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東亞大競逐1860-1910:中日俄三國環伺下的朝鮮半島,塑造現代東亞權力版圖的另一場大博弈
原文書名:The Other Great Game: The Opening of Korea and the Birth of Modern East Asia
產品代碼:
9786263109391系列名稱:
歷史選書系列編號:
RH3099定價:
920元作者:
席拉.賈格Sheila Miyoshi Jager譯者:
張馨方頁數:
736頁開數:
14.8x21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908出版日:
20250908出版社:
麥田(城邦)CIP:
730.4市場分類:
外國史地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史地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2024年美國政治學會賈維斯-施羅德最佳書籍獎─
─2024年威靈頓公爵軍事史獎章得主─
宗主國大清 vs 維新的日本 vs 東擴的俄國
朝鮮半島的處境,牽動著整個東亞的命運!
吳政緯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周雪舫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長谷川正人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曾寶滿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廖敏淑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人文中心主任
──專業推薦
外交攻防╳軍事分析╳敘事史,再探現代東亞與帝國爭霸的新視角
作者席拉・賈格以十九世紀中期至二十世紀初期的朝鮮半島為舞台,講述了一場規模不亞於英俄大博弈的「東亞大競逐」。其以敘事史筆法展開書寫,將各國對於朝鮮及自身利益的打算梳理得淺顯易懂,加上對歷史人物性格與動機的生動側寫,以及別具真實感的敘事方式,令人彷彿置身外交辭令齊發、勾心鬥角的談判桌上。而在軍事行動方面,則仔細考證了當時報章雜誌、記者與駐外人士之紀錄,致力於還原戰場前線,闡明每場戰役的發展都牽動著國際情勢變化,更從戰爭的角度看見各國面對東亞局勢時的軍事實力與策略運用。
彼時的大國衝突,延伸出一系列二十世紀初迄今的國際紛爭:美蘇冷戰、千島群島主權問題、釣魚台列嶼主權問題、中國與俄羅斯為了「重返榮耀」再度擴張的野心……透過本書,我們得以回溯這些議題的開端,從朝鮮半島跌宕起伏的命運,洞見當今東亞地緣政治的複雜糾葛究竟如何成形。
▎朝鮮半島的困境──內部主政者無力、派系分裂,外部面臨列強虎視眈眈
一八六三年,哲宗駕崩。由於其膝下無子,神貞王后趙氏便遴選王族中的幼子繼承王位,是為高宗。數度干政的父親興宣大院君,以及手段強硬的妻子閔妃,兩人互相掣肘,使得高宗難以掌握政事主導權,即便親政後一改先前父親的排外態度,轉而與列強來往,卻也接連簽下多項不平等條約。
朝鮮當局除了要面對國內的不滿聲浪與派系分裂,還有宗主國大清的反覆、日本的強勢叩門,以及俄國蠶食宮廷內部的企圖,內外問題接踵而至,令其進退維谷。
▎中國、日本、俄國有何盤算──介入內政、強推改革、滲透宮廷……無所不用其極
大清是朝鮮的宗主國。起初表示「兩國雖為宗藩關係,但朝鮮仍保有其自治權」,但這般態度卻為日本大開方便之門。雖曾在壬午兵變後試圖加強對朝鮮的控制,未料日後爆發東學黨之亂,中日聯合出兵鎮壓,隨之而來的衝突最終導致甲午戰爭。戰敗後於《馬關條約》中承認朝鮮完全獨立自主,就此喪失宗主權。
