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藥完美配對調理法:名醫教你對症調養消百病

原文書名:


9789865719845中藥完美配對調理法:名醫教你對症調養消百病
  • 產品代碼:

    9789865719845
  • 系列名稱:

    都會健康館Health
  • 系列編號:

    91
  • 定價:

    350元
  • 作者:

    紀清/王桂茂
  • 頁數:

    208頁
  • 開數:

    17x23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160707
  • 出版日:

    20160707
  • 出版社:

    大都會文化
  • CIP:

    414.6
  • 市場分類:

    健康保健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健康生活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圖文並茂清楚說明中藥配對,讓人可以輕鬆學會中藥調理法,從日常保健中就可達到緩解病痛,調理身體平衡的功效。

推薦人
張永勳
中國醫藥大學中國藥學暨中藥資源學系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藥局顧問
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碩士
美國伊利諾大學生藥學系博士

中藥配對效果加倍,君臣佐使相輔相成!
辨症、識藥、配藥,圖解說明簡單三步驟,
日常保健五臟排毒、消積化食六腑清淨!

中藥配對,功效加倍
中醫開藥配伍有「君、臣、佐、使」之說,每一藥味都有其獨特的作用,一般家庭中藥調養,可以從最重要的兩味或幾味藥入手學習、使用,這樣更能了解中藥配伍的具體作用和意義。本書圖文並茂,內容豐富,深入淺出,彩色印刷精美,對各種中藥藥對調理法,都有詳細介紹。不但對一般民眾、初學者,有很好參考價值,對年輕中醫師也有很大之幫助。
中國醫藥大學中國藥學暨中藥資源學系 張永勳教授◎專業推薦

中醫治病、調養講究辨證論治,對症下藥,不僅講究治,更講究養,治養結合才是使用中藥的精髓。中醫認為人的五臟六腑互相關聯,所以有時治療一個部位的疾病,配合一些補益其他部位的中藥效果會更好,會發揮出1+1>2的作用。
中藥配伍不僅可以多管齊下,還能標本兼治,達到加乘的效果。本書配合圖片清楚說明辨症、識藥、配藥,三步驟教你簡易的中藥配對,讓你可以準確地辨別藥物的作用,從而掌握藥性並正確用藥。使用中藥配伍治病,緩解病痛,調理身體平衡,五臟六腑無負擔!

目錄
推薦序╱張永勳
前言

第一章 中藥辨證搭配,功效加倍
任何一種病都是多種「作用力」的結果
中藥配伍使用起到1+1>2的作用
配伍仍然離不開最基本的四性五味
酸、苦、甘、辛、鹹,五味中藥補五臟

第二章 常見消化系統疾病中藥配伍――吃好、消化好,身體才能好
感冒等疾病初期導致的食慾不振
夏季炎熱引起的食慾不振
肝鬱傷胃引起的食慾不振
久病體虛引起的胃氣不足,消化不良
胃熱上逆引起的嘔吐
宿食寒涼導致的腹痛
胃虛引起的嘔吐
大腸濕熱引起的慢性腹瀉
飲食過度引起的胃熱、痰多
胃熱傷陰引起的打嗝
脾虛氣陷引起的胃下垂
脾胃氣虛引起的乏力
肝脾不和引起的腸鳴、腹瀉
腎陰不足引起的習慣性便祕
長期暴食引起的胃熱、胃脹
消化功能減弱引起的大便乾燥

第三章 常見呼吸系統疾病中藥配伍—―讓我們健康自由地呼吸
風熱引起的高熱不退
肺熱引起的咳嗽
肝火犯肺引起的煩躁、咳嗽
外感引起的胸悶、咳嗽
久病引起的咳嗽、哮喘
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
陰虛內熱引起的長期低熱
肺虛引起的哮喘
陰陽失調引起的發熱
肺胃蘊熱引起的急性扁桃腺炎
風熱引起的咽喉腫痛
肺腎陰虛引起的乾咳
肺腎陰虛引起的肺結核
肺熱引起的肺炎
燥邪侵肺引起的痰多
哮喘、支氣管炎引起的氣急
濕邪引起的咳痰
扁桃腺炎引起的咽喉腫痛

