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天命:台灣民主運動者許信良的一生見證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4199643系列名稱:
歷史與現場系列編號:
BC00385定價:
580元作者:
許信良頁數:
480頁開數:
14.8x21x2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1124出版日:
20251124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CIP:
573.07市場分類:
人物傳記(中國)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史地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第一章 天命的卒子
暢論了滿洲人的命運,帶著深深酒意,我回到旅館,徹夜輾轉難眠。再見了,東北。再見了,我的東北之旅遇見的那些古人。回憶像翱翔在東北蔚藍長空的蒼鷹,俯視著崎嶇不平的我的一生旅程,有時盤旋不去,有時稍縱即逝。啊!天命的卒子,我輕輕嘆息,我又何嘗不是!
第二章 志在總統的農家小孩
金門砲戰的砲火漸漸止息,但是,兩岸關係的困惑並未跟著止息。一甲子過去了
,我才恍然大悟,這或許是我終身不能解開的歷史大惑!
做為一個喜愛歷史的高中生,對我而言,歷史充滿著典範,歷史也充滿著困惑。
腦裡裝著一長串當時無論如何都想不通的困惑,我告別了像是中世紀的修道院一般的高中生涯,準備邁向追尋智慧的人生新旅程。
第三章 鬼使神差讀政大
在愛丁堡的兩年,我曾經認真研究當時在台灣不可能客觀研究的國共戰史。我非常驚異地發現蔣介石的治軍錯誤竟與唐、宋、明三朝的亡國之君如出一轍。
1948年的徐蚌會戰是決定國共內戰勝敗的最關鍵戰役。在整個作戰過程,中共基本上賦予前線將領指揮全權,而蔣介石則在中樞全程遙控。杜聿明將軍指揮的國軍主力本來很有機會突圍脫困,卻因為蔣介石再三嚴令前往救援黃維兵團而致全軍覆沒。 如果蔣介石能像劉備重用諸葛亮一樣重用薩老師,國共內戰的結局或許不會一樣!
第四章 大徹大悟在英倫
在1962年10月舉行的工黨代表大會,英國反對黨領袖工黨黨魁蓋茨克(Hugh Gaitskell,1906-1963)發表了一篇讓現場歡聲雷動的動人心弦的演講。他說: 英國加入聯邦歐洲,將會是作為獨立國家的英國的終結,將會是千年英國歷史的
終結。 但是,在1967年執政的工黨政府卻比1961年執政的保守黨政府更進一步,不理會大多數英國人的任何疑慮,不要求任何條件申請入歐。 蓋茨克是正確的:聯邦歐洲將會是歐洲民族國家的終結,主權國家的終結,歷史國家的終結,將會是歐洲千年歷史的終結。但是,這是歷史舊篇章的終結,歷史新篇章的開始。這是人類新文明的開始! 在一九六ま年代的最後幾年,在歐洲文藝復興之後的人類新文明開始醞釀的歷史關鍵時刻,我在愛丁堡,我在英國,我在歐洲:我何其幸運!
第五章 台灣社會力的分析
在《大學雜誌》改組之前,李登輝就是《大學雜誌》關於農業問題和農業政策的重要論文作者和研討會參與者。在蔣經國完全接班以後的國民黨黨政系統中出現的不少政治新星,可以從《大學雜誌》的常見作者群以及社務委員名單中找到他們的名字。 《大學雜誌》讓接班的蔣經國找到人才,找到問題,找到政策! 被逐出聯合國以後的台灣內外情勢雖然在主觀上讓蔣氏父子痛心疾首,卻在客觀上讓全面接班的蔣經國因禍得福。不必枉費太多的精神和資源應付註定失敗的外交戰場,反而可以集中高度成長的經濟成果投資台灣的「十大建設」。而新政府高層職位首度出現的台籍人士,像副閣揆徐慶鐘、交通部長高玉樹以及省主席謝東閔,即使是象徵性的,也多少緩和了台灣社會對國民黨政權的不滿和敵意。一九七ま年代的台灣確實曾經有過一番新興氣象!
