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本心:問學人生

原文書名:


9786264121163本心:問學人生
  • 產品代碼:

    9786264121163
  • 系列名稱:

    釀時代
  • 系列編號:

    43
  • 定價:

    450元
  • 作者:

    劉國瑞
  • 頁數:

    280頁
  • 開數:

    14.8x21x1.9
  • 裝訂:

    精裝
  • 上市日:

    20250827
  • 出版日:

    20250827
  • 出版社:

    釀出版-秀威資訊
  • CIP:

    785.28
  • 市場分類:

    人物傳記(中國)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史地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這是一部深具啟發性的自傳,娓娓道來劉國瑞教授從台灣完成基礎教育、畢業於台大電機系,遠赴美國求學的歷程。書中最打動我的是劉教授對人生各階段的省思,無論成功或失敗,他總能提出深刻的見解與哲理,令人深感共鳴。劉教授在教學、研究與服務三大使命上皆追求卓越。他不僅是馬里蘭大學前 5% 的傑出教授,更曾擔任全球最大學術組織IEEE的總裁,並成功將校園創新技術轉化為新創企業。劉教授的成功,來自他勇敢逐夢的精神與無悔的人生態度。他享受每一段旅程的精彩與充實,不執著於最終的輸贏。這本書不只是劉教授個人生命的縮影,更是一部激勵人心的作品!」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院長╱吳宗霖教授

「本書講述了劉國瑞教授成長的人生歷程。劉教授秉持著傳承的信念,回歸當初立志成為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本心,將其化為文字,為我們樹立榜樣。我相信這本書可以打開年輕學子的視野,激勵著新一代研究者,『繼續努力,直到他們無法忽視你』,突破偏見終獲肯定。身為理工男的我,更欽羨他在站上世界舞台的同時,還能享受對廚藝、園藝的熱愛。」
──天鈺科技暨天鈺環境永續基金會董事長╱林永杰董事長

「本文作者是 IEEE 史上首位華人總裁,是全球電子電機領域(包含半導體、電腦、通信)最崇高學術殿堂的領導者。在本書中,作者娓娓道來,從台灣南部小鄉鎮出發,經台大電機系,到美國留學後,一步步歷經各種考驗,走到學術巔峰。作者不吝分享,在異鄉的問學人生遭遇無數艱難時,如何透過本心的修鍊,走過這些淬鍊,讓人生終能綻放出令人炫目的光彩,誠摯推薦閱讀。」
──前科技部部長暨臺灣大學名譽教授╱陳良基教授

「作為國瑞的大學同學與學術同行,拜讀此書後,我看見一個熟悉又令人驚嘆的身影,在我們安於現狀之時,轉動改變的巨輪。國瑞在IEEE的每一個關鍵職務均推動深遠改革,引領組織走向;他在學術巔峰時毅然退休,投身革命性產業創新。他的身影既宏大嚴謹,又真誠熱忱,他始終是最樂於助人的朋友。我們有幸見證國瑞的非凡旅程,與有榮焉!」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授兼副校長╱李大嵩教授

「與國瑞兄認識接近三十年,一直知道他是一個耿直、溫暖、且極具方向感的人。多年來,他一直潛心研究,找最前瞻的研究議題,從不因年齡漸長而削減雄心大志,他是一個能掌握時代動脈、真正有智慧的科學家。他待人非常真誠,縱使已經成為學術界的大老,仍保持一顆單純善良的心。我非常認同國瑞兄在書中提到的一個價值觀──追求名利、當大官、掌大權,不一定受人尊敬;唯有做事兢兢業業,對社會有實質貢獻,縱使只從事人看似卑微的工作,也是值得尊敬的。國瑞兄一直能保有科學家的初心,用好奇心驅動自身向前,持續保持在科學研究最前端的精神,是非常令人尊敬的標竿。」
──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所長╱廖弘源教授


|誠摯推薦|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院長╱吳宗霖教授
天鈺科技暨天鈺環境永續基金會董事長╱林永杰董事長
前科技部部長暨臺灣大學名譽教授╱陳良基教授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授兼副校長╱李大嵩教授
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所長╱廖弘源教授


