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居家傷口照護指南

原文書名:


9786269855131居家傷口照護指南
  • 產品代碼:

    9786269855131
  • 系列名稱:

    健康世界叢書
  • 系列編號:

    255
  • 定價:

    320元
  • 作者:

    鄭乃禎
  • 頁數:

    144頁
  • 開數:

    15x21x0.93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317
  • 出版日:

    20250317
  • 出版社:

    健康世界有限公司
  • CIP:

    416.14
  • 市場分類:

    健康保健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健康生活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你的傷口,值得更好的照護!
當皮膚受傷時,身體會啟動一系列複雜的修復機制,讓組織恢復健康。但如果處理不當,傷口可能無法順利癒合,甚至導致感染、慢性傷口,影響生活品質。
本書透過科學實證與臨床經驗,介紹不同類型的傷口照護方式,幫助讀者學會正確傷口知識與護理技巧,避免錯誤處理導致延遲癒合,讓傷口修復更快、更安全。

本書內容重點
★皮膚結構與傷口癒合的原理
★常見急性與慢性傷口的處理方式
★傷口護理的常見誤區與迷思破解
★如何促進傷口癒合,避免留下疤痕

作者簡介


鄭乃禎

現職
台大醫學院外科教授
台大醫院整形外科主任
台灣傷口照護學會理事長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工程學研究所博士
國立台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學士
經歷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外科研究員
美國史丹福大學及芝加哥大學訪問學者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專為病人、家屬與專業人士打造的傷口照護寶典

書籍目錄


推薦序 ──吳明賢
推薦序 ──陳晉興
前 言 ──鄭乃禎

壹•皮膚結構與傷口認識
第一章 皮膚結構與傷口的癒合過程
第二章 傷口的評估與治療原則
第三章 傷口感染的預防與治療
第四章 疤痕的預防與治療

貳•常見急性傷口的處理
第五章 切割傷、擦傷、刺傷
第六章 手術傷口
第七章 燒燙傷

?•常見慢性傷口的處理
第八章 糖尿病足潰瘍
第九章 下肢血管性潰瘍
第十章 壓傷(褥瘡)

肆•傷口癒合的促進
第十一章 營養與傷口癒合
第十二章 傷口護理的注意事項
第十三章 常見傷口護理產品
第十四章 先進傷口治療方式

推薦序/導讀/自序


推薦序

傷口是每個人幾乎都會面臨的醫療問題,尤其在老年人口與慢性疾病患者不斷增加的情況下,難以癒合的慢性傷口問題日益嚴重。慢性傷口的高盛行率使傷口照護需求迅速增加。若缺乏適當的照護,不僅會讓患者遭受更多痛苦,更可能因併發症導致傷口惡化,進一步增加醫療體系、家庭及整個社會的負擔。因此推廣傷口照護新知有其重要性,而在醫學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如何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大眾易於理解並實踐的內容,是醫學專家肩負的重要使命與挑戰。

台大醫學院鄭乃禎教授目前擔任台大醫院整形外科主任及台灣傷口照護學會理事長,以深厚的學術造詣與豐富的臨床經驗,在傷口醫學領域貢獻卓著。他不僅在學術界享有崇高聲望,更是許多患者心中最值得信賴的醫師。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鄭教授見證了許多患者因對傷口照護的認知不足或錯誤觀念,而導致本可預防的傷口問題變得更為複雜和嚴重。為了普及正確的傷口照護知識,鄭教授將多年累積的專業經驗融會貫通,撰寫成《居家傷口照護指南》一書。

本書涵蓋傷口處理的基本原則,針對不同類型的傷口提供了詳細的實用指導,包括濕性敷料的使用、預防感染技巧及危險訊號的辨識等,為民眾提供了一本既簡單明瞭又科學實用的操作手冊。

鄭教授多年來專注於傷口照護與再生醫學的研究,在困難傷口治療與新型診斷技術應用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他的學術成果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對傷口癒合機制及細胞治療的應用進行深入探討。他因此於2024年榮獲國家新創獎的肯定,更帶領台灣在國際傷口醫學領域嶄露頭角。不僅如此,鄭教授作為台灣傷口照護學會理事長,一向致力於推廣傷口知識分享與技術交流。

