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最幸福的育兒術:活用NLP,教出正向、自律好孩子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9865408817系列名稱:
婦幼館系列編號:
174定價:
300元作者:
丹妮拉•布利坎譯者:
李友君頁數:
224頁開數:
14.8x21x1.4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20330出版日:
20220330出版社:
世茂出版有限公司CIP:
428.8市場分類:
育兒,親子教育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健康生活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NLP是神經語言程式學的縮寫
「NLP溝通術」則是為了令溝通更圓滑,而運用在商務、學校及醫院的一種溝通技巧
想教養出更棒的孩子,根本之道就在親子間的溝通!
實踐NLP技巧後,親子間的關係就會奇蹟似的改善!
★了解孩子的表象系統,溝通起來就會更順暢!
ヾ視覺型人
•特徵……說話時經常比手畫腳,重視色彩與形狀等視覺性資訊,表達時只說一個大概,還會突然岔開話題。
•溝通方式……檢選色彩和形狀等用詞來表達,好讓孩子容易從描述中得知實物的模樣。
ゝ聽覺型人
•特徵……說話時多會把手放在耳邊或嘴角上,會按事情發生順序來說明,用詞重視邏輯。
•溝通方式……先統整清楚再開口,只要在孩子所用語句中加入關鍵字,就能順利對話。
ゞ感覺型人
•特徵……說話時手掌心會面向自己或是觸碰身體,語調緩慢。
溝通方式……在孩子回答前耐心等待,提出問題時只要加上「感覺」之類的問句,就能擁有良好的溝通效果。
德國公認首屈一指的親子NLP教養專家、心理治療師
從NLP中歸納出幸福育兒八大技巧,針對各式育兒問題詳盡提出實用建議!
幸福育兒的八大技巧:
(一) 了解孩子與生俱來的資源──相信孩子擁有的資源,輔助孩子,讓他能保有成長的空間。
(二) 找出孩子具備的「表象系統」──表像系統是指一個人在溝通時優先使用的器官,可分為視覺、聽覺和感覺。了解並尊重孩子的表象系統,留意哪種溝通途徑適用於現狀,可讓溝通順利進行。
(三) 致力賦予有效的「激勵」──用能夠讓孩子想像美好結果的正向激勵與孩子對話,這樣就能清楚看見孩子的行動變得主動進取。
(四) 式著定下育兒的「目標」──自己的目標可以自行控制。在腦中設想今後真正想要實現的目標,試著思考如何靠自己的力量來達成目的。
(五) 找出行為背後必然存在的「正向意圖」──任何行為背後都有正向意圖,別把焦點放在行為上,要時常探尋行為背後的正向意圖,輔助孩子找出更好的解決方法來滿足其正向意圖。
(六) 學會建立了解孩子世界的「親和感」──先從「傾聽」孩子說話做起,進而認可孩子的世界,積極利用「回溯」「映現」「呼應」三大技巧。
(七) 透過「設心錨」來因應壓力──弄清楚造成壓力的主因,尋找自己可以掌控的事物,然後再面對壓力,探尋斷絕惡性循環的方法。
(八) 藉由「模仿」成為理想的父母──把自己的理想形象具體呈現在自身外貌上,並實際仿效。可選擇是要延續自己父母的作法再傳承給孩子,還是要就此根絕。
善用這些簡單的觀念,就讓父母能更理解孩子、建立嶄新的親子關係,與孩子一起優遊自在地成長!
零失控、零碎念,改變思維和立場就能開心育兒,輕鬆無負擔!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Antonia親子工作室負責人 王麗芳
暢銷作家、千樹成林創辦人 李崇建
台灣親子共學團創辦人 郭駿武
育兒顧問、大樹老師 趙崇甫
親職教育講師 魏瑋志(澤爸)
(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誠摯推薦
※本書為《活用NLP,平心靜氣教出好孩子》之改版
NLP是神經語言程式學的縮寫
「NLP溝通術」則是為了令溝通更圓滑,而運用在商務、學校及醫院的一種溝通技巧
想教養出更棒的孩子,根本之道就在親子間的溝通!
實踐NLP技巧後,親子間的關係就會奇蹟似的改善!
★了解孩子的表象系統,溝通起來就會更順暢!
ヾ視覺型人
•特徵……說話時經常比手畫腳,重視色彩與形狀等視覺性資訊,表達時只說一個大概,還會突然岔開話題。
•溝通方式……檢選色彩和形狀等用詞來表達,好讓孩子容易從描述中得知實物的模樣。
ゝ聽覺型人
•特徵……說話時多會把手放在耳邊或嘴角上,會按事情發生順序來說明,用詞重視邏輯。
•溝通方式……先統整清楚再開口,只要在孩子所用語句中加入關鍵字,就能順利對話。
ゞ感覺型人
•特徵……說話時手掌心會面向自己或是觸碰身體,語調緩慢。
溝通方式……在孩子回答前耐心等待,提出問題時只要加上「感覺」之類的問句,就能擁有良好的溝通效果。
德國公認首屈一指的親子NLP教養專家、心理治療師
從NLP中歸納出幸福育兒八大技巧,針對各式育兒問題詳盡提出實用建議!
