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槍炮、船艦與筆墨:戰爭及憲法所催生的現代世界

原文書名:The Gun, the Ship, and the Pen: Warfare, Constitutions,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9786267052761槍炮、船艦與筆墨:戰爭及憲法所催生的現代世界
  • 產品代碼:

    9786267052761
  • 系列名稱:

    Beyond
  • 系列編號:

    0LYO0047
  • 定價:

    750元
  • 作者:

    琳達•柯利Linda Colley
  • 譯者:

    陳信宏
  • 頁數:

    560頁
  • 開數:

    14.8x21x3.5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30406
  • 出版日:

    20230406
  • 出版社:

    衛城-遠足文化
  • CIP:

    581.09
  • 市場分類:

    外國史地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史地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十八世紀以前,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擁有憲法,
十九世紀以後,憲法已成為現代國家的正字標記。
歷史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憲法成為世界各國的根本大法?
如果文明的憲法,來自野蠻的戰爭,
那面臨戰火威脅的此刻,是不是我們的憲法時刻?
◆全球第一本.憲法的世界史◆
當今最具原創力的歷史學家 琳達•柯利,書寫全新典範的大膽之作
★ 「如果諾貝爾有歷史獎,我會提名她。」────吉兒•萊波爾,哈佛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紐約時報》年度選書
☆ 沃夫森歷史大獎得主、2021年坎迪爾歷史大獎入圍
※ ※ ※
隆隆的炮聲與往來的船舶,筆墨寫成的憲法傳遍全球!
戰爭創造憲法,憲法又創造戰爭。
戰爭與憲法,共同創造了臺灣所處的現代世界。
.全球尺度:從西歐到東亞,再從北非到南美,跳脫傳統國家疆界與法律條文的限制
.全方位剖析:政治 × 文化 × 歷史 × 思想,看見推動時代鉅變的生猛力量
今天我們所說的「憲法」,其實是1800-1900年間才大量出現的全球現象。當時有愈來愈多的統治者,將憲法視為治理國家的關鍵技術,是動員資源和維持正當性的必要手段;與此同時,愈來愈多的人民,也將憲法看作是與政府討價還價、保障政治權利,甚至於重新定義共同體的方法。憲法,最終成為現代文明與普世價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為何會有這樣的劃時代轉變?究竟是哪些人物、哪些歷史事件與變革力量在背後推波助瀾?奠基於多年的跨國研究,英國國寶級歷史學家琳達•柯利在本書還原了成文憲法在現代世界傳播普及的過程。正如書名所暗示的,關鍵在於大規模戰爭、全球化與印刷術的興起。問題是,這些因素為何與憲法有關呢?
《槍炮、船艦與筆墨》有著生動如章回小說般的文筆,細膩豐富的歷史觀察。讀者能夠在本書中看到,人類為何發明憲法,如何藉由憲法來回應快速變動的世界,以及想像一個充滿更多可能性的新時代。

作者簡介


琳達•柯利(Linda Colley)
英國國寶級歷史學家,沃夫森史學大獎得主,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英國國家學術院研究員、瑞典高等研究院研究員。曾任教於劍橋大學、耶魯大學、倫敦政經學院,也是劍橋大學基督學院史上第一位女性研究員(1979年)。
琳達•柯利的專長為十八世紀的全球史與帝國史,研究視野寬廣,獨具創見,被《紐約時報書評》譽為「當今最傑出、最深刻也最具原創性的英國歷史學家」,多次受邀於美國國務院、歐盟、英國文化協會、唐寧街英國首相官邸等地授課。

譯者簡介


陳信宏
專職譯者,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獎項。譯有《全球化的時代》、《決戰熱蘭遮》與《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等數十本書。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全球第一本.憲法的世界史
◆全球尺度:從西歐到東亞,再從北非到南美,跳脫傳統國家疆界與法律條文的限制
◆全方位剖析:政治 × 文化 × 歷史 × 思想,看見推動時代鉅變的生猛力量