作者簡介


劉國瑞,美國馬里蘭大學傑出大學教授,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首位華人總裁、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在信號處理與無線通信領域具有開創性貢獻,發表論文逾 900 篇。曾獲 IEEE Leon K. Kirchmayer 研究生教學獎、IEEE 傅立葉信號處理獎,並於馬大任教期間,率領團隊開發出全球首套公分級室內定位系統。曾榮獲 CES 和 CEATEC 大獎,研究成果亦被評選為 IEEE 七大改變世界的技術之一。目前全力投入其創辦的新創公司 Origin Wireless,致力推動無線感知技術的產業化,以科技創新改變世界。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台裔科技人掀起的AI浪潮席捲全球,熟悉黃仁勳、蘇姿丰、梁見後的故事,就不能錯過劉國瑞!
他從嘉義朴子的小村莊,一步步走到全球電子電機學術的最高殿堂,成為 IEEE 百年來首位華人總裁!
想認識這位勇敢真誠、堅持不懈的頂尖學者,只能透過這本書!

書籍目錄


楔子

第一章 緣起:承諾就是承諾
第二章 童年:不是乖乖牌
第三章 啟蒙:衛道的青春與思辨
第四章 立志:從數學實驗班到工學院
第五章 大學:探索走出自己的路
第六章 服役歲月:壓迫體制中的自我淬鍊
第七章 負笈美國:在文化衝擊中成長
第八章 加大:零元帳戶的研究生歲月
第九章 馬里蘭:突破偏見的學術路
第十章 美國夢和夢醒時分
第十一章 週末的中文學校
第十二章 矽谷一年,看見創業的現實
第十三章 千里眼:一場未竟的夢想旅程
第十四章 波多馬克的歲月
第十五章 學問,就是學怎麼問
第十六章 資訊革命:AI與通訊世代的演化
第十七章 相守一生的夥伴
第十八章 風起:一場風暴的前奏
第十九章 雲湧:風暴中的堅持與超越
第二十章 異域風情:眼界決定格局,胸襟決定氣度
第二十一章 無線感知人工智慧:從通訊到感知的躍遷
第二十二章 新創人生:用科技改變世界的夢想
第二十三章 勇敢追夢,無悔人生