幸福育兒的八大技巧:
(一) 了解孩子與生俱來的資源──相信孩子擁有的資源,輔助孩子,讓他能保有成長的空間。
(二) 找出孩子具備的「表象系統」──表像系統是指一個人在溝通時優先使用的器官,可分為視覺、聽覺和感覺。了解並尊重孩子的表象系統,留意哪種溝通途徑適用於現狀,可讓溝通順利進行。
(三) 致力賦予有效的「激勵」──用能夠讓孩子想像美好結果的正向激勵與孩子對話,這樣就能清楚看見孩子的行動變得主動進取。
(四) 式著定下育兒的「目標」──自己的目標可以自行控制。在腦中設想今後真正想要實現的目標,試著思考如何靠自己的力量來達成目的。
(五) 找出行為背後必然存在的「正向意圖」──任何行為背後都有正向意圖,別把焦點放在行為上,要時常探尋行為背後的正向意圖,輔助孩子找出更好的解決方法來滿足其正向意圖。
(六) 學會建立了解孩子世界的「親和感」──先從「傾聽」孩子說話做起,進而認可孩子的世界,積極利用「回溯」「映現」「呼應」三大技巧。
(七) 透過「設心錨」來因應壓力──弄清楚造成壓力的主因,尋找自己可以掌控的事物,然後再面對壓力,探尋斷絕惡性循環的方法。
(八) 藉由「模仿」成為理想的父母──把自己的理想形象具體呈現在自身外貌上,並實際仿效。可選擇是要延續自己父母的作法再傳承給孩子,還是要就此根絕。
善用這些簡單的觀念,就讓父母能更理解孩子、建立嶄新的親子關係,與孩子一起優遊自在地成長!
零失控、零碎念,改變思維和立場就能開心育兒,輕鬆無負擔!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Antonia親子工作室負責人 王麗芳
暢銷作家、千樹成林創辦人 李崇建
台灣親子共學團創辦人 郭駿武
育兒顧問、大樹老師 趙崇甫
親職教育講師 魏瑋志(澤爸)
(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誠摯推薦
※本書為《活用NLP,平心靜氣教出好孩子》之改版
作者簡介
丹妮拉•布利坎
德國NLP研究所法人代表,臨床心理學家,具備20年心理治療師經驗,並撰寫許多書籍探討如何將NLP領域應用在教育及家庭生活。
作者本身也育有兩個孩子,她的書籍和講座內容中的實用價值皆備受公認。
譯者簡介
李友君
畢業於元智大學企管系,平時熱愛閱讀,喜歡吸收知識,
深信最理想的學習方式是寓教於樂。
希望能透過自己微薄的力量,促使更多人體會到學問的奧妙之處。
現為日翻中譯者,譯有《圖解不再嫌惡統計學》等作品。
電子信箱:yaruo@xuite.net
相關作者簡介
監修者簡介
堀井惠
NLP研究所法人代表,將NLP技術迅速從美國引進到日本,運用NLP進行訓練、心理輔導、顧問諮詢,其成就在國內外皆獲公認。主要訓練對象不僅侷限在商務、教育及醫療現場,亦遍及眾多個人及法人團體。另著有多本NLP相關作品。
書籍目錄
推薦序
前言
序章 育兒最要緊的事
在某個星期天晚上
育兒是件樂事,還是件苦差事?
何謂NLP?
利用NLP教育我家小孩
第1章 信任的力量促進孩子成長
※NLP技巧之1※ 了解孩子與生俱來的「資源」
孩子具備的能力
何謂替孩子的成長「預留空間」?
思考如何在輔助孩子時預留空間
孩子的資源
父母的資源
父母的世界,孩子的世界
進入孩子的世界
作業 ヾ了解孩子的資源及長處
ゝ了解自身的資源及長處
第2章 孩子的表現態度決定了能否開啟他的心扉
※NLP技巧之2※ 找出孩子具備的「表象系統」
每個孩子的感受方式大不相同
何謂表象系統?
了解三種表象系統
了解孩子的表象系統
作業 ヾ了解自己和伴侶的表象系統,以及孩子的表象系統是什麼
第3章 正向言詞是激發孩子幹勁的關鍵
※NLP技巧之3※ 努力提供有效的「激勵」
孩子憑自身幹勁成長
有些話能讓人想像出好的結果
何謂正向激勵和負向激勵?
