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梁啟超在飲冰室:從思想先驅到飲冰室主人,看盡梁啟超熱血跌宕的後半生

原文書名:


9786267284940梁啟超在飲冰室:從思想先驅到飲冰室主人,看盡梁啟超熱血跌宕的後半生
  • 產品代碼:

    9786267284940
  • 系列名稱:

    單行本
  • 系列編號:

    B250701
  • 定價:

    520元
  • 作者:

    汪兆騫
  • 頁數:

    336頁
  • 開數:

    17x23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711
  • 出版日:

    20250711
  • 出版社:

    大都會文化事業(有)公
  • CIP:

    782.884
  • 市場分類:

    人物傳記(中國)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史地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萬事禍為福所倚,百年力與命相持

飲冰室的誕生,承載一生的志業
回到中國的梁啟超,在「飲冰室」中構築政治的理想,
策動護國運動、聲討「辮子軍」,與康有為共舉改良變法之旗,
在急劇變化的大環境面前,梁啟超以溫和、不帶革命色彩的方針,引領新時代的變革……

在成功裡頭感覺趣味,更在失敗裡也找到趣味
不管是和泰戈爾、徐志摩等人交流、倡導新思潮,還是與胡適等學者共同構築現代中國的知識體系,在政治上追逐理想的同時,梁啟超也不忘學術上的研究、分享和著述,「我以為:凡人必常常生活於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

是教育者,教人做人,也是慈父,言傳身教
無論是清華園中的講壇,還是病榻之上的書案,他始終堅信教育是國家的希望,而在家庭及孩子面前,他從不擺出「嚴父」的臉孔,凡事都與孩子平等、民主地相處,在書信中可以看見他與孩子們傳達處世的思想和觀念……

自一九一五年搬進天津舊居,到一九二九年病危離世,
「梁啟超在飲冰室」度過十四個寒暑,
他的政治活動、學術思想和生活日常,寫就了他輝煌璀璨的一生……


作者簡介


【傳主簡介】
梁啟超
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

大清光緒年間舉人,師從康有為,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
大清末年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新文化運動驅動者。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而後倡導新文化、支持五四青年愛國運動。為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之一,並擔任京師圖書館館長。

【作者簡介】
汪兆騫
生於194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當代》原副主編兼《文學故事報》主編。
代表作有《我們的80年代》、《啟幕》、《別來滄海事》以及民國大師集體傳記《民國清流》(大旗出版社)、《諾貝爾文學獎百年風華》(大旗出版社)、《李叔同:弘一大師傳》(大旗出版社)等,深受讀者好評。

書籍目錄


楔 子 梁啟超由日本歸國,在津門籌建飲冰室
第一章 袁世凱復辟稱皇帝,策動蔡鍔建護國軍
第二章 兩廣都司令部組成,梁公被推舉都參謀
第三章 聲討「辮子軍」興復辟,任段內閣財政總長
第四章 潛心著述《中國通史》,與胡適有深厚交誼
第五章 旅歐巴黎和會發聲,保衛疆土「五四」爆發
第六章 遠政治辦公學學社,著述豐邀羅素講學
第七章 湘鄂戰起調解其間,京津演講辦學不順
第八章 「研究法」風行於一時,全國講學患病金陵
第九章 創辦文化學院流產,松坡圖書館始落成
第十章 熱情陪泰戈爾訪華,祭妻仙逝悲撰《悼啟》
第十一章 婉拒段憲法起草會,樂意受聘清華導師
第十二章 被摘右腎卻大度處之,身兼三圖書館之長
第十三章 努力辦司法儲才館,編《中國圖書大辭典》
第十四章 染病辭退清華教職,《辛稼軒年譜》成絕筆
第十五章 溘然病逝於協和醫院,京津滬粵舉行公祭
外一篇 教育是教人學做人,做個慈父言傳身教
附 錄 梁啟超家書
跋 為「知名當世,所至有聲」者畫像

推薦序/導讀/自序


楔 子
梁啟超由日本歸國,在津門籌建飲冰室

梁啟超到天津後,住旬餘日,幾日來「無一刻斷賓客」,唐紹儀及前直督張錫鑾來謁,趙秉鈞、段祺瑞皆派代表來問候,「門簿所登已逾兩百人矣。各省歡迎電報,亦絡繹不絕,此次聲光之壯,真始願不及也」(民國元年十月十一日〈與嫻兒書〉)。
北京的《順天時報》對先生抵天津後的活動也有報導:

