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狡猾育兒術:育兒狡猾≠騙,而是驅使人行動的技巧,不催、不罵,哄出孩子的自動自發,雙贏。

原文書名:ォペゆ子育サ


9786267505588狡猾育兒術:育兒狡猾≠騙,而是驅使人行動的技巧,不催、不罵,哄出孩子的自動自發,雙贏。
  • 產品代碼:

    9786267505588
  • 系列名稱:

    issue
  • 系列編號:

    WI090
  • 定價:

    390元
  • 作者:

    親野智可等
  • 譯者:

    林佑純
  • 頁數:

    256頁
  • 開數:

    14.8x21x1.5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430
  • 出版日:

    20250430
  • 出版社:

    任性出版-城中
  • CIP:

    528.2
  • 市場分類:

    育兒,親子教育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健康生活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寫功課老是拖拖拉拉?不用吼、不用催,請他先寫一題或寫一筆就好。
◎出門上學老忘東忘西?在玄關設置「學校用品專區」,讓他自己盤點。
◎太頻繁的誇獎,孩子反而無感──改用「嚇我一跳」來讚美,他更有動力。
◎一玩就忘了時間?別吼,用廚房計時器或沙漏,讓他「看到」時間在減少。

作者親野智可等,是超過40年資歷的親職顧問,曾在小學執教23年,
並擔任知名漫畫《東大特訓班》指導專家,
經常受邀至日本各地幼兒園、小學、國中、高中的家長會演講。

他發現,現在的父母都身陷「過度教養」的疲憊中,
舉凡功課、用餐、玩樂、運動、才藝甚至社區互動,
都投入過多精力只為讓孩子成長,但結果通常都不如預期。

於是這幾年他大力提倡「狡猾育兒術」,所謂狡猾,
不是要家長耍小聰明的騙孩子,而是利用某些驅使人行動的小技巧,
不用催、不必罵,孩子就會自動自發。

◎叫不動、丟三落四?父母可以這樣狡猾
•寫功課拖拖拉拉?不用自己催,
用廚房計時器或沙漏,讓他「看到」時間在減少,就會主動去做;
或先拿塊布把電視遮住,因為眼睛看不見干擾,不容易分心。

•每天叫孩子起床,好累?試試看把打電動的時間改在早上,他會自動早起;
或拉開窗簾睡覺──早上接觸到太陽光後褪黑激素減少,容易自然醒。

•孩子出門上學丟三落四,爸媽別再幫忙找幫忙送,
要求他放學一進門,馬上把書包裡的物品倒出來,聯絡簿、通知單看得一清二楚;
還有,在門口設置「學校用品專區」,上學前更容易察覺到少帶什麼。

◎學習要上癮,你得這樣驅動他
•不想寫功課?不用吼、不用催,
請他寫一題或寫一筆就好,降低他開始寫作業的心理門檻;
把作業拆成小單位來寫,他會不知不覺就完成所有內容;
或是先寫兩年前的習題,可以提升成就感,也能順便複習。
•害怕數學?出門購物,考驗孩子「5折優惠」、「買一送一」哪個划算,
從日常生活中降低對數學的恐懼。

◎換個方式讚美與鼓勵,孩子更有感

•太頻繁的誇獎,孩子反而無感──改用「嚇我一跳」的方式讚美:
「沒想到你會這個?」、「教教爸爸吧!」讓他覺得「原來我這麼厲害」。

•稱讚不能籠統,「畫得很好」「畫的不好」,他會覺得你在敷衍。
你要點出特別的細節或是亮點:
「這匹馬的腿畫得很有力量感」、「這片葉子的顏色塗得很漂亮」。
建立他對不擅長事物的信心。

.有些話父母不知怎麼當面說,不妨就用LINE傳達吧!