第四章 常見心神類疾病中藥配伍――神清氣爽,身體自然好
血瘀引起的煩躁
心火旺盛引起的心煩、失眠
各種熱病引起的心煩、失眠
心陰不足引起的多夢
心血不足引起的心煩、失眠
肝腎不足引起的失眠、心悸
心腎不交引起的頭暈、心悸
心陽虛引起的心動過緩、心悸
心脾兩虛引起的心悸
肝鬱氣滯引起的心神不安、精神恍惚
肝氣鬱結引起的頭暈
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頭痛
肺燥引起的心緒不寧、胸悶
老年人健忘、記憶力減退

第五章 頭面部疾病中藥配伍――頭面清爽,一身輕鬆
腎虛引起的耳鳴、耳聾
脾氣虛弱引起的口舌生瘡
上火引起的牙齦腫痛、出血
濕熱引起的口臭
肝腎虛弱引起的老眼昏花
上火引起的面紅目赤
上火引起的口腔潰瘍
風寒引起的偏頭痛
瘀血引起的偏頭痛
上火引起的痤瘡

第六章 心臟、血液類疾病中藥配伍――解決煩「心」事
失血引起的貧血
氣滯血瘀引起的心絞痛
心絞痛引起的悶痛
冠心病引起的胸悶
冠心病引起的胸痛
血瘀引起的胸脅痛
風濕性心臟病引起的胸痛痛
陰陽兩虛引起的心動過速或心律不整
血小板偏少
冠心病引起的心悸、失眠

第七章 肝膽類疾病中藥配伍――清肝利膽,一身輕鬆
膽結石
肝硬化
肝硬化導致的腹水
肝鬱血瘀引起的脂肪肝
肝蘊濕熱引起的慢性肝炎
肝火亢盛引起的胸脅疼痛
脾腎虧虛引起的肝血虛
肝鬱引起的肝臟腫塊

第八章 泌尿系統疾病中藥配伍――輕鬆解決難言之隱
慢性腎炎引起的水腫
尿道感染引起的腰痛
急慢性腎炎引起的下肢水腫
慢性腎炎
腎陽不足引起的小便不利

第九章 四肢關節疾病中藥配伍――四肢爽快,精神百倍
風濕性關節炎
熱邪引起的關節腫痛
血瘀引起的腰膝酸痛
腎虛內寒引起的類風濕關節炎
風寒濕痺引起的關節痛
關節腔積液引起的關節腫痛
第十章 慢性病中藥配伍――慢性病就得三分治七分養
糖尿病
糖尿病兼肥胖症
糖尿病併發足病
高血壓
高血壓引起的頭暈目眩
高血壓引起的頭痛
高血壓引起的各種水腫
高血壓、動脈硬化引起的頭痛
高血脂

第十一章 男女疾病中藥配伍――輕鬆解決各種難言之隱
腎虛不固引起的月經失調
月經遲來、經量少
月經量偏少
血熱型月經過多
濕熱引起的急慢性盆腔炎
月經伴有血塊
寒濕引起的月經量過多或同時經痛
氣滯血瘀引起的經痛
脾虛引起的經期過長或閉經
內分泌功能失調引起的閉經
白帶異常、關節酸重
白帶異味或白帶過多
崩漏、帶下病
經期乳房脹痛
肝腎虧虛引起的男子不育
下焦濕熱引起的攝護腺炎
產後體虛
更年期症候群
精關不固引起的遺精、陽痿

第十二章 其他常見病症中藥配伍――小病不求醫,在家輕鬆解決
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
流行性感冒
各種虛證引起的自汗、盜汗
老年人體虛易病
毒蟲叮咬
蕁麻疹
外傷骨折
過勞傷陰引起的發熱
濕熱引起的濕疹
寒濕壅滯引起的水腫