先生因直督派人遠迎,日本領事、王交涉使及楊警道招待一切,午後二時特分往各處投刺,除日領因病未晤,餘皆延入暢談。直督素傾慕先生,談話尤為誠懇。謂建設民國事業,非先生莫屬云……

梁啟超原在北京是有住宅的,那是舊簾子胡同裡一個偌大的四合院。他知道,京城乃天子腳下,是政治中心,各種矛盾錯綜複雜,對一個政治家來說,非安全之地。所以他在從日本回國之後,就在天津日租界住了下來,租界地不歸清政府管轄。
在梁啟超的監督下,樓宇順利建成,為磚石木結構二層義式樓房,簡潔恢宏,與周邊建築頗為和諧。前後共有兩幢,樓與後樓有走廊、天橋連接,成為一個主體,建築面積總共是一千一百五十九平方公尺。前樓為主樓,有地下室、過廳、起居室、書房等,東北側建有八角形塔樓。後樓有廚房、客房、雜物間、用人房和鍋爐房等。
主樓外牆為水泥本色,與深色大門和無數長方形採光、通風極好的雙槽窗套相映襯,顯得典雅考究。樓內配備了當時先進的衛生設備和冬季供暖設備,房間陳設布置舒適。
梁啟超全家是於一九一五年,宅院的房舍建好並裝飾一新後搬進西馬路二十五號新宅的。一、二層由互通的隔扇門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是梁啟超專用,樓上是書齋、圖書館室和浴室,樓下是過廳、小書房、客廳和起居室。西部為家人居住之所和客人留宿之舍。
十年後,幼子梁思禮出生,家中總共有十幾口人,梁啟超的大量藏書也開始無處安放。院子裡還有空地,一九二四年,梁啟超請義大利設計師白羅尼歐設計,在西馬路二十五號院內舊樓西側,蓋了一幢兩層帶地下室的磚木結構小樓。建築面積比舊樓小些,約為九百五十平方公尺。
新樓建築風格與舊樓迥然不同,頗具當時歐洲流行的風格,極富個性,樓門建有三連拱券廊廈,門頂有平臺。兩側為石階,一蓄水池居中間,一大理石雕成的石獸,口中常年噴出清泉,極具觀賞性。
一樓大廳,光線明亮,寬敞高調,夏季梁啟超就在此開辦「飲冰室暑期講學館」。大廳的周圍有五間房,其中四間是梁啟超的書房和圖書資料室,滿牆圖書,另一間雜用。二樓靠西北角,也是一間大廳,中間放一張長桌,周圍放置十把紅木椅。這裡主要用於接待軍政界人物及社會名流。靠東南角的幾間房,是梁啟超的臥室及圖書資料室。
新樓建成,梁啟超並未入住,而應友人之請,租作中原公司專營貿易之辦公樓,後租賃期滿,收回自用,將「飲冰室」書齋之名專用於此樓。
梁啟超的幼子梁思禮回憶幼年生活時,寫道:「飲冰室是父親寫作的地方……書房裡面的大書櫃也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書櫃上面擺滿了線裝書,他收集的許多珍本奇本,都彙集在那裡。」
「飲冰」二字,語出《莊子•內篇•人間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意為極度恐慌、焦灼。成玄英疏:「諸梁晨朝受詔,暮夕飲冰,足明怖懼憂愁,內心熏灼。」梁啟超自云:「性稟熱力頗重,用世之志未能稍忘。」說得貼切。
梁啟超曾有《讀陸放集》組詩,表達自己對國家命運、人民生計的憂患焦灼之情,其一云:

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
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