圖片選輯 追夢的人

推薦序/導讀/自序


▍第一章 緣起:承諾就是承

在 1961 年 2 月的一個清晨,我出生於台灣嘉南平原的小鎮─朴子,也就是母親的娘家。
母親出身於閩南張氏家族,祖先來自福建泉州,源自清河堂,世代居於嘉南平原。閩南人自稱「河洛人」,自古渡海過唐山來台,相傳是自中原河洛地區遷徙至福建。
外曾祖父是我見過最善良的人。他雖然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卻靠著刻苦自學成為一名會計代書。朴子位於嘉南平原中心,居民多以務農為生。傳說中,人們因為信任他的謙虛與勤奮,紛紛將帳務委託他處理,讓他得以擺脫農務勞作的束縛。憑藉努力與勤儉,他逐漸累積了積蓄,甚至購置了一些田產。
外曾祖父一輩子吃素。在那個沉靜的村莊裡,節慶總少不了盛大的宴席,菜色葷食豐盛,但他總是選擇遠離人群,獨自吃著簡單的素食。每每讓人疑惑:為什麼他總是這樣?
直到有一天,我終於明白,那是一個他與佛祖之間的誓言。
母親是由外曾祖父撫養長大的。他的兒子,也就是我的外公,曾赴日本留學攻讀醫學。某次假期回台後,他與外婆再次搭船赴日。途中他感染腹瀉,在物資匱乏的二戰時期,船上藥品有限,航行數日抵達日本時,情況已經惡化,最終不幸去世。
當時外婆已懷有身孕,也因此不得不中止她在醫學院的學業。在那個年代,喪偶的婦女幾乎註定終生守寡,儘管她年僅二十多歲。但她卻選擇不被世俗規範所束縛,決定再婚,這在當時的社會眼光中是難以接受的行為。母親因而由她的叔叔和祖父撫養長大。
後來,當她的叔叔也赴日本學醫時,又因病重陷入危急。當時醫療資源極為有限,外曾祖父於是向佛祖祈願:「只要讓我的二兒子平安康復,我將終生吃素以報答神恩。」
外曾祖父的願望實現了!那時他大約四十多歲,直到九十高齡過世,他從未違背與佛祖的誓言。一個人的品格,往往顯現在無人知曉時所做的選擇。誠信是一切成功的根本,而承諾,就是承諾,不需任何形式來加以約定。
至於我的外婆,她是一位走在時代前端、勇於挑戰傳統的女性。她生活在女性極少接受教育的時代,更遑論進入醫學院。她不僅是優秀的運動員、優異的學生,更是志向遠大、潛力無窮的人,但終究被傳統的社會觀念壓垮。多年後,在我十幾歲時,母親與她重修舊好,我才第一次見到她。她後來再婚,育有數子,但終其一生只是家庭主婦,未能實現成為醫師的夢想。
我的父親是客家人,來自廣東饒平,祖籍劉氏客家彭城堂,相傳可追溯至劉邦,是其第三世祖。五胡亂華後,客家人自中原遷徙至南方。家族於清代自廣東遷台,世居苗栗,為當地書香門第,數代皆有監生與大學生,參與地方政事。據說當年日軍自北而南接收台灣至苗栗時,我曾祖父的父親代表地方與日方溝通,以財物換取和平,苗栗因此免於戰火。
祖父畢業於東京大學經濟系,但國民政府遷台後未能獲得重用。父親成為醫師,二叔在日商企業擔任廠長,長期駐泰,三叔則為台大教授。此後家族成員各奔東西,離開了苗栗。