正值維新時期的日本,此時走在成為帝國的路上。起初推派使節前往朝鮮,望其承認明治新政權,然而當時朝鮮鄙夷日方「稱皇」的要求及穿著洋服的姿態,於是對朝鮮的態度便轉向「征韓論」。此後先以《江華島條約》實施經濟滲透,再藉《馬關條約》行主權干預,最後於一九一○年殖民朝鮮,將整個半島納入版圖。
俄國亟欲東擴國界,因而意識到朝鮮的戰略地位之重。當日本的影響力日益增大,俄國也藉由商務與外交手段進入朝鮮,獲得宮廷人士的信任。一八九五年閔妃遇刺身亡,高宗逃往俄國公使館尋求保護,期間他任用俄國軍事顧問,並給予商業特權,俄國勢力逐漸掌控朝鮮宮廷,直到日俄戰爭再度翻轉局勢。
▎其他列強爭相出手──為維護自身在東亞的權益,英、美、法三國也加入戰局
由於興宣大院君下令鎮壓天主教勢力,並處決九名傳教士與數千名教徒,法國在一八六六年向朝鮮發起懲罰性遠征,卻吃了敗仗。
英國擔心朝鮮若受俄國控制,則俄國將入侵滿洲。為保障其在東亞的權益,遂於朝鮮南部的巨文島成立臨時據點以阻斷俄國海軍補給,日後又為此進一步形成英日同盟。
美國則與朝鮮簽訂《朝美修好通商條約》,將朝鮮拉進大國的權力遊戲之中。日俄戰爭時更出面調停,促使雙方簽下《樸茨茅斯條約》,削弱俄國在遠東的勢力。
★各界好評★
《東亞大競逐1860-1910》獲得最新一屆(2024年)威靈頓公爵獎章可謂實至名歸……將一個長期受忽視的研究領域,成功納入了塑造今日東亞格局的帝國歷史主流敘事之中。
──英國知名國防研究學者╱威靈頓公爵軍事史獎章評審 麥可・克拉克(Michael Clarke)
席拉・賈格為現代東亞帝國競爭寫下了一段宏大的敘事,成功展現出朝鮮對該區域的重要性遠超過以往認知。
──美國漢學家 裴士鋒(Stephen R. Platt),《華爾街日報》
在時間跨度與多國視角的架構下,本書對無數政治辯論、外交談判與軍事衝突的細節掌握極為到位,是這些事件的重要資料庫。同時,將朝鮮的競爭重新置於俄國擴張,以及由此引發的利益衝突之中……無論以何種角度閱讀,賈格的敘事都是一部鉅作。
──德州大學亞洲研究與人類學教授 羅伯特・奧本海姆(Robert Oppenheim),《世界史亞洲評論》
在東亞歷史中,韓國的角色長期以來一直被忽視。賈格以精彩的分析與縝密的研究,揭示韓國的命運其實對於十九世紀的亞洲格局,以及一路延續至二戰的動盪區域政治具有關鍵性影響。這是東亞歷史與地緣政治讀者不可錯過的重要之作。
──《正義之戰:中日戰爭激發中國新民族主義》作者 芮納・米德(Rana Mitter)
精湛的敘事……無與倫比地呈現了朝鮮地緣戰略位置的歷史意涵。本書達成了興許只有敘事史才能完成的事:擁抱歷史瞬間的偶然與變數,為塑造東亞現代性與轉型的過程中,所有理應被納入的行動者發聲;同時深入探究個人、社會、政治與國際現實的情感與苦難,展現全景式的深度理解。
──美國大學韓國研究教授 Ji-Young Lee,《H-Diplo》
《東亞大競逐1860-1910》勾勒出從一八五○年代至一九一○年間朝鮮在亞洲所處位置的問題,這六十年間歷經多場戰爭與一連串規模較小的衝突與起義……本書細節豐富,出色地處理了不斷更替的談判與談判者,同時掌握住軍隊行動與戰略失誤。
──卡地夫大學東亞史高級講師 伊恩・拉普利(Ian Rapley),《亞洲書評》
雄心勃勃且視野廣闊……是一部描繪東北亞巨變時代、全面而發人深省的歷史著作。
──加拿大外交官 馬丁・拉弗拉姆(Martin Laflamme),《日本時報》
─2024年美國政治學會賈維斯-施羅德最佳書籍獎─
─2024年威靈頓公爵軍事史獎章得主─
宗主國大清 vs 維新的日本 vs 東擴的俄國
朝鮮半島的處境,牽動著整個東亞的命運!