第十三章 小兒常見症病的中藥配伍――寶寶小病不求醫
小兒流涎
小兒多動症
小兒鵝口瘡
小兒夜啼
水痘
小兒便祕
小兒厭食
小兒咳喘、氣短
小兒食積
小兒腹瀉
小兒感冒發熱
小兒汗症

前 言

中醫治病、調養講究辨證論治。
許多疾病的病因並非簡單的一種,每種病因都有其最對症的中藥。
中藥治病,不僅講究治,更講究養,所以治養結合才是使用中藥的精髓。
中醫認為人的五臟六腑是互相關聯的,有時候治療一個部位的疾病,配合一些補益其他部位的中藥效果會更好。
一些對症的中藥,放在一起使用,藥效會更強,發揮1+1>2的作用。
一些中藥的藥效很好,卻有一定的毒性,但是搭配其他中藥卻可以降低,甚至是消除毒性又不影響藥效。
所以我們看中醫的時候往往開出的是許多中藥組成的藥方,而不是單味中藥。中醫開藥配伍,有「君臣佐使」之說,每一味藥都有其獨特的作用。
家庭中藥調養,我們可以從最重要的兩味或者幾味藥入手學習、使用,這樣就能更了解中藥配伍的具體作用和意義。
中藥配對,功效加倍。

內文試閱
第一章 中藥辨證搭配,功效加倍

配伍仍然離不開最基本的四性五味
所謂四性,是從陰陽擴展出來的中藥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其中寒、涼屬陰,溫、熱屬陽。《黃帝內經》中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說法,即四性為調節陰陽寒熱平衡的基本原則,熱病用寒藥,寒病用熱藥。
五味的本義是指藥物的真實滋味,由於藥物「入口則知味,入腹則知性」,因此,古人將藥物的滋味與作用聯繫起來,並用滋味來解釋藥物的作用,形成了五味理論。藥性的五味,是指藥物有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有些藥物還具有淡味或澀味,因而實際上不止五種。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種滋味,所以仍然稱為五味。

寒、熱、溫、涼,中藥的四性
溫熱性質的中藥
具有溫裡散寒、暖肝散結、補火助陽、溫陽利水、溫經通絡、引火歸原、回陽救逆等作用,主要用於寒證或功能減退的症候。如乾薑、當歸、何首烏、熟地黃、大棗、龍眼肉、鹿茸、海馬等。
寒涼性質的中藥
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滋陰除蒸、瀉熱通便、清熱利水、清熱化痰、清心開竅、涼肝息風等作用,主要用於熱證或功能亢進性疾病。如桑葉、葛根、金銀花、綠豆、梔子、蒲公英、板藍根等。
平性的中藥
藥性平和,多為滋補藥,用於體質衰弱或寒涼、不適應溫熱性質中藥者。如黨參、太子參、靈芝、蜂蜜、阿膠、甘草、枸杞子等。

酸、苦、甘、辛、鹹,五味中藥補五臟
酸味藥
酸,「能收、能澀」,即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一般來講,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的藥物多具有酸味。酸味藥多用於治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腸滑、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崩帶不止等症。如五味子固表止汗,烏梅斂肺止咳,五倍子澀腸止瀉,山茱萸澀精止遺,赤石脂固崩止帶等。
苦味藥
苦,「 能洩、能燥、能堅」,即具有清瀉火熱、洩降氣逆、通洩大便、燥濕、堅陰(瀉火存陰)等作用。一般來講,清熱瀉火、下氣平喘、降逆止嘔、通利大便、清熱燥濕、苦溫燥濕、瀉火存陰的藥物多具有苦味。苦味藥多用於治熱證、火證、喘咳、嘔惡、便祕、濕證、陰虛火旺等,如黃芩、梔子清熱瀉火,杏仁、葶藶子降氣平喘,半夏、陳皮降逆止嘔,大黃、枳實瀉熱通便,龍膽、黃連清熱燥濕,蒼朮、厚朴苦溫燥濕,知母、黃柏瀉火存陰等。
甘味藥
甘,「 能補、能和、能緩」,即具有補益、和中、調和藥性和緩急止痛的作用,一般來講,滋養補虛、調和藥性及止痛的藥物多具有甘味。甘味藥多用於正氣虛弱、身體諸痛及調和藥性、中毒解救等幾個方面,如人參大補元氣,熟地黃滋補精血,飴糖緩急止痛,甘草調和藥性並解藥食中毒等。
辛味藥
辛,「 能散能行」,即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一般來講,解表藥、行氣藥、活血藥多具辛味。因此,辛味藥多用於治表證及氣血阻滯之證,如紫蘇葉發散風寒,木香行氣除脹,川芎活血化瘀等。具有芳香氣味的辛味藥,除有能散、能行的特點之外,還具有芳香辟穢、芳香化濕、醒脾開胃、芳香開竅等作用。