曾祖父早年喪偶。傳說某日他到台北觀看日式舞伎表演,便愛上了後來的曾祖母,開啟了一段異國姻緣,讓我們家中多了一份中日情懷。
由於父親自行開設診所,父母經常日夜忙碌,我從小與曾祖母相處最久,也最受她疼愛。對父母我既敬且懼,唯有曾祖母是我可以撒嬌、任性的對象。我與她的感情最好。她是虔誠的天主教徒,聖誕夜我總陪她上教堂。她看到街上有乞討者,總會從那沒有多少的錢包中掏出一點給他們,並教我要去愛那些可憐的人。她常常摸著我的頭說:「你很聰明,以後一定會成大器。要記得,以前的人常說,越飽滿的稻穗頭垂得越低。」
有一次,曾祖母要去日本探望她的妹妹,問我想要什麼禮物。當時台灣物資匱乏,孩子們幾乎沒有玩具。我在電視上看到 NBA 的籃球和英國的泰迪熊,非常羨慕。於是小學階段的我跟她說,我想要一顆籃球和一隻毛毛的泰迪熊。
兩週後她回來了,手上抱著一顆 NBA 籃球,我高興得跳了起來,一邊玩一邊問:「那泰迪熊呢?」她緩緩從行李中拿出一隻手工縫製的熊布偶,卻不是我夢想中的毛絨泰迪熊。當時我撇了撇嘴說:「我不要,這不是我要的。」她什麼也沒說,只是黯然地沉默。從那天起,我再也沒有見過那隻熊布偶。
我忙著與朋友們打球,卻未曾想過,為了我的願望,她與姨婆花了多少天,老眼昏花地縫製出那隻熊,卻被我一句話打回。也不知道多傷她的心。
曾祖母最疼我。無論我童年多麼調皮,她從未對我發過脾氣。我上大學時,她住在台大附近的小姑姑家,我時常會去看她。有一次我太忙,隔了些時日沒去,她著急地想自己來找我,卻迷了路,差點回不了家。後來她搬去竹南姑婆家,每次我去看她,她總會像我小時候那樣,牽著我的手,在院子裡散步。
幾年後,父親赴日行醫,特地在家中後院為她加蓋一間房,讓她能有個獨立空間,可以煮點東西、看看電視。我後來赴美求學、工作,有機會便到日本探望她。
1991 年暑假,我回日本陪她兩週。離別那天,天未亮,濛濛的晨霧中,我準備搭車前往機場回美國。當我將行李放入車廂時,九十一歲的她匆匆從房中走出,手裡提著一袋水煮雞蛋,那或許是她手邊僅有的食物。她在我背後喚著我的名字,將那袋五六顆雞蛋塞進我手中,要我好好照顧自己,好好吃飯。我別過頭,不敢讓她看到我的淚水。
那是我最後一次見到她。隔年櫻花盛開時,她離世了。我曾答應她要接她來美國一起生活,卻再也無法兌現。三十多年過去了,我依然思念她,也沒能揮去心中的遺憾與愧疚。
絢麗的外表或許讓人喜愛,令人歡喜,但樸實的心意蘊藏著永恆的愛。三十多年來,每當我遇到挫折或困難,總會在心中默默想念她,祈禱她能保佑我平安度過,也祈求她能理解年少無知的我,原諒十歲的我曾經推開那隻熊布娃娃。
直到很久以後我才明白,最美的泰迪熊,是用愛織成的。我再也沒有擁有過泰迪熊,因為那隻親手縫製的熊布偶,早已永遠在我心裡。牠是我最美麗的泰迪熊,我永遠的熊布娃娃。


