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博物館裡的台灣史:博物館與紀念場址如何建構台灣人身分認同、形塑歷史記憶,定調「台灣的故事」

原文書名:The Politics of Museums and Memorial Culture in Post–Martial Law Taiwan


9786263156425博物館裡的台灣史:博物館與紀念場址如何建構台灣人身分認同、形塑歷史記憶,定調「台灣的故事」
  • 產品代碼:

    9786263156425
  • 系列名稱:

    臉譜書房
  • 定價:

    480元
  • 作者:

    鄧騰克(Kirk A. Denton)
  • 譯者:

    吳煒聲
  • 頁數:

    360頁
  • 開數:

    14.8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未定
  • 出版日:

    未定
  • 出版社:

    臉譜(城邦)
  • CIP:

  • 市場分類:

    中國史地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史地類
  •  

    ※缺書中
商品簡介


▌「誰」紀念歷史?紀念「誰的」歷史?台灣現代史,什麼人說了算?

本書探討博物館和紀念文化在解嚴後台灣歷史記憶爭論中的政治意義,特別聚焦於政治力量——尤其政黨政治——在博物館的建立、管理、建築設計和歷史敘事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書的框架圍繞「藍營」和「綠營」之間的對壘展開,不同陣營爭論的焦點往往是博物館應該銘記過去的哪些方面?又應以什麼方式對大眾展示呈現?

本書鎖定特定類型的博物館和紀念空間(如考古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忠烈祠、戰爭博物館、紀念堂、文學博物館、民族學博物館和生態博物館),藉以論述過去三十年台灣博物館的整體狀?。而這些台灣博物館的案例會向我們揭示冷戰政治及其在東亞的殘遺痕跡。透過這些場址,可以提出的問題包括──

↪文化、歷史和記憶在台灣後殖民景觀中如何形塑大眾的身分認同?
↪博物館在新自由主義經濟環境下,處於當代什麼樣的位置?
↪台灣的政黨政治如何利用歷史記憶與紀念場址,作為對陣、角力的戰場?
↪新興民主國家的歷史記憶政治,特別是與專制黨國所把持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博物館,呈現怎樣的對比?

作者鄧騰克曾親自走訪台灣多座博物館、紀念館,探索這類場址在形塑、講述歷史時所隱含的政治性,以及其中權力運作的幽微。本書會帶讀者細看台灣某些遠近馳名的紀念場館,另也談及一些逐漸被時代淡忘的地方,包含──
↪前現代歷史與考古博物館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台北忠烈祠及228紀念館
↪人權博物館
↪中正紀念堂和兩蔣文化園區
↪原住民博物館

▩口碑好評
本書對國際博物館文化的配置提出了獨特觀點,亦提到這種配置如何體現於解嚴後台灣社會的政治格局中。鄧騰克透過生動和重視細節的案例研究,分析了博物館如何反映和引發文化變革。此作大大豐富了台灣研究和博物館學,它以清晰和令人信服的敘述提出了深入的學術分析和創新的觀察。
——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 周文龍(Joseph R. Allen)

「這是對台灣博物館的一項有趣而精心的研究。鄧騰克的書學術性與可讀性兼具。它將吸引廣泛的讀者,包括專攻台灣的社會科學家、中國及東亞研究的學生、台灣政治專家、當地文化場景的觀察人士等。」
——九州大學 魏德悟(Edward Vickers)

作者簡介


作者╱鄧騰克(Kirk A. Denton)
俄亥俄州立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教授,著有《展出過去:後社會主義中國的歷史記憶與博物館政治》(2014)和《現代中國文學中不確定的自我:胡風與路翎》(1998)。


譯者簡介


譯者╱吳煒聲
美國蒙特瑞國際研究學院中英口筆譯組碩士,目前任教於陽明交通大學和淡江大學,致力於英語教學與中英翻譯研究。

書籍目錄


前言
1. 台灣、中國與國族想像:前現代歷史與考古博物館
2. 文化多元的台灣境內的多元文化史: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3. 紀念死者:台北忠烈祠及228紀念館
4. 白色恐怖,以及和平、和解的論述:人權博物館
5. 國民黨軍事記憶:抗戰與冷戰紀念地
6. 蔣氏王朝記憶:中正紀念堂和兩蔣文化園區
7.「民族文化之根」:國立台灣博物館文獻
8. 原住民博物館與台灣人身分的建構
9. 在地文化、環境與地方營造:生態博物館
10. 台灣與世界的交織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