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深宮心計:宮鬥、權謀與骨肉相殘的後宮血淚史

原文書名:


9786267284995深宮心計:宮鬥、權謀與骨肉相殘的後宮血淚史
  • 產品代碼:

    9786267284995
  • 系列名稱:

    大旗藏史館
  • 系列編號:

    History175
  • 定價:

    450元
  • 作者:

    虞雲國
  • 頁數:

    432頁
  • 開數:

    17x23x2.2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未定
  • 出版日:

    未定
  • 出版社:

    大都會文化事業(有)公
  • CIP:

    573.513
  • 市場分類:

    中國史地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史地類
  •  

    ※缺書中
商品簡介


充滿了愛與恨、血與淚的歷史
掀開古代宮廷帷幕,呈現深宮后妃史的真實樣貌

「未容君主得見面,一生遂向空房宿。」

後宮,一副名為「女人」的枷鎖

以為進了宮從此富貴,怎料卻成了一隻斷了翅的鳥。
女人們的無奈、倔強、爭寵,一切都只為掙脫牢籠……

從女權社會進到男權社會,君主專制造就了後宮的現世
過去女性們的壓抑,換來當今的平權
但在平權的天秤面前,女性仍舊被過去的框架所束縛
框架從何而來?君主專制又為何會出現?

作者簡介


虞雲國

1948年生,著名的宋史專家,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宋史研究會理事,中國范仲淹研究會理事。著有《宋代台諫制度研究》、《兩宋歷史文化叢稿》、《宋光宗宋甯宗》、《細說宋朝》、《敬畏歷史》、《水滸亂彈》等學術專著;另主編、編纂、校點古籍多部。

書籍目錄


推薦序
代序 糾正對宮闈史的誤讀

卷頭語
第一輯 立后冊妃的標準
一、未見好德如好色者
二、只是為了產龍種
三、在秦晉之好的背後
四、父子在朝與椒房之親
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六、從貴族聯姻到民女入宮
七、才藝也是入宮的資本

第二輯 通向宮闈之路
一、選女:離散天下之子女
二、從呂不韋的陰謀到無鹽女的調侃
三、劫奪臣民之妻女
四、衝冠一怒為紅顏
五、刑戮之家,憂怨所積
六、也當一回姦夫與嫖客
七、只怕連貓狗都不乾淨
八、初釋后妃夢:夢入後宮

第三輯 聯姻帝王家
一、冊后與大婚
二、後宮佳麗三千
三、在抑制與優寵之間搖擺
四、與其愛而失節,曷若懼而致福
五、君今看女作門楣
六、君失其御,咎由自取
七、認親的喜劇與鬧劇
八、與夫家乎?與娘家乎?
九、日中月滿可能久?
十、割不斷的親情
十一、故國情
十二、並不都是脈脈的親情

第四輯 母性的沉浮
一、母以子貴與子以母貴
二、再釋后妃夢:生子的異兆
三、也有母因子死與子因母死的
四、沒有兒子怎麼辦?
五、為了兒子爭皇位
六、舐犢情
七、在幾個兒女之間
八、孝道種種
九、猜防與殘殺

第五輯 圍繞鳳冠的悲喜劇
一、兩宮之間
二、嫉妒的真情、矯飾與扭曲
三、鳳冠保衛戰
四、鳳冠爭奪戰
五、姊妹花
六、報復在君主死後施行
七、三釋后妃夢:不僅僅是性慾的渴求
八、如此「御幸」制度
九、君王:性的放縱與享樂
十、妃嬪:性的屈辱與壓抑
十一、如此「人道之大倫」
十二、伴君如伴虎
十三、鳳冠落地:廢后大觀