書籍目錄


導讀 戰爭、憲法與人類文明的進步(陳國棟)
導讀 一本完美融合現代世界史與英國法政思想史的著作(葉浩)

開場
第一部 從歐洲之內到與歐洲之外
 第一章 戰爭的多重軌跡
 第二章 舊歐洲與新思想
第二部 從戰爭到革命
 第三章 印刷的力量
 第四章 立法者大軍
 第五章 例外與推手
第三部 新世界
 第六章 無法勝出與不願認輸的人們
 第七章 漫長1860年代的光明與黑暗
 第八章 大突破
尾聲

致謝
注釋

推薦序/導讀/自序


★《經濟學人》 × 《金融時報》 ×《紐約時報》年度選書
★坎迪爾歷史大獎入圍
【外國學界讚譽】
如果諾貝爾有歷史獎,我會提名琳達•柯利。
────萊波爾(Jill Lepore),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
本書將思想史、政治史和人的歷史結合在一起……,是當今最偉大歷史學家的全球歷史傑作。
────加薩諾夫(Maya Jasanoff),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
從地中海一路到日本,本書講述一個色彩繽紛、文筆優美且令人吃驚的故事,原來現代戰爭的轉變與全球各地憲法的崛起之間具有深刻聯繫。
────瓦爾迪(M’hamed Oualdi),巴黎政治學院歷史系教授
琳達•柯利是一位極為出色的導遊,帶你穿越世界的歷史,看見成文憲法誕生的故事。
────比爾德(Mary Sarah Bilder),波士頓學院法律系教授
本書透過歷史,看見人類長久以來的盼望、衝突與政治想像,解釋為什麼過去幾個世紀以來的憲法屢屢讓人失望,我們卻還是對其抱持著驚人的信念。
────米蓋爾(Alan Mikhail),耶魯大學宗教學研究學者
人們想必會對本書的核心主張感到訝異:現代國家的根本大法,其實源自於災難般的戰爭。
────威倫茲(Sean Wilentz),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教授
琳達•柯利告訴我們,究竟是怎麼樣的國際交流,才使人們邁入憲法的新紀元。
────泰勒(Alan Taylor),維吉尼亞大學歷史系教授
本書示範了大歷史書寫如何追根究柢,又是如何獲得意料之外的答案。
────蘇布拉曼亞姆(Sanjay Subrahmanyam),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系教授
【外國媒體讚譽】
本國憲法是我求學時最枯燥乏味的一門課……我想許多人會有同感,同樣認為憲法僅是紙上談兵、迂腐且陳舊的事物──直到我讀到琳達•柯利的這本新書。
────《泰晤士報》
《槍炮、船艦與筆墨》對於理解今日政治發展具有重大貢獻,其中之一就是透過長時段視野來理解當代事件。即便制憲失敗,也能發揮重要的影響,奠定後人成功制憲的基礎。
────《紐約時報》
跳脫國族敘事的窠臼……本書最深刻之處在於「流動性」,不僅體現於流暢的敘事,更展現在傳播憲政思想的運動裡。在戰爭的推波助瀾下,政治與法律理論橫越大洋,傳遍一個又一個國家。無論是報紙刊載、書籍或官方記載、公開演講或國會辯論,這些思維彷彿具有無限的適應力。即便是最微小的例子,也能成為改變的種子。
────《紐約書評》
柯利沒有過度美化憲法,而是強調世界各地那豐富多樣、卻同樣對制憲有所貢獻的精采人物。
────《華盛頓郵報》