早在一九○二年於日本橫濱創辦《新民叢報》時,梁啟超就曾以筆名「飲冰子」發表作品,如〈小說與群治之關係〉。後又在該報開闢《飲冰室詩話》專欄,撰寫了不少詩話,這是筆名「飲冰室」首次出現。同年,梁啟超又在橫濱創辦《新小說》雜誌,創作小說《新中國未來記》在上面連載。這是中國第一部連載小說,小說發表時署名「飲冰室主人」。同年歲尾,上海廣智書局出版了梁啟超的《飲冰室文集》。
梁啟超逝世後,一九三六年,中華書局出版發行了四十冊一百四十九卷,約一千四百萬字的《飲冰室合集》。於是,「飲冰子」、「飲冰室主人」成為梁啟超的代名詞。梁啟超的文字廣為流傳,其大名如雷貫耳。
梁啟超好學勤思,其才學綜合了舊學根底與西學,其思想敏銳,善於抓住問題的實質,因此其筆端多帶豐沛的感情,敘述暢達,氣勢如虹,論辯銳不可當。當然,梁啟超的文字亦有缺憾,對世事時潮反應近切,未經提煉,顯得雜蕪,難免有局限。此不多論。
書齋自古是讀書人的精神家園,歷代文人雅士皆講究書齋的命名,書齋名或以自勉,或以寄情,或以明願,故多意味雋永,饒有情趣。梁啟超一生書房頗多,書房名也多,如「自由齋」、「晦庵」、「攬翠山房」等,對「飲冰室」尤為鍾愛,一九二四年,新樓落成,「飲冰室」這一個虛擬的文化符號,變成了一座壯麗的建築實體,梁啟超真正成為「飲冰室」主人。
從一九一五年始梁啟超搬進舊居,再到後來搬進「飲冰室」,至一九二九年病危,一共十四個寒暑,如其過往,挾其歷史上顯赫的地位,旋進旋退於軍閥官僚、奸雄宵小之間。一介書生,參與了民國初年幾乎所有的重要社會歷史活動,其身影出現在波詭雲譎的煙雲之中,其文章遍涉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各方面的問題,其筆墨遺存非過眼風塵,而是重要的歷史資料,見證了歷史的種種景象。正所謂:「萬事禍為福所倚,百年力與命相持。立身豈患無餘地,報國惟憂或後時。」(梁啟超〈自勵〉)
民國後從政,袁世凱稱帝後的討袁發起人之一籍忠寅(字亮儕)挽梁啟超之詩,要語不繁,對一生大義之歷史人物的春秋功罪,講得涇渭分明,褒貶有據,詩曰:

天道無常更莫論,康強奄沒病夫存。
銘章本擬煩宗匠,淚眼翻成哭寢門。
一死一生疑是夢,九天九地欲招魂。
只知此別私心痛,俎豆千秋未是尊。
萬派橫流置此身,平生懷抱在新民。
十年去國常望楚,一語興邦不帝秦。
最有昨非今是想,幾為出死入生人。
羊曇忍過西州路,零落出邱不復春。
四海風聲誠遠矣,一時譏謗亦隨之。
早年手定熙寧法,晚歲名題元祐碑。
朋黨異同何足論,春秋知罪兩難辭。
區區未覺阿私好,從小文章入腎脾。
論學差如井灌園,一時黃槁變青繁。
彼天本以人為鐸,舉世相忘水有原。
積糞偶然金可沒,斯文未信火能燔。
滄江千古清無改,不必巫咸下問冤。

有人說,梁啟超住進飲冰室後,幾乎謝絕賓客,不談政事,只埋頭著述。
埋頭著述不假,但說其不問政治則不當。梁啟超在津門飲冰室十四個春秋,從未忘記國事、家事、天下事。下面,本書按時序呈現梁啟超先生在津門飲冰室時期發生的事蹟。


文章試閱


第八章 「研究法」風行於一時,各地講學患病金陵
壬戌(一九二二),梁啟超五十歲。
一月,梁啟超的《中國歷史研究法》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二月,楊維新輯《梁任公先生最近講演集》出版。
二月四日,中、日雙方在華盛頓簽訂〈解決山東懸案條約〉及〈附約〉(後經五個月談判,於十二月簽訂〈山東懸案細目協定〉和〈山東懸案鐵路細目協定〉,中國贖回青島及膠濟鐵路主權)。
三月,梁啟超夫人李蕙仙赴菲律賓探望長女梁思順。
四月起,梁啟超應北京和天津各學校與團體邀請,做多次學術講演。
春季,梁啟超在清華學校講學。
五月,直奉戰爭結束,梁啟超與熊希齡等十餘人,應曹錕(字仲珊)、吳佩孚的徵詢,致電提出解決時局意見。
六月一日,民六舊國會在天津開會(六月十二日移至北京,八月一日在京正式開會)。二日,徐世昌下野。十一日,黎元洪宣布就任大總統。
七月初,梁啟超遊濟南,在中華教育改進社做講演。
八月初旬,梁啟超赴南京,中旬至上海,末旬至南通,在中國科學社年會上做講演。三十一日,赴武昌,在長沙做講演,後經河南返天津寓所。
十月,梁啟超《大乘起信論考證》寫成脫稿。同月,梁啟超赴南京東南大學講學。是月《梁任公近著第一輯》編成。
十一月,梁啟超在南京患心臟病,但講演未全停,至次年一月寒假課畢才返回天津。