第二章 常見消化系統疾病中藥配伍――吃好、消化好,身體才能好

夏季炎熱引起的食欲不振
夏天氣溫高,人們出汗多、飲水多,胃酸被沖淡,消化液分泌相對減少,導致消化功能減弱,容易讓人產生不想吃飯的感覺。再加上人們夏天喜喝冷飲來消暑解渴,但冷飲會刺激腸胃道,更容易導致食慾不振。所以在夏季防暑防熱的同時,也應適當調整飲食減輕腸胃負擔。

藿香+佩蘭 健脾胃,清肺化痰

藿香味辛,性微溫,歸脾、胃、肺經。具有祛暑解表、化濕和胃、辟穢祛濕等功效。用於食慾不振、濕濁中阻、脘痞嘔吐、暑濕倦怠、腹痛吐瀉等症。
佩蘭味辛,性平,歸脾、胃、肺經。具有宣濕化濁、醒脾開胃、發表解暑等功效。用於食慾不振、濕濁中阻、脘痞嘔惡、口中甜膩、口臭、多涎、暑濕表證、頭脹胸悶等症。
兩者搭配,藿香驅暑熱、和脾胃、解表,佩蘭化濕濁、祛胃中穢濁陳腐戾氣。兩藥合用的作用非常好,可祛除中焦濕氣、振奮脾胃陽氣、化濕辟穢、醒脾開胃。

對症調養方
藿香佩蘭飲
食材:藿香5克,佩蘭5克,白荳蔻仁2克,生薑2片。
做法:加水煎煮,沸騰後約10分鐘即可關火。
用法:取汁代茶飲。


第三章 常見呼吸系統疾病中藥配伍――讓我們健康自由地呼吸

風熱引起的高熱不退
高熱對於人們來說並不陌生,相反,幾乎每個人都有過高熱的經歷,額頭滾燙、頭暈目眩,嚴重時不僅渾身疼痛,甚至意識模糊、抽搐。通常,一旦出現高熱不退的症狀,就應立即送往醫院救治,因為體溫太高很容易造成腦部受損及脫水,尤其是高熱不退。另外也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以下藥方,達到退熱的效果。

荊芥穗+薄荷+柴胡+防風 疏散宣通,和解退熱

荊芥穗味辛,性微溫,歸肺、肝經。具有解表散風、透疹、消瘡等功效。用於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等症。
薄荷味辛,性涼,歸肺、肝經。具有宣散風熱、清頭目、透疹等功效。用於風熱感冒、風溫初起、頭痛、目赤、喉痺、口瘡、風疹、麻疹、胸脅脹悶等症。
柴胡味苦,性微寒,歸肝、膽經。具有和解表裡、疏肝、昇陽等功效。用於感冒發熱、寒熱往來、胸脅脹痛、不孕、月經失調、子宮脫垂、脫肛、眼部發黑等症。
防風味辛、甘,性溫,歸膀胱、肝、脾經。具有解表祛風、勝濕、止痙、止瀉等功效。用於感冒頭痛、風疹搔癢、破傷風、產後體虛、脾胃不適、風濕痺痛等症。
荊芥穗具有輕揚之性,疏散風邪之力較強。薄荷疏散風熱,利咽喉。柴胡和解透表退熱。防風疏風解表。諸藥微溫不燥,輕揚透達,雖發汗但不峻汗,無傷陰助燥之弊。