父母傾向於負向激勵
作業 ヾ養成正向激勵的習慣
第4章 把焦點鎖定在目標上就能解決問題
※NLP技巧之4※ 定下育兒的「目標」
在出現問題時……
何謂目標
願望與目標的差異
定個目標看看
管教的目標
作業 ヾ認清自己的目標
第5章 看透孩子的意圖,就會明白他行為的真意
※NLP技巧之5※ 找出行為背後必然存在的「正面意圖」
何謂正面意圖?
找出孩子的正面意圖
將焦點著重在意圖而非行為
「妳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找出新方法解決問題的好幫手
作業 ヾ了解孩子的正面意圖
第6章 包容的態度是構築親子間信賴關係的關鍵
※NLP技巧之6※ 努力建立「親和感」來了解孩子的世界
父母如何把想說的話傳達給孩子
如何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
通往孩童世界的鑰匙
建立親和感的三大技巧
耐心傾聽,誠懇聆聽
「妳……」的訊息和「我……」的訊息
會議家家酒
作業 ヾ學習傳達「我……」的訊息
第7章 善用壓力管理減輕育兒壓力
※NLP技巧之7※ 透過「設心錨」來因應壓力
什麼是育兒壓力?
減低壓力的兩大訣竅
斷絕壓力的惡性循環
看事情的角度
何謂設心錨?
設心錨以減輕壓力
連孩子也會感覺到壓力
作業 ヾ找出適合自己的設心錨方法
第8章 父母輕鬆自在,孩子天天開心
※NLP技巧之8※ 藉由「模仿」成為理想父母
什麼是好父母?
以「模仿」貼近所憧憬的人
模仿練習
不管在什麼時代,父母都是孩子的榜樣
管教的規範
父母是孩子的輔助者
作業 ヾ回顧自己如何模仿父母
ゝ找出新的榜樣
終章 發掘出衍生差異的變化
德國讀者來函感言
NLP基本術語索引
結尾
推薦序/導讀/自序
本書是譯自德國心理學家丹妮拉•布利坎女士所寫的的《媽媽!我才受不了妳呢!》(Nerv nicht so, Mama!)一書,並經日本研究所監修後編纂成日文版。這本育兒指南在德國一出版即獲得廣大迴響,這次為了將本書引介給各位讀者,書中還增加了許多改寫過的實例,以使內容更淺顯易懂。
丹妮拉女士身為德國研究所法人代表,每天積極投入教育訓練、心理諮商和寫作的工作,在盛行的德國,被公認為首屈一指的專家。私底下,她則是位兩個小孩的母親,也和大家一樣在試誤學習中努力養兒育女。
本書是丹妮拉女士站在訓練員及母親的雙重立場下所寫成的結晶,彙集許多富有實用價值的建議,有助於改善育兒問題及增進親子關係。
「為什麼我家小孩就是做不到?」
「為什麼孩子就是不聽話?」
「我管教的方式錯了嗎?」
想必這樣的挫敗感一定讓許多人在養兒育女時身心俱疲吧!假如只需改變一下思維和立場就能開心育兒,實現原本輕鬆無負擔的目標,那該有多好呢?親手栽培世上獨一無二的孩子,這份喜悅是只有各位才能獲得的至寶。
想教養出更棒的孩子,根本之道就在於親子間的溝通。
我們認為各位應該善用丹妮拉女士在本書中所提倡的各種觀念,提升自己與孩子間的溝通能力,把育兒變成一件歡欣雀躍的事。如此一來,在此之前等待著大家的,一定是跟各位一樣,眼中閃爍著光輝,帶著燦爛笑容的孩子。
文章試閱
看透孩子的意圖,就會明白他行為的真意
※NLP技巧之5※
找出行為背後必然存在的「正向意圖」
何謂正向意圖?
