,更集中心力寫出了這本《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書中內容推翻一些似是而非、以訛傳訛的錯誤觀念,代之以現代醫理,這些錯誤觀念包括:「沒有剪舌繫帶將來會『臭乳呆』(台語,指大舌頭)」、「牙齒長得慢要吃鈣片」、「嬰兒長牙會發燒」……
黃醫師也是一個爸爸,他從一個為人父母的觀點,娓娓道出照顧嬰幼兒的心路歷程,相信書中的描述更能貼近年輕父母的心聲。此外,由於黃醫師自幼患有氣喘,在父母親悉心的照料下成長,更能體會「養兒方知父母恩」的真諦。由此之故,書中也不乏照顧過敏兒的心得和提示。相信本書的出版,除了可以推廣正確的育兒知識,還能使新手爸媽們欣喜迎接新生命的育兒之路更得心應手。


陳銘仁 馬偕兒童醫院榮譽主治醫師、黃富源 馬偕兒童醫院名譽顧問醫師
──專文做序
張旭鎧(阿鎧老師) 兒童職能治療師、連加恩 家醫科醫師、暢銷作家、黃立民 臺大小兒科暨公衛學院特聘教授、臺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魏瑋志(澤爸) 親職教育講師──醫學教育界專業好評
宅女小紅 媳婦燈塔、林姓主婦 食譜作家──強力推薦

※推薦人依首字筆畫排序


名人推薦

新手爸媽居家必備的安心育兒寶典,用知識安撫焦慮,有看有保庇!
──林姓主婦 食譜作家

在育兒的路上,真正需要的不是艱深的理論,而是當下能用、看得懂、信得過的知識。《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正是這樣一本書。從新生命誕生,到孩子的日常照護、常見疾病、飲食與發展,每個階段都有實用而明確的建議。二○二五年最新增修版更與時俱進,補充了自費疫苗與現代父母常見疑問的解答,使內容更全面也更貼近時代需求。在這資訊紛亂的時代,這本書不只是知識的整理,更是爸媽育兒路上的安心陪伴。
──張旭鎧 兒童職能治療師

讀者好評

若說信仰是使人安定的力量,黃醫師無疑是婦幼界的信仰。每當小孩發生狀況,首先便想起黃醫師的叮囑,雖因地緣關係無法至臺北朝聖,但藉由著作,總能找到力量從容應付突發狀況。──筠筠 ma

上天送給我們小寶貝,卻忘記附上使用說明書。黃醫師的「葵花寶典」,提供正確的訊息,令人了解小貝比真正的需求。──清姮

婚前,我是公主,他是王子;懷孕,我是太后,他是小李子;產後,我和他都只是聽不懂火星文的無頭蒼蠅。還好,黃大夫出版嬰幼兒翻譯手冊兼使用說明,這才解除新手父母的危機警報,小兒也因此不必高唱<其實你不懂我的心>,感恩再感恩。──Jane

現在每逢親友喜獲鄰兒,我必贈此書,告訴他們,我買了這麼多書,幫助到我的卻只有這一本!──VIVIANE HUANG

面對新手育兒的慌亂,用功、謹慎、神經質的處女座A型媽媽從懷孕至今買(讀)了百餘本書,本書是翻閱率最高的,更履履及時阻止我每一次大驚小怪、準備抱著愛兒直奔小兒科就診的衝動。──光霆媽咪

即便已經是六名小孩的姑姑,經過大風大浪,面對自己兒女的高燒不斷,仍不免慌張。幸好寶書在手,仔細翻閱過黃醫師的著作,才見招拆招安穩度過孩子高燒期,守得花開(玫瑰疹)見日出。真心感謝黃醫師的指導與不吝分享。──Show

本書是我們的育兒寶典,也是育兒聖經,有了它,育兒路上不慌亂、不盲從;有了它,就像吃了鎮靜劑,育兒路上既從容、又淡定。有了這本好書,你絕對能當個好爸媽!──李明樺
 
面對新生兒的照護,讓新手爸媽感到史上無敵驚恐,小小的狀況都能讓人緊張跺腳捏把冷汗。黃醫師這本書提供許多嬰幼兒健康照護的訣竅,透過本書將能幫助爸媽有智慧的面對嬰幼兒的健康議題!──惠燕



