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湯液經法圖」講記ヾ:解構經方、時方的底層邏輯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7498903系列名稱:
healing系列編號:
AD2005定價:
600元作者:
金銳頁數:
312頁開數:
17x23x2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528出版日:
20250528出版社:
如果出版-大雁CIP:
414.6市場分類:
健康保健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健康生活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還原失傳千年的「湯液經法圖」,揭開五味治病的奧秘
學會五味與五臟的對應關係,
就能配合身體狀況,運用常見的味道調理臟腑,達到健康。
為什麼我們常說,柔筋要多吃酸味,清熱降火要吃苦味,
不僅只是食物,中藥的配伍也暗含同樣的原則,
還原失傳千年的中醫組方配伍原理圖,就能拆解五味治病的運用,
無論是中醫師、中醫藥從業人員,或中醫藥愛好者,都能藉此對中醫治病獲得全新的認識。
*「湯液經法圖」一書,按照「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的順序,
對八十個常用經方時方的五臟補瀉特點進行分析,揭開五味致病之奧秘,樂於推薦。
——中國醫藥大學 中醫學院 中國藥學暨中藥資源學系 張永勳 教授
錢超塵(著名中醫訓詁學家,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蘇慶民(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三易先生、韓晟(北京大學醫藥管理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應存(甘肅中醫藥大學敦煌醫學研究所副所長、甘肅省文史研究館研究員)專文推薦
▓失傳數千年的「湯液經法圖」首次深度解析
「湯液經法圖」是商朝名臣伊尹所著《湯液經法》的關鍵原理圖。但《湯液經法》原書早已散佚,無法得見,此圖是經由在敦煌遺書中發現的梁 陶弘景所著《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的轉引而保留下來,並幾經周折流傳至今。
商朝名臣伊尹,不僅是政治家、廚祖,更是大醫藥學家,尤其是《湯液經法》的理論,成為中醫湯液(即中藥湯劑)學的重要源頭。連《傷寒論》中的諸多經方,都可溯源於此。他所留下的「湯液經法圖」,是一幅以五味補瀉臟腑切入的中醫診病用藥原理圖,蘊含了中醫早期五行配伍治病的智慧。
▓還原中醫早期五行配合五味的治病智慧
五行理論認為,人體的五臟(肝、心、脾、肺、腎)對應木、火、土、金、水五行。由於食物和藥物的味道會對人體的臟腑產生特定影響,因此中醫將五味歸屬到五行之中,以五行生剋配合五味來指導調理臟腑的方法。
《湯液經法圖》以五行為核心,認為人體的病變本質就是五行能量的失衡,因此治療時應優先考慮五行的補瀉原則。
•例如:如果「肝木」太弱,就應該補充辛味(如桂枝、生薑)補肝,配伍酸味和甘味。
•如果「心火」過旺,就要使用苦味(如黃連、苦瓜)瀉心,配伍鹹味。
•「脾土」虛弱時,應使用甘味(如人參、白飯)來補益,配伍辛味和苦味。
這種治療方式是從「五行生剋」的視角,來調整人體的平衡,而不是像現代中醫那樣先分析病因、症狀、寒熱虛實再決定用藥。
▓分析八十個常用經方時方的五臟補瀉特點
全書分為二十五講,首先解讀「湯液經法圖」的基本原理,接著按照「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的順序,對至少八十個常用經方時方的五臟補瀉特點進行分析,並在其中穿插講解五味配伍化合理論、中藥五行屬性、《輔行訣》中的術數等內容,從全方面理解「湯液經法圖」的內涵及應用。
還原失傳千年的「湯液經法圖」,揭開五味治病的奧秘
學會五味與五臟的對應關係,
就能配合身體狀況,運用常見的味道調理臟腑,達到健康。
為什麼我們常說,柔筋要多吃酸味,清熱降火要吃苦味,
不僅只是食物,中藥的配伍也暗含同樣的原則,
還原失傳千年的中醫組方配伍原理圖,就能拆解五味治病的運用,
