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關於長期照顧,三十、四十、五十歲最應該關心的九件事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9869283526系列名稱:
藍學堂系列編號:
BWBB040定價:
320元作者:
商業周刊頁數:
208頁開數:
14.8x21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160324出版日:
20160324出版社:
商業周刊CIP:
略市場分類:
健康保健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健康生活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老並不可怕,重點是做好準備
一本陪你以及父母,做好預防的實用指南
「長照只有少數老人家需要。」、「我還年輕,不用擔心失智、失能會發生在我身上。」…這些都是離譜的錯誤觀念!
老,是一個即使你不想面對,也會到來的現實,不管是父母、或是自己,只有提早做準備,才能因應。台灣高齡化時代來臨,30、40、50世代該如何面對?「長期照顧」是什麼?為什麼要關心這個議題?
根據調查,超過九成受訪者認同未來可能面臨長期照顧需求,其中七成五不會主動搜尋長照資訊,且六成受訪者認為自己不需要、也不做任何準備。
別以為現在自己年紀還輕、父母的身體也健康硬朗,就完全沒有必要了解長期照顧這個議題,其實以下議題已經逼近眼前:
1. 人口急速老化,扶老比大幅攀升
2. 年齡越大,失能失智問題日益嚴重
3. 一旦需要長期照顧,平均時間約七•三年
4. 失能後須有人照顧,花費成為不可承受的重
5. 照顧人手嚴重短缺,外籍看護緩不濟急
6. 失能,不再只是老年人專利
7. 在危機來臨之前,預先做好因應措施
8. 自助人助,先從自己做起
本書提出面對長照危機,三世代該具體準備的九件事,更建議三十、四十、五十歲世代積極因應:
◎三十歲預作準備:8個觀點建立警覺性、培養正確長照認知。
◎四十歲善用政府資源:長輩萬一倒下,如何挑選長照機構?
◎五十歲要會自救:教你聰明買長照險、沒買也能自救的絕招。
本書披露實際面臨的現實和狀況,提出最實用的建議與協助。從建立基礎觀念到著手預作規畫,帶你檢視政府資源、評估三大長照類保險,以實用案例提供認識長期照顧的新角度,教你做出正確的選擇和決定!
談長期照顧不用太沉重,越早準備越輕鬆,未來就不難面對了。
本書目錄
推薦序 人生最後一本旅行指南 沈政男
推薦序 台灣社會安全的一塊重要拼圖 蔡誾誾
十個快問快答,搞懂長期照顧
Part1三十歲預做準備
三十歲的你,別以為用不上
八個理由告訴你了解長照有多重要
第一件事╱關心時間銀行:健康時當志工儲存時數,老了再提領
在高齡化及少子化的雙重壓力下,人口快速老化的大海嘯難以避免,要有效減輕龐大照顧負擔,在年輕時儲存志工時數,等年老再提領的「時間銀行」,成為助人自助最佳途徑。
第二件事╱關心遠距照顧:二十四小時雲端監控,在家就能管理健康
家裡就可以通過數據的監測了解身體及疾病狀況,透過遠距照顧,就像是個駐家的二十四小時看護,隨時待命為你做好健康管理,透過數據的分析與判讀,由專業醫療團隊提供最佳的健康醫療諮詢建議。
Part2四十歲善用政府資源
四十歲的你,擔心長輩萬一倒下
靜、問、思、議四口絕,助你一臂之力
第三件事╱關心居家服務:讓照顧者得以喘息的服務
家中一旦有長輩失能或失智時,當事人痛苦,負有照顧重擔的人也很辛苦。而政府提供的「喘息服務」,就是提供辛苦的家庭照顧者,一個可以暫時喘息與休息的機會。
第四件事╱關心社區托顧:延緩爺奶失能的必知服務
根據政府所推動的十年長期照顧計畫,在目前所提供的長期照護服務項目裡,屬於社區式的長照服務,主要包括了日間照顧、社區復健,以及社區安寧照顧….等。
第五件事╱關心長照機構必問四重點:費用、地點、口碑和環境
專家提醒,一般民眾在選擇長照機構時,即便「預算」是最主要的考量,也還是應該參考1.費用2.可近性3.評鑑與口碑4.現場環境標準,找出最符合被照顧者與家人的需要
Part3五十歲要會自救
五十歲的你,為退休提早準備
社會保險、商業保險如何補足缺口
第六件事╱關心殘扶險:所有年齡都適用,符合殘障標準就理賠
殘扶險:當被保險人不幸發生符合「殘廢等級表」所列的一定級數,保險公司就會開始給付保險理賠金。殘扶險的定義、理賠、選擇標準。
第七件事╱關心特定傷病險:適合特定疾病危險群,做定期扶助金
特定傷病險:當被保險人罹患「契約條款所列的疾病」之一,且符合一定的「生活無法自理狀態(失能)」時,保險公司就會開始定期給付一筆保險金,做為當事人需要長期看護時,各項定期費用支出的財源補貼。特定傷病險的定義、理賠、選擇標準。
第八件事╱關心長期照顧險:不是失能就賠,醫師診斷握理賠大權
長期照顧險:當被保險人符合「長期看護狀態(生理與認知功能障礙)、生活上無法自理(失能)或失智符合一定量表標準時,保險公司就會開始定期給付保險理賠金。長照險的定義、理賠、選擇標準。
第九件事╱關心保險不足又沒錢買?快學舊保單活化
舊保單活化術:手上沒有餘裕,卻想投保長照險,該怎麼辦?當保險公司推出保單活化,可把壽險保單變年金險、健康險,一般保戶應該轉換嗎?