第六章 風雨之聲
圍剿事件餘波盪漾,一直持續到半年後的「五項選舉」。我在事件之後很快宣布開放《風雨之聲》一書的版權,歡迎翻印。《風雨之聲》很快成為當時全台灣最熱門的書,鋪滿了大城小城的書店書攤。我競選桃園縣長的聲勢也因此水漲船高。更重要的是,受到圍剿事件的激勵,全台灣的黨外人士士氣大振,紛紛摩拳擦掌,準備在年底選舉放手一搏。 我很快發現,藉著競選桃園縣長,我有機會從事我在留英期間夢寐以求的推動像一九六ま年代西方學生運動那樣的台灣民主運動。
在台灣民主已成歷史現實的一九九ま年代,回想《風雨之聲》引起的1977年的省議會圍剿事件,我不禁迷惑:這個事件到底是國民黨精心佈置讓我跳下的陷阱?還是上天精心佈置讓國民黨跳下的陷阱?
第七章 中壢事件
中壢事件燒毀了國民黨以舞弊竊取選舉果實的黑幕,燒出了台灣大地的民主生機。受到中壢事件的影響,台灣的民主人士第一次擁有主導省議會運作的氣勢和力量。受到中壢事件的鼓舞,大量具有民主意識的黨外運動菁英踴躍投入第二年被中斷的選舉,不管參選或者助選。正是這些人開創了「美麗島」時代。
經歷中壢事件,1978年以後的台灣民主運動其實已經是不可能被擊敗的了。因為人民,這個歷史的主人,已經在台灣歷史的進程中被喚醒!
第一章 天命的卒子
暢論了滿洲人的命運,帶著深深酒意,我回到旅館,徹夜輾轉難眠。再見了,東北。再見了,我的東北之旅遇見的那些古人。回憶像翱翔在東北蔚藍長空的蒼鷹,俯視著崎嶇不平的我的一生旅程,有時盤旋不去,有時稍縱即逝。啊!天命的卒子,我輕輕嘆息,我又何嘗不是!
第二章 志在總統的農家小孩
金門砲戰的砲火漸漸止息,但是,兩岸關係的困惑並未跟著止息。一甲子過去了
,我才恍然大悟,這或許是我終身不能解開的歷史大惑!
做為一個喜愛歷史的高中生,對我而言,歷史充滿著典範,歷史也充滿著困惑。
腦裡裝著一長串當時無論如何都想不通的困惑,我告別了像是中世紀的修道院一般的高中生涯,準備邁向追尋智慧的人生新旅程。
第三章 鬼使神差讀政大
在愛丁堡的兩年,我曾經認真研究當時在台灣不可能客觀研究的國共戰史。我非常驚異地發現蔣介石的治軍錯誤竟與唐、宋、明三朝的亡國之君如出一轍。
1948年的徐蚌會戰是決定國共內戰勝敗的最關鍵戰役。在整個作戰過程,中共基本上賦予前線將領指揮全權,而蔣介石則在中樞全程遙控。杜聿明將軍指揮的國軍主力本來很有機會突圍脫困,卻因為蔣介石再三嚴令前往救援黃維兵團而致全軍覆沒。 如果蔣介石能像劉備重用諸葛亮一樣重用薩老師,國共內戰的結局或許不會一樣!
第四章 大徹大悟在英倫
在1962年10月舉行的工黨代表大會,英國反對黨領袖工黨黨魁蓋茨克(Hugh Gaitskell,1906-1963)發表了一篇讓現場歡聲雷動的動人心弦的演講。他說: 英國加入聯邦歐洲,將會是作為獨立國家的英國的終結,將會是千年英國歷史的
終結。 但是,在1967年執政的工黨政府卻比1961年執政的保守黨政府更進一步,不理會大多數英國人的任何疑慮,不要求任何條件申請入歐。 蓋茨克是正確的:聯邦歐洲將會是歐洲民族國家的終結,主權國家的終結,歷史國家的終結,將會是歐洲千年歷史的終結。但是,這是歷史舊篇章的終結,歷史新篇章的開始。這是人類新文明的開始! 在一九六ま年代的最後幾年,在歐洲文藝復興之後的人類新文明開始醞釀的歷史關鍵時刻,我在愛丁堡,我在英國,我在歐洲:我何其幸運!