無論是中醫師、中醫藥從業人員,或中醫藥愛好者,都能藉此對中醫治病獲得全新的認識。
*「湯液經法圖」一書,按照「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的順序,
對八十個常用經方時方的五臟補瀉特點進行分析,揭開五味致病之奧秘,樂於推薦。
——中國醫藥大學 中醫學院 中國藥學暨中藥資源學系 張永勳 教授
錢超塵(著名中醫訓詁學家,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蘇慶民(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三易先生、韓晟(北京大學醫藥管理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應存(甘肅中醫藥大學敦煌醫學研究所副所長、甘肅省文史研究館研究員)專文推薦
▓失傳數千年的「湯液經法圖」首次深度解析
「湯液經法圖」是商朝名臣伊尹所著《湯液經法》的關鍵原理圖。但《湯液經法》原書早已散佚,無法得見,此圖是經由在敦煌遺書中發現的梁 陶弘景所著《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的轉引而保留下來,並幾經周折流傳至今。
商朝名臣伊尹,不僅是政治家、廚祖,更是大醫藥學家,尤其是《湯液經法》的理論,成為中醫湯液(即中藥湯劑)學的重要源頭。連《傷寒論》中的諸多經方,都可溯源於此。他所留下的「湯液經法圖」,是一幅以五味補瀉臟腑切入的中醫診病用藥原理圖,蘊含了中醫早期五行配伍治病的智慧。
▓還原中醫早期五行配合五味的治病智慧
五行理論認為,人體的五臟(肝、心、脾、肺、腎)對應木、火、土、金、水五行。由於食物和藥物的味道會對人體的臟腑產生特定影響,因此中醫將五味歸屬到五行之中,以五行生剋配合五味來指導調理臟腑的方法。
《湯液經法圖》以五行為核心,認為人體的病變本質就是五行能量的失衡,因此治療時應優先考慮五行的補瀉原則。
•例如:如果「肝木」太弱,就應該補充辛味(如桂枝、生薑)補肝,配伍酸味和甘味。
•如果「心火」過旺,就要使用苦味(如黃連、苦瓜)瀉心,配伍鹹味。
•「脾土」虛弱時,應使用甘味(如人參、白飯)來補益,配伍辛味和苦味。
這種治療方式是從「五行生剋」的視角,來調整人體的平衡,而不是像現代中醫那樣先分析病因、症狀、寒熱虛實再決定用藥。
▓分析八十個常用經方時方的五臟補瀉特點
全書分為二十五講,首先解讀「湯液經法圖」的基本原理,接著按照「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的順序,對至少八十個常用經方時方的五臟補瀉特點進行分析,並在其中穿插講解五味配伍化合理論、中藥五行屬性、《輔行訣》中的術數等內容,從全方面理解「湯液經法圖」的內涵及應用。
作者簡介
金銳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臨床藥師,中藥學博士,科普自媒體人,主要從事中醫藥基礎理論研究、臨床用藥合理性評價和科普創作。主筆專家共識3個,發表學術文章50餘篇,原創科普文章700餘篇,出版專著4部,獲得省部級科技獎1項,科普獎2項。
書籍目錄
目次
序一╱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蘇慶民
序二╱三易先生
序三╱著名中醫訓詁學家,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錢超塵
序四╱北京大學醫藥管理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 韓晟
序五╱甘肅中醫藥大學敦煌醫學研究所副所長,甘肅省文史研究館研究員 李應存
第一講 湯液經法圖是什麼?來自哪裡?
第二講 透過虛實認識疾病,採用補瀉治療疾病
第三講 桂枝湯、葛根湯、川芎茶調散和柴胡疏肝散
第四講 岐山臊子麵與桂枝湯的「神交」
第五講 「體用」是什麼意思?與補瀉是什麼關係?
第六講 介紹三個經典的瀉肝方
第七講 三黃瀉心湯與梔子豉湯
第八講 說說安宮牛黃丸
第九講 黃連阿膠湯是補心還是瀉心?
第十講 獨特的五味配伍化合理論
第十一講 理中丸的君藥究竟是誰?
第十二講 同一個經方,不同的名字
第十三講 半夏瀉心湯,其實瀉的是脾
第十四講 柴胡、小柴胡湯與大陰旦湯
第十五講 黃芪、黃芪建中湯與大陽旦湯
第十六講 木中土,金中火,究竟是什麼意思?