對症調養方
退熱湯
食材:荊芥穗3克,薄荷4克,柴胡3克,防風5克。
做法: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去渣取汁服用。
用法:每日1劑。


第四章 常見心神類疾病中藥配伍――神清氣爽,身體自然好

血瘀引起的煩躁
中醫認為人有不同的體質,其中血瘀即血液運行不暢,大多是因為情緒長期抑鬱,或者久居寒冷地區,臟腑功能失調所導致的。血瘀不僅能影響人的健康,還會使人的情緒發生改變,如變得煩躁、不安等,需要通過散瘀活血的藥方來加以治療。

桃仁+地龍 化瘀通絡,活血定志

桃仁味苦、甘,性平,歸心、肝、大腸經。具有活血祛瘀、潤腸通便等功效。用於心煩意亂、腸燥便祕、胃部不適、經閉、經痛等症。
地龍味鹹,性寒,歸肝、脾、膀胱經。具有安神、定驚、清熱、通絡、平喘、利尿等功效。用於煩躁、高熱神昏、驚癇抽搐、關節痺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肺熱喘咳、尿少水腫、高血壓等症。
桃仁祛瘀通經脈,治蓄血欲狂。地龍行瘀通經,清熱定驚。兩藥合用,相得益彰,增化瘀通經、活血定誌之功。

對症調養方
桃仁地龍乾燉湯
食材:桃仁5克,地龍(乾,煨蔥、鹽)7克,豬瘦肉100克,大棗2枚,陳皮5克,薑片、鹽各適量。
做法:除鹽外所有食材洗淨下鍋,同燉2小時左右至肉熟透,最後放鹽調味即可。
用法:隨量食用。


第五章 頭面部疾病中藥配伍――頭面清爽,一身輕鬆

腎虛引起的耳鳴、耳聾
腎虛被公認為「百病之源」。中醫理論認為,「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有些人常感到腰酸腿痛,四肢無力,稍微一累就氣喘吁吁,甚至會出現耳鳴、耳聾等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此時應以補心養腎為治療原則,慢慢調養,病症就會逐漸改善。

石菖蒲+骨碎補 交通心腎,開竅聰耳

石菖蒲味辛、苦,性溫,歸心、胃經。具有化濕開胃、開竅豁痰、醒神益智等功效。用於鼻塞不通、脘痞不飢、噤口痢、健忘、耳聾等症。
骨碎補味苦,性溫,歸腎、肝經。具有補腎強骨、續傷止痛等功效。用於耳鳴耳聾、腎虛腰痛、牙齒鬆動、跌撲閃挫、筋骨折傷、白癜風等症。
石菖蒲化痰開竅通心氣,善治耳鳴。骨碎補活血補腎,「主骨中毒氣」。臨床觀察認為骨碎補有防治鏈黴素耳毒性反應的作用。「腎開竅於耳,腎和則能辨五音」。兩藥合用,相輔相成,有交通心腎、開耳竅聰耳的功效。

對症調養方
菖蒲骨碎補湯
食材:石菖蒲、骨碎補各10克。
做法:將以上兩味藥材洗淨,水煎去渣,取汁即可。
用法:日煎1劑,早、晚分服。



作者簡介


紀清
上海市中醫醫院主任醫師,推拿科主任,針灸推拿學教研室主任,碩士生導師。畢業於上海中醫學院,上海中醫藥學會推拿分會委員、上海市康復醫學會中西醫結合康復專業委員會委員。擅長中醫綜合療法治療肩頸腰腿痛、骨關節炎、中風、顏面神經麻痺、頭痛、斜頸、腹瀉、遺尿及慢性疲勞症候群等病症。

王桂茂
畢業於上海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專業,獲博士學位。副主任醫師.上海中醫藥大學講師。上海市中醫藥學會推拿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中醫醫院針灸推拿學教研室教學幹事。已主持、參與多項臨床與教學課題,發表核心期刊論文十餘篇。

行銷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