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加薩:從圍困到浩劫,戰火未熄的古城
原文書名:Gaza: Preparing for Dawn
產品代碼:
9786264196253系列名稱:
歷史與現場系列編號:
BC00374定價:
780元作者:
唐納德.麥金泰爾(Donald Macintyre)譯者:
黃中憲頁數:
592頁開數:
14.8x21x2.95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721出版日:
20250721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CIP:
735市場分類:
外國史地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史地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是聖地,也是戰場——加薩的故事,是整個人類的縮影
加薩,不只是衝突現場,更是人類記憶的試煉場,
成為世界無法逃避的痛點與警訊。
歷史仍在現場書寫,
這不只是新聞,而是歷史的另一輪引爆。
我們需要讀懂加薩,因為這裡濃縮了世界的不公與複雜。
也可能,是我們嘗試走向理解與和平的第一步。
「這是一本關於一個已不復存在的加薩的書。」
從歷史的創傷到現代的殘酷現實,加薩一直是全球矚目的焦點。本書由長駐耶路撒冷八年的國際資深記者執筆,以第一手見聞與歷史深度,深入描繪這片狹長土地長久以來的日常與戰爭、壓迫與抵抗、絕望與希望,並直視加薩衝突的核心。
*全景式描寫加薩的歷史與現狀
本書不僅記錄了加薩的當代戰爭與政治衝突,還回溯了加薩從鄂圖曼帝國時期(1917年)到奧斯陸和平進程(1995年),再到哈瑪斯掌權(2006年)及其後的圍困與戰爭的發展歷程。讓讀者能夠從歷史脈絡理解加薩的悲劇,而不只是看到當前的戰火與苦難。
*強調普通人的生活與生存掙扎
本書並不僅僅關注領導人、軍事行動或地緣政治,還細膩地描寫了加薩普通人的生活。這種「人物視角」讓加薩的故事更加真實而有溫度。
*深入剖析哈瑪斯的興起與影響
書中探討了哈瑪斯如何在2006年勝選,隨後面臨國際封鎖壓力下發展至今。作者細膩分析了哈瑪斯與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以及與以色列的關係,幫助讀者理解這場衝突的複雜性。
*最新戰爭更新:2023年10月7日襲擊與後果
記錄了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襲擊以色列後的情勢發展,成為少數能完整記錄「加薩從封鎖到毀滅」歷程的作品。
◆各界好評
這是一本回答了許多問題的書,並且引發了更多問題……唐納德.麥金泰爾的直率態度值得讚揚。∼《穆斯林世界書評》
作為《獨立報》耶路撒冷分社的負責人,唐納德.麥金泰爾在關鍵時期密切關注加薩,並在他極具震撼力的著作中加以記錄。他的第一手紀錄公正、平衡,卻又令人心碎。∼阿里.沙維特《泰晤士文學增刊》
中東政治是一片易燃且險惡的領域,對於不熟悉它的人來說如此,即使是熟悉它的人亦然。而麥金泰爾憑藉敏銳的洞察力、精湛的技巧與專業的新聞精神,小心翼翼地穿梭其中……同時,他也為讀者補充了導致當前僵局的歷史背景。∼《星期日郵報》