第十七講 溫清並用、宣降相合的麻杏石甘湯
第十八講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中醫藥治療
第十九講 肺脾同補三方與肺腎同補三方
第二十講 解讀十首便祕治療方
第二十一講 六味地黃丸,可能是一個殘方
第二十二講 瀉腎六方
第二十三講 治血液病,就是治腎
第二十四講 淺談《輔行訣》裡的數字和術數
第二十五講 一些有待深入研究的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附:方劑檢索表
推薦序/導讀/自序
推薦序三
二十世紀七○年代,河北威縣的知名中醫張大昌先生,將其家傳古書《輔行訣》的抄本寄贈中國中醫研究院,著名中醫專家王雪苔、馬繼興先生對之高度關注,幾經尋訪,最後將其整理出版,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極大關注。二○○八年,我又將張大昌入室弟子及私淑弟子的二十一本《輔行訣》抄本整理成冊,命名為《〈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傳承集》出版發行。隨後,學術界和民間對《輔行訣》的關注便逐漸多起來。
《輔行訣》雖是梁.陶弘景所著,但卻記載了很多關於伊尹《湯液經法》和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資料。《輔行訣》原文有言:「漢晉以還,諸名醫輩,張機、衛汜(汛)、華元化、吳普、皇甫玄晏、支法師、葛稚川、范將軍等,皆當代名賢,咸師式此《湯液經法》,愍救疾苦,造福含靈。」所以,《傷寒雜病論》是張仲景在《湯液經法》一書的基礎上勤求博采而撰成的,很多仲景經方也都能在《湯液經法》中找到影子,例如桂枝湯與小陽旦湯、小柴胡湯與大陰旦湯等。湯液經法圖是《湯液經法》的關鍵樞機,陶弘景曾說:「此圖(湯液經法圖)乃《湯液經法》盡要之妙,學者能諳於此,醫道畢矣。」今天,看到金銳博士在研究和思考湯液經法圖,我是很高興的。
我曾說過,《輔行訣》不管是對中醫臨床還是中醫文獻而言,都是極為寶貴的財富。為了保護好這個財富,我們運用校讀法,對這些傳抄本的語言特點、某些中醫理論出現的時代先後,以及文史哲醫各種知識進行綜合考察,鑑別考證,嘗試修復敦煌原卷的面貌,這是我的專業。
而金銳博士是西苑醫院的一名臨床中藥師,是每天都要與成百上千張中藥處方打交道的一線醫務人員,怎樣理解湯液經法圖的原則,怎樣將其應用於識方解方,又或者是採用數學邏輯來思考湯液經法圖的原理,是他的專長。所以,他從自己的思路出發去研究湯液經法圖,我認為也是很好的嘗試。
當然,由於《輔行訣》原卷已毀,不同學者對《輔行訣》和湯液經法圖的理解可能會有不同,但學術爭鳴總是好的。我的原則是,堅持學術民主,百家爭鳴,文責自負。希望金銳博士能夠始終秉承嚴謹求實、腳踏實地的學術風格,把《輔行訣》和湯液經法圖的精華發揚光大!