已是知天命之年的梁啟超,在這一年,顯得有些寂寥,《二十世紀中國全紀錄》裡沒有提到他。略顯熱鬧一點的,是他在上年完成的《中國歷史研究法》由商務印書館承印出版,風行一時,給學術界,尤其是史學界帶來不小的動靜。國外學者如日本史學家桑原騭藏寫有〈讀梁啟超的中國歷史研究法〉一文,對此書頗為推重。
《中國歷史研究法》一書,突破舊史學束縛,注入了梁氏新的史學觀,全面闡述其治學主張,不僅是方法問題,還關涉史學以什麼為中心,為誰服務,即「史學革命」諸問題,總結起來,即是研究歷史的目的如下:增加人們的歷史知識,加強人們的愛國心;批判以帝王將相為中心的史學觀;提倡為民寫歷史;反對為「死人」服務,而為活人服務;要尊重客觀史實,求真求實求新;要用科學的方法搜集、鑒別、整理歷史資料等,讓人耳目一新。
二月四日,中、日雙方在華盛頓簽訂〈解決山東懸案條約〉後,政府便籌備接收魯地膠州等事宜。二月二十七日,身在天津的梁啟超,致信籍忠寅,談接收膠州的辦法:

接收膠州事體重大,約不得人,懼詒笑柄,其人須熟於日本交涉情形,而確非親日派,須老成而銳於進取,須與政府向來融洽,而社會輿論亦有信仰。鄙見斯事大約總須用委員制,惟其委員長或督辦似以汪伯老為最宜,弟本欲謁元首密陳,已告宗孟屬代達。迫於校課,頃已出城,望公專晤世湘,轉達鄙意。造膝代陳,以資採擇,幸甚。

二月,楊維新輯《梁任公先生最近講演集》出版,內容即是梁啟超於上年十月至十二月在各處的七篇講演。
三月六日,梁夫人李蕙仙渡海到達菲律賓,探望長女梁思順。當時梁思順的夫君周希哲,任職馬尼拉總領事。梁思順於三月十八日給父親的信中,將母親到菲律賓之後的情況告之:

前上一稟計已達。母親自初六日到此,不覺已及半月,極贊此間氣候,以為較北方舒適,且面色體氣均較在國內時康健,蓋海風實於人有益也。

從四月一日起,梁啟超先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做講演〈我對於女子高等教育希望特別注意的幾種學科〉。同月十日,又為直隸教育聯合研究會講演〈趣味教育與教育趣味〉,十五日為北京美術學校講演〈美術與科學〉,十六日為哲學社做講演〈評非宗教同盟〉,二十一日為詩學研究會講演〈情聖杜甫〉。五月至十一月,梁啟超先後在北京、天津、濟南、南京、上海、南通、蘇州等為學校和團體做學術講演達二十餘次,主題涉及教育、心理學、宗教、政治、群眾運動、文化和文化史等,內容豐富多彩。後來,這些精彩的講演皆結集出版。
例如,梁啟超的講演〈趣味教育與教育趣味〉說:

假如有人問我,你信仰的什麼主義?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義。有人問我,你的人生觀拿什麼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我生平對於自己所做的事,總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興會淋漓,什麼悲觀咧,厭世咧,這種字面,我所用的字典裡頭可以說完全沒有。我所做的事常常失敗——嚴格的可以說沒有一件不失敗——然而我總是一面失敗一面做,因為我不但在成功裡頭感覺趣味,就在失敗裡頭也感覺趣味。我每天除了睡覺外,沒有一分鐘一秒鐘不是積極的活動,然而我絕不覺得疲倦,而且很少生病。因為我每天的活動有趣得很,精神上的快樂,補得過物質上消耗而有餘。

又如,梁啟超的講演〈學問之趣味〉更是精妙,其中說:

我是個主張趣味主義的人,倘若用化學化分「梁啟超」這件東西,把裡頭所含一種原素名叫「趣味」的抽出來,只怕所剩下僅有個零了。我以為:凡人必常常生活於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若哭喪著臉捱過幾十年,那麼生命便成沙漠,要來何用?中國人見面最喜歡用的一句話:「近來作何消遣?」這句話我聽著便討厭。話裡的意思,好像生活得不耐煩了,幾十年日子沒有法子過,勉強找些事情來消他遣他。一個人若生活於這種狀態之下,我勸他不如早日投海。我覺得天下萬事萬物都有趣味,我只嫌二十四點鐘不能擴充到四十八點,不彀我享用。我一年到頭不肯歇息。問我忙什麼?忙的是我的趣味。我以為這便是人生最合理的生活,我常常想運動別人也學我這樣生活。

「趣味」說,對做學問者,或許有些道理,但在急劇變化的大時代面前,梁啟超一直選擇和宣導溫和、改良、不帶革命色彩的救國之道,怕與「趣味」毫不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