出色……必讀之作。∼《論壇報》
睿智且震撼人心。∼《The Tablet》
唐納德.麥金泰爾成功地撰寫了一部全面且忠於歷史的作品,不僅在人道層面展現了對加薩人民的關懷,也準確地記錄了事件的發展。∼《巴勒斯坦週刊》
深刻、嚴謹的新聞報導。∼珍妮.麥卡尼
這是一部精彩而深刻的記述,描繪了這塊小巧但充滿活力、卻又飽受戰火蹂躪的土地。∼喬恩.斯諾
唐納德.麥金泰爾巧妙地在加薩這場悲劇的層層指控中理清脈絡。這是一本清晰且不可或缺的指南,強烈推薦給任何想了解巴以衝突的人。∼傑里米.鮑恩(BBC中東事務編輯)
對加薩這片人間地獄的精闢第一手分析。∼馬丁.貝爾
唐納德.麥金泰爾的《加薩》是一部資訊豐富的著作,勾勒出這塊小巧卻極為重要且常被誤解的土地。不僅加薩的歷史與政治變得易於理解,甚至連她的景象、聲音與氣息都生動呈現。麥金泰爾打破了加薩「無足輕重」的刻板印象,更重要的是,他做了很少作家能做到的事——將日常生活提升至可長久流傳的層次,讓讀者明白,無論我們身處何地,我們都能在加薩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這本書講述的不僅是加薩的苦難,更展現了加薩的靈魂。
∼薩拉.羅伊(哈佛大學中東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唐納·麥金泰爾撰寫了一部極為出色的政治全景式作品,冷靜而詳盡地揭示了加薩當前的局勢。他梳理了歷史背景與圍繞該問題的討論,任何想了解哈馬斯、巴勒斯坦自治政府與以色列之間局勢的人,都應該看看本書。∼什洛莫.桑德(特拉維夫大學歷史學榮譽教授)
是聖地,也是戰場——加薩的故事,是整個人類的縮影
加薩,不只是衝突現場,更是人類記憶的試煉場,
成為世界無法逃避的痛點與警訊。
歷史仍在現場書寫,
這不只是新聞,而是歷史的另一輪引爆。
我們需要讀懂加薩,因為這裡濃縮了世界的不公與複雜。
也可能,是我們嘗試走向理解與和平的第一步。
「這是一本關於一個已不復存在的加薩的書。」
從歷史的創傷到現代的殘酷現實,加薩一直是全球矚目的焦點。本書由長駐耶路撒冷八年的國際資深記者執筆,以第一手見聞與歷史深度,深入描繪這片狹長土地長久以來的日常與戰爭、壓迫與抵抗、絕望與希望,並直視加薩衝突的核心。
*全景式描寫加薩的歷史與現狀
本書不僅記錄了加薩的當代戰爭與政治衝突,還回溯了加薩從鄂圖曼帝國時期(1917年)到奧斯陸和平進程(1995年),再到哈瑪斯掌權(2006年)及其後的圍困與戰爭的發展歷程。讓讀者能夠從歷史脈絡理解加薩的悲劇,而不只是看到當前的戰火與苦難。
*強調普通人的生活與生存掙扎
本書並不僅僅關注領導人、軍事行動或地緣政治,還細膩地描寫了加薩普通人的生活。這種「人物視角」讓加薩的故事更加真實而有溫度。
*深入剖析哈瑪斯的興起與影響
書中探討了哈瑪斯如何在2006年勝選,隨後面臨國際封鎖壓力下發展至今。作者細膩分析了哈瑪斯與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以及與以色列的關係,幫助讀者理解這場衝突的複雜性。
*最新戰爭更新:2023年10月7日襲擊與後果
記錄了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襲擊以色列後的情勢發展,成為少數能完整記錄「加薩從封鎖到毀滅」歷程的作品。