寫作業拖拖拉拉、早上賴床叫不醒、出門上學老是忘東忘西……
不要吼不要罵,只要運用狡猾育兒術,孩子就會自動自發。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親野智可等
教育評論家、親職顧問,本名杉山桂一。以多年教師經驗為基礎,針對育兒、教養、親子關係、學習方法、學力提升及家庭教育等主題,提出實用且具體的建議。曾擔任知名漫畫《東大特訓班》的指導專家。
活躍於IG、Threads、X(前稱Twitter)、YouTube和部落格等各社群平臺,也發行電子報分享專業見解。除了線上講座,也常受邀至日本全國各地幼兒園、小學、國中、高中的家長會(PTA),以及地方教育講座、教師和保育員的研討會擔任講師,廣受好評。
著有《育兒365日語錄:將家長內心的不安一掃而空》(鑽石社出版)、《叛逆期全面解決手冊》(日東書院本社出版)等多本暢銷書。

譯者簡介


【譯者簡介】
林佑純
淡江大學應用日語系畢業,曾在日商企業擔任祕書,現為專職譯者。熱愛旅遊及接觸世界各地文化,相信任何類型作品皆有迷人之處。翻譯作品類型有奇幻、文藝、心理、財經、休閒等,期許自己成為廣度、深度皆具的日文譯者。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育兒狡猾≠騙,而是驅使人行動的技巧,
不催、不罵,哄出孩子的自動自發,雙贏。

書籍目錄


推薦序一 擺脫焦慮育兒,從生活中培養親子互動╱尚瑞君
推薦序二 協助孩子學習調整風帆,讓他乘風破浪╱洛洛老師
前言 狡猾育兒,父母更輕鬆

第一章 不必刻意「教養」
大多數事情,長大自然學會╱別催!試試廚房計時器╱孩子天生會模仿父母╱挑食又何妨!╱別逼孩子做不擅長的事╱不敢大聲打招呼,就改點頭問候╱區分惡意的與善意的謊言╱泳衣遮住的地方,不能讓別人摸╱跟孩子一起看新聞,並解釋╱好獎勵與壞獎勵的差別╱生性懶散?順其自然吧!╱繪本和卡通角色是最佳幫手
專欄 家裡凌亂,不必太在意

第二章 叫不動、丟三落四?父母可以這樣狡猾
一早,給一個大大的擁抱╱面對鏡子,做正向的自我暗示╱製作家庭時間表╱製作模擬時鐘╱用廚房計時器或沙漏,讓時間被看到╱選首主題曲,當作提示鬧鈴╱孩子嘴饞時準備水果╱不想讓孩子做的事,先拿塊布遮起來╱把打電動的時間安排在早上╱容易賴床,就拉開窗簾睡覺╱用智慧音箱提醒「該睡覺了」
專欄 偶爾不健康的外食,無妨

第三章 不再為上學問題煩惱
打造收納學校用品的專區╱回家後,馬上把書包裡的東西倒出來╱不只國語,其他科目也可用朗讀準備╱小學的考試題目,基本上出自課本╱學校的標準不一定正確╱用「請教」的方式跟老師溝通╱到學校面談,雙親出席並穿著正式服裝
專欄 網路上的育兒資訊,參考就好

第四章 學習要上癮,你得這樣驅動他
要求他「先寫一題」╱讓他「先寫一筆」╱作業拆成小單位來寫╱準備大張的便利貼「暖身」╱角色扮演學習法╱簡單學習法:寫兩年前的習題╱在家中各處貼上學習海報╱常問孩子:「大概多少錢?」╱堆積木、拼拼圖的好處很多╱在玄關放溫度計、溼度計和氣壓計╱漫畫更容易讀懂
專欄 少子化時代下的升學挑戰

第五章 玩樂,是最強大的學習武器
最強鼓勵字眼:「嚇我一跳!」╱和孩子一起挑選筆記本╱家人間的閒聊,不是浪費時間╱親子對話,多用陌生的詞彙╱厭倦了也沒關係,多嘗試╱從他常做的事中找線索
專欄 父母最該投資的是自己,不是孩子

第六章 換個方式讚美與鼓勵,孩子更有感
鼓勵孩子有自己的小天地╱失敗時,先別說:「怎麼又做不好?」╱稱讚某個細節、亮點╱跟孩子分享自己遭遇的挫折╱無法當面說的話,就用LINE傳達╱別把「配合別人」視為重要價值╱父母是啦啦隊,不是指揮一切的教練╱全力支持孩子熱愛的事物
專欄 煩躁時,先換上寬鬆的服裝