著名中醫訓詁學家,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錢超塵
辛丑年五月二十日於北京
前言
中醫藥的生命在於臨床療效,而臨床療效的載體之一,就是一張張中藥處方。為什麼有的處方有效,有的處方無效,有的處方效果好,有的處方效果不好呢?答案就在於組方配伍。何謂組方配伍?君臣佐使是也。何謂君臣佐使?主病之為君,佐君之為臣,應臣之為佐使是也。但是,君臣佐使只是一個配伍框架,真正的組方配伍還需要更為精確的訊息,例如全方共多少味藥,組方選哪個藥,藥性怎麼分布,用量怎麼協調等。所以,一個優秀的中藥組方,一定要在整體頂層設計下,完成一個精準的配伍,而不應該是任意合方和隨意加減。那麼,怎樣實現這種精準的組方配伍呢?答案很可能就藏在一張古圖中,即「湯液經法圖」。
湯液經法圖從散佚到再現,可謂驚心動魄,其間至少有三劫。第一劫,湯液經法圖相傳是商.伊尹所著《湯液經法》的關鍵原理圖,但《湯液經法》原書早已散佚,無法得見。幸運的是,這個圖透過梁.陶弘景所著《輔行訣》的轉引而保留下來。第二劫,《輔行訣》本身也非傳世醫書,而是敦煌遺書,散落在莫高窟藏經洞的眾多歷史之物中,險些被外國強盜掠走。幸運的是,《輔行訣》一書是敦煌莫高窟藏經洞數量眾多的各種經卷、絹畫、佛像等文化瑰寶中,未被國外強盜掠走的那一小部分。根據史料記載,該書曾為法國人伯希和所看中,但在裝垛起運時被道士王圓籙暗中扣下,並於一九一八年賣與醫家張偓南。第三劫,張偓南將《輔行訣》裝裱並作為家學世代傳承,但該書於一九六六年被毀。幸運的是,張偓南之孫張大昌兩次將該書手抄本寄贈至當時的中國中醫研究院,歷史文獻學家王雪苔、馬繼興、錢超塵等經過考證校注和不懈努力,最終使此圖得以再現。
湯液經法圖的實質,就是在陰陽五行理論框架下診病用藥的原理。但是,與現有的辨證論治理論所不同的是,在疾病診斷方面,湯液經法圖側重於八綱辨證中的虛實辨證,以五臟虛實確定病因病機。在組方用藥方面,湯液經法圖側重於藥性理論中的五味,以五味補瀉確定治則治法。而就某一臟腑的病證來說,虛證當補之,實證當瀉之,虛實夾雜則補瀉兼施,輔以化味調之,以此來綜合配伍組方。例如,肝應風應木,風邪外感引起的惡風、頭痛、汗出屬於肝虛為主的虛實夾雜病證,於是以辛味補肝(桂枝和生薑)為主,以酸味瀉肝(芍藥)和甘味調肝緩肝(甘草和大棗)為輔,即成桂枝湯,用以祛風解表,配伍結構為「二辛一酸二甘」。如遇到「項背強𠘧𠘧」的患者,則增加辛味藥麻黃辛溫疏風,增加甘味藥葛根柔筋緩急,即成葛根湯,用以解表舒筋,配伍結構為「三辛一酸三甘」。由此可見,運用湯液經法圖原理識方解方,精準有效,一目了然。
近年來,中國相繼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關於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國辦發〔2021〕3號)等政策文件,力推中醫藥高質量發展,多次提及應傳承中醫藥精華,強化中醫藥思維。什麼是中醫藥精華?符合整體觀和辨證觀的中醫藥理論就是中醫藥精華。什麼是中醫藥思維?用中醫藥理論指導臨床治療就是中醫藥思維。根據考證,湯液經法圖的起源很可能早於《傷寒雜病論》,它是經方學術的源頭,是組方配伍理論的精華,但由於未能有效傳承,故少見於歷代醫書和本草。所以,它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新」理論,有不同於主流認識的「新」內容,也就需要「新」認識和「新」研究。
全書採用講稿的方式,對湯液經法圖的基本原理和內容進行講解,採用湯液經法圖理論體系,對至少八十個常用經方、時方的五臟補瀉特點進行分析。全書分為二十五講,首先解讀湯液經法圖的基本原理,接著按照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的順序進行各臟腑治療方的解析,並在其中穿插講解五味配伍化合理論、中藥五行屬性、《輔行訣》中的術數內容等,幫助讀者全面理解湯液經法圖的內涵。
當然,對於這個歷史悠久的「新」理論,我們的認識也剛剛起步,會有疏漏,會有錯誤,也需要在不斷的研究和實踐中修訂和完善。希望大家都能關注、學習、理解和運用湯液經法圖,也歡迎大家提出有建設性的學術意見,共同參與到湯液經法圖的學術討論中來,共同發揚傳統中醫藥理論的精華!
本書的出版得到了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項目(CI2021A00101)和首都衛生發展科研專項(首發2020-2-2081)的資助,在此致謝!
文章試閱
第一講 湯液經法圖是什麼?來自哪裡?