◆各界好評
這是一本回答了許多問題的書,並且引發了更多問題……唐納德.麥金泰爾的直率態度值得讚揚。∼《穆斯林世界書評》
作為《獨立報》耶路撒冷分社的負責人,唐納德.麥金泰爾在關鍵時期密切關注加薩,並在他極具震撼力的著作中加以記錄。他的第一手紀錄公正、平衡,卻又令人心碎。∼阿里.沙維特《泰晤士文學增刊》
中東政治是一片易燃且險惡的領域,對於不熟悉它的人來說如此,即使是熟悉它的人亦然。而麥金泰爾憑藉敏銳的洞察力、精湛的技巧與專業的新聞精神,小心翼翼地穿梭其中……同時,他也為讀者補充了導致當前僵局的歷史背景。∼《星期日郵報》
出色……必讀之作。∼《論壇報》
睿智且震撼人心。∼《The Tablet》
唐納德.麥金泰爾成功地撰寫了一部全面且忠於歷史的作品,不僅在人道層面展現了對加薩人民的關懷,也準確地記錄了事件的發展。∼《巴勒斯坦週刊》
深刻、嚴謹的新聞報導。∼珍妮.麥卡尼
這是一部精彩而深刻的記述,描繪了這塊小巧但充滿活力、卻又飽受戰火蹂躪的土地。∼喬恩.斯諾
唐納德.麥金泰爾巧妙地在加薩這場悲劇的層層指控中理清脈絡。這是一本清晰且不可或缺的指南,強烈推薦給任何想了解巴以衝突的人。∼傑里米.鮑恩(BBC中東事務編輯)
對加薩這片人間地獄的精闢第一手分析。∼馬丁.貝爾
唐納德.麥金泰爾的《加薩》是一部資訊豐富的著作,勾勒出這塊小巧卻極為重要且常被誤解的土地。不僅加薩的歷史與政治變得易於理解,甚至連她的景象、聲音與氣息都生動呈現。麥金泰爾打破了加薩「無足輕重」的刻板印象,更重要的是,他做了很少作家能做到的事——將日常生活提升至可長久流傳的層次,讓讀者明白,無論我們身處何地,我們都能在加薩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這本書講述的不僅是加薩的苦難,更展現了加薩的靈魂。
∼薩拉.羅伊(哈佛大學中東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唐納·麥金泰爾撰寫了一部極為出色的政治全景式作品,冷靜而詳盡地揭示了加薩當前的局勢。他梳理了歷史背景與圍繞該問題的討論,任何想了解哈馬斯、巴勒斯坦自治政府與以色列之間局勢的人,都應該看看本書。∼什洛莫.桑德(特拉維夫大學歷史學榮譽教授)
作者簡介
唐納德.麥金泰爾(Donald Macintyre)
二○○四至二○一二年,唐納德.麥金泰爾擔任《獨立報》(Independent)耶路撒冷辦事處主任八年,在那之前是該報的政治版主編和首席政治評論員。他曾是BBC廣播四台「西敏一週」(Week in Westminster)的節目主持人,二○一一年贏得「下個世紀基金會」的「透過媒體達成和平獎」(Peace through Media Award),曾入選歐威爾新聞獎、馬莎.蓋爾霍恩新聞獎,目前住在南倫敦的克拉珀姆(Clapham)。
譯者簡介
黃中憲
1964年生,政大外交系畢業,現專職翻譯。譯作包括《中國縱橫:漢學巨擘史景遷的歷史與文化探索》、《利瑪竇的記憶宮殿》、《從帝國廢墟中崛起:從梁啟超到泰戈爾,喚醒亞洲與改變世界》、《大分流:現代世界經濟的形成,中國與歐洲為何走上不同道路?》、《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香料貿易、佚失的海圖與南中國海》、《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十七世紀全球貿易》、《未竟的帝國:英國的全球擴張》、《帖木兒之後:1405~2000年全球帝國史》、《太平天國之秋》等。