吳政緯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周雪舫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長谷川正人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曾寶滿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廖敏淑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人文中心主任
──專業推薦
外交攻防╳軍事分析╳敘事史,再探現代東亞與帝國爭霸的新視角
作者席拉・賈格以十九世紀中期至二十世紀初期的朝鮮半島為舞台,講述了一場規模不亞於英俄大博弈的「東亞大競逐」。其以敘事史筆法展開書寫,將各國對於朝鮮及自身利益的打算梳理得淺顯易懂,加上對歷史人物性格與動機的生動側寫,以及別具真實感的敘事方式,令人彷彿置身外交辭令齊發、勾心鬥角的談判桌上。而在軍事行動方面,則仔細考證了當時報章雜誌、記者與駐外人士之紀錄,致力於還原戰場前線,闡明每場戰役的發展都牽動著國際情勢變化,更從戰爭的角度看見各國面對東亞局勢時的軍事實力與策略運用。
彼時的大國衝突,延伸出一系列二十世紀初迄今的國際紛爭:美蘇冷戰、千島群島主權問題、釣魚台列嶼主權問題、中國與俄羅斯為了「重返榮耀」再度擴張的野心……透過本書,我們得以回溯這些議題的開端,從朝鮮半島跌宕起伏的命運,洞見當今東亞地緣政治的複雜糾葛究竟如何成形。
▎朝鮮半島的困境──內部主政者無力、派系分裂,外部面臨列強虎視眈眈
一八六三年,哲宗駕崩。由於其膝下無子,神貞王后趙氏便遴選王族中的幼子繼承王位,是為高宗。數度干政的父親興宣大院君,以及手段強硬的妻子閔妃,兩人互相掣肘,使得高宗難以掌握政事主導權,即便親政後一改先前父親的排外態度,轉而與列強來往,卻也接連簽下多項不平等條約。
朝鮮當局除了要面對國內的不滿聲浪與派系分裂,還有宗主國大清的反覆、日本的強勢叩門,以及俄國蠶食宮廷內部的企圖,內外問題接踵而至,令其進退維谷。
▎中國、日本、俄國有何盤算──介入內政、強推改革、滲透宮廷……無所不用其極
大清是朝鮮的宗主國。起初表示「兩國雖為宗藩關係,但朝鮮仍保有其自治權」,但這般態度卻為日本大開方便之門。雖曾在壬午兵變後試圖加強對朝鮮的控制,未料日後爆發東學黨之亂,中日聯合出兵鎮壓,隨之而來的衝突最終導致甲午戰爭。戰敗後於《馬關條約》中承認朝鮮完全獨立自主,就此喪失宗主權。
正值維新時期的日本,此時走在成為帝國的路上。起初推派使節前往朝鮮,望其承認明治新政權,然而當時朝鮮鄙夷日方「稱皇」的要求及穿著洋服的姿態,於是對朝鮮的態度便轉向「征韓論」。此後先以《江華島條約》實施經濟滲透,再藉《馬關條約》行主權干預,最後於一九一○年殖民朝鮮,將整個半島納入版圖。
俄國亟欲東擴國界,因而意識到朝鮮的戰略地位之重。當日本的影響力日益增大,俄國也藉由商務與外交手段進入朝鮮,獲得宮廷人士的信任。一八九五年閔妃遇刺身亡,高宗逃往俄國公使館尋求保護,期間他任用俄國軍事顧問,並給予商業特權,俄國勢力逐漸掌控朝鮮宮廷,直到日俄戰爭再度翻轉局勢。
▎其他列強爭相出手──為維護自身在東亞的權益,英、美、法三國也加入戰局
由於興宣大院君下令鎮壓天主教勢力,並處決九名傳教士與數千名教徒,法國在一八六六年向朝鮮發起懲罰性遠征,卻吃了敗仗。