令人敬佩的是,鄭教授在書中展現的不僅是精湛的專業能力,還包含了對患者深切的關懷與強烈的使命感。他以平易近人的語言,將複雜的醫學概念轉化為易懂的內容,使讀者即便沒有醫學背景,也能輕鬆掌握實用技巧,提升社會對傷口照護的重視與能力。

我深信《居家傷口照護指南》的出版將對推廣正確的傷口照護觀念產生深遠影響。不僅能幫助患者及其家屬有效處理日常傷口問題,也能成為醫護人員的重要參考工具。我誠摯推薦這本書,並向鄭乃禎教授為推動全民健康所做的貢獻致以敬意。期待本書能為每一位讀者帶來知識與力量,助力健康人生的每一步。

吳明賢
台大醫院院長

文章試閱


第一章 皮膚結構與傷口的癒合過程
皮膚是身體「最大的器官」,約佔體重的16%,新生兒皮膚的總面積約為0.4至0.5平方公尺,成人則可達到約1.6平方公尺,相當於一張榻榻米。表面看似僅是覆蓋一層薄皮,實則其結構與功能相當複雜。
皮膚如同一道堅固的城牆,是抵禦外來有害物質的第一道防線。同時,皮膚具備感覺、調節體溫、吸收、分泌、排泄、新陳代謝以及免疫調節等多種功能,協助身體維持內部的恆定狀態。此外,皮膚也是身體與外界互動的重要器官,通過觸覺、壓覺、痛覺、溫度覺等感知周圍環境的變化並做出即時反應。不僅如此,皮膚的色澤和質地也能反映體內的健康狀況,甚至提示潛在的疾病或身體異常。
不同性別、人種及身體部位的皮膚厚度皆不盡相同。例如:男性的皮膚比女性厚;黑人皮膚比白人厚。以身體部位來說,眼瞼的皮膚最薄,而手掌和腳底的皮膚則是全身最厚的,擁有最強的保護功能。