第五章 台灣社會力的分析
在《大學雜誌》改組之前,李登輝就是《大學雜誌》關於農業問題和農業政策的重要論文作者和研討會參與者。在蔣經國完全接班以後的國民黨黨政系統中出現的不少政治新星,可以從《大學雜誌》的常見作者群以及社務委員名單中找到他們的名字。 《大學雜誌》讓接班的蔣經國找到人才,找到問題,找到政策! 被逐出聯合國以後的台灣內外情勢雖然在主觀上讓蔣氏父子痛心疾首,卻在客觀上讓全面接班的蔣經國因禍得福。不必枉費太多的精神和資源應付註定失敗的外交戰場,反而可以集中高度成長的經濟成果投資台灣的「十大建設」。而新政府高層職位首度出現的台籍人士,像副閣揆徐慶鐘、交通部長高玉樹以及省主席謝東閔,即使是象徵性的,也多少緩和了台灣社會對國民黨政權的不滿和敵意。一九七ま年代的台灣確實曾經有過一番新興氣象!
第六章 風雨之聲
圍剿事件餘波盪漾,一直持續到半年後的「五項選舉」。我在事件之後很快宣布開放《風雨之聲》一書的版權,歡迎翻印。《風雨之聲》很快成為當時全台灣最熱門的書,鋪滿了大城小城的書店書攤。我競選桃園縣長的聲勢也因此水漲船高。更重要的是,受到圍剿事件的激勵,全台灣的黨外人士士氣大振,紛紛摩拳擦掌,準備在年底選舉放手一搏。 我很快發現,藉著競選桃園縣長,我有機會從事我在留英期間夢寐以求的推動像一九六ま年代西方學生運動那樣的台灣民主運動。
在台灣民主已成歷史現實的一九九ま年代,回想《風雨之聲》引起的1977年的省議會圍剿事件,我不禁迷惑:這個事件到底是國民黨精心佈置讓我跳下的陷阱?還是上天精心佈置讓國民黨跳下的陷阱?
第七章 中壢事件
中壢事件燒毀了國民黨以舞弊竊取選舉果實的黑幕,燒出了台灣大地的民主生機。受到中壢事件的影響,台灣的民主人士第一次擁有主導省議會運作的氣勢和力量。受到中壢事件的鼓舞,大量具有民主意識的黨外運動菁英踴躍投入第二年被中斷的選舉,不管參選或者助選。正是這些人開創了「美麗島」時代。
經歷中壢事件,1978年以後的台灣民主運動其實已經是不可能被擊敗的了。因為人民,這個歷史的主人,已經在台灣歷史的進程中被喚醒!
作者簡介
許信良
1941年生,農家子弟。
桃園中壢客家人。
一個曾經逼得蔣經國想要自殺的台灣反抗運動者。
一個改變台灣命運的台灣民主運動者。
書籍目錄
序 中國民主是開啟全球困境之鑰
第一章 天命的卒子
第二章 志在總統的農家小孩
第三章 鬼使神差讀政大
第四章 大徹大悟在英倫
第五章 台灣社會力的分析
第六章 風雨之聲
第七章 中壢事件
推薦序/導讀/自序
自序
中國民主是開啟全球困境之鑰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1995年,我參加民主進步黨為台灣史上第一次民選總統所舉辦的黨內總統初選,慘遭失敗,我一生的總統夢碎,我知道當總統不是我的天命。這年,我55歲。2016年,蔡英文總統要我擔任「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我欣然應命,致力推動蔡習會。2020年,我確知這件事不會成功。我知道折衝兩岸不是我的天命。我知道我作為政治人的天命已經告終。這年,我80歲。我於是決心寫這本《天命》,記錄我一生的作為和思考,希望「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相信這是我作為哲學人的天命!
我從小立志當總統。我因此讀政大政治系和政治研究所。但是,在1967年去英國之前,我是茫然的。我沒有明確的奮鬥目標,我沒有明確的價值信仰。在英國兩年的學習和接觸讓我大徹大悟,得到了我想知道的一切問題的答案。我想,這應該就是孔子所說的「不惑」的境界吧!