推薦序/導讀/自序


暢銷親子作家╱尚瑞君
「洛洛老師—情緒x學習雙趨力」粉絲專頁創辦人、作家╱洛洛老師

前言 狡猾育兒,父母更輕鬆
「狡猾育兒術」──這樣的書名或許會讓人感到震驚。
不過,這本書並不是要建議家長耍小聰明,例如讓自己的孩子用些手段提升成績,贏過其他的孩子,或靠走後門進入名校等。請放心,本書絕對沒有這樣的意圖。
現今選擇單身的人越來越多,這當中有各式各樣的因素。不願踏入婚姻的其中一種可能性,或許是因為在當今社會中,養育孩子變得越來越辛苦。
有調查顯示,現在正在養育孩子的女性,幸福感有顯著下降的趨勢。
隨著日本經濟進入「失落的30年」(按:指19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破滅而導致經濟停滯),收入不增反降,物價卻持續攀升,日常生活的開銷越來越沉重,教育費用更是高得驚人。因此夫妻雙方都必須投入職場,但下班回家後,還得拖著疲憊的身軀照顧孩子。在體力、金錢和時間都被消耗殆盡的情況下,讓許多人失去了單純的幸福感。相較之下,可以將收入和時間全部用在自己身上的人,幸福感自然更高,這一點不難理解。
然而,既然你會拿起這本書閱讀,相信你認為,擁有孩子的生活和兩人世界相比,有著截然不同的幸福、充實感與樂趣。若是這樣美好的親子生活讓人感受到辛苦與磨難,那確實是令人遺憾的一件事。
因此,本書是為了身心俱疲的現代家長所寫,希望能夠幫助父母稍微放下重擔,充分享受育兒的樂趣,獲得家庭帶來的幸福感。而這最終也會讓孩子受益,幫助他培養出自主面對人生挑戰的能力。
那麼,該怎麼做才能讓育兒變得更輕鬆,並看到孩子順利成長,讓親子都掌握到幸福?
我認為,應該要將商業上的性價比(Price-Performance Ratio)、時效比(Time Performance)等概念導入育兒的領域,換句話說,就是重視效率。
「效率」這個詞,一直以來在教育領域被視為負面的詞彙,結果讓育兒變得比想像中更加困難。我想,現在正是時候轉變思維,實踐能讓父母和孩子都感到愉快,並產生最大效益的育兒方法。
這也是我所提倡的狡猾育兒的理念。
事實上,「希望孩子成長」、「期望子女的學業成績提升」、「想讓孩子變得更好……」擁有這些願望,可以說是為人父母的本能。
但除非超乎常人,否則家長通常很難參與到所有育兒相關活動──舉凡教養、用餐、玩樂、運動、學習、才藝,還有社區和學校的互動、準備考試等,並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達到完美。
結果往往是父母的期望落空,而感到焦慮、挫敗,甚至努力了半天,最後卻發現對孩子沒有太大的幫助。
因此,請務必採取更有效率的方式,並在必要時適時偷懶一下。
本書會提出幫助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狡猾育兒的99種方法,而這些方法都源自以下五項核心原則:

1. 培養能力更勝於注重教養
大部分關於教養方面的行為,隨著孩子長大自然能學會。如果目前子女的某些行為還不夠成熟,不妨先放下憂慮,協助孩子發展此刻才有機會提升的能力,以獲得更長遠的效益。

2. 重視孩子的個人特質,而非父母的常識
多數家長會認為,如果孩子不努力學習,將來肯定會吃虧。不過,在小學階段學習到的知識,在未來還是能掌握。與其擔心這些,不如把重心放在他現在真正感興趣、主動想探索的事物上。

3. 父母也別忘了享受自己的人生
你是否把自己的生活樂趣放在次要位置,將育兒視為唯一優先的選項?如果總是想「等孩子長大,離開自己身邊之後再說」,你可能會失去享受人生的重要時光。其實,在育兒期間,父母也可以擁有自己的興趣,並非無法兼顧。