從這節課開始,我們正式開始講「湯液經法圖」。
這個圖呢,其實我在中國藥科大學讀本科的時候,大約是二○○六年,就見過,但是沒看懂,找了一些解讀和探祕的網路文章,還是沒看懂,所以,就給擱下了。讀研究生時,忙得沒時間,也沒顧上再深入研究。直到工作以後,思考問題更加獨立了,敢於破舊立新了,敢於否定之否定了,才算是慢慢有所理解。
所以,在正式講湯液經法圖之前,我先要提醒大家,如果想真正看懂湯液經法圖,一定要敢於破舊立新。破什麼舊?破書本上、課堂上你學到的那些舊。立什麼新?立湯液經法圖的新。
實際上,湯液經法圖很可能比你所學的那些中藥學知識,要更加接近中藥方術的本原。所以,從歷史源流的角度看,湯液經法圖才是源,才是根本。
目前,對於湯液經法圖,我也研究一段時間了,嘗試了幾種方法,發表了幾篇文章,但是仍然感覺剛剛人門,需要學習、思考、領悟的東西還有很多。
接下來,就讓我帶著大家學習一下湯液經法圖。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湯液經法圖,好有個主觀印象。
看了這個圖,大家有什麼感覺嗎?我想,大家剛開始一定有看不懂的地方,感覺必須要有配套文字或案例才能理解。但是至少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圖包含有兩個方面的訊息。
第一個方面的訊息,是五味,即辛、鹹、甘、酸、苦。
現有的中藥藥性理論包含的內容很多,有四氣(寒熱溫涼),有五味,有歸經,有升降沉浮,有毒性,而在湯液經法圖裡,只有五味,這說明什麼?說明在所有的中藥藥性理論內容中,最重要的,就是五味。
你也可以這樣想,中藥大都是吃進去的,吃到嘴裡的東西,能吃出寒性或熱性嗎?能吃出歸哪個經嗎?能吃出大毒、小毒嗎?都不能。但是一定能吃出味道,比如酸味、鹹味或甜味這樣的味道!
當然了,熱的東西和涼的東西,只是服用溫度的差異,不能代表寒熱藥性。
從湯液經法圖包含的五味訊息來看,這個圖與藥有關,與治療有關。
第二個方面的訊息,是五行。
從幾何角度看,湯液經法圖其實是一個五邊形,在這個五邊形的內邊,寫著木、火、土、金、水五個字。這五個字代表什麼呢?代表很多訊息,比如五臟。
中醫學上講,五臟六腑是構成人體的重要臟器,但五臟六腑不僅僅是具體的臟器,還是一個一個的功能模塊,分司著不同的人體功能。其中,五臟包括肝、心、脾、肺、腎。五臟與五行的對應關係是:肝代表木,心代表火,脾代表土,肺代表金,腎代表水。簡單表述就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和腎水。
我們說,二○二○庚子年金運太過,肺金和肝木(金剋木﹚都容易出問題,體現的就是這樣的對應關係。
從湯液經法圖包含的五行、五臟訊息來看,這個圖與病有關,與診斷有關。
所以,湯液經法圖就是一個既與疾病診斷有關,又與治療用藥有關的圖。也就是說,湯液經法圖所代表的是一個完整的診療體系,有什麼樣的病,選什麼樣的藥,都在圖裡面有表示。單這一點,湯液經法圖就把君臣佐使配伍理論甩開好幾條街。
接下來,我們講講這個圖是從哪裡來的。
一個故事,總要有時間、地點和人物三要素。我們這個故事,時間起點是一八九七年,地點是敦煌,人物是一個道士,名字叫做王圓籙。
一八九七年,也就是光緒二十三年,一個名叫王圓籙的道士來到了敦煌莫高窟,並在此定居下來。敦煌,地處中國西北部,現在只是一個並不起眼的小城市,但在絲綢之路盛行的時候,卻是連接東西方貿易的咽喉,是 絲綢之路上的明珠。
王道士在敦煌莫高窟住下來,供奉香火,收受布施,並且意外地發現了一個神祕的洞窟,即大家現在熟知的藏經洞(第十七窟),根據王道士自己的說法,藏經洞「內藏古經萬卷」。
是的,藏經洞裡藏有中國傳統的四書五經、經史子集,以及佛教、道教的大量珍貴歷史文物,具體包括壁畫、經卷、絹畫、佛像等,有五萬多件。
想看這些歷史文物的,可登錄「數字敦煌」官方網站查看。