文章試閱


▍第十五章 學問,就是學怎麼問(節錄)

◆ 研究才是我真正的志業

就在 2000 年,沒有什麼意外之下,我終於「媳婦熬成婆」成為正教授。正值美國 .com 時代泡沫化,經濟景氣低迷,已連續好幾年沒有加薪。通常升等都會有特別的調薪,系主任跟我說:「今年全系沒有人加薪,但每個系可以推薦一人加薪,你是今年系上評比第一,所以會有五千美元的調薪。」聽來實在像個笑話,因為平時升等正教授時,調薪幅度應該是很可觀的。其實我也無可抱怨,過去十年來,我每年調薪都在 10% 到 15% 之間,好幾次拿到頂級的 15%,所以我的薪資早已超過許多比我資深的正教授。這正是美國資本主義文化的體現,即便在學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市場價值。為了留人,他們願意支付你應得的待遇。有些人甚至會拿他校的聘書來與學校談條件,爭取更高的待遇。
其實,在 1990 年代末 .com 的高峰時期,已有許多人離開學界,因為當時學界的薪資遠低於工業界。我也深有體會。記得 1999 年,我一位博士生畢業後加入了貝爾實驗室,起薪竟然和我在學校已經當了十年教授的薪水差不多。因此,在 .com 泡沫後,美國學界大幅調整了教授薪資,雖然不一定能比工業界高,但也不再相差太多,這樣在徵才時才能和工業界一較高下。
當時正是 2000 年初,無線通信開始起飛,Qualcomm 的 CDMA 技術成為最熱門的話題,這正是 3G 無線通信的新國際標準。我有一位來自伊朗的博士生,1997 年畢業時,同時拿到了 Qualcomm 和貝爾實驗室的聘書。他最終選擇了貝爾實驗室,因為當時 Qualcomm 還只是個小公司。後來他告訴我,這個決定讓他馬上損失了兩百萬美元。這也標誌著未來二三十年無線通信時代的開端。3G 是第二代數位無線通信的開始,未來的 4G、5G、甚至 6G,都是從這裡演進而來。過去幾年,我已預見這樣的趨勢,也做出了重要貢獻。我的博士論文主攻利用 VLSI 運算天線陣列的演算法。那時系上新聘了一位做無線網路的老師,我們聯手將天線陣列技術引入無線通信,並證明這種方法能將用戶數增加一百倍。這項研究成為當時的重大里程碑,也是日後無線通信廣泛採用天線陣列技術的開端。
學界的競爭極為激烈,因此千奇百怪的事情層出不窮。1994 年,我們提出一項全新理論:若電子晶片能在不同區域設定不同的電壓,透過我們的理論可以大幅節省能量。我專程向 DARPA 報告這項新發現,並申請經費進行實驗驗證。然而 DARPA 回應說:「理論很好,但晶片上不可能在不同區域設置不同電壓,所以不考慮資助。」一年後,柏克萊的團隊開發出一款晶片,能在不同區域設置不同電壓,並用來驗證一個簡單的電路。他們顯然不知道我們的論文,也沒有引用。儘管我們的理論適用於演算法層次,不僅侷限於電路層面,但後來大多數相關論文都只引用了柏克萊的研究,而他們的資助者正是當初說「不可能」的 DARPA。
還有幾次,我們和其他團隊幾乎同時完成研究,也幾乎同時投稿。我們本著君子之道,公平對待對方,給予正面評價,讓對方的論文順利發表。然而,另一個團隊卻明顯是審我們論文的評審,卻拒絕了我們的稿件。最終,我們的論文發表在另一個期刊,雖然也算順利刊登,但時間晚了一些,自然在引用次數上大大落後。這類惡性競爭在學界屢見不鮮,所以研究要領先群雄,就必須比別人早很多做出成果。
非洲有句諺語:「每天早晨,羚羊醒來時,知道必須跑得比最快的獅子還快,才能生存;獅子醒來時,也知道必須跑得比最慢的羚羊還快,才不會餓肚子。不論你是羚羊還是獅子,每天醒來,你知道你最好趕快跑起來。」這正是學術競爭的最佳寫照。
當時我正是系上新起之秀,許多重大事務都找我負責,包括招募新老師,以及組織信號處理和通訊領域約二十位教授,重新規劃並開設新課程,現代化教學內容。我所屬的系統研究所正在尋找新的所長,這是一個由國家科學基金會支持的大型跨領域研究中心,有五十多位教授,全美當時僅有五個這類研究所,各自專注於不同領域的研究方向。創所所長和幾位大佬私下多次來找我,希望我能接任這個重任。我也開始思考,是否該走上學術管理的道路。當時的院長正是我剛進馬大時的前輩,曾一同共事過。他當了系主任幾年後轉任院長。我問他:「為什麼不回來做研究?」他坦言:「這幾年進步太快,回來也跟不上了,做得不會比你們好。」後來,他又當了學務長,競選校長失利後便轉到他校擔任校長。
這時,暫代所長的同事來找我,大概是聽說了那些大佬來找我的消息。他也是我的前輩,過去辦公室就在我隔壁,我們常閒聊。後來我升等調換了大辦公室才搬開。他說他想競選所長,希望我支持他。其實,他為人厚道,是個「好好先生」,但能力一般,這正是大佬們擔憂的地方。因為他是朋友,我便直接告訴他:「如果你想選所長,我就不會參與競爭。」其實那時,東岸到西岸,已有不下二十所大學來邀請我出任系主任或院長職位,但我早已決定不走學術管理這條路,這也與美國的學術文化大環境有關。
美國大學以學術研究為主,為了讓教授能說真話,經過試煉後會給予終身職。這既是一種榮耀,也意味著大教授難以管理。系所經費有限,又無人事任用權,事事都要向院長申請,學生事務繁雜瑣碎。在這種環境下,少有專心做研究的人願意涉足行政管理。我一直帶領著一個龐大的研究團隊,專注於前沿探索,擔心一旦投入管理工作,就無法再回頭做研究。而研究才是我真正的志業,如果想走管理路線,早就去工業界賺大錢了。