從英國回來以後,我加入《大學雜誌》,我當了省議員,我競選桃園縣長。透過省議會問政和縣長競選過程,我讓《大學雜誌》的菁英民主運動的星星之火燃燒成台灣民主運動的熊熊烈火。經歷中壢事件,1978年以後的台灣民主運動已經是不可能被擊敗的了。因為人民,這個歷史的主人,已經在台灣歷史的進程中被喚醒。美麗島事件加速了這個歷史進程。美麗島事件的英雄們,也以他們所表現的大愛和大勇,凝聚了讓台灣民主運動這齣歷史大劇最終以和平落幕的喜劇收場的歷史力量。
1990年代以後的民主台灣其實是亞洲第一個真正由人民力量推動建立的民主國家。菲律賓的民主是美國殖民歷史的遺產,日本的民主則是二戰之後由戰勝國美國所作的安排。這樣的民主台灣理應成為光芒四射的民主燈塔,鼓舞更多國家的人民追求民主,尤其是和台灣人民有特殊血緣、文化和歷史關係的中國大陸人民。
如果台灣的民主還未能產生這樣的外溢效應,這是因為台灣的民主還不夠好!台灣的民主不夠好是台灣政治菁英的責任。台灣的政治菁英一般都缺乏運作民主政治的知識和經驗。台灣的政治菁英一般都少有對普世價值的真正信仰。更嚴重的是,台灣的政治菁英一般都不能超脫由獨特的歷史宿業所形成的獨特歷史困境,以致不能同心同德經營這個新興的民主國家,共同面對同樣是由獨特的歷史宿業所造成的兩岸對立。
兩岸的歷史對立由於兩岸對抗的民族主義論述而變本加厲。結果就是台海成為近年舉世關注的最可能爆發戰爭的危險地區。美麗島世代的苦口婆心正是擔心出現今天的情勢。
黃信介說,「台獨可做不可說」。施明德更進一步主張台獨不必說也不必做,因為台灣事實上已經獨立。我則提出前瞻的、進取的、發展的、開放的「新興民族」論述,期能對內消弭族群敵意,對外創造兩岸共利,以緩解民主革命所引起的台灣內外危機。
我在1994年出版的《新興民族》這本書中說:
事實已經非常清楚:只要有自由發展的空間,只要有公平競爭的機會,現在的台灣人民都能證明本身的優越。就像十三世紀威震世界的蒙古人,十七世紀入主中國的滿洲人,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之間的海上霸權荷蘭人,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建立日不落帝國的英國人,以及本世紀當紅的美國人和日本人,台灣人民是正在崛起的二十一世紀世界的新興民族。
這是1990年代最神奇最大膽的預言!在1994年,有誰會想到台灣竟成為2020年代最先進科技產品的世界製造中心?!有誰會想到當時名不見經傳的晶片代工小公司台積電竟在30年後成為全球科技產業最閃耀的東方之星?!
本著新興民族信念,我在1995年力倡大膽西進。我相信「大膽西進」這四字必將成為標誌兩岸一個重要歷史時代的名號。
從1995年以後的30年,中國大陸成為台商最重要的投資去處,成為台灣對外貿易最重要的出口國家,成為台灣累積外匯最重要的來源。在這30年,台灣發展成為富裕的國度,人均國民所得超越日本,以貨幣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實質人均國民所得甚至超越歐洲的先進大國德、英、法。更重要的是,在這30年,台灣人民的新興民族精神在經濟領域發揮無遺,讓台灣成為今天全球最尖端的半導體和人工智慧科技產業的最重要供應鏈。
在這30年,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更一鳴驚人。中國大陸成功實現了世界史上罕有其匹的經濟發展奇蹟!今天的中國是僅次於美國和歐盟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也是僅次於美國和歐盟的世界第三大進口市場,是世界第一大工業生產國,也是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國。更重要的是,在這30年,透過台商的大膽西進以及全球的大舉投資,古老文明的中國人民迅速轉變成為正在崛起的全球最新的新興民族。
可惜,中國的新興崛起正受到出自中國本身的唯我獨尊的中國民族主義以及中國特色的不民主治理這雙重互相加持的傳統力量所阻礙。
中國經濟奇蹟一方面是新興的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奮鬥成果,一方面是開放的全球市場推波助瀾的成功傑作。民族主義高漲的中國是1990年代開始高速成長的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但是,民族主義和全球化必然產生的全球意識是矛盾的,不相容的。這就給今天的中國帶來了新難題。
中國現在的產能過剩應該是中國人民的新興民族精神在經濟領域的開花結果。只有更強大的全球化力量才會有胃口消化這個果實,只有更強大的全球化精神才會有意願吸納這個果實。但是,中國的戰狼式民族主義外交以及補貼性民族主義經濟已經激活了其他民族的對抗性民族主義,重挫全球化的力量和全球化的精神。
川普主義就是復活的對抗性的美國民族主義。它最優先的對抗對象正是中國民族主義!