推薦序/導讀/自序


代序 糾正對宮闈史的誤讀
中國后妃史是中國宮廷史、中國婦女生活史,乃至整個中國社會生活史不可或缺的構成內容。然而,由於研究缺乏,普及不夠,一般民眾所知既有限,誤解更不少。但后妃生涯、宮闈祕史,歷來給人刺激而神祕的印象,撩撥著他們一窺內幕的好奇心。於是,便有種種齊東野語式的筆記、小說、戲劇、影視相繼問世,這些作品的摹寫刻畫往往誇張失實,卻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搜奇獵豔的窺私心理。
對后妃史的這種誤讀,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其一,對後宮生活不加批判,缺乏原則地美化,大肆渲染錦衣玉食與珠光寶氣的宮闈場景,滿足羨富慕貴的低俗心理。由於不去揭露貌似莊嚴榮華、花團錦簇的背後有多少紅顏女子成為后妃制的殉葬品,於是,後宮歷史上一再上演的淒涼殘酷、血淚交織悲劇,竟然都變成了謳歌帝后愛情的正劇或者顯擺宮廷豪奢的鬧劇。
其二,對后妃的權鬥不加譴責、毫無是非地展現,甚至對以惡制惡,以黑鬥黑也給出合理性辯護。由於不去著力暴露后妃制是寄生在君主專制母體上的怪胎,卻把后妃之間圍繞著金燦燦鳳冠的生死權鬥,都化解在理解的同情之中。這就在無形中誤導廣大受眾,把文藝作品中宮鬥權術當作制勝法寶,白領將其移植進職場,官員將其運用於仕途,都像一群烏眼雞似的,恨不得我吃了你,你吃了我。
筆者原不想廁身為宮闈熱的趨時者,但有鑑於這類誤讀誤導大有與時俱進之勢,深感有必要略盡史學從業者的綿薄之力。於是,也以后妃為主體,以可信的資料,據歷史的真實,掀起古代後宮的帷幕,摹繪宮掖生活的實景,讓讀者具體而真切地瞭解中國后妃史的兩個基本面相。
其一,不論哪個朝代的后妃制,無一不是君主專制母體上畸形的孽生物,都給后妃這一特殊的婦女群體帶來了無盡的不幸與深重的災難。在後宮生活中,無論愛與恨、靈與肉、生與死、淚與血,她們的人生幾乎都有過痛苦的掙扎與無助的浮沉。
其二,在君主專制下,作為一個特殊的女性群體,后妃們面對生活與命運,怎樣艱難地保存著人性中的真善美,而專制帝制又是如何驅使她們轉向人性之惡。其間人性的真與偽,美與醜,善與惡,或者涇渭分明,或者泥沙俱下,又或者只是沉渣泛起,從而合成了一部后妃人性的變奏曲。
當然,本書並不是一部完備嚴謹的中國後宮史,對這方面有興趣的讀者,盡可去參閱學界已有的專著。在這冊隨筆裡,我給自己劃定的視野是,集中關注后妃人性與君主專制之間那種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而這種糾葛的諸多細節,都是通過宮廷生活場景展開的。隨筆雖以后妃生活作為敘事對象,卻主要擷取與人性相關的情節,而割捨了與主題關係不大的內容。
以往的宮廷史讀物,大多按朝代順序以傳記形式逐次寫來,給人以一種流水帳與雷同感。這冊隨筆圍繞著若干專題,擬定了若干篇目,專題篇目之間雖有內在關連,卻明顯有別於章節體的學術論著。我嘗試勾勒與評述宮廷生活的各個橫斷面,還兼顧點面的結合,編織進趣聞軼事,使得涵蓋面更廣闊,可讀性更強。
因為是歷史,即便是大眾讀物,馳騁筆墨,發揮想像,也是不可取的。本書拒絕戲說,力求言必有證,論當有據。但歷史隨筆也不宜板起學術的面孔,嚇退對後宮史感興趣的眾多讀者,故而敘事行文上力求淺近生動,儘量少用舊史原文,必須引用時,一般也不註明引文出處,庶幾確保行文雅俗共賞,讓讀者開卷愛讀。
至於書名,記得少時讀《唐詩三百首》,對元稹《行宮》印象頗深,其詩云: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
其義當時不甚瞭然,但淒美的詩境卻嵌印腦海,揮之不去。及長,讀《唐宋詩舉要》,高步瀛提示:「白樂天《新樂府》有《上陽白髮人》,此詩白頭宮女,當即上陽宮女也。上陽宮在洛陽為離宮,故曰行宮。」再找來白居易《上陽白髮人》,主題是「愍怨曠也」,說這些宮女「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不料「未容君王得見面」,「一生遂向空房宿」。那麼,這些白頭宮女,連皇帝面都未得一睹,就「潛配」發落,終老行宮,只能在紅豔如火的宮花叢中閒話天寶遺事。遙想入宮當年,她們也像宮花那樣靚麗明媚,如今卻已皤然老嫗。這才明白,短短四句二十字,蘊含著後宮女性多少觖望與悲愴,不啻是鞭撻后妃制的千古絕唱,也有助於糾正後人對宮闈史的幾多誤讀。
於是,就取其一句作為書名。