這是我女兒珊朵拉三歲時發生的事。那時她喜歡清理洗手台,每天都洗得很起勁,而在她清完之後,洗手台會沾滿泡沫,地板也弄得到處都是水,到頭來我還得再重洗一次。儘管珊朵拉做得非常開心,不過要說到我對這件事的反應,則是依當天的心情而有所變化。假如這天我心情好,就會誇獎她,但若是在我疲倦或是心情不佳時,就會心不甘情不願地收拾殘局。當我把這厭煩的情緒毫不保留地告訴珊朵拉之後,她露出了難過的表情。
NLP當中有一個前提是:「所有人的行為背後都有正向意圖。」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即使乍看之下像是負面行為,但當事人之所以採取這項行動,卻是因為它能夠帶來某種好處。
這裡有兩個重點。第一個重點在於正向意圖和行為不一定相同,而第二個重點則在於我們所有的行為都是以正向意圖為基礎。依照這些要訣,我們也能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待孩子令人頭大的問題行為,而不希望事情演變成這樣的父母,則會自然而然地發現自己該採取哪種措施才恰當。
找出孩子的正向意圖
假如只就珊朵拉的行為來看,會覺得她把洗手台沾滿泡沫,又把地板弄得到處都是水,是一件給母親添麻煩、令人傷腦筋的行為。但她「想幫媽媽做家事」的心意卻是正向的,屬於正向意圖。若是我只注意到珊朵拉的行為失當而斥責她,她就會逐漸打消「想要幫忙」的念頭。自從我發現到這一點後,我對她說話時就不再針對行為,而是著墨在她的正向意圖上,即使在疲倦時也誇獎她所做的事,極力表達感謝的心意。後來珊朵拉的表情就變得自豪起來,想成為更厲害的小幫手,遇到其他的事情也會主動說要來幫忙。
這並不代表父母要誇獎孩子大聲吵鬧、造成旁人困擾的行為,但孩子真是為了造成旁人困擾才大聲說話的嗎?孩子大聲說話的行為背後其實具備某種正向意圖,也許是想引起父母注意,也許是想沉浸在周圍的注目之下,想必還有的孩子是要討大家歡心。另外,正向意圖雖然也會依情況而不同,但可以確定的是,大聲說話的行為中確實包含了孩子的正向意圖和正向思考。
大人眼中總是只看得到浮現在孩子表面上的行為,因而會責備吵鬧的孩子「給我安靜一點」,呵斥敲敲打打的孩子「別再敲了」。然而解決問題的捷徑並不在於遏止孩子的行為,而是要一併考量孩子的正向意圖後再加以勸告。
認可孩子的正向意圖不但能夠解決問題,孩子也會因「父母認可自己,了解自己」而感到安心,進而培養出自尊心,最後就能幫助孩子健全成長。
同樣在珊朵拉三歲時,她每天早上都會自己換衣服。由於那時下一個孩子已經出生,所以她會獨力換衣服真是幫了我很大的忙。珊朵拉喜歡鮮豔的顏色和大塊的花紋,會選擇大花紋襯衫再搭配花樣相同的裙子或褲子,造型十分大膽。每當周圍的大人一看到她穿成這樣去幼稚園,就會笑她打扮得很奇怪,批評她沒有美感。所以在她挑選洋裝時,我都得努力忍著不要插嘴干預。
但這時珊朵拉的正向意圖在於「自立」,想必她會覺得「我已經長大囉!我要讓媽媽看看我多厲害」吧?因此,為了顧及珊朵拉的感受,我並沒有插嘴干預她該選什麼衣服。當衣著不合氣候要少穿或多穿,或是造型搭配太過怪異時,我就會建議她:「這件雖然也不錯,但那件不是比較棒嗎?」重點在於不要否定她的美感,而是要在認可其選擇的前提下提出其他的方案。如果我硬要大力推薦其他衣服,就形同摘掉她自立的幼苗,或許反而會害她不敢一個人換衣服。
將焦點著重在意圖而非行為
就如先前所言,人的行為必然具有正向意圖。父母不是要針對孩子的行為有所反應,而是應該表示自己理解潛藏在行為中的正向意圖後再對症下藥。
父母在認可孩子的正向意圖後,他就會感到喜悅,敞開心扉去接納父母。最後親子間的互動就會更深入,更能建立良好的關係。
如果父母老把孩子外在的行為掛在嘴邊批評,孩子就會覺得父母完全不了解自己。若要形諸言語來表達孩子的心聲,他說不定會抱怨:「不過是一點小事,幹嘛要氣成這樣?媽媽一點也不懂我。」這種不滿在日積月累之後,孩子就會封閉心靈,親子間的信賴關係也建立不起來,甚至還會進一步助長孩子的不良行為。
有些思春期的孩子會扒竊店裡陳設的商品。潛藏在扒竊這項行為的正向意圖究竟是什麼?我們又能從中獲得什麼訊息呢?
或許是加入某個小團體之前要先試膽,或許是零用錢不夠,卻想得到和朋友一樣的東西,或是心底正懷著苦惱,在無意識間想引起別人的注意。當扒竊的事情敗露之後,想當然爾,父母會責備、懲罰和怒罵孩子,但這卻是針對「扒竊」這項行為來教訓子女。若父母把注意力轉向潛藏在背後的正向意圖,就會改變對孩子說話的用詞和應對措施吧?
近來青少年犯罪已成為社會問題。這些少年打從一出生就是壞孩子嗎?還是因為一個不起眼的原因而導致他們誤入歧途呢?或許他們犯罪的契機就在於沒人注意到他們隱藏在行動背後的真實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