皮膚的結構
皮膚主要由三層結構組成,分別為表皮層、真皮層和皮下組織層(圖1-1)。每一層都具備獨特功能,彼此間協同合作以保護我們的身體。
一、表皮
表皮層是皮膚最薄的部分,表皮的最外層是由扁平的角質細胞堆疊而成,形成多層的板狀結構。這些細胞內充滿了一種稱之為角質蛋白的物質,這種蛋白質對皮膚具有保護作用,能抵禦外界損傷。角質細胞外則被脂質包覆,角質細胞和脂質猶如城牆的磚塊和水泥,共同構建出堅固的屏障,既能抵抗物理及化學性傷害,防止微生物和異物入侵,還可以防止體內的水分流失。
二、真皮
真皮層是皮膚的第二層,位於表皮層的下方,是皮膚結構中最厚的一層,佔表皮與真皮加總厚度的90%。真皮層不僅提供支撐結構,更是許多重要生理功能的關鍵所在。真皮層由多種不同的組織和細胞組成,這些組織和細胞共同賦予皮膚彈性、強度以及感知功能。真皮層的結構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
1.乳突層
位於真皮層的最上層,由富含纖維的結締組織構成,內含微小的血管和末梢神經。乳突層的血管負責為表皮層提供營養和氧氣,同時帶走代謝廢物;而末梢神經則讓我們能夠感知溫度、疼痛和觸覺等外部刺激。
2.網狀層
這層結構較為緻密,由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交織組成,使皮膚具有彈性和強韌性。網狀層的膠原纖維是真皮層主要的支持結構,讓皮膚不容易撕裂或損傷;而彈性纖維則賦予皮膚彈性,如果彈性纖維受損,皮膚會出現下垂或鬆弛現象。此外,網狀層還包含皮膚的附屬構造,如毛囊,負責生成頭髮;汗腺,透過分泌汗液來調節體溫,並協助維持體內環境的恆定;皮脂腺,負責分泌皮脂,若分泌過多且伴隨感染則會引起痤瘡,俗稱「青春痘」。
三、皮下組織
皮下組織是皮膚的最深層,主要由脂肪組成,這層組織的主要功能是作為身體的緩衝區,吸收外界的撞擊,從而保護內部器官。此外,皮下組織可儲存能量,並且幫助保溫,以維持體溫的穩定。
傷口的癒合過程
當我們的皮膚受傷時,身體會立即啟動一系列錯綜複雜的過程來修復損傷的組織,然而一旦有不利於傷口癒合的因素出現,這一癒合的過程可能會中斷,導致傷口無法順利癒合。傷口癒合過程通常可以三個階段:發炎期、增生期以及重塑期,各階段並非獨立進行,過程常會重疊並相互影響。
一、發炎期
在傷口形成時,皮膚立即進入發炎階段,此時,身體的首要反應是迅速止血。血管會收縮以減少出血,並促使血小板聚集在傷口處,形成血栓。這個血栓如同一個臨時的塞子,有效堵住傷口防止進一步出血,同時形成保護屏障,阻擋細菌和其他有害物質入侵。
隨後,在傷口形成後的數小時至數天內,身體會派出白血球和其他免疫細胞到達傷口處,清除細菌和受損組織。同時,發炎反應會導致傷口周圍的區域紅腫、發熱和疼痛,這些現象都是正常的癒合過程,並為下一階段做好準備。
二、增生期
這個階段通常開始於受傷後的第2至3天,並可持續約數週。在此期間,身體開始積極修復受損的組織。新的血管開始在傷口內形成,這一過程稱為血管新生。同時,纖維母細胞會生成膠原蛋白等物質,這些物質有助於填補傷口。
此外,傷口表面會生成一層新的角質細胞,逐漸覆蓋並封閉傷口。增生階段的主要目的是重新建立受損皮膚和組織結構,促使傷口逐漸閉合,並恢復其原有的功能。
三、重塑期
約在受傷後的第8天,傷口進入最後的癒合階段,這一階段通常持續4至6個月。在這個階段,傷口中不規則的膠原蛋白不斷地被分解,並逐漸被更穩定、有序的膠原蛋白所取代,直到受傷後的第21天,膠原蛋白的囤積量達到巔峰,並進入平衡穩定的狀態。儘管外觀上傷口已經癒合,但事實上有疤痕組織的生成,皮膚無法完全恢復至受傷前的狀態。
傷口癒合是一個多階段的過程,從最初的止血到最終的組織修復,展現了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透過深入了解這些階段,我們可以更有效地照護傷口,促進癒合過程的順利進行。

傷口的癒合方式
當我們受傷時,無論是手術後的傷口、擦傷,還是更嚴重的外傷,了解傷口的癒合方式,方能給予適當的傷口照護,亦能避免感染或其他併發症的發生。接下來,我們將介紹四種常見的傷口癒合方式,幫助大家更清楚了解不同類型的傷口如何進行照護,以達到最佳的癒合效果。
一、初級癒合(Primary Healing)
這種癒合方式通常適用於乾淨的手術傷口或撕裂傷,並在受傷後的12小時內透過外科縫合技術進行修補。這類初級癒合的傷口經過精確縫合和有效止血後,癒合速度較快,且疤痕較小。
二、延遲初級癒合(Delayed Primary Healing)
倘若傷口已經受到感染或污染,例如:被動物咬傷的傷口,一般不會馬上進行縫合,以避免傷口內部產生膿瘍。此類傷口通常會先觀察3到5天,確保感染已被控制或減輕,在確認感染不嚴重的情況下,再進行外科手術縫合。
三、次級癒合(Secondary Healing)
這種傷口是讓它自行慢慢癒合的型態,例如較為嚴重的擦傷就屬於此類。當傷口深入損傷到整層真皮時,一種名為「肌成纖維細胞」的細胞會發揮作用。這些細胞具有類似肌肉的特性,能夠促進傷口收縮,並生成肉芽組織,使傷口面積逐步縮小。然而,這種自然癒合的方式往往伴隨著一定的代價,即容易形成較明顯的疤痕。
四、部分真皮層損傷之癒合(Healing of Partial-Thickness Wound)
這類傷口較淺,僅損及部分真皮層,通常不會生成大量的肉芽組織,癒合過程主要透過表皮細胞的移行,逐漸覆蓋傷口表面。由於創傷面損傷較淺,因此疤痕較少,且癒合後的外觀通常較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