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追尋北一:日治時期台北第一高女的光與影(附贈首刷限量贈品)

原文書名:


8667106520676追尋北一:日治時期台北第一高女的光與影(附贈首刷限量贈品)
  • 產品代碼:

    8667106520676
  • 系列名稱:

    Beyond
  • 系列編號:

    0LLO0021-1
  • 定價:

    550元
  • 作者:

    蔡蔚群
  • 頁數:

    272頁
  • 開數:

    14.8x21x1.6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未定
  • 出版日:

    未定
  • 出版社:

    衛城-遠足文化
  • CIP:

    524.833
  • 市場分類:

    中國史地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史地類
  •  

    ※缺書中
商品簡介


【附贈精美明信片贈品】

從台北一高女走向北一女,
這所學校不僅象徵著台灣女性教育的先鋒,
就連穿著打扮、校園景色都與台灣歷史息息相關。
此次特別邀請北一女在校學生周宥佑,
親手繪製一高女時期兩件非常有代表性的制服,
搭配該時代的校園景色,是北一女學生必收藏的作品。
?????????????????????

120年來,這片校園靜靜矗立,
它承受過砲火的轟鳴,也迴盪過熱血的呼聲。
身處政治權力核心的學生,如何以他們的雙眼與熱忱,
訴說臺灣歷史的轉折與變遷?

1904年,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分教場成立,後改稱台北第一高女,為北一女的前身。位處總督府旁的校園,成為全台女學生最嚮往的志願。儘管在日治時期女性教育較不受重視,但位處政治中心的第一高女,學生多半來自名門閨秀,在大正時代的洗禮下,成為「新女性」誕生之處。

位處政治中心的校園,不僅僅見證了時代如何轉彎。從創校之初以培育良妻賢母為目標,到1922年正式開放台籍學生入學,再到二戰時期被迫支援戰爭,這片校地承載了多少動盪與希望?當女學生在「新女性」與「愛國者」之間掙扎徘徊,辦學理念也在政局影響下幾經波折。那些初入校門的台籍女孩,又如何在歧視與困境中堅定自己的足跡?

至今,砲彈轟炸後的校園建築依然微微歪斜,時代曾在這傾斜、崩塌,但辦學的精神卻持續流傳,持續在第一線參與時代。

作者簡介


蔡蔚群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北一女中歷史科教師。曾參與高中歷史科課程綱要修訂。長期擔任學校國際交流接待團體「綠衣使節」講師,培訓校史講解人才。持續參加「北一女中開放式課程計畫」(TFG COOCS),上傳教學影片,協助高中生學習歷史,學生遍佈全國。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1. 填補臺灣歷史上闕漏的校園書寫:過往我們在理解日治時期時,時常因為校園與時事的切割,而未了解當時的學生生活。然而,一高女便位於當時的總督府(今總統府)周圍,一舉一動皆與政治風向息息相關。透過這本書,我們不僅可以窺見時代如何影響台灣教育的發展,更可以看到短短50年內,一高女如何走過大正浪漫、進步思想到戰爭時期,他們是時代的縮影,更是時代的先鋒。
2. 承載一代女學生共同的回憶:北一女的前身一高女,至今依然是多數臺灣女學生最嚮往之處,不論是今天開放的校風、多元的課程,都逐步地從北一女開始實施,並擴散到其他學校。這樣的風氣,除了源自於戰後眾多女學生的付出與校方的開放態度,更可以一路追溯到日治時期校長的辦學理念。不論是改制服、重體育、倡導「新女性」的風潮,至今依然是全台女校學生共有的體感記憶。
3. 從小校園走向大時代:歷史的變遷從來不會只施力於特定人事物上,學校的故事自始自終皆受到政治局勢的影響。在這本書中,作者非常有意識地透過描寫校園的發展,去投射整個台灣社會的政治走向。諸如日治時期社會對女性穿著短裙的思考、戰爭爆發後女性如何承擔後援責任,再到日本殖民下台北地景的發展與貿易轉變,這樣的關懷,讓歷史走出了校園,正如學生們下課後融入的風景般,北一女自始自終皆跟著時代一同起伏。這種從校園看往時代的書寫,讓我們更有機會看到以往忽略的細節。

書籍目錄


推薦序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校長 陳智源
前言
1.從附屬學校到台北第一:校名篇
2.反映時代的治校風格:校長篇
3.學校理想的象徵:校訓、校歌、校徽篇
4.西風東漸下的衣著:校服篇
5.與眾同歡的誕生日:校慶篇
6.見證時代轉向的建築:校地、校舍與校門篇
7.殖民體制下的掙扎:本島人篇
附錄

推薦序/導讀/自序


專文推薦──
陳智源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校長

懷念推薦──
片山和之 公益財團法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代表
許雪姬 中研院台史所兼任研究員
鄭麗君 中華民國行政院副院長
陳瑳瑳 台北第一高女校友
凌宗魁 建築文資工作者


