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50年老中醫秘傳精粹辨症藥方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9869862783系列名稱:
都會健康館Health系列編號:
157定價:
420元作者:
謝英彪頁數:
272頁開數:
17x23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10310出版日:
20210310出版社:
大都會文化CIP:
414.6市場分類:
健康保健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健康生活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從醫50年的經驗萃取,
從藥材功效、特性、使用禁忌,
到認識中醫處方,一看就懂。
35帖中醫藥方不藏私大公開,
對症現代疾病,讓你遠離病苦。
50年經驗秘傳精髓
55種嚴選常用中藥大解析
35味對症實用老藥方
9處臟腑辨症精選療法
謝英彪教授的從醫經驗不藏私大公開,詳細解說中藥功效、用法用量,辨體施治,對症下藥,巧妙配伍。
50年經驗精粹秘方詳細解說,有理有據,讓你一看就懂。
一起感受中醫傳承的智慧結晶,遠離百病。
從醫50年的經驗萃取,
從藥材功效、特性、使用禁忌,
到認識中醫處方,一看就懂。
35帖中醫藥方不藏私大公開,
對症現代疾病,讓你遠離病苦。
50年經驗秘傳精髓
55種嚴選常用中藥大解析
35味對症實用老藥方
9處臟腑辨症精選療法
謝英彪教授的從醫經驗不藏私大公開,詳細解說中藥功效、用法用量,辨體施治,對症下藥,巧妙配伍。
50年經驗精粹秘方詳細解說,有理有據,讓你一看就懂。
一起感受中醫傳承的智慧結晶,遠離百病。
作者簡介
謝英彪
國際藥膳食療學會副會長
中國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中國南京市中醫院主任醫師
中國江蘇省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
中華中醫藥學會藥膳分會常務理事
世界健康促進聯合會常務副會長
從醫50年,秉承老中醫懸壺濟世的真諦,推崇養治結合,
大力提倡在家食療,以食補代替藥補,將食物的養生保健功效發揮到極致。
創作四百餘部優秀的醫學類科普書籍,讓晦澀難懂的中醫理論變成了老百姓手中的養生寶典,
被授予「全國中醫藥科學普及金話筒獎」、「全國首屆百名中醫藥科普專家」等稱號。
書籍目錄
目錄
推薦序-中國醫藥大學 張永賢教授
前言
第一章 55味最常用中藥功效速查
藥有四氣五味,溫熱寒涼,酸苦甘辛鹹各不相同。
酸棗仁泡茶可安心神;生薑煮粥可宣通肺氣,止肺寒咳嗽;吃幾顆桃仁、杏仁,可潤腸通便,除口氣……常用中藥的功效一目了然,v、x的宜忌列表,好懂,好記。讓你準確、快速找到對症藥方。
第二章 按臟腑辨證選藥
不論是外感病或是內傷病,最後診斷往往落實在某一臟腑上。
心,主血脈,主藏神。肝開竅於目,主藏血,主疏泄。脾主運化、統血,為氣血生化之源。肺主行水,朝百脈。腎,開竅於耳,其華在發,主藏精,主納氣,主生殖,主骨生髓,乃「先天之本」。臟腑辨證是中醫辨證的基礎,按臟腑辨證來進行選藥組成處方,是初涉杏林者一種重要的方法。
第三章 看懂大夫開的中藥方
醫生為什麼這樣開方?開方的原則有哪些?好的中醫如何掌握用量……
從醫50年的老中醫為你揭開祕密,主症不同,藥味需要加減,從症狀入手,辨體施治,去掉幾味藥,增加幾味藥,巧妙配伍。輕輕鬆鬆看懂藥方,找到適合自己的中藥方。
第四章 中藥起效快,煎煮和服用很關鍵
煎藥用的鍋,煎藥的時間與溫度,服藥時的禁忌等都有講究。一般先武火後文火,這樣既能防止藥液溢出,又可減少水分蒸發;質地堅硬的藥物宜先煎,易揮發的藥物要後下;蘿蔔和人參不能一起食用……翻開書,煎煮、服用就是這麼簡單。
第五章 在家如何選用中藥
現在針對各種病症的成方很多,在用藥時,要根據病情的輕重慎重地選擇用藥。老中醫給你介紹廉價、有奇效的方子,耐心地貫徹不同人不同方。你不用排隊掛號問醫生,就可以直接去店裡抓藥,回來自己煎藥,在家就能輕輕鬆鬆養生治病。
第六章 從醫50年,一用就靈的老藥方
老中醫不吝奉獻50年從醫得來的老方精粹。根據不同症狀不同方,大圖詳解君、臣、佐、使,了解每一味藥的作用。沒有看不懂的專業名詞,也沒有絮絮叨叨的理論。怎麼搭配,為什麼這樣搭配,有理有據,明白清楚,老年人不用戴眼鏡也能一眼看明白。
附錄 中藥配伍宜忌速查
推薦序/導讀/自序
前言
為什麼好多藥方裡都有甘草?
當歸到底是補血藥還是活血藥?
服人參期間不能同時吃蘿蔔和飲茶?