英國擔心朝鮮若受俄國控制,則俄國將入侵滿洲。為保障其在東亞的權益,遂於朝鮮南部的巨文島成立臨時據點以阻斷俄國海軍補給,日後又為此進一步形成英日同盟。
美國則與朝鮮簽訂《朝美修好通商條約》,將朝鮮拉進大國的權力遊戲之中。日俄戰爭時更出面調停,促使雙方簽下《樸茨茅斯條約》,削弱俄國在遠東的勢力。
★各界好評★
《東亞大競逐1860-1910》獲得最新一屆(2024年)威靈頓公爵獎章可謂實至名歸……將一個長期受忽視的研究領域,成功納入了塑造今日東亞格局的帝國歷史主流敘事之中。
──英國知名國防研究學者╱威靈頓公爵軍事史獎章評審 麥可・克拉克(Michael Clarke)
席拉・賈格為現代東亞帝國競爭寫下了一段宏大的敘事,成功展現出朝鮮對該區域的重要性遠超過以往認知。
──美國漢學家 裴士鋒(Stephen R. Platt),《華爾街日報》
在時間跨度與多國視角的架構下,本書對無數政治辯論、外交談判與軍事衝突的細節掌握極為到位,是這些事件的重要資料庫。同時,將朝鮮的競爭重新置於俄國擴張,以及由此引發的利益衝突之中……無論以何種角度閱讀,賈格的敘事都是一部鉅作。
──德州大學亞洲研究與人類學教授 羅伯特・奧本海姆(Robert Oppenheim),《世界史亞洲評論》
在東亞歷史中,韓國的角色長期以來一直被忽視。賈格以精彩的分析與縝密的研究,揭示韓國的命運其實對於十九世紀的亞洲格局,以及一路延續至二戰的動盪區域政治具有關鍵性影響。這是東亞歷史與地緣政治讀者不可錯過的重要之作。
──《正義之戰:中日戰爭激發中國新民族主義》作者 芮納・米德(Rana Mitter)
精湛的敘事……無與倫比地呈現了朝鮮地緣戰略位置的歷史意涵。本書達成了興許只有敘事史才能完成的事:擁抱歷史瞬間的偶然與變數,為塑造東亞現代性與轉型的過程中,所有理應被納入的行動者發聲;同時深入探究個人、社會、政治與國際現實的情感與苦難,展現全景式的深度理解。
──美國大學韓國研究教授 Ji-Young Lee,《H-Diplo》
《東亞大競逐1860-1910》勾勒出從一八五○年代至一九一○年間朝鮮在亞洲所處位置的問題,這六十年間歷經多場戰爭與一連串規模較小的衝突與起義……本書細節豐富,出色地處理了不斷更替的談判與談判者,同時掌握住軍隊行動與戰略失誤。
──卡地夫大學東亞史高級講師 伊恩・拉普利(Ian Rapley),《亞洲書評》
雄心勃勃且視野廣闊……是一部描繪東北亞巨變時代、全面而發人深省的歷史著作。
──加拿大外交官 馬丁・拉弗拉姆(Martin Laflamme),《日本時報》
作者簡介
姓名:席拉.賈格Sheila Miyoshi Jager
美國歐柏林學院(Oberlin College)東亞研究系教授,專攻現代東亞與韓國歷史及政治。曾為《紐約時報》、《政客》(Politico)與《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撰稿。著有《戰火兄弟:韓戰未竟的衝突》(暫譯,Brothers at War: The Unending Conflict in Korea)與《韓國的建國敘事:愛國主義的系譜》(暫譯,Narratives of Nation-Building in Korea: The Genealogy of Patriotism),並與芮納・米德(Rana Mitter)合編《斷裂的歷史:亞洲的戰爭、記憶與後冷戰時代》(暫譯,Ruptured Histories: War, Memory, and the Post-Cold War in Asia)。