書籍目錄
新序
前言:莎士比亞劇作在加薩
第一部
第一章 從鄂圖曼王朝至奧斯陸協議(一九一七—一九九五)
第二章 和平夭折:從充滿希望到巴勒斯坦人起事(一九九五—二○○三)
第三章 撤離:加薩境內猶太人一個不剩(二○○四—二○○五)
第四章 夢想變成惡夢(二○○五—二○○六)
第五章 選舉:送給世人一幅美麗的畫(二○○六)
第六章 國際社會對哈瑪斯勝選的反應(二○○六)
第七章 內戰:前路多艱(二○○七)
第八章 加薩議會(二○○八—二○○九)
第九章 鑄鉛行動:要讓我的士兵全部毫髮無傷(二○○八—二○○九)
第十章 他們懲罰錯了人(二○○八—二○一二)
第十一章 歡迎來到世上最大的監獄
第十二章 不要一起死:保護邊緣行動(二○一四)
第二部
第十三章 從中世至十九世紀:哈瑪斯改變立場
第十四章 他們會始終想家
第十五章 拜特哈農的長距離跑者:封鎖和「堅定不移」
第十六章 我們熱愛生命:如果我們找到通往生命之路的話
結語
第三部
第十七章 他們會在一分鐘內殺掉我們(二○二四年十月七日)
第十八章 襲擊加薩:為破壞而破壞,為殺人而殺人
第十九章 國際社會和人質:拜登「心中繫念著以色列」
誌謝
註釋
推薦序/導讀/自序
新序
本書談的是一個已不存在的加薩。
二○二三年十月七日,哈瑪斯以推土機、皮卡與滑翔傘突襲以色列南部,衝破邊界,改寫了中東局勢。這場攻擊使以色列人最深的恐懼成真,也動搖了「以巴衝突可控」的假設,最終讓以色列陷入五十年來首次的多面作戰。伊朗與以色列爆發前所未有的直接軍事對抗;以色列也自二○○六年以來首度入侵黎巴嫩。被占領的西岸地區,陷入二十年來最嚴重的暴力衝突。
哈瑪斯與其他武裝團體突破裝滿電子感應器的高防禦圍欄——全球最封閉的邊界之一——屠殺一千兩百名以色列人,其中多為平民,還在邊境基布茨(編按:以色列的一種常見的集體社區體制)與一場通宵的音樂節現場擄走兩百五十一人。以色列隨即展開猛烈報復,十四個月後戰火仍未停歇。總理納坦雅胡誓言這是一場「強力復仇」的戰爭,如今已造成逾四萬三千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十萬人受傷,一百九十萬人流離失所,死者多為婦女、兒童與老人。
加薩的破壞程度,堪稱中東史上最慘烈。據聯合國估計,八成七的住宅遭到毀損。歷史地標如歐馬里清真大寺、馬穆魯克時期的帕夏府、千年歷史的聖波斐利教堂幾乎全毀。席法醫院大半化為廢墟,夏瓦中心——曼德拉與柯林頓曾發表演說之地——也已不存。曾經最繁榮的里馬爾區,如今只剩瓦礫。二十年來我所認識的許多人,如今生死未卜。
這場毀滅始於哈瑪斯的暴行,也伴隨以色列一連串選擇——包括不顧美國呼籲、堅持採取大規模轟炸、不願接受人質交換或停火協議。這些決策帶來的代價,是整座城市的崩解,是加薩社會的崩潰與創傷,是一整代人的未來被摧毀。
然而,本書的重心不只是哈瑪斯,也不只聚焦戰爭與政治。它記錄了戰爭前的加薩,記錄了一群生活在封鎖、暴力與被忽視中,卻仍懷抱希望的人們。他們重視教育、勇於創造,年輕人夢想成為醫生、工程師、音樂家,或只是想過上平凡而安穩的生活。他們的日常,是本書真正想記住的內容。
