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我不希望她因為自己是女孩而感到後悔:陪伴女兒建立內在力量的教養課

原文書名:女ソ子ズ生ネホギアシ、後悔ウサナウゑスゆろヘ


9786267691717我不希望她因為自己是女孩而感到後悔:陪伴女兒建立內在力量的教養課
  • 產品代碼:

    9786267691717
  • 系列名稱:

    Life Concept
  • 系列編號:

    1GZ714
  • 定價:

    420元
  • 作者:

    犬山紙子
  • 譯者:

    周雨?
  • 頁數:

    256頁
  • 開數:

    14.8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915
  • 出版日:

    20250915
  • 出版社:

    麥浩斯(城邦)
  • CIP:

    528.2
  • 市場分類:

    育兒,親子教育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健康生活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獻給每一位想守護女兒的你──寫給家長的教養指南
★收錄許多專家如性別研究先驅上野千鶴子、美容作家長田杏奈、兒童精神科醫師內田舞等人的見解,讓我們一起思考如何養育出自信又有力量的女孩!
★女性讀者可從中獲得許多因性別遇到的困難之建議與重要知識,讓成長過程少走冤枉路;男性讀者也能透過本書學習如何尊重女性、理解女性的處境
各界誠心推薦
小憩•宋怡慧•洪毓穗•洪仲清•許俐葳•盧郁佳•諶淑婷•簡嫚書
「親子關係、外貌焦慮、網路交友、性教育……」在養育女孩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令人擔心的問題,一起來思考該如何面對並跨越這些挑戰吧!
身為一名女性,人生中可能會有許多「若不是女性根本不會發生」的痛苦經歷,比如擔心遇到性騷擾或性暴力的緊張感、家庭重男輕女卻要求女兒承擔更多家務和照護責任的差別對待、因外貌或身材遭受過的壓力或嘲笑等。到養兒育女的時候,不免會希望自己的女兒不要因為「身為女孩」這個理由而被侷限了各種可能性,希望女兒能夠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和生活方式。然而,社會上關於性別的刻板印象無所不在,小孩又很容易受到社會和同儕影響,因此家長要儘量創造機會,讓孩子看見在他們身處的世界之外,還有各種不同的世界和價值觀。
由於孩子非常敏銳,他們會仔細的觀察大人之間的關係,看著父母的行為學習「成熟的女性、男性就該這樣做」,因此教導價值觀時不能僅透過語言,更需要身體力行、不斷的示範和實踐給孩子看。以家長通常難以啟齒的性教育為例,性教育不只是教導和性行為相關的知識,也包括教導孩子他們的喜好、厭惡應該被尊重,以及營造一個容易說「不」的環境。即使只是跟孩子嬉鬧搔癢,如果孩子說了「不要」,就要馬上停下來,孩子才會認知到自己的「不」是有力量的,家長尊重孩子的「不要」,最終可養成孩子日後說「不」時的自信,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意願,以及不要強迫別人,徵求同意的重要性。
本書彙整許多家長在養育女兒時面臨的疑問或擔憂,與各領域的專家進行討論並提出具體應對方式,例如在家庭進行性教育的時機與方式、如何提升網路時代對於隱私及個人資訊的保護意識、刻意接近未成年人欲進行線上性誘騙的手法與防範之道等。由於兒童本身就是社會中較為弱勢的存在,家長必須成為為我們的兒女勇敢發聲、開疆闢土的大人,而在守護孩子的同時,或許也是在擁抱和保護當年那個因痛苦而哭泣的自己。

作者簡介


姓名:犬山紙子
1981年生,插畫隨筆作家。曾任時尚雜誌編輯,後因照顧家人而離職,於2011年出版首本由部落格文章集結成冊的書籍。近期著作包括《或許,我真的想要孩子。》(私、子ジパ欲ウゆろパウホスゆ。╱平凡社)、《每對夫妻都有問題,每個問題都有解方》(エトサソ夫婦ズゾ問題ゎやベ、エトサソ問題ズゾ解決策ゎやペ╱扶桑社)、《本以為是建議,結果竟是詛咒。》(ヤЭдユЗろシ思ゲギヘ呪ゆクゲギ。╱ркь社)等。同時也活躍於電視評論與廣播主持領域。

