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野史未必假:傳言不會憑空出現,真相往往藏於其中
原文書名:野史未必假
產品代碼:
9786263109452系列名稱:
不分類系列編號:
RV1275定價:
350元作者:
王磊頁數:
280頁開數:
14.8x21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901出版日:
20250901出版社:
麥田(城邦)CIP:
610.4市場分類:
中國史地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史地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歷史遠比小說有趣★
★二十二個充斥著野史傳聞的歷史謎團,二十二場精彩有據的史料推理★
▌從三皇五帝到明清,你讀到的歷史是真相的全貌嗎?
正史為什麼不可盡信?為什麼歷史上的諸多謎團,人們更傾向於相信野史?
當正史無法滿足人們對歷史真相、細節、以及多元視角的求知欲時,野史就成為了重要的補充。由於不受官方束縛,野史往往能彌補正史的不足,記錄一些正史不願或不能記載的事件,甚至對正史中的一些記載進行質疑或批判。很多時候,野史因為其故事性、戲劇性和滿足了人們的心理預期,世人反而更願意相信其敘述為真。
本書作者王磊,精選了中國歷史上討論度最高、最具戲劇性的二十二個歷史謎團,兼採正史與野史的多項記載,抱持批判與辯證的態度相互印證、並對照真實的人性,推斷出更接近歷史真實面貌的可能事實。搭配作者說故事的技巧與恰如其分的幽默文筆,讓本書讀來更加酣暢有趣。
▌哪個才是歷史的真相?你更相信哪種說法?
◆禪讓神話全是假!堯被舜囚禁,舜被禹放逐到南方蠻荒?
◆美女間諜西施沒有嫁給范蠡,而是被殺人滅口?
◆秦始皇的親爹不可能是呂不韋,完全是六國人士造謠?
◆鴻門宴上項羽為什麼不殺劉邦?他真是成不了大事的小子嗎?
◆關雲長真的是大意才失荊州嗎?誰要負最大的責任?
◆李白為什麼不考科舉?原來他的身世有諸多難言之隱!
◆馬嵬之變的真相為何?楊貴妃真的死了,還是遠遁東瀛?
◆燭影斧聲殺人夜?北宋皇家版「密室殺人案」成千古之謎!
◆免死金牌染血,朱元璋打從一開始就決定要血洗功臣嗎?
◆有哪些明確的證據可以證明,靖難之變時建文帝沒死?
◆真假崇禎太子轟動南明,詐騙案背後原來是清廷的三重陰謀!
◆順治皇帝有沒有出家?孝莊太后到底有沒有嫁給多爾袞?
★歷史遠比小說有趣★
★二十二個充斥著野史傳聞的歷史謎團,二十二場精彩有據的史料推理★
▌從三皇五帝到明清,你讀到的歷史是真相的全貌嗎?
正史為什麼不可盡信?為什麼歷史上的諸多謎團,人們更傾向於相信野史?
當正史無法滿足人們對歷史真相、細節、以及多元視角的求知欲時,野史就成為了重要的補充。由於不受官方束縛,野史往往能彌補正史的不足,記錄一些正史不願或不能記載的事件,甚至對正史中的一些記載進行質疑或批判。很多時候,野史因為其故事性、戲劇性和滿足了人們的心理預期,世人反而更願意相信其敘述為真。
本書作者王磊,精選了中國歷史上討論度最高、最具戲劇性的二十二個歷史謎團,兼採正史與野史的多項記載,抱持批判與辯證的態度相互印證、並對照真實的人性,推斷出更接近歷史真實面貌的可能事實。搭配作者說故事的技巧與恰如其分的幽默文筆,讓本書讀來更加酣暢有趣。
▌哪個才是歷史的真相?你更相信哪種說法?
◆禪讓神話全是假!堯被舜囚禁,舜被禹放逐到南方蠻荒?
◆美女間諜西施沒有嫁給范蠡,而是被殺人滅口?
◆秦始皇的親爹不可能是呂不韋,完全是六國人士造謠?
◆鴻門宴上項羽為什麼不殺劉邦?他真是成不了大事的小子嗎?
◆關雲長真的是大意才失荊州嗎?誰要負最大的責任?
◆李白為什麼不考科舉?原來他的身世有諸多難言之隱!
◆馬嵬之變的真相為何?楊貴妃真的死了,還是遠遁東瀛?
◆燭影斧聲殺人夜?北宋皇家版「密室殺人案」成千古之謎!
◆免死金牌染血,朱元璋打從一開始就決定要血洗功臣嗎?
◆有哪些明確的證據可以證明,靖難之變時建文帝沒死?
◆真假崇禎太子轟動南明,詐騙案背後原來是清廷的三重陰謀!
◆順治皇帝有沒有出家?孝莊太后到底有沒有嫁給多爾袞?