4. 讓孩子實際體驗,會帶來自發性的成長
最不費力且效果顯著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全心投入熱愛的事物中。即使是打電動也沒關係,不須強迫孩子學習,而是讓他沉浸在喜愛的興趣裡,他的世界自然會向外擴展,思維變得更加敏捷,並逐漸培養出面對生活挑戰的能力。

5.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無論自己的孩子多麼可愛,他都是獨立的另一個人,不會完全依照父母的意願發展。因此,父母最重要的任務,不是控制孩子的行為,而是為他創造合適的環境,找出幫助孩子成長的方法。現代社會正處於變革時期,教育環境也在不斷改變。你應放下自己那一代的固有觀念,幫孩子尋找能發揮天賦的理想環境。

以上就是狡猾育兒的基本理念。在這個資訊繁雜又忙碌的時代,育兒和工作一樣,都需要擬定策略。家長不應該試圖完成每件事,該放手時就要適度放手,且對於決定放棄的事,也不須背負不必要的罪惡感。
狡猾育兒的本質,不在於投機取巧──父母感受到幸福,才能真正讓孩子獲得幸福,這才是最重要的核心理念。

推薦序一
擺脫焦慮育兒,從生活中培養親子互動

暢銷親子作家╱尚瑞君

父母終於不必每天為了孩子的功課煩惱,因為更輕鬆、更快樂的育兒方法,都在《狡猾育兒術》中。這是一本由曾在小學執教23年的資深教師,用趣味圖文呈現的教養書。
如果要用一個詞語形容現代家長面對教養的心境,我想很多人會對「焦慮」投下贊成票。
現代孩子的比較與競爭,從幼兒園就開始了,許多學生放學後,會直接到補習班、安親班繼續學習。而家長在白天也忙於工作,因此一家人能見面的時間只有晚上,父母還須催促孩子吃飯、洗澡、複習功課、睡覺,且日復一日過著重複的生活。
養兒育女和生活的樂趣,真的都會被疲憊和焦慮消磨殆盡嗎?本書教讀者如何運用「狡猾育兒術」,練習適度放手,以好好陪伴孩子成長。每篇章節的重點皆以插圖和短文傳達,再忙碌的家長都可以迅速理解。
書中提到的許多做法,跟我當初陪著兩個孩子長大的方式十分類似,例如:

•讓吃飯成為一種享受:孩子用餐時會模仿大人的言行,當大人帶著感恩和愉悅的心情用餐,孩子自然能在和樂的氛圍中滋養身心。
•泳衣遮住的地方,不能讓別人摸:從小讓孩子知道身體是自己的私領域,別人不能隨便碰觸。
•跟孩子一起看新聞,並解釋:讓孩子從新聞中了解世界的變化,與社會建立真實的互動和連結。
•繪本和卡通角色是最佳幫手:父母運用孩子喜歡的人物,來教導生活常規和技能,甚至模仿角色的聲音說話,既可以增加生活趣味,也能提高執行力和完成度。
•先讓孩子信任你:親子之間的互信要從孩子先相信大人開始,相信大人說的話、做的事,以及大人對自己的愛,孩子才會感受到自己被重視,自然會以真誠的態度接受父母的引導。
•加強從失敗中復原的能力:孩子經歷過無數次跌倒後,才能學會站穩和走路,但有些孩子越大卻越害怕失敗,往往是因為缺乏從失敗中復原的能力。要鼓勵孩子多探索與嘗試,勇敢面對失敗與挫折,而不是追求完美無瑕。

從上述摘錄的重點中大家可以看見,在育兒初期,不應看重學校的成績和排名,而是要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耐心、積極性、上進心、協調性、溝通能力、自我肯定感等,這些都是孩子未來在適應社會、面對挑戰時不可或缺的能力與技能。但這些技能,往往不是從課本的知識中獲得,而是在生活應對與遊戲中,從真正感興趣的事物中體驗、培養而來。
比起學歷或收入,一個人的幸福感往往取決於「自主決定的程度」。知識可以晚一點學,但自信與自我價值感則需要透過有趣且熱情的生活,以及和樂的親子互動來建立。

