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產後喬骨盆,身心修復與體態恢復最速回血指南:從頭到腳,由裡到外,史上最完整的中醫產後調理聖經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7621141系列名稱:
都會健康館Health系列編號:
218定價:
480元作者:
林蔚喬醫師/柯莉文醫師頁數:
224頁開數:
17x23x1.4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910出版日:
20250910出版社:
大都會文化CIP:
429.13市場分類:
健康保健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健康生活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專業推薦
中華黃庭醫學會榮譽理事長、妙健堂中醫診所|李興明院長
台灣鳳陽門正骨醫學會理事長、瀚聲中醫診所|黃建魁院長
《實用居家漢方美容》作者、台灣顏面針灸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麗馨中醫診所|沈瑞斌院長
《一根吸管有氧治百病》作者、氧樂多牙醫診所|趙哲暘院長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小樹醫師的爸媽加油站」|陳柏廷主治醫師
全台唯一!
從產前觀念迷思到產後康復調理
最完整的孕期前中後護理保健知識全收錄!
迎接新生命的事,讓我們來幫您!
你還在為穿不上產前的褲子煩惱嗎?
還是在等關節「自己復原」?
期盼疼痛跟不適症狀主動跟你說掰掰?
拒絕產後的骨盆歪斜,導致酸痛、發麻、長短腿、漏尿等棘手問題來敲門!
從喬骨盆到中醫整療,探討整骨、整脊、針灸、針刀等手法,
跟著專業中醫師帶你破解喬骨盆迷思,重塑產前體態,
告別各類疼痛,擁抱自信人生!
╲喬骨盆真相大公開╱
╲產後疼痛症狀與解法一次說給你聽╱
專業推薦
中華黃庭醫學會榮譽理事長、妙健堂中醫診所|李興明院長
台灣鳳陽門正骨醫學會理事長、瀚聲中醫診所|黃建魁院長
《實用居家漢方美容》作者、台灣顏面針灸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麗馨中醫診所|沈瑞斌院長
《一根吸管有氧治百病》作者、氧樂多牙醫診所|趙哲暘院長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小樹醫師的爸媽加油站」|陳柏廷主治醫師
全台唯一!
從產前觀念迷思到產後康復調理
最完整的孕期前中後護理保健知識全收錄!
迎接新生命的事,讓我們來幫您!
你還在為穿不上產前的褲子煩惱嗎?
還是在等關節「自己復原」?
期盼疼痛跟不適症狀主動跟你說掰掰?
拒絕產後的骨盆歪斜,導致酸痛、發麻、長短腿、漏尿等棘手問題來敲門!
從喬骨盆到中醫整療,探討整骨、整脊、針灸、針刀等手法,
跟著專業中醫師帶你破解喬骨盆迷思,重塑產前體態,
告別各類疼痛,擁抱自信人生!
╲喬骨盆真相大公開╱
╲產後疼痛症狀與解法一次說給你聽╱
作者簡介
林蔚喬
現任
台中市 悅憶源心中醫診所 院長
產後護理之家 特約中醫師
學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 中西醫雙主修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 醫師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中西整合醫療科 醫師
三峽恩主公醫院 中醫部 醫師
興趣是鑽研中醫還有乒乓球,在校時期為桌球校隊,因優異的運動天分而開啟中醫正骨之路。現為台中數家產後護理之家巡診中醫師及講師,專長為產後調理以及處理產後各種疑難雜症,是廣大網友及鄉民媽媽們非常推薦的產後喬骨盆中醫,在臨床上幫助過無數的媽咪恢復健康、脫離病痛,撰寫書籍希望能傳承自身所學及感悟,做中醫產後喬骨盆的第一先鋒,也希望幫助更多婦女能了解產後康復的知識與重要性!
柯莉文
現任
台中市 勝利中醫診所️ 院長
產後護理之家 特約中醫師
學經歷
長庚大學物理治療學系
中國醫藥大學 學士後中醫學系
三峽恩主公醫院 中醫部 醫師
韓國FACE美顏針 認證醫師
中醫師、物理治療師 雙執照
曾任長庚醫院物理治療師、骨科復健機構,因為追求更好的幫助患者復原,因緣際會下對中醫產生了濃厚興趣而成為了一名中醫師,並以此為志業。自己經歷懷孕生子的身體變化及復原過程,深感女性的偉大,希望以自身專業幫助每位媽媽儘早回復健康。鑽研中醫脈學多年,師承數位中醫脈學名家,專精產後調理、婦科、兒少體質調理、體質減重。現為台中數家產後護理之家巡診中醫師及講師。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從產前須知到產後調理,當今最完整的懷孕媽媽修復指南!