像穆斯塔法.阿塔姆內這樣的人,是加薩青年的縮影。我在二○○六年認識他,當時他十一歲,剛經歷一場奪走十八位親人的炮擊。二○一七年,我們在加薩一起看足球轉播,他已是大學生,努力從創傷中走出來。他說,是足球與哥哥的榜樣讓他重新振作。
他拿到土木工程學位,卻找不到工作。和許多青年一樣,他想離開加薩,但在拉法口岸的等待名單上,他排在第一五一二四名。他沒放棄,靠著父親籌學費、靠政府微薄薪水維生,結婚、生子,一度建立起穩定生活。
直到二○二三年的戰爭讓一切再次崩毀。家被炸毀,一家人流亡於多個臨時避難所。他親眼看著帳篷被雨浸濕,看著奶粉與尿布成為奢侈品。最後,他甚至考慮賣腎換取出境機會。穆斯塔法說:「早知道小孩會承受這一切,我就不會讓他們出生。」
我最後聯絡到的人,是司機穆尼爾.德韋克。他和家人也躲在帳篷裡。他說,他的房子和愛車都毀了,親族死傷慘重,但「現在顧不上悲傷,光是活著就要拚命」。當我問他過得如何,他只是回:「還活著。」
我無法再進入加薩,外國記者被禁止入內,即便隨軍也僅限數小時。我能探訪以色列南部被襲的村落,卻無法與加薩那一端的倖存者真切相見。
這場戰爭是哈瑪斯的選擇,也是以色列的選擇。而代價,是加薩人民的全部生活與希望。納坦雅胡為保政治地位,延長戰事,阻撓談判;而國際社會一再呼籲停火,卻始終未能以實際行動迫使以色列改變路線。
本書最後會討論這些政治現實。但更重要的,是記錄戰火尚未吞噬前的加薩——那個充滿壓抑但依然活著、依然希望的地方。記住這些,是為了那些已經失去、也可能永遠找不回來的人與事。
文章試閱
第一章 從鄂圖曼王朝至奧斯陸協議(一九一七—一九九五)
大英國協陣亡將士墓管理委員會公墓,經由一條穿過高大柏樹林的沙質小徑可至,係整個加薩走廊最寧靜的地方。最近,那裡的廣闊草坪和得到精心照料的老鸛草、迷迭香花圃,甚受出外野餐的家庭和只想要在該公墓的歐洲夾竹桃、藍花楹的樹蔭下靜靜沉思的人青睞。但三千二百一十七個排列整齊的墓,也提醒人們英國在塑造現代加薩上扮演的關鍵角色。
在一次大戰的法國戰壕裡蒙受慘重損失後,新任英國首相大衛.勞合.喬治想要從和德國人結盟的鄂圖曼王朝——稱霸中東五百年的帝國強權——手裡,拿下一場迅速得手且大受矚目的勝利。有比耶路撒冷更好的攻取目標?若仿效歷史上三大領導人(西元前十五世紀埃及偉大戰士法老圖特摩斯三世、帶領阿拉伯人對抗十字軍的武將薩拉丁以及拿破崙)的做法,進入巴勒斯坦的唯一路線就是取道加薩。阿奇博爾德.默里爵士在代爾拜拉赫立了大營,但一九一七年春、夏,兩度要拿下耶城都未能得手。
愛德蒙.艾倫比爵士接替默里的位置後,大英帝國部隊雖遭遇猛烈抵抗,還是突破鄂圖曼王朝在加薩、別是巴(Beersheba)之間的防線;一九一七年十一月,艾倫比所部兵不血刃進入加薩城。不到一個月,艾倫比就已置身耶路撒冷,實現了勞合.喬治要在聖誕節前拿下耶路撒冷的夢想。一座又一座墓碑紀念在這三次突擊中陣亡的埃及遠征軍官兵,其中七百多座墓碑刻了沒有姓名的碑文「偉大戰爭的陣亡戰士:其名姓上帝知道」。八十歲的園丁易卜拉欣.賈拉德,因為與家人看顧此公墓超過五十年而獲頒大英帝國員佐勛章,說英國人始終對他很好,但「我在這裡的工作當然使我痛恨戰爭。這些軍人年紀輕輕就丟掉性命。」賈拉德痛恨戰爭,卻經歷過許多戰火:除了看顧一九一七年爭奪巴勒斯坦之役陣亡的數千戰士的墓,他本人在三十年後走過對他的國家來說更為重大的一個轉捩點。