推薦序二
協助孩子學習調整風帆,讓他乘風破浪

「洛洛老師—情緒╳學習雙趨力」粉絲專頁創辦人、作家╱洛洛老師

在當代社會,育兒已成為一場同時需要智慧與彈性的修練。在與許多父母交流後,我發現大家都有很深的「育兒焦慮」,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急於為他安排各種課程與才藝班,不僅犧牲了寶貴的探索欲望與時間,親子關係也經常因此而緊繃。
本書並非教導父母投機取巧,而是希望幫助家長放鬆心情,以更聰明、更有效率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長,進而享受美好的親子生活。
書中提到一個理念:玩樂,是最強大的學習武器——玩樂並非浪費時間,而是學習和成長的最佳途徑。當孩子全心投入喜愛的事物時,大腦會高度活躍,並釋放多巴胺(dopamine),強化神經元之間的連結,加速大腦成長。此時,孩子會主動學習相關知識和技能,像是對恐龍著迷的孩子會主動查閱書籍,學習複雜的名稱和特徵,也培養了專注力和毅力。
而未來人才最關鍵的能力,正是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難以取代的「人性特質」——包括情緒覺察、創意發想、跨領域連結等非認知能力。這些能力無法透過課堂直接獲得,而是從生活體驗中累積而來。
父母應該創造豐富多元的體驗機會,例如:在購物時與孩子一同計算,並且用提問的方式,促進孩子思考,將抽象數學與觀念轉化為生活應用;或讓孩子主導家庭旅行,在真實情境中培養出解決複雜問題的韌性。這種「生活即教室」的觀念,比刻意教導更有效。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多方嘗試,即使後來失去興趣,這些經驗仍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礎。
此外,書中也提供實用的方法,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減輕父母的負擔。例如製作「提示卡」,在卡片上寫「加速」、「還剩1分鐘」等,提醒孩子要加快腳步,如此一來家長不必嘮叨,還能有效催促;建立家庭時間表,讓孩子直觀的了解時間應該如何分配。當孩子逐步練習自主管理生活,也能增強自信心和責任感。
特別的是,本書也提醒父母關注「親職倦怠」,因為家長的身心健康是教養系統的基石。舉例來說,當忙碌的父母情緒失控時,能藉由深呼吸在零碎的時間內重建能量。這種務實的自我照顧策略,正呼應美國公共衛生局發布的《受壓父母》(Parents Under Pressure)報告,當中提到維持家長的心理韌性,是提升育兒品質的關鍵投資。
育兒如同遠洋航行,父母應協助孩子學習調整風帆,讓他乘風破浪,航向屬於自己的遠方。本書提供的不只是方法論,更是從容的生活哲學。我們應該試著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信任他的成長節奏,並珍惜那些不完美的真實時刻,因為最好的教養,始於接納當下的自己與孩子。

文章試閱


容易賴床,就拉開窗簾睡覺
家長在早上起床後,可以立刻拉開窗簾,讓熟睡中的孩子沐浴在晨光中。陽光會抑制睡意來源,也就是抑制褪黑激素(melatonin)分泌,讓孩子更容易清醒過來。如果居住環境安全無虞,睡前先拉開窗簾會更方便。
在沒有人工照明的遠古時期,人們隨著日出而起、日落而眠。因此在那個時代,熬夜、失眠,或很難早起的人不太常見。
孩子早上容易賴床,通常是因為現代生活環境和步調,不符合生理的自然節奏。其實,配合太陽的運行來調整作息,才是最輕鬆自然的做法。

把打電動的時間安排在早上
如果孩子因為晚上打電動而早上起不來,可以試著把遊戲時間安排在早上出門上學前。
比方說,假設孩子要在早上8點出門,而且希望在出門前打1個小時的電動,那麼他最晚就得在6點半起床。簡單來說,只須訂下「只能在早上出門前打電動」的規矩,至於具體的時間安排和內容,則交給孩子自行決定。這樣做他比較容易接受,並且執行起來會更順利。
如果這個方法有效,不但能避免孩子晚上因為打電動而興奮難眠,也能讓他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自我管理,養成自律的能力。