本書證明了憲政制度可以在各式各樣的土地上萌芽:既能限制統治者的權力,也可以鞏固君權神授的思維;既足以賦予普世人權,也能被用來排除原住民、女性、移民與窮人的政治權利。或許,每當碰上風雨飄搖的年代,每當統治者與臣民皆不對治理抱持期待,人們就會開始揮舞筆墨,改寫憲法。
────《倫敦書評》
社會學大師查爾斯•蒂利曾經說過,「戰爭創造國家,而國家創造戰爭」。傑出歷史學家琳達•柯利則告訴我們,「戰爭創造憲法,而憲法創造戰爭」。世界各地的憲法確實具備了崇高的原則,但促使它們得以存在的根源還是競爭與戰爭。
────《華爾街日報》
從歐美、俄羅斯到海地,再從日本到大溪地,琳達•柯利描繪十八、十九世紀的陸戰與海戰如何推動成文憲法的普及化,成果就是一部深度非凡、想像力與洞察力兼具的全球史。
────《金融時報》
琳達•柯利是她那一代人中最激勵人心的歷史學家,也是最有意思的非虛構寫作者。
────《衛報》
數十年來最令人著迷、最具啟發性也最鼓舞人心的全球史著作。────《BBC歷史雜誌》
【臺灣各界推薦】
這是一本融合戰爭、歷史、憲法與許多精彩故事的書。戰爭導致新憲法,新憲法又常引起戰爭,整本書可以像章回小說一樣一直讀下去。扣除尾聲,全書正文以康有為在伊斯坦堡的見聞開始,最後以孫文和中華民國憲法前言結束,更是意料之外的有趣之處。
────林建志,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
每一部憲法都有自己的故事。《槍炮、船艦與筆墨》以全球尺度,將這些故事及其背後推動力量,特別是戰爭與印刷術,編織成一幅巨型的時代圖像,極具啟發性。
────蔡蔚群,北一女中歷史科教師
本書文筆生動,內容豐富,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優秀作品。作者從不同歷史事件與行動者──如戰爭發起、強大領導者、有遠見的立法者和堅定的反叛者等角度──重新描繪當代憲政體制的故事,以及當代憲政體制對現代化(modernization)所帶來的深刻意涵。
────李怡俐,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
憲法,想像一個不存在的世界,但展現好似真的一般。本書作者說,成文憲法,易於犯錯的人類紙上創造的脆弱作品,但仍紀實不墜:哪些歷史當下,為改變一切,人們必須追求此「不存在的世界」。憲法時刻,尤令人佇足深思。
────林家和,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在讀到莫斯科少女歐嘉米希克向鎮暴警察朗讀俄羅斯聯邦憲法時,我落淚了!在此全球民主程度退化的時刻,本書的成文憲法歷史回顧,無疑鼓舞了無數的威權體制反抗者:「我們不是在幫別人作戰,而是在替自己爭取更多重要性無可估量的權利,……更是為了證明我們不再是被統治者,而是公民。」歷史站在反專制者的這一邊,而戰爭不過是他們反抗暴政與守護理念的鼓聲。
────黃惠貞,板橋高中歷史科教師
本書爬梳成文憲法在戰爭及帝國擴張時期如何誕生的過程:戰爭(槍炮)讓許多軍人需要成文憲法鞏固自身統治、日漸繁盛的海上貿易(船艦)及出版知識(筆墨)則讓「成文憲法」全球化。但如同作者琳達•柯利所說,「成文憲法是易於犯錯的人類在紙上創造出來的脆弱作品」。源自於過往戰爭的憲法,該如何持續保障我們今天所珍視的民主自由,其實有賴未來全民的關注與推陳出新。
────盧省言,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文章試閱