話說回來,這麼多珍貴文物最後哪兒去了呢?大家都知道,在那個時候,神州大地支離破碎,而這麼多的珍貴文物,就是被一批又一批的外國強盜,打著探險、考古和測繪的幌子,連騙帶偷搶走了。
一九○七年,英國人斯坦因來了,劫走幾十箱,據說打包就花了七天;
一九○八年,法國人伯希和來了,劫走幾十箱,據說僅經卷就有七千多卷,全是上乘之品;
一九一一年,日本人吉川小一郎來了,劫走十幾箱;
一九一四年,俄國人奧登堡來了,掠奪數量不詳;英國人斯坦因又來了,又掠奪走一部分。
據說,王道士也曾經向當時的知縣和縣令反映過,甚至還給老佛爺寫了密信,但是,都沒用。
接下來,重點來了。
一九一八年,一個叫張偓南的醫生,去蘭州探望朋友時順道去敦煌莫高窟參觀,路遇大風,便在王道士家借宿。兩人閒談時,王道士得知張偓南行醫,便將自己藏下的一卷醫書賣給了張偓南。這卷醫書即《輔行訣》,是梁.陶弘景寫的。
張偓南知道這是難得的古書,便將這卷醫書珍藏在家裡,成了代代相傳的家學,並傳給了孫子張大昌,教其治病救人。受家傳影響,加上勤奮好學,張大昌很快就成了小有名氣的民間中醫,還擔任了原河北省中醫研究院的通訊研究員。
一九六五年、一九七四年,張大昌兩次將《輔行訣》手抄本寄送至中國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希望將其獻給國家,以利後學,挽救時弊。後來,經過王雪苔、馬繼興、錢超塵等文獻大家的不懈努力,這本書才得以刊印流傳。
大家現在就可以在京東、當當網上買到《輔行訣》相關圖書。
在這本張大昌家傳的《輔行訣》裡面,收錄了一些更早時期的醫學內容,這就是我們的主角——湯液經法圖。這個圖被《輔行訣》所引,但不是陶弘景所作。那它是誰作的呢?據傳是伊尹所作,湯液經法圖就是伊尹所著《湯液經法》裡面的配圖。
伊尹是誰呢?伊尹是廚師的祖師爺,被稱為「中華廚祖」。其實呢,伊尹是一個聖人,不僅僅會做飯,而且還懂用藥,撰寫過《湯液經法》,可惜原書已佚。
幸運的是,由於陶弘景的轉載,《湯液經法》裡面的湯液經法圖被保留了下來。在《輔行訣》裡面,陶弘景這樣說:「此圖乃《湯液經法》盡要之妙,學者能諳於此,醫道畢矣。」足見這幅圖的重要性。
這就是湯液經法圖的來歷,不可謂不曲折。假如這個過程中稍有閃失,比如《輔行訣》被外國強盜掠走了,或者王道士沒有將《輔行訣》賣給醫生,抑或張大昌沒有將《輔行訣》獻給中國中醫科學院,抑或沒有人將《輔行訣》校對出版,等等,只要有一個閃失,今天這篇文章就不存在了。說真的,想想都覺後背發涼。
試想一下,在英國博物館、法國博物館裡陳列的敦煌文物中,還有沒有中國失傳的重要醫學古籍呢?
所以說,在敦煌藏經洞的數萬珍貴文物被帝國主義列強掠奪這麼多次後,這本書還能傳下來,這張圖還能傳下來,實屬萬幸。我們要好好珍惜,將之發揚光大。
本節課就講到這裡,下次我教大家看懂湯液經法圖的結構。
第二講 透過虛實認識疾病,採用補瀉治療疾病
本節課我們講一下湯液經法圖的結構和內容。
我們一直在說,湯液經法圖是一個完整的疾病診斷和治療的方法學體系,包含了疾病的診斷,也包含了疾病的治療,那這是什麼意思呢?很簡單,醫學的目的,就是認識和治療疾病。不同的醫學,有不同的認識疾病的方法。現代醫學認識疾病,有現代醫學的方法;中醫學認識疾病,有中醫學的方法。
接下來,我們先看看這些方法。
比如說,一個人出現發熱、流鼻涕和嗓子疼等症狀,現代醫學認為,這是由細小的病原體(要麼是病毒,要麼是細菌,要麼是別的什麼)造成的,並且將其定義為上呼吸道感染。對於這個疾病,現代醫學的治療辦法要麼是等待人體免疫力戰勝它,要麼是用一些緩解症狀的藥物,要麼是用一些抗病原體的藥物。這是一個完整的疾病認識和治療途徑。
從傳統中醫學角度看,一個人出現發熱、流鼻涕和嗓子疼等,也是外邪侵入機體所致,只不過這種外邪,不是細小的病原體,而是外感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這是肉眼看不到的無形邪氣。
也許有人會說,既然看不到,那又是怎麼知道的呢?