譯者簡介
姓名:張馨方
英國愛丁堡大學譯研所畢業,現為專職譯者。譯有《歐洲鬼地方》、《大腦如何辨識方向?》、《顛峰心態》、《做自己就好》、《親密關係暴力》、《焦慮的意義》等。
書籍目錄
前言
序言 俄國在亞洲的崛起
第一部 新邊境
第一章 朝鮮的慘烈勝利
第二章 日本的朝鮮問題
第三章 朝鮮的開放
第二部 以夷制夷
第四章 大清的朝鮮問題
第五章 另一場大博弈的開展
第六章 俄國通往東方的鐵路
第三部 戰爭與帝國主義
第七章 戰爭的序曲
第八章 勝利、戰敗與屠殺
第九章 雙線戰爭
第十章 三國干涉還遼
第十一章 陸上強權
第十二章 海上強權
第十三章 義和團
第十四章 李鴻章離世
第四部 新盟友,舊敵人
第十五章 新協約
第十六章 俄國的韓國問題
第五部 日俄戰爭──第零次世界大戰
第十七章 大韓帝國戰爭
第十八章 滿洲戰爭
第十九章 奉天
第六部 東亞新秩序
第二十章 《樸茨茅斯條約》與大韓帝國
第二十一章「亞洲的永久和平與安全」
第二十二章 日韓合併
後記 遺留給後世的影響
鳴謝
參考書目縮寫對照表
參考書目
推薦序/導讀/自序
★各界佳評推薦★
《東亞大競逐1864-1910》獲得最新一屆(2024年)威靈頓公爵獎章可謂實至名歸……將一個長期受忽視的研究領域,成功納入了塑造今日東亞格局的帝國歷史主流敘事之中。
──英國知名國防研究學者╱威靈頓公爵軍事史獎章評審 麥可・克拉克(Michael Clarke)
席拉・賈格為現代東亞帝國競爭寫下了一段宏大的敘事,成功展現出朝鮮對該區域的重要性遠超過以往認知。
──美國漢學家 裴士鋒(Stephen R. Platt),《華爾街日報》
在時間跨度與多國視角的架構下,本書對無數政治辯論、外交談判與軍事衝突的細節掌握極為到位,是這些事件的重要資料庫。同時,將朝鮮的競爭重新置於俄國擴張,以及由此引發的利益衝突之中……無論以何種角度閱讀,賈格的敘事都是一部鉅作。
──德州大學亞洲研究與人類學教授 羅伯特・奧本海姆(Robert Oppenheim),《世界史亞洲評論》
精湛的敘事……無與倫比地呈現了朝鮮地緣戰略位置的歷史意涵。本書達成了興許只有敘事史才能完成的事:擁抱歷史瞬間的偶然與變數,為塑造東亞現代性與轉型的過程中,所有理應被納入的行動者發聲;同時深入探究個人、社會、政治與國際現實的情感與苦難,展現全景式的深度理解。
──美國大學韓國研究教授 Ji-Young Lee,《H-Diplo》
《東亞大競逐1863-1910》勾勒出從一八五○年代至一九一○年間朝鮮在亞洲所處位置的問題,這六十年間歷經多場戰爭與一連串規模較小的衝突與起義……本書細節豐富,出色地處理了不斷更替的談判與談判者,同時掌握住軍隊移動與戰略失誤。
──卡地夫大學東亞史高級講師 伊恩・拉普利(Ian Rapley),《亞洲書評》
雄心勃勃且視野廣闊……是一部描繪東北亞劇變時代的全面而發人深省的歷史著作。
──加拿大外交官 馬丁・拉弗拉姆(Martin Laflamme),《日本時報》
文章試閱
綁架
朝鮮爆發的叛亂事件對大清與日本均造成嚴重影響。日本當局因公民的喪命及日本公使館的焚毀而大為震怒,立刻決定派遣一支由四艘軍艦、一個營的士兵所組成的部隊攻打朝鮮。日本即將出兵朝鮮半島的消息致使大清採取行動。駐日公使黎庶昌隨即聯繫張樹聲──時任代理直隸總督,暫時頂替自四月起因母親離世而告假的李鴻章。張樹聲向總理衙門回報了朝鮮的暴動情況,儘管當時他還不清楚事件的起因。