本書共分兩冊,本冊聚焦在媽媽們關心及當今流行的「喬骨盆」觀念與迷思講解,更詳細講述各種關節引起的產後症狀,結合中西醫觀點與中醫整復知識,提供媽媽們溫和有效的改善解方,緩解各類疼痛症狀。
書籍目錄
前言
I. 孕前你就該知道的事
脊椎骨盆概論
認識骨盆
認識脊椎
鼎鼎大名的「鬆弛素」
關節鬆弛都是「鬆弛素」惹的禍?
運動是最好的備孕方式
II. 孕期產後身體結構的變化
上半身-自律神經失調-肩膀僵硬惹得禍
頭暈、頭痛、眼睛乾澀、耳鳴
胸悶、呼吸不順,喉嚨卡卡,胃酸,消化不良
下半身-骨盆角度變化的影響
骨盆前傾
如何自我判斷為骨盆前傾
骨盆後傾
假胯寬
真胯與假胯
「假胯寬」成因
下交叉症候群
III. 中醫針傷科的拿手絕活
趨之若鶩的產後喬骨盆
狹義的產後喬骨盆
產後塑身衣的迷思
廣義的產後喬骨盆-全身關節修復
產後喬骨盆的迷思與陷阱
自我檢測假胯寬
觸診
孕前及產後體重差距
產後喬骨盆-黃金調理期
產後多久可以喬骨盆?
產後一定要喬骨盆嗎?
產後喬骨盆的加乘效果
喬骨盆的手法介紹與原理
整骨、整脊的風險大嗎?
整骨、整脊是治標不治本嗎?
中醫治療疼痛的秘器:針灸與針刀
IV. 產後常見傷科症狀個論
產後疼痛篇章-四肢關節
媽媽手
產後手指關節僵硬疼痛的真相
產後足跟痛與足底痛(足底筋膜炎)
產後膝蓋無力疼痛
產後疼痛篇章-上半部軀幹篇
產後肩背痛
產後肋骨痛
落枕
烏龜脖╱富貴包
膏肓痛
頭痛與頭風的迷思
產後疼痛篇章-軀幹下半篇
產後腰痛
減痛分娩注射後腰痛?
腰臀痛伴隨僵直感
腰痛預防與自我復健
尾椎痛╱尾骨痛
民俗療法 肛門內喬尾椎
產後恥骨痛
產後鼠蹊痛╱該邊痛
其他
高低肩與長短腳
產後漏尿╱產後排尿困難
推薦序/導讀/自序
前言
婦女在懷胎10月一直到生產分娩後,身體會歷經許多複雜的變化,產後的身體修復並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在月子中心休息一個月後就什麼都恢復了。在中醫的角度中,內在我們需要將耗氣傷血的部分補充調養,外在我們也應該透過整復及復健訓練來恢復我們原有健康的身體結構。內外的調養修復缺一不可,這也正是中醫所擅長的整體觀、全人觀照護。
在台灣,甚至在整個中華文化地區,一直以來都非常流行「產後喬骨盆」,是許多產婦升級成為媽媽後,會排入產後清單的一個行程,但到底產後為什麼要喬骨盆?喬骨盆的意義跟目的在哪?其實在許多媽媽的印象中,對於聽到「產後喬骨盆」幾乎都會有較狹義的認知反應,就是希望能將懷孕前的褲子穿上,讓自己的臀部可以縮小還原變美觀。但實際上產後喬骨盆的意義與目的遠多於這些根深蒂固的印象,廣義的產後喬骨盆處理的不只是美觀的問題,更多是恢復健康的目的。
產後喬骨盆在台灣一般人的認知上似乎並非是主流的西方醫學,比較像是傳統文化、習俗,甚至被視為產後必做的一個里程碑,有時候常常打打卡就了事了,但是身體產生了什麼變化卻渾然不知。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媽媽們聽到產後喬骨盆,第一反應與反射就是:
「生完褲子穿不上QQ」
「生完骨盆變大QQ」
「生完骨盆變鬆了QQ」
所以要藉由產後喬骨盆來縮小骨盆,褲子就能穿上了!然後接踵而來的就是一些似是而非的「鬆弛素」理論。為了產後能穿回褲子,產婦對於產後喬骨盆便趨之若鶩,這些都代表產後喬骨盆的文化已經深植人心,但你會發現網路或身邊產婦的經驗談中,有些人喬了會變小,有些人喬了似乎差異不大,喬了沒變小的人有些仍舊不明所以,乾脆再多換幾家去嘗試,但終究換來一樣的結果。