鑒於對抗性的經濟和政治民族主義是造成人間慘禍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原因,雄才大略的小羅斯福總統領導的美國政府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正酣的1942年以及勝利僅露曙光的1944年,就著手建構以消弭對抗性民族主義為宗旨的國際政經新秩序。這就是聯合國和「布列敦體制」之所由來。此後的美國政府無一不是全球化運動的積極支持者和主導者,直到2018年第一次川普政府以加增關稅啟動對中貿易戰為止。
東山再起的第二任川普總統更對全球所有國家出口到美國的商品祭出高額差別性關稅,徹底破壞「世貿組織」的基本規則。一時之間,「全球化已死」的悲觀論調高唱入雲。
全球化不會死,全球化只會更強大!全球化已經是全球最強大的力量,超過美國,超過中國,超過全球任何實體組織。任何對抗它的力量最後都會遭遇吃不消的反彈而臣服在它的腳下。提高關稅和工業回流所增加的成本最後一定加倍由國內消費者買單:這是經濟學最簡單的常識。我不認為有任何魔力和魔法可以破解這個常識!
美國並不是全球化的受害者。現在的美國還是全球頂尖富國,人均國民所得遙遙領先其他先進經濟大國,超過德、英、法都在三分之一以上。
如果現在的美國人民覺得不夠幸福,不是因為美國不夠富裕,而是因為美國太過貧富不均,一如民主黨參議員桑德斯一再指出,「百分之一的高所得者,擁有和其他百分之九十九人口相等的財富」。美國需要更多社會福利,更多弱勢照顧,更多族群尊重,而不是更高關稅。
全球化在全球範圍帶來更大的財富和更大的平等,但是,卻在每個國家內部帶來更大的貧富不均。美國如此,台灣和中國也不例外。
桑德斯說,「為什麼歐洲能,而美國不能?!」斯德斯提供美國的解方,向歐洲學習,應該也是全球化時代解決全球問題的共同解方。
二戰結束之後的歐洲人,放下歷史的深仇大恨,放下對抗的民族主義,以民主、人道和智慧促成歐洲的整合。由26個歐洲國家組成的今天歐盟,是二十一世紀人類最先進文明的光輝榜樣。對於解決社會內部的貧富不均,歐洲更有豐富的足資借鑑的歷史經驗。
兩岸的歷史對立只能靠兩岸超越對抗的民族主義化解。從兩岸的歷史是找不出解決兩岸問題的答案的,不管這個歷史多麼淵遠流長,曾經多麼燦爛輝煌。
美中對抗不只是美中兩國之間的對抗,更是美中各自對全球化的對抗。我相信美中必定都吃不消。
美國最終會以本身堅韌的民主傳統解決這二十一世紀最後最大的大國之爭。我相信中國最終也只能以走向民主結束這場結束對抗性民族主義歷史的歷史爭端。
我相信生機勃勃的本世紀中國新興民族不會長久容忍「自由發展的空間,公平競爭的機會」無端受限,就像台灣新興民族在上個世紀曾經有過的表現。我也相信更好的台灣民主會給追求民主的中國人民更大的信心和鼓舞。
在二十一世紀,民主與否不是制度的差異,民主與否是文明的分野。
改革開放讓中國脫胎換骨,成就了世界史上罕有其匹的中國經濟奇蹟。我相信以現在中國之大,之富,之強,中國人民之眾,之優,新興的民主中國一定能成就世界史上難有其匹的中國政治奇蹟。
這樣的民主中國就有可能在二十一世紀的未來年代,和美國、歐盟攜手,擴張歐洲整合的經驗和成就,解決全球化的一切問題,完成全球化的未竟之業,實現真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和真正的大同世界。在這樣的時代和這樣的世界,當然不會再有兩岸對立,不會再有美中對抗,不會再有關稅,不會再有戰爭,不會再有貧窮,不會再有不幸!
我衷心祝禱這樣的時代這樣的世界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