作者簡介
姓名:王磊
吉林長春人,現居遼寧瀋陽,任瀋陽市教育研究院歷史教研員、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外聘導師,係遼寧省歷史學會會員、遼寧省作協會員,著有《老王聊歷史》系列叢書、《人間驚鴻客》。
曾受邀參加《正大綜藝》《萬卷風雅集》《中國禮中國樂》《神奇的漢字》《叮咚上線!老師好》《龍的傳人》《奇妙的詩詞》《國學小名士》等多檔文化節目。獲北京衛視《我是演說家》第四季總決賽季軍。
書籍目錄
禪讓制的真相:讓了,又沒有完全讓
昏君的黑料:紂王到底做錯了什麼
趙氏孤兒:滅門慘案背後的權力遊戲
美女間諜的下落:西施和范蠡終成眷屬了嗎
秦始皇身世之謎:爸爸去哪兒了
波譎雲詭鴻門宴:項羽為什麼不殺劉邦
巫蠱之禍:誰逼死了太子
大意失荊州:誰是第一責任人
甄宓之死:曹丕為何要殺正妻
「背叛」的名將:魏延真的有「反骨」嗎
詩仙身世之謎:李白為什麼不考科舉
馬嵬之變:楊貴妃身死之謎
千古疑案陳橋驛:是誰導演了這場「溫柔」的兵變
燭影斧聲:北宋版「密室殺人案」
最熟悉的陌生人:真假帝姬案
致命的「免死金牌」:朱元璋為何血洗功臣
生死不明的皇帝:建文帝下落之謎
崇禎太子疑雲:詐騙案背後的三重陰謀
太后改嫁之謎:孝莊有沒有「祕」史
順治出家:五臺山上有沒有住著皇帝
九龍奪嫡:雍正的皇位到底是怎麼來的
刺馬案中案:不能深究的總督刺
文章試閱
▌馬嵬之變:楊貴妃身死之謎
西元七五六年,大唐天寶十五載六月十四日,馬嵬驛大門口。一個鬚髮皆白、身形佝僂的老人,拄著拐杖緩緩走出大門。他的衣著華麗卻污漬滿身,神情威嚴哥兒們,眼神中卻又透著驚恐。
因為此刻門外站著裡三層外三層的禁軍士兵,個個眼露凶光,殺氣騰騰,很多人的盔甲、兵器上都沾滿了鮮血──那是被士兵殺死的前宰相楊國忠留在這世界的最後痕跡。此刻楊國忠的腦袋正掛在大門外,用自己的死亡宣告了兵變的發生。
就在此時,就在此地。
而這個老人正是執掌天下三十多年的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本人就是搞兵變的高手,只不過以前都是他搞別人,現在輪到他被別人搞了而已。精通此項業務的皇帝太清楚兵變的可怕了,這些造反的士兵一旦殺紅了眼那是什麼事都能幹得出來。所以唐玄宗第一時間選擇承認既成事實,表示楊國忠我早就想殺啦,你們這可是幫我省事了。既然如此,大家就散了吧。
沒人回應,也沒人說話,氣氛有點尷尬。上千人粗重的呼吸,伴隨著兵器的撞擊、盔甲的摩擦,隱隱匯聚成有規律的噪聲,像一道道湧浪,不斷拍擊著逼仄的驛站,也一下下撞擊在老皇帝的心上。
這只能說明一件事──士兵們的要求並沒有被滿足,這場兵變還遠沒有結束!
饒是經驗豐富、見識過無數大風大浪的唐玄宗此刻也有點慌了,他趕緊讓心腹宦官高力士去問:為什麼皇帝都發話了,大夥還拒絕執行命令啊?
不一會兒,高力士就替皇帝找到了答案,四個字──「禍本尚在」。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引發這場兵變的罪魁禍首還活著。此人是誰?正是鼎鼎大名的楊貴妃楊玉環。
不得已,唐玄宗只能命高力士將楊貴妃勒死在驛站佛堂前的梨樹下,一代絕世美人就此香消玉殞。貴妃死後,兵變平息,仿佛一切都恢復了正常。這場深刻改變唐玄宗個人命運和大唐王朝歷史走勢的離奇兵變,史稱「馬嵬之變」。
白居易的《長恨歌》裡說:「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泥土中為何不見「玉顏」,是因為後來唐玄宗派人改葬楊貴妃時,不見完整屍骨,只有一個香囊猶存。所以這兩句詩,就引發了後世的無限遐想。
民間傳說當時死的其實是楊貴妃的侍女,真正的楊貴妃出家當了道士;甚至有人說她一路東行,最終到了日本。二十世紀八○年代有一位著名的日本影星山口百惠就自稱是楊貴妃的後代。
那麼,楊貴妃有沒有死在馬嵬之變中呢?答案是肯定的。馬嵬之變是必然中的偶然,但楊貴妃的死卻是偶然中的必然。
西元七五五年,唐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迅速攻占了東都洛陽等大片地區,兵鋒直指大唐都城長安東面的門戶潼關。