艾倫比所部進入加薩城的五天前,英國政府作出一重大舉措,從而啟動了一連串最終將導致第二場戰爭的進程。在寫給羅斯柴爾德勛爵(Lord Rothschild)的信中,外長貝爾福勛爵(Lord Balfour)寫道:「陛下的政府贊同在巴勒斯坦為猶太人建立一個民族家園,會竭盡所能促成此目標,同時也清楚認知到絕不能做出會損害巴勒斯坦境內既有之非猶太裔群體的公民權利、宗教權利的事,乃至會損害其他任何國家境內之猶太人所享有的權利和政治地位的事。」
經過千百年來歐洲、俄國境內的反猶行徑和對猶太人的迫害,猶太復國運動人士長久以來力主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民族家園,貝爾福宣言正是為回應此主張而發,但此宣言大體上擺脫不掉英國政府眼中自身的戰略利益擺布。英國政府希望藉此宣言說服國外的猶太人領袖運用其影響力強化美國的參戰決心。美國遲遲不願參戰,使寄望於美國的英國大失所望。與此同時,英國與法國所進行,旨在戰後由英法兩國瓜分中東的賽克斯─皮科(Sykes-Picot)談判,未能在巴勒斯坦問題上達成共識,決定該地應交由戰後的國際管理機構治理。艾倫比拿下決定性勝利後,英國人這時急於保住控制權。誠如歷史學家尤金.羅根(Eugene Rogan)所說:「表面上看,貝爾福勛爵要把巴勒斯坦交給猶太復國運動;實際上,勞合.喬治政府正利用猶太復國運動來確保巴勒斯坦歸英國統治。」
但這麼一來,就和英國為誘使阿拉伯領導階層於一次大戰時起身反抗鄂圖曼王朝統治而提出的讓阿拉伯人免於外人統治的承諾背道而馳。而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於一九一九年巴黎和會上所提出的給予該地區「一個絕對不受干擾的自主發展機會」的承諾,又更加鼓舞了阿拉伯人追求獨立的心願。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那些年,猶太人移入人口增加,招致阿拉伯人強硬抵抗——一九二九年阿拉伯人暴動和一九三六年全面叛亂——也就不足為奇。英國人這時受國際聯盟委託統治巴勒斯坦,但他們最終會認清,要給猶太人一個「民族家園」,又要保住占該地人口一半以上之「非猶太人」(阿拉伯人占多數)的權利,如此相牴觸的兩個目標要同時實現,英國自己根本做不來。巴勒斯坦會漸漸陷入阿拉伯人、猶太人地下武力、英國部隊三方日益升高且致命的暴力衝突中。誠如日後會當上以色列第一任總理的大衛.本古里安(David Ben-Gurion)在一九二九年阿拉伯人暴動後所發出的真知灼見:「就政治而言,它是個(阿拉伯)民族運動……阿拉伯人絕不可能成為猶太復國運動者。阿拉伯人不可能盼望猶太人成為多數。這是我們和阿拉伯人之間真真切切的對立,我們雙方都想成為多數。」
二次大戰結束時,歐洲境內上演過的那些令人髮指的事——希特勒有計畫地屠殺了約六百萬猶太人——使得讓猶太人在巴勒斯坦擁有自己家園的主張更加理直氣壯。眼見無法促成和平協議,英國把此問題轉交給聯合國,一九四七年聯合國提出巴勒斯坦並存兩國的方案:一個是涵蓋該地五成六土地的猶太人國家,一個是占該地四成四土地的阿拉伯人國家。大部分國家支持這個分割提案,包括蘇聯和最初猶疑不決的美國。但巴勒斯坦境內外的阿拉伯人領袖都峻拒此提案,認為此前千百年他們一直和當地居人口少數的猶太人和平相處,相安無事,而且一次大戰期間和那之後,西方列強已承諾讓阿拉伯人獨立自主,若接受巴勒斯坦分割案,就是不只要他們接受一個被來自歐洲的移民——儘管其中包括逃離迫害者和希特勒種族滅絕行動的倖存者——控制的國家出現在他們的土地上,而且還要那片土地的大半地方受該國管轄。一九四七年,阿拉伯人仍占巴勒斯坦人口三分之二。海法、賈法等被聯合國分割決議指定為猶太人國家之一部分的城市,阿拉伯籍居民占人口多數;阿拉伯人擁有九成四的巴勒斯坦土地和該地區八成的可耕地。