文章試閱


卷頭語

后妃制的起源

后妃制,一方面屬於家庭婚姻制度的範疇;另一方面又是從屬於君主政體的基本制度之一,屬於國家政治制度的範疇。那麼,這兩者是怎樣纏繞在一起的?換言之,后妃制是如何起源的呢?這還要從人類婚姻形態的演進說起。
當人類的先民擺脫了原始人群那種不論輩分,也不避血緣的雜交狀態後,其婚姻形態相繼經歷了血緣群婚時代與族外群婚時代。血緣群婚,就是在同一血緣家族內部,同輩男女既是兄弟姊妹,又是夫妻配偶。傳說中伏羲與女媧就是這種關係。其後,人類婚姻進化到族外群婚,也就是這一血緣家族的一群男子與另一血緣家族的一群女子互為夫妻,通常是一群姊妹共夫,同時也是一群兄弟共妻。在族外群婚制下,一個男子在一群妻子中可能有一個主妻;反之,一個女子在一群丈夫中也可能有一個主夫。我們不難發現,上古后妃傳說中的正妃、元妃,與族外婚下的「主妻」似乎有著某種淵源的關係。而直到春秋時代,不僅天子與諸侯,諸國大夫中也還盛行著姊妹共夫的娣媵制,即姐姐出嫁,妹妹或同族女子一起陪嫁,共事一夫。這種娣媵制,對先秦后妃制有著直接的影響,其中顯然孑遺著族外婚俗的變異形態。
一個男子有一個主妻或一個女子有一個主夫的族外群婚制,再經進化,就進入雖不穩固卻是一男一女相結合的對偶婚。直到對偶婚時代終結以前,人類婚姻家庭屬於母權制形態。由於子女必須通過母系才能加以確認,女性自然就處於主導的地位。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社會分工的形成,再加上男女生理的自然差異,男子日漸成為社會生產的主要勞動力與家庭財富的主要創造者。男子在對偶婚家庭中最終取代了女子,躍居主導地位。為把自己創造的財富傳給親生子女,男子便把過去屬於母系氏族的子女轉歸於他們的父系氏族,把夫從妻居改為妻從夫居。這樣,父權制推翻了母權制,一夫一妻制取代了對偶婚制。
但這種一夫一妻制,還不是作為人類文明時代婚姻形態標誌的真正一夫一妻制。用恩格斯的話來說,它「是作為女性被男性奴役,作為宣告整個史前時代所未有的兩性衝突而出現的」。也就是說,在這種一夫一妻制下,婚姻的排他性僅僅是男子為確保子女與自己有血緣關係而強制妻子遵守的。因而,這種一夫一妻制,只對女子有效,而並非對男子同樣有效。在論及史前時代婚姻形態的演進特徵時,恩格斯曾經指出:「其特徵就在於,婦女愈來愈被剝奪了群婚的性自由,而男性卻沒有被剝奪。」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恩格斯認為,在對偶婚制與一夫一妻制之間,插入了一個可稱之為「歷史奢侈品」的多妻制。
毫無疑問,正是這種多妻制成為孳生后妃制的直接土壤。在父系氏族社會中,氏族普通成員已經實行了一夫一妻制,而氏族、部落及部落聯盟的酋長或貴族們,憑藉所擁有的特權與所攫取的財富,卻過著多妻制的生活。隨著早期國家形態的演進,君主政體最終瓜熟蒂落。於是,那些擁有一般政治與財富特權的顯貴豪富,便以妻妾制延續著這種多妻制;而擁有全國最高政治與財富特權的君主,則把這種「歷史奢侈品」的多妻制直接嫁接到國家制度上,構建了與專制君主政體相始終的后妃制。如果說,妻妾制還只是一種畸形的婚姻制度,后妃制則在國家政治制度的層面上把這種畸形婚制推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后妃」釋義