文章試閱


作者序 永不停滯的育兒知識

十五年了。
當《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在二○一○年首次出版時,我從未想過這本書能陪伴如此多的家庭走過育兒的漫漫長路。如今,這本書邁入第十五年,而二○二五年的最新第四版,承載著更多醫學進展、家長回饋,以及我對育兒的初心與堅持。
這些年來,最令我感動的,莫過於聽到父母說:「從孩子出生就照你的書養。」而他們身邊的孩子,有的五歲、有的十歲,有的甚至已長成十五歲的青少年。這些話語彷彿時間的見證,讓我看見自己不僅是文字的傳遞者,更像一位好朋友,參與了無數家庭的育兒旅程。看著這些孩子們健康、自信的成長,是我人生路上最珍貴的回饋。
醫學從不停滯,育兒知識亦然。自二○一九年暢銷增訂版後,這六年間,新的疫苗如雨後春筍般問世,副食品觀念持續革新,兒童疾病與照護的研究也推陳出新。這次的第四版,我大幅更新內容,加上家長們在FB、YouTube、IG、Podcast,甚至AI聊天機器人中的提問,也都整合收錄進書本裡。有人好奇:「二○二五年了,少子化的今天,還有人在看育兒書嗎?」我的答案是:當然有,只是形式更多元了。喜歡紙本書的你,仍可享受翻閱的樂趣;偏好數位的你,也可以選擇電子書;甚至,如果你是習慣用AI查資料的新手爸媽,我也已將這本書的內容整合進「黃瑽寧AI醫師」資料庫中,讓每位父母在困惑時,都能像有一位醫師朋友在旁指引。
這十五年來,我要感謝無數與我萍水相逢的家長。你們的信任,督促我堅持以「實證醫學」為根基,確保書中每一句話都禁得起考驗。也要感謝我的家人,你們的愛與支持是我持續寫作的後盾;感謝我的父親,作為我醫學路上的啟蒙導師;更感謝上帝的恩典,讓我有機會以專業成為眾人的祝福,
而最大的祝福之一,就是你手上這本《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
不論你是第一次當爸媽,還是要將本書送給身邊的新手父母,真心的歡迎你,加入這段「用愛與知識陪伴孩子長大」的旅程。
讓我們一起,繼續輕鬆當爸媽,讓孩子更健康。