2017年生下女兒。2018年,創立關注兒童虐待問題的組織「孩子的生命屬於孩子自己」,並透過群眾募資計畫 「孩子禮物」,為需要社會養護的孩童提供支援,同時致力於兒童虐待問題的防治與宣導。女兒可愛到讓她每天都無法抑制愛意,但也努力提醒自己要學會放手。因此,她透過與女性友人相聚、畫畫、吟詠俳句、閱讀與工作來調適自己。願所有孩子的權利都能被守護。

譯者簡介


姓名:周雨枏

生平無大志,唯食之所趨。

譯有《築地通的壽司全知識:一眼看懂江戶前壽司的旬、味與產地》、《壽司之神全技法:小野二郎的壽司聖經》、《日本料理職人必備基礎技能 完全圖解》、《懷石入門:京都四百年老舖瓢亭的茶事與懷石之道》等。

書籍目錄


前言
一起思考的專家們
第1章・我不希望她因為自己是女孩而感到後悔
養育孩子、尤其是女孩時的種種不安•身為女性至今走來的辛苦經歷•養育女孩時的不安╱傷痕累累的我們,該如何養育女兒?╱孩子的人生是孩子的。那我的人生,屬於誰?╱「我不能丟下這個孩子死去」的想法會持續到幾歲大?╱因為發聲,世界改變了╱我們在丈夫面前扮演什麼樣的妻子,孩子都看在眼裡╱我們擁有改變的力量╱說不出三個以上孩子朋友名字的父親
第2章・希望她不是活得「像女生」,而是「像自己」
在自己還帶著創傷的情況下,該如何保護女兒╱當周遭的人說「因為是女生」「因為是男生」時該怎麼辦?╱不讓孩子陷入男女有別的「理想職業」框架╱展示不同的價值觀給孩子看╱在教性別落差時,同時建立孩子的自信╱我們有自由選擇「性」與「生活方式」的權利╱不讓孩子被年齡框住、限制╱希望她成為能獨立「自己養活自己」的女孩?╱不要把自己的夢想投射在孩子身上╱不希望她在親密關係中被逼入絕境╱我們能對社會做的事
第3章・比起被強加的「美」,更希望她發現自己的美
從小就被外貌所困╱理解孩子想減肥的心理╱讚美外貌也可能造成負面影響╱當其他人評論孩子的外貌時,該如何保護她?╱青春期的孩子聽不進去「沒有必要在意外貌」的難題╱有問題的是將外貌標準強加於人的社會 ╱存在多元社群,各自擁有不同的美麗╱孩子說想整形時該怎麼辦╱飲食障礙的背後推手、發現覺察與康復之路╱孩子的飲食障礙與家長的應對方式╱家長必學:如何分享相關知識的方法╱強加美的標準於眾人之上的媒體之罪╱家長自己要擺脫根深蒂固的外貌主義
第4章・透過性教育,希望她懂得珍惜自己,也尊重他人
如何開始性教育 ╱具體該怎麼教?╱性教育的適齡與內容╱同意的重要性:說「不」不等於「討厭你」╱面對孩子遭遇性暴力時的應對方式╱自衛與憤怒,我們有生氣的權利╱青少女真實的性煩惱╱如何挑選好的婦產科╱地方婦產科難尋的問題╱更新對生理期的理解與態度╱爸爸與女兒的生理期
第5章・想保護孩子免於社群網路與網路的威脅
給孩子手機的標準是「學會遵守規則之後」╱如何給孩子手機——制定規則需結合實體與數位╱孩子很容易洩漏密碼與個人資訊╱家長必學:社群網路霸凌╱如何保護孩子不遭受網路上的性暴力╱線上性誘騙(Grooming)的危險性╱兒童傳送私密照性影像,要求傳送照片的人也可能是同學╱不要將孩子的照片上傳至社群網路——提升家長的資訊素養╱推薦的功能與App
第6章・希望無論是何種性向,你都能感受到被愛
性傾向並非只有絕對的兩極╱保持願不斷更新知識的心態,能營造出好溝通的氛圍╱孩子向你出櫃時不該說的話╱孩子出櫃後能讓孩子安心的話╱如何讓家庭成為一個安全的避風港
第7章・不希望她霸凌別人,也不希望她被霸凌
關於霸凌的基本認識:存在高風險群╱容易發生霸凌的年齡與形式╱為了避免霸凌,家長該做的事前教育╱為了不讓孩子成為霸凌者的家庭教育╱為了不讓孩子成為旁觀者,要教育孩子還有成為旁觀者之外的選擇╱當孩子遭到霸凌╱當孩子霸凌了別人╱創造低壓力的家庭環境:生氣的兩種替代方式╱提升孩子幸福程度的方法
第8章・想培養出面對逆境百折不撓的心理韌性
不評斷孩子,接受孩子說的話╱透過「再評估」,擺脫負面情緒的控制╱如何培養心靈的復原能力「心理韌性(Resilience)」╱對孩子大吼或反應過度之後該怎麼辦╱當我們對孩子的成功過度執著時及升學期間的照護方式╱什麼時候應該尋求身心科或心理諮商的幫助╱精神狀況不佳時,孩子會發出這些訊號╱如何說服孩子去心理諮商╱如何挑選好的心理諮商師╱其他可用資源:保健所或健康中心