據《說文解字》的權威解釋,「后」字的本義指「繼體之君」。在中國最古老的編年史《竹書紀年》裡,夏帝啟、相、發、桀也稱為后啟、后相、后發、后桀,足以證明《說文解字》言之有據。而據王國維研究,在殷商卜辭與金文中,「后」字「皆從女,或從母,從倒子,象產子之形」,象徵著母親生子的形狀。上古把農神稱為「后稷」,地神稱為「后土」,顯然也都從生殖神話演變而來的,其最原始的專利權,應該屬於婦女。至於國家出現後,以「后」指稱君主,毋寧說是中國君王的早期稱號還留有母權的遺蹟,是父系權威對母系權威在稱謂上的攘奪。
也許正是鑑於「后」之尊稱具有濃厚的女權殘餘,君主逐漸感到不足以表彰男性與王權。而對「上帝」與「皇天」的崇拜逐漸超越對地神「后土」的崇拜,商周已分別開始以「帝」與「天子」來尊稱人君。「后」作為尊稱,開始了重新回歸女性的進程,至遲春秋初年,「后」已經成為天子正配的專稱。
「后」的稱呼經過否定之否定的歷史圓圈,仍然落回到女性的頭上,卻賦予了另一種政治文化內涵。鄭玄注《禮記》時坦率指出:「后之言後,言在夫之後也。」《釋名》的解釋更發人一噱:「天子之妃曰后。后,後也。言在後不敢以副言也。」也就是說,皇后自居於天子之後,不敢與天子匹配相稱。這些解釋,不加掩飾地揭露了皇后在后妃制中貌似尊榮、實質屈從的定位,道出了許多后妃悲劇的產生根源。
「妃」字,古音讀作「配」,《白虎通.嫁娶》說:「妃,匹者。何謂?相與偶也」,其本義指配偶,不論尊卑,其配偶都可以稱妃。后妃制產生後,「妃」逐漸成為人君配偶的專用尊稱。但是,「天子之配,商之前皆稱妃,周始立后」,表明夏商之妃即帝王之后。西周、春秋雖稱天子嫡配為后,但妃與后混稱的現象仍未絕跡。直到秦漢以後,「妃」才逐漸專用來泛指天子嫡配以下的配偶,「后」與「妃」的等級區別才嚴格起來。「皇后」高踞後宮女性等級金字塔的頂端,其下是等級森嚴、逐級擴大的妃嬪群。
就中國后妃體制而言,大體可分先秦以前與秦漢以後兩大時段。先秦后妃制仍殘留著娣媵制的濃重印記,這一印記在戰國時期開始逐步淡出。史稱「秦並天下,多自驕大,宮備七國,爵列八品」,也就是說,直到秦代,才真正做到遍收天下美女,入充帝王宮掖,確立了後宮等級制。其後,儘管在后妃名號上屢有變動,在后妃等級上多有損益,在後宮建置上頗有發展,但只是局部的改變,而不是本質的變化。
最後,交代一下本書涉及的后妃範疇。歷代統一王朝皇帝的后妃自然是論述的範圍,但統一王朝下同姓諸侯王或者皇子皇孫的配偶,儘管有時也稱妃嬪,卻一概摒汰不論。至於分裂王朝,不論春秋諸侯、戰國七雄,抑或魏蜀吳、十六國,還是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只要是立國建號稱孤道寡者,其后妃嬪御的命運,無不納入我們的視野。歷代史乘中那些追尊為帝者,其配偶也往往獲享追認后妃的殊榮;或者開國君主的配偶,在新朝未立前已經去世,對這些未能實際成為后妃的女性,一般也不在論列之內。
第一輯 立后冊妃的標準
一 未見好德如好色者
所謂「配以德升,進非色幸」