這就奇怪了,看不到的東西就不存在嗎?引力就看不到,可引力卻真實存在。風也看不到,可風也依然存在,而且我們可以透過樹葉、塵沙、旗子的變化,來認識風。光分為可見光和不可見光,什麼是不可見光呢?就是你看不到但又確實存在的光波。所以,很多真實存在的東西,我們都是看不見的。
既然看不到,那想要了解這些東西,就只能透過思考了。所以,只有不會思考的人,才會相信看不到的東西就不存在。
想更進一步了解的,可以看看《道德經》、《莊子》,或者《關尹子》,華夏先哲把這個事說得很清楚,我們就不再展開論述了。
言歸正傳,從中醫學角度看,感冒是由外感六淫無形邪氣引起的,相應地,就採取疏風、散寒、祛暑、化濕、潤燥、清熱等方法來治療。這些邪氣可以單一致病,也可以混合致病。在治療上,如果是風寒感冒,就選用辛溫解表藥或方,如麻黃、桂枝、紫蘇葉、荊芥穗、風寒感冒顆粒、通宣理肺丸等。如果是風熱感冒,就選用辛涼解表藥或方,如金銀花、連翹、柴胡、薄荷、雙黃連口服液、銀翹解毒丸等。
現代醫學和中醫學對感冒的認識和治療,就是上面這個思路,但是湯液經法圖體系不是這樣理解的。
在湯液經法圖裡,所有的疾病都是透過五臟虛實來認識的。五臟有肝、心、脾、肺、腎五個,再分別考慮虛證和實證,一共是十種病證,或者叫做十種疾病狀態。如下:
肝木:肝虛病證、肝實病證
心火:心虛病證、心實病證
脾土:脾虛病證、脾實病證
肺金:肺虛病證、肺實病證
腎水:腎虛病證、腎實病證
注意,這些概念裡面,有些現在很常用,比如說脾虛、腎虛;有些已經不常用了,比如說肝虛、脾實。現在一般理解的脾虛,與這裡的脾虛,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大家先理解到這一點就行,具體哪些內容相同,哪些內容不同,等講到具體的方子,就理解了。
既然疾病已經被分類了,那麼相應地,就要採取或補或瀉的方法來治療了。虛證用補,實證用瀉。
肝木:肝虛病證——補肝木
肝實病證——瀉肝木
心火:心虛病證——補心火
心實病證——瀉心火
脾土:脾虛病證——補脾土
脾實病證——瀉脾土
肺金:肺虛病證——補肺金
肺實病證——瀉肺金
腎水:腎虛病證——補腎水
腎實病證——瀉腎水
簡單來說,就是透過虛實認識疾病,採用補瀉治療疾病,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這就是湯液經法圖體系對疾病的認識方法。無論外感病或內傷病,都要納入湯液經法圖體系,也都可以納入這個體系。接下來的所有討論,都是圍繞著這個湯液經法圖體系對疾病的認識方法來展開,請大家理解這個方法,記住肝、心、脾、肺、腎、虛、實、補、瀉這些術語。
接下來,我們用湯液經法圖體系來認識感冒。
剛才說了,從外感六淫角度看,感冒有風邪感冒、寒邪感冒、暑邪感冒、濕邪感冒、燥邪感冒和熱邪感冒。為了大家容易理解,我們就以一種感冒——風邪感冒為例,進行分析。
風邪感冒是哪個臟腑的病呢?是虛證還是實證呢?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幾段《黃帝內經》的經文。
《素問.五運行大論》載:「帝曰:寒暑燥濕風火,在人合之奈何?其於萬物何以生化?岐伯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載:「帝曰:余聞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別臟腑,端絡經脈……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裡。其信然乎?岐伯對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素問.五常政大論》載:「敷和之紀,木德周行,陽舒陰布,五化宣平,其氣端,其性隨,其用曲直,其化生榮,其類草木,其政發散,其候溫和,其令風,其臟肝,肝其畏清,其主目,其穀麻,其果李,其實核,其應春……」