推薦序/導讀/自序


「希望她不是活得『像女生』,而是『像自己』」這不是一本讓人愉快的書,卻是讀完直中核心,解開長年種種疑惑,感到暢快淋漓的書,書中每篇深刻反思都在讓我們每個人成為更好的人,這樣的覺醒何其重要。──小憩╱作家•人生觀察粉專主理人
守護女孩,讓女兒自信成長,擺脫性別束縛,無畏社會挑戰,活出自己。──洪毓穗╱晴耕雨讀小書院店主
「我不希望她因為自己是女孩而感到後悔」,在書裡面看到這句話,感觸頗多。因為我曾經面對過這樣的女孩,因為性別而受到自己親生父母的差別對待。女性處處受到社會制約,甚至有些女性還會特別制約女性,這讓女孩的自我認同相對艱難。
在情緒困擾上、在容貌焦慮上,女孩都面臨著更多的風險,甚至不敢成功。即使成功了,冒牌者症候群的狀況也更明顯。在我們文化中,也有明顯的厭女、仇女的現象存在。
父母對於女孩成長的困境,並未充分意識,這也導致了父母經常高估女孩的心理健康。換言之,如果父母本身根本搞不清楚女孩所面臨的成長困境,甚至有可能父母本身就是女孩最艱難的困境之一。欣見女孩的困境能夠過專書整理,這能幫助女孩完成自我認同,並且溫柔接納自己。──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如果在成長過程中,能有這樣的書就太好了。身為一個女孩,活著到底有多不容易呢,這本書殘酷地為我們再次認知了這個事實,但同時,也夾帶著強大的信念與智慧,為有著類似擔憂的人們,做一個女孩的引路人。──許俐葳╱小說家
談論負面身體意象、父母情緒護理、霸凌對策等,精采引人入勝。──盧郁佳╱作家
你可能覺得這是一本焦慮母親的育兒筆記,但我讀到的是集聚各方智慧與力量的社會革命,願每個孩子都能掙脫性別枷鎖與結構性困境,活出「我很好」的人生。──諶淑婷╱文字工作者

文章試閱


◆不讓孩子陷入男女有別的「理想職業」框架

小孩子是非常容易受到影響的存在。
在電視或影片中,經常可見男性擔任領導者,女性擔任輔助者的架構,這種偏頗的情況是否會灌輸女孩既定印象,阻礙她們未來發展的展望呢?

長田:女性研究人員出現時,不知為何總是被稱為「理工女」。相反地,幼兒保育員或照護人員等與照護相關的職業的女性占比則較多。而這些照護勞動的平均薪資偏低,這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我認為,在感受到社會存在偏頗或扭曲的現象時,很重要的是必須一一指出問題,例如做出「怎麼都是男性啊?」之類的發言。好比說,我會和孩子一起玩抓錯遊戲。例如,在看新聞報導內閣改組或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的成員時,通常會看到一整排年長的男性,這時我就會比較大聲地吐槽。看到情報節目 也幾乎都是女性助理配男性主播的組合,我就會說「聽說國外不是這樣喔,瑞典人看到還覺得很驚訝呢」。

前一陣子發生了一件讓我非常震驚的事。我和孩子一起看一部有舞妓出現的作品,因為我喜歡日本文化,所以覺得和服很漂亮,以相當正面的態度去觀影。但是,女兒卻說「這是童工吧」、「這是侵犯人權耶。把這些年紀這麼小的孩子集中在一起,強迫她們去只有男人在喝酒的場合不是很奇怪嗎?」於是我就回答她:「妳說得很對」。孩子的視角反而讓我學到了一課,我真的感到非常驕傲。