中國傳統文化從來將君主、后妃關係納入乾坤、陰陽、日月、天地能否燮和協調的框架之內。在十六國時期,前趙主劉聰以匈奴立國,在他立后時,尚書令王鑑就給他上了一堂政治思想課:「王者立后,將以上配乾坤之性,像二儀敷育之義,生承宗廟,沒配后土。」因而在原則上,正如漢代杜欽所說,「后妃之制,夭壽、治亂、存亡之端也」,不僅影響到帝王的壽夭,還關係到社稷存亡、天下治亂。在家天下的君主專制下,杜欽這句司空見慣的奏語,確實蘊含著深刻的教訓。歷朝歷代都把冊妃立后視為國家大事,對哪些女性能夠選為后妃(尤其是皇后),都有一些成文的規定或不成文的習慣。當然,歷朝帝王的擇后標準並非一成不變的,而且各代即使有自己的擇后尺度,在實際政治生活中,這些標準也往往被有的帝王棄如敝屣。儘管如此,在綿延數千年的後宮制度中,立后冊妃還是有一些傾向性標準的,而首當其衝卻形同虛設的標準,就是「重德」。
早在東周,周襄王打算立狄人之女為后,大夫富辰進諫說:「婚姻是禍福的階梯,對一國之君來說,利內則得福,利外則取禍。怎樣才是利內呢?也就是立后要有利於君主尊崇貴族,彰明賢人,重用功臣,敬養老者,團結六親,禮敬國賓,親近故舊。如果立狄后,狄人是豺狼之德,你就會因而拋棄以上七德,這就會外利取禍。」富辰的論諫沒被採納,狄女立為王后,不久因與王子帶私通而廢黜,卻最終釀成狄人攻入王都的禍亂。說少數民族是「豺狼之德」,固然是時代的侷限,但注重后德,強調立后對君主政治的重要影響,卻是無可非議的。
漢成帝是位好色的君主,在其選採良家女子入備後宮時,杜欽指出:「后妃有貞淑之行,所生的嗣君才會成為賢聖之主。如果廢棄這一原則,后德就會有虧,后德有虧,人君就不能享高壽,就會放縱欲望而造成禍害。因此,選立后妃應擇行義之家,求淑女之質,而不必論其美貌麗色或樂舞伎能,這足以為萬世之法。」漢順帝立后時,名臣胡廣也上疏諫請:「宜參良家,簡求有德,德同以年,年均以貌」,把德行置於擇后標準的首位。在歷代正史《后妃傳》的序論與大臣的奏議中,類似的議論俯拾皆是、不勝枚舉。
中國文化中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在社會生活中往往會形成一些近乎教條的政治原則與倫理標準,作為評判人與事的準繩,其模糊性眾所周知,其重要性卻不容置疑。這種重要性,只有在提倡者強調時或者抨擊反對者時才凸顯出來,而在實際生活中往往因其模糊性而被忽略或擱置。立后冊妃的道德標準,也無法擺脫這種文化磁力場。如果誰有興趣,把歷代正史開列的后妃做一個統計,以所謂后德作為標準,恐怕就會發現:有德后妃決不會比失德后妃多。儘管歷朝歷代無不把后妃之德作為首選標準,其實際效果卻不宜高估。
還應指出,屬於道德範疇的女德絕不是遺世獨立的。一旦接受了社會認同的所謂女德,對少數女性來說,也許在任何環境中都會引導其一生的所作所為;而對不少女性來說,當她們接受的道德原則與所處的生存環境發生劇烈的價值衝突時,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修正乃至拋棄原先遵循的女德。進入宮闈的后妃們處在一個完全封閉的社群之中,有著這一群體所特有的鉤心鬥角。這種角逐與爭鬥往往在笑靨軟語中進行,其頻繁與無情的程度,卻是這一群體以外的女性所無法想像的。歷史的經驗與現實的教訓警示她們:直到生命的盡頭,在一連串的角鬥中,沒有最後的勝利可言;稍有差池,意想不到的失敗隨時會不期而至,這就意味著屈辱冷清的餘生,乃至難以逆料的橫死。許多女性,倘若讓她們生活在非后妃的群體中,會不失其女德;一旦進入后妃群體,就會不由自主地捲入烏眼雞式的爭鬥,只要她不想成為這場角力的失敗者,就會喪失乃至悖逆原先尊奉的女德。君主制提倡的女德,在后妃制下必然會發生異化。只有這樣,後人才能理解:為什麼在冊妃立后時必須那麼強調女德,而歷史上女德完美的后妃卻寥若晨星。