其實有少數巴勒斯坦人支持分割。穆斯塔法.阿卜杜勒.夏斐是來自加薩某古老家族的巴勒斯坦籍外科醫生,寫了自傳性質濃厚的小說《他們會學到教訓?》。透過此作可難得一窺一九四○、五○年初期加薩的情況。小說主人公是做事勤懇且有遠大抱負的醫生巴西爾,小說以該時期動蕩不安的政治局勢為背景,鋪陳巴西爾的人生和情愛。巴西爾來自未遭反猶太成見污染的家庭——他父親驚駭於一九二九年阿拉伯人在希布倫(Hebron)等地屠殺猶太人之事(一如此小說作者和作者更出名的兄弟海達),雖然覺得無奈,但他接受了阿拉伯人應同意分割決議這個(近乎大不韙的)的觀點。「這個計畫讓人不快且不公正……但我們無法抗拒」,巴西爾在家庭討論場合上說。「仔細想想,假設我們反抗,列強會袖手旁觀,看我們打斷他們如此用心籌劃的東西?……他們會弄出可恥之事,嫁禍於完全無辜的我們,以合理化他們的行動。他們會提醒全世界人民奧施維茨、特雷布林卡、達豪三集中營的暴行,以合理化他們決意為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創建民族家園一事。俗話說『打不過就加入對方』,我們就該這麼做。振作起來,打造我們自己的國家,未來的事交給未來去處理。」
鑑於後來事態的發展——二十一世紀時巴勒斯坦人還為了在兩成二的土地上(只有一九四七年提案的二分之一面積)建國而艱苦奮鬥——這看法的確很有遠見。如果說拒絕接受此分割計畫,如後見之明所常說的是個天大的失策——聯合國此決議問世時才十二歲的巴勒斯坦總統馬赫穆德.阿巴斯(Mahmoud Abbas)二○一一年說這是「所有阿拉伯人的錯」,但當時英國的工黨政府也幾未著力於阻撓此計畫。打完二次大戰,英國軍事、經濟都已元氣大傷,而猶太團體的武裝叛亂——英國人將此舉歸類為恐怖主義——更促使英國國內民意不願留在巴勒斯坦淌這渾水。英國於聯合國大會投票時棄權。他們決定於一九四八年五月結束對巴勒斯坦的託管任務,後續也不協助執行聯合國決議。
託管結束那天,大衛.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為獨立國家。第一個承認這個新誕生國家的外國重要領袖是美國總統杜魯門(接著是史達林)。美國國務院一直想要讓本古里安延後宣布獨立,冀望避免比鄰而居的猶太人、阿拉伯人大動干戈,但杜魯門不理會國務院的意見。眼見國內選戰再六個月就要開打,杜魯門著眼於爭取猶太人選票——在經過納粹對猶太人的恐怖屠殺之後,不表態支持以色列這個新國家,別想拉到猶太人選票。一如去年十一月美國在聯合國大會投下和多數會員國同樣立場的一票所起的作用,杜魯門承認這個新國家,會使以色列更加堅定認為美國是其最重要的支持者——相較於英國遲遲才承認,以色列更加這麼認為。美、以關係偶爾因嚴重爭執而變複雜,但接下來五十年會大幅加深。