楊國忠,是楊貴妃的遠房堂哥,靠著裙帶關係上位。此人是太子李亨的鐵桿反對派,也可以說是逼反安祿山的催化劑。盛唐的崩塌當然不是楊國忠一個人的責任,但從安史之亂爆發到馬嵬之變發生,他就是公認的罪魁禍首。
本來安祿山被擋在潼關之外,只要大唐的邊防軍及時回防,還是有希望在短時間內撲滅叛亂的。但守衛潼關的老將哥舒翰是楊國忠的政敵,所以楊國忠就慫恿唐玄宗逼哥舒翰主動出擊,寧可敗壞整個平叛戰爭的局面,也要實現他借刀殺人的私欲。
最終的結果就是,哥舒翰敗了,潼關失守了,長安也保不住了。這種拉著所有人一起倒楣的混帳操作,讓朝中上下都對楊國忠恨得牙癢癢。
負責唐玄宗護衛工作的右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早就看楊國忠不順眼了,恨不得殺之而後快,只不過還沒來得及動手,他就被另一項緊急工作給耽擱了,那就是護送皇帝跑路。
沒錯,唐玄宗雖然表面上裝得英勇無畏,高喊著要御駕親征與叛軍決一死戰,其實卻瞞著所有人,祕密調動禁軍護衛自己逃亡四川。
雖然唐玄宗提前派人通知沿途官員準備接待,但皇帝都跑了,還能指望著底下的官員能盡忠職守地在原地待著嗎?所以從六月十三日離開長安,到十四日抵達馬嵬驛,短短兩天時間,平日裡養尊處優的那些皇室成員、高官顯貴、禁軍將士,那真是全方位無死角地體會了一把什麼叫人間疾苦。
吃的是不管飽的雜糧糙米飯,睡的是硬梆梆的野地,那真是狼狽如喪家之犬,慘得不能再慘。於是大家把自己遭遇的所有不如意都算在了楊國忠的頭上,這倉皇出逃的一路上,恨楊國忠、想殺他的人與日俱增。
尤其是負責護衛的那幾千禁軍士兵,他們本來就因為家人和產業被丟在長安而怨聲載道,這兩天,一路走來又累又餓,憤怒和不滿已經到了爆發的邊緣。統領禁軍近半個世紀的陳玄禮敏銳地發現了軍隊的騷動。這位經驗豐富的老將迅速做出了判斷──兵變是必然要發生的事情,無非就是在什麼地方發生、在什麼時間發生的區別而已。
既然無法避免,唯一能做的就是給士兵們找一個情緒發洩對象,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附帶傷害。這個目標很好找,眼下還有誰比楊國忠更適合來當這個活靶子呢?
但陳玄禮身為禁軍將領,還是擔不起挑動兵變、誅殺當朝宰相這麼大的罪名。俗話說天塌下來有個子高的頂著,陳玄禮也需要找一位大老為自己背書。於是他祕密聯繫太子李亨的心腹宦官李輔國,向太子傳達了自己的意思。而太子李亨對此的反應很有趣,史稱「太子未決」。
未決,就是沒有決定,沒有回應。表面上看似乎是太子拒絕了陳玄禮。但政治上的事並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則彼的。看破不說破,朋友還能做。太子的確沒同意,但是他也沒反對啊。默認,也是一種態度。
陳玄禮當下心領神會,立刻開始引導情緒帶節奏,表示咱們今天混成這個慘樣那都是楊國忠的鍋,是男人就應該有怨報怨,有仇報仇!士兵們一聽,紛紛表示同意。至此,陳玄禮成功地把士兵的怒火指向了楊國忠,盡可能地避免了讓皇帝唐玄宗陷入危險之中。
楊國忠並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經進入了倒數。
當時正好有幾個吐蕃的使節攔住楊國忠投訴待遇問題,這時突然有人喊了一嗓子:「楊國忠勾結胡人謀反啦!」
當年是誰在馬嵬驛喊出了這句話,現在已經沒人知道。唯一可以明確的一件事就是──喊出這句話的人真的太懂拿捏人心了。安史亂起,馬嵬驛中,此時此刻,此情此景,還有什麼比「胡人」「謀反」更炸裂的關鍵詞呢?
這就像是一顆火星掉入了火藥桶,瞬間就引爆了所有人的情緒,士兵們一擁而上,把楊國忠砍頭分屍,甚至連楊國忠的肉都被割下來吃光了。同時被殺的,還有楊國忠的兒子、姊妹、情婦和一眾黨羽,可以說是一鍋端。
對於馬嵬之變是否有人主使,史學界歷來有爭論。陳玄禮、太子李亨、宦官高力士,甚至皇帝唐玄宗本人,都成了被懷疑的對象。一般認為,這是陳玄禮和太子李亨達成默契後,在明知兵變不可避免的情況下,順水推舟,因勢利導地將兵變的矛頭對準了當時的全民公敵楊國忠。這是面臨突發狀況時的緊急應對,而不是什麼深謀遠慮的精心策畫。
既然如此,殺了楊國忠之後這事不就結束了嗎?為什麼還要包圍驛站,逼皇帝殺死楊貴妃啊?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