幸好,壬午兵變的消息傳到中國時,數月前受高宗之命和李鴻章商討朝美條約的金允植人尚在天津。金允植會見津海關道道員周馥,向他強調事態的嚴重性。此前,周馥及其他清廷官員一直以為這場起義純粹是反日暴動。金允植則說,這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大院君及其支持者預先謀畫的一場叛變。他還指出,這次的暴動和一年前高宗同父異母的兄弟李載先帶頭發動的未遂政變類似,並強調大院君早就預謀奪回政權。「統治了十年,他仍握有令人可畏的權力。他公然袒護不計其數的追隨者,而他們並不服從高宗。他已成為人民之敵。」金允植接著說,「高宗深知時勢變化甚大,朝鮮將難以拒絕和其他國家建立關係。因此,他聽從清廷的命令,〔與日美〕締結條約。這麼做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和平狀態〕,緩解人民之苦。但是,他〔大院君〕拒絕〔與外國人〕和睦相處,並認為與外邦友好就等於出賣國家。他公然指責〔高宗〕並煽動人民,才導致了今日之亂。」
金允植懇求大清伸出援手。「如果不盡快平定這場暴動,恐怕日本會乘機介入鎮壓叛亂,藉此在其他議題上威脅我們,並在朝鮮各地為所欲為。我們寧可仰仗大清的援助及調停,也不願讓日本插手國家事務。」
就在周馥和金允植商談的同時,曾前往漢城協助朝美條約談判的馬建忠也回到了上海,並自行展開調查。他直接寫信給當時仍與金允植一同待在中國的另一名朝鮮公使魚允中。魚允中也贊同金允植的看法,認為大院君是此次叛亂的幕後主使。魚允中透露:「大院君知道陛下〔作為其子〕不會殺他,因此不停地圖謀造反,今日的叛亂是去年(一八八一年)陰謀的延續。」他歸結道:「他之所以這麼做,是要推翻弊政並斷絕朝鮮與外國政府的外交,這兩個立場為他贏得了民心。」
八月九日,周馥收到黎庶昌的電報,信中似乎證實了那兩名朝鮮公使的觀點。電報中還稱,高宗毫髮未傷,但「閔妃與陛下的十三名大臣已遭殺害,大院君掌握了政權」。大清面臨的首要問題是,這場起義對其朝鮮政策造成的影響。他們唯恐大院君會廢除朝鮮與美國新簽訂的條約,進而破壞大清透過西方條約體制保護朝鮮的新政策。他們也擔心朝鮮和日本再次陷入僵局。眾臣一致認為,高宗相對願意接受大清的建議,以及首要目標是將大院君趕下台。張樹聲建議朝廷立刻派馬建忠及提督丁汝昌前去朝鮮查明狀況。八月九日,馬、丁二人率三艘軍艦與部隊啟程前往朝鮮。皇帝還下令李鴻章提前銷假,立即返回天津。李鴻章對派遣馬、丁二人前去朝鮮的計畫表示贊同。最重要的是,他希望避免與日本全面開戰。他警告:「〔我們應該〕向日本保證所有叛變者都將受到懲罰,說服他們不要挑起〔與朝鮮的〕衝突。」
馬建忠於八月十一日抵達仁川後,前去和花房義質碰面,後者剛率領一支大型軍隊返回朝鮮,並回到了日本公使的崗位。在八月十二日的會談中,花房義質告訴馬建忠,他已向高宗下達最後通牒,提出了七點要求,包括懲罰那些襲擊日本公使館、謀殺日本公民的暴徒,以及賠償日方的財物損失,目前尚未收到答覆。馬建忠打斷了他的話並表明,高宗不再擁有任何權力,因為現在的朝鮮是大院君作主。他指出:「你與高宗討論的任何事情都毫無意義。」他也警告花房應三思而後行,以免迫使大清干預朝鮮事務,否則「之後你會面臨相當複雜的問題」。
與此同時,提督丁汝昌在八月十四日返抵天津,帶回了關於這場危機的第一手消息。馬建忠選擇繼續留在朝鮮牽制日本,並等待丁汝昌率更多援兵前來。丁汝昌回報指出,有三艘日本軍艦載著一千二百名兵力抵達朝鮮,但他們對中國人以禮相待。他不認為日本打算與大清開戰。丁汝昌向他保證「他們〔日本人〕不敢公然〔與大清〕血戰」。此刻大清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化解危機,同時避免與日本直接發生衝突。