這時,加薩,一如巴勒斯坦其他地方,已被捲入對以色列來說是獨立戰爭,但對巴勒斯坦人來說則是「納克巴」(nakba)——即「浩劫」之中。哈加納(Hagana)所發展出的軍事「D計畫」,旨在掌控並保衛聯合國分割計畫所分配給以色列的領土,「以及那些區域外的屯墾區和通往那些屯墾區的走廊,以為猶太人主權國家提供堅實且連續不斷的基礎」。哈加納是準軍事性質的猶太人防衛組織,以色列誕生後成為以色列國防軍(Israel Defense Forces)。儘管出於無奈而支持分割、但骨子裡仍是民族主義者的「巴西爾」,幾年後在他工作所在的美國城鎮告訴猶太裔聽眾,「他們打算占據他們所能占據的所有阿拉伯人領土,竭力將該地名正言順的居民撤走。」巴西爾接著談到代爾亞辛一地臭名遠播的屠殺,「該地數十名手無寸鐵的無辜男女小孩遭冷血殺害」。他說此舉「意在令其他阿拉伯裔村民心生恐懼,使他們離開家園……」。
不管是否有此「用意」,一九四八年四月耶路撒冷城外代爾亞辛(Deir Yassin)村的屠殺,的確為其他地方阿拉伯人的逃離家園「大大推了一把」(此慘劇發生後,前往耶路撒冷哈達薩醫院暨希伯來大學院區的一個車隊,有七十三個猶太人遭報復性殺害)。
事實上,這指的是兩場戰爭,或者說是有一場兩階段的戰爭。第一場是發生在為巴勒斯坦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內戰,或稱「種族」戰爭,從一九四七年十一月聯合國分割決議出爐,打到本古里安於一九四八年五月宣布以色列建國為止。第二場始於一九四八年五月,交戰雙方是新建國的以色列和前來支持巴勒斯坦的鄰近阿拉伯國家的軍隊:約旦、敘利亞、伊拉克和埃及。其中埃及因地理因素,形成了包含加薩和加薩周邊鄉村的南方陣線。
烏里.阿弗內里,一九四七至一九四八年戰爭時以突擊隊員身分為猶太人打仗,後來成為左翼反戰運動先驅。據他的說法,在第二階段時,「驅逐(住在巴勒斯坦村鎮的)阿拉伯人這個蓄意的政策,成為(以色列)本身的戰爭目標。」誠如阿弗內里也指出的,在阿拉伯人所攻下的地方,猶太人一個不剩——例如耶路撒冷舊城區的猶太人區。但比起迫於猶太人進攻而逃離家園、永久流亡(境內或境外流亡)的七十多萬阿拉伯人,或比起後來遭摧毀的數百座巴勒斯坦村落,這其實算不了什麼(遭阿拉伯人攻下的少數猶太區,在二十年後的六日戰爭之後,以色列重新奪回並復原,故其下場和這些巴勒斯坦村落不同)。
大批難民湧入加薩,其中既有來自周邊村落者,也有在賈法、阿什杜德、馬吉達爾、別是巴落入以軍之手時,從這些大鎮逃過來的——馬吉達爾就是今日的阿什凱隆(Ashkelon),穆斯塔法.阿卜杜勒.夏斐在這裡當過全科醫生。一九四八年十月十九、二十兩天夜裡以色列空軍一再以低空掃射和炸彈攻擊別是巴,加薩公墓園丁易卜拉欣.賈拉德的家人逃離該鎮。十月二十一日以色列地面部隊進入該鎮,「個人和部隊隨之處決了幾個埃及籍戰俘並大肆劫掠」。當時十一歲的賈拉德憶起乘駱駝逃至希布倫,他們一家人最終在那裡獲得短暫的棲身之所,捱過一九四八年冬天。「所以,真主不只讓外人移入,還用寒冷和雪使日子更難過,那時我們常緊挨著睡在一塊,抱住(較幼小的)孩子,用很薄的毯子給他們保暖。」賈拉德說。之後,這家人加上兩隻駱駝和一隻猴子啟程前往加薩。他的弟弟被放在駱駝的一只鞍袋裡,就這樣走完這段路。六十九年後他告訴來訪的英國人,埃瑟爾.曼寧所著的《往別是巴的路》真實記述了「以色列(如何)搶走我們的地」,但接著低聲說:「但願情況會轉好,我們請求真主讓猶太人、阿拉伯人歲月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