「如果你讀過《追尋北一》,將會更深刻地理解這場盛宴的底蘊與價值。《追尋北一》帶我們回到百年名校的起點,不只呈現台北第一高女的光與影,也開啟北一女的傳奇序章。」──陳智源,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校長

「北一女校史悠久,位處京畿核心,校園範圍發展伴隨周邊環境不同政權興建的諸多建築變遷,整個場域可說是『治理臺灣』的實體空間化。校內建築也歷經多次設施位置遷移和校舍新建重修,在各角落累積無數師生回憶,成為校友只待三年卻終生想念的夢中場景。因漫長的時間跨度,在建築構造方面,校舍歷經從木造到鋼筋混凝土的建材構造演進,也反映從古典的歷史樣式到現代主義等不同時代對於美學風格的品味轉變。層疊累積的空間痕跡是歷史悠久校園的迷人之處,包括連結木造校舍記憶的小綠屋造型、可能藏有戰前門柱構造的校門等,作者蔡蔚群老師爬梳大量史料,清晰呈現龐雜的校園發展遞嬗,還有許多精彩內容,無論是否和北一女有所關聯的臺灣人都值得一讀。」──凌宗魁,建築文資工作者

歷史總是在不遠處等我們去發掘,或是去創造
蔚群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兼具學識涵養與研究能力。他在北一女任教近二十年,教學專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深獲學生喜愛。蔚群長期擔任本校綠衣使節培訓講師,負責校史課程。前幾年適逢修復光復樓及籌備一百二十周年校慶活動,我請蔚群幫忙梳理校史,意外發現很多珍貴的資料,包括照片、文件、書畫、人物等,皆極具典藏、研究價值。然而,要書寫一所學校的歷史,尤其是培育台灣傑出女性的搖籃,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加上學校校史跨越日治與戰後時期,深具文化與政治意義,遣辭用句都需字字斟酌。我在想,蔚群一定是太愛這所學校,才能孕育出《追尋北一》這本書。
《追尋北一》從校名沿革、校長任事、校訓典章、校服變化、校慶活動、校園建築、學生組成等篇目,呈現日治時期台北第一高女的樣貌,同時也探討這所位處政治中心的校園,從創校之初以培育良妻賢母為目標,到開放本島學生入學,再到戰爭時期被迫配合戰時體制,在變動的政局下,學校的辦學理念經歷轉折,當時的學生,也在新女性的自我追求與愛國者的時代要求之間尋找平衡。台北第一高女的歷史軌跡,不僅僅是時代的觀察者,更是時代變革的推動者,直至今日的北一女中,也是引領台灣教育變革的重要力量。
北一女中走過雙甲子,見證台灣女子教育的發展,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讀過北一女,它必會一生跟著你,成為一場可帶走的盛宴。而現在,如果你讀過《追尋北一》,將會更深刻地理解這場盛宴的底蘊與價值。《追尋北一》帶我們回到百年名校的起點,不只呈現台北第一高女的光與影,也開啟北一女的傳奇序章。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陳智源校長


文章試閱


與時代一起轉變的衣著:校服篇
和服(袴)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向西方學習,開啟現代教育。女學生一開始穿著和服,但為活動方便起見,下身有時也改穿寬鬆的袴(ゾろネ,分腿的寬鬆褲子)。袴原為男子服裝,女子著男裝遭受輿論抨擊。十九世紀末,改良後的行灯袴(やモジモタろネ,不分腿的寬鬆褲子,類似長裙)也就是女袴問世,迅速在內地女學校流行。未久,位於殖民地台灣唯一一所高等女學校,創校初期,即採用海老茶色(近咖啡紅色)行灯袴為制服。
  一高女的《創立二十五周年記念》「沿革」部分(相當於大事紀),提到一九○六年三月二十八日制定「生徒袴ソ徽章(裾ズ白線三筋)」,也就是袴的下襬,飾以三條白線。上身穿著和服,樣式、顏色則無特別規定。這裡要特別指出,一高女官方各式出版品,提到校服規定難得一見,往後各次校服改動均不見「沿革」紀錄,此條規定在校史中顯得突出。尚不清楚這條規定特別標記在「沿革」的原因。
《創立二十五周年記念》有張照片(圖1),見證高女校服剛制定時的歷史。照片從較高較遠處拍攝,學生分成數群,站立於校庭之中,是現在至善樓金字塔廣場相同位置。後方建築即高女最初校舍:物產陳列所(初本館)。照片稍模糊,又是遠景,但仍能看到學生深色袴擺明顯的白線(袴章)。上身和服則有深色有淺色,並未統一。
  圖2中這群「大正時代的學生」,拍攝時間在一九一○年代。上身和服多為深色,花色各自不同。所有學生行燈袴都可見腰帶,袴擺都有三條飾線(前排唯一例外者,似乎是教諭脇野コゆ)。儘管是黑白照片,仍可明顯看出袴的顏色參差。照片也清楚拍到鞋子樣式,分趾襪加涼鞋或木屐(足袋草履、下駄),白色居多。少數黑色鞋則不容易確定樣式。
  髮型值得一提,雖然不在校服範圍,仍與服儀相關。根據村上八重(一九一二年第六回畢業)的描述,當時流行「二ま三高地髻」,女子把頭髮全部往上梳成一座小山。這樣的髮型,得名自日露戰爭(日俄戰爭,一九○四至一九○五年)時乃木希典將軍犧牲大量官兵才攻克的旅順二ま三高地。這張照片眾女子一致的二ま三高地髻,予人強烈視覺印象。