一項將大院君綁架到中國的計畫迅速成形。由於大院君是這場叛亂的主事者,因此將他帶離當地並圍捕叛亂分子,便能消除衝突的起因,進而防止日本將局勢升級為戰爭。李鴻章提議:「我們向日本表示,高宗與大臣們對叛軍的計畫一無所知。朝鮮朝廷無需為當前的局面負責。」不過為了以防屆時需要兵力,李鴻章要求掌管山東(淮軍)防務的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陪同丁汝昌返朝鮮。
八月二十日,一支由丁汝昌與吳長慶率領、共兩千名兵力的大清海軍在馬山浦(Masan’po,南陽)登陸,進軍漢城。翌日,馬建忠收到大院君差人快馬送來的信件,請求他居中協調日朝協約的條款。高宗因政局紛亂而心力交瘁,再次拒絕接見花房義質,以及那道與他共同商議提出七點要求的最後通牒,大院君則對日本的下一步感到憂心忡忡。馬建忠很快便明白,這是展開大院君綁架計畫的絕佳機會,於是回信表示清軍將抵達漢城,「他們全是為了牽制日本而來,別無他圖」。
馬建忠、吳長慶和丁汝昌三人於八月二十六日造訪時,大院君予以熱情款待。馬建忠試圖解除大院君的戒心,不斷讚美宮殿的內部陳設和建築設計品味不凡。依照慣例,大院君於當天下午回訪。馬建忠與他進行了一場「筆談」,同一時間,清軍悄悄逮捕了這名攝政者的侍衛。過了一段時間,等所有朝鮮衛兵都遭到拘捕後,馬建忠突然在紙上寫道:
「您知道朝鮮國王一直以來都由中國皇帝冊封嗎?」
大院君驚訝地抬起頭來。
「您發動壬午兵變,篡奪王權,」馬建忠瞪大眼睛說道,「您殺了高宗的大臣,讓自己的追隨者取而代之。您對高宗的所作所為,表明了您對中國皇帝的不敬。」
大院君意識到自己上了當,連忙起身,這才發現侍衛已不見人影。隨後,馬建忠強迫他坐上轎子,在滂沱大雨中將他送上船並駛往天津。
由此,朝鮮的「二王問題」暫時獲得解決,只是幕後功臣不是朝鮮,而是大清,清廷派人綁架了大院君,並著手直接干預朝鮮內政。這嚴重悖離了朝貢體制下互不干涉的傳統,也徹底改變了大清與朝鮮的宗藩關係,標誌大清統治朝鮮半島的起點。一八八二年的壬午兵變也導致朝鮮半島上的日本與清軍發生了軍事衝突,原因並非大清或日本對朝鮮別有企圖,而是當地混亂的內政所致。大清意識到,透過非正式的建議說服朝鮮、並以巧妙的外交手段牽制西方列強的政策已不再可行,因為朝鮮政局不穩定,加上高宗的王權持續受大院君所威脅。因此,大清迅速改變政策,捨棄了長期以來對朝鮮事務保持距離且不予干涉的做法,鞏固其對朝鮮半島的直接權力。
然而,壬午兵變造成了一個更微妙的後果,那就是影響了人民對朝鮮國王和王妃的看法。高宗因內亂頻仍而心力交瘁,自身的弱點及缺陷暴露無遺。然而,據信在兵變中遭到殺害的閔妃從這場危機中崛起,所獲得的權力還比以往更加強大。大院君尋找她的屍體未果,便下令將其衣物放入空棺材中,宣布舉行國葬,並指示眾臣共服國喪。「大院君打算假裝她已經死了,」編年史家黃玹如此描述,「他盤算即便她還活著,眾人也會認為她已不在人世。」
然而,假性死亡的閔妃在因緣際會下,被中國人救回一命。大院君被帶到天津之後,她從藏身之處回到朝鮮王宮。隨著閔妃奇蹟般地「復活」,清廷深知在著手控制朝鮮半島之際,可以倚仗她作為堅定的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