另外,我製作了許多貼紙上面印有性暴力受害者中心和家庭暴力諮詢電話專線的特殊簡碼,並四處分送。孩子看到我在晚餐後將貼紙裝入信封寄出,問我「這是什麼?」,我就解釋「這是發生這種事時可以打的電話號碼,社會上有很多受害者」。結果就是,孩子知道了有這些地方可以提供諮詢。

犬山:由此可見家長自己學習性別議題、聽演講,或是參與幫助性暴力受害者的活動等展現這些行動給孩子看的重要性。口頭上的說明固然重要,但家長的實際行動所傳達的力量更大。

身為藝人,同時也是育有三女之母的SHELLY也分享了她的想法:

SHELLY:我認為為了他人努力是非常好的事。所以,異性戀者應當要談論關於LGBTQ+的議題,男性也應該要討論關於女性的議題。由非當事人來發聲這件事非常重要。

我所想像的未來當事人是我的女兒,所以我絕對不希望她有相同的遭遇,不希望她在相同的環境下感受到相同的焦躁不安。即使三十年後情況仍未改變,我也希望留下我曾努力過的證明。所以,就算只是為了自己將來可以說嘴,我也會繼續努力下去。

如果我不是女生,我今天也許就不會成為藝人,而是成為律師或科學家吧。我小學四年級前就讀美國學校時,曾說過「我要成為美國第一位女性總統」。當時的環境是容許我說出這種話的環境。而在進入日本的學校後,我從未說過甚至想過要當首相,因為我壓根不認為自己能做到。

日本很讓我驚訝的一點,就是女孩和男孩將來的夢想是有別的。女孩的排行榜上是「保育員」、「護理師」,男孩則是「足球選手」、「棒球選手」。那是誰營造了這種讓孩子不得不如此主張的氛圍呢?就是大人。

孩提時代明明就是孩子們充滿好奇想諸多嘗試的時期,我很懷疑她們最大的夢想真的就是照顧別人嗎?我還隱約記得自己小時候也曾感到有點不太對勁。美國有個著名的實驗,他們請幼稚園的孩子畫「醫生」、「消防員」、「護理師」,結果大家畫的果然都是醫生=男、消防員=男、護理師=女,這正是因為身邊缺乏其他榜樣之故。


◆讚美外貌也可能造成負面影響

我也曾遇到過學齡前兒童直截了當地評論他人外貌的情況。「まま的媽媽為什麼這麼胖?」「那位老師是禿頭耶」等等,孩子們講話非常直接。即使家長再怎麼注意,孩子還是會從社會或觀看的影片中吸收這些價值觀。我不僅不希望自己的女兒受到傷害,也希望她不要成為傷害別人的一方。身為家長,我們能說些什麼呢?

此外,我也覺得很多大人會在稱讚時提及孩子的外貌。

吉野:這世上不存在一句話能解決所有問題的萬靈丹。當孩子說出令人嚇一跳的話時,我覺得有必要了解情況。好比說可以問看看「妳為什麼會這樣想?」。

孩子說「我想減肥」時,就問「妳為什麼想減肥?」。之前有位粉絲告訴我,她就讀幼兒園的女兒說「我想減肥」,她問女兒「為什麼這麼說?」,結果發現原因是「因為幼兒園的老師會稱讚瘦的孩子,我也想被老師稱讚,所以想要減肥」。例如老師會說「まま,妳的腿真的很細很漂亮呢」。所以,我想傳達一點:其實我們本來就不該對別人的體型或容貌品頭論足。

這個原則不僅是針對小孩,例如,我們有時也會對著電視上的藝人說「這個胖子又來上節目了」。或者看到身材豐腴的人在星巴克喝星冰樂,就說「就是因為喝那種東西才會胖」。即使不是針對孩子的言行,孩子也會因為暴露在這種價值觀之下,而認為「我必須瘦下來」。

犬山:老師可能沒有惡意,覺得「我只是在稱讚孩子而已啊」,這種情況現在仍然很常見。我認為稱讚孩子自己選擇的髮型或服裝等等是好事,但我希望大家能徹底避免去評論臉蛋或體型等孩子自己無法控制的事物。

並不是不嘲笑孩子就沒關係了。稱讚也會讓孩子認為「我必須瘦下來」,而且也會讓他們學到「那樣用外貌去評斷別人是沒問題的」這種錯誤的觀念。家長和老師這一代的人,首先要審視存在於自己內心的外貌主義。

此外,我也希望社會能不再流行「孩子胖,就代表家長沒有管好孩子」這種想法。

◆同意的重要性:說「不」不等於「討厭你」

我們是否覺得自己的「不」有力量呢?