第一章 迎接寶寶的誕生

產前準備
新手爸媽恭喜了!您現在的心情可能又興奮又緊張,而且腦袋中充滿許多疑惑需要解答吧!每個親戚朋友都替你們高興,並且七嘴八舌的告訴您該準備這個、準備那個,好像每一件事都很重要。上網一看,更是不得了,網友介紹的東西琳琅滿目、五花八門,真不知該從何下手。
別慌張,本書一開始,就讓我來給新手爸媽們列一張清單,讓您在寶寶出生之前可以替他準備幾樣基本的東西。
1. 嬰兒床
寶寶出生以後,幾乎大部分時間都會躺在嬰兒床上。因此一張好的嬰兒床,對寶寶與父母雙方都很重要。購買時要先想好將來嬰兒床要擺在家裡的哪個位置,丈量好長、寬、高,再去大賣場選購。嬰兒床建議放在大人的床邊,不只餵奶方便,也讓寶寶能看見父母,培養安全感。新手爸媽注意喔!根據二○一六年美國兒科醫學會的指引,已經「不建議」父母讓嬰兒一個人睡在單獨的房間,而是在同一個房間共眠。
挑選嬰兒床的第一步,是檢查這張床是否有經過安全標章的認證。這是新手家長最重要的第一個習慣,未來不論是挑玩具,挑嬰兒用品,先檢查是否具備所謂「一箭穿心的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認證標章」,把安全放在美觀或功能性之前,才是負責任的好大人。臺灣目前有「家用嬰兒床及折疊嬰兒床」安全標準,也有「家用嬰兒搖床與搖籃」安全標準,不論是國產還是進口商品,只要不符合規定的,最好不要買,也不要接收他人的恩典好意。舉例來說,嬰兒床的床欄間距應要小於六公分才算合格,若間距過寬,可能會發生寶寶的頭卡在床欄的慘劇。
嬰兒床墊如果是整套的,應該與床的內緣大小一致,才不至於產生過大空隙;如果要另外購買嬰兒床墊,必須與床的內緣符合,如果大小差太多,寶寶的手腳可能會卡在床與床墊的縫隙之間,造成危險。另外床墊不可以太厚,需薄於七•五公分,以減少嬰兒窒息的風險。
不建議在嬰兒床邊使用海綿護欄,因為當寶寶躺著的時候,護欄會阻擋寶寶的視野,影響視力發育,也可能增加嬰兒窒息的風險。我知道寶寶會翻身的時候會撞到床欄,但請放心,不會撞壞腦袋。臺灣蚊子多,掛蚊帳OK,但其他玩具則要特別小心,不要在嬰兒床上放枕頭,厚棉被,有繩索的玩具等等,這些都可能是造成嬰兒窒息或猝死風險的物品。
由於居家空間狹小,有些家庭會考慮使用嬰兒床中床,或防嬰兒翻身的固定枕,但這些的產品並沒有安全標準可把關,因此不建議使用。總之在寶寶四到六個月大之前,還無法三百六十度翻身,嬰兒床就是愈乾淨、愈單純愈好。另外,如果是為了親餵母奶方便,在有條件的狀況下母嬰同床是可以的,有關哺乳時母嬰同床的條件,請看以下聊聊天專欄。
BOX:黃醫師聊聊天
嬰兒睡眠環境的小建議:
1. 還在追奶、頻繁哺乳的母親,可以把嬰兒床靠在大人床邊,或者在有條件下母嬰同床。
2. 必須確保床墊硬度適中,並移除厚重棉被等危險物品。
3. 寶寶1歲內不建議父嬰同床,同房不同床則沒問題。
4. 3歲前不建議讓孩子單獨一個人睡房間。
5. 最危險莫過於抱著嬰兒在沙發上睡著。
2. 嬰兒澡盆
如果家裡有「非常乾淨」的水槽,也可以取代嬰兒澡盆,好處是大人幫寶寶洗澡時可以不用彎腰駝背。澡盆的選購原則與嬰兒床一樣,先認安全標章,曾經就有標榜多功能特別加蓋的澡盆,造成嬰兒夾傷的事件。
我喜歡有防滑設計的澡盆,內防滑跟外防滑都做,甚至現在還有附水溫監測的澡盆,避免洗澡水太熱,設計真的很貼心。
3. 奶瓶
雖然說母乳最好,可是誰也沒把握自己的母乳可以多到不需要奶瓶。奶瓶的種類五花八門,教新手爸媽看了不頭暈也難。
首先,要面臨的問題就是:奶瓶材質要買玻璃的,還是塑膠的?玻璃奶瓶的好處是導熱快,隔水加熱或者用冷水冷卻的速度都比較快,並且不管是沸水消毒或者沖泡,都不用擔心化學物質溶入奶水當中。我個人認為以安全和與餵奶效率而言,玻璃奶瓶是首選。但玻璃奶瓶有兩個缺點,第一是容易打破,第二是比較重,出門攜帶時不方便。
塑膠材質的就完全相反,材質輕、不會打破,但就有微量化學物質滲入之虞。塑膠瓶有PC、PP、PES、PPSU、Silicone等材質,挑選時重點在於耐熱溫度(PC<PP<PES、PPSU<Silicone<不?鋼),耐熱溫度愈高,化學物質溶解的機率也愈低,理論上也是比較安全的。PC材質已經被證實會溶出較高的塑化劑,因此已經被淘汰,至於PP雖然便宜又安全,但是比較容易變質。現在還有不?鋼材質的奶瓶,缺點是從外表看不到寶寶喝剩多少奶,但我覺得這也是優點:本來就不需要強迫寶寶每次都乾杯喝光光。
奶瓶嘴的形狀並不是很重要,但是孔洞最好先選小圓洞式,太大的孔洞容易讓寶寶嗆到。理論上小圓洞的奶瓶嘴可以一路用到一歲,中途不需要再更換,但要記得時常清洗奶瓶嘴底部的「通氣孔」,以免堵塞導致寶寶吸不到奶。額外的廣告噱頭看看就好,比如防脹氣、母乳實感、去舌苔等附加功能等等,畢竟寶寶脹氣與奶瓶並無直接關係,而再怎麼標榜母乳實感也與真正的乳房不一樣。
總而言之,我給新手爸媽的建議是:在家選擇非塑膠的材質(健康安全無慮),出門才使用耐熱度較高的塑膠奶瓶、挑小圓孔,一開始以親餵母奶為主,先買兩個奶瓶備用,之後全瓶餵的家庭大約需要六個奶瓶輪替。