治病也好,養生也罷,對中藥一知半解的你總有各種疑惑,看不懂醫生的處方,自己配伍又不知道宜忌。中國著名老中醫將50年的從醫經驗傾囊相授,拿著這本書,中醫給你開的方子能看懂,吃藥吃得安心。
老中醫將55味最常用的中藥功效傾囊相授,直觀的「v」、「x」讓搭配宜忌一目了然—何首烏配伍熟地黃,滋陰補血效果加倍;服用鹿茸應從小劑量開始,緩緩加量……
作者不吝奉獻一用就靈的老中藥方,不同症狀不同方,大圖詳解「君、臣、佐、使」,瞭解每一味藥的作用。廚房、藥店常見的枸杞子、山楂、菊花等,經老中醫妙手配伍,輕輕鬆鬆幫你擺脫常見疾病的困擾。
家裡備上這樣一本書:酸棗仁泡茶可安心神;生薑熬碗粥發散風寒,止肺寒咳嗽;大便乾結又有口氣,吃一把瓜蔞仁、杏仁潤腸通便……不用排隊掛號問醫生,常用中藥的功效一目了然,在瞭解古代養生智慧的同時,做全家的治病保健醫生。
文章試閱
開方的原則
醫生開處方不是將功效一致的中藥任意堆砌,而是根據一定的原則,以兩味藥或多味藥相配合,從而發揮其最大的優勢。
1+1>2療效加倍
藥物與藥物配伍在一起,可以增強其中一種藥物的功效,也可以綜合或增強所有藥物的功效,相當於1+1>2。
兩味或兩味以上藥物組合熬製,增進功效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單純地在每一味藥效果上量的累積;第二種則是由於加成作用而大大地超過單味藥的量與質的總和。所謂「藥有個性之特長,方有合群之妙用」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我從醫50多年,在治療便血、痔血和膿血便時,經常將地榆炭與槐花一起用。地榆炭屬於止血藥,可涼血止血,解毒斂瘡;槐花也有涼血止血的功效。二者加在一起,便能達到出乎意料的止血效果,比地榆炭或者槐花單味的效果要好很多。又如,我在治療氣虛病症(症見氣短乏力,腰膝酸軟,食少懶言,聲音低怯,容易心慌,勞則加重)時常將炙黃耆、黨參、懷山藥、白朮一起用,其目的就是為了增強療效。
地榆炭+槐花=涼血止血,有效治療便血、痔血、膿血
炙黃耆+黨參+懷山藥+白朮=補氣,有效治療氣虛病症
1+1<2減低烈性和毒性
大多數中藥是可以安全服用的,但部分中藥有一定的毒性,如杏仁、桃仁,有小毒,尤其在單味大劑量運用時尤為明顯。所以在藥物配伍的時候,選用性味相反或者能夠相互克制毒素的藥物配伍,不僅能夠明顯減低藥物的烈性和毒性,而且可能達到預期的治療功效。
以《金匱要略》中的烏頭東加減為例,經驗方中川烏、草烏、細辛具有麻醉止痛的作用,雖經炮製後毒性有所減少,但仍有小毒,而且有性熱燥烈、傷陰動火之弊病。在原來的基礎上配伍當歸、白芍、白芷、生甘草,不僅增強止痛之功效,又防止了小毒和性烈傷人。
減少弊病及不良反應
部分中藥服用後會有不良反應,產生一些弊病,中醫開處方時可透過合理的配伍得到糾正。如用大劑量的熟地黃滋陰補血時,效果顯著,但熟地黃味甘質膩,單味運用會加重胃寒、生痰,對身體不利。若配以砂仁、陳皮之類健脾益胃的藥物,則不僅增加了熟地黃的功效,又可避免其弊病和不良反應。
改變原有功效
幾種藥物配伍組成處方,可以改變其原有功效,可引導處方主要發揮某方面的作用或直達病所。
我在運用桃仁、紅花、丹參、地龍等活血化瘀通經藥物治療中風後遺症時,常加入炙黃耆、黨參兩味補氣藥,與以上四味藥發揮「氣旺生血」的作用,以推動血行,化瘀導滯。
同時,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採用不同的引藥。如果患者上肢發麻、疼痛,則配以桂枝或桑枝以引導藥物運行上肢的經脈,通經活絡;若患者下肢活動不便,則用川牛膝或懷牛膝達到推動下肢血氣運行的目的。
炙黃耆+黨參=補氣
桃仁+紅花+丹參+地龍=補血
應付病情多變
單味藥雖然也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但難以適應複雜多變的病情變化。組成複方之後,卻能補其不足,擴大治療範圍。例如黃耆為最常用的補氣藥,但氣虛證有多種表現,肺氣虛弱、表衛不固可配以浮小麥、麻黃根、牡蠣等藥;肺虛咳喘可配以五味子、炙麻黃、蘇子等藥;氣虛易於感冒者可配以白朮、防風等藥;脾虛水腫可配以豬茯苓、車前子、玉米鬚等藥;氣虛血瘀可配以黨參、丹參、紅花等藥,這樣配伍更能符合病情變化和多種類型的需要。
處方的君、臣、佐、使
君藥 (主藥)主治藥
君藥是針對疾病的主症和主病,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同時也包括因為病情來勢比較急,根據「急則治其標」的原則,針對患者的個別症狀,對症治療的藥物。可以由一味藥或兩味藥以上構成,在一張處方中,君藥必不可少。君藥較輔藥、佐藥藥味少而用量較大。
臣藥 (輔藥)加強藥效
臣藥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的藥物,一般用來加強藥效。
佐藥 輔佐君臣
佐藥取輔佐之意。可能用來配合君藥、臣藥以加強治療作用;也可能用來消除或減弱君藥、臣藥的烈性,減少對身體的傷害;也可能是與君藥藥性或作用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發揮相成作用的藥物。
使藥 調和諸藥
使藥在一張處方中可能用來做調和藥,即調和方中諸藥性味;也可能用來做引經藥,即能引方中諸藥直至病所的藥物,如肺部疾患常以桔梗為引,下部疾患常以牛膝為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