結語:專家告訴你,不同世代的心理準備
附錄 全台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總表
老並不可怕,重點是做好準備
一本陪你以及父母,做好預防的實用指南
「長照只有少數老人家需要。」、「我還年輕,不用擔心失智、失能會發生在我身上。」…這些都是離譜的錯誤觀念!
老,是一個即使你不想面對,也會到來的現實,不管是父母、或是自己,只有提早做準備,才能因應。台灣高齡化時代來臨,30、40、50世代該如何面對?「長期照顧」是什麼?為什麼要關心這個議題?
根據調查,超過九成受訪者認同未來可能面臨長期照顧需求,其中七成五不會主動搜尋長照資訊,且六成受訪者認為自己不需要、也不做任何準備。
別以為現在自己年紀還輕、父母的身體也健康硬朗,就完全沒有必要了解長期照顧這個議題,其實以下議題已經逼近眼前:
1. 人口急速老化,扶老比大幅攀升
2. 年齡越大,失能失智問題日益嚴重
3. 一旦需要長期照顧,平均時間約七•三年
4. 失能後須有人照顧,花費成為不可承受的重
5. 照顧人手嚴重短缺,外籍看護緩不濟急
6. 失能,不再只是老年人專利
7. 在危機來臨之前,預先做好因應措施
8. 自助人助,先從自己做起
本書提出面對長照危機,三世代該具體準備的九件事,更建議三十、四十、五十歲世代積極因應:
◎三十歲預作準備:8個觀點建立警覺性、培養正確長照認知。
◎四十歲善用政府資源:長輩萬一倒下,如何挑選長照機構?
◎五十歲要會自救:教你聰明買長照險、沒買也能自救的絕招。
本書披露實際面臨的現實和狀況,提出最實用的建議與協助。從建立基礎觀念到著手預作規畫,帶你檢視政府資源、評估三大長照類保險,以實用案例提供認識長期照顧的新角度,教你做出正確的選擇和決定!
談長期照顧不用太沉重,越早準備越輕鬆,未來就不難面對了。
本書目錄
推薦序 人生最後一本旅行指南 沈政男
推薦序 台灣社會安全的一塊重要拼圖 蔡誾誾
十個快問快答,搞懂長期照顧
Part1三十歲預做準備
三十歲的你,別以為用不上
八個理由告訴你了解長照有多重要
第一件事╱關心時間銀行:健康時當志工儲存時數,老了再提領
在高齡化及少子化的雙重壓力下,人口快速老化的大海嘯難以避免,要有效減輕龐大照顧負擔,在年輕時儲存志工時數,等年老再提領的「時間銀行」,成為助人自助最佳途徑。
第二件事╱關心遠距照顧:二十四小時雲端監控,在家就能管理健康
家裡就可以通過數據的監測了解身體及疾病狀況,透過遠距照顧,就像是個駐家的二十四小時看護,隨時待命為你做好健康管理,透過數據的分析與判讀,由專業醫療團隊提供最佳的健康醫療諮詢建議。
Part2四十歲善用政府資源
四十歲的你,擔心長輩萬一倒下
靜、問、思、議四口絕,助你一臂之力
第三件事╱關心居家服務:讓照顧者得以喘息的服務
家中一旦有長輩失能或失智時,當事人痛苦,負有照顧重擔的人也很辛苦。而政府提供的「喘息服務」,就是提供辛苦的家庭照顧者,一個可以暫時喘息與休息的機會。
第四件事╱關心社區托顧:延緩爺奶失能的必知服務
根據政府所推動的十年長期照顧計畫,在目前所提供的長期照護服務項目裡,屬於社區式的長照服務,主要包括了日間照顧、社區復健,以及社區安寧照顧….等。
第五件事╱關心長照機構必問四重點:費用、地點、口碑和環境
專家提醒,一般民眾在選擇長照機構時,即便「預算」是最主要的考量,也還是應該參考1.費用2.可近性3.評鑑與口碑4.現場環境標準,找出最符合被照顧者與家人的需要
Part3五十歲要會自救
五十歲的你,為退休提早準備
社會保險、商業保險如何補足缺口
第六件事╱關心殘扶險:所有年齡都適用,符合殘障標準就理賠
殘扶險:當被保險人不幸發生符合「殘廢等級表」所列的一定級數,保險公司就會開始給付保險理賠金。殘扶險的定義、理賠、選擇標準。
第七件事╱關心特定傷病險:適合特定疾病危險群,做定期扶助金
特定傷病險:當被保險人罹患「契約條款所列的疾病」之一,且符合一定的「生活無法自理狀態(失能)」時,保險公司就會開始定期給付一筆保險金,做為當事人需要長期看護時,各項定期費用支出的財源補貼。特定傷病險的定義、理賠、選擇標準。
第八件事╱關心長期照顧險:不是失能就賠,醫師診斷握理賠大權
長期照顧險:當被保險人符合「長期看護狀態(生理與認知功能障礙)、生活上無法自理(失能)或失智符合一定量表標準時,保險公司就會開始定期給付保險理賠金。長照險的定義、理賠、選擇標準。
第九件事╱關心保險不足又沒錢買?快學舊保單活化
舊保單活化術:手上沒有餘裕,卻想投保長照險,該怎麼辦?當保險公司推出保單活化,可把壽險保單變年金險、健康險,一般保戶應該轉換嗎?
結語:專家告訴你,不同世代的心理準備
附錄 全台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總表
作者簡介
商業周刊
《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以先進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事蹟與全球產業趨勢,傳遞給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行銷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