用廚房計時器或沙漏,讓時間被看到
許多家長會擔心孩子懶散成性,養成沒辦法按時完成任務、做什麼都比別人慢一步、容易遲到等壞習慣。這種時候,可以讓孩子透過一些讓時間「視覺化」的工具,協助他們控管時間。
例如,利用廚房計時器或沙漏只要設定好分鐘數,隨著時間過去,計時器上的時間會逐漸減少,能讓孩子更直接的感受到剩餘多少時間。
孩子之所以無法有效管理時間,主要是因為他們跟成年人不同,累積的「時間經驗值」較少,因此對剩餘時間的概念不夠具體。以孩子的體感來說,他們容易覺得時間是無限的。

要求他「先寫一題」
不少孩子回家後會先玩樂,把作業留到睡前才急急忙忙的完成。面對這樣的孩子,不妨在他開始玩之前,採取「先寫一題」的策略。
比方說,要求他「先寫一題計算題」或「先練習寫一個生字」,這樣的小任務會讓孩子較容易著手。而一旦開始寫了,可能會進一步完成二題、三題。就算寫完一題後沒有繼續下去,他至少會對當天整體的作業量有個概念,之後就會降低做作業的心理門檻。
成年人在平常也會遇到類似的狀況,當對實際的工作內容毫無頭緒時,很難激發動力;但如果已經掌握大致的概念,做起來就會輕鬆許多。

購物時,跟孩子一起計算是否划算
升上國小四、五年級後,數學的難度會突然上升,許多孩子會因此開始感到挫折。五年級的「比例」單元,尤其讓不少孩子對數學產生恐懼感。
但如果在上課前讓孩子提前接觸,之後正式學習到時,他會更容易理解、接受。
想讓孩子熟悉「比例」的概念,購物是最好的實戰方式。每當看到「5折優惠」、「3折」等標示,總是讓人感到雀躍,小孩也不例外。所以,在親子一同購物時,可以試試以下的對話。
例如:「這個蛋糕原價1500日圓,現在打7折耶!」、「1500日圓的1折是多少?」

把手機交給孩子,實際練習計算
孩子都喜歡玩手機。跟孩子買東西時,可以對他說:「你今天要當計算小幫手。」然後把手機交給他,讓他負責計算各項商品的價格。
例如,問他:「10個120日圓的紅茶餅乾,跟15個200日圓的檸檬餅乾,哪個比較便宜?」孩子可以用手機計算出單價,最後得出紅茶餅乾比較便宜的結論。
這是小學五年級學習的「單位計算」概念,對孩子來說並不簡單。透過實際在購物經驗中的練習,孩子以後遇到類似的應用題,就比較能聯想到現場的狀況,對答題有所幫助。

最強鼓勵字眼:「嚇我一跳!」
與其責備,不如多多誇獎孩子,家長不僅會更輕鬆,孩子的自我肯定感也會成長,對雙方都有好處。
不過,如果誇獎的方式千篇一律,或顯得太過刻意,孩子非但不會有反應,還可能覺得父母只是在引導他做事,而不是真正的認同。
此時以「驚訝」的方式鼓勵孩子,效果通常更好。例如,看到他完成某件事時,父母可以露出驚訝的表情,說:「好厲害,也教爸爸吧!」、「原來還有這種方法,媽媽居然沒想到!」只要是孩子自動自發完成,當家長表現出驚訝的反應,就會讓孩子覺得「原來我這麼厲害」,而產生更大的動力去嘗試。

稱讚某個細節、亮點
學校的教室或走廊上,常會展示孩子在課堂上畫的圖。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他們的作品充滿了表現力與活力。但到了大概三年級左右,技術層面——也就是所謂「畫得好或不好」的差異,開始變得顯而易見。
如果孩子因為覺得自己畫得不夠好而感到挫敗,這時稱讚「細節」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
即使作品整體看起來平平無奇,家長可以聚焦在某個亮點,例如「這匹馬的腿畫得很有力量」、「這片葉子的顏色塗得很漂亮」等。當孩子接收到家長對部分細節的讚美,會減輕對不擅長事物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