和服改良
  明治新式教育下,為提升女子活動力,行灯袴於焉誕生。在時代劇烈變遷下,不過二十年,行灯袴已成為女學生活動的障礙(圖3、圖4)。
殖民地台灣,制服改革在台北一高女發動,改革者是一高女校長秋吉音治。這在校史是重要且別具意義的一頁。
  一九一八年年底,秋吉校長就職,雖然是首次擔當女校校務,卻迫不及待要實踐女子教育理念。隔年五月發表的〈關於女子教育的思考〉(女子敎育ズ対エペ感想),提到女性健康強壯才是根本,只有身體的健康,才有行動的自然、活潑、敏捷,連帶提升品性與智力。除了改造住居、選擇食物,衣服也有必要改良。

  一九一九年,秋吉校長決心更改一高女校服樣式,雖然維持和服、行灯袴,袴長卻從幾乎及地的腳踝,改短至小腿高度,根據高良節(一九二二年第十六回畢業)所言,膝下三寸是標準長度。同時廢止草鞋、木屐,一律改穿皮鞋。根據教頭松下範治的形容,學生制服改變後,動作也跟著輕快起來。學校還特別請刑務所製作校服,以降低成本。每套價錢在兩圓八十錢至三圓之間,減輕家長購買制服的經濟負擔。
  袴長一改短,學生家長立刻抗議,說要「養野丫頭很困難」(れ転婆養成ゾ困ペ),衛道人士也投書報紙抨擊。當時是一個新思想不斷引進的時代,也是新、舊思想激烈交鋒的時代。某些人頑強地捍衛舊秩序,認為女子就該有某種特定樣貌。與男子教育相比,女子教育在迎向新時代時的阻力更大,改革因而更加艱難。
  但這只是秋吉校長校服改革的第一步。一九二○年二月刊出的《婦人與家庭》(婦人シ家庭),秋吉校長聚焦在制服問題,寫了〈關於女學生制服改良〉(女學生服制改良ズコゆサ)一文,完整提出他的制服改革藍圖。他徹底否定和服(日本服)作為學生制服的正當性,認為和服價格高昂又不利活動,悖離世界趨勢。為了學生活動自如,並擺脫衣料昂貴的和服,女學生制服從和服走向洋服,是為了讓生活合理、穿著樸素。
  四月十四日至十六日,《台灣日日新報》三天連載秋吉校長的〈本校學生制服〉(本校生徒ソ制服ズ就サ)。校長不厭其煩地以類似論點,尋求社會支持一高女校服改革。秋吉音治在報刊與反對者論戰,高女制服問題因而成為當時島嶼的熱門話題。學生都喜歡作風開明的校長,但家長反彈很大。最終,抵擋不過排山倒海而來的壓力,秋吉於一九二一年四月黯然辭官,返回內地。
  北一女中校史室,庋藏一本註明昭和十五(一九四○)年的相本,裡面有幾張「日本女性展」相片,其中一張展示一高女校服演變(圖8)。這張相片在現階段校史研究相當重要:首先,照片右邊兩套校服,由右至左,是校服從行灯袴到改短,袴長也可直接對比,旁證了一高女的校服書寫。其次,展示的校服後方有文字解說,右二解說文字為「大正年八(一九一九)年」,也就是秋吉校長任期之中,而非更早。第三,正式邁入右三洋服之前,多了一張文字解說(放大如圖9),文字為「大正十年頃,和服洋服□□」。雖然放大後,仍無法看清楚校服款式細節,但似乎已經是整身洋服。松下範治提到當時洋式校服已有樣本,準備施行。高良節則提到想穿洋服的學生,可以在學校指定的洋服店製作後,自由穿著。一高女應該已開始試行洋式制服。大正十(一九二一)年正是秋吉音治離任的一年,照片中有解說、圖樣但無展示實品的校服,很可能是秋吉校長已規劃但未能全面實施的洋式校服。
  一高女校服從和服到洋服,只差最後一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