這些產後有關骨盆或是身材及健康的問題,一直以來都被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網路上對此類議題的討論總是眾說紛紜,甚至不乏一些道聽塗說或是危言聳聽的言論存在,但其實站在中醫師的角度,這些問題都能用中醫理論來一一破解,這也正是中醫的強項,本書接下來會揭開產後喬骨盆的神秘面紗,讓各位媽媽可以更了解自己的身體,在產後保養保健的路上可以獲得更多的幫助。
文章試閱
Chapter 1 孕前你就該知道的事
脊椎骨盆概論
認識骨盆
骨盆位於腰下臀區的結構範圍內,分別是由臀兩側的髖骨、臀後的薦骨與尾骨相連結構成。其中髖骨可再分為兩側的髂骨、前側的恥骨以及臀下的坐骨。薦骨是由5個薦椎融合而成。而尾骨是由3-5塊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
薦椎與兩側髂骨連結的地方我們稱作薦髂關節,兩側恥骨接合的地方有一塊纖維軟骨(結締組織)我們稱作恥骨聯合。
骨盆是屬於我們的中軸骨,骨與骨之間的關節連接非常的緊密穩固,有穩固的核心肌群以及中軸骨架才能提供我們的身軀以及四肢有良好的活動及運動表現。骨盆的關節有非常緻密且強韌的結締組織相連結,這些結締組織包含了我們所熟知的韌帶與肌腱。
骨盆強壯且穩定的結構支撐著我們的膀胱、子宮、陰道和直腸,並輔助它們正常工作。
而女性與男性的骨盆形狀在先天上有所不同,因女性骨盆是胎兒成長及陰道娩出時必經的骨性產道,其大小、形狀對分娩有直接影響,所以通常女性骨盆較男性骨盆寬而淺,有利於胎兒成長及娩出。但也正因骨盆較寬,會導致膝蓋向內夾的角度變大(Q角),若是加上肌力不足或是過度肥胖,造成無法支撐膝關節,隨之而來的就是膝蓋疼痛與退化的問題逐漸衍生。
在產後的媽媽身上經過10個月的孕期變化,骨盆關節的穩定性下降了,關節與關節之間的不穩定造就了恥骨聯合疼痛、尾骨痛、薦髂關節疼痛等常見症狀。而關節不穩定,在中醫正骨的觀念中容易產生旋轉錯位,亦會導致相關肌群負荷量上升而產生腰臀痛及其他功能性的問題產生。
另外這邊值得一提的是,薦椎與尾椎是脊椎的向下延伸,但其位置又處於骨盆腔中,人體的結構錯綜複雜,有時候分類上會以較簡單的方式做區別分開討論,但其實每個關節與關節之間都是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這也是為什麼中醫一直以來都是以全人治療為出發,脊椎與骨盆甚至與四肢關節的關係其實密不可分。
骨盆歪斜勢必會影響脊椎,脊椎曲線相對來說也是時時牽動著我們的骨盆整體結構。
認識脊椎
人類的脊椎,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龍骨」,就好比船艦的「龍骨」功能一樣,是人體最重要的承重結構,是從頭貫穿到尾支撐著我們整體的骨架,脊椎由上到下分別由7塊頸椎、12塊胸椎、5塊腰椎、5節融合成1塊的薦椎、還有一個退化後的尾椎組合而成,其中每一塊頸椎、胸椎,與腰椎之間都會有椎間盤所區隔。
椎間盤連接著相鄰兩個椎體,盤內富含彈性的膠狀物質,就像是氣墊或避震器一樣,可以緩衝脊柱的受力及衝擊以保護脊椎。