看到了嗎?風邪引起的疾病,應該歸屬於肝,這裡面不僅包括風邪感冒,還包括其他疾病。我們常說的厥陰風木、肝風內動,其實也是提示我們風、木、肝三者的關聯性很高。
那麼,風邪感冒是虛證還是實證呢?這一點,可以根據《輔行訣》的記載來判斷。
在《輔行訣》中有「肝虛則恐,實則怒」的記載,同時肝虛病證的表現有「心中恐疑」、「氣上衝心」、「汗出」、「心悸」、「頭暈目眩」等,肝實病證的表現有「脅痛腹痛」、「頭痛」、「易怒」等。從這些內容來看,惡風、汗出、鼻塞為主的風邪感冒,應以肝虛證為主。
於是,風邪感冒就與肝虛病證對應起來,治療上應該補肝木。具體怎麼補肝木呢?我們接著來看。
根據《輔行訣》的記載,「肝德在散,以辛補之,酸瀉之,甘緩之」。也就是說,補肝木應該選擇以辛味藥為主、甘味藥和酸味藥為輔的組方策略。也就是在湯液經法圖裡,左下角的那個區域。
那麼,歷史上治療風邪感冒的中藥複方,是這樣組方的嗎?
是的!比如說,桂枝湯。
桂枝湯是《傷寒雜病論》裡面治療太陽中風的經典方,具有辛溫解表、調和營衛的功效,主治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者,臨床常用於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熱等,是一個經典的治療風邪感冒的方子。
桂枝湯的組成是什麼呢?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其中,桂枝味辛,芍藥味酸,甘草味甘,生薑味辛,大棗味甘。算一下,兩個辛味藥,兩個甘味藥,一個酸味藥。而且,從用量上看,兩個辛味藥的用量之和,是酸味藥用量的兩倍,保證了全方以辛味和甘味為主。
在湯液經法圖的肝木區域,辛味在上,酸味在下,甘味在二者之間。我們可以對圖形稍加變換,將肝木區域的辛味、酸味和甘味以如下方式顯示出來。
把桂枝╱生薑、芍藥、甘草╱大棗三組藥物填在這張圖裡的辛味、酸味和甘味區域,再標上展示整體方劑補瀉作用的大箭頭(全方以補為主,箭頭順時針;全方以瀉為主,箭頭逆時針),就會得到下面樣子的一張圖。
這就是用湯液經法圖所表示的桂枝湯。
一直以來,學術界都在爭論,為什麼桂枝湯裡面要加芍藥呢?一個酸收酸斂的藥,放在一個辛散解表的方劑裡,是何用意?為什麼不放一個苦味清熱藥在裡面?諸如此類問題,如果用湯液經法圖理論體系來解釋,是一目了然的,因為辛補肝,酸瀉肝,辛酸化甘能緩肝,所以我們要用「辛-酸-甘」的組合治療肝虛病證,而不用苦,不用鹹。
這種「辛-酸-甘」的組合,也正是桂枝湯調和營衛的源頭,有補有瀉,有散有收,才能調和。一味地狂補狂瀉,只能是猛攻,沒法調和。就像談判調解,雙方都要有迴旋的餘地才行,單純的一方強勢、另一方讓步,那不是談判調解。從這個角度看,桂枝湯也可以稱為是補瀉兼施。
所以我們說,治療太陽中風表證的桂枝湯,就是一個典型的以補肝木為主、補瀉兼施的治療方劑。這個案例還給我們兩點啟示:第一,湯液經法圖不是虛構的,它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很高的應用價值;第二,《傷寒雜病論》與湯液經法圖同宗同源,密切相關。
好了,本節課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