◆ 一個老師有多好,就看他成就多少學生

我很榮幸,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學生加入了我的團隊,他們有的已小有成就,這是我學術生涯中最驕傲的事。他們大多來自世界頂尖大學,是各國最優秀的年輕人。從我年輕時起,他們像是我的弟妹,到後來年紀漸長,他們更像是自己的孩子,我的研究團隊就像一個大家庭。
早期在我讀書和剛開始教書的 1980 到 1990 年代,大多數學生來自台灣和印度,最出名的學校是台大和印度理工學院(NTU 和 IIT),這是許多校友長期打下的名聲。但可惜的是,二三十年後,台灣學生人數漸少,「NTU」這個代號也已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NTU」取代。
1990 年代中後期到 2000 年代初,來自伊朗的學生逐漸增多,最優秀的來自 Sherif 技術大學和德黑蘭大學。當時,中國大陸來的學生也開始增加,以清華、北大、科技大、復旦和上海、西安的交大為主,尤其清華的學生特別多。到了 2000 年代中期後,我的團隊來了不少埃及學生,主要來自開羅大學和亞歷山大大學。我曾經連續四年招收了亞歷山大大學每屆的第一名。然而到了 2010 年以後,大部分學生來自中國大陸,直到 2020 年前後,因地緣政治影響,大陸學生人數驟減。
在三十多年的教學生涯裡,我培養了七十位博士生和六位博士後,其中有三十人在世界各地擔任教授,博士後裔已有兩百多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其中以傳道最難,因為那是做人做事的方法,不僅學生,老師也得用一生去琢磨。其實在傳道之上,我還認為老師要能創造出一個傳統和環境,來激勵學生一輩子去成就大志,英文裡有一個字「inspire」,很具體地描述這個「激發」的意思,一個老師有多好,就看他有多少傑出的學生、有多少學生成就卓越。我常跟他們說,學術之途是一條又漫長又孤寂的路,你不知道什麼時候你能做出什麼來,你也不知道哪一條研究方向一定走得通,並且比別人的好。簡單地說,你不知道你會不會能有重大的發現而功成名就,或者就這麼庸庸祿祿地過去。必須嚐試各個可能性,所以失敗是經常的事。即便研究成果做出來了,論文還可能被不理解的審稿人拒絕。很多學生曾在我的辦公室裡哭過。我常安慰他們:「勝敗乃兵家常事。這條漫長孤寂的路,只有堅持才能走到盡頭,才能看見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沒有韌性,是走不下去的。」
其實,學術和藝術本質上是相通的,都是理念的追求,只是呈現方式不同。學術在邏輯上,藝術則可能在形意、美術、音樂或舞蹈等方面表達。這是一種無形卻共通的情感語言,當走到極致,為了完美可以不惜一切。歐美的博士學位,無論科系,全都稱為 Doctor of Philosophy(Ph.D.),直譯即為「哲學博士」。我們為什麼選擇走上學術之途?因為我們熱愛並且願意付出一生來追求真理,所以我們必須有一個崇高的理想,不然的話這條路走不遠也走不盡。
學術成就很難量化,因為最根本的指標是有多大的影響力,然而影響力本身卻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當然論文被引用次數是一個指標,有沒有顛覆性的新發現和發明來推翻以前的思維而創造出新的基礎理論?有沒有用在實際的產品造福上百萬的人們?有沒有拿到各種大小獎項?但最好的論文未必會有最多的引用次數,也不是人人都能拿到大獎或做出重大的發現。所以走學術的路,如果把塵世的功名利祿放在心上去追求,這條路不會走得快活。因此不要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今天人家說你好,明天可能就是貶抑,那是虛浮的。只有我們踏踏實實所做的研究成果和貢獻才是真的,沒有任何人可以拿得掉。
說到這裡,我還有一個特別的故事。雖然我訓練了七十名博士,但還有一些沒能順利拿到博士學位的學生中,也有人創造了傳奇。有一天,一位冰島來的學生 JT 特地來見我,希望加入我的研究團隊攻讀博士。我從未收過冰島學生,見他上進有志氣,便答應了,也為他申請了獎學金。然而兩年過去,雖然 JT 成績不錯,但始終過不了博士資格考試,只好打算拿了碩士學位去找工作。
與其他學生相比,JT 或許不適合走學術研究的路,但他有著極強的領袖魅力和親和力,組織能力出眾。我對他說:「別氣餒,你不一定適合做學術研究,但你非常適合成為工業界的領袖人物。我建議你去讀個 MBA,加上在我這裡學到的通訊背景,將來一定有機會大展拳腳。」但 MBA 學費昂貴,幾乎沒有獎學金,他也沒錢自費。當時,我所屬的研究所與商學院有合作關係,我便積極幫他爭取推薦,終於為他拿到了 MBA 入學許可和獎學金。
JT 後來順利取得 MBA 學位,加入了德國銀行紐約總行,一路晉升至總管電子資訊與通信媒體的常務部長。2020 年,T-Mobile 收購 Sprint,這是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電信併購案,相當於 380 億美元的交易,而 JT 正是此一歷史性併購案的負責人。事成之後,T-Mobile 對他大為賞識,邀請他擔任董事會的財務長。行行出狀元!我們很久未聯絡,有一天他跟我說,他正要離職加入 T-Mobile。正好 Apple 打算收購我的公司,我趁機問他能不能幫忙,我們可以付他一些諮詢費用。他卻說:「我很樂意幫忙,但是絕不收費。我之所以有今天,完全是當年您對我的幫助。」聽到這話,我內心充滿了莫大的安慰。看到學生有成就是老師最大的榮耀。

(後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