整條相連的脊椎中間會有一個中空的管道我們稱作「椎管」。椎管中容納著人體最重要的中樞神經系統,也就是我們的「脊髓」。脊髓會在每節脊椎的開口「椎間孔」穿出神經根,然後分布周身去控制我們的運動與感覺。穩定的脊椎結構可以保護我們的脊髓與神經根不受壓迫而正常運行。
椎間盤會因老化、外傷、長久姿勢不良、脊椎排列曲線改變等等各種原因造成過度的壓力後而形成椎間盤突出,突出至椎管或椎間孔,壓迫相鄰的脊髓或神經根導致各種疼痛及痠麻的症狀產生。而最常發生椎間盤突出的地方是在我們的頸椎與腰椎中,如果有手麻或腳麻的症狀就要特別注意了。
而脊椎排列曲線在孕期及產後會有相當大的改變,不穩定的結構,會讓肌肉負擔變得更大,進而產生各種疼痛與不適症狀。
鼎鼎大名的「鬆弛素」
相信許多媽咪對於「鬆弛素」這個名詞都略有所聞,正是因許多產後月子與身體修復的商品、課程或是廣告,都會以鬆弛素為出發來解釋孕期及產後的身體變化,那鬆弛素究竟是什麼呢?接著讓我們一探究竟!
這樣的荷爾蒙變化使整個懷孕過程中,能讓骨盆、子宮頸和子宮可以慢慢地擴大,使產婦能適應胎兒成長和分娩,及減少胎兒骨折風險,但相對就會導致骨盆等關節不穩定及肌肉負荷量上升的問題,進而引發各種疼痛。
而這些因鬆弛素作用而鬆掉的結締組織在產後恢復時間的研究資料上,顯示與鬆弛素分泌的濃度有關,鬆弛素的濃度一般在懷孕的前三個月開始增加,生產前後會分泌達到高峰值,而下降的時間平均是落在產後的半年左右,但其實這個數據只是平均而已,換句話說,有些人會更長,有些人會更短,與每個人的自身體質有很大的關係與差異,因人而異。而這邊值得一提的是,那些產後持續哺餵母乳的媽媽們,結締組織鬆弛的現象可能會持續延長直至斷奶後,這是因為哺乳時期,泌乳激素會抑制雌激素的製造,而缺乏雌激素會導致結締組織無法恢復原有的強韌度,延長關節的不穩定性。
關節鬆弛都是「鬆弛素」惹的禍?
在產後骨盆及關節整復的這個文化中,總是以鬆弛素這類荷爾蒙做為論點,用以當作產後關節鬆弛的主要依據,久而久之,各類廣告或是課程都將「鬆弛素」視為元凶,無疑是讓「鬆弛素」背了產後關節鬆弛最大的鍋。
但其實維持關節穩定度,除了會因「鬆弛素」導致韌帶鬆弛之外,「肌肉」也佔有非常重要的腳色。強健的肌肉可穩定支撐肢體和軀幹,來維持姿勢和穩固保護關節進行各種動作。
孕期媽咪的活動量及運動量相較孕前通常都會下降非常多,而休息及臥床時間也相對會上升許多,有些媽媽在孕期孕吐嚴重,食不下嚥,肌肉所需要的蛋白質等營養素攝入不足,種種原因都會導致媽咪的整體肌肉量下滑萎縮,更不用說那些從頭安胎到生的媽媽們了。萎縮無力的肌肉無法提供有效的肌力去穩固關節,亦會導致關節鬆弛而容易錯位,進而也會產生各種疼痛與症狀。
孕期鬆弛素上升、肌肉量下降,共同導致了產後關節不穩定的結果,但坊間總是讓鬆弛素背了那最大的鍋,其實在龐大產婦治療的臨床經驗下,我認為孕產婦整體肌肉量下滑才是關節變鬆弛的決定關鍵。因為臨床上你會發現,很多一直都有健身運動習慣的女性,孕前肌肉量就相當豐沛,甚至孕期還是會有適度的肌力訓練活動,這一類的婦女,你會發現她整個孕程幾乎都沒有痠痛的問題,產後的體態改變也相對較小,進行正骨手法、關節鬆動復位時,也能感受到關節仍相對穩固,治療後也不容易復發,好似鬆弛素都沒帶來影響一般,可見肌力對於關節鬆弛的影響甚遠甚大。
在同樣有鬆弛素的影響之下,相對無運動習慣的婦女在產後肌肉萎縮更多,導致關節鬆弛,這些有健身運動習慣的婦女仍保有穩固的關節。可見這個鍋的比例,肌肉萎縮理應是要比鬆弛素要背得多。