第四章 孩子生病了!
兒童頭痛
頭痛不是成人的專利,兒童也是會喊頭痛的。但由於孩子不擅長描述症狀,有時候加上不舒服而哭鬧,父母難免亂了方寸,擔心疏忽掉嚴重的疾病。
其實,孩子的頭痛絕大多數是良性的,但的確有少數情況需要警覺並及時就醫。讓我們一起來釐清這些情況,了解如何在家中觀察孩子的頭痛,以及何時需要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緊張型頭痛和偏頭痛
兒童最常見的兩種良性頭痛,分別為緊張型頭痛(tension headache),以及偏頭痛(migraine)。
「緊張型頭痛」也有人稱之為緊縮型頭痛,可能跟頭頸部肌肉緊繃有關,因此常見於壓力大時、睡眠不足時、用眼過度後、長時間姿勢不良或滑手機的孩子身上。它的特徵是鈍鈍的、悶悶的頭痛,有些人會描述像是頭部被緊箍咒綁成一圈的感受,對光或聲音稍微敏感,甚至伴隨輕微噁心感。不少孩子在大考之前,都會出現這樣的頭痛,若能好好睡一覺,或是活絡一下筋骨,通常可以明顯改善。
另一個良性頭痛是「偏頭痛」,它的特徵是爸爸媽媽或手足也能問到家族史,痛起來比緊張型頭痛更不舒服,但是個案比緊張型頭痛少見。其疼痛常常是搏動式的、單側的,對光或聲音極度敏感,可能合併噁心、嘔吐等症狀。少數孩子會在頭痛前出現「預兆」,像是突然看到閃光、聽到怪聲音、或身體感覺異常,接著才發作偏頭痛,但這種「預兆式的偏頭痛」在兒童更少出現就是了。
孩子頭痛時,家長該怎麼做?
當孩子出現急性頭痛時,先吃顆(或喝)止痛藥並不會對身體有傷害,反而有助於分辨出是否為需緊急送醫的嚴重疾病。若家裡有常備藥,先吃一劑安佳熱/普拿疼類的藥物(Acetaminophen),或依普芬類的藥物(Ibuprofen),是兩種最常用也相對安全的止痛藥。
吃完止痛藥之後,可以讓孩子好好休息,並且開始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天睡足八∼十小時(跟著年齡調整),多補充水分,減少長時間滑手機或使用螢幕等。除此之外,盡量減少壓力來源,跟孩子多聊心事,一起分享生活,營造安全感的家庭氛圍。
如果反覆頭痛發作,家長也可以試著做「頭痛紀錄」,寫下發生的時間,持續多久,當天吃了什麼、做了什麼,睡眠時間與品質,疼痛型態與嚴重度,以及有沒有合併其他症狀(如嘔吐、怕光)等等。透過這樣的記錄,家長與醫師或許可以一起找出孩子的「頭痛誘發因子」,來降低發作頻率。
兒童頭痛九成以上都是良性的,在給予止痛藥與適當生活調整後,幾天內通常都會改善。但是當頭痛持續不斷、加重,或伴隨其他異常時,就必須及時就醫評估喔!

BOX:需要緊急就醫的頭痛
雖然多數兒童頭痛是良性的,但若孩子有以下狀況,請儘速帶去看醫師:
1. 頭痛持續變嚴重、吃藥跟睡覺皆無法改善。
2. 半夜被頭痛痛醒、痛到無法入睡。
3. 頭痛突如其來、劇烈如雷轟頂的頭痛(孩子可能痛到在地上打滾)。
4. 發燒合併脖子僵硬(可能是腦膜炎)。
5. 頭痛伴隨奇怪的症狀,包括:持續嘔吐,視力改變,語言混亂,行為改變,肢體無力、走路不穩,癲癇發作等。
6. 頭部外傷後開始頭痛。
這些症狀都可能暗示頭痛背後隱藏著嚴重的問題,如腦腫瘤、腦炎、腦出血或顱內壓異常等。

得獎紀錄


▲《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小兒科醫師•新手爸爸 黃瑽寧教你安心育兒》
2011年國民健康局「健康好書,悅讀健康」年度健康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