鉅變發生時,人在伊斯坦堡的康有為目睹了一切。當時六十歲的他,是一位思想家暨改革者,因為政治理念不同而被放逐於他土生土長的家鄉中國之外,不斷漂泊遷徙。
他在1908年夏季來到鄂圖曼帝國的首都,並發現自己恰好置身於政治動盪的中心。謠言盛傳俄國與英國已占據馬其頓,也就是鄂圖曼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Abdülhamid II)領土當中的一部分。部分鄂圖曼軍隊認為這點進一步證明了政府能力不足,因此發動叛變。他們要求成立國會,更要求恢復鄂圖曼帝國的第一部明文憲法:那份憲法曾在1876年施行,但隨即就遭到廢止。
康有為在7月27日抵達伊斯坦堡,正好就是叛軍成功促使政府正式恢復憲法施行的日子。他在人群當中推擠而過,雖然語言不通,卻還是能感受到眾人的興奮情緒。他在事後記錄這段經歷,如此描述沿途所見的景象:「半月之旗蔽道,飲酒擊鼓,聯隊歌舞,歡呼萬歲者,旬日晝夜不絕,凡道路、公園、公館、公地之中皆是也……天下咸怪之。」不僅如此,康有為還寫下了叛軍領袖對蘇丹提出最後通牒的情景:「皆叩頭曰:萬國皆行立憲,惟突厥立而後廢,故民積怒;今者全國兵心盡變。」
這起事件彰顯了本書的核心主題:軍人在憲政危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外國侵略所引發的威脅與恐懼,以及康有為這類人的所作所為──他們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夠出現憲政變革,卻也認為有必要仔細觀察世界其他地方的政治實驗與理念。
如同本書將會提及的其他倡議人士,康有為也理所當然地認為一套可行的憲政體制不可能是單一政治體內部自行產生,而是必須向他人學習與借取經驗。只是康有為對這一觀點的實踐比較極端一些──他最鍾愛的個人印章刻著這段文字:「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像康有為所抱持的這種立場,到了二十世紀初已成為常態。
不過,康有為這段記述最值得注意的地方,仍在於這些叛變軍人用於壓服鄂圖曼蘇丹的論點。依據康有為所述,這些人堅稱人「心」已「變」,即便在鄂圖曼帝國的普通士兵當中也是如此。更引人注意的是,這些軍人聲稱到了1908年的現在,「萬國皆行立憲」。這般主張大致無誤,因為自十八世紀中葉以來,新出現的成文憲法已經以愈來愈快的速度擴散至各國與各洲,形塑與再造了眾多的政治與法律體系,更因此改變與顛覆了傳統的思維模式、文化實踐與大眾期望。
當然,將治理規則予以彙編,這件事本身並不新鮮,而是可以追溯到許久之前。古希臘的部分城邦在公元前七世紀就已採行了這種做法。成文法的法典在不同社會當中出現的時間又更早。在位於當今中東的美索不達米亞,其統治者漢摩拉比曾把法典刻在石板上,結果這些石板就從公元前1750年以前存續至今。
不過,這類古代文本通常是單一作者與統治者的作品,大多比較關注怎麼為臣民訂定行為準則及違犯這些準則的可怕懲罰,而不是約束掌權者或規定個人權利。此外,大多數早期的法典和法規彙編都沒有大量製作,也不是為了面向廣大受眾。就算人們開始把法典與憲章寫在獸皮與紙張上,而且印刷技術與識字能力也在世界上部分地區逐漸普及,這些文件的流傳也還是深受限制。
1759年,英格蘭法學家威廉•布萊克斯通(William Blackstone)抱怨約翰王的《大憲章》在當時仍然缺乏一部「完整而且正確的抄本」,儘管這是一部廣為知名的憲章,而且早在五個世紀之前就已經出現。
然而,布萊克斯通的抱怨卻也暗示著狀況正在改變。自1750年代以來(在瑞典等遭到戰爭摧殘特別嚴重的國家甚至更早),為了約束政府及承諾各種權利而廣泛傳播的著名文本與憲法文件即為數愈來愈多,也愈來愈廣為人知。在那之後,這類文件更是大幅增長,形成一股跨越國界的串聯浪潮。
到了1914年,這類文件已經施行於除了南極洲以外的世界各大洲。此外,如同康有為在伊斯坦堡對於土耳其青年團革命的記述所顯示的,成文憲法在當時已被廣泛認為是現代國家與身為現代人的正字標記。本書探究成文憲法普及化的過程,並將此等全球鉅變連結上戰爭與暴力模式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