為了讓孩子學到「重視同意的概念,也要讓對方取得自己的同意」,就必須要讓孩子體會到自己的「不」有力量,並且尊重對方的「不」。

SHELLY:為了教導女兒們「你的『不』是有力量的」,我絕對不會讓她們說兩次「不要」,而且我也教她們「人家說一次『不要』就要立刻停下來」。

舉例來說,跟小孩子玩時,有時會搔癢對吧?即使只是這樣跟孩子嬉鬧,如果孩子說了「不要」,我也絕對會立刻停下來。如果孩子覺得「我說了『不要』,大人卻不住手」,他們就會認為自己的「不」沒有力量。

家長尊重孩子的「不要」,最終可養成孩子日後說「不」時的自信。

我們現在正在孩子心中種下一個種子,讓他們將來能察覺到:「連我父母抱我的時候都會徵求同意,這個人是怎麼回事?」

我年輕的時候,不太敢對男生說「不」,因為我覺得「如果在這裡說不,對方會以為我討厭他」。所以,我想培育出女兒們的溝通能力——告訴她們,「不」不等於「討厭」。我希望透過賦予孩子用言語表達「我真的很喜歡你,但現在我不想做這件事」的溝通能力來保護孩子。

接下來,我們來聽聽婦產科專科醫師稻葉可奈子怎麼說:

稻葉:從小時候起,不僅是在性方面,即使是和朋友玩耍時,我也想教導孩子不要因為「我邀請別人玩,但那個人拒絕了我」,所以就覺得「那個人一定討厭我」。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想做這件事和不想做這件事的時候,有想玩和不想玩這個遊戲的時候。

回到最基本的層面,我認為目前在日本,性行為前必須先確實取得同意這項最大的前提,尚未得到普及。

關於性同意,我也很推薦大家去看一個用泡茶來比喻,非常淺顯易懂的影片「Tea Consent」。
• 就算你泡了茶,但要不要喝由對方決定。
• 即使對方一開始說要喝,中途也可以改變主意,如果中途對方說「不」,你就必須尊重對方的意願。
• 在對方沒有意識的時候不能泡茶,即使一開始對方表示要喝,如果中途失去意識,當然也不能強迫對方喝。

影片中傳達的就是這些內容。重要的是,教導孩子不要強迫不願意的人,並清楚表達自己的意願。

御手洗:孩子們比我們大人想像的更仔細地觀察著大人之間的關係。例如,在雙親家庭中,如果其中一方強烈地責罵另一方,或表現出輕蔑的態度,孩子就會直接接收這種權力不平衡的觀念。然後,他們有時會將這種不平衡的關係套用在自己身上。這就成為了他們「我可以強烈指責我的伴侶」或「即使伴侶說了重話,我也必須忍耐」的觀念來源。

孩子們對溝通中的每一個細節都非常敏感,所以我認為家長平時展現出能夠對不合理的事情說「不」,並且,他們的「不」會受到尊重的樣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這真的很難做到,那麼當和孩子獨處時,告訴孩子「其實說『不』是應該被尊重的」、「你可以說『不』喔」,我想這也是一種方法。

人們常認為性同意只適用於性行為,但事實上,它與日常生活是緊密相連的。例如,和朋友去吃午餐時,即使「其實不想吃義大利麵,但因為對方想吃,所以就想說配合對方」,這些事件一旦累積久了,會讓孩子越來越難說「不」。

性教育不只是教導和性行為相關的知識,也包括平時就教導孩子,他們的喜好、厭惡應該被尊重,以及營造一個容易說「不」的環境。

所以,例如當孩子有了交往對象並向你傾訴時,告訴他們「就算是面對交往對象,不喜歡的事情也可以說『不』」、「如果對交往對象感到任何不對勁的地方,或有難以啟齒的事情,隨時都可以來跟我商量喔」。這樣的互動,也是性教育的一部分。

犬山:我覺得,家長在學習的同時,一邊對孩子展現出這種態度,是相當重要的。首先,伴侶之間要能夠互相說「不」,並且即使被說「不」也不會不高興,展現出互相尊重的樣子。

告訴孩子:「說『不』不代表我討厭你」、「你可以說『不』。我不會因為你說『不』就不高興,我會尊重你的意見,也不會因為你說『不』就討厭你。」家長可以做的事情非常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