所以產後很多產婦常常會被置入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一直在等待鬆弛素的影響消失後,想說關節的穩定度就會自我復原了,等待的結果確實可能會迎來韌帶的修復緊縮,但萎縮的肌肉不靠運動是喚不回的,再怎麼等待仍是被各種疼痛與症狀圍繞,10月懷胎所流失的肌肉,也並不是這麼輕易就能在短時間就訓練回來,但你不訓練,它就一定不會回來。
而萎縮的肌肉除了無法穩定關節,你還會感到產後的肌肉使用上很快就疲乏了,更會因超荷的使用而產生各種腫脹發炎。更現實的是如果產後肌力恢復的速度跟不上你懷中的寶寶迅速成長的體重,更多的身體負荷就會產生更多的傷,也就是我在門診中常講的當媽媽照顧小孩的職業病。
運動是最好的備孕方式
現代生產的年齡逐漸高齡化,高齡生產的問題讓中醫備孕開始成為了話題。備孕到底是為了什麼?撇除那些有實質不孕問題的婦女,有些人是怕自己不易受孕,怕自己要安胎,覺得自己太虛或是希望自己產後不要消耗太多、不要老化太快。
如果你還沒懷孕看到這裡,我想以很多產婦過來人的經驗告訴你,最好的備孕方式就是運動!備孕的目的不外乎就是希望可以順順的度過孕期,然後在產後仍希望自己保有好的健康狀態育兒成長。
在中醫的觀念中,我們能非常確定的就是充足的肌肉量是一個氣血充足的代表,豐富而有彈性的肌肉能儲存許多氣血供孕期產後的使用與消耗,亦能增加脊椎骨盆關節的穩定度,減少孕期產後的各種疼痛問題。
如果你要問運動與服用中藥備孕的差異在哪裡?答案是它們都可以輔助補充氣血,但這些氣血始終要儲存到肌肉裡的,我常將身體的肌肉存量當作電池來比喻,運動可以逐漸加大身體電池容量並同時進行充電,而服用中藥調理一般來說還是以單純充電為主。
運動與服用中藥的共同好處是都有疏通並改善身體循環的效果。如果你真的很虛,電池很小顆,你再怎麼服用中藥充電也是一下就消耗完,雖然有服用還是總比沒服用好,至少就像個外接的行動電源在補充你的電力,但電力可能充不進你本身的電池裡,所以同時運動與服用中藥調理可能會是你最好的選擇。
多數人總是以吃中藥為首選,畢竟被動輕鬆又省時,取得來源簡單。運動什麼的,想到就累,流汗好麻煩,太陽好大,健身房好遠。但有多少產後疼痛纏身的媽媽們有多希望可以回到過去先把肌肉練好存起來放,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概念。
又或許會有媽媽想說,那不然產後再開始運動就好了啊?確實,亡羊補牢,猶時未晚,但真的還是一句過來人的經驗,多數人生完小孩沒有充足的後援,這時候才發現自己懷孕前可以運動的時間有多充裕,且這類肌肉過度萎縮的媽媽們除了產後需要強度更高與更多的運動時間修復身體,可能還要配合更多次的醫療介入。當然站在醫生的角度,我還是建議各位婦女產前產後都要維持運動習慣,缺一不可。
運動不但能增加氣血、改善循環、提升免疫力、減緩老化、還能穩固關節減少孕期產後疼痛,產後你會感謝孕前就有運動習慣的自己。
脊椎、骨盆與四肢關節在孕期中會因鬆弛素以及肌肉萎縮而鬆弛,進而造成各種疼痛無力的症狀,但比起鬆弛素對母體的影響,肌肉萎縮才是諸多症狀的主因,並且是可以自我掌控的因子,最好的備孕就是提前運動儲存肌肉,好的運動習慣比你吃藥打針求孕還有用,如果孕前就知道這些事而提早準備運動,那